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世界历史地位

世界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21-02-07 15:47:20

⑴ 中华文明的世界史地位

万年中华文明史的世界史地位 它西起关陇,东致大海,南括长江中下游,北越燕山而跨蒙辽,其辽阔版图为一千五百年、二千年后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所无法企及。 壮哉!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涌现,通过考古学、古文献学、考古年代学、古天文学、古气候学气象学等的综合研究,使我国奴隶制社会各起讫的相近历史年代显露端倪(3): 朝代帝世年数历史年代备注 伏羲朝数十世 1260年公元前5341--4082年公元前4130—4082年共工称霸九州 炎帝朝17世380年公元前4081--3702年公元前3707年涿鹿之战 黄帝朝18世400年公元前3701--3302年 少昊朝20世400年公元前3301--2902年公元前3007--2902年九黎之乱 颛顼朝19世350年公元前2901--2556年公元前2780年统一四川 帝喾朝20世300年公元前2555--2256年 帝挚朝1世9 公元前2255--2247年 唐朝2世73年公元前2246--2174年公元前2220--2211年鲧治水 虞朝2世27年公元前2173--2146年公元前2160--2150年大禹治水 夏朝13世470年公元前2145--1675年公元前1930年统一巴蜀 商朝31世628年公元前1674--1046年公元前1520年统一川陕 就这样,在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犹如人类历史的火车头,执人类文明之牛耳呼啸向前,到公元前11-8世纪,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文明而跨入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封建领主制的国家——西周而雄居于世。春秋战国——人类文明史上最具改革与活力的时代: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思想大争鸣,文化大积累,军事大兼并,外交大纵横,民族大融合......产生了众多对人类历史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的诸子百家和大量不朽文献。及致始皇,平六国而统天下,置郡县而修法度,击匈奴而筑长城,定货币规度量而简文字,建驰道而同车轨,建树了史无前例的功勋。汉武雄风,上崇儒术,下削诸侯;广开仕途,招揽人才;推广农技,兴修水利;激活工商,加强财政;外击强奴,海陆举贸......使得强大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所形成的综合实力雄浑无比,化解了来自中亚、西亚凶悍蛮族的进攻并将其大部融化。余势西迁,引发了整个蛮族世界的大迁徙,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西欧社会的巨变。而此后的中国历史,无论是“分久必合”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还是“合久必分”的封建统一大帝国,中华文明始终以其无可替代的先进性和独特性,逶迤磅礴至人类发展的近代前夕。无怪乎在人类近代以前的大部分科技发明里,中国的先进发明动辄就比欧洲早几百年或上千年;北宋徐州的一个冶铁坊的人数就多达四千人,相当于十一世纪欧洲一个大城市的人口数;元朝的海军舰船已开始使用火炮,此时的欧洲还在大刀长矛的冷兵器里蜗行;明代郑和的第一次太平洋、印度洋远航,所率水手官兵就达二万七千多人,比十四、五世纪欧洲最繁华的亚得里亚海沿岸各国的商业首都威尼斯港所有海员人数的整和还要多几千人......完全可以这么说,在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大多数岁月里,中国的综合国力雄超于世,国民生活水平位居世界之首。即使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仍不失为世界经济强国,由于中英贸易顺差极大,英国才出此鸦片之下策,导致了中英邪片战争。 “一万年”——必将从历史源头彻底荡除“西方中心论”的 历史阴霾,高筑起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长城 欧洲人“震于中国立国之悠久,及其在世界史上地位之重要也,于是大运神思,力言中国文化渊源西土,以示西洋人之有功于中国。”(4)胡诌什么古巴伦酋长“奈亨特”率“百克”族东迁,此酋长即黄帝,“百克”族就是中国所说的“百姓”了。这种天方夜谭一经别有用心的日本人所鼓噪,竟流传一时。及至我仰韶文化遗址大白于天下,此等谬论才渐渐销声匿迹。又说什么古埃及之圣书象形文字、古巴比伦之楔形文字为中国文字之源。针对这种无稽之谈,不要说我国八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已经出土,就比及一种我国已经发现的古象形文字,如半坡陶文,或是姜寨陶文,还是杨家湾陶文,后者哪一种不比前者成熟得多?而时间却早出了一千年以上。印度考古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就说中国的水稻是从印度传入的。而湖南、江西一些古文化遗址中出现了距今10000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看这些人们还能怎么样说?一部分西方(包括日本)人之所以热衷于此,自然有其政治的目的和不良用心。而其正直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却往往为中华文明之辉煌所倾倒。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其他亚细亚人民虽然也有远古的传说,但是没有真正的‘历史’:印度的‘四吠陀经’并非历史;阿拉伯的传说固然极古但是没有关于一个国家和它的发展。这一种国家在中国才有,而且它曾经特殊地出现。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5)瓦西里耶夫说:“中国的历史是伟大的,它根植于遥远的古代......在中国的远古时代,确实有不少稀世的、独特的、只有中国才有的东西,因而似乎可以明显地证明对古代中国文明百分之百的本土性表示任何怀疑都是不对的。”(6)美国的开国元勋、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的富兰克林曾宣称: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悠久、经验最丰富、也是最聪明的民族”。

⑵ 秦朝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秦朝兴盛时,罗马帝国尚未崛起,其可谓当时世界上领土人口第一大国。其为后世确立了封建版基权本制度。大概的确定了中国的版图。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但关于地位问题很难定义,教科书式的回答让人反胃,翻来覆去就两句话。应该说当时它对世界周边影响不大,除了跟临近的少数民族打打外,万国来朝的局面没能出现。所以其在中国历史地位非常重要,但 世界历史,我个人认为勉强

⑶ 和谐世界的历史地位

一、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针对当前不和谐的世界发出的真诚而正当的呼声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但是,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时有表现,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天下仍不太平,世界并不和谐。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胡锦涛主席在在联合国讲坛上发出的倡议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真诚而正当的政治呼声,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构建和谐世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上的延伸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提出和谐世界也是为中国国内创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为全球化所产生的相互依存使得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和谐,能否实现长治久安,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社会是否和谐。国家和地区和谐是国际社会和谐的基础;国际社会的和谐反过来又能够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和谐。如果把一国的和谐建立在国际社会的动荡之上,这样的和谐是不可能持久的。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坚持国家和谐与世界和谐、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相结合。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需要,在国际上提倡建立和谐世界,也是出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需要的考虑。构建和谐世界,昭示了中国领导层不仅在本国社会强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且在国际社会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
三、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合”思想基础上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
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是紧密相连,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即“和合”思想之上。作为中华民族独创的精神财富,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指的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合”指的是汇合、结合、联合、融合等。“和合”,就是认可世界的和谐本质,以和平与合作的手段谋得利益,达到一种和睦而至大同的境界。“和合”文化体现在国际关系上,主张“和”为主,“和为贵”。“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反对以强凌弱,干预他国内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崇“柔远怀德”和“厚往薄来”,强调大国与小国相互信任的取得在于大国对小国的谦下和小国对大国的尊重,“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大者宜为下”;倡导“兼相爱,交相利”的“非攻”思想,应“视人之国若其国”,“以义名立于天下”。殷周时期《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协和万邦”的观念,即是祖先所向往的和谐世界。在殷周时期邦国林立的情况下,《尧典》以道德教化为本,以“亲九族”、“平章百姓”的本邦治理为前提,然后去感化他国,使各国团结起来,达致“协和万邦”,体现了一种处理邦国关系的原则和理想。这个原则和理想就是“和合”。正是在“和合”思想深厚的积淀中蕴藏着“平天下”而致大同的最终核心条目。这一贯穿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魂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构建和谐世界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实现了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
四、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国际主义的再一次宣示中国发展道路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战略猜疑很重。“中国威胁论”的叫嚣困扰着当前中国的发展。面对诋毁,如何与国际社会建立战略互信,就成了中国大战略的重中之重。“和平崛起”的提出,不仅要在实践上,而且要在理论上向世界证明,中国不是一个现有秩序的挑战者,而是一个参与者,中国将以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方式,求得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向国际社会兑现和平崛起的承诺。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再一次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这是中国政府对和平国际主义外交政策的阐述,并早已切身付诸实践。
五、构建和谐世界是对“新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仅仅靠军事力量来维护国家安全是远远不够的。相互依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断引发外来危机加剧国内问题,同时国内问题又常常“溢出”国界。国内事务国际化与国际事务国内化使得一国“孤单而又封闭的安全”成为神话。事实证明,单极世界谋取的“霸权稳定”也是不可能的。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安全离不开国际视野和集体观念。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提出多维的安全内容,强调国家安全的平等原则,主张建立共同合作安全模式,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和谈取代冲突,以人类共同安全取代联盟集团安全,才能跳出国家安全的困境,实现世界的太平与和谐。在此基础之上,胡锦涛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体现了各国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共生、共存的新观念,是对符合这一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国际安全观的继承,是维护全球持久和平和战略稳定的基点。他指出:“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此,各国应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加强联合国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切实遵循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宗旨和原则,切实维护安理会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权威;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共同反对侵犯别国主权的行径,反对强行干涉一国内政,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加强反恐合作,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消除根源,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防止核扩散,积极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六、构建和谐世界是崛起的中国重塑国际新秩序的世界责任当前世界不和谐,最突出的表现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时有表现;世界发展很不平衡;多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加剧。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正在崛起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新理念是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与合作,重塑国际新秩序的世界责任。
建设和谐世界,就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一贯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致力于创造安全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一贯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致力于建立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造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和谐合作、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国际局面;积极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尽管中国本身还是一个中低收入的国家,但中国却是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推动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本着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胡主席在出席联合国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对其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减免债务,在今后3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以及帮助他们培训各类专业人才等。这充分表明,中国愿意在发展的道路上,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将不断加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能力,中国还将向世界提供资本、市场和更多的“公共产品”。中国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将从推动国际体制、国际组织、政策、观念和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协调协作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只有在对话和交流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丰富与完善。胡锦涛指出:“要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胡主席说,应当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以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当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总之,只有坚持包容精神,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实现和谐社会。也正是在“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指导下,中国通过参与到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10+1”、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经济和政治组织,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合作”、“双赢”中大大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总之,“和谐世界”是一种充满民主精神和大局意识的国际安全观,它真实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期待。它向世界昭示了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首次以一种全球的视野,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所做的价值思考和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社会的倡导和理念必将在求和平、谋发展的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回应,必将在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方面起到观念建构与实际影响的重大作用。“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但又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和谐世界”新理念的目标──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中国外交政策宗旨的继承和升华。它主张:在和谐世界中,各国内部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己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

⑷ 中国近代史载世界历史的地位

中国来衰落
英法斗争,战线遍源布全世界
美国独立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
工业革命
拉美各殖民地相继独立
亚洲各国大多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印度大革命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欧洲瓜分印度、非洲、太平洋
欧洲工人运动
清日战争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
日俄战争
日本吞并朝鲜
辛亥革命
一战
苏联建立
二战
中国分裂
各个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
文革
计算机大量应用

由此可见,中国是近代史上的主角,但不是唯一的主角。

至于地位,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统治集团、阶级阶层会有不同的答案,何况人乎。

⑸ 伦敦和北京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哪个更高

在历史上北京地位完全没有办法跟伦敦比。

比如说,北京是什么时候成为一个国际大都会的呢?
北京真正成为大都会,要从元朝说起。在元朝之前,北京在中国的地位不过是一个二线城市。元朝在这里建立了大都。这里正式成为中原政权的政治中心,这个城的规模并不是特别大,并没有后面明清时候大。但是,元朝的北京是北京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因为元朝统治的疆域是元明清三代最大的。

其后中原政权有所收缩,其疆域最大都没有超过元朝。而遗憾的是,蒙古帝国在忽必烈时已经分裂为数大汗国。所以北京也没有机会成为世界第一帝国蒙古帝国的首都。

如果忽必烈能够统一蒙古部落,然后坐镇北京继续蒙古的扩张,那北京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都会,甚至有机会再一次渡海征日本。那么北京的历史地位将大大增强。
但是,因为历史没有假设,所以北京并没有成为影响世界的大都会。
这是从领土上来看,但我们观察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还有其文明影响力。
从这一点看,自从元朝之后,北京只有一次达成了世界级的文明影响力,那就是郑和下西洋,据说还是去寻找建文帝。

郑和的船队把中国的文明影响力扩张到东南亚,最远抵达红海跟非洲海岸。
有意思的是,几乎在同时,欧洲的葡萄牙也开始了探索,他们之间隔着一个非洲大陆。同时探索着无边的海边。这时候,英国伦敦的船还在森林里。
此后出现了分叉,明朝停止了大规模的海洋探索,郑和的海图被烧了。而欧洲的船队不间断的驶出了港口。包括英国的船也开始下水了。
如果说北京曾经在世界上超越过伦敦的话,那就是郑和时期。此后,在明朝的大部分时期,以及清朝的所有时期,北京都落在了后面。
我们说的落在后面,不仅仅是谁更有钱,而是谁给世界更多的文明影响力。
我们说一下英国的情况。
在1588,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式成为海上霸主。

1620年,英国新教徒坐着“五月花号”抵达美国。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685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英国确定君主立宪制。
1698年,伦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牛顿同志中招,买股票亏了血本。
1760~1830年,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1765年,英国发明纺纱机,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814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到1918年前,英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
可以说,英国是人类史上对地球的模样改变最大的国家。这些决定都是从伦敦发出来的。
那么,同时期的北京,或者说中国发生了什么呢?
郑和之后,北京似乎难有世界级的影响,无非是明朝万历年间,抗倭援朝,不过是维持了东亚的旧有格局。
明清易主,亦不过是紫禁城换了主人。接下来的平葛尔丹,雅克萨之战,也不是保住旧有的体系。
所以说,论世界级的影响力,北京不但跟伦敦的历史级别完全不同,就是跟中国的另外一座城市长安也无法比较,汉朝以及唐朝时的长安,还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不说丝绸之路,就是汉唐把匈奴突厥赶到西方,也引发了西方的大震动。
就是单纯比土豪,北京也从来没有登上过世界首富的位置。当年北宋的开封才是真正的首富。就是明朝时,北京也比不上南京的繁华。
当然啦,这都是历史。我们需要正视历史,然后展望未来。希望北京以后能够超越伦敦,给世界贡献更多的文明输出。

⑹ 马克思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Karl Marx
卡尔·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二十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

生平事迹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除母语德文外,他先后攻下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英文和意大利文。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

马克思在完成博士论文后,本想在波恩大学讲授哲学,但因普鲁士政府加紧对进步知以界的迫害,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于是他转向政治,开始从事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1842年初,他写了第—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土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土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同年5月,他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担任了该报的主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

1843年5月,他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在这里,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从此,她成了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在富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他积极参加法国工人的集会,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建立了密切联系,还结识了流亡在法国的各国革命家。巴黎的斗争生活促进了他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埋头钻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思想。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布鲁塞尔。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着重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指出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书中科学地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唯物史观是恩格斯肯定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制定科学世界观的同时,还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而积极作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在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了同盟布鲁塞尔区部和支部的领导人。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和教育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倡议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他立即着手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4月初,他们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6月他创办了《新莱茵报》。它是当时民主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马克思通过报纸宣传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指导德国人民同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揭露自由资产阶级的妥协和叛卖行为,还通过报纸同各国民主派建立广泛联系,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了发展民主统一战线,马克思参加了科隆民主协会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他还积极参加科隆工人联合会的工作,同工人组织内部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伦敦,在这里长期定居。在伦敦,马克思重建了共产主义者的盟约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五十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几乎所有的报刊对他关上了大门。但他没有退缩,继续战斗。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国博物馆研读政治经济文献,埋头从事经济学研究,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恩格斯为了从经济上支援马克思,使自己的战友能完成创立新的经济学理论的伟业,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他重返曼彻斯特,再次从事他所讨厌的经商活动。马克思在埋头经济学研究的同时,还设法利用资产阶级进步报刊发表各种政论文章。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了500多篇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评述当时的国际重大政治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写了不少论述中国的文章,揭露英国对中国的殖民政策,谴责沙皇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占,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最伟大的功绩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间,他写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通常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是《资本论》的第一稿。在这个手稿中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1859年马克思利用这个手稿的有关章节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后来他又写了一个新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这个手稿阐述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也谈到了属于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内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批判,这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理论》。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写了第三个手稿,即《资本论》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他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它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的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而把他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它成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最锐利的理论武器。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高潮。马克思又投入了实际斗争。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他被选为国际的领导机构总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他为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许多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国际存在的整个时期,他始终是国际的领袖、国际的灵魂。正像恩格斯说的,“叙述马克思在国际中的活动,就等于编写这个协会本身的历史”。

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卖国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虽然在起义之前并不赞同这一行动,但起义一经爆发,他就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援和帮助。他注意收集有关公社的材料,认真研究公社的各项措施,通过各种渠道与公社保持联系,为公社出谋献策,并且亲自写了几百封信宣传公社的意义,号召支持公社的事业。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又从物质生活、政治思想上帮助逃离法国的公社流亡者。

七十年代,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的政治观点、经济观点和策略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深刻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指出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分配原则,并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理论。这部著作对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反动政府的迫害,贫困的物质生活,繁重的理论工作和紧张的战斗,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的—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他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

⑺ 四大发明在世界历史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中国古代创造了不少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甚至是世界历史进程的发明,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这四大发明的产生对中国、世界的政治、军事、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小编来介绍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历史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吧。

四、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毕升通过改进雕版印刷术得来,这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古代的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石;也为保存、传播知识文化,促进世界文明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⑻ 颐和园在世界历史上是什么地位

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颐和园前身是清朝的清漪园。
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以为太后庆寿为名修建清漪园,1764年建成。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4年,以为慈禧太后退休后颐养天年为由,在清漪园旧址进行了重建并更名为颐和园。
1900年,颐和园被八国联军所洗劫破坏。,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
颐和园是中国乃至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结晶。
颐和园以玉泉山、西山群峰作借景,气势宏伟, 设计巧妙,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典范。园中山水相依,水绿山青,阁耸廊回,金碧辉映,在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选址造园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崇德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的设计图,出自宫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此图对中国早期的皇家建筑设计、研究、地理环境学等各学科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鼎盛时期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廿四桥等等。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 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

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破坏与重建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1900年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4]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⑼ 毛主席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规律,版系统地提权出了军事辩证法思想,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和一系列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军事思想体系。

毛主席逝世十天之内,有123个国家的政府和首脑向中国政府发来了唁电或唁函,105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他们的代表到中国使馆吊唁,5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许多国际机构和国际会议上也开展了悼念活动。

联合国总部以历史上罕见的快速度在毛泽东逝世的当天就降半旗致哀。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联合国全体大会上发言时盛赞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的世世代代。"

联合国大会主席在联大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说:"最近,世界上失去了我们时代最英雄的人物"。

安理会主席在9月10日的专门悼念会议上致悼词说:毛主席"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联合国教科文执行局书记说:毛主席"是不仅为自己的人民而且为全世界人民向未来打开了门窗的世界性人物"。

阅读全文

与世界历史地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