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革命历史小故事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内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容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
❷ 革命历史故事
革命历史故事 辛亥革命与“辫子”
清廷以强迫男人留辫,彰显其专制淫威;辛亥革命则反其道而用之,以“辫子”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将反清革命推向高潮,清王朝在轰轰烈烈的剪辫子运动中寿终正寝。辫子是清朝的象征;剪掉辫子则是辛亥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条辫子,注入了复杂的政治变数和特定的文化内涵,颇有考究的韵味。
剪辫与革命
20世纪初年,伴随着反清革命的高涨,出现了批判辫子的高潮,很多青年厌恶地把辫子称作“烦恼丝”。许多报刊都以辫子为题,揭露清政府的残暴和丧失人性。邹容在《革命军》中把辫子列为反清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斥责清廷强迫男人留辫子是“固我皇汉人种,为牛为马,为奴为隶”。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将辫子纳入反清革命,辫子的去留成了是否革命的标志。激进的革命党人为表示献身革命的决心,首先剪掉辫子,同时以剪辫相号召,呼吁投入革命。
1879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读书时就有不少人以辫子戏弄和欺负他,他异常苦闷和愤怒。后来有人劝他剪掉辫子,他却理智地解释道:“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是孙中山第一次以辫子相号召,鼓吹团结大多数民众奋起反清。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由于“兴中会”已经建立,反清的大旗已高高举起,所以孙中山在11月20日由日本横滨前往檀香山时,就在华侨冯镜如的文经书院剪掉了辫子,以示决心把反清革命进行到底。
1902年,17岁的邹容从四川来到了上海,为表示反清的决心,痛快剪掉辫子,乘船赴日留学。一到日本,邹容就投入方兴未艾的革命洪流,誓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陆军学生监督姚文甫行为不轨,发生奸情,他联合张继、王孝镇、陈独秀等人在晚上掌灯时分,闯入姚的住处,乘姚不备由张继抱腰,邹容按头,陈独秀挥剪,剪其辫子。一来抒发“割发代首之恨”,二则揭示剪辫的正义性,号召留学生革命反清。在邹容眼里,“区区一辫发”事小,关系“种族存亡”事大。在邹容等人的大力推进下,1903年拒俄运动的高潮中,黄兴、陈天华、蔡元培、吴玉章、张继、陈独秀、秦毓鎏、许寿裳、韩强士等人都剪掉了辫子,发誓与清朝一刀两断,革命到底。
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后,深深为邹容等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所感染,对辫子“深恶痛绝”,1903年他毅然决然剪掉了辫子。但一旦回国探亲,还得做一条假辫子蒙混过关。所以,清末做假辫子生意兴旺,颇能赚钱。鲁迅后来回忆道:“我的辫子留在日本,一半留给客店里的一位使女作假发,一半给了理发匠。人是在宣统初年回到故乡来了,一到上海首先得装假辫子。这时上海有一个专做假辫子的专家,定价每条大洋四元,不折不扣。他的大名,大约那时留学生都知道。他也做得真巧妙。只要别人不留心,是很可以不出岔子的。但人知道你原来是留学生,留心研究起来,那就漏洞百出。夏天不能戴帽子,也不行;人堆里要防挤掉挤歪,也不行。装了一个多月,我想如果在路上掉下来或者被人拉下来,不是比原来没有辫子更不好看么?索性不装了。”
这段回忆清晰地透露出三点信息:1.假辫生意兴隆,反证了剪辫的人很多;2.在人们心目当中,留学生几乎都剪了辫子;3.鲁迅戴了一个月的假辫居然敢于去掉,说明基层社会对剪辫的控制很弱,剪辫有成风之可能。
新军与新式学堂中的剪辫风
新军虽然是清政府控制最严的部分,但由于受革命思想的感染,到1910年前后,也时有剪辫事件发生,尤其在新式军事学堂,屡见不鲜。
1910年,山西陆军学堂的学生集体剪辫,颇具气势。刘精三记云:“九月间,我们联系进步同学24人剪了辫子,一时风起云涌,剪辫运动形成高潮。到了冬季,200名同学,除少数旗人外,剪辫子的达到170余人之多。省城大专学生说:”陆军学堂变成了寺院,学生当了和尚,但也有带发修行的‘。“
1911年春天,武昌军事学堂新军学生也纷纷剪辫。陆军第三中学开始有200多人集体剪掉了辫子,遭到校方严厉斥责。但反而激起更多的人反抗,短短十几天,又有200多人剪辫。总共500多人的学校,400多人剪掉了辫子,校方长官也奈何不得,因为法不责众。在新军学生剪辫风的影响下,一些较开明的新军军官也开始支持。“湖北陆军四十一标二营学兵李佐清,以发辫一物于操作上大有妨碍,日前毅然剪辫。”黎元洪知道后,不但不予指责,反而赞扬李佐清说:“我国朝野上下,近因受外界之激刺,于剪发一事几乎风靡一时。余本欲先行雉去,以为军界同人倡,因明诏未颁,故尔中止。今尔毅然剪去,免豚尾之讪笑,导文化之先机,匪惟社会所欢迎,亦即余所崇拜也。”
和新军军事学堂相比,地方新式学堂的剪辫风则更强劲。1905年,为了抗议日本歧视中国人的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许多留日生愤而归国。从培养新型人才的愿望出发,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公学。蔡元培西装革履,不留辫子,学生也大都剪辫,俨然一个没有发辫的“独立王国”。很多人对他们投以惊异的目光,官吏和警察怒目而视,也毫无办法。
1910年,浙江的师范学堂和绍兴中学的学生突然都将辫子剪了。当道下令“蓄发”,但无人理睬,为息事宁人,只好不了了之。1911年暑假,浙江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又出现了一场剪辫风波。马叙伦回忆说:“那时求是书院有一位教员叫孙江东,也有革命思想,他偶然在暑假里出了一个题目,叫《罪辫文》,教学生做。学生里有史久光、李斐然,都大发议论,斥责清朝。孙江东还嫌他们文章里‘本朝’两个字不行,给他们改成‘贼清’。”由此可见,辫子和反清紧密相联。总之,由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剪辫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❸ 浙江有哪些历史故事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有距今8000年的萧山跨湖桥文化、距今7000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嘉兴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余杭良渚文化。
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秦朝在浙江设会稽郡。
西汉时浙江分属会稽、丹阳郡。东汉时分属会稽、吴、丹阳郡。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
隋朝时属扬州刺史部。唐朝时浙江先后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渐成省级建制的雏形。
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建立吴越国。宋代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
元朝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属江浙行中书省。
明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得名的开始,辖11府、l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
清朝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省名沿用至今,11府(地区)、63县(州、厅)。浙江在历史长河中,浙江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哲学、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自东汉到现代,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学家逾千人,约占全国的1/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人士占了近1/5。
❹ 革命历史事件有哪些
有:平型关大捷、南昌起义、百团大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七七事变等。
1、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
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
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2、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
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3、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4、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
5、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
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❺ 浙江 革命故事
上浙江新闻网有的,在网站里面搜,然后不全面可以去市的新闻网
❻ 介绍在浙江嘉兴南湖与井冈山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
浙江嘉兴南湖:中共一大 井冈山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秋收起义
❼ 浙江革命英雄的故事200-300字
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的四合村。因父亲“王皮袄”参加“抗联”并任第五军军部副官,房屋被日寇烧毁。她和弟弟妹妹们跟着妈妈到处躲避日伪汉奸的追捕,王惠民12岁时就随父亲上山参加“抗联”第五军。不久,她爸爸英勇牺牲了,小惠民在战场上表现更加英勇。1938年10月下旬在乌斯浑河激战中,她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宝贵的生命,当时只有13岁。
左权一腔热血洒太行
1942年5月25日凌晨,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展开,3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辽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八路军总部领导当机立断,分兵突围。几经搏杀,八路军总部安全突围。但是,年仅37岁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率领部分机关干部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舍生取义,尽忠职守,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太行山脉。
❽ 宁波红色革命故事
远的丰碑:为党日夜战斗——陈寿昌
陈寿昌,1906年10月出生于浙江镇海。1922年,陈寿昌离开家乡先后来到武汉、郑州,进入郑州电报局做工。1923年二七大罢工开始后,陈寿昌积极参加组织郑州电报局职工声援铁路工人的斗争。二七惨案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陈寿昌从郑州转到武汉电报局从事工人运动,坚持革命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陈寿昌从武汉辗转来到上海,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机关秘书、中共上海市政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书记。1928年秋,陈寿昌调到中共中央特科做情报和党的地下组织联络工作,为保卫党中央领导机关和党组织的安全作出了贡献。
1931年12月,陈寿昌按党中央的安排,与聂荣臻等同志一起,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1932年1月,陈寿昌参与组建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苏区执行局,任党团书记、主任。1933年2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3年7月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兼湘鄂赣军区政委,1934年2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6月兼任红十六师政委。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寿昌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在反动派到处悬赏捉拿他的极其艰苦、险恶的斗争环境中,陈寿昌带领红十六师在湘鄂赣边界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兵力,配合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1月,陈寿昌率部在湖北崇阳、通城之间的老虎洞与国民党军遭遇,不幸重伤牺牲。
❾ 浙江地区抗日战争故事
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华的步伐。战争年代,交通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抗战的重任,多条国防备战铁路开建,无数爱国者抛头颅、洒热血,加入了苏嘉铁路、(南)京赣铁路等的建设。
与南京紧邻的杭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加强华南、华东与南京的联系,南京政府决定把杭江铁路沪杭甬铁路扩展为浙赣铁路。但横亘着的钱塘江,则成了铁路建设的莫大障碍,甚至影响着全国抗战的整体布局。在此形势下,于钱塘江上建桥,迫在眉睫。
建桥一事达成共识,政府多方筹款,并得到了银行大力支持。“看似一切具备,但在钱塘江上建桥,最缺的是技术,工程师迟迟不能定下来。”钱塘江大桥旁的钱塘大桥纪念馆里,管理员魏刚讲诉当年的情况。
经过多方物色人选,南京政府最后决定任命茅以升为工程处处长,罗英为总工程师,李学海等桥梁工程专家为工程师,负责大桥的勘测设计。
一切似乎顺理成章,但茅以升和他的团队能取得建桥的资格,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没有中国人指挥建成一条现代化桥梁的先例,大家都不看好中国人。哪怕,茅以升20岁就成为美国康奈尔大学最年轻的研究生;
23岁时,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关于桥梁工程的见解,被国际桥梁界定为“茅氏定律”,成为美国加里基里工学院建校以来第一位工学博士。好在,茅以升和他的团队设计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大桥设计方案,最终战胜了外国专家。
1934年11月11日早晨,铁道部、浙江省建设厅、桥工处等的代表,赶往闸口工地参加钱塘江大桥的开工典礼。伴着压力与动力,钱塘江大桥在战火中开建。
“在战事随时可能爆发的情况下,茅以升一方面要考虑建桥过程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另一方面要考虑如果桥梁遭受破坏后,如何迅速恢复的措施。为此确定了相应造桥方案。首先正桥各孔跨径必须一致,若遭遇破坏时,可移靠岸边迅速修复。
其次,采用浮运安装法,浮运机具妥当保管,以便桥梁被毁修理时得以迅速进行。再次,将原规定跨径不得超越35米,改为60米上下。建桥工、料费在500万左右为限。”魏刚告诉记者,钱塘江大桥从开建之日起,就做好了随时可能被毁掉的准备。
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茅以升和工友们日夜奋战,但因为缺乏对变幻莫测的钱江潮的了解,工程接二连三遭遇挫折:先是打桩机船“多德号”因台风沉没,继而一只600多吨的沉箱被钱江潮冲得在桥址上下游10多公里的江面上来回“游走”。
看着汹涌的钱江大潮,茅以升眉头拧成了结。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第二天日军飞机空袭南京、上海,并进入杭州领空,钱塘江大桥工地遭到了日军飞机的“重点关照”。
空袭当天,6号桥墩还有重要问题没能解决,茅以升和罗英亲自下到6号沉箱的底下,和工程师、建工等共商解决方法。这时,突然沉箱里的电灯全灭了,一片黑暗。电灯一灭,高压空气也好像出了问题,江水就要涌上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电灯突然亮了,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待茅以升和罗英一上来才发现,一切工作全部停了,到处不见人。只有一个守护沉箱的工人对茅以升说:半小时前响起了空袭警报,电停了,有三架日军飞机来炸桥,但是没炸中!现在飞机飞走了,电又来了。多亏来者佛监工当机立断,启动了新的美国造内燃机,把高压空气送进去才保障了沉箱的安全。
救茅以升的来者佛是萧山人,从小生长在钱塘江畔,对钱塘江水情非常熟悉,他因1935年在《浙江新闻》上连续发表了7篇《钱江水势与钱江大桥关系》的系列文章,得到了茅以升的赏识,喜出望外,上门请他担任建桥监工与水利参谋。
1937年9月26日凌晨4点,钱塘江大桥在国家危难时刻建成通车,铁路桥面的开通,让后方的物资源源不断通过大桥支援前线,小型的战斗机都用火车运到杭州笕桥机场,大大加强抗击日军的力量。
(9)浙江南革命历史故事大全扩展阅读
从1951年至2001年政府两次对大桥公路面进行了彻底大修,对大桥两端引桥进行重建,并且增建和改造了东侧人行道,桥下层作业吊篮。2006年,上海铁路局投入150万对大桥14号桥墩进行了全方位的加固。
上海铁路局每年投入近万名人工,投入的工、料费用高达数百万。同时用15至20年时间有计划的整孔更换桥枕和钢梁喷砂油漆。
钱塘江上已建起六座各有名字的跨江大桥,而历尽战火磨难、见证杭州发展的钱塘江大桥,仍被杭州人亲切的成为“一桥”。老一代的钱塘江大桥人如来者佛,生前全力守护大桥,死后也长眠于大桥旁。
❿ 发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的红色故事(革命故事)今天要
远的丰碑:为党日夜战斗——陈寿昌
陈寿昌,1906年10月出生于浙江镇海。1922年,陈寿昌离开家乡先后来到武汉、郑州,进入郑州电报局做工。1923年二七大罢工开始后,陈寿昌积极参加组织郑州电报局职工声援铁路工人的斗争。二七惨案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陈寿昌从郑州转到武汉电报局从事工人运动,坚持革命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陈寿昌从武汉辗转来到上海,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机关秘书、中共上海市政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书记。1928年秋,陈寿昌调到中共中央特科做情报和党的地下组织联络工作,为保卫党中央领导机关和党组织的安全作出了贡献。
1931年12月,陈寿昌按党中央的安排,与聂荣臻等同志一起,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1932年1月,陈寿昌参与组建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苏区执行局,任党团书记、主任。1933年2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3年7月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兼湘鄂赣军区政委,1934年2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6月兼任红十六师政委。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寿昌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在反动派到处悬赏捉拿他的极其艰苦、险恶的斗争环境中,陈寿昌带领红十六师在湘鄂赣边界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兵力,配合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1月,陈寿昌率部在湖北崇阳、通城之间的老虎洞与国民党军遭遇,不幸重伤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