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1870年,至1835年十月发生了什么历史事情
1835
清廷增定防范洋人贸易章程
十四日,清廷增定章程八条:外洋护货兵船,不准驶入内洋;洋人版偷运枪炮权及私带其妇人等至省城,责成行商一体稽查,洋船汲水买办,由澳门同知给发牌照,不准私雇;洋馆雇用民人,明定限制,严防勾串作奸;洋人在内河应用无篷小船,禁止闲游;洋人具禀事件,一律由洋商转禀;洋商承保洋船,应认派兼用,以杜私弊;洋船在洋私卖税货,责成水师稽查,严禁偷漏。
山西赵城县曹顺起义,杀知县,旋改。考试满洲侍郎以下至五品京堂满文,不能落笔者过半。广东定《防范洋人贸易章程》八条。英船到山东刘公岛,未能登岸面去。是年,人口数达四亿零一百七十六万七千零五十三。
1870年6月21日——天津教案发生
㈡ 1846到1900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1、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
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2、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3、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
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4、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5、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义和团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有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
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
最初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分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
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 (1898年由赵三多首次提出)。
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频繁发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号称“义和团”的农民动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慈禧太后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日甲午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戊戌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太平天国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二次鸦片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义和团运动
㈢ 中国1870年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
6月21日——天津教案发生。
7月13日至19日——1870年特大洪水:嘉陵江中下游和长江干流重庆至宜昌区间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大暴雨。
7月26日——马新贻,清朝两江总督被刺杀 就是大名鼎鼎的刺马
㈣ 1840-1949年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1840-1949)
1840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鸦片战争爆发。清廷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与英谈
判。林则徐被革职。十二月(1841年 1月),英军攻陷虎门外沙角、大角炮台
1841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 一月,清廷下诏宣战。二月,英军攻陷虎门炮台。四
月,英军攻击广州城,主持广东军务的奕山向英军乞和,签订《广州和约》,七月以后,
英舰队北犯,攻陷厦门、镇海、宁波
1842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 五月,英军攻陷吴淞炮台,英国舰队进入长江,六月,
攻陷镇江,七月,进抵南京江面,七月二十四(8 月29日)清廷被迫签订《江宁条约》
(《南京条约》)
十二月,魏源著《海国图志》五十卷
1843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 八月,中英在虎门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虎门条约》)
1844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先后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1845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十一月,英国驻沪领事与上海道台订立《上海租地
章程》,是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始
1849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 一月,英国香港总督文翰带兵强入广州城,广州社学
率众十万余人反对,文翰被迫放弃入城要求
1850年清宣宗道光三十年 一月,旻宁卒,奕詝继位,改元咸丰
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开始
1851年清文宗咸丰元年 闰八月,太平军克永安;十月,封王建制
1852年清文宗咸丰二年 二月,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大败清军向荣、乌兰泰部,四
月,破全州;十一月占汉阳、汉口;十二月攻克武昌。清廷命在籍礼部侍郎曾国藩帮
办湖南团练
捻军张乐行在安徽蒙城雉河集起义
1853年清文宗咸丰三年 二月,太平军沿长江东下,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称天
京,四月,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突破黄河天险,九月直抵静海;同时,派胡以
晃、赖汉英率军溯江西征。清军在天京城东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在扬州建立江北大
营,包围天京
八月,上海小刀会首领刘丽川起义,两年后失败
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4年清文宗咸丰四年 十二月,太平军在江西湖口大败湘军水师
1855年清文宗咸丰五年 太平军北伐失败,主将林凤祥、李开芳牺牲
各路捻军会集雉河集,推张乐行为盟主
贵州苗民起义,十七年后失败
1856年清文宗咸丰六年 二月,太平军大败江北营统帅托明阿部,五月,攻破江南
大营,向荣自杀,八月,天京事变,韦昌辉诛杀东王杨秀清,十月被处死。石达开回天京
提理政务
云南回民起义,攻占大理,建立政权,十六年后失败
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清文宗咸丰七年 五月,石达开受洪秀全猜忌,率十万众自天京出走
十一月,英法结成联军,占领广州
1858年清文宗咸丰八年 四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
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胁迫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
五月,俄、美、英、法逼迫清廷相继签订《天津条约》
八月,陈玉成等再破清军江北大营,十月,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
宾部
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蒙古族贫苦牧民发动独贵龙运动,反对封建压迫
1859年清文宗咸丰九年 三月,洪秀全族弟洪仁玕来天京辅政,封干王。是年冬,太
平天国颁布洪仁玕所著《资政新篇》
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大沽挫败来犯的英法舰队
1860年清文宗咸丰十年 三月,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并东占苏、常,建苏福省
美国人华尔组成“洋枪队”,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军
六月,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占领天津;八月,进攻通州城西八里桥,奕詝逃往热
河;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抢掠、焚毁圆明园;九月,恭亲王奕欣与英、法、俄分别签
订《北京条约》
十二月,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1年清文宗咸丰十一年 七月,奕詝卒,九月,慈禧发动政变,逮捕载垣、端华、
肃顺等赞襄王大臣。载淳即皇帝位,改元同治。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史称辛
酉政变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后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清代洋务运动自
此始
1862年清穆宗同治元年 正式设立同文馆。曾国荃督湘军进逼天京,扎营雨花
台;左宗棠部湘军援浙江,李鸿章部淮军援上海,图苏、常,天京腹背受敌
陕甘回民起义
1863年清穆宗同治二年 四月,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兵败自投清营,被杀
1864年清穆宗同治三年 四月,洪秀全病逝,幼主洪天贵福即位。六月,天京为清军
攻陷,洪天贵福突围后在江西南昌遇害。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捻军和太平军遵王赖文
光部联合,举赖文光为领袖
1865年清穆宗同治四年 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击僧格林沁,歼全军七千余人。
清廷急调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湘淮军攻捻
中亚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入新疆
1866年清穆宗同治五年 李鸿章接曾国藩任钦差大臣,督师“剿捻”。捻军遵王赖
文光、鲁王任化邦等率部留在中原地区活动,称东捻军;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
等率部进军西北,往联回众,称西捻军
左宗棠在福建马尾设立福州船政局;后调任陕甘总督,镇压西捻军和西北回民起
义
1867年清穆宗同治六年 阿古柏在新疆建立所谓“哲德沙尔汗国”政权,自立为
汗
1868年清穆宗同治七年 六月,蒲安臣在华盛顿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蒲安臣
条约》
东西捻军相继覆没
1870年清穆宗同治九年 五月,天津教案发生。直隶、江西、福建、广东、四川
等省相继爆发反洋教斗争
阿古柏攻占乌鲁木齐,天山南北路部分地区为其占据
1871年清穆宗同治十年 沙俄出兵强占新疆伊犁地区
1872年清穆宗同治十一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侨商陈启源在广东南海
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开始出现
容闳等奉命率一批幼童三十名到美国留学,是为近代第一批留学生
1873年清穆宗同治十二年 左宗棠出兵河西走廊,占领肃州,陕甘回民起义失败
1874年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十二月,载淳卒,载湉继位,是为清德宗载湉,改元光
绪。慈禧太后再度垂帘听政
1875年清德宗光绪元年 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英国入侵云南,发生“马嘉理事件”
七月,清廷以兵部侍郎郭嵩焘任出使英国钦差大臣,为中国正式派遣驻外使节的
开始
1876年清德宗光绪二年 左宗棠出师讨伐阿古柏,收复乌鲁木齐,天山北部平定
英国以“马嘉理事件”为借口,迫使清政府与之订立《烟台条约》
1877年清德宗光绪三年 春,清军进入南疆,阿古柏在库尔勒服毒死,清军收复除
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国土
李鸿章、唐廷枢筹建开平矿务局
1880年清德宗光绪六年 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开工投产;李鸿章奏办天
津北洋水师学堂、南北洋电报
1881年清德宗光绪七年 正月,曾纪泽与沙俄签订《中俄改订条约》
1883年清德宗光绪九年 中法战争爆发。法军占领河内、南定,越南国王请刘永福
所部黑旗军助越抗法,四月,两军在河内城西的纸桥激战,大败法军,击毙法军司令李
维业中校
㈤ 1870年以后30年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世人在评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时,谈论最多得的话题之一是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在过去的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各种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透过这些直观的感性层面的现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更加理性地评估中国国际地位在过去30年里的提高,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起点
为了清楚地认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变化,首先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中国自近代以来国际地位的演变历程。
中国幅员辽阔,历来是个大国。但自近代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是一个久经内忧外患、贫穷落后、四分五裂的弱国。二战结束时,中国虽然作为四大战胜国之一,跻身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中,但中国贫弱的本质并未因此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趋势得到扭转,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但受国内政治运动的影响与国际环境的制约,直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复兴之路十分曲折,国际地位的改善亦只能是有限的、局部的:其一,虽然初步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并搞出了“两弹一星”,但受大跃进和文革等因素冲击,中国错过了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宝贵机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大而弱、大而穷的国家面貌与国际形象;其二,由于长期处在国际经济封锁大背景下,同时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极“左”思潮影响,中国六七十年代处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中,与外界有限的交往主要局限在政治领域,对世界经济、科技、文化与社会的参与微不足道,总体上处在世界舞台的边缘地带;其三,除意识形态领域外,中国国际影响的辐射范围主要限于周边地缘政治,只能算一个地区性大国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及安理会的合法席位、中美联合对苏等事件,虽然加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但中国作为地区性大国的特征并未因此改变。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显著特征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与对外交往在三个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中国从一个地区性大国逐渐变成一个新兴的世界大国,二是中国的国际角色已从主流国际体系的外部走向内部,三是中国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1、中国由地区性大国变为新兴世界大国,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抓住国际战略格局转型机遇期,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条件,加快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在过去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约10%的年均增长率二这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史上实属罕见,在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上是一项空前的成就。这一成就缩短了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和人文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推动中国由农业社会迅速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让数亿中国人只用了一代人多一点的时间就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和相对富裕的生活,使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连续十几年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被称为“世界工厂”,也正成为世界最大和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与美国并列为世界经济增长两个最重要的发动机。许多国际观察家惊叹,中国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多年才一走完的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给中国的对外交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使中国的国际影响由个别领域向众多领域拓展,由地区范围向世界范围伸展,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此乃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显著特征之一。
2、中国对外交往方式的深刻转变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又一重要因素,使中国从国际体系外转到体系内。
在过去30年,改革和开放一直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双引擎。中国内部的改革使中国解放了思想观念,更新了体制机制,改善了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为实施对外开放创造了必要条件。对外开放则为中国内部的改革、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动力。所以改革与开放在过去30年历来是相提并论、不可分离的一对概念。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也使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方式与合作关系产生本质变化。3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局部开放到全方位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系向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深刻转变。中国致力于与国际社会构成利益共生体,广泛、深人地融人国际体系。中国参加了近300个国际条约,130多个国际组织;加人了包括亚太经合组织、“10+1”、“10+3”、上海合作组织等几乎所有周边区域性机制。如今中国在许多国际维和行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国际政治安全对话机制及国际科教、人文交流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对主流国际体系的深度参与,增进了中国与外界的相互沟通与了解,丰富了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经验,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此乃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显著特征之二。
3、持续壮大的综合国力与对国际事务的广泛深度参与,共同推动中国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地带走向中心地带,这是过去30年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第三个显著特征。
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并不取决这个国家的主观意愿和自我想象,而是反映在两个标志性问题上。首先是看这个国家对世界有多少吸引力,然后是看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有多少话语权。前者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关注你,谈论你,后者表现在你说话时人们是否在意,有多少人注意倾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就这两个问题来说,客观上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一切表明,30年来,中国正由世界舞台的边缘地带扎实有力地走向中心位置。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影响力令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中国责任论”的兴起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这种关注。近年来,世界上涉及中国的话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热、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世界在讨论世界格局、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国际热点问题、国际军控与不扩散机制、价值观与文明冲突问题、气候变化、能源安全、金融形势、国际贸易等等问题时,中国都是人们重点谈论的一个对象。不论评论者是褒是贬,这种现象客观上反映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事务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抛开中国因素,世界上的许多问题都无从理解,更无从解决。另一方面,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听众,中国的态度令世界更加重视。如今,当中国发表意见的时候,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注意倾听,而不会对中国的声音掉以轻心。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场合,听中国人的意见甚至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重头戏。可以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30年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人开始在世界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使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带来的忧患意识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过去30年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就,也给中国未来的内外发展环境提出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
1、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和未来中国国际地位变化过程中的双重身份问题
所谓双重身份,主要是指中国在发展成为新兴世界大国的过程中,仍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保持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特征。兼有这种双重身份,看似一种矛盾,实际具有必然性。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成为新兴世界大国,是中国的幅员和规模、中国的发展势头与中国现有发展水平这三个因素之间产生的乘数效应的结果。反过来说,将这种乘数效应转化成除法效应,则也可以解释和预测中国在成为新兴世界大国后,也将在很长时内继续保持发展中国家的色彩和特性。中国在世界上的种双重身份是客观存在,我们要理性地面对这一现实,打消不必要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没有必要因为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就不敢承认中国已经开始成为世界大国。步人世界大国表明中国的影响力扩大到了世界范围,反映中国能够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多少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民族复兴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中国和世界都是件好事,应该为此而骄傲,而不应妄自菲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自身成为新兴世界大国而头脑发热,盲目自大,忘掉自身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世界某些舆论称中国是新的超级大国或者未来的超级大国,这容易使人冲昏头脑。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历史经验看,世界大国不等于超级大国,只有处在发达社会、具有超强综合国力、同时信奉霸权政策的国家,才有成为超级大国的资格和条件。这些条件中国现在都不具备,将来也不会全部具备。因此,中国作为有发展中国家特征并反对霸权主义的世界大国,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做超级大国。
2、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责任”问题
“中国责任论”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在国际上面临的一个新的战略性问题,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迈向世界大国做出的反应。2005年9月,美前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负责任利益枚关方”概念后,“中国责任论”迅速在美国热炒,并在国际社会引起反响。对“中国责任论”出现的深层背景,要看到其两面性。一方面,“中国责任论”反映了有关国家针对中国的一种经过重新包装的防范策略。美国的“中国责任论”反映西方国家“中国观”的新发展,是对此前的“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的一种折中和矫正,中心目的是将中国纳人西方设计的行为轨道,维护西方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中国责任论”也是在人类面临共同的挑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客观反映。关注中国,看重中国因素,是所有“中国责任论”反映出的共同特征。不论形形色色的“中国责任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中国责任论”客观上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重视,是中国力量上升、参与国际生活深化、国际作用不断增强、改变国际社会对自身看法的必然结果。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中国责任论”的出现都具有必然性,影响广泛而深远。
妥善把握“中国责任”问题,对中国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是挑战也是机遇。分析、梳理和定义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国际责任,要注意从国家根本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树立中国的国际责任意识。为此,要在国际责任问题上坚持三条原则。一是限制性原则,即为履行国际责任设置底线和禁区,把不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作为考虑国际责任问题的前提。二是公平原则,旨在促进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责任分配机制,倡导不同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国际责任,既强调世界各国在应对有关全球性问题上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又要联系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历史责任等因素,在世界各国合理分配国际责任。三是效率原则,通过建立责、权、利三者相对平衡的机制和规则,鼓励各国对履行自身国际责任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使履行国际责任形成激励机制。公正、高效的国际责任体系是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倡导这样的国际责任体系,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国际职责,有利于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有利于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
3、加强中国的软国力建设,使中国的软、硬国力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要在竞争中争取主动,不仅要继续增强硬国力,也要大力推动软国力的建设和发展。软国力反映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与发展模式,不仅影响着硬国力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效果,最终也决定着硬国力的发展空间。因而,比起硬国力的竞争,软国力的竞争是更高层次的竞争。近年来,中国在软国力层面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仅举二例说明。其一是国际游戏规则背后的话语权问题。中国和产品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是竞争对手针对中国制定的形形色色的不公平的规则和规范。对方之所以选择这样做,能够这样做,主要因为对方的资金、技术优势被中国逐步克服、削弱后,他们在国际体系中还掌握着话语权的优势。其二是所谓发展模式之争反映出的问题。尽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再倡导淡化意识形态因素,但中国正在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取得的成就,都使西方一些人担心冲击西方模式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中国每向前走一步,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就会增强一分,而且必然会从物化利益层面向发展模式层面进一步提升。因此,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必须同时加强软、硬国力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㈥ 中国1870年处于什么时期
清朝后期,1870年,庚午年,清穆宗同治九年,这一年中发生了天津教案、普法战争等大事件。
㈦ 急求中国在1870~1997年见发生的大事!
1860-1990洋务运动
1883-1885中法战争
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
1895签订《马关条约》
1898戊戌变法
1900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1901签订《辛丑条约》
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黄花岗起义
1912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5新文化运动
1916袁世凯复辟、袁世凯复辟失败
1919五四运动
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924中国国名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孙中山逝世、
1926北伐
1927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1927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1928井冈山会师
1931九一八事变
1934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遵义会议、一二九运动
1936西安事变
1937卢沟桥事变、平型关大捷、南京大屠杀
1938台儿庄战役。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百团大战
1941皖南事变
1942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45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本宣布投降、重庆谈判
1946人名解放战争开始
1948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开始
1949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国民政府灭亡、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
1950土地改革运动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抗美援朝
1951西藏和平解放
1953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第一届全国人名代表大会自己召开、中华人名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7中共进行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1958“大跃进”运动、人名公社化运动
1959“反右派”斗争
196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1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
1972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6周恩来逝世、四五运动、朱德逝世、毛泽东逝世、“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中共第十一届山中全会召开
1982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7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香港回归、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㈧ 1840至1870历史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1860-1901年)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40多年历史呈现出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㈨ 1870年后 世界各国的发展以及当时中国的情况
1870年普法战争60年代末,法国由于拿破仑三世的军事独裁和反动的内外政策,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使一切反对拿破仑三世的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加强。特别是法国无产阶级也显得十分活跃,随着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后成立了国际支部,领导工人群众宣传社会主义,频繁举行政治罢工,鼓动推翻拿破仑三世的反动统治。拿破仑三世面对国内这样一种十分动荡紧张的局势,为了转移人民的注意力,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和满足资产阶级掠夺贪欲,促使其急于发动一场对外战争。此时,俾斯麦便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预设圈套,诱使法皇拿破仑三世走上了宣战道路。1870年7月19日,法国终向普鲁士宣战,揭开了普法战争的序幕。
在法国宣战之后,普法双方便投入了紧张的战争动员和军队调动工作。到7月底,法国编成莱茵军团,在法德边境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共集结有八个军,约22万人,由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勒布夫为总参谋长。其计划在普鲁士未及动员展开之际,先机制敌,集中兵力越过国界,直取法兰克福,切断南北德意志之联系,迫使南德诸邦保持中立,全力击败普鲁士;与此同时,普军也在莱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间集结了三个军团,约47万人,由威廉一世为总司令,毛奇(老毛奇)为总参谋长。其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向阿尔萨斯和洛林进攻,力争将法军主力围歼于边境地区或将其驱至法国北方,继而围攻巴黎,迫敌投降。
发生在1850年到1864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同时也是一次大规模反对西方列强的斗争。此时的斯卡奇科夫正好在中国,因而成为这场运动的目击者和见证人。在北京期间他不间断地写日记,其中一本他称之为《我的日记》,另一本他称为《我的政治日志》(1845年1月-1856年5月)。其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各种情况均有详细描述。1958年,苏联著名汉学家米亚斯尼科夫和彼·斯卡奇科夫整理出版了这些日记,书名为《太平天国起义日子里的北京》。
清王朝:
1.人口:四亿人口
2.军队:近九十万常备军(已经不是入关时的八旗子弟了)
3.国体:一个没落的封建帝国
4.工业:没有机器工业
5.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6.政治:反动腐败
7.科学文化:十分落后
8.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9.国家领土面积:幅员辽阔
10.国家资源:物产丰富
11.经济:自给自足,十分落后
12.对外政策:闭关锁国,不明敌情
13.清朝最高统治当局:昏庸无能,战守无策,指导无能
14.清军将领:军事思想保守落后,战术呆板,指挥笨拙,只知消极防御,不善于灵活击敌
15.军民:军队腐朽,军民对立
1860年
5月23日 江苏巡抚薛焕与英、美、法等国勾结组织配有洋枪、洋炮的清军武装部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该武装称“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流预。1862年,清政府授称“常胜军”,由英国军官戈登统领。1864年,在昆山解散。
8月21日 英法联军一万余人向大沽炮台发起攻击,清军坚守阵地,顽强抵抗,后因炮台火药库起火,敌军趁势猛攻,炮台失守。
9月18日 随英国侵华军全权代表额尔金侵华的翻译主任巴夏礼,在北京通县被清军捕获,后释放。巴夏礼竭力支持额尔金焚毁圆明园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
9月22日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咸丰帝等逃往热河,派恭亲王奕沂留京媾和。
10月6日 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面对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联军司令部下令官兵自由抢劫3天。园内收藏的所有金银珠宝、文物古籍、国宝奇珍,被洗劫一空。一些搬不动的古铜器、名瓷器、珊瑚屏风、象牙雕刻等,则以棒击毁,必至粉碎而后快。18日,额尔金下令烧毁圆明园,3000余名英军手执火把冲入园内,千焰万火腾空而起,使之变为残垣断柱,一片废墟。
10月24日 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中英北京条约》。该条约将《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400万银两增加到800万两;英国可以在华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将天津开为通商口岸等。
10月25日 清廷钦差大臣奕沂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签订《中法北京条约》。该条约除确认《中法天津条约》有效外,又扩大了法国的侵华权益:将《天津条约》赔款200万银两增加到800万两;赔偿过去没收的天主教产;法国可以在华招募华工出国;将天津开为通商口岸等条款。
11月14日 清廷钦差大臣奕沂与俄国公使伊格那提耶夫在北京签订《中俄北京条约》。该条约除确认《瑷珲条约》有效外,沙俄又获得如下侵略权益:清廷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沙俄;将喀什噶尔开为陆路商埠,并准许沙俄在喀什噶尔、库伦等地设领事;沙俄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等。
1862年
3月16日 清政府将美国人华尔统领的洋枪队改名为常胜军,任苏松太道吴煦为督带,华尔为管带,以图“借洋兵助剿”太平天国和捻军。
3月17日 江西省南昌市爆发反洋教事件。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罗安当在南昌强占土地,索要民房、欺压人民,激起民众愤而烧毁法国教堂,捣毁育英堂和罗安当的座船,史称第一次“南昌教案”。
5月28日 太平军陈炳文部包围了驻守松江、青浦的洋枪队。该洋枪队是由外国侵略者华尔等指挥,用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清军武装。将华尔的指挥船击中。后太平军乘胜攻克青浦,俘“洋枪队”副领队法尔恩德。
1863年
6月25日 美国领事熙华德与清廷议定美在上海设立租界有关事宜,占地7865亩。
9月20日 上海英、美租界正式合并,改称为“公共租界”。后在公共租界地的公园内,竖起污辱性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严禁中国人入内。
1864年
10月7日 清廷与沙俄在新疆塔城订立《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其主要内容是:规定了自沙宾达巴哈山口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边界,占去44万余平方公里的中国西部领土。
【太平天国北伐激战天津】
1853年4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5月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兵数万北伐,经安徽、河南、山西,过太行山攻入直隶,10月29日一举攻下静海、独流和杨柳青,进逼天津。清廷抽调多路援军齐集天津,派参赞大臣僧格林沁坐镇天津统一指挥。30日北伐军攻至天津西郊,双方激烈战斗,北伐军因武器落后而受挫。同年冬,北伐军第二次攻打独流,12月23日把清军围困在洼淀中,击毙清军副都统佟鉴和天津知县谢子澄,获大胜。但是,由于北伐军在战略上孤军深入,虽经多次英勇激烈的战斗,终因兵力大为削弱,而在1855年转战直隶、山东时被清军分割包围,突围未成,全部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