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能详细说明一下世界史上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三次大冲击
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后1500年,在这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中,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发起的大冲突、大入侵一共有三次。
一、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第一次侵袭
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持续了150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游牧民族对刚刚出现不久的农耕世界发起了第一次大入侵,以及随之而来的第一次文化大融合。这一次大入侵的主要发起者,最初可能是生活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一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最初活动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草原上,从公元前30世纪末期开始,他们逐渐向亚欧大陆南面的农耕文明地区渗透、扩张。这种渗透和扩张的活动是通过千百年的时间才完成的,游牧民族的扩张过程是渐进式的,他们追逐着水草,走走停停,趁农耕世界虚弱之机,就大举进攻,以蛮族入侵者的身份进入文明的农耕世界。
在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活动中,亚欧大陆上的几个亲代文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我们先来看看亚欧大陆西部的情况,在这次游牧民族大入侵中,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分别向西南、正南和东南三个方向侵入农耕世界。向西南方向迁徙的那些游牧民族,包括爱奥尼亚人、阿卡亚人、多利亚人等民族,先后进入了巴尔干半岛,进入了希腊,摧毁了亲代的克里特文明及其孑遗迈锡尼文明。
这些冲入希腊半岛的民族,可以分为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主要是爱奥尼亚人,他们以一种比较和平的方式,渗透到爱琴海世界,渗透到希腊半岛,渗透到小亚细亚和西亚,建立了很多泛希腊的城邦。
到了公元前15世纪前后,从北方又来了一支比较凶猛的游牧民族,他们自称为阿卡亚人。这些阿卡亚人侵入希腊半岛以后,就毁掉了克里特文明,然后在希腊半岛的东北角,在迈锡尼这个地方,模仿克里特文明建立了一个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带有很明显的模仿克里特文明的色彩,所以我们说它是克里特文明的一个孑遗。在迈锡尼文明时期,在爱琴海地区发生了很多战争,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特洛伊战争,也就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讲述的那场战争。根据荷马史诗的说法,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为了一位名叫海伦的希腊美女,希腊人为了一位被特洛伊王子透拐的美丽妇女而打了十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可以称得上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特洛伊是小亚细亚的一个城邦,在希腊人眼里属于亚洲;而荷马史诗中的希腊人,都自称为阿卡亚人,他们认为自己与特洛伊人是不同的民族。这些自称阿卡亚人的希腊人,就是毁掉了克里特文明、建立了迈锡尼文明的那批游牧入侵者。
再往后,在迈锡尼文明建立了几百年以后,到了公元前11世纪左右,从北方又冲来了第三支更为野蛮的游牧民族,他们叫做多利亚人,这些多利亚人摧毁了由阿卡亚人建立的迈锡尼文明,整个古代爱琴文明到此彻底灭亡。多利亚人的入侵使希腊半岛陷入了三个多世纪的黑暗时代中,整个社会似乎又倒退回了一种蒙昧野蛮的史前状态。一直到公元前8世纪,才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产生出了一个崭新的希腊城邦文明,就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那个创造了美丽精湛的艺术作品和哲学思想的希腊城邦文明。这个辉煌无比的希腊城邦文明就是游牧入侵者与克里特本土文化相融合、相杂交所产生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它是继克里特文明之后的第二代文明,即子代文明。除了入侵希腊的这些游牧民族之外,还有另一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也卷入了向南迁徙的大浪潮,他们进入阿平宁半岛,成为罗马人的祖先;还有一批游牧入侵者进入了伊比利亚半岛,也就是西班牙半岛,他们成为高卢人的祖先,而高卢人则是法国人的祖先。由此可见,地中海世界的三个半岛——巴尔干半岛、阿平宁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上后来出现的较高水平的文明,包括希腊城邦文明和罗马文明,都是北方游牧入侵者与爱琴海文明相杂交、相融合的结果。公元前8世纪以后崛起的希腊罗马文化可以看作是克里特文明或者爱琴文明之后的第二代文明形态,它与克里特文明之间的中介正是那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北方游牧民族。
2、往正南入侵的那一支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越过了伊朗高原,进入了两河流域。在此之前,两河流域的亲代文明变换了很多国家形态,从最初的苏美尔到阿卡德,到古巴比伦,到亚述,再到新巴比伦,尽管这些国家形态在变换,但是它都属于同一种文明,基本上都属于闪米特语言系统的文化。
但是到了公元前600年前后,有一些从北方来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渗透到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有两支:一支叫做米底人,另一支叫做波斯人。当然,在米底人和波斯人进入两河流域之前,还有一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来到过这个地区,比如像赫梯人、胡里特人、喀西特人等,他们都是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北方游牧民族。但是他们建立的那些国家,时间都比较短暂,很快就瓦解了,没有从根本上中断两河流域文明的闪米特文化传统。
到了公元前600年前后,随着米底人和波斯人的入侵,整个古代的两河流域亲代文明就彻底解体了。亲代文明解体的结果,导致了一个新的文明形态,也就是波斯帝国的产生。因此,波斯文明可以看作是继两河流域文明之后出现的子代文明,在它与两河流域的亲代文明之间,也有一些游牧入侵者作为文明形态嬗变的重要中介。正是由于那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与两河流域的闪米特文化相融合、相杂交,才导致了第二代的波斯文明的产生。
3、然后再往东,还有一支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向东南进入了印度河流域。这些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的北方入侵者,取道伊朗高原冲入到印度河流域,摧毁了由那些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哈拉巴文明,然后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个古代的印度文明,也就是以吠陀教和婆罗门教为标志的古代印度文明。这个古代印度文明,最初也可以称为婆罗门教文明,到了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从婆罗门教中又以改革的方式产生出了佛教和耆那教,然后到公元4世纪以后,又产生了印度教,从而成为一个“宗教的万花筒”。这个古代印度文明,就是印度的第二代文明形态,它也是北方来的游牧入侵者与当地哈拉巴文明融合、杂交的结果。
克里特岛、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三个亲代文明,都在公元前3000纪末期以后的游牧民族大入侵的浪潮中,以文化杂交的方式蜕变出新的文明形态,产生了希腊罗马文明、波斯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等第二代的文明。三者发生文明形态嬗变的重要中介,都是来自北方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这些野蛮入侵者与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一批新的文明形态。这是亚欧大陆西边的这三个文明在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中发生形态嬗变的基本情况。
4、然后我们再往东边看,在中国这边,先秦时代的夏商周文明在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冲击中幸免于难,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中国与西部的其他文明之间,有着崇山峻岭,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这样一道一道的高山险阻,把操持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向东入侵的浪潮遏制住了,所以他们没有越过帕米尔高原来到我们中国,没有对中国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文明形成威胁。
但是,虽然中国亲代文明当时没有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大体相当的时间里,中国夏商周文明却受到了蒙古利亚人种和汉藏语系内部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入侵。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早在商代,来自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就频频地威胁和骚扰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这些西北的游牧民族在商代时被中原农耕文明的人们贬称为鬼方、鬼戎、昆夷、猃狁等,到秦汉时期又形成了统一的匈奴部落。当时人们把来自西北的这些游牧民族通称为戎狄,西边叫戎,北边叫狄,西戎北狄构成了黄河流域文明的主要威胁。从商代开始,什么昆夷啊、鬼方啊、猃狁啊这些戎狄民族就不断地骚扰着中原逐耕地区,《诗经•小雅》中就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说的就是西北戎狄入侵所造成的中原人民的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状况。
再往后,到了周代,在西北边境广置烽火台,就是为了防止西北戎狄民族来犯。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当时的烽火狼烟就是周朝防止西北戎狄民族侵犯而设置的预警系统。周幽王为了博得爱妃一笑,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后来西北的一支游牧民族犬戎入侵,将周幽王杀死在骊山之下,周王室东迁洛阳,开始了东周列国时代。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西北方的那些诸侯国,如秦、赵、燕等,为了防止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犯,都修筑了坚固的城墙,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把这些国家的北城墙连接起来,筑成了万里长城。它的作用,还是为了防犯西北游牧民族。所以我们说,从商开始一直到西周,再到东周列国时代,西北的戎狄民族始终对中原形成了一个大威胁,他们不断地对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发起战争,有时也进行和平交往,双方形成了一个相互冲突和融合的漫长过程。那么这个冲突与融合的过程,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这样一个动乱时代,最终就导致了中国第二代文明的出现,这就是秦汉帝国。秦汉帝国作为中国的子代文明,其产生的情况虽然与西域几个文明嬗变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仍然是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冲突、融合的历史结果。
在人类最初的五个亲代文明中,我们已经讲了四个文明发生形态嬗变的情况,其中有三个是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入侵的影响,另一个则是受到操持汉藏语言的游牧民族入侵的影响,这四个亲代文明都在与游牧入侵者的文化杂交过程中,发生了文明形态的嬗变。这就是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的历史效应。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在人类最初的五个亲代文明中,还有一个到哪儿去了?埃及到哪儿去了?
埃及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冲击浪潮中幸免于难。大家知道,埃及地处地中海岸,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善舟楫,不习水性,很难越过地中海去侵犯埃及。因此埃及除了在公元前17世纪前后受到闪米特语系的喜克索斯人的一次短暂入侵之外,再也没有受到其他游牧民族的冲击。这件事在当时看来好像是埃及的幸运,其实却是埃及的巨大不幸。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指出,埃及在公元前1600年喜克索斯人被驱逐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死掉了。埃及文明的悲剧就在于它的纯洁性,正是这种纯洁性使得埃及文明很早就丧失了发展的动力,很早就成为了一具文明木乃伊。大家都知道,在生物学中,过于纯化的物种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文明也是如此。汤因比认为,埃及实际上在公元前1600年就已经死去了,已经丧失了任何自我更新的能力,但是这样一个死而不僵的巨大尸体,从死亡到收尸入殓,竟然用了1600年的时间,一直要到罗马帝国把埃及变成自己的一个行省,古代埃及文明才最终结束。而在此之前,埃及已经相继被波斯人和希腊人所统治,实际上早已成为一具绝嗣的文明木乃伊和金字塔而已。我觉得非常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古代埃及文明的典型象征就是木乃伊和金字塔,而这个文明本身的命运恰恰也就是成为一个文明的木乃伊、一个文明的金字塔,或者用汤因比的话来说,成为一个“文明的化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古代埃及文明彻底消失了,它没有在与游牧民族的“文化杂交”过程中发生形态嬗变,成为一个绝嗣的文明。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埃及这个地方就先后被波斯化、希腊化、基督教化和伊斯兰教化,今天的埃及已经成为伊斯兰教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的埃及文明则由于绝嗣而永远地成为了一个“文明的化石”。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亚欧大陆的文明格局,在经历了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之后,从五个亲代文明中经过形态嬗变而演化出了四个子代文明,这四个子代文明从西到东,分别是希腊罗马文明、波斯帝国、古代印度文明,以及中国的秦汉帝国。与此前的亲代文明相比,这四个子代文明的地域范围也大大地扩展了,文明的域界向北扩展了约十个纬度,充分体现出我们刚才讲过的文明发展演化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即文明形态的嬗变和文明地域的扩展。这就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所产生的历史效应。
二、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第二次侵袭
我们刚才已经讲了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这次大入侵活动到公元前6世纪时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在已经扩大了的文明地区之外,在亚欧大草原的北部,仍然有许多追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他们还没有进入文明状态。例如在秦汉帝国西北边境的匈奴人、在罗马帝国东北边境的日耳曼民族,以及在中亚草原上的阿兰人、马扎尔人、大月氏人等。这一支一支的游牧民族,在两大帝国之间的广阔草原上来回游动,哪一个帝国势力更强盛,他们就可能向相反的地方游动。这情形就像是一个天平,这一端高起来了,那些游牧力量就会顺着秤杆往另一端滑落;反之,那一端抬起来了,它们又会向另一端游动。游牧民族本来就是追逐水草而生,没有固定的城市和不动产,哪边衰弱而有利可图,他就往哪边倒;哪边强盛了,它就向相反的方向游动。当时在罗马帝国和中国的秦汉帝国之间,虽然没有进行直接交锋,但是由于秦汉帝国不断地向西部扩张,不断地主动攻击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头向西逃窜。结果呢,就引起了整个亚欧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运动”。平静的亚欧大草原一下子就躁动起来了,匈奴人的西迁迫使一支又一支的游牧民族纷纷向西迁徙或者向南迁徙。
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匈奴人就在汉朝军队的主动攻击之下向西迁徙,到了公元后1世纪,匈奴人又在汉朝军队面前受到了一次较大的军事挫伤,于是他们就大规模地向西流窜。匈奴人在亚欧大草原上走走停停,势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到了公元5世纪,匈奴人终于来到了欧洲多瑙河流域。在他们的挤压之下,当时亚欧大草原上的一些游牧民族,如月氏人、马扎尔人、匈牙利人、阿兰人、日耳曼人等,就纷纷往西跑或者往南迁,于是灾难就落到了南部的那些农耕文明的头上。萨珊王朝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罗马帝国则遭到了灭顶之灾。这样一个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运动”,它的第一张牌可以说是由秦汉帝国推动的,而匈奴人就是这第一张牌,它一旦倒了,就压得亚欧草原上的其他游牧民族纷纷向西南方向倒下。这样就引起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活动。
大家可能觉得,通过匈奴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中介作用,秦汉帝国在这场“内功”的较量中占了上风,因为这场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运动”的最后一张牌,即日耳曼人这张牌最后压到了已经是日薄西山的罗马帝国头上,导致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的崩溃。但是我们发现,早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前,中国的秦汉帝国已经率先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虽然匈奴人西迁的第一张牌是由汉帝国推动的,但是匈奴人从亚欧草原的东边迁徙到西边,走了好几个世纪,直到5世纪才把最后一张牌推倒在罗马帝国的头上。
在这个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汉朝本身已经在内忧外患中完蛋了。东汉被三国所替代,后来三国归晋,再后来,死灰复燃的匈奴人又卷土重来,灭掉了积弱不振的晋朝,在黄河以北建立了胡人政权。继匈奴人之后,鲜卑人、羯人、羌人、氐人也纷至沓来,像走马灯似的变换着政权形式,造成了所谓的“五胡乱华”局面。而汉人则在黄河以南建立了南朝政权,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格局。这就是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在中国所造成的局势,它使得秦汉帝国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前就走向了崩溃。
在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浪潮中,匈奴人的入侵和日耳曼人的迁徙,导致了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等第二代文明的瓦解,在这次大入侵的雄壮尾声中,新崛起的阿拉伯人又摧毁了奄奄一息的波斯萨珊王朝。至此,人类的第二代文明纷纷瓦解,通过形态嬗变产生出第三代文明。
印度文明是一个例外情况,因为它过早地确立了高级宗教价值系统,提前进入到第三代文明形态,即宗教时代的文明形态中。由此可见,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和大融合,导致了英雄时代的三个强大文明——秦汉帝国、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的解体,通过形态嬗变而产生出三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西亚和中亚的伊斯兰教文明,中国的儒家伦理文明。再加上印度南亚次大陆已经确立的佛教—印度教文明,形成了亚欧大陆的四大文明体系的分野。
三、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第三次侵袭
到了12世纪以后,当信奉四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的人们各自封闭局限在自己的文化藩篱中的时候,在亚欧大草原上,又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开始躁动。这些躁动不安的因素就是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和中亚草原上的突厥人,他们对南部农耕文明地区的进攻构成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三次大入侵浪潮。这次大入侵的结果,导致了一些国家的灭亡,但是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四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的文化特性和亚欧大陆文明体系的基本格局。原因何在呢?我们刚才已经说了,因为四大文明体系有了自己的高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以后,它们就很难从根本上被改变了,也很难再像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的文明那样,发生形态嬗变了。
从公元13世纪开始,蒙古人的金戈铁马横扫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并在南部的那些农耕文明地区建立了四大汗国和元朝。但是蒙古人的统治并没有改变已经确立起来的四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许多入侵中亚和西亚的蒙古人皈依了伊斯兰教,逐渐融合进当地的文明体系中;另一些蒙古人拒绝接受被征服地区的高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试图以一种野蛮的方式来管理当地的人民,结果很快就被赶走了。到了14世纪,蒙古人的四大汗国和元朝都像骄阳下的冰雪一样迅速地瓦解了和衰落了,蒙古人入侵的浩劫结束以后,四大文明体系依然如故地彼此对峙着,并没有因为蒙古人的短暂的入侵插曲而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蒙古帝国衰落之后,一支伊斯兰教化的突厥人又迅速崛起,这就是土耳其人。他们在小亚细亚建立了一个奥斯曼帝国,并且迅猛地进行军事扩张,吞并了西亚、北非和东欧的大片疆域,并且在1453年攻陷了屹立千年之久的君士坦丁堡,对基督教欧洲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些在伊斯兰教化的过程中很快就接受了文明教化的土耳曼人,标志着3000年以来不断冲击农耕世界的游牧民族入侵浪潮的最后一个狂澜,他们既是对广阔的农耕世界发起最后一次入侵的牧羊人,也是近千年来向西方基督教文明发起尾声攻击的穆斯林战士。
与蒙古人的入侵活动一样,土耳曼人的征服浪潮也没有改变亚欧大陆的文明体系,但是它却刺激了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内在变革。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西方基督教社会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文化变革,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接着,在文化变革的基础上又开始进行政治层面上的变革,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宪政体制和民主政治取代了专制制度。最后又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完成了西欧社会的经济体制转型。
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新兴的西方工业文明开始崛起于亚欧大陆的西北隅。与这一系列的内部变革活动相呼应,早在15世纪的时候,西欧就开始进行航海活动,通过地理大发现和海外贸易、海外扩张,逐渐建立起全球性的殖民体系。航海活动开辟了海外市场,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大家知道,资本主义是一种世界现象,它一旦产生出来,就必然要把商品倾销的触角伸向全世界,伸向地球上一切有人居住的地区,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发展壮大的。正是在经历了这样的内部改革和外部扩张之后,曾经在中世纪积弱不振的西欧社会迅猛地发展起来,从农耕世界的广阔背景中脱颖而出,率先完成了社会形态的转型,以一种崭新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从18世纪开始,这个新兴的西方工业文明就取代了几乎已经没有立锥之地的游牧世界,构成了像汪洋大海一般泛滥的农耕世界的强劲对手。
Ⅱ 世界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1、公元前犹太人的两次迁徙,原因都是战争与压迫:第一次从中东迁徙到埃及,第二次从埃及返回中东地区。由于圣经的宣传,这两次迁徙是非常著名的。
2、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北美洲的印地安人的西迁也非常著名。原因是欧洲人对美洲的开发,造成了印地安人的血泪史,被迫西迁。
3、同样在十六世纪开始的,从非洲望美洲运送农奴的大迁徙,死难的非洲人不计其数,由于对利益的贪婪,造成了非洲人的灾难,粗略计算,直到贩卖非洲农奴结束前后200年间,非洲人口减少至一半。
4、刚刚兴起的中国人闯关东。很多人刚刚知道这段历史,知道他的规模,从17末世纪到20世纪初,闯关东的人数多达近一千万,而后来的统计表明20世纪初在关外的总人数里有接近七分之四的人口来自与关内。当然,也由于中国人口太多了,实际的历史影响不大。
Ⅲ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是:下南洋、走西口、闯关东。
一、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迁至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二、下南洋。
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
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95%以上。这与自然、人文因素极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
据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三、走西口。
走西口的时间,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开始,那么截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候数量是最大。走西口有两种情况:
1、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
2、另一部分人就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那么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以至于到后来的票号。
四、闯关东。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
1、因为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
2、还因为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2、内地曾发生了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逃荒到东北,以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
民国时期历年进入关东地区的人数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而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4年。清代、民国时期累计各超过1,000万。可以说,今天东北超过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个时期的移民。
(3)世界历史三次民族大迁徙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人口迁徙,它是由三大历史事件造成的:
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群众往西安等大后方逃亡。
二、国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开黄河花园口。一泻千里的的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县市,1250 万人受灾,死亡89万余人。
三、 1942年的中原大饥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灾民大规模的西迁浪潮,1942年(民国31年)河南省发生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惨绝人寰的特大灾荒,米珠薪桂,饿殍载道。而当年的关中平原,则风调雨顺,获得了大丰收。
当时河南省有3000万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灾荒而死亡者,据官方统计竟达300万之多。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或扒火车,或步行,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的。
据估计,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绝大多数,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从中原到西北,漫延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
即使到现在,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城镇,河南人都占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咸阳占三分之一,宝鸡、天水甚至超过二分之一,以致西宁、兰州都有很多河南人,新疆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河南人。
Ⅳ 人类历史上出现几次大迁徙
人类历史上总共发生过十次大迁徙。
1、匈奴人的野蛮的入侵
游牧部落的匈奴人起初生活在里海附近的一个地区,不过,这个部落的人不满这种现状,他们对罗马帝国周围地区的开始进行了野蛮攻击,这一事件也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员流动。
罗马帝国在公元376年到476年之间曾引发了大迁徙,称之为“国家游荡”,这次迁徙使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亚人都迁往日耳曼,使罗马帝国实力削弱了。
2、大西洋奴隶贸易
在15 - 19世纪期间,商人们将奴隶从西非运送到新大陆和美洲,奴隶们必须在咖啡、可可、棉花和烟草种植园里工作。
奴隶贸易是历史上最大的迁徙之一,大量的黑人被运送到欧洲的一些国家,并在当地市场上出售,以成为某人的财产,这是欧洲史上的黑料。
3、清教徒移民
清教徒移民到新英格兰是在1620年到1640年发生的,当时英国发生的移民主要是清教徒,他们大量的迁移到马萨诸塞和巴巴多斯岛。
在英国,移民们觉得国王詹姆斯一世和后来的国王查理一世受到了威胁,他们正处在宗教冲突的边缘,清教徒逃离主要使为了寻找一个可以自由实践宗教信仰的地方。
4、加州淘金热
1848年到1855年之间的这段时期在美国被称为加州淘金热,当詹姆斯.马歇尔在加州萨特的工厂发现黄金时,这一热潮开始了。
当邻近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们赶往加利福尼亚寻找黄金,这些“黄金探索者”的数量很快就达到了30万,其中包括欧洲人、澳大利亚人、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是史上最著名的人类迁徙之一。
5、非裔美国人迁移
非洲裔美国人的大迁徙发生在1910年到1970年间,当时大约有600万黑人从南方迁移到北方。
他们搬出了德克萨斯州、阿拉巴马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其他10个南部州,前往东北部、中西部和西部各州。这种非裔美国人的迁移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之一,并导致黑人人口的城市化。
6、新的大迁移
新的大迁徙是一个反向的过程,在1910年到1970年之间,非洲裔美国人发生了什么?1965年开始的美国移民的新时期,显示了移民模式的改变,非洲裔美国人离开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前往南方。
“新南方”以黑人的家庭纽带和更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批黑人迁徙。
7、印巴分治
从1858年到1947年,印度被英国统治着,即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1947年印度分裂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英国左派将印度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一事件引发了穆斯林向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的大规模迁移,他们大多数都是迁徙到印度。
8、苏联人口迁移
1920年到1951年苏联人口迁移在这个榜单上排第三,这一转移的目标是填补种族清洗的领土,并将劳动力转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区。据统计,这种被迫迁移导致了大约600万人的迁徙,并造成了约150万人的死亡。
9、墨西哥移民
从20世纪初开始,墨西哥人口开始移民到美国,原因是国家需要劳动力和墨西哥的政治动荡。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移民法发生了变化,但墨西哥人仍然是美国最大的移民群体,与1980年相比,墨西哥人口统计到220万,2013年上升到1160万。
10、叙利亚难民危机
叙利亚难民危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这是一场持续的危机,也是一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例子。众多的难民逃离叙利亚和周边国家,使欧洲一些国家在2015年9月时迁移人口就达到了1.58亿人。据CNN报道,这个数字几乎是一半的美国人口。
中国的迁徙:
1、“永嘉丧乱”时期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故称为“衣冠南下”。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
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Ⅳ 除中国外,世界历史上几次比较大的迁徙,其时间、原因、大致经过和结局。谢谢!
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迁徙,发生在欧洲,这场恐怖的民族大迁徙席卷了整个欧洲,结束了欧洲的希腊罗马时代,把欧洲带入了中世纪。
这场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同样很有可能是由匈奴人引起的,欧洲人称这群来自亚洲草原的游牧民族为Hun,即匈人。 这群匈人的来历,我们完全无法前溯,但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和罗马史册中对于匈奴和匈人各自外貌,作战方式,生活习惯的描述,判断匈人应该是匈奴的后裔。
进而,历史学者又根据蛛丝马迹,判断公元4世纪后半叶突然出现在顿河左岸的匈人,就是在公元前36年在中亚楚河流域被西汉西域校尉陈汤击溃的西匈奴郅支单于的后人,这样就一举解开了两大难题,匈人的来源和西匈奴的命运。
关于这支匈人(后面就称匈奴人)的历史,我在《漫谈匈奴和突厥的历史概况》一文中有过介绍,这里就省略了,这里只是谈谈他们的进攻,所导致的东中欧平原各民族大规模迁徙的情况。
匈奴人在欧洲平原出现后,第一个倒霉的民族是阿兰(Alani)人,我们前面说过,阿兰人有可能是西汉西域乌孙人的后代,所以他们是伊朗也可能是突厥种族人,在大月氏的驱赶下,他们一路来到了高加索以北的库班河和捷列克河畔,建立了阿兰人的国家。公元360年,匈奴领袖巴拉米尔率领野蛮的匈奴人突然出现在顿河的左岸,当时的阿兰人王国完全没有办法招架,在顿河沿岸阿兰人的联军大败于匈奴人,阿兰国王被杀,阿兰人随后被胁迫成为匈奴的附庸,并作为同盟军,随匈奴人西进,西进的阿兰人在随匈奴人进军的过程中逐步脱离了匈奴人的控制,并开始了他们自己的民族迁徙,最终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在约409年左右,随着其他日耳曼部落(主要是西哥特人),进入了罗马帝国的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了下来,这支阿兰人和哥特人的混合种族成为了后世加泰罗尼亚人(Catalonia, 从词源分析,就是哥特-阿兰人)的先祖。
留在库班河和捷列克河畔臣服于匈奴的阿兰人,后来皈依了东正教,成为现在奥塞梯人(即今天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南北奥塞梯共和国的主要民族)的祖先。
匈奴降服阿兰人后,立刻开始进攻黑海北岸第聂伯河以东的东哥特人国家。
东哥特人和后面提到的大多数蛮族都属于日耳曼民族。
在公元前一世纪前,日耳曼人大多数生活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到北海的广大平原上,这块地区因而被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公元前113年,日耳曼蛮族人越过阿尔卑斯山,侵入罗马帝国,这是日耳曼蛮族,首次出现于历史纪录中。这支蛮族部落,在大约公元前102年,被罗马人全部歼灭。
罗马帝国随后开始了征服日耳曼尼亚的军事行动,前58年,杰出的罗马统帅凯撒以武力打败了日耳曼人,一度征服了日耳曼尼亚地区,但公元9年,由阿尔米纽斯领导的日耳曼人,在条顿堡林山战役中,大败罗马人,将罗马统治彻底赶出了日耳曼尼亚。
从此日耳曼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其生活区域也扩展到了黑海沿岸,而日耳曼人也演化成了很多部落,其中在东边黑海沿岸的日耳曼部落被称为哥特人,大致以第聂伯河为界,分为了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
于是东哥特人成为了第一个遭遇匈奴人的日尔曼部落。
公元375年,巴兰贝尔率领匈奴铁骑以排山倒海之势入侵东哥特王国,东哥特人年迈的国王亥耳曼奇的部队被全歼,亥耳曼奇在绝望中自杀。其继承人维塞米尔也被匈奴人打败和杀死。亥耳曼奇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余的部众在阿拉修斯的带领下逃到西哥特。并在匈奴对西哥特的扫荡后,继续西迁,逃到了匈牙利的潘诺尼亚草原。
匈奴来到第聂伯河后,西哥特人的厄运接踵而至。
西哥特国王阿撒那立克得知东哥特灭国后立刻在第聂伯河西岸布阵,意图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远处上游偷渡后夜袭敌营,重创西哥特军。 西哥特人在惊恐之余,部族溃散,一部大约二十余万众,得到罗马皇帝的许可,于公元376年,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国境。
公元378年,在麦西亚(近保加利亚)的西哥特人由于不满罗马帝国对他们的压榨,起兵叛乱,罗马皇帝瓦伦斯随即调集大军于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亚堡与西哥特人会战,结果在西哥特人的步兵和骑兵面前,曾经纵横欧亚的罗马重装步兵方阵完全不堪一击,仅半天时间,在匈奴人面前一击即溃的西哥特人居然全歼了罗马四万禁卫军,其中包括了罗马皇帝瓦伦斯本人。
这一战,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再也无法控制辖下的诸族和领土。蛮族人也认清了曾经无敌的罗马帝国,原来是如此的不堪一击,纷纷涌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末日就要到来了。
上一节讲到,由于匈奴人的攻击,公元376年春天,失去家园的西哥特人逃入了罗马帝国境内,揭开了第三次民族大迁徙的序幕。
378年8月,阿德里亚堡会战,西哥特的步兵和轻骑兵全歼了罗马帝国的重装步兵军团,罗马皇帝瓦伦斯阵亡。继位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被迫让步,准许西哥特人定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今天的保加利亚,马其顿和希腊东北)。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5世纪初年,西哥特人在其首领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统率下大举进攻两大罗马帝国。南下希腊,西进意大利。408年阿拉里克进军意大利,包围罗马。罗马付出5000磅黄金和 3万磅白银并释放所有日耳曼族奴隶后,才得解围。西哥特人撤退时,沿途约有4万被释奴隶加入阿拉里克队伍。
410年阿拉里克再度包围罗马,于8月24日晚攻陷该城。随后,阿拉里克命令西哥特人在罗马大肆劫掠三天,这是罗马历史上第一次落入蛮族之手,西哥特人对罗马的劫掠和破坏行为震惊了整个罗马帝国,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为此痛哭不止。
阿拉里克雄心勃勃,打算继续征服罗马帝国的粮仓西西里和北非,但在南下途中死去,西哥特人于是改变计划,在阿拉里克的姐夫阿陶里克的率领下回师北上,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占高卢西南部的阿基坦,418年以图卢兹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
西哥特王国,是蛮族在罗马帝国内建立的第一个王国。
继西哥特人之后涌入罗马帝国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伊朗民族的阿兰人。 苏维汇人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亲戚,原来居住在匈牙利潘诺尼亚平原,汪达尔人最初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来在公元4世纪初,移居在奥得河中游两岸,阿兰人则是作为匈奴人的雇佣军,随匈奴人来到了中欧平原。406年,匈奴人大举进攻潘诺尼亚地区,苏维汇人和近邻汪达尔人无法抵抗,于是和脱离了匈奴人的阿兰人一起西迁。406年底,他们在美因茨越过莱茵河,经高卢,于 409年秋进入伊比利亚半岛。
西哥特人在公元415年左右进入伊比利亚半岛, 苏维汇人被挤到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在420年左右建立了苏维汇王国。
汪达尔人和部分阿兰人则由盖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领,于429年渡海进入北非,横扫了罗马的北非行省,。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随后,汪达尔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利群岛。西罗马帝国已经名存实亡。
455年,汪达尔人沿路攻击,再次攻陷罗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毁坏殆尽。罗马帝国一片废墟,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
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为了挽救西罗马帝国,在468年出动海军远征,攻击西北非洲的汪达尔占领军,但遭到惨败。于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而君士坦丁堡政府也认可了西罗马帝国政府476年最终灭亡的既成事实。
接踵而至的是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
勃艮第人最初居住在奥得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地区,5世纪初开始向莱茵河西南部迁移。他们以瓦姆斯为中心,向高卢地区进攻,436年,一度为罗马名将阿埃齐所败,退居萨伏依。约 457年,勃艮第人终于在高卢东南部的罗讷河和索恩河流域以里昂为中心建立起了勃艮第王国。
法兰克人原来居住在莱茵河下游,5世纪初,进入高卢,451年,法兰克的墨洛温家族,协助罗马人在卡塔劳温原野击退匈奴阿提拉大军的进犯,于是墨洛温家族取代了罗马人,被任命为高卢的行政长官。481年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一世即位,486年在苏瓦松打败了东罗马帝国的强敌西格里乌斯,占据了整个高卢北部,建立了法兰克王国。6世纪起,法兰克王国西南逐西哥特(507年),东南并勃艮第(534年),奄有高卢全境,逐渐成为日耳曼诸王国中力量最强的国家。
476年罗马帝国的禁卫军将领日耳曼人奥多亚克(476~493在位)在拉维纳(西罗马帝国的避难首都)废西罗马末帝罗慕洛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并没有结束蛮族迁徙的脚步。
453年,匈奴阿提拉死,臣服于匈奴的东哥特人在潘诺尼亚乘机摆脱匈奴的控制,488年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的怂恿下出兵意大利,围困拉维纳,久攻不克;遂和当时意大利半岛的统治者奥多亚克订约,共同治理意大利。493年,狄奥多里克在拉维纳暗杀了奥多亚克,收编其余部,建立东哥特王国,东哥特人占据了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和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一部分。
5世纪中叶,原来居住在波罗的海南岸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横渡北海进入不列颠。在粉碎当地克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后,占据该岛的东部和南部,建立起了许多小王国。7世纪初,合并为7个王国。
最后移居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是伦巴第人。 568年,原来在潘诺尼亚的伦巴第人在阿尔博因的统率下,进攻东罗马帝国收复了的意大利半岛。打败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二世,占领北部意大利,建立伦巴第王国,建都拉维纳.
历时约两个世纪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终于落下了帷幕。
在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的尾声中,第四次民族大迁徙接踵而至,这次民族大迁徙的发起者,依然来自漠北高原的游牧部落向西的进攻。而主角成了阿瓦尔人,斯拉夫人,保加尔人和马扎尔人(匈牙利人)。
公元552年,阿史那部突厥首领土门(伊利可汗)求婚于柔然阿那瓌可汗被拒绝,西魏政权立刻将自己的公主嫁给土门,怂恿土门反叛柔然,于是土门联合高车,发兵击柔然,瓌兵败自杀。而留在漠北的柔然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柔然复为突厥击败投奔北齐。
555年,突厥木杆可汗率军击溃西部柔然,西柔然首领邓叔子领余众数千投奔西魏。西魏虽优遇邓叔子,但在突厥使者一再威逼下,遂将邓叔子以下3000余人交与突厥使者,惨杀之于长安城外,柔然汗国灭亡。
西柔然灭国后,余众辗转西迁。
蒙古人种的柔然人西迁后,在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一世统治的末期(查士丁尼死于565年),度过了伏尔加河,来到了欧洲,在拜占庭历史上,他们被称为阿瓦尔人(Avar)。
中国的部分学者认为阿瓦尔人是西迁的回鹘部落人,回鹘是突厥人种,但欧洲的阿瓦尔人显然是蒙古人种,(这里笔者再次强调,突厥人种和蒙古人种的区别)他们的外貌和生活习俗和一百多年前的阿提拉匈奴人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他们有结长辫的习俗,类似于后世蒙古人种的满人(不同的是,阿瓦尔人结的辫子是结成两根拖在后面的。)
557年,阿瓦尔人的使者在受到查士丁尼一世接见时向他索求土地和贡赋,于是查士丁尼派使者瓦伦丁去鼓动他们的部落,与在顿河河口及亚速海沿岸的匈奴人打仗以争夺土地。(这两支匈奴人被称为库特利格尔和乌特格尔匈奴人,都是阿提拉死后,匈奴帝国向东退却的后代,参见笔者的《漫谈匈奴和突厥的历史概况》),大约在560年左右,阿瓦尔人消灭了这里的匈奴王国,其版图从伏尔加河扩张到了多瑙河河口。随后,阿瓦尔可汗向北攻打斯拉夫各部的斯洛文尼亚人、安特人和文德人。其中斯洛文尼亚人是今日斯洛文尼亚人的先祖,安特人是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的祖先,而文德人则是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的源头。斯拉夫人在阿瓦尔的攻击下,四散迁徙,逐渐形成了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分布格局,这是后话。
565年,在拜占庭失去了查士丁尼大帝的同年,阿瓦尔人迎来了他们的著名可汗巴颜可汗(从巴颜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阿瓦尔人是明确的蒙古人)。
567年,巴颜可汗消灭了定居在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的另一支日耳曼哥特人吉别达伊人,阿瓦尔人占领了匈牙利。
手下败将阿瓦尔人的成功,让东方的突厥人非常不快。西突厥汗国因为东罗马帝国和阿瓦尔人结盟,而和东罗马帝国翻脸,并长期围困东罗马帝国在克里米亚的领土刻赤半岛(这段在笔者的突厥历史概况中有介绍。)
570年,巴颜可汗和日耳曼的法兰克人爆发战争,他打败了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希尔佩里克,其势力侵入了奥地利。
582 年,巴颜可汗与拜占庭人正式展开敌对行动,他夺取了萨瓦河上的桥头堡米特罗维察(在比萨拉比亚),随后他胁迫原来活动在高加索西北的保加尔人迁徙到了比萨拉比亚(后来匈牙利马扎尔人的到来,又迫使保加尔人迁徙到了拜占庭的麦西亚,而保加尔人后来将麦西亚变成了他们的国家--保加利亚。)
接着,巴颜再次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辛吉杜蒙(即贝尔格莱德),洗劫了麦西亚。587年,他在亚德里亚堡附近被拜占庭人打败,暂时偃旗息鼓。592年,巴颜发起新的进攻,占领安齐阿卢斯(在麦西亚),劫掠色雷斯,直接威胁君士坦丁堡。但拜占庭名将普利斯卡斯终于堵住了巴颜,普利斯卡斯随后一举渡过了多瑙河,一直攻到巴颜可汗帝国的腹地--匈牙利,在蒂萨河岸彻底地打败了他,并杀死他的4个儿子(601年)。巴颜可汗于这次灾难后不久去世(602年)。
巴颜可汗后的阿瓦尔帝国,依然四处劫掠。605年,阿瓦尔人趁伦巴德人从潘诺尼亚迁往伦巴底之机占领了潘诺尼亚。610年,占领并洗劫了达尔巴提亚(克罗地亚)的弗留利。619年,阿瓦尔人在和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会谈之际,背信弃义地袭击了拜占庭皇帝,随即向君士坦丁堡进攻,但被击退。
626 年六七月间,阿瓦尔人和萨珊波斯帝国海陆军联合进攻君士坦丁堡,而此时的拜占庭文明面临着和中华文明在383年东晋淝水之战前同样的危险处境。很难想象,如果当时这支蒙古游牧部落攻陷了基督教世界的都城君士坦丁堡,西方文明将会是什么样。然而,在拜占庭的行政官波努斯的戍守下,拜占庭海军在海上击败了波斯海军,而在艰苦卓绝的守城战中,拜占庭人以惊人的代价打败了阿瓦尔人的每一次疯狂进攻,阿瓦尔可汗撤围,退回匈牙利。西方世界赢得了和中国的淝水之战同样意义深远的伟大胜利。
从此阿瓦尔人逐渐式微,保加尔人摆脱了阿瓦尔人的控制。斯拉夫的克罗地人(克罗地亚人祖先)占领了多瑙河和萨瓦河之间的领土,而阿瓦尔人只能受困于匈牙利平原中。
最后对付这支蒙古部落的任务留给了日耳曼民族的查理曼大帝。791年8月,他在第一仗中亲自入侵阿瓦尔汗国,一直打到多瑙河和拉布河的合流处。795年和796年查理曼之子丕平两次出征阿瓦尔汗国,阿瓦尔人的城堡被拆,财富被洗劫,阿瓦尔汗国瓦解。
随后阿瓦尔人只能作为查理曼帝国的属国了,然而国力衰微的阿瓦尔人已经无力抵抗由它引起的其他各民族的迁徙浪潮了。
Ⅵ 中国三次人口大迁徙分别是哪的人到哪(走西口、闯关东和下南洋)
永嘉之乱,这断历史我一直比较模糊,因为实在太乱,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五代十六国全发生在这一时期,大概就是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健康(南京),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甚至南通话,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
安史之乱,这个我们就要先说说唐朝的兵役制度,唐初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是州,府是军事单位,几个相临的州叫府,相当与现在的军区,但比军区要小, 府兵是指从府所辖的州中征集21~60岁的成年男子,每3到6年一次,,定期上番服役,冬季农闲参加军事训练,即为府兵。府兵衣粮、马匹、武器都是自己家为他准备的,所以唐初的兵员战斗力都很强,因为府兵的家人都给自己的子弟最好的装备,这些都是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的东西,可是到了后来,因为唐朝实在太有钱了,很多子弟都不愿意去当兵,就花钱雇人代替自己去当兵,本国人雇不到就雇外国人,这就变成了募兵制.
安禄山就是这样被雇来的,这个人是杂胡,也就是说是个杂了N杂的外国人,据说最早是在现在的辽宁省朝阳市边境牛养交易市场里的混混,因为晓通数国语言,人又机灵,从军之后居然混成一个节度史,所谓节度史,就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管的地方没有现在军区大),是真正掌握兵权的人物,其实土皇帝一个,这个家伙大概不甘心做土皇帝,于是造反,做了大燕皇帝,他和他的部下史思明前后两次攻破长安,前后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后来被李光弼镇压,顺便说一下,这个李光弼也是个外国人.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彻底进入藩镇割据时代,发展为五代十国,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靖康之难,我们还是先回到五代十国, 公元938年,契丹帮后晋皇帝石敬塘打退后唐军队, 石敬塘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人, 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北宋建立,但这一块地还是被契丹人占领着,他死后,他弟弟赵光义继位,对燕云十六州还是念念不忘,于是出兵攻打,一度打到北京城下,,不过这家伙运气不好,被契丹人射了一箭,没多久就死了,从此以后,宋朝在军事上就采取保守的防御态势,整个两宋319年间,再也没有夺取过一寸土地.
因为开国皇帝是武官造反出身,他怕自己的部下学他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自己的政权,所以在一开始就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让自己的部将交出了兵权,并实行文官带兵制度,加之当时中国能产马的燕云十六粥为契丹人占领,宋朝的骑步兵比例大概为2:8,整个军队战斗里非常低下,到了靖康二年(1127),已经取代契丹人(辽)的金攻陷卞京,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
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
从这三次人口大迁徙中,我们可以看到起因都是因为北方异族的入侵,我也一直强调,中国历史上是没有阶级矛盾的,只有民族矛盾,中华民族250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替史,历史上每当中原出现一个相对统一强大的政权,北方异族必然也会出现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来与之抗衡/总体上来说,基本上都是以北方异族的胜利告终.但是,因为他们在文化上处于弱势,所以每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最终也会被强大的汉文明融化,并被逐一汉化,最终完成民族大融合.....
Ⅶ 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分别是什么
准确的说应该是北人南迁(方向性)第一次:西晋的永嘉之乱第二次:唐后期的安史之乱第三次;北宋的靖康之变
Ⅷ 中国近代历史上三次人口迁徙分别是什么
走西口(山西省居民迁到今内蒙古西部)、闯关东(山东省河北省居民迁到东北地区)、下南洋(东南沿海居民迁到东南亚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