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航运历史

中国航运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14 20:39:55

㈠ 中国古代海运

海上丝绸之路(陶抄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㈡ 求世界航运业的发展历史资料,急!

1、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商人购买洋船后,多托洋行出面,赴领事衙门呈报更名入册,领取船牌行驶。原因是避免报捐。或商人雇买洋船与外国人合伙经营。原因是不仅借助洋人的管理和技术,又可购买修葺之料。
2、从中国轮船航运业艰难兴起的史料中,可以反映出中国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他们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㈢ 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1、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1872年。
1872年由李鸿章主持,按官督商办体制,并在形式上借鉴西方股份制,中国首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办。至此,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它标志着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诞生。

2、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自1872年创立,到1949年终结,77年间轮船招商局产权变化纷繁芜杂,是自强运动中开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其官督商办,打破了晚清洋务企业纯粹官办的格局,首采股份制,也多为后世称道。在国内各大港口和日本的长崎、横滨、神户、新加坡等处设立分局,从事客运和漕运等项运输业务。
轮船招商局创办的宗旨是“发展中国航运事业,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等业务。”

3、中国近代航运业
在中国,最早引进机器的行业是航运业。中国近代航运业又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资本主义行业,也是外国侵略者操纵近代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据点性行业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与清政府的府败统治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近代航运工具的时代逐步向轮船时代过渡,以机器推进的代航运业又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资本主义行业,也是外国轮船逐步取代传统的利用人力和风力的舢板和帆船。

㈣ 中国水运发展史及航空发展史

航天: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水运:

中国水运业发展现状

2003年,我国水路货运量达到15.8亿吨、货物周转量28 700亿吨公里,分别比1980年增长3.4倍和5.6倍;水运在全社会货物周转量中所占比重达55%、在外贸货运量中占到了90.6%,水路运输量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水运市场蓬勃发展

首先是集装箱水路运输的快速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正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集装箱运输以其快速、门到门运输的特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水运在进口原油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保障国内原油的供应发挥了主导作用;第三进口矿石运输也是水运的突出优势。国家持续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了基础设施、房地产及汽车等各类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钢铁需求持续快速大幅增长。近年来,外贸铁矿石进口量猛增,对全球矿石运输结构和国内钢铁原料供应产生了重大影响;水运在能源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中长距离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进出口贸易货运量每年10亿吨,占全世界1/6,每年10%—20%增长率,仅中国因素,带动世界海运量2%—3%的增长率。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为适应内外贸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船队大型化的要求,我国加快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湾港口群的建设,相继建成一大批现代化、专业化的深水码头。

船队结构得到改善 船队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五”期间,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快运力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船舶向大型化、现代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远洋、沿海、内河船队规模不断扩大,船舶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方案的实施,长江、珠江船型标准化工作的启动,必将促进我国内河船舶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海运服务业得到了相应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实施,我国国际船舶代理业、无船承运业、船舶管理业开始进入公开、公平的良性发展阶段。近几年我国港口企业、航运公司纷纷确立了向综合物流企业发展的目标,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海运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科研、安全、救助、通讯等体系也在不断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水运业整体服务水平,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

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果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与世界主要海运国家签署了68个双边海运和河运协定,对外开放港口已达到130多个,批准了外商在华设立各类经营企业和办事机构1 000多家,挂靠我国港口的外资班轮公司105家,我国航运企业在国外设立航运企业及办事机构600多家。进出我国港口的外轮每年达8万多艘次,我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 000多个港口建立了广泛的航运业务往来。

中国水运业发展主要政策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建设完善的水运市场体系

到目前为止,全国有各类航运企业上万家,8万个个体航运经营者;在管理方式上,港航企业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根据市场需求公平竞争,自主发展;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与所属企业实现了政企分开,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依靠信息引导行业发展,依靠政府调节行业发展,依靠法规管理行业秩序,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扩大航运对外开放,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水运行业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中国政府在航运领域实施了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允许外国商船在无害通航的前提下自由进出中国对外开放港口,可以不受限制地承运中国进出口货物。允许设立中外合资国际、国内船舶运输企业,允许设立中外合资国际船舶代理企业,从事远洋、沿海和内河运输,为中外籍船舶提供服务。按照对等原则,允许外国船公司在我国境内开办独资或合资船务企业,从事自有船舶的揽货、签单、结汇和签订业务合同等通常业务。允许中外企业自由开辟挂靠我国港口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取消了货载保留制度和所有补贴政策,中外航运企业完全公平地承揽货源,开展经营。鼓励中外合资建设公用码头并经营装卸堆存,以及相关的客货运输。允许外商独资建设和经营专用港区和码头。鼓励中国航运、施工企业,开辟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建设工程项目和扩大海员劳务输出,兴办海外、境外企业。

我国水运业

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措施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态势,使我国水运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要按照交通部党组提出的交通跨越式发展目标,采取措施,加快水运业的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运业的要求。

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适应国际船舶大型化的要求

争取到2010年,沿海港口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基本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港口运输体系,港口适应度(通过能力/吞吐量)为1.1:1,总通过能力达到35亿吨左右,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达到1亿TEU以上;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长江口深水航道二期、三期整治工程和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原油、矿石等专业化码头及配套深水航道,通过挖潜、改造和新建,缓解港口能力紧张状况。

重视内河航运的发展,加快建设两横一纵两网

配合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速形成长江、珠江三角洲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全面实施京杭运河船舶标准化方案,抓紧开展三峡库区、珠江水系船型标准化工作。到2010年力争内河航运主通道达标率为70%,五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3万公里,港口机械化率较目前提高30%。

大力推进船舶结构调整,提高水运服务能力

推进航运结构调整,完善水运综合服务体系,提高航运的整体发展水平;大力推进我国大型油轮船队、散货运输船队和集装箱运输船队的发展,提高我国船队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物资提供运输保障,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加强法规建设,完善水运法律体系

逐步形成以港口法、航运法和航道法为基础,以国际海运条例、水运管理条例、航道管理条例等为主干,完善配套的水运法律体系。为我国水运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我国航运业与世界的融合

国际经济的加速融合,水运业本身的国际化特点,促使我国必须深化航运的国际合作,加快我国航运业与世界的融合。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提高我国航运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进一步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WTO第二轮海运谈判。WTO第二轮海运谈判将决定今后一个时期世界航运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

嘿 帮你了~

㈤ 中国近代航运业始于何时

中国近代航抄运发轫于招商局轮船。时袭间大概是李鸿章奏请朝廷建立招商局轮船公司。
招商局轮船是李鸿章发起建立的,这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这也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
具体的资料你可以查一下招商局轮船的历史,他的发展变迁基本代表了近代中国航运业发展历程。

㈥ 求中国航运发展史,比如:从哪个朝代开始,都有什么重大的事情。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建国初期,中国海轮吨位所占世界比重不到0.3%。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禁运,又阻碍了我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
上海解放后,外国航运企业撤离上海,美、英、法等国家限制本国轮船到中国港口,使我国的远洋运输几乎断航。在这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新中国政府领导人民奋发图强,逐步冲破封锁。
1951年6月15日,波兰政府和中国政府合资组建了中波轮船股份公司,首先打开中国通往欧洲的航路,迈开了新中国远洋运输的第一步。
1956年,远东水脚工会(FEFC)与日本船东达成垄断协议,排斥非公会班轮,实行双重费率制,将中国航线上的班轮运价普遍上调10%,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为此,从1958年开始,外运、外代系统开始了一场“运价斗争”,利用外贸货源,采取不给或少给公会班轮配货的办法,与之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吸引了多利顺、三野、中波、源源、东方等船公司的船挂靠大连、上海等港口,最后迫使“远东水脚公会”接受了中方作为托运人提出的运价表,开创了国际航运史上运价斗争取得胜利的先例。
1961年4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正式宣布成立。次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广州分公司宣告成立,第一艘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光华”号客轮,在广州黄埔港举行隆重的首航典礼后驶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港接运受难华侨回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国远洋船队规模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远洋业突破了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重重封锁,建设起了初具规模的船队,开辟了走向世界,走向大洋的一条条航线。
1964年12月,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中远公司首次按国际惯例利用银行贷款购进“黎明”号货船,从此,中远开始按照“贷款买船,赢利还贷”模式,自力更生发展远洋船队。
1967年5月,中远广州分公司“敦煌”轮从黄埔港起航,开往西欧,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条国际班轮航线的开通。
到1975年底,中远公司船队总吨位突破500万吨。国有船队的壮大,使我国外贸运输货物中租用外轮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国进出口货物开始大量的由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远洋船运载,受到国际航运同行瞩目。
1978年9月26日中国第一艘集装箱班轮、中远上海分公司的“平乡城”轮装载着162个集装箱从上海港驶向澳大利亚,打破了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零”的纪录。标志着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经营从此正式开始。
“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
“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这是邓小平1986年8月到天津视察时,对天津港变化的肯定。这种评价今天依然适用。
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中国的远洋运输业开始了新的发展。随着机构改革逐步理顺,海运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则变得相对简单且迅速。1993年,我国最大的国际远洋运输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我国最大的内河航运集团———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分别成立。1997年,中海集团在上海正式挂牌,承担我国沿海运输。
随之而来的是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长航集团逐步打破了原有封闭的、人为划分的格局,使水运市场真正“流动”起来,开始通江达海。
如今,这些航运企业,均已完成了专业船队建设,以不同货种为标准,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液化气船、特种船、客滚船、商品车滚装船等细分市场也已建立并发展成熟,各专业船队通过借助集团总公司的统一品牌、统一战略,发挥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优势,国际竞争力渐强。
我国从事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的公司由中远集团一家,增长到2008年的180多家,船舶经历了从中远“平乡城”轮不到200标箱到万箱级以上的飞跃。中远集运、中海集运是我国集装箱班轮公司的代表,早已跻身全球班轮公司前10名,航线覆盖整个中国沿海、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波斯湾等全球各主要贸易区域。
为中国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上世纪80年代,全球集装箱航线基本上都被国际资班轮公司控制着。中远发展集装箱运输事业伊始,便将运力提升与调整航线和运行组织工作同步启动、同步发展,实行定船、定线、定班期运行,开辟了基于中国本土的全球运输网络。
特别是1988年4月,将香港—美西线集装箱班轮改为周班,受到货主欢迎,国外媒体更是惊呼“中国航运正在大踏步赶了上来”。
1999年,中远集运在中日航线上注入“绿色快航”概念,将航线服务精确到小时,同时推出班期、交货、中转、通信、证书传递、专人服务和货物跟踪保证,真正做到“当天到货、当天超市上架”,为中国外贸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海集运虽然成立时间很晚,但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集装箱班轮船队已经跻身世界前十,创造了业界神话。截至2009年8月为止,中海集运船队共计148艘船舶,整体运载能力近50万标箱。其中每艘运载能力逾4000标箱的大型船舶逾71艘,平均船龄只有4.59年,占总运力的84.20%。
2009年上半年,随着中国外运集团与中国长航集团的重组,中国远洋运输业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承运转向综合物流,全面深入到中国外贸链条。
同时,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上升到8%以上。在逾7%的增长额度中,海运承担了90%左右的运输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
海运量的激增,加速了海运运力更新换代的进程,畅行于四大洋、由我国航运企业控制和拥有的30万吨级油轮、散货船和万标箱集装箱船已非罕见。
新中国华诞60年,中国远洋船队已经拥有23万艘货轮,载重量约60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中国船往来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0多个港口,远洋运输关系不仅到中国每一个老百姓,更关系到世界诸多国家的民众生活,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有力保障。

②唐朝:A中朝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B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C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③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

⑶文化交流

①中国文化的外传: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安息、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

B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C宋元: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D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②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A西汉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B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中国。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唐朝时从印度传入熬糖法。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C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

⑴秦汉:以陆路为主。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⑵隋唐:分海、陆两路。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

⑶明清: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

㈦ 国际航运业发展历史

1、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商人购买洋船后,多托洋行出面,赴领事衙门呈报更名入册,回领取船牌行驶。原因是避免报答捐。或商人雇买洋船与外国人合伙经营。原因是不仅借助洋人的管理和技术,又可购买修葺之料。
2、从中国轮船航运业艰难兴起的史料中,可以反映出中国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他们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㈧ 详细的海运业发展史

建国初期,中国海轮吨位所占世界比重不到0.3%。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禁运,又阻碍了我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
上海解放后,外国航运企业撤离上海,美、英、法等国家限制本国轮船到中国港口,使我国的远洋运输几乎断航。在这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新中国政府领导人民奋发图强,逐步冲破封锁。
1951年6月15日,波兰政府和中国政府合资组建了中波轮船股份公司,首先打开中国通往欧洲的航路,迈开了新中国远洋运输的第一步。
1956年,远东水脚工会(FEFC)与日本船东达成垄断协议,排斥非公会班轮,实行双重费率制,将中国航线上的班轮运价普遍上调10%,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为此,从1958年开始,外运、外代系统开始了一场“运价斗争”,利用外贸货源,采取不给或少给公会班轮配货的办法,与之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吸引了多利顺、三野、中波、源源、东方等船公司的船挂靠大连、上海等港口,最后迫使“远东水脚公会”接受了中方作为托运人提出的运价表,开创了国际航运史上运价斗争取得胜利的先例。
1961年4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正式宣布成立。次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广州分公司宣告成立,第一艘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光华”号客轮,在广州黄埔港举行隆重的首航典礼后驶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港接运受难华侨回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国远洋船队规模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远洋业突破了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重重封锁,建设起了初具规模的船队,开辟了走向世界,走向大洋的一条条航线。
1964年12月,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中远公司首次按国际惯例利用银行贷款购进“黎明”号货船,从此,中远开始按照“贷款买船,赢利还贷”模式,自力更生发展远洋船队。
1967年5月,中远广州分公司“敦煌”轮从黄埔港起航,开往西欧,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条国际班轮航线的开通。
到1975年底,中远公司船队总吨位突破500万吨。国有船队的壮大,使我国外贸运输货物中租用外轮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国进出口货物开始大量的由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远洋船运载,受到国际航运同行瞩目。
1978年9月26日中国第一艘集装箱班轮、中远上海分公司的“平乡城”轮装载着162个集装箱从上海港驶向澳大利亚,打破了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零”的纪录。标志着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经营从此正式开始。
“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
“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这是邓小平1986年8月到天津视察时,对天津港变化的肯定。这种评价今天依然适用。
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中国的远洋运输业开始了新的发展。随着机构改革逐步理顺,海运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则变得相对简单且迅速。1993年,我国最大的国际远洋运输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我国最大的内河航运集团———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分别成立。1997年,中海集团在上海正式挂牌,承担我国沿海运输。
随之而来的是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长航集团逐步打破了原有封闭的、人为划分的格局,使水运市场真正“流动”起来,开始通江达海。
如今,这些航运企业,均已完成了专业船队建设,以不同货种为标准,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液化气船、特种船、客滚船、商品车滚装船等细分市场也已建立并发展成熟,各专业船队通过借助集团总公司的统一品牌、统一战略,发挥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优势,国际竞争力渐强。
我国从事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的公司由中远集团一家,增长到2008年的180多家,船舶经历了从中远“平乡城”轮不到200标箱到万箱级以上的飞跃。中远集运、中海集运是我国集装箱班轮公司的代表,早已跻身全球班轮公司前10名,航线覆盖整个中国沿海、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波斯湾等全球各主要贸易区域。
为中国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上世纪80年代,全球集装箱航线基本上都被国际资班轮公司控制着。中远发展集装箱运输事业伊始,便将运力提升与调整航线和运行组织工作同步启动、同步发展,实行定船、定线、定班期运行,开辟了基于中国本土的全球运输网络。
特别是1988年4月,将香港—美西线集装箱班轮改为周班,受到货主欢迎,国外媒体更是惊呼“中国航运正在大踏步赶了上来”。
1999年,中远集运在中日航线上注入“绿色快航”概念,将航线服务精确到小时,同时推出班期、交货、中转、通信、证书传递、专人服务和货物跟踪保证,真正做到“当天到货、当天超市上架”,为中国外贸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海集运虽然成立时间很晚,但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集装箱班轮船队已经跻身世界前十,创造了业界神话。截至2009年8月为止,中海集运船队共计148艘船舶,整体运载能力近50万标箱。其中每艘运载能力逾4000标箱的大型船舶逾71艘,平均船龄只有4.59年,占总运力的84.20%。
2009年上半年,随着中国外运集团与中国长航集团的重组,中国远洋运输业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承运转向综合物流,全面深入到中国外贸链条。
同时,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上升到8%以上。在逾7%的增长额度中,海运承担了90%左右的运输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
海运量的激增,加速了海运运力更新换代的进程,畅行于四大洋、由我国航运企业控制和拥有的30万吨级油轮、散货船和万标箱集装箱船已非罕见。
新中国华诞60年,中国远洋船队已经拥有23万艘货轮,载重量约60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中国船往来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0多个港口,远洋运输关系不仅到中国每一个老百姓,更关系到世界诸多国家的民众生活,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有力保障。

阅读全文

与中国航运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