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造田历史

中国造田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14 12:06:57

❶ 围湖造田历史概述

围湖造田,是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的事。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缓解人口增加的压力,都提倡围湖造田,与水争地。
1958年大跃进,湖南省对洞庭湖围湖造田进入一个高峰期。大批农民迁移到洞庭湖区,围湖造田,建立了许多大坝,围堵洞庭湖湖水,使得历史上的“八百里洞庭”变成“三百里洞庭”。近些年来,随着各地经济建设的发展,流域用水量剧增,湖泊来水量减少,入不敷出,水位下降,面积缩小,致使一些湖泊消失,一些大湖面积也大为缩小。
我国的洪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来被大规模围垦造田,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湖北省的洪湖,1964年尚有水田83.2万亩,经多次围湖累计达30万亩,现存水面53万亩。由于湖容减小,严重减弱湖区的调蓄抗灾功能,以致汛期渍涝灾害频繁、低湖田土壤环境恶化,效益下降。围垦使水禽赖以生息的大片芦苇、荻丛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健闸使江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使湖区水产资源受到极大损害。围湖造田必须通过综合调查,保证湖泊生态的协调,发挥湖泊的调蓄、水产、农业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以获得生态、环境、经济的综合效益。
1998年,中国经历了世纪大洪水之后,中国政府认识到围湖造田的危害,适时作出了在长江中下游退田还湖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自从春秋战国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让路。也是在1998年,湖南省开始实施“4350”工程(即恢复到1949年洞庭湖4350平方公里),约600公里的农田被“双退”,即居民彻底搬离,堤坝被废弃;或“单退”, 即居民仍旧留在原地,汛期蓄洪,枯水期种田。

围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如:湖北省由于湖泊不断减少,萎缩后的湖泊已基本丧失了原有的调蓄功能,造成水旱灾害面积逐年增长,20世纪50年代平均46万多公顷,80年代增长到170多万公顷;其次是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使鱼的种类不断下降,数量减少。

❷ 中国古代造田造地是什么时候

这就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啦!
望采纳!谢谢!

❸ 田中国重的生平

田中国重(1870.1.18-1941.3.9) 鹿儿岛人,日本骑兵大将 ,田中国高长子。1870年出生曾毕业于造士馆(萨摩藩校)、第五高等中学校。1893年7月25日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4期骑兵科,翌年3月7日授予骑兵少尉军衔。甲午中日战争任近卫骑兵大队附。骑兵第6联队附,陆士教官,中央幼年学校马术教官。1900年12月20日毕业于陆军大学校第14期(优等)。骑兵第10联队中队长,参谋本部部员,日俄战争历任大本营参谋,满洲军参谋,后备混成第4旅团参谋长。美国大使馆附武官,参谋本部部员,骑兵第16联队长,侍从武官,英国大使馆附武官,1918年7月24日晋升陆军少将。巴黎和会全权委员随员,参谋本部第二部长,华盛顿会议随员,骑兵第3旅团长,第15师团长,近卫师团长,台湾军司令官,1927年6月30日授予勋一等瑞宝章,1928年8月10日晋升陆军大将。军事参议官。1929年8月31日编入预备役,1941年3月9日去世。曾获三级金鵄勋章。

❹ 中国古代的农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应该是土地制度嘛``一、奴隶社会
周王土地公有制即井田制→国君交纳贡赋制、派兵打仗。
二、封建社会
1.战国→确立土地私有→奖励军功,促进新兴地主崛起。
2.秦朝→确立土地私有→按亩纳税(地租)、按户籍征发赋、役(兵役和杂役)
3.汉朝→确立土地私有→按亩纳租税(少)、按人丁负担赋、役(重)
基本上是以税人为主,人身控制严格。
其间有一次不成功的王莽改制,他仿照古代井田制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不仅没有解决社会土地问题,相反又把农
民禁锢在"王田"里当牛做马,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4.北魏到隋唐时期(孝文帝改革——780年)
封建土地国有制→以人丁为主负担均田制、租庸调制(庸在隋出现,唐朝取消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府兵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
由于土地私有制→地主追求土地的欲望增强,地主进行土地兼并→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实(均田制彻底崩溃,租庸调制无法实施)→780年实行两税法(户税和地税、时间固定、人身控制松弛)。→法律上推动封建的土地私有大量出现,地主在大规模的庄园中实行分工合作的劳动,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两税法实际上是在国家承认地主土地兼并的前提下,依据土地资产向地主征税,性质上属于地主利益的再分配,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北宋王安石变法
募役法是对“庸”的继承和发展,即使地主和官僚也不例外。方田均税法是对两税法税地的继承。这些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6.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赋役合并、将田赋、徭役、杂役分摊在田亩上,即役归于地、量地计丁、计亩征收、折银征收。说明了封建国家重视土地的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重视人口。而折银征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7.清朝的摊丁入亩
雍正帝在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固定丁数的基础上,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彻底解决就丁、田并征的双轨制征税形式,从而完成了自唐代两税法以来我国封建赋役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于土地税的历史进程。这样,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阶级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促进康乾时期经济的较快发展;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

❺ 古代一顷地等于多少亩,中国田亩制历史变迁

顷是中国市制田地面积单位,古代以一百亩为一顷。
中国古代的田亩制度由于各朝代度量衡标准有同有异,导致今人认识的不统一与亩积换算繁杂。古代法定计量制度,早期是《司马法》井田制“六尺为步,步百为亩”,后者秦“商鞅变法”经汉武直至清末民初的“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方步为亩”,所用尺度则一直为营造尺。若加上大亩,可谓“一尺二步三亩”制,即计亩(里)之步尺古来为营造尺一种(0.32m),步制有六尺步(小亩步及唐前里步)和五尺步(中亩步及唐始里步)二种。

❻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

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二、奴隶社会(夏商—春秋末年)

井田制,千耦齐耘。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三、封建社会

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四、近代以来

(一)清末民初(1840—1924)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截止1952)。

(二)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耕者有其田(口号)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

(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946年《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四、新中国成立后

(一)1950土改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

(二)1953-1956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三)1958后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四)改革开放以来

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6)中国造田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土地制变迁轨迹沿着土地国家所有制为主的公有制向土地私有为主的私有制变迁。

地主对土地的不断兼并, 使得国家所有土地和自耕农土地日益萎缩, 直至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 社会腐败不堪、税负繁重、农民受到压迫和剥削以至于难以维持生计, 因而激起社会动荡、农民起义, 推翻封建统治, 原地主土地所有制被推翻, 土地制度再次回到原点。

然后, 新一轮的地主所有制又开始对土地不断兼并, 直到农民不堪重负、再次举义推翻当朝统治。这是秦汉以来不断循环上演的土地制度变迁轨迹。土地制度变迁与朝代跌宕起伏紧密相连。

历史不可改写, 但历史留下的经验深值反思。新时期土地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 现行土地制度的优势被弱化, 回顾、总结中国土地制度变迁史, 以期启发未来土地改革。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土地制度

❼ 中国历史著名人物,姓田,加朝代

历史上著名来人物,姓田的有:自
田单,战国 时齐人。在即墨之战中以火牛击败燕国侵略。
田文,即孟尝君,战国时齐人。战国四公子之一,食客三千。
田横,战国时齐人,卒干汉初。田横五百士故事流传千古。
田忌,战国时齐人,军事家,田忌赛马是著名的策略

❽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奴隶制社会:土地国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代表:周 井田制——土地公有制度。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土地私有)均田制遭破坏。商鞅变法从根本废除了均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废除过程:管仲:收鱼盐之利——商鞅:法律形式废除。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生产力。原先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其他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
影响:解放生产力。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自耕农成为国家赋税主要承担者。制造了贯穿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均田制:隋唐均实施均田制。政府按户数人口给予土地。农民每年给政府赋税。农民得到土地。获得生活来源。意义:缓解了阶级矛盾。 实施条件:政府掌握大量土地。

宋:不抑制 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激化。

中国近代
前期依旧土地私有制
太平天国曾提出:“人人有地耕”实际未实施
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
1.打土豪,分田地。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私有制)

建国后
2.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改造”。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成立
变土地私有制度为 土地公有制度。
3.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在土地公有的前提条件下,国家(集体)把土地承包给农民,农民自负盈亏。意义:大大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4.土地流转。

❾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从古代到近代)

.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特别发达的古国,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围绕土地问题,进行过无数次的斗争。土地永远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也是中国农村的永恒主题,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土地制度的演变史。

1.中国最早的土地制度出现在西周,叫“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割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在西周时盛行,为周王所有,也叫“公田”,分配给领主,领主再强迫庶民去集体耕种,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向周王交一定的贡赋。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
2.到了春秋时期, 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秦国的商鞅推行“废井田、开阡陌”的法令。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项变革瓦解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也因此奠定了强国的基础。
3.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确立后,出现了土地兼并,产生了封建地主阶层。地主将土地租给无地农民,秋后收取粮租。土地过分集中造成社会生产萎缩,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加重等问题。一些有远见的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如东汉末年的“屯田制”;隋、唐实行的“均田制”以及清初的“更名田制”等,都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同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巩固统治。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土地兼并,但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5.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大小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绝大多数的起因都是由于土地分配不均造成的。
6到了近代,中国要推翻旧的封建制度,建设工业化的现代国家,首先要改变农村封建地主土地制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却没有触动农村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矛盾仍然存在,而且日益尖锐。
7.而中国共产党则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争得广大农民支持,就必须解决土地问题,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8.从1931年起,中共就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又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使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9.1947年,中共又在解放区搞土地改革,把被地主、富农圈占的大片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帮助人民群众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的历史夙愿,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最关键的一步,解决了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顺应了民心,最大限度地激发起解放区群众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0.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此后,在3.1亿人口的农村开展了土改运动。到1953年,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被消灭。
11.农民拥有了土地之后,有人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会重新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出现两极分化,产生新的地主富农阶层。所以,在土改运动的同时,我国又逐渐推行农村集体化,先从互助组开始,经过初级合作社,过渡到高级合作社。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2.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在集体的土地上劳动,用工分计算劳动量,到年底按每人所挣工分多少分配粮食。这种方式的弊端是,用固定标准计算工分,造成了平均主义,很难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中国粮食生产也因此长期徘徊不前。
13.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农村也开始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出现。这种方式是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集体将土地和生产资料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分给农户经营和使用,承包户向国家和集体交纳税费和公共提留后,剩余的可以归农民自己所有。
1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和解放了生产力。在它实行的20多年来,中国的农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近期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其核心仍然是围绕土地使用制度展开,目的就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
土地改革运动:
①原因:
a、根本原因: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b、目的:为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以调动人民革命的积极性与参加国家经济恢复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
②概况:
a、1950土改开始。
b、与以往土地政策的区别:以往是限制打击富农经济,而此次采取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政策——这有利于减少土改运动的阻力,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及早日恢复经济与发展经济。
c、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完成。
③意义:
a、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完成了民主革命时期未完成的彻底反封建任务。
b、广大农民经济、政治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阅读全文

与中国造田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