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1919年,艾伯特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于2月10日通过《德意志共和国临时约法》,即魏玛宪法。根据魏玛宪法,普鲁士成为德国的一个邦,即“普鲁士自由邦”(Freistaat Preuß),实行地方自治,其领土即原普鲁士王国的疆域。
1920年代,普鲁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领导。1932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邦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邦议长,并掌握了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邦议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仅保留行政单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苏联的领导人经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即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德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曾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丘吉尔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罪恶核心必须同德国的其馀部分分离开来”。 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立了将东普鲁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在战后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则性意见。

1947年3月1日,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正式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原普鲁士邦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区。原普鲁士邦政府的财产由盟国和苏联共同瓜分。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在其境内的原普鲁士领土上建立了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特两个州,以及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州的东半部(1952年民主德国废除州级建制,改设专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原普鲁士领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此外,下萨克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萨尔州内都有原普鲁士王国和普鲁士邦领土。在被并入波兰和苏联的普鲁士领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经基本被全部迁出。

领土变迁

普鲁士疆域
古代普鲁士地区仅包括今日立陶宛以南、波兰东北部维斯瓦河河口以西、以但泽为中心的西普鲁士地区,以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原东普鲁士地区的领土。1295年占据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团购买了波美拉尼亚和但泽地区。1308年自勃兰登堡选帝侯手中购买了纽马克地区,普鲁士同神圣罗马帝国本土接壤。15世纪时将但泽和西普鲁士割让给波兰。

1618年普鲁士公国并入勃兰登堡选侯国,至1701年普鲁士王国成立的时候,其领土以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柏林为中心,包括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纽马克和阿尔特马克,以及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地区。18世纪时,普鲁士先后从瑞典、波兰和奥地利获得前波美拉尼亚、波森、西里西亚等地区。三次瓜分波兰后,普鲁士获得了新东普鲁士、南普鲁士、但泽、托伦、以及波兰王国的西部和中部,包括华沙地区。1806年普鲁士败于拿破仑后,被迫割让波兰地区,法国在此成立华沙大公国。拿破仑战败后,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失去了拜罗伊特、安斯巴赫、纳沙泰尔(加入瑞士)、东弗里斯兰、希尔德斯海姆等领地,华沙大公国除西部以波森为中心的一小块领土外都被俄国吞并。作为补偿,普鲁士获得了萨克森王国五分之二的领土,以及德意志西部的汉诺威、明斯特主教区、莱茵河东西两岸的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兰、以及萨尔路易、萨尔布吕肯等领土。

19世纪,普鲁士经过战争,又先后兼并了黑森-莱茵、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法兰克福等王国、公国和自由市。到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国时,普鲁士王国已经拥有22个省,包含了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以外的大部分现今德国领土与西波兰及北波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属普鲁士王国的波森省、西普鲁士和但泽割让给波兰,默麦尔地区割让给立陶宛,石勒苏益格的北部归还丹麦,莱茵兰地区南端被并入萨尔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盟军定下的奥德河-尼斯河线,界线以东的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及波美拉尼亚被并入苏联及波兰;普鲁士的西部地区并入西德,中部并入东德,地理意义上成建制的普鲁士已不复存在。

㈦ 历史名词

周公东征
西周建立后不久,周武王病死。继位的周成王年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量掌管政事。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对此不满。纣王儿子武庚勾结管叔和蔡叔,并联合东南诸部落发动叛乱。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时间,平定了叛乱,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国人暴动
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周厉王贪财好利,暴虐无道,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引起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公元前841年,“国人”(平民)在都城镐京发动武装暴动。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跑,后死在外地。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出现变法运动。秦国商鞅变法是其中比较彻底的一次。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先后两次颁布变法令。主要内容是:①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②按军功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③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全国设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强迫人民编成“伍”、“什”,由国家统一控制;④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鼓励发展生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逐渐成国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博士淳于越攻击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谈论诗书,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烧毁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有敢议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次年,卢生、侯生等攻击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死在咸阳。这两件事,史称“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的野蛮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巨鹿之战
秦末农民起义军摧毁秦军主力的战役。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以重兵包围巨鹿(今河北平乡)。项羽率领起义军前往救援。起义军渡过漳水后,项羽命令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表示血战到底的决心。不久双方在巨鹿展开大战,起义军大破秦军。后章邯率二十万秦军投降。

楚汉战争
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后来刘邦攻占了关中,并继续东进,联合各地区反对项羽的力量,在荥阳、成皋与项羽抗衡。公元前203年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订约以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乘机追击,并约韩信、彭越合围。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自杀于乌江(安徽和县东北)。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结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汉武帝即位后,采纳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只提倡儒家学说,禁止传播其他各家学说。汉政府在长安设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为教官,传播儒家经书,每年考一次,合格的授予官职。后来各郡也设立学校传授儒家经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董仲舒认为,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天人相应”,把皇帝神化。他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说教。三纲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但在以后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行。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虽未达到目的,但了解到西域各族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等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许多地区。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从此,汉朝同西域的往来频繁,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农作物如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相继传入内地。内地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域。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七国之乱
汉初,刘邦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一面分封同姓的子弟为王。后来受封的诸侯王割据势力迅速扩张,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接受晁错“削藩”的建议,逐步削夺王国的封地。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反叛,史称“七国之乱”。汉朝中央派周亚夫率军平服。此后,汉政府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

王莽改制
公元8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为了限制当时日益激烈的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王莽实行复古的改制: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规定一家不满八个男子而占田超过九百亩的,余田分给亲族邻里;无田的按一夫一妇一百亩的标准分给。这个法令遭到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反对,三年后就废除。为了控制和垄断工商业,王莽还增加税收,多次改变币制,许多人因此倾家破产。王莽改制使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人民处境更加悲惨,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

昆阳之战
23年,绿林军北进攻占昆阳。为了镇压绿林军,王莽派王邑、王寻率四十多万官军围困昆阳。昆阳城内王凤率领的绿林军只有八、九千人,他们一面坚守,一面派刘秀等十三人突围出城,调集援军。刘秀调集三千援军,猛攻敌军大营,阵斩王寻。城内绿林军乘势杀出,内外夹攻,以少胜多,全歼王莽主力。接着,绿林军乘胜直捣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

曹魏屯田
曹操实行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屯田分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为一屯,在屯田官吏管理下,垦荒种地。屯田农民要把收获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给政府,不服徭役,但不许离开土地。让士兵一面戍守,一面屯田,叫军屯。屯田的实行,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军粮供应,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基础。魏建国以后,继续推广屯田制,并使它更加完善。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和袁绍为了争夺中原地区,双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决战。袁绍拥兵十多万人,曹操兵少。曹操乘袁军轻敌,内部不和,亲自率领精兵五千偷袭袁军后方,焚毁其全部粮草。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退。曹操乘胜追击,歼灭袁军主力七万多人。袁绍从此一蹶不振。经此一战,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大部之后,企图一举统一南方。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占领荆州,改编荆州水军,拥兵二十多万,乘胜顺流东下,进到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曹军由于发生疫病,退驻江北。孙刘五万联军与之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疫病流行,不习水战和曹操骄傲轻敌等弱点,用火攻先击败了曹操水军,继之大破曹军。曹操率领残兵逃回北方。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大集团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八王之乱
西晋皇族内部争夺政权的斗争。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惠帝妻贾后想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发生一连串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进行了大规模的混战,历时十六年之久。这次战乱,严重地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淝水之战
四世纪下半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秦王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九十万军队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东晋派谢石、谢玄率军八万迎战。晋军在洛涧(今安徽定远西南)大破秦军先头部队,进至淝水,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猛攻,就命令军队后退。晋军乘秦军后退发起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早已涣散,在晋军的攻击下一退不可遏止。秦军大败,苻坚率部下十多万人逃回北方。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后,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在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吸取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485年,北魏孝文帝为了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颁布均田令。均田制的实行,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北方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大地主的联系,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采取汉化政策,让鲜卑贵族采用汉姓,同汉族大地主通婚,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语,还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712-756年),前期年号叫开元,后期叫天宝。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注意政治,并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裁汰冗官,抑制食爵贵族,压抑佛教,改变宫廷生活奢靡的风气等。他任命的宰相姚崇、宋 也是有才干、敢进谏的人。因此,这个时期,政局稳定,生产发展,户口数增加。开元年间,是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和国势强盛的时期,因此旧史上称为“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
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唐玄宗统治后期,边镇节度使权力膨胀,中央集权削弱。管辖今河北、山西、辽宁一带的节度使安禄山,乘唐朝内地兵力空虚、政局混乱之机,于755年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叛军很快攻占洛阳、长安。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即位。由于叛军暴虐,人民纷纷起来反抗。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庆绪所杀,唐军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并自称燕帝,再次攻下洛阳。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这场叛乱。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强盛转向衰落。

唐朝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唐朝宦官擅权从玄宗时的高力士开始。但这时还只是假借皇帝权势作威作福,并不掌握军权。宦官掌握军权是从肃宗时李辅国开始。到德宗时宦官掌握禁军成为定制。宦官有了军权,地位愈加巩固,就统揽一切大权,朝廷的赏罚,宰相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都由他们决定。唐朝后期,朝廷已成为宦官集团控制军政大权的工具,皇帝仅是宦官手中的傀儡。这样,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世界史
军事民主制
通常用以泛指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其所著《古代社会》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术语。指的古希腊荷马时代氏族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机关。包括议事会,由氏族首长组成;人民大会,由氏族成年男子参加;军事首长古希腊称为巴赛勒斯,一般由人民大会选举产生,议事会认可。这样,一方面在不同程度和形式上保留着氏族民主制的特点;另方面又出现了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但这种权力尚未达到国家统治权力的程度。这种在议事会、人民大会的原始民主的基础上,出现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故称军事民主制。
法老
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把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自称是太阳神阿蒙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是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在1799年时由法军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碑文是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最以尚武著称的法老。公元前1458年前,图特摩斯三世的后母哈特谢普苏特掌握着埃及的实权。哈特谢普苏特死后,从公元前1458年起,图特摩斯三世进行连续不断的战役,恢复了哈特谢普苏特时代丧失的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统治。经过长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边界被图特摩斯三世扩展至尼罗河第四瀑布。他还使利比亚、亚述、巴比伦、赫梯及克里特岛的统治者们都向他纳贡。
图坦卡蒙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代法老人们对他最多的印象,莫过于那张独具一格的金色面具。他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改为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说明他的信奉从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转变。图坦卡蒙并不是在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却因为他的坟墓在三千年的时间内从未被盗,成为在今天最为有名的埃及法老王。
《贝希斯敦铭文》
古波斯的遗迹,系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刻下的记功刻石。位于今伊朗西部的克罗曼高地以东,高8.6米,宽18米,高悬在距地面91米多的悬崖峭壁上。包括浮雕和铭文两部分。附带哦为马兹达神像,大流士一世像,遗迹缚在一起的九个被俘首领的形象。铭文用古波斯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埃兰文写成,记述大流士一世镇压高墨达政变、各地起义和取得王位的经过。后来英国考古学家罗林逊冒生命危险,用十余年的时间先后翻译了古波斯文和巴比伦文,并开创了亚述学的新领域。
《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全文二百八十二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续、审判制度均做了规定。是人类历史上迄今锁发现的第一步完备的成文法典。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和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巴比伦之囚”
指耶路撒冷城居民沦为巴比伦囚虏一事。公元前597年,犹太王国首都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公元前586年,全城居民被作为俘虏带到巴比伦城,被批务农、做工或经商,犹太国王被囚禁于监狱中。至公元前538年,居鲁士灭巴比伦,被俘犹太人开始回到耶路撒冷。前后为囚近50年,史称“巴比伦之囚”
“空中花园”;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相传是巴比伦第四王朝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妻子而建。高约25米,分多层平台设园,中有许多奇花异草,眺望高悬于空中。据最新考古研究发现,空中花园不是建在巴比伦,而是在亚述王国的首都尼尼微。
琐罗亚斯德教
即拜火教,中国古代称之为祆教,传说为伊朗人先知琐罗亚德斯教,流行于古伊朗和中亚细亚一带。崇拜阿胡啦,但不塑神像、不建神庙《阿维斯陀》为其圣书,内容包括:宗教神化、戒律等其教义认为:宇宙间有善与恶、光明和黑暗两种势力在斗争,善良和光明终将战胜恶和黑暗,而火是善良和光明的化身,其主要意思为礼拜圣火,一切重大的祭奠都要燃起圣火,公元前6世纪前后大流士意思定琐罗亚德斯教为帝国国教
居鲁士二世。
古波斯国王,出身于阿锲美尼德族。公元前550年,发病灭米提亚王国,建立阿锲美尼德王朝(是为波斯帝国的开始)统治期间执行征服扩张政策,前546年侵入小亚细亚,灭吕底亚,并征服呀喊的希腊各个城邦。前538年占领巴比伦城,灭新巴比伦王国,释放了巴比伦之囚。后来在对游牧部落的马萨盖特人作战中被杀。
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是在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最初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人话,在雅利安人内部也有不同等级的划分。即婆罗门和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被征服者的土著居民为最低等的首陀罗。还有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不可接触者,称为贱民。后来这一种姓制度被婆罗门教僧侣用宗教和发力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社会体系。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生,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
耆那教;
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印度列国时代与佛教同时创立的新宗教。耆那意为战胜情欲者,教主为尼乾子,约出身于公元前599年,约与释迦摩尼同时代,耆那教属于反婆罗门教的沙门系统中属于最暖和的教派,代表新兴奴隶主阶级的吠舍大商人和刹帝利王家贵族的利益,政治上主张加强王权势力,基本教义宣扬轮回业报。
顺世论派;
古代印度列国时代兴起的唯物主义派别。是反对婆罗门教各派中最激烈的一派。出现于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产生了一定得影响力。其哲学观点包括世界和生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否认人的灵魂存在,反对婆罗门教的灵魂转世说;主张种姓平等;反对禁欲主义和苦行生活。顺世论是古代印度下层人民抵抗奴隶主高级种姓以及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
婆罗门教;
古代印度宗教之一。约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形成。以《吠陀》为经。崇拜吠陀诸神之中有三主神,即梵天、湿婆、毗湿奴提出一种业与轮回的理论。婆罗门教竭力维护阶级压迫和种姓制度,推崇繁琐的仪式和五花八门的祭祀。公元前六世纪,因佛教和
耆那教的传播,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八世纪时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变成了印度教
孔雀帝国;
印度次大陆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约于公元前323年为旃陀罗笈多驱逐希腊人,推翻难陀王朝所建。因其出身于孔雀宗族,故名,首都华氏城,在阿育王时代帝国达到了顶峰。由于帝国的
《吠陀》
吠陀,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㈧ 世界古代史的历史学术语

约300、400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出现。
约200、300万-1万年前:人类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流行,已使用火,晚期大量使用骨、角器。狩猎和采集业发展,血缘家族及母系氏族公社产生。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今中国元谋一带,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
约70万年-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中国华北地区。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
约30000年-前10000年:原始宗教出现。
约前12000年-前4000年:人类中石器时代。发明并使用弓箭,细石器广泛应用,狩猎业发展。
约前8000年-前2000年:人类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光加工的石器流行,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
前6000年:小亚细亚地区出现亚麻和羊毛织物。
约前6000年-前1000年:古代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希腊、罗马、印度和波斯等地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盛行。
约前5000年:亚洲西南部和中亚地区开始用冷锻法加工天然铜。古埃及已使用等臂天平秤,为已知最早的衡器。
约前5000年-前4000年:古埃及出现以太阳和月亮为规律的日历。
约前5000年-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古埃及、西南亚、南欧、中欧和中国等地先后开始用矿石炼铜。
前3760年:古代犹太人日历的首年。
前3500年-前3100年:古代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出现陶轮制陶和塔庙建筑,创造了楔形文字。古埃及国家(诺姆)形成。出现了象形文字。
前3500年-前3000年: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开始使用轮式运输工具。 古埃及人已在农业中使用犁、耙和施肥。
前3372年:古代南美玛雅年表中最早的日期。
前3100年:古代埃及上埃及统治者美尼斯(纳尔迈)征服下埃及,初步形成统一国家。埃及早王朝时期开始。
前3000年: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地区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约前3000年:古埃及出现有桨和帆的船。古埃及人已使用铜镜。古印度人发明了印章文字。
前3000年-前2300年: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出现。
前2686年-前2181年:埃及古王国时期。国家统一完成,大规模兴建金字塔。
前27世纪:古代两河流域苏美时代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形成。
前26世纪:古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落成。
前2500年:古代苏美医学发现矿泉水有愈合特性,古代苏美人已使用燃油灯,学会烤制面包和酿制啤酒。欧洲出现编织机。
约前2500年-前1500年:西亚古亚述时期。
前25世纪-前23世纪: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发明在陶片上刻划地图。
前2378年-前2371年:古代苏美拉格什国王乌鲁卡基那在位,进行世界最早的改革。
前2371年-前2154年:古代两河流域阿卡德王国时期。国王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
约前2300年-前1750年:古印度哈拉帕文化时期。
前2181年-前2040年:古埃及第一中间期。
约前年-前2096年:古代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创立者乌尔纳姆在位,颁布《乌尔纳姆法典》。同时古亚述帝国兴起,但受乌尔第三王朝统治。
前2040年-前1786年:古埃及中王国时期。青铜器广泛应用,开发法雍湖地区,修建卡尔纳克神庙。
前2017年-前1595年: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时代。
前2000年:-爱琴海地区迈锡尼文明出现。古代埃及出现图书馆,制作木乃伊。
前1900年-前1600年:古希腊出现线形文字,青铜器广泛使用。
前1792年-前1750年: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第6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定《汉谟拉比法典》。
前1786年-前1567年:古埃及第二中间期。喜克索斯人入侵,统治埃及百余年。
前18世纪:古巴比伦出现农人历书,内容包括灌溉、耕耘和收获,为已知最早的农人历书。
约前17世纪-前14世纪:小亚细亚赫梯古王国时期。
前1567年-前1085年:古埃及新王国时期。
约前1500年:古代埃及人已使用24个字母符号。古代埃及小说《锡诺赫的故事》问世。古巴比伦人创造了发达的数学和天文学。马开始用于车辆运输。古埃及人已使用水银。
前1500年-前1000年:古印度早期吠陀时代。瓦尔那制度(种姓制度)萌芽。
前1379年-前1362年:古代埃及实施埃赫那顿改革。
约前1300年: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日晷。

前14世纪-前12世纪:古代西亚赫梯帝国时期。
前14世纪中叶-前11世纪末:古代西亚中亚述帝国时期。
前11世纪-前9世纪:古希腊荷马时代。
前1000年:古埃及和印度出现麻风病。
前1000-前600年:古印度后吠陀时期。雅利安人国家形成,婆罗门教流传。
前10世纪-前612年:古代西亚新亚述帝国时期。铁器出现并广泛应用。
前10世纪-前5世纪:古代印度最早的哲学著作、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形成。
前9世纪末:古希腊斯巴达国家形成。
前8世纪: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形成,传为荷马所作。中东地区的帕加马人发明羊皮纸制成的书籍,称“羊皮书卷”。亚美尼亚地区创建坎儿井。
前753年:罗马建成

前700年-前600年:古代腓尼基人用山羊脂和草木灰制成肥皂。
前8世纪-前509年:古罗马王政时代。
前626年-前539年:古代两河流域新巴比伦王国时期。
前624年-前547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世,创立米利都学派。
前621年:古雅典颁布《德拉古法典》。
前610年-前546年: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在世。
约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前604年-前561年:古代两河流域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修建空中花园,灭犹太国。
前594年:古希腊雅典执政官梭伦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颁布《阿提卡法典》。
约前580年 -前500年: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世,创立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毕达哥拉斯定理、数和谐说和灵魂轮回说。
约前563年-前483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
前558年-前330年:古代西亚波斯帝国时期。
约前540年-前468年: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在世。
约前525年-前456年: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世。
约前500年-前449年:希波战争。
前485年-前42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世。
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世。
约前460年-前401年: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世,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约前460年-前370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世。
前432年:古希腊建成帕提农神庙,由雕刻家菲迪亚斯装饰设计。
前431年-前404年: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
前427年-前348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世。
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世。
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在世。
前334年-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波斯、中亚和印度,行程万里,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远征。
前330年-前275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世,著《几何原本》。
前323年-前187年:古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时期。
前312年-前64年:中西亚塞琉西王国时期。
前305年-前30年: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
前4世纪-4世纪: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形成。
前4世纪-2世纪: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形成。
前287年-前212年: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在世。
约前280年:古埃及亚历山大城港口建成法罗斯灯塔,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约前269年-前232年:古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孔雀王朝进入鼎盛阶段。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发生。
前247年-226年:伊朗帕提亚帝国时期。
前234年-前149年:罗马共和时期农学家加图在世。
前221年:中国秦朝建立。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发生。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发生。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发生。
前3世纪:埃及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城建成规模巨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一词。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发生。
前149年-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发生。
前106年-前43年: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在世,最先系统提出自然法学说,建立了折衷主义哲学体系。
前2世纪:古希腊人建成宙斯祭坛。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完成大理石圆雕阿佛洛狄忒,为古希腊时期的雕刻代表。古印度开凿阿旃陀石窟。
前99年-前55年: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在世。
前73年-前71年:古罗马斯巴达克起义。
前45年:儒略历开始实行。
前44年:凯撒于元老院遇刺而死。
前43年:屋大维和安东尼、雷必达结为后三头同盟。
前31年:阿克提姆海战爆发,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海军,两人被迫逃往埃及。
前30年:屋大维攻入埃及,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相继自杀,屋大维成罗马最高统治者。
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尊为奥古斯都,罗马进入帝国时期。
前7年或前4年:相传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
前1世纪:希腊雕刻家阿耶桑德罗斯、诺多罗斯、波利佐罗斯3人雕成大理石雕像《拉奥孔》。
25年:中国刘秀即帝位,建元建武,定都洛阳。东汉始
30年:相传耶稣被钉于十字架,其后耶稣门徒开始传布基督教
70年:罗马攻陷耶路撒冷,焚毁犹太圣殿,并驱逐犹太人。
76年:维苏威火山摧毁庞贝城。
1世纪-6世纪:中亚贵霜帝国时期
100年:基督教音乐在中亚兴起,先后确立亚美尼亚圣咏,叙利亚圣咏
101年:罗马图拉真皇帝率军灭达契亚,移民该地,为罗马尼亚的起源。
120年-124年:罗马建成万神庙,为古代圆顶庙之最。
129年-200年:古罗马加伦把希腊解剖知识和医学知识系统化,创立人体生理解剖学。
212年: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布安东尼努斯敕令,授予帝国境内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利
227年:阿尔达希尔一世灭安息(帕提亚),建立萨珊王朝。
284年:戴克里先即罗马帝位,着手恢复秩序。
292年:戴克里先推行“四帝共治制”。
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颁布《米兰敕令》使基督教合法化。
317年:中国晋元帝在建康称晋王,史称东晋
320年-540年:古印度笈多王朝时期
330年-1453年:拜占廷美术流行于欧洲和西亚,尤在建筑和镶嵌画上成就突出
4世纪:西非古国加纳王国建立。
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立基督教为国教。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529年:查士丁尼关闭雅典学院。
532年-537年:圣索菲亚教堂在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建成,为拜占廷建筑的代表
534年:东罗马灭汪达尔。查士丁尼法典完成。

阅读全文

与世界历史术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