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发布时间:2021-03-12 06:17:03

㈠ 关于陆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陆姓:主要源流
始祖陆通公像
陆姓的源头主要有四股:颛项、妫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1、出自颛项:据说,颛项之子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东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3]
2、出自妫姓(姚姓妫姓->妫姓陈氏->妫姓田氏->妫姓陆氏):战国时,齐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于陆乡,子孙以陆为氏。陆乡即古陆终氏的居地,今山东陵县。妫姓陆氏也有2300多年的历史。[3]
3、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进入秦岭北的骆谷。此地为陆终氏的始居地区,陆终之长子名昆吾,居于骆谷的戎人取陆终昆吾之简称为陆昆,因变音为陆浑,史称陆浑戎。在春秋初陆浑戎一支东迁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陆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25年,晋顷公灭陆浑国,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华夏一份子。[3]

㈡ 关于史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史这个姓氏的由来和历史:来源有五: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史姓分布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郡望堂号堂号:"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郡望: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史姓家谱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历史名人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现状: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八十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一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史氏族人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至唐末五代时期,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族人分布。宋朝时期,今江西、河北有史氏族人分布。至明朝时期,史氏族人已经广泛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基本上遍布江南。清朝以后,史氏族人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等国家。今史氏族人尤以湖南、山东为多,这两省史氏约占全国史氏人口的35%以上。这个上面的资料很全,可看下:

㈢ 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张姓
一、姓氏源流
张姓源出主要有三:
1、
出自黄帝之后挥,即张姓的始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2、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张姓最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
)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
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在图书馆收藏和目录书著录的张姓谱书有100多种。《中国家谱目录》一书收录张姓家谱114种,计949册。
这些张姓谱书如果按地区分,以江苏省最多,达25种;其次是湖南省,有18种;再次是山西和浙江两省,各有12种。此外,湖北省有8种,山东省有6种,河北、安徽、福建、四川4省各有5种,广西、甘肃、宁夏三省区各有2种,河南省有1种。不分地区的有4种。如果从支派族望上看,清河张氏的家谱最多,达十余种;其次是湘谭张氏,有6种。定阳、南张、姚江、余姚、中湘、湘乡等地张氏,各有3种;浙江、安丘、南皮张氏,各有2种;其他地区张姓支派,多为
1种。
张姓家谱的种类
这些张姓谱书的名称各异,有家谱、宗谱、族谱、世谱、世系谱、会通谱、房谱、支谱、草谱、通谱、谱书、纪略、家乘、世系、先芬录等。名称中往往还包含具体郡望、门派或者先祖号谥,以及郡、县、乡名,以与别的谱书相区别。有的名称中还加有“续修”、“三修”、“四修”等字样。

㈣ 关于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冯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就我一个人姓冯,乃至全年级也没有几个,著名相声演员冯巩也是我们冯氏的骄傲。因此,我要对冯氏的历史和现状做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阅读姓氏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冯氏的来源和冯氏的历史名人。
2.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冯氏的名人故事。
3. 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冯氏人口的分布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来源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冯氏的人口
冯氏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广泛,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
听爷爷讲述
冯氏的分布
冯姓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陜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郡。
报刊、书籍
冯氏人口的比例在《百家姓》中的排行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上网
冯氏的名人
冯驩,冯奉世,冯异,冯跋,冯道,冯延巳,冯子振,冯惟敏,冯梦龙……
四﹑结论
1、一世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于毕,继封与冯城。其后代逐有冯氏。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冯简子是郑简公时郑国的重要大臣,被封在冯,他的后代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因为这些,所以冯氏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居第27位,人数居多。
2、冯氏家族是一个很传统的家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冯氏的后代创造了冯氏族歌,写了很多的冯氏族谱,让后代大开眼界。
3、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冯氏人才辈出。这值得我们姓冯的同胞们为祖先创造的辉煌而骄傲啊!

㈤ 关于罗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关于罗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了一个单元,有一篇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我就想以自己的姓氏写一篇研究报告,了解了解有关罗性的知识。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报刊,上网查询。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罗氏人口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罗氏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罗姓的人口
全国大约有25万多人
上网、书籍
历史上罗姓的名人
罗贯中、罗珠、罗企生、罗士信、罗隐、罗存、罗牧、罗荣恒……
书籍、教科书
罗姓的排名
在老的百家姓里面罗姓排行75位;在新的百家姓的罗姓排行20位,足足增高了55位
上网
罗姓的分布
台湾、福建宁化,浙江,山西等一些城市都有姓罗的人。
爸爸的讲述
罗氏族谱
在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方都有族谱
四、结论
1.通过这次调查,我认识了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黄帝108世孙罗珠;晋代政治家罗企生;唐代军事家罗士信和罗通;唐代文学家罗隐;宋***学家罗从彦;唐代诗人罗邺;宋代画家罗存;宋代政治家罗点;明***学家罗洪先;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罗牧;清代著名画家罗聘;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罗隆基;现代军事家政治家罗荣恒;宋代著名学者之一罗靖;北宋词人罗处约;宋代著名画家罗仲通。
2.我发现现在罗姓是个大姓,很多地方都有姓罗的人,特别是台湾,有很多很多的人是罗姓的。现在大约有25万多人是罗姓的,在百家姓里的排名也从75位提升到了20位,可见我们罗姓还是比较有名的。

㈥ 关于任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 任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人口一直较多,北宋的百家姓中任姓排第58位,在当今位居第版59位,权约占汉族人口的0.38%,并且分布很广,山东、河南较多,约占汉族总任姓人口的25%,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等地,还有一部分人移居海外.
2.任姓的来源共有两种,一种是黄帝的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第二种是风姓的改姓而来。
3.任姓的名人史不绝书:任氏始祖任不齐, 著名画家任伯年,革命家任弼时,人民警察任长霞, 哲学家任继愈……我为任姓的名人创造的辉煌而自豪.

㈦ 研究历史和现状

1)小秦岭金矿的成矿时代长期以来一直沿用20世纪70年代末由河南地质局地调一队刘俊成和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姜信顺(1979)测试的数据,这批数据后来被王亨治等和黎世美等(1993)引用和介绍,不少人又从他们的文章中转引。当时刘俊成等工作的结果是:在杨砦峪矿区,SN向辉绿岩脉的时代为148 Ma(全岩K-Ar),NE向辉绿岩年代为182Ma(全岩,K-Ar),SN向岩脉穿插NE向岩脉。EW向的巨大辉绿岩脉为4亿~5亿年(全岩,K-Ar),云煌岩脉为75.9Ma(全岩,K-Ar),后来不少引用者改为76Ma。小秦岭金矿田中文峪花岗岩的年龄为108Ma(黑云母,K-Ar,河南区调队,1968),由于当时主要认为金矿是岩浆期后的产物,成矿与文峪花岗岩有关,含金石英脉又被76Ma之云煌岩脉所穿切,这样就把金矿的时代定为108~76Ma之间(晁援,1989)。这便是小秦岭金矿原始的并广为流传的金矿成矿时代数据。

表2-2 小秦岭金矿几组特殊年龄值

2)姜信顺还观察到小秦岭148 Ma(K-Ar)(有人写成147 Ma)的云煌岩脉被含金石英脉穿插,这样就把成矿时代限定在148~76 Ma之间。王秀璋等(1983)测得3个矿石的年龄值为:微斜长石66.5 Ma(K-Ar),208.2 Ma(Rb-Sr),蚀变岩为77 Ma(K-Ar),还测得石英脉中微斜长石的年龄为53~68 Ma(K-Ar),矿脉穿插的煌斑岩年龄为166 Ma(K-Ar),穿过矿脉的煌斑岩年龄为147 Ma(K-Ar)。在东桐峪的Q8号脉曾获得差别很大的年龄值,闫竹斌等(1982)获得(881±17.4)Ma和(343±34)Ma的Rb-Sr等时年龄(9个点不同组合处理而得)。对石英脉外侧绢云母片岩的K-Ar法测定,则有66 Ma(晁援,1989)、77.2 Ma(闫竹斌,1977)及(237.54±4.8)Ma(胡正国等,1994)等多组数据。王秀璋等(1983)测得被金矿穿过的伟晶岩中长石的年龄为67.7 Ma(K-Ar),在同一地区晁援(1989)则报道了切穿金矿构造带的伟晶岩时代为250~439 Ma(K-Ar)。不难看出,这是一组十分混乱的K-Ar全岩年龄。

3)刘长命等(1992)获得小秦岭505号脉粗粒方铅矿的40Ar/39Ar全熔年龄为85 Ma,60号脉第Ⅱ成矿阶段黄铁矿的40Ar/39Ar全熔年龄为673 Ma,认为成矿时期为新元古代及喜马拉雅期两个阶段。由于该分析结果含有过剩Ar,同时年龄谱呈马鞍形,其可信度尚需检验。

4)薛良伟等(1996,1990)在研究小秦岭桐沟303号石英脉时,获得石英包裹体的Rb-Sr等时年龄为(2382±336)Ma,11个样品点分散在拟合的等时线两旁,无一在等时线上,相关系数为0.91;选取其中5个样品拟合得到了另外一个等时线年龄:(2234±47)Ma,相关系数为0.9993。用40Ar/39Ar方法测得等时年龄为(2005.88±40.12)Ma,年龄谱为先高后低的半个马鞍形,含有过剩氩。305号石英脉40Ar/39Ar坪年龄为(1887.44±37.75)Ma,等时年龄为(1909.89±38.20)Ma,年龄谱形与前者相同,但薛良伟认为该测试结果并不合理,使用应慎重(谈话,2001)。

5)陆松年等(1997)发表了小秦岭含金石英脉及辉长辉绿岩脉中的第一批锆石U-Pb年龄数据。基性岩脉两粒锆石获得两个数据,均落在谐和线上,无色透明的短柱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值为(498.71±7.5)Ma,比前人获得的(418±12.4)Ma(K-Ar)数据稍大,认为属于岩石生成年龄。紫红色短柱状锆石207Pb/206Pb表面年龄为(1732±51)Ma,代表了先前的地质事件,不是岩石生成年龄,并认为小秦岭95%热液石英脉金矿的生成年代应新于498.7 Ma。而所测9号含金石英脉三颗锆石的U-Pb年龄(表2-1)均不能反映成矿时代,(1812±8)Ma的锆石与区内伟晶岩的时代一致,不排除是捕获晶的可能。(661±17)Ma的锆石是先存锆石熔蚀圆化的结果,(511.1±1.2)Ma柱状锆石与辉长辉绿岩中的锆石时代相近。因此,作者认为对小秦岭含金石英脉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进行地质解释时要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因为它给出的可能不是金矿的成矿时代(陆松年等,1997)。

6)李华芹(1993)测得小秦岭金矿床黄铁矿-石英成矿阶段(Ⅰ)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的Rb-Sr等时年龄为(278±19)Ma(金硐岔9号脉与杨砦峪的60号脉混合采样,共8个点);60号脉Ⅱ—Ⅲ成矿阶段即石英-黄铁矿和石英-多金属成矿阶段为(161.5±17.9)Ma,故认定小秦岭金矿的主成矿期为160~170 Ma之间。

7)1996~1997年不少研究者对小秦岭熊耳山地区许多大型矿床用40Ar/39Ar及液态包体Rb-Sr等方法进行了测试,获得了不少208~245Ma的同位素年龄,如上宫(222.83±24.91)Ma,(40Ar/39Ar),北岭216.04 Ma(40Ar/39Ar等时线年龄,转引自任富根等,1998),庙岭245Ma(40Ar/39Ar,任富根等,1996),东桐峪208.2Ma(Rb-Sr,王秀璋等,1992),15号脉237.54Ma(K-Ar,胡正国等,1994),张家坪208Ma(湘子岔,40Ar/39Ar,严阵等,1990)、大赵峪243.65Ma(40Ar/39Ar)、桃园211Ma(K-Ar,任富根等,1996)以及毛堂222Ma(40Ar/39Ar)等。

㈧ 关于关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基本介绍编辑
关[关,读音作guān(ㄍㄨㄢ),亦可读作wān(ㄨㄢ)]。关姓在现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位于第153位。
来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帝舜时期养龙高手董父,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姓源》
关氏始祖关龙逄
、《通志·姓氏略》记载,颛顼有个后代叫董叔安,擅长养龙,古代称马为“龙”。董叔安的儿子叫董父,在帝舜执政时期负责养龙,被封为豢龙氏。在古代,“豢”、“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作关龙氏。在董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者,称豢龙氏、关龙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在关龙氏族人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关龙逄,是夏王朝末期夏桀执政时期的一位大夫,曾因功受封于黄河北邑,因此史称其地为“关邑”。一直到了春秋时期的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晋景公姬孺十三年,公元前587年),晋国的中军元帅、正卿栾书被封于关邑,才改置关邑为“栾邑”,就是今河北省的栾城市。
在关龙逄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关氏、逄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关氏史称正宗。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关氏族人大多尊奉关龙逄为得姓始祖。
来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大夫尹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东周王室大夫尹喜在军事重镇函谷关任关令(今河南灵宝),世人称其为“关尹喜、关尹令”。也有的学者认为,“尹”就是周王朝时期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的官名,“喜”为人名,实名应为姬喜、或姬熹,他的官职为尹,负责守函谷关,因此史称“关尹喜”。相传,当年道家老祖老子李聃西游出关时,曾为关尹喜的热情款待而感动,因此为其写下了著名的道家真典五千言。关尹喜将此文誊写为《道德经》传播于世以后,也弃官追随老子学道去了。后来,关尹喜还道成为仙,羽化飞升而去。
在关尹喜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多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尹氏、关阳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尹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来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越国官吏关弓,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弓,就是弓箭手,是春秋时期越国对使用弓箭为主要兵器的军队之称谓,其统领即称“关弓”,分属各级军制。在典籍《集韵》中记载:“持弓关矢也。”在史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记载:“将注豹则关矣。关,引弓。”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孟子》一书中记载:“越人关弓而射之

㈨ 帮我找些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陕西高姓的来源
高姓的发展史
「高」源出 ;
一 ; 出自姜姓,以邑为氏。春秋时,姜太公六世孙齐文公吕赤之子受封于高邑(在今河南省禹县)称为公子高。其孙傒,以祖封邑为名氏,称高傒,其后有高氏。
二: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吕元之子为公子祁,字子高。其支孙以王父字「高」为氏。
三 ; 改姓,据《北齐书》云,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鲜卑族人元景安,元文遥因有功,被赐姓高。北齐时高隆之,本姓徐氏,因其父为高欢所养,改姓高。《魏书》载,后燕皇帝慕容云,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代,改姓高,称高云。
家族名人
高洋
高力士(684~762)
唐代的宦官。个性谨慎细心而聪敏,深受玄宗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擅权弄政。肃宗时,被弹劾流放至巫州,宝应时被赦还,病死途中。
高崇文
唐代幽州人。贞元年间(公元785~805)跟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管理军队很有成绩。吐蕃侵犯宁州时,他率兵前往营救,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谋反,高崇文被推荐为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领兵征讨,八战皆胜,刻石记功,封南平郡王。铭功:刻文字于石头上记载功绩。
地望分布
河北,辽宁渤海湾 北京密云 辽宁大凌河以东 江苏阳州 河南洛阳

阅读全文

与中国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