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世界历史l

世界历史l

发布时间:2021-02-07 01:18:30

① 世界杯的历史l

第1届 1930年乌拉圭世界杯
本届杯赛没有预选赛,只有13支国家队报名参赛,两个南美国家乌拉圭和阿根廷携手进入决赛。乌拉圭国家足球队成为第一个世界杯冠军。
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为世界足球运动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第2届 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
本届杯赛第一次进行了电台的实况转播。
意大利与捷克斯洛伐克争夺冠军,意大利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

第3届 1938年法国世界杯
这届杯赛上,上届冠军和东道主球队直接进入决赛阶段比赛。上届冠军在世界杯直接进入决赛阶段比赛的规定直到2002年韩日世界杯后才被取消。
在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上,上届冠军巴西也参加了南美区预选赛。
最终决赛在意大利和匈牙利之间进行,意大利队以4比2的比分蝉联冠军。意大利队也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支蝉联冠军的球队。

第4届 1950年巴西世界杯
经过第一轮小组循环赛,巴西、乌拉圭、西班牙和瑞典进入四强,他们需要再次以循环赛的形式决出冠军。巴西队与乌拉圭队的比赛就是事实上的最后决战,这场比赛在马拉卡纳球场上演,老道的乌拉圭队顶住了场上和场外的压力,第二次获得世界杯冠军荣誉。
本届杯赛的观众人数首次突破100万,并创造了平均每场6万名观众的世界杯记录。巴西球员阿德米尔荣获最佳射手奖,在比赛中,他共攻入7球。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杯赛过程,没有一名队员被罚出场,大概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人们更加珍视和睦友善了。

第5届 1954年瑞士世界杯
本届杯赛在瑞士的五个城市进行, 26场比赛总共打进140个进球,令球迷大饱眼福。平均每场进5.38球的记录也是历届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最高的。本届杯赛,球员们首次穿上了印有号码的球衣。另外,电视首次运用于世界杯赛的转播。
联邦德国队逆转战胜了被誉为“无冕之王”的匈牙利队最后获得冠军,开始了他们在世界杯赛上的辉煌历程。

第6届 1958年瑞典世界杯
这届比赛的大明星是巴西队年仅17岁的天才球员贝利,他司职左边锋,与加林查、扎加洛、瓦瓦组成世界上最锋利的前锋线。另一位明星是法国队的方丹,他是第一位在世界杯决赛阶段每场比赛都有进球的球星,创造了至今无人打破的一届世界杯进13球的最高记录。
东道主瑞典队发挥出众,进入冠军决赛,与争夺冠军。但巴西艺术足球很快向世人证明了它的威力,巴西队第一次夺得世界杯冠军。
中国队首次参加了世界杯预选赛,但未能获得出线权。

第7届 1962年智利世界杯
这届杯赛被称为历史上最粗野的一次世界杯赛,几乎每场比赛都有球员被罚出场外。开赛三天,竟然有34名球员是被抬下场的。
巴西队战胜捷克斯洛伐克队成为第三个两次获得世界杯冠军的队伍,在世界掀起了猛烈的“黄色风浪”。

第8届 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
本届杯赛上的最大黑马属于朝鲜队,他是世界杯赛上首次进入复赛的亚洲球队。
在英格兰与联邦德国的冠军争夺战中,英格兰队的赫斯特成为了东道国的英雄,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决赛中上演“ 帽子戏法 ”的球员,现代足球队发源国第一次登上了冠军奖台。英国人在本届比赛中创新使用了“442”阵型,这个经典的阵型到目前仍然被很多球队所采用。英格兰与联邦德国的冠亚军决赛中的争议进球也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的悬案和经典。

第9届 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
随着各大洲足球运动的发展,国际足球联合会首次决定在欧洲和南美洲之外的地区举办世界杯赛,最后选中了墨西哥。
冠军争夺战中巴西最后以4比1战胜意大利队,取得划时代的胜利,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支三次夺冠的队伍,并永久占有了“雷米特杯”。

第10届 1974年德国世界杯
这届杯赛正值世界足球技术革新的热潮,以荷兰人创造的“全攻全守”为代表,为足球带来了新的活力。
联邦德国队与荷兰队踢了一场永垂史册的决赛,在全场观众的欢呼声中,联邦德国队2-1获胜,第二次登上了冠军领奖台。

第11届 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
本届世界杯赛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预选赛的参赛队伍第一次超过了100支。
阿根廷队与上届亚军荷兰队争夺桂冠。最后,阿根廷队以3比1的比分使荷兰队再次屈居“老二”。这也是世界杯历史上第五次由东道主夺魁。

第12届 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
本届杯赛扩军至24支球队。
意大利与西德进行冠军争霸战。意大利成为继巴西后,第二个获得三次世界杯冠军头衔的国家。罗西也以6球获得本届杯赛的最佳射手和最佳球员奖。

第13届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
这届世界杯的主办国哥伦比亚因财政困难宣布放弃。墨西哥代替哥伦比亚承办世界杯比赛,并成为了第一个举办过两届世界杯赛的国家。在此世界杯举办前,曾经历过巨大地震。
阿根廷队与联邦德国队争夺冠军,巨星马拉多纳显示出他作为本届杯赛最佳球员的风采,本届杯赛成了他表演的大舞台。阿根廷最后获得冠军。

第14届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
本届杯赛的英雄人物当属老将米拉、最佳射手斯基拉奇和阿根廷门神戈耶切亚。冠军最后属于联邦德国队,联邦德国与意大利、巴西一样,成为三次获得世界杯冠军的国家。
本届杯赛吸引了近267亿次电视观众,门票收入达1.4亿美元。

第15届 1994年美国世界杯
本届世界杯决赛圈比赛充满了精彩刺激的场面和令人叫绝的进球。沙特阿拉伯队闯入了16强,为亚洲足球赢得了荣誉。本届杯赛上最大的悲剧是哥伦比亚球员埃斯科巴因将球打入自家球门,回国后惨遭杀害。
最后的决赛的双方是巴西队和意大利队,两队都分别获得过三届世界杯冠军。比赛在120分钟内没有分出高低,点球决战,巴乔射失点球,巴西人再次捧杯,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获得四届世界杯冠军的国家。

第16届 1998年法国世界杯
本届杯赛世界杯扩军到32支球队,最大的黑马是首次进入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的克罗地亚队,前南解体后首次参赛的他们最终获得第3名,队中球星苏克成为本届世界杯最佳射手。而英阿之战成为了经典,欧文横空出世。
7月12日成为了法国人的节日,在决赛中,中场大将齐达内在上半场两次头球破门,为法国队夺冠早早奠定了胜局。最终,法国队以3比0击败巴西夺魁。人们不解罗纳尔多在决赛中的低迷表现。

第17届 2002年韩日世界杯
世界杯历史上首次由两国合办。本届杯赛以弱胜强的冷门频出,数个夺标热门队伍止步于小组赛。
决赛在巴西和德国之间进行,巴西队第5次获得世界杯冠军。
东道国韩国队获得第4名,创造了亚洲球队在世界杯历史上的新纪录。
中国队首次进入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但小组赛三场未进球,以失9球、积0分的成绩无功而返。

第18届 2006年德国世界杯
德国、南非、英格兰、摩洛哥和巴西参与了2006年世界杯的申办,但是巴西在最后时刻退出。在最后的投票中,德国以12票比11票,以一票的优势战胜了南非,获得了2006年世界杯的举办权。这是德国第二次举办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德国上次举办世界杯是在1974年。
齐达内复出后的法国队的发挥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当然由于他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巅峰不在的老将(巴特兹等);而更加超出人们预料的是意大利队,他们依靠强大的凝聚力以及链式防守出人意料的打进了决赛,并最终捧杯。
这届杯赛上,四强全为欧洲球队,亚非球队表现不佳,最终意大利以点球大战战胜法国,获得冠军。齐达内在加时赛下半场因为用头撞击意大利队后卫马特拉齐,被红牌罚下,震惊了世界。赛后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马特拉齐,但是真相也许要等待很久才能为世界球迷所知。

第19届 2010年南非世界杯
第19届世界杯将在南非举行,这是非洲国家第一次举办世界杯赛,预示着非洲足球事业逐步踏入颠峰。

第20届 2014年巴西世界杯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30日,国际足联在总部苏黎世宣布:巴西将承办2014年世界杯。

世界历史上十大将l领

尼米兹、隆美尔、蒙哥马利、粟林中道、麦克阿瑟、龙银施泰德、彭德怀、贺龙、艾森豪威尔、山本五十六

③ 20世纪的世界l历史大事件年表!

1、辛亥革命(1911年)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3、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

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罗斯临时政府(俄罗斯共和国),为1918年—1920年的苏俄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奠定了开端。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4、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5、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登陆太空(1961年)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0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

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他驾驶的东方1号飞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器,就在他的108分钟的飞行过程中,加加林由上尉荣升为少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20世纪

④ 两小时讲述世界历史高清完整版下载

[weiphone][movie][两小时抄讲述袭世界历史.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o Hours.2011][jack821309].mp4

⑤ l历史是 什么

历史基本解释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而不能改变的事情,而且具有一定的价值
4.于事件的载体
详细解释
过去事实的记载
指已经过去的事情
经历
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历史学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也有人认为“历”乃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辅助义,其意味着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在意义上其概括范围远较“史”字为之大。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⑥ 世界历史的名人排行

1、穆罕默德
2、牛顿
3、耶酥基督
4、释迦牟尼
5、孔子
6、保罗
7、蔡伦
8、谷登堡
9、哥伦布
10、爱因斯坦
11、巴斯德
12、伽利略
13、亚里士多德
14、欧几里得
15、摩西
16、达尔文
17、秦始皇
18、奥古斯都
19、哥白尼
20、拉瓦锡

21、君士坦丁大帝
22、瓦特
23、迈克尔·法拉第
24、麦克斯韦
25、路德
26、乔治·华盛顿
27、卡尔·马克思
28、莱特兄弟
29、成吉思汗
30、亚当·斯密
31、爱得华·德·维尔(莎士比亚)
32、约翰·道耳顿
33、亚历山大大帝
34、拿破仑·波拿巴
35、托马斯·爱迪生
36、安东尼·范·列文虎克
37、威廉·莫顿
38、马可尼
39、希特勒
40、柏拉图

41、克伦威尔
42、亚历山大·贝尔
43、亚历山大·弗莱明
44、洛克
45、贝多芬
46、海森堡
47、路易斯·达盖尔
48、西蒙·玻利瓦尔
49、笛卡儿
50、米开朗琪罗
51、乌尔班二世
52、欧麦尔一世
53、阿育王
54、奥古斯丁
55、威廉·哈维
56、欧纳斯特·卢瑟福
57、约翰·加尔文
58、孟德尔
59、马克思·普朗克
60、利斯特

61、奥托
62、皮萨罗
63、科尔特斯
64、托马斯·杰弗逊·杰弗逊
65、伊沙贝拉一世
66、斯大林
67、恺撒
68、威廉一世
69、弗洛伊德
70、爱德华·詹纳
71、伦琴
72、巴赫
73、老子
74、伏尔泰
75、开普勒
76、费密
77、欧勒
78、卢梭
79、马基亚维里
80、马尔萨斯

81、约翰·肯尼迪
82、平克斯
83、摩尼
84、列宁
85、隋文帝
86、达·伽马
87、居鲁士大帝
88、彼得大帝
89、毛泽东
90、弗郎西斯·培根
91、福特
92、孟子
93、琐罗亚斯德
94、伊丽莎白一世
95、戈尔巴乔夫
96、美尼斯
97、查里曼
98、荷马
99、查士丁尼一世
100、摩诃毗罗

⑦ 世界史重大事件时间表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
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
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十五世纪桑海兴起
十五世纪晚期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24-1525德意志农民起义
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2-1598年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89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十八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十八世纪罪恶的奴隶贸易达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3-1775俄国普加乔夫起义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美国成立
1785年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机作为纺纱机的动力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年8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法国君主政体
1792年9月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年5月-6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政权
1793年6月-1794年7月法国雅各宾派专政
1794年7月法国热月反革命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热月政变
1804年元旦海地宣布独立
1804年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十九世纪早期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宣传空想社会主义
1807年富尔敦制造第一艘汽船试航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8年5月5日卡儿·马克思出生
1820年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1825年史蒂芬孙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行
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法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1847-1852年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8-1849年欧洲革命
1848年2月法国二次革命
1848年6月法国巴黎工人六月起义
1853-1856年俄英法克里木战争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1858年“中俄爱晖条约”签定,沙俄占领我国领土60多万平方公里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沙俄又强占我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十九世纪60-80年代沙俄侵占我国西北地区40万平方公里
1864年9月28日第一国际成立
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大会,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69年第一国际巴塞儿大会,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开始
1870-1871年普法战争
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公社
1876年第一国际宣布解散
1881-1899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
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举行争取11小时工作日的总罢工
1889年第二国际建立
1892年俄法签定军事协定
1894年朝鲜甲午农民战争
1895-1896年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形成
1905年俄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05-1908年印度民主解放运动高涨
1907年英法俄协约最后形成
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十月革命胜利
1918-1920年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1918年11月德国11月革命爆发
1918-1922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919年1月德国柏林起义
1919-1922年土耳其基马尔资产阶级革命
1919年3月1日朝鲜“三。一”人民起义
1919年3月埃及人民武装起义
1919年3月-8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
1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
1921年苏共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帝国主义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华盛顿会议
1922年10月意大利墨索里尼上台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3年10月土耳其共和国成立
1926年10月洛加诺会议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东北地区
1932年4月朝鲜抗日游击队诞生
1933年1月德国希特勒上台
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
1935年10月-1936年5月埃塞俄比亚反意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1936年7月-1939年3月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7年七月七日中国全面抗日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法国投降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定
1941年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3年11月-12月苏英美德黑兰会议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2月苏英美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定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7月-8日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定无条件投降书

⑧ 找世界历史时间表

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7—18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4—15世纪 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7世纪早期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奠定近代生理学基础
1640年—1688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
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世纪后半期 牛顿力学体系确立,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1765年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1775年 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1775—1783年 北美独立战争
1783年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年7月—1794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
1789年 法国发布《人权宣言》
1792年9月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4年 法国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结束
1799年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9世纪初 道尔顿原子论标志近代化学的开始
19世纪 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衡定律并称三大发现
1804年 海地宣布独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开始
1804年 拿破仑颁布《民法典》
1804年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807年 富尔敦制成汽船
1810—1826年 拉丁关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独立运动
1814年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
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亚洲的觉醒
1825年 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19世纪30年代 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的时代创造条件
19世纪上半期 亚洲革命风暴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62年 美国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40年前后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857年 资本主义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4年 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866年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9世纪70年代 贝尔发明电话
1871年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世纪80年代 卡尔?本茨研制汽车
1882年 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889年 第二国际在巴黎建立
19世纪90年代 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列宁主义诞生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907年 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
1914年6月28日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11月7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年3月 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
1919年1—6月 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建立
1920年 国际联盟成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建立
1922年 苏联成立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
1925年 联共(布)“十四大”--工业化方针
1927年 联共(布)“十五大”--农业集体工业化方针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32年 伪满洲国成立
1933年初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开创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5年 华北事变
1935年 共产国际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
1936年 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1936年 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苏联确立,标志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1938年9月 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1日 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0年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1年6月22日 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初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
1943年11—12月 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3年12月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3年9月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
1944年6月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10月 联合国建立
1945年2月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年7—8月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5年5月8日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6 苏共“二十大”,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二战后—1991年底 雅尔塔体系
20世纪50—70年代初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 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纪60年代末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973年 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1973年 资本主义世界引发战后最严重经济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 东欧剧变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亚洲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地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1991年底 苏联解体
1992年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
1997年 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
经济合作组织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世纪90年代 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⑨ 一些世界著名战争历史

中文名称: 希波战争
外文名称: Greco-Persian Wars
发生时间: 公元前492~前449年
发生地点: 布拉底 温泉关 萨拉米斯 马拉松
主题关键词: “提洛同盟” 《卡利亚斯和约》 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 保萨尼阿斯 More ...
分类: 外国古代战争
洲: 亚洲 欧洲
国家: 希腊 波斯帝国
相关信息
下层事件: 萨拉米斯海战 马拉松会战
相关人物: 地米斯托克利 大流士一世
事件介绍
事件内容
内容文件
内容文件
希波战争
公元前492~前449年,希腊诸城邦联合反抗波斯帝国侵略的战争。 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侵占小亚细亚西部希腊城邦。前513年,波斯占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一带,直接威胁希腊半岛诸城邦的安全和海外贸易。前500年,遭受波斯压迫的小亚细亚西部希腊城邦以米利都为中心爆发反波斯起义。雅典和埃雷特里亚城邦派25艘战船支援。起义军一度攻入小亚细亚的波斯总督府所在地萨迪斯,当地希腊城邦乘机纷纷脱离波斯的统治。前494年,起义被波斯军镇压。早有西侵野心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以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借口,出兵远征希腊本土,希波战争爆发。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波斯军远征连遭失败(前492~前479)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马多尼乌斯率陆海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沿色雷斯海岸西进。海军到达阿索斯角时遇到大风暴,300多艘战船撞毁,2万余人失踪,几乎全军覆没;陆军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袭击,出师不利,退回小亚细亚。次年,波斯向许多希腊城邦派出使者,索要“土和水”,要求各城邦降服。斯巴达和雅典处死了波斯使者。 前490年,波斯对希腊发动第二次远征。老将达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军约2万余人横渡爱琴海,攻占并破坏埃雷特里亚城,继而南进,在距雅典城东北约40公里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全城紧急动员,组成约1万人的队伍开赴马拉松迎敌,并派人向斯巴达等城邦求援。斯巴达决定派兵援助,但提出必须月圆时才能出兵。仅布拉底派来援军1000人。9月12日,双方展开马拉松之战。雅典军在米太亚得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采取灵活战术,一举击败波斯军,取得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鼓舞了希腊人反侵略斗争的必胜信心。此后,双方积极扩军备战。前486年大流士一世死,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镇压埃及起义后继续准备出征希腊,下令在圣山半岛底部开挖运河,在赫勒斯滂海峡架设浮桥,在色雷斯屯积粮草,并从被征服地区征集大批兵员。希腊方面,雅典公民大会根据地米斯托克利的提议,决定建造100多艘三层桨战船,把比雷埃夫斯港扩建成坚固的军港。前481年,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30多个城邦在科林斯集会,成立军事同盟,推举拥有强大陆军的斯巴达为盟主,组建希腊联军,准备抗击波斯再次入侵。 前480年,薛西斯一世率军约10余万人、战船1000余艘,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分水陆两路沿色雷斯西进,迅速占领北希腊,旋南进至温泉关(德摩比利)。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领先期到达的希腊联军约7000人扼守地势险要的温泉关。斯巴达人欧利比阿德斯指挥希腊海军控制阿尔泰米西翁角。8月中旬,波斯军向温泉关发起进攻,希腊守军顽强抵抗两天,波斯军屡攻不克,损失惨重。第三大,当地一希腊人把波斯军引到希腊守军侧后。列奥尼达在腹背受敌情况下,命令联军撤退以保存实力,自己率领约300名斯巴达勇士顽强抵抗,直至全部阵亡。波斯军长驱直入,占领中希腊,扑向雅典城。此前,雅典已将成年男子编入军队,将其他居民南撤到特里津城、萨拉米斯岛等地;地米斯托克利说服欧利比阿德斯把希腊舰队撤到萨拉米斯湾,准备决战。波斯陆军进占雅典城后,其海军绕过苏尼翁角,进入狭窄的萨拉米斯湾。9月下旬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波斯海军大败,退回小亚细亚。波斯陆军在马多尼乌斯率领下向北退却。前479年8月中旬,波斯陆军南下,与希腊联军在布拉底决战。斯巴达统帅保萨尼阿斯率军约4万人重创波斯陆军,杀死马多尼乌斯,粉碎波斯第三次远征。与此同时,希腊海军在米卡利角给波斯海军以重创。 第二阶段,希腊人反攻节节胜利(前478~前449)波斯军第三次远征失败后,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逐渐转入反攻,并乘机扩张海上势力,企图建立雅典在爱琴海的霸权。前478年,雅典舰队占领赫勒斯滂,打开通向黑海的通路。同年,雅典联合爱琴海沿岸各城邦组成提洛同盟。前476年,希腊联军在西门指挥下,攻占色雷斯沿海地区、爱琴海许多岛屿和拜占庭。前468年在欧里墨东河口会战中,西门指挥希腊海军大败波斯舰队。前449年,希腊海军在塞浦路斯以东海域重创波斯军。同年,双方媾和。雅典全权代表卡利阿斯到波斯首都苏萨谈判,签订《卡利阿斯和约》。和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承认小亚细亚希腊诸城邦独立。希波战争到此结束,雅典成为爱琴海地区霸主。 战争中,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为保卫国家的自由和独立暂时捐弃前嫌,团结对敌;希腊将领正确指挥,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在马拉松和萨拉米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波斯军队对外进行侵略战争,虽然兵力占优势,但多为被征服民族强征的士兵,士气低落,且劳师远征,补给困难,最终招致失败。

中文名称: 亚历山大东侵
外文名称: Alexander’s Conquests
发生时间: 公元前334~前324年
发生地点: 中亚 印度 波斯帝国
事件介绍
事件内容
内容文件
内容文件

公元前334~前324年马其顿王国联合希腊诸城邦对波斯帝国的战争。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喀罗尼亚(今译海罗尼亚)之战(公元前338)中征服希腊,并在科林斯大会上被推举为联军统帅,议决共同征讨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即位,他在巩固盟主地位后,迅即准备东侵。公元前335年秋,亚历山大三世以马其顿常备军为基础,并从各盟邦征集步骑兵、弓箭手、标枪手等兵员,组成一支步兵3万、骑兵5000的远征军,爱琴海上还有舰船约160艘。同年底,他授权将军安提帕特摄政,亲率远征军从都城派拉出发,公元前334年初渡过赫勒斯滂海峡,战争爆发。

波斯帝国是个没落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到大流士三世时内政腐败,各行省不断反抗,国势日衰。波斯虽在小亚细亚部署骑兵2万,雇佣兵万余,并有舰船400多艘游弋于希腊、波斯之间的海域,但在马其顿精锐的步兵、骑兵进攻面前却处于守势。

格拉尼库斯之战联军渡过海峡后,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波斯军阻击。波斯军以骑兵为第一线,沿东岸部署,步兵为第二线,居高临下,凭岸固守。联军沿西岸展开,步兵居中,两翼为骑兵,亚历山大指挥右路,以中部先头骑兵一部佯动,迂回波斯军左翼。当面波斯骑兵随之向南移动,企图阻止联军渡河。波斯军队形出现间隙,联军乘机过河,楔入敌阵,利用长矛优势猛烈突击,直捣中营。双方骑兵亦展开激战,波斯守军阵势大乱,伤亡甚众,骑兵千余被歼,步兵2000余人被俘,雇佣兵主将门农率残部逃遁。联军仅死百余,首战告捷。联军乘胜沿小亚细亚南下,亚历山大三世以“解放者”自命,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然后北上安哥拉(今译安卡拉),寻歼波斯军主力,未果。为解除后顾之忧,切断波斯军的陆海联系,联军经卡帕多细亚高原进入西里西亚东部的伊苏斯(今土耳其杰汉附近),准备继续南下逐个夺取波斯海军基地。

伊苏斯之战 公元前333年10月,大流士三世亲率大军10余万隐蔽集结在索契(今伊斯肯德仑东北)附近。联军开过伊苏斯平原后,波斯军推进至海滨,在皮纳鲁斯河北岸占领阵地,欲断联军后路。亚历山大三世闻讯即刻回师,边行进边展开,抢占右侧高地;主力骑兵涉水过河,猛烈冲击波斯军左翼步兵方阵,直逼大流士三世主营。波斯军左翼动摇,大流士三世仓皇东逃。联军乘势冲杀,波斯军大败,损失步兵、骑兵约10万人。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被俘,全部辎重丢失。联军死450人,伤4500人。此役后,联军取得战争主动权,打开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大流士三世逃过幼发拉底河,收拾残部,同时派出使者请求割让幼发拉底河以西之地议和,亚历山大三世傲慢地予以拒绝,其目的在于征服整个波斯帝国。

围攻提尔、加沙 公元前332年初,联军到达滨海要塞城市提尔(一译推罗,今黎巴嫩之苏尔,该城的主要部分在岸边一个小岛上),遭到坚决抵抗。联军无法直接从陆上攻城,遂修筑一长堤与小岛连接,但仍久攻不克。亚历山大三世征集一批船只,加上投降的波斯海军舰船,从海上加强围困,经陆海夹攻于7月间攻陷提尔。8000多提尔人战死,3万多人被卖为奴。联军死约400人。接着,亚历山大三世又围攻加沙达2个月之久,始下,城内男子多战死。至此,联军完全切断了波斯人的陆海联系,夺取了地中海东部的制海权。继而亚历山大三世和平进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之子”(国王)。联军在尼罗河口兴建亚历山大城,作为他继续东征的后方基地。

高加米拉之战 又称阿贝拉之战。联军经休整补充,于公元前331年春由埃及出发,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进,寻波斯军主力决战。9月渡过底格里斯河,10月初在布摩多斯河(今大扎卜河)畔高加米拉村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大流士三世在该地集结的军队来自24个部族,号称百万,并有刀轮战车200辆,战象15头。联军仅有步兵4万,骑兵7000人,成纵深梯次配置,展开正面不到敌阵正面的一半。波斯军依仗兵力优势,先以左翼骑兵实施大迂回,卷击联军右翼,接着出动战车和中路骑兵迎击联军步兵方阵和先头骑兵的正面突击,一部楔入联军队形,步兵方阵在后跟进。与此同时,波斯军右翼全线出击。联军紧缩队形,避敌锐势,以一线骑兵与敌交锋,标枪兵以齐射杀伤敌战车驭手和马匹,并以部分兵力袭击迂回之敌的侧后,纵深部队阻击迂回和楔入之敌。双方进行了激烈的骑兵战和肉搏战。联军骑兵主力纵队利用缺口神速楔入敌阵,直逼大流士三世大营。大流士三世遁逃,其左翼动摇。联军追杀一阵后返回,配合步兵方阵和左翼部队夹击波斯军右翼。波斯军溃散。联军追杀至阿贝拉(高加米拉东南约25英里)。波斯军损失数十万人,其残部逃往米底山区,从此一蹶不振。联军乘胜南下夺取巴比伦,占领波斯都城苏萨和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摧毁了大流士三世政权,掠夺大量金银和其他战利品。公元前330年夏,亚历山大三世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被其部将谋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

转战中亚和进军印度 亚历山大三世率兵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经帕提亚(安息)、阿里亚、德兰吉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沿途不断遭到土著部落的袭击。亚历山大三世在中亚细亚征战近3年,残酷镇压粟特人的武装反抗。公元前327年春末,远征军离开巴克特里亚,分兵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向印度河进军,沿途攻城夺寨,到达印度河上游与五河地区(旁遮普)。

希达斯佩斯河之战及班师 公元前326年4月,联军由布塞法拉城抵达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同波鲁斯王国军队隔岸对峙,并进行渡河作战。此役波鲁斯损失步兵近2万,骑兵约3000,战车全部被毁,波鲁斯国王率部投降。联军步兵、骑兵损失数百人。联军继续东征,最终进至希达斯佩斯河畔。鉴于官兵厌战,加上当地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亚历山大三世被迫决定撤退。经休整,除留守一支队伍外,其余分陆、海两路向西撤退。将军奈阿尔科斯率海军从印度河口西航,亚历山大三世率陆军途经格德罗西亚大沙漠西撤。公元前324年,陆军回到波斯波利斯和苏萨,舰队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随后返抵巴比伦,东侵即告结束。

亚历山大三世东侵是一次掠夺性远征。行程逾万里,历时整十载,灭亡了波斯帝国。在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这一广袤地域,建成幅员空前的亚历山大帝国。由于缺乏巩固的基础,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病逝后,帝国迅即瓦解,但它对古代历史和东西方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历山大三世是古代著名的战略家,他孤军深入,以进攻为主连续战斗,进行了数以百计的抢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沙漠地和平原地作战,多次以速决战制胜优势之敌。在诸兵种特别是骑兵的运用,陆海军协同作战、进军路线选定、战斗队形编成、作战指挥和后勤保障等方面,为古代军事学术史写下了新的一章。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语: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从罗马帝国到法兰克王国
参看罗马帝国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1世纪,就有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他们也被古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帝国后来的国家元首恺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帝国新的一部分。公元3世纪后,帝国势力开始衰退。

而在公元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也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他们被古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

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土崩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地统治一直持续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兰克族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到公元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统一了今法国、德国、低地国家、瑞士、北意大利、奥地利西部、西班牙东北角的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

[编辑] 凡尔登条约与三分帝国
参看查理曼帝国

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时候的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编辑] 萨克森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年~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公元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公元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参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列表

哈布斯堡王朝时的帝国徽章自奥托一世(奥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德意志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在萨克森与法兰克尼亚两朝,皇帝拥有实际的权力,并时常因主教叙任权问题与教皇发生冲突。然而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选侯选举产生,形同虚设。十六世纪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试图重振皇权的努力,也因欧洲各国的联合反对而作罢。

[编辑] 与拜占廷帝国的关系

[编辑] 法国大革命与帝国覆亡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公平、自由、热诚」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於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编辑] 历史学家的两种说法
有人认为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时的帝国应该叫做法兰克帝国。

1337—1453年,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

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力图把英国人从法国西南部(基思省)驱逐出去,从而消除英在法境内的最后一个堡垒,而英国则力图巩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夺回早先失去的诺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国的其它一些地区。英法两国对佛兰德的争夺,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佛兰德形式上是处于法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独立的,并且与英国有密切的贸易关系(英国的羊毛是佛兰德毛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觊觎法国王位。德国封建主和佛兰德站在英国一方,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国王指挥,其主体是步兵(弓箭兵)和雇佣骑士部队。法军主要由封建骑士武装(见骑士军)组成。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 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和基思。在斯吕斯海战(1340)中,英军重创法军,夺得制海权。经过1346年8月的克雷西会战,英军又取得了陆上优势,并在长达11个月的围攻之后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此后,两国休战将近十年(1347—1355)。接着英国又发动进攻,占领了法国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战役(1356)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的横征暴敛和遍及全法国的经济崩溃,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艾蒂安·马塞尔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和扎克雷起义(1358)。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雷蒂尼签订条件极为苛刻的和约——从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 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武装,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B.迪盖克兰这位有才略的军事长官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法军对炮兵的使用有利于军事行动获得成功。英国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和加来)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当时,法国国内也开始出现群众骚动。

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 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开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赞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居民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 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游击队给法军很大帮助:他们设置埋伏,捕捉征税者,消灭敌小股部队,迫使英军在征服地的后方留下大批驻防军。1428年10月,当英军与勃艮第派攻下法军占领区以外的最后一座坚固要塞奥尔良时,法国的民族解放斗争愈加高涨。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1429.5)。1437年法军攻下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吉耶讷。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点评: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法国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但是,它却促进了法国民族的觉醒。在赶走了英国人之后,统一法国的历史性进步过程即告完成。在英国,百年战争暂时巩固了封建贵族阶级和骑士阶层的统治地位,从而延缓了国家权力集中的进程。百年战争展示出英国的雇佣军优越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武装,从而迫使法国建立了常备雇佣军。这支雇佣军效忠于国王,在组织、军纪和训练方面均具有正规军的特点。王权与要求消除封建割据的市民的联盟,是雇佣军的政治与财力基础。战争表明,骑士重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作战的弓箭兵的作用则得到了提高。在战争中出现的火器虽然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战役当中去。战争性质的改变及其转化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

⑩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1、公元前5000~前500年

亚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苏美尔·阿卡德城邦的建立和统一、苏美尔的政治结构神庙、大经济阿卡德统治、南部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谟拉比的统治、亚述帝国亚述国家的产生和演变、亚述帝国的建立、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灭亚述。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两河流域的科技、巴比伦的天文学、巴比伦的数学成就、腓尼基文明、腓尼基的兴起、腓尼基发达的经济、赫梯和古巴勒斯坦赫梯的兴亡、古巴勒斯坦的统一犹太教的产生、古代印度文明、早期哈拉巴文化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

四大吠陀婆罗门教的创立、列国时代的印度十六国的建立、摩竭陀国称霸城市的再度兴起、沙门新思潮佛教的产生与释迦牟尼。

中国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阶级社会的产生、夏启建国、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商朝的兴衰、成汤建商商朝的灭亡、商朝的农业生产技术、神奇的甲骨文、发达的青铜文化、礼乐统治下的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公制礼作乐、西周的宗庙祭祀、国人暴动与宣王中兴。

三星堆文化、纷乱的东周、平王东迁、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清净无为”的道家、孔子创立儒学、《考工记》问世、波斯帝国的兴衰、波斯帝国的建立、大流士一世改革、大流士的对外政策、波斯帝国的经济、波斯帝国的衰亡。

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国家的产生和早期王朝时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古王国的经济、古王国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时期和人民起义、埃及的再度统一、中王国时期的对外战争、中王国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

中王国的灭亡、新王国的盛衰强盛的第十八王朝、新王国的冶金业和纺织业、发达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争霸、新王国的衰亡、后期埃及塞易斯王朝、后期埃及前期的经济、波斯征服埃及、波斯对埃及的统治、埃及人民反抗。

波斯的斗争后期、埃及灭亡、古埃及的文化早期的象形文字、图腾崇拜到自然崇拜、宏伟的雕塑建筑和精湛的工艺、艺术、发达的天文历法、非洲的其他文明、撒哈拉农耕社会、努比亚文化、凯尔迈文化、迦太基文明的兴起、迦太基的政治制度、迦太基在北非的扩张,迦太基的贸易和探险。

欧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迈锡尼的墓葬、特洛伊战争、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出现、城邦的形成、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国家形成、梭伦改革、希腊城邦的繁荣、希波战争战后、希腊的城邦经济、奴隶制度的发展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希腊诸城邦的没落、雅典的海上霸权、伯罗奔尼撒战争、战后诸城邦的危机、后期希腊城邦的争霸和衰亡、古典时期及以前的希腊文化、希腊的宗教与神话、发达的戏剧、精美的建筑和雕刻、史学的繁盛,哲学的兴起。

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亚洲人的迁入、奥尔梅克文明、特奥蒂尔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2、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欧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马其顿的兴起、马其顿王国的兴盛、腓力二世统一希腊、亚历山大东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达的社会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朝的专制统治、托勒密王朝的衰败、塞琉古王国的专制统治、发达的塞琉古商业。

塞琉古的手工业、塞琉古的衰亡、马其顿时期的文化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欧几里得与几何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日趋成熟的雕塑艺术、伊索寓言、古罗马的王政时代、伊特鲁里亚人、罗马的氏族制度民主军事制度、图里乌改革、王政时代的结束。

早期的罗马共和国、设立平民保民官、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平民斗争和新贵族的产生、征服意大利、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社会经济、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次布匿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侵略西班牙罗马的行省、统治罗马

。共和国的没落、西西里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共和时代的文化、罗马的宗教神话和祭司罗马的建筑艺术、朴实的历史和哲学、强权独裁时代的到来、米特里达梯战争、苏拉独裁庞培兴起、前三头同盟,恺撒独裁后三头同盟。

亚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统一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万里长城的修筑、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迹、”西汉刘邦建西汉、汉武帝时代、汉匈和战、司马迁著《史记》。

孔雀帝国被占领的时代、旃陀罗笈多创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孔雀王朝时期的政治与军事、森严的种姓制度、孔雀王朝后的印度、帝国时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诗《佛本生经》、孔雀帝国时代的建筑艺术。

3、封建时期

公元元年~400年

欧洲(公元元年~400年)

罗马帝国的建立、奥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维对内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和平时代”、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盛、从黄金时代到三世纪危机、隶农制的盛行、皇权的进一步加强、罗马的“黄金时代”、罗马城市和商业的萧条。

混乱的政治、统治后期的罗马帝国、戴电里先统治、君士坦丁大帝独裁、扶持基督教、继续衰弱的帝国经济、帝国的分裂、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基督教的演变、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马克西穆斯之乱、四大“蛮族”掌权。

帝国时代的罗马文化、自然科学的发展、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发达的史学、帝国时代的法学、罗马的文学、罗马的建筑和雕塑艺术

亚洲(公元元年~400年)

东汉刘秀建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班固著《汉书》、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三国鼎立时期的中国、乱世枭雄——曹操、建安文学、蜀国的建立、诸葛亮治蜀、孙权建吴、西晋和东晋的建立、“五胡十六国”兴起。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两晋的书画艺术、陶渊明与田园诗、贵霜帝国的建立、开明的迦腻色伽、统治早期的萨珊、波斯帝国萨珊波斯的兴起、萨珊和罗马的战争、马资达克起义、古代朝鲜箕氏、朝鲜新罗百济建国、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古代日本绳文式和弥生式文化,邪马台国大和国家的兴起。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正在发展的美洲和非洲、玛雅文明的兴起、摩羯文化、印加文明兴起、阿克苏姆国统治,东非加纳王国的繁荣。

4、中世纪

欧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国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西欧封建关系的萌芽、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西欧封建制的产生、克洛维创建法兰克王国、矮子丕平篡权、查理曼帝国形成、帝国的分裂、北欧海盗海盗时代的来临、北欧海盗的扩张。

“无骨者”伊瓦尔和哈拉尔德、北欧海盗的覆灭、发达的航海造船技术、北欧的口头文学、9~11世纪时期的西欧、加洛林王朝时期的法国农业、罗伯特王朝与加洛林王朝的斗争、加佩王朝的建立与王权的式微、亨利一世统治下的德国。

俗权和教权之争、盎格鲁一萨克逊人征服英格兰、十字军东侵、十字军东征的起因、克勒芒城宗教会议、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十字军血洗耶路撒冷、萨拉T反击十字军、君士坦丁堡之灾、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王权的加强、路易九世改革、腓力四世控制教权、巴黎市民起义。

路易十一统一法国、11—15世纪时期的英格兰、诺曼底征服、亨利二世改革、《自由大宪章》的签订、獒国国会的出现、既特·泰勒起义、红白玫瑰战争、英法百年战争、百年战争的爆发、竟雷西战役、二十年的和平、圣女贞德、酉年战争的结束。

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菲特烈一世侵略意大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开始、汉萨同盟的建立、媛尼斯和佛罗伦萨共和国、西班牙基督教王国的兴起、暴死病黑死病的泛滥、黑死病的传播路线、黑死病之后的欧洲经济、黑死病的长期影响急剧下降的人口。

中世纪的基督教和西欧文化、罗马教会教阶制的演变、英诺森三世加强教权、异端运动的发展、大学的出现、哥特式建筑的兴起、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一世的法典改革、查士丁尼对外扩张、拜占庭帝国的瓦解、拜占庭的史学、中世纪时期的东南欧。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建立、尼曼亚统治塞尔维亚、阿尔帕德王朝时期的匈牙利、瓦拉几亚时期的罗马尼亚、中世纪时期的捷克和波兰、捷克国家的形成、德国势力的渗入、蒙古帝国大一统时期、胡司宗教改革、胡司战争。

普亚斯特王朝时期的波兰、金帐汗国统治时期、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基辅罗斯公国、伊凡四世改革,立窝尼亚战争。

亚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北周立国、北朝开凿石窟、南朝刘宋的建、立齐梁陈的更替、祖冲之求圆周率、山水诗勃兴、刘勰著《文心雕龙》、隋朝一统、隋朝的建立、隋朝改革官制和创设科举、炀帝开修大运河。

李春建赵州桥隋朝的灭亡中前期的唐朝贞观之治玄奘西游与鉴真东渡武周革命开元盛世造纸术西传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唐朝的衰败安史之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黄巢大起义与唐朝灭亡、原始火药的发明、诗歌艺术的顶峰、北宋的兴衰、陈桥兵变、王安石变法、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词的兴盛、南宋南宋的建立、南宋抗金、繁荣的南宋商业、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宗教大融合和禅宗盛行、元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忽必烈称帝、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郭守敬与《授时历》、关汉卿与元曲、中前期的明朝。

明朝的建立、明初设内阁、朱元璋加强吏治、郑和下西洋、大明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晚明景象、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明朝与后金的战争、明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的灭亡、明朝的科技、长篇小说的繁荣。

中世纪时的伊朗、科斯洛埃斯改革、萨珊帝国、后期的对外扩、张萨珊帝国的灭、亡萨非王朝的建立、中世纪伊朗的史学和文学、发达的建筑艺术、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阿拉伯帝国封建制度的发展。

帝国的分裂和衰败、大一统的蒙古帝国时期、、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伊儿汗国的衰败、帖木儿帝国的昙花一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奥斯曼灭亡、拜占庭帝国、苏里曼一世的扩张、土耳其的艺术、从笈多帝国到德里。

苏丹时期笈多、帝国的盛衰、戒日帝国的兴起、德里苏丹时期的印度、印度教的出现、先进的数学、天文学、莫卧儿帝国早期、巴布尔创建莫卧儿帝国、阿克巴改革、西方殖民者入侵、印度锡克教的兴起、绘画和建筑艺术、新罗和高丽时期的朝鲜。

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的灭亡、后期新罗的土地制度、新罗的衰亡高丽王朝的建立和扩张实行柴田科制度和公田制高丽灭亡李氏朝鲜前期封建专制集权的加强壬辰卫国战争中世纪时期朝鲜的文化教育、繁荣的佛教、李朝世宗创制朝鲜字母。

日本的封建化改革、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奈良时代的社会经济、平安时代的日本武士的兴起、幕府统治和日本的统一、镰仓幕府的创建、内外贸易的发展、,日本的战国时期及统一。

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纪时期的印第安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帝国的建立、印加文化、玛雅贸易,玛雅人的社会结构。

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时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国家的独、立反抗十字军的斗争、阻止蒙古帝国西进、土耳其统治下的埃及、中世纪时期埃及的文化。

北非和东非马格里布的独立、阿尔摩哈德朝的统一、东苏丹诸国、埃塞俄比亚王国、“桑给帝国”时期、桑给帝国发达的对外贸易、西非和南非加纳王国的兴衰、马里王国的崛起、桑海王国的独立、桑海王国的衰败,大津巴布韦。

5、资本主义

1300~1600年

欧洲(1300~1500年)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但丁创作《神曲》、第一个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薄伽丘与《十日谈》、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早期文艺复兴的史学、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全才式人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乔尔乔涅和提香。

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艺术家、丢勒空想社会主义家、莫尔拉伯雷与《巨人传》、文坛巨匠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发展中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哥白尼和天文学革命、科学巨人伽利略、数学的突破、物理学的重大发展、培根与哲学、宗教改革前的德国、发达的工商业、天主教会统治下的德国、处境不佳的骑士阶层、城市的阶层关系重重压迫下的德国农民、德国宗教改革、马丁一路德的早期宗教改革观点。

(10)世界历史l扩展阅读: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的军事力量无力抗击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和西方列强的战争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只有一次例外,即中法战争,还迫使法国内阁倒台,但是最终法国“不胜而胜”,取得了对越南的宗主权,还让中国开放了西南口岸,允许法国在西南地区筑路。

2、1980年代以来,邓小平政府宣布改革开放,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位于世界中等水平,并逐渐受到资源限制和贫富差距加大的制约。广东为GDP最高的第一强省,浙江为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富省。

阅读全文

与世界历史l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