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历史推荐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此时期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此后的一百余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
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历史沿革
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封建统治已腐朽衰落,危机重重;而英国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但英货在中国市场上销路不大,这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还具有顽强的抵抗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殖民主义者大量地向中国推销鸦片。鸦片贸易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的。[10]
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并严肃表示禁烟的决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1] 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三日(6月3日至6月25日),将缴获的鸦片全部在虎门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
共2张
第一次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之后,英国开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从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开始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结束,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南京条约》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与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人斗争的双重历史任务。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太平天国起义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洪秀全
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于此并改名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另外派了两支人马分头北伐和西征。后来,湘军疯狂反扑,太平军连连失利。1856年,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大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11] 太平天国军事上取得很大胜利的时候,领导人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内部变乱。
2.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 不平等条约是11条吗
没听说过什么11条
倒有当年袁世凯为了争得日本人支持他当皇帝,和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该条约后来在一战结束后,由于中国民众力争才在凡尔赛会议中给废除了。
3. 高一历史题:
1. 1840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大门被打开,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正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经济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导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以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最后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本原因还要归结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既看不到世界的发展,也学不到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导致中国在社会机制上停滞不前了,再加上清政府的马上治天下,他们是用原始的冷兵器打败了明朝的红衣大炮,错误地认为没有必要引进这种武器技术,过于骄傲自大,而“重本抑末”的政策,则大大的压制手工业的发展,扼杀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在西方国家已经闹完了工业革命,中国还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中原地踏步。更何况,清朝中晚期统治阶级腐朽,西方国家中,以英国发展最迅速,先后用商品、毒品、炮舰打开中国大门,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胆小妥协下,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英国获得了丰厚利益。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必须要大量出口工业商品,进口廉价的工业原料,所以历史悠久、名声在外的中国变成了列强的首选。
因为清政府的不断妥协,使得外国列强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扩大既得利益,意欲瓜分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不断的战争,使本就贫弱的中国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危机。
4. 中国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先后顺序
一、《南京条约》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8月29日,中国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
在英军旗舰”汗华“(亦译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满足了英国大多数的要求。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丧失领土主权)
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丧失贸易主权)
3、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2100万元的成分是: 600万赔偿鸦片,300万偿还英商债务,1200万英军军费。(大量白银外流)
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丧失关税主权)
5、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丧失贸易主权)
二、《望厦条约》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清朝与美国在澳门的望厦村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共34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为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
也就是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获得的特殊权益,除割地、赔款外,美国全部获得,而且在许多方面危害中国更厉:
1、协定关税。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此为《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经济。
2、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条约规定:中国国民与美国国民发生诉讼事件,美国国民由美国领事等官员捉拿审讯,按照美国法律与惯例处理;
美国国民在中国与别国国民发生争议,“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由此,清朝对美国国民的逮捕、审讯定罪、惩治的司法权力全部丧失。
3、侵犯中国的领海权。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港口“巡查贸易”,清朝港口官员须“友好”接待。停泊在中国的美国商船,清朝无从统辖。
4、规定了12年后可以“修约”的条款。此外,条约还同样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如中国日后给他国以某种优惠,美国应一体均沾。
三、《黄埔条约》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10月24日清朝与法国在广州黄埔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是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共36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有:
1、法国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贸易,设立领事,停泊兵船等。对法国人的家产、财货,中国政府负责保护,中国人均不得欺凌侵犯。
2、中国将来如改变海关税则,应与法国“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
3、法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法国人与中国人或其他外国人之间发生诉讼,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4、片面最惠国待遇。
5、法国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四、《瑷珲条约》
1858年5月,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主要内容:
1、中国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
2、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中国土地改由中俄共管。
五、《中英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6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主要内容:
1、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
2、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
3、英国人可以往内地游历、通商。
4、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
5、中国给英国赔偿白银四百万两等。
六、《中法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7日,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主要内容:
1、允许天主教入内地自由传教。
2、法国兵船可以在通商口岸停泊。
3、中国给法国赔款白银二百万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鸦片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二次鸦片战争
5. 高一历史1900签定了什么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9.8亿两白银(一说4.5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 求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包括签订国家日期以及内容,最好还有影响之类的),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译作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江宁条约》,又称《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3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中国向英国共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6.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7.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害。 8. 中英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在俄、法、德的干涉下,1895年11月,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在中国付清"赎辽费"后,日军撤出辽东半岛);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并可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日本人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设立工厂,其产品免征各项杂税,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可在内地设栈寄放;条约还规定日本军队暂时占领威海卫,俟赔款付清和通商行船条约批准互换后,日本才撤退军队
马关条约》使日本割去中国台湾等大片领土,这就进一步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沙俄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极严重的大掠夺,它直接助长了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群起效尤,争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从此,列强以条约为"依据",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企业,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使用廉价的劳动力,而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沉重的打击,直接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的发展;钜额的赔款,加剧了清政府财政经济的危机,更加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二亿两赔款和三千万两"赎辽费"相当于清政府年收入的三倍,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靠借外债应付,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马关条约》还为列强勒索大宗赔款开了恶劣的先例;中国割地赔款,加速了日本向军国主义转化,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这笔钜额赔款,投资于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增强了它向外扩张侵略的军事实力,日本逐渐成为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之一。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一个卖国条约,它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使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化。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被认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是一丧权辱国的条约。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洋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辛丑条约》真确文本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各国在辛丑条约的签署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失败了,1900年又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天津、北京,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它们决定亲自出兵镇压义和团,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8月攻入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因为这一年是中国旧历的辛丑年,所以这个条约被称为《辛丑条约》,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及亲信臣从仓皇出逃西安。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求和。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中国清政府签署的丧权辱国的奴役性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或《辛丑议定书》。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国、西班牙和荷兰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 条约共有12条正文和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①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亿两。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由各国驻军把守,中国人一概不准在内居住。 ③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列强可以在北京驻扎防守使馆的卫队,并在京榆铁路沿线包括山海关在内的12个要地驻扎军队;至少两年内禁止中国进口军火和制造军火的材料。 ④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惩办赞助过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外国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⑤中国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指定皇族亲贵担任外务大臣。 1900年中国爆发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义和团运动。为镇压义和团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英、美、日、俄、法、德、意、奥于同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8月攻占北京(见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12月22日,上述11国公使团提出所谓"议和大纲十二条",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但列强在"惩凶"和"赔偿"问题上发生争吵,翌年9月才正式签订本条约。该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二、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三、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 四、该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的地位,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 高一历史:南京条约后,美国与中国鉴定了什么条约晚清时期美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1、<望厦条约> (1844)美国与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2、《天津条约》 1858年夏签订国包括 英法俄美
《中美天津条约》原称《中美和好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以调停为名诱迫清政府订 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8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美国驻华公使列卫廉在天津签订。共三十款。主要内容:(1)清政府倘准 许其他国家公使驻北京,应准美国一律照办;(2)增开潮州、台湾(台南)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潮州口岸设在汕头);(3)耶稣教教士得自由 传教;(4)扩大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清政府给其他国家的特权,“无论关涉船只海面、通商贸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国得“一体均沾”; (5)确定领事裁判权。
3辛丑条约,1898 签订国:英、美、日、俄、法、德、意、奥
8. 高一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实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①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发展科举制:
(1)科举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①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③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自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巩固疆域,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
2、消极影响:因为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后来,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阻碍了中
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人们思想,妨碍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专题二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1)背景:雅典城邦旧氏族贵族专横统治,引起新兴工商业者和普通民众的不满,社会
矛盾尖锐。
(2)内容: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①根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的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等。
(3)作用: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1)内容: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组成十将军委员会;④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⑤实行“陶片放逐法”等。
(2)作用: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①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③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二)古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1)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2)意义: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
保护,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6世纪编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
①罗马法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③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④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罗马法对近代欧美
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⑤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国家 政治体制(政体) 重要法律
英国 君主立宪制 1689年的《权利法案》
美国 联邦制共和政体 美国1787年宪法
(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颁布《权利法案》:
(1)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
(2)意义:
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否定了君权神授,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②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1)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2)作用: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3、代议制含义及其作用:
(1)代议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2)作用: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4、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作用:
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他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作用。
(二)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
1、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严峻形势:
①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国家权力很微弱,而各州的权力很大。
②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美国对外贸易也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美国1787年宪法及评价
(1)主要内容:(参见教材P41图)
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并对宪法负责,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2)特点:
①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避免了过度集权。
②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又相互制约,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以防止专制。
③总之,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评价:
①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②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严重,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3、华盛顿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的先例。后来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3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名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自然灾害严重.
《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意义及其不能实施的原因
历史意义: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原因:1.客观上,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主观上,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与功绩
原因:1从主观方面说,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从客观方面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
教训:太平天国的悲剧充分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功绩: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2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对外国侵略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
4后期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能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 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兴起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
兴起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代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中国资本主义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向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妥协的一面。
。
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是由于日本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战争爆发时间:1894年7月
第一阶段:平壤战役,黄海战役
第二阶段: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欺压山东人民。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辛丑条约》的影响: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打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3《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初期的主要内容及后期的新内容、意义。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
初期的主要内容: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③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④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简述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口号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三大成果: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卖国贼职务。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伟大意义。
历史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②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④外因:共产国际的援助。
历史意义: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②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③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1、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和两党合作的意义。
原因:①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敌人。② 可能性: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有革命根据地;孙中山屡遭革命挫折,愿意接受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意义: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为大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2、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⑴原因: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破坏。主观方面,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⑵教训: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9. 求高一上学期历史提纲(越细越好)
高中历史必修1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实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①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发展科举制:
(1)科举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①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③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自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巩固疆域,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
2、消极影响:因为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后来,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阻碍了中
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人们思想,妨碍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专题二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1)背景:雅典城邦旧氏族贵族专横统治,引起新兴工商业者和普通民众的不满,社会
矛盾尖锐。
(2)内容: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①根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的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等。
(3)作用: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1)内容: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组成十将军委员会;④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⑤实行“陶片放逐法”等。
(2)作用: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①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③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二)古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1)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2)意义: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
保护,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6世纪编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
①罗马法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③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④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罗马法对近代欧美
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⑤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国家 政治体制(政体) 重要法律
英国 君主立宪制 1689年的《权利法案》
美国 联邦制共和政体 美国1787年宪法
(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颁布《权利法案》:
(1)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
(2)意义:
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否定了君权神授,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②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1)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2)作用: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3、代议制含义及其作用:
(1)代议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2)作用: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4、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作用:
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他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作用。
(二)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
1、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严峻形势:
①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国家权力很微弱,而各州的权力很大。
②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美国对外贸易也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美国1787年宪法及评价
(1)主要内容:(参见教材P41图)
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并对宪法负责,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2)特点:
①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避免了过度集权。
②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又相互制约,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以防止专制。
③总之,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评价:
①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②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严重,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3、华盛顿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的先例。后来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3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名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自然灾害严重.
《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意义及其不能实施的原因
历史意义: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原因:1.客观上,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主观上,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与功绩
原因:1从主观方面说,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从客观方面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
教训:太平天国的悲剧充分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功绩: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2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对外国侵略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
4后期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能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 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兴起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
兴起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代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中国资本主义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向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妥协的一面。
。
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是由于日本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战争爆发时间:1894年7月
第一阶段:平壤战役,黄海战役
第二阶段: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欺压山东人民。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辛丑条约》的影响: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打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3《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初期的主要内容及后期的新内容、意义。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
初期的主要内容: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③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④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简述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口号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三大成果: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卖国贼职务。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伟大意义。
历史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②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④外因:共产国际的援助。
历史意义: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②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③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1、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和两党合作的意义。
原因:①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敌人。② 可能性: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有革命根据地;孙中山屡遭革命挫折,愿意接受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意义: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为大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2、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⑴原因: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破坏。主观方面,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⑵教训: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10. 高一历史资料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
一、列强侵华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根本原因:19C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多原料和市场,要求打开中国大门。
客观原因: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衰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纪败坏,统治阶级闭目塞听。
直接原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原因: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输入使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1838年林则徐受命赴广东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林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鸦片110多万公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2.经过:1840年爆发——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8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定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⑴1842英迫使清政府签《南京条约》,获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特权。
⑵1843年迫使清政府签《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为附件,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享有租赁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等特权。
⑶1844年美迫使清政府签《望厦条约》,获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等特权
⑷1844年法迫使清政府签《黄埔条约》,另获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等特权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社会性质的变化:在政治上,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在经济上,战前中国是一个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战后中国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战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反封建,战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革命性质也变成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
根本原因:19C50Y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了英、法“修约”的要求。
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莆事件”。
2、经过:1856战争爆发——1857年攻占广州→1860年火烧圆明园,攻占北京。
3.结果:
⑴1858年中国同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放淡水汉口琼州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可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偿英法军费个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200万两白银。
⑵1860年中国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内容:规定《天津条约》有效,天津增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赔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⑶沙俄打劫:①1858年《爱珲条约》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②1860年《北京条约》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③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多万平方公里;④ 19世纪80年代《改订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占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建设程度进一步加深。
在政治上,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清朝的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使中国难于抵挡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二 、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一)兴起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了,给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严重。
(二)经过
2.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
2. 1851年初,太平军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3. 1851年秋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了政权。
4. 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5.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定都天京后)
内容:A 土地分配原则及方法: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 产品分配原则及方法: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C 目标: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客观原因是军事斗争紧张,缺乏一个安定的环境;主观原因是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6. 军事全盛——太平天国的北伐、西征和东征(1853—1856)
北伐:目的是推翻清政府。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上。因为偏师北伐孤军深入,导致北伐全军覆没。
西征:目的是巩固天京。1853赖汗英率军西征;1855年石达开在鄱阳湖口大败湘军,巩固了天京大本营。
东征:目的是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1856秦日纲东征,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7. 转折——天京变乱,使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原因:领导人腐朽思想日长,争权夺势。
影响:(1)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
(2)清军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太平天国由军事进攻转入军事防御。
8. 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李玉成为英王、忠王,担任军事指挥;封洪仁为干王,总理朝政。
9. 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三)失败原因和历史功绩: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特点:肩负起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制订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将中国农民斗争发展到最高峰;太平天国的领袖还主张学习西方,后期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太平天国运动是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同波斯印度等国人民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3.失败原因:主观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战略失误;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三、新思潮的萌发
1、原因 :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使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为新思潮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是他们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编译《各国律例》和《四州志》,积极仿制西方战舰,主张建立新式海军,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当时世界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
其它:重要的有姚莹《康 纪行》和徐继 的《 环志略》。
特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洪仁矸和《资政新篇》(1859年提出,是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内容:政治方面,主张以法治国,选举官吏;经济方面,主张发展工商,奖励发明;文教方面,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医院等;外交方面,主张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但不准干涉内政。
特点: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
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根本没有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