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

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

发布时间:2021-02-05 23:18:38

A. 面对中原与草原的巨大矛盾,忽必烈是如何玩转蒙古帝国的

中国的丝绸之路,汉代为开拓期,唐朝为黄金期,而元朝则达到了丝绸之路的巅峰期。蒙古人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至此打破了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贸易壁垒,造成了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商业贸易活动。然而等到忽必烈继承汗位,他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日益增多,不光蒙古贵族不认忽必烈为大汗,更要命的是蒙古帝国是处于一种即将瓦解的状态。面对中原与草原的矛盾,忽必烈遵循中华文明的传统去笼络中原人,并且依托中原地区为财源,打造了一个二元帝国,并且用贸易将这个二元帝国给联系起来。

第一部分:被质疑的大汗之位,以及如何笼络中原人

忽必烈登上蒙古大汗之位的合法性存疑,蒙哥在钓鱼城去世的时候他并没有指定继承人,按照蒙古人的传统,推举大汗,应该举行一个库布里台大会,来自各个地区的蒙古王公贵族要进行举手表决,来推举谁当蒙古大汗。然而忽必烈没有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就宣布自己当了大汗,所以其他人就不答应。


总结

忽必烈打造了一个二元帝国,以继承中华文明自居,来获得中原人的民心。对待各个汗国之间的矛盾,用商业贸易将整个帝国给联系起来,所以尚武,重商,开放,兼收并蓄成为了元代的时代特征。总体而言,忽必烈用了以商止战的战略来玩转整个帝国,以强大的军事能力为后盾,以中原地区的财富为吸引力,利用商业网将各个汗国给联系起来,所以说忽必烈的这一套是很高明的。


参考文献 《忽必烈的挑战》《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B. 忽必烈与努尔哈赤对本民族历史发展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选第三个,因为你问的是最重要。
第一个,统一本民族各部,忽必烈是没做到,而努尔哈内赤统一容的只是关外女真,在明代是有关内女真的,这一部分女真人在明朝中期时就已经和汉人没啥区别,彻底融入了,还有一部分女真人直接转化为了蒙古人。
第二个,本民族文字,满族暂且不说,蒙元时代虽然有八思巴字,但那跟忽必烈本人可没啥关系……
而第三个,加快本民族封建化进程,这可就是实实在在的了,中国历史上,完成了封建化的少数民族可不多,蒙古和女真正是其中之一,而忽必烈建立蒙元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都是这一现象的代表,两者虽然依然带有旧奴隶制度的残余,但大体上确实是实行了封建制度,尤其是女真,后金的建立,是女真族的第二次封建化了。
第四点,称皇帝,忽必烈是称了,但努尔哈赤可没称,称帝的是皇太极,事实上,整个后金,除了多尔衮,其他人包括皇太极在内,原本仅仅是想取得独立的地位并获得明廷的承认而已,从没想过要灭掉明朝,甚至到清军入关的时候,也是打着为崇祯复仇的名号……

C. 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吗

从战争和地域来讲是这样的。


窝阔台汗国(1225年~1309年)

主要是西辽故土(今新疆、中亚地区一带)。忽必烈迁都大都后,支持阿里布哥的窝阔台汗国拒绝归附忽必烈而独立。窝阔台的封地,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都城叶密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额敏)。1229年,窝阔台即大汗之位,将封地赐给其长子贵由。1246年,贵由汗继位,但两年后便病故。大汗之位由窝阔台系转至拖雷系。1251年,新任大汗蒙哥对窝阔台系诸王进行镇压,除处死、谪迁一部分王公外,又将窝阔台汗国国土分授诸王子孙,以弱其势。忽必烈汗继位之后,奉行汉化政策,引起以窝阔台嫡孙海都为首的蒙古帝国诸王公不满。海都先后数度起兵作乱,屡胜元军,为元朝一大威胁。1301年,海都率40馀位反叛王公联兵进犯元朝,欲取而代之,但在哈拉和林为元军所败,不久海都病亡。1310年,其子察八儿为察合台汗国所败,窝阔台汗国亡。

察合台汗国(1227年~1369年)

位于今新疆、中亚一带。被忽必烈、阿里布哥等势力多次争夺。此系成吉思汗(1162~1227)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领有西辽旧地,包括天山南北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土地,都城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1310年,又合并了窝阔台汗国的大部封土,国势达于极盛,其疆域东起吐鲁番,西及阿姆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达兴都库什山。蒙古军事贵族与当地突厥游牧贵族共同构成统治阶级,竭力维护游牧封建制的宗法关系。蒙古人的突厥化现像比较普遍。1365年,汗国分为东、西两部。东察合台汗国领有窝阔台汗国旧地,以西辽的疏附为都,后进一步分裂,1570年东察合台汗国被叶尔羌汗国消灭。西察合台汗国领有中亚的河中之地,以撒马尔罕为都城,1369年西察合台汗国成为帖木儿帝国附庸,1370年被帖木儿帝国所灭,1402年西察合台汗国正式消失。

钦察汗国(1219年~1502年)

位于今匈牙利、波兰、乌克兰、俄罗斯欧洲部分、北高加索、花剌子模的一部分,罗斯诸公国为其附庸国,为拔都所创。成吉思汗(1162~1227)生前曾将所征服的咸海、里海以北的广袤的钦察草原赐给长子术赤为封地。1235年,术赤长子拔都西征罗斯和东欧,辖地广大,东起叶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山脉,北接俄罗斯平原地区。1243年西征结束,拔都以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为都,建钦察汗国。因大汗帐色金黄,欧洲人又称其为金帐汗国。拔都后来又将咸海东北之地分封给斡鲁朵,称白帐汗国,将咸海以北、西至乌拉尔河之地封给昔班,称蓝帐汗国,二者皆以金帐汗为宗主。金帐汗国疆土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一为钦察草原等游牧地区,一为俄罗斯等农耕地区。蒙古人因地制宜进行统治,游牧地区由蒙古人进行直接控制,为汗国的重心所在。而罗斯地区则保留其原有诸王公的封建政权,然后加以控制,诸王公须向汗称臣纳贡,接受册封。自13世纪末始,钦察人又从罗斯诸王公中,择选最驯服者,封为“弗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受封者凭金帐汗的宠信,有权负责征缴全欧各地贡赋,统一上交金帐汗。罗斯诸王公们为争夺大公称号,相互角逐,残酷斗争,或告密于金帐汗以消灭对手,或直接兵戎相见。蒙古人则利用此策,坐享其成,实现对罗斯的有效统治。自1219年建国到14世纪中叶的100年间,是金帐汗国国势极盛时代。蒙古贵族逐渐与钦察草原各游牧部族的贵族合流,改操突厥语,转皈依伊斯兰教,不断与相邻的伊利汗国争夺阿塞拜疆等地,经常以大军征讨不驯服的俄罗斯王公。1341年,乌兹别克汗死后,国内矛盾激化,内讧不已。先后在新兴于西察合台汗国(今中亚)为核心的帖木儿帝国和崛起于罗斯诸公国获得纳贡代理权后开始持续对外侵略扩张的莫斯科公国等的打击或反击下,国势日趋衰落。1395年脱脱迷失被也迪古打败后改称大帐汗国。15世纪时,分裂出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等国。1480年莫斯科公国吸收合并雅罗斯拉夫尔、罗斯托夫等俄罗斯诸公国统一俄罗斯后反抗大帐汗国统治,使大帐汗国失去俄罗斯的领土,1502年大帐汗国被克里米亚汗国消灭。

伊利汗国(1256年~1388年)

位于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为旭烈兀所创。为拖雷三子旭烈兀远征西亚所建的汗国。1264年,忽必烈大汗正式册封旭烈兀为伊儿汗。其国东起阿姆尔河,西至地中海,北抵高加索,南达印度洋,首都为大不里士。1295年,台赞汗继位后,为挽救危局。缓和社会矛盾,放弃传统政策,全面实行伊斯兰化改革,以争取众多穆斯林贵族的支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他率军队放弃了原有的宗教信仰,改皈伊斯兰教,并将其定为国教;大力推行阿拉伯传统的军事封土制,将农民严格固着在土地上,向领有封土者服役纳租;废除征税制度,规定税率,严惩滥征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制定工商税则;鼓励垦荒,兴修公路,裁减驿传,核定兵额,禁止贪污;奖掖文化,倡导学术。因此到14世纪初时,伊利汗国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大恢复,封建统治一度加强,伊斯兰文化也有相当发展。在合赞汗的宫廷中,聚集着不少文人学者。他的宠臣宰相拉施特哀丁所编著的历史名著《史集》留传至今。1304年,合赞汗去世。此后不久,伊利汗国内外局势日趋严重。内有诸王争立,权臣争势,内讧迭起;外有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和钦察汗国不断侵掠,国运日蹙,陷于分裂。1353年分裂成卡尔提德王朝、莫扎法尔王朝、札剌亦儿王朝和丘拜尼王朝。1388年,终被中亚新兴的帖木儿帝国所灭。

其它汗国

叶尔羌汗国:1514年叶尔羌汗国从东察合台汗国中独立,1570年灭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1680年被准噶尔汗国并吞(由白山派阿帕克和卓代管)。

丘拜尼王朝:1357年,金帐汗国攻击阿塞拜疆丘拜尼王朝,马立克·阿希拉夫被杀,丘拜尼王朝灭亡。

卡尔提德王朝:1381年卡尔提德王朝被帖木儿帝国并吞。

莫扎法尔王朝:1393年帖木儿帝国消灭莫扎法尔王朝。

札剌亦儿王朝:1430年札剌亦儿王朝被黑羊王朝消灭。

诺盖汗国:1395年也迪古打败脱脱迷失建立诺盖汗国,十七世纪亡于哈萨克汗国(被并入小玉兹)。

克里米亚汗国:1430年克里米亚汗国从金帐汗国独立,1475年被被奥斯曼帝国攻占,1783年因俄土战争独立,1789年被地处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沙皇俄国并吞。

喀山汗国:1438年喀山汗国独立建国,1552年灭亡于兴起于东欧平原最东端的莫斯科公国的入侵。

阿斯特拉罕汗国:1460年阿斯特拉罕汗国独立,1556年被俄罗斯消灭。

西伯利亚汗国:1490年西伯利亚汗国从金帐汗国分裂出,在1598年最后一位可汗库楚兵败俄罗斯后被诺盖人暗杀灭亡。

D. 忽必烈的远征大理,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大的意义

在元朝灭亡宋代之前,忽必烈曾经亲率大军远征大理,这一事件包含着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不仅促使了南宋的灭亡,还使得这块土地再次回归了内地,形成一统。从此蒙古便形成了对南宋的包抄之势。也加速了南宋改朝换代的进程。而在我国历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以后这片原属大理国的土地结束了政权割据的混乱局面,再一次回归内地形成了统一。而忽必烈本人因为这场战争在军中的名声也逐渐增大,为其后来成为蒙古大汗奠定了基础。

E. 成吉思汗时的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吗

中国元帝国:大元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是当时世界无专可争议的唯一属霸主,是当时世界的太阳,无人可以比肩的超级强国,帝国的前身曾掀起令欧洲为之发抖的“黄祸”,把俄罗斯彻底击败,并统治东欧长达两百年之久,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次被打败与征服

F. 东方早报:元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

杉山正明在《忽必烈的挑战》中一再强调元朝并不是一个中国的王朝,可是回到忽必烈本人的历史认识中,我们看看,他在三代至宋金的历史之外寻找任何历史认同了吗?他建立的元朝,不就是要接续宋金的历史吗?
最近听到的有关蒙古的消息,是乌兰巴托市中心的苏赫巴托尔广场即将改名成吉思汗广场。过去该市以成吉思汗命名的重要地标主要是一家高档饭店和郊区的国际机场,现在最具象征意义的中心广场也要改名了。革命领袖和现代蒙古国缔造人的名字,正从蒙古现代民族国家的主要象征符号中淡出,而遥远过去的蒙古英雄已然孤峰独峙,显示后社会主义时代蒙古的国家认同建构是多么依赖对历史资源的发掘。如果把视野扩大到中国的内蒙古,你轻易就会发现以成吉思汗命名的城市中心广场竟远远多于蒙古国——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鄂尔多斯、锡林浩特、乌兰浩特、乌海……
最伟大的蒙古英雄没有第二人。不仅蒙古人这样看,在世界范围内,成吉思汗不仅足以当作蒙古的代名词,而且,他甚至比蒙古更有名。
这是八百年来种种历史发展的结果。内亚史地研究的先驱之一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说过,如果不是因为恰好生在一个适当的时候,以及刚好活动在一个的适当的地理区域,仅仅以成吉思汗的天生禀赋,他本来成不了这么大的气候。这当然比那些一味沉迷在伟人的克里斯玛中寻求神秘历史解释的研究者高明,但其实拉铁摩尔自己也浸润在成吉思汗孤独的伟大传统中:成吉思汗如此伟大,以致于他在蒙古人的历史中成为一个孤独的英雄,一座突兀的高山。
成吉思汗的这种孤独地位,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特别在元朝不是如此。在《马可·波罗游记》里,忽必烈才是蒙古英雄的天字第一号:“大可汗(忽必烈),是一个最智慧,在各方面看起来,都是一个有天才的人。他是各民族和全国最好的君主。他是一个最贤明的人,鞑靼民族从来所未有的。”虽然马可·波罗没有赶上成吉思汗的时代,但他对忽必烈的赞颂,至少反映了那时元朝宫廷和官僚舆论中,存在着把忽必烈描述为蒙古历史第一人的倾向。这种倾向或史学实践,在忽必烈后裔失去汗位以后,势必发生重大逆转。成吉思汗历史地位的变迁过程,无疑也是蒙古史的一个有趣的课题,那种把今日成吉思汗独特地位视作理所当然的观念,当然是非历史的。

专业的蒙元史研究者当然不会花心思去给历史人物排座次,但许多学者还是明确表示忽必烈与成吉思汗同等重要。著有《忽必烈传》的李治安教授说:“与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堪称蒙元一代的伟人。……成吉思汗以征服武功震撼世界,忽必烈则以文治著称于天下。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继承者中最杰出的政治家。”蔡美彪先生说,撰写《忽必烈传》实际上相当于写半部元史。李治安教授的《忽必烈传》的确可以当作半部元史来读。不过,以挑剔的眼光来看,元史是传统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部传记所写的,也还是中国历史脉络中的忽必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同样高度评价忽必烈历史地位的杉山正明教授,在其名著《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史的大转向》中,描摹出一个世界史视野中的忽必烈,迥然有异于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元世祖。杉山这部书当然没有写成半部元史,但可以当作十三世纪后半叶世界史的半部概论来读。

学界说起杉山正明,一般都会首先提起他的语文能力,他自己也喜欢强调学习和掌握多种语文对于研究蒙元历史的重要性,特别是波斯文,用杉山的话说,对研究蒙元史而言,波斯语文献与汉语文献同样重要。他如此高看非汉文特别是波斯文史料,当然与过去研究者偏多信赖汉文文献有关。Morris Rossabi在1989年出版的《忽必烈汗》中,就已经批评研究者对于汉文以外的史料利用不足。杉山把这一批评推向了极致,而且他自己也似乎努力学习了尽可能多的语言。他说:“有关蒙古时代应该使用的史料经典就多达二十多国语言,并且重要的是,东西方专门研究者的工作,都想要描绘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历史图像。”他认为,以汉文为中心的东方史料与以波斯文为中心的西方史料,把研究者也分成了两个集群,由于“两个文献群各自背负着的巨大文化传统完全不同”,比克服“史料之墙与语言之墙”更困难的,就是跨越“说不定远较前两者为大的意识之墙”。据说杉山的办公室就是蒙元史研究的最佳图书馆,参观者通常会惊骇于如此丰富、如此稀见的多语文史料竟会汇聚在此,也难怪杉山会在书中对哈佛的图书馆颇有微词。
多语文史料的掌握,当然是杉山蒙元史研究的一大特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使用了不为他人所知的材料。他的著作里的确有很多出自波斯文、拉丁文、阿拉伯文等非汉文的材料,但这些材料本身并不是由他发掘出来第一次使用的。他的确在不少地方巧妙地利用了多语文史料驳斥旧说或建立新论,但这些材料对于其他研究者来说并不是那么陌生。在我看来,杉山是在武装了炫人耳目的多语文工具的同时,和许多成功的历史学家一样,也具备极为开阔的知识视野和求新求变的理论勇气,事实上正是后者使他写出了一系列有着独特视角的历史论著。
以《忽必烈的挑战》为例,决定了此书一炮打响的,并不是杉山使用了多少条稀见的多语文史料,而是他在书中以习见史料论述了蒙古时代所开创的世界体系这个亚洲史乃至世界史的命题。他所谈的忽必烈,不仅是蒙古的大可汗,也不仅是元朝的创建者,而是塑造了从地中海到西太平洋巨大范围内新型政治经济体系的关键人物,而这就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体系”,蒙古帝国为这个世界体系提供了结构骨架和运转动力。忽必烈不仅继续并完成了成吉思汗所启动的帝国进程,他还重新设计和编织了这个帝国的网络,使得东西世界之间的联系不再是偶发的、随机的和间隔断续的,摆脱了古典丝绸之路情怀的东西交流,第一次具有了整体的、持续的和息息相关的意义。这就是本书副标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的真意所在。因此,这本书超越了传统蒙元史的范畴,而成为一种亚洲本位的世界史论述。
读者不难发现,作者为了建立这个亚洲本位的世界体系论述,不得不专辟章节批判欧洲本位的世界体系说,这便是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等社会学家所创建的近代世界体系理论。华勒斯坦认为,自十六世纪开始,世界经济存在着以西欧为中心,以西欧以外为层级递减的边缘的结构。中心区域有国与国的区别,国家内部有地区与阶层的区别,某地区内有城乡的区别。中心与边缘涉及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地理关系及垄断与自由竞争的关系。近代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是主导世界体系,把全世界各边远地区都吸纳进这个世界体系的过程。世界体系的发端可追溯至十五世纪末的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从那以来的历史可以说就是这个世界体系实现和展开的过程。杉山在书中批评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是“不确切的体系论”,但他并没有从理论上加以辩驳,而只是指出华勒斯坦理论对亚洲历史的关照过于薄弱,过于“图式主义”,在史料和具体论证上不具有说服力,“特别是连东亚与中亚,甚至是中东伊斯兰世界及俄罗斯方面,都欠缺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认识”。因此,给出一个充分考察了亚洲历史经验的世界史论述就变得必要。在浮皮潦草地批评了流行的世界体系论之后,杉山就可以开始建立自己的新世界体系论了。

有趣的是,杉山对华勒斯坦的批评,不但在学理上无多新意,而且也部分地掩盖了他自己的世界体系的来源。在我看来,杉山本人深受华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影响,这本《忽必烈的挑战》不仅写作灵感来自华勒斯坦,而且其具体论述也有赖于世界体系论原有的海上通商、中心边缘、金融网络和分工物流等重要概念。当然杉山并没有掩饰华勒斯坦学说给他的冲击,“这真是一套波澜壮阔的历史论述,……对读者而言真的是有不容招架的压倒性魅力”,而他的回应则是以华勒斯坦的概念与方法,本着“以全球的视野来总括亚洲全体”的目的,建立一套新的世界体系论述。这个新的世界体系,就是蒙古时代以忽必烈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其基本杠杆是蒙古人的军事力、中华社会的生产力及中东和中亚穆斯林商团的营商力。
受到华勒斯坦世界体系论冲击的杉山,把这一套分析方法和论述模式应用到他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就诞生了本书所表述的蒙古时代世界体系观。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是以欧洲特别是西欧为基点的,是一种欧洲本位的世界体系;杉山的蒙古时代世界体系,以蒙古帝国为核心展开,是一种亚洲本位的世界体系。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开启于十五世纪末的大航海时代,勃发于十六世纪,前波后浪连绵不绝以至于今;杉山的世界体系则提前至十三世纪后半叶,虽然维持的时间不太长,但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历史,至少间接地影响了十四世纪以后东西方历史的进程,特别是近代世界体系重构的进程。

杉山一方面赞赏华勒斯坦的“(历史)书写真的是可怖的”,另一方面指出由于“他不了解蒙古”,所以不知道“国家在其和缓的主导下,拥有组织力主动掌控物流,自身也凭藉通商利润而存立的这个模式,在世界史上忽必烈国家恐怕是第一个”。杉山从多角度论证忽必烈的通商帝国“以世界规模而展开”,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历史论述,这一论述足以借助世界体系这样时髦的理论解说,把忽必烈时代蒙元史的意义充分放大,空间上不仅超越中国史,还超越亚洲史,时间上则不仅超越忽必烈个人的统治时期,还超越蒙元时代,与近代的全球史直接连接。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写作计划。还不得不说,杉山基本上成功地完成了他的计划。

《忽必烈的挑战》与杉山其他广受好评的著作一样,可读性、知识性与思想性,堪称圆融完满。杉山著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的视野开阔和知识丰富,在欧亚大陆的东西南北之间跳跃来去毫无窒碍,细节叙述妙趣横生。姚大力先生说:“就我记忆所及,他前后写过近十种性质类似、话题或聚焦点略有不同的历史读物,每本都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独特视角与新鲜见解。”(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见2013年1月6日《上海书评》)姚先生所说的“独特视角与新鲜见解”,正是杉山最成功的地方。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他的著作都有或明或暗的理论来历,都受到国际学界某种流行议题的影响或启发,而且都是对这些议题某种程度的回应。在蒙元史领域的学者中,不仅日本,即使世界范围内,他这个类型的也相当罕见。对后辈特别是年轻学者来说,注意到杉山正明这样无时不在标榜语文和语言重要性的成功者,其实在多大程度上关注着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在内的国际学术新说,并且在自己的写作中接受其影响的同时又积极予以回应,也许会是更有启发的。

当然这不是赞赏或提倡理论先行、以论带史,杉山的著作之所以成功,恰恰在于他处理好了理论与实证的关系,他的某些著作甚至表面上并没有理论追求,或没有受理论影响的明显痕迹,他挑选的细节才是抓住读者的第一因素。但他能成为如此一个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历史学家,理论关怀与理论勇气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我不是蒙元史专家,本没有资格判断杉山的世界体系论是否在史学上成立。从一个读者的阅读体验说,我觉得有点浪漫,把机会主义的财富追求说成深思熟虑的经济规划,把沟壑纵横彼此对立的蒙古政治说成共享帝国成果的太平世界,多多少少,是证成并拔高了他自己批评过的Pax Mongolic。杉山笔下的忽必烈,对西起地中海东至太平洋的广大世界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能够制作超越时空局限的经济与政治的战略安排,总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惊讶。那样的历史人物是难以理解的。当然,《忽必烈的挑战》所论述的蒙古时代的世界体系,多大程度上是杉山发现的,又在多大程度是他发明的,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能够挑起这个话题,这本书就已经成功了。

我对忽必烈的兴趣当然与我自己的知识局限直接相关。接着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问题,即忽必烈与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的比较,我想,先不管当时及后世的评价(那必是各执一词、言人人殊的),我们应该看看忽必烈自己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或者说,他对自己的历史地位是如何预期的。

忽必烈对中国历史很有兴趣,在漠北时已然。徐世隆说:“上之在潜邸也,好访问前代帝王事迹。”由于完全依靠翻译和听讲,他的历史理解能到什么程度,当然不可估计太高,但哪怕有限的知识也大有助于他日后进入中原后的施政与统治。虽然有材料说他尤为钦佩唐太宗,对唐代历史特有兴趣,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但研究者都同意,对他施政影响最大的主要是金代历史知识,《大定政要》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而元朝是由草原南下的征服者所建立的这个事实,不可能在忽必烈的历史兴趣中无所反映。那么,他对辽金之前情形类似的北魏的历史有多少了解,或有多少兴趣呢?

许衡建议忽必烈推行汉法时,就是从北族政权统治华夏这个角度说的:“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可以久长。”中国历史上,这种以草原征服者的身份“奄有中夏”的前代王朝,有哪些是成功的呢?就是拓跋魏、契丹辽和女真金。许衡说:“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使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显然,北魏成功的历史经验早已进入忽必烈的知识视野。郝经对忽必烈说:“昔元魏始有代地,便参用汉法,至孝文迁都洛阳,一以汉法为政,典章文物,灿然与前代比隆。”

我在这里讨论忽必烈对北魏历史的了解,或他对北魏历史的兴趣,目的是想解释他具体从北魏历史里学习了什么。他以“元”为国号,或许真的如他自己的解释直接出自《周易》彖辞的“大哉乾元”,其灵感并不来自北魏孝文帝为拓跋皇室改姓为“元”的故事,但另外一个看似巧合的一致,就值得深思了。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初定太庙七室之制”,尊皇祖成吉思汗为太祖。五年后又定太庙为八室,加上皇曾祖也速该·把阿秃儿,尊为烈祖,并给太祖成吉思汗上谥号为圣武帝,给烈祖也速该·把阿秃儿上谥号为神元帝。这种谥号在以前王朝的帝王谥号里并无重复,除了北魏。北魏始祖拓跋力微的谥号是神元帝,力微之父诘汾的谥号是圣武帝,这些都是北魏开国君主太武帝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年)追赠的谥号。力微与其父被谥为神元帝、圣武帝,成吉思汗与其父被谥为圣武帝、神元帝,看起来似是一种巧合,但一个难以抗拒的联想,就是忽必烈和他的谋士从北魏史获得了灵感。

这个联想最大的史学价值,即忽必烈怎么看成吉思汗。他是否把成吉思汗看成完成建国大业的人呢?元代文士奏疏文字里,说起“国朝奄有天下”的具体年数,多是从灭金算起的,而那时成吉思汗已经不在,实现灭金大业的蒙古大汗是窝阔台。这种算法一定反映了忽必烈本人对蒙元历史的认识。在忽必烈的蒙元历史观里,成吉思汗大致相当于北魏历史上的拓跋力微,创立了草原时代的伟业;窝阔台至蒙哥等,大致上相当于北魏道武帝以下平城诸帝;而他自己,应该就是要以孝文帝的气概,创造远超孝文帝的事业。在这个历史观里,忽必烈本人是把自己看作蒙元历史第一人的。

杉山在《忽必烈的挑战》中一再强调元朝并不是一个中国的王朝,可是回到忽必烈本人的历史认识中,我们看看,他在三代至宋金的历史之外寻找任何历史认同了吗?他建立的元朝,不就是要接续宋金的历史吗?他并没有企图否定或遮掩元朝的草原起源,但他显然把草原时代的历史与灭金以后入主中原的历史分成了截然不同的阶段。成吉思汗只是草原创业时代的英雄,而蒙古最伟大的事业还有待元朝的建立与传承,这在以往的历史中已有很多先例可循,其中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就是一个榜样。正因为这样,他才把拓跋力微父子的谥号同样施用于成吉思汗父子,透露出他对成吉思汗及他自己历史地位的认识或期待。

据说忽必烈特别推崇唐太宗。唐太宗不是唐朝的开国君主,却最终获得了唐朝历史第一人的地位。这或许是忽必烈喜欢提到他的原因之一。如果他那时已经具有“世界体系”的眼光,给出一个类似《忽必烈的挑战》的宏大叙事,那他实在不必为自己的历史地位怀有任何疑虑了,因为这种疑虑本身,说明他还是置身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那在杉山的欧亚历史观里当然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局限,可是,从草原帝国的成功转型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超越。

G. 为什么忽必烈不阻止蒙古帝国的分裂呢

当时蒙哥问忽必烈丞相漠南所谓丞相漠南,其实是在打理金国被占之地,准备继续入侵南宋。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招募了汉族知识分子,包括、等人(当然不能说这些汉族知识分子是汉奸,因为他们都是人。

都是汉人,当时已经被灭了,当时这些汉族知识分子给了忽必烈a建议:要想解决被占领的金国土地,征服南宋。

首先要征服南宋人民的心。征服南宋人民心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中国化。

忽必烈认为这种方法很好,所以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实行了一系列本土化措施。

并让他成为一个在家无所事事的富人。

可以说,从那一刻起,忽必烈嫁给了梁子和蒙古的许多贵族。

后来,蒙哥发动了入侵南宋的行动。他也没有让忽必烈参加。

H. 蒙古帝国对世界的罪行及影响

蒙古军代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进行了屠城,并给西方带去了黑死病。

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

1、对中国

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及其子孙的侵略行动客观上为中国的再次统一于一个政权之下奠定了基础,蒙古帝国分裂出来的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

1211年,新疆各地归属蒙古帝国;1247年,吐蕃被蒙古招降,在元朝建立后首次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结束了云南长期割据于中央政权的局面。

从此分裂四百多年的中国也实现了统一,打破闭塞状态,真正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现位于今中国境内的金国、南宋、西辽、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等,只是大蒙古国疆域的一部分,而后西辽被划入成吉思汗次子所建的察合台汗国。

2、对日本

在日本,为了对付元军入侵而进行的全国范围的改编使得日本全国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并且整个国家的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元军入侵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继续统治国家的借口而不是将权力交给天皇。

他们之后一段时间继续加强九州的防务,那里的许多军事设施很多年后还有效。由于战后受货币经济影响,幕府无法恩赏抗元官兵,加剧了国内矛盾,最终镰仓幕府灭亡。

3、对朝鲜半岛

在朝鲜半岛,高丽王朝在大蒙古国军队屡次大举征伐后,归顺于蒙古,成为附庸国之一和“征东行省”。

蒙古人的元朝被朱元璋驱逐出中原后,汉人建立了新的王朝──明朝,忠于蒙古的高丽国王无法接受,遂派出将军李成桂欲征伐明帝国。但是亲近明帝国的李成桂从鸭绿江附近举师回朝,发动兵变推翻高丽国,建立朝鲜王朝。

4、对俄罗斯

在大蒙古国衰败之后,前金帐汗国属国的莫斯科公国崛起并占领了从前术赤汗国中的相当一部分,成为后来著名的俄罗斯帝国。莫斯科公国统治者在术赤汗国时代曾长期把持了当时蒙古人遥控罗斯诸国的弗拉基米尔大公的位置,并代表蒙古进行收税,进而抬头,因为蒙古人很少视察他们占领的疆土。

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形成有明显的当年的大蒙古国的因素。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学生认为俄罗斯的统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劳。另一位欧亚主义哲学家特鲁别茨科伊在他的经典著作《论俄罗斯文化中的图兰成份》指出莫斯科要感谢蒙古统治,俄国在消灭喀山与阿斯特拉罕后才成为强国。

莫斯科公国的贵族就有20%曾与蒙古人通婚,莫斯科公国政府的制度也是蒙古式的。从本质上说,俄罗斯是一个东正教蒙古国家。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响,有大量蒙古语借字、邮政、税收、衣服也受蒙古影响,军制与法制是从蒙古学的,俄罗斯人也被图兰化。

5、对西欧

在欧洲,由于蒙古铁骑连下数十城,占领多个国家,欧洲君主十分恐慌。后来在19世纪有了“黄祸”一说,一些说法认为泛指所有东亚黄种人带来的威胁时,常回溯用于13~14世纪的大蒙古国时期。

6、后代

有学者发现,在蒙古、中亚附近,多达18%的男性人类是成吉思汗(1162~1227)的直系后代,全球有至少1600万这样的男子。

(8)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扩展阅读:

蒙古帝国简介:

蒙古帝国,是西方史学家对在13世纪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与四大汗国等蒙古政权的统称,与内部统一的大蒙古国定义不同。

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在斡难河上游的大忽里勒台被推举为大可汗,标志着大蒙古国的诞生。

铁木真及其子孙在对外征战中,开拓了东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亚、南至波斯湾的辽阔疆域,国土横跨亚欧大陆,极盛国土面积达三千余万平方公里(含西伯利亚北部),是连续面积最大的帝国。

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出自“黄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国为宗主。

1259年孛儿只斤·蒙哥去世之后引发内战,四大汗国都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与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四大汗国直至1304年元成宗时期方才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

蒙古人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帝国,但境内地形复杂,交通落后,民族众多,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语言、文化传统各异,根本不可能实现完全统一。

蒙古帝国从它诞生的时候,就无法避免瓦解崩溃的命运。14世纪中叶以后,四大汗国逐渐衰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及商业的交流。

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