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关于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故事

关于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3-10 02:29:52

1. 第15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是几年级的

教材解析:八年级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知识梳理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年,地点:北京。

背景:“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成就: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⑴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共同点: 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

影响: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⑵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文革期间以及以前“左”倾错误思想路线;对文革中的错误进行彻底纠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文革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致使“文化大革命” 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前后,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老同志亲自宣传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于是,开始了党在思想上、理论上规模巨大的拨乱反正工作。1978年5月10日,由胡耀邦直接领导的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文章鲜明地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主义原则,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中国人民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学法指导

1.制作图示,理解记忆

为了更全面的理解、记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可以制作下列图示,加强记忆,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运用比较,加强认识

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理解认识,可以联系党的历史上的遵义会议和中共八大制作表格,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和理解。

会议名称

背景

时间

背景

内容

影响

相同点

遵义会议

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
中全会

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

中共八大

3.制作年表,把握进程

在学习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时,可以通过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认识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历程。具体如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中,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说明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4.主题活动,实际感受

通过开展调查、访问,实际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把本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性”的意义。

5.联系热点,把握史实

学习本课时,可以结合前段时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等社会时事热点,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同时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纪念,属于周年问题,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6.利用歌诀,快速识记

1978年年底,北京中央开会议,“拨乱反正”求真理,两个“凡是”被抛弃,解放思想讲实际,工作重心大转移。经济建设是中心,改革开放始兴起,“三中全会”了不起,中国进入新时期。

四、中考命题分析

中考关于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命题往往以时事热点或者历史情景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考查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同时注重对历史上相关党的会议的联系比较,如遵义会议、中共八大。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福建泉州丰泽区)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有两次重大、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一次是遵义会议,另一次是( )

A.七届三中全会 B.八届三中全会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二届三中全会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答案:C

2.(2008·广西南宁)27.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地奋斗。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A.实现国家工业化 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实行改革开放 D.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比较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问题,需要将每个选项逐一验之于两次会议,只要其中一次不适合,就不是对两次会议共同点的正确概述。A只适合中共八大,B和C只适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只有D项都适合于两次会议。

答案:D

3.(2008·四川广安市)11.下列各项,属于右图所示会议公报内容的是( )

A.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C.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D.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观察图片场景,首先判断该图片报道的内容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然后回扣课本知识可知:B为中共十五大的内容,C中共十二大的内容,D为中共十三大的内容,只有A符合要求。

答案:A

4.(2008年湖北省咸宁市) 6.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题干抓住关键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来作答,比较四个选项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D不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B项属于政治路线。

答案:C

5.(2008年·四川南充市)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⑴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我党哪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次会议是哪一年召开的?

⑵通过这次会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

解析: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纪念,该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考查,这也突出了周年问题的重要性。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的理解,文革后,针对党内存在的“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届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也是解答第二问的基础。第二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识记情况,属于基础性问答。

参考答案:

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⑵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或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邓小平。

作者简介:李兆征,山东省高青县田镇初中历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新课程报社特约编辑。参加过历史图书《红烛3+2》的编写工作,多篇文章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并获奖。

2. 你对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思考是什么

没明白你的意思

3.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伟大的历史转折

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下,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是党和国家命运攸关的历史性抉择。

正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我们才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华民族沧桑巨变,摆脱了贫困,告别了落后,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如果说,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和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那么,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经和正在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并将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部进程。

(3)关于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故事扩展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键词:

1、解放思想。

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邓小平在讲话中说,“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2、工作重点转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现在就应当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真理标准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这篇文章在全党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指责,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4、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为了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议认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全体党员和党的干部,人人遵守党的纪律,是恢复党和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的起码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严守党纪。

全会选举产生了以陈云同志为第一书记的由一百人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是保障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的一个重要措施。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

5、四项基本原则。

在1979年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指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四项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

6、中央一号文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是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肯定包产到户等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文件认为“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从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中央都用“一号文件”形式出台有关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

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8、历史决议。

1981年6月27日-29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被人们简称为“历史决议”。

《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指导意义作出了总结和评价。这次全会及其通过的《决议》,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任务。

9、小康。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同年12月6日,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提出“小康”的概念。

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4. 什么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几年功夫在全国推开。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八亿农民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加上基本取消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从而使农业生产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广大城乡人民得到显著实惠,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接着,党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就。实践证明,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在兴办经济特区之后,又相继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两亿人口的沿海地带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党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决议,指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党还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都要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和斗争。

5.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

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具体措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人民公社各级组织都要坚决实行民主管理、干部选举,帐目公开。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全国粮食征购指标继续稳定在1971—1975年“一定5年”的基础上不变,绝对不许购过头粮。

为了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差价,全会建议国务院作出决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要分别情况,逐步作相应的提高。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在1979年和1980降低10%到15%,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后,一定要保证城市职工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粮食销价一律不动,群众生活必需的其它农产品的销价,也要坚决保持稳定;某些必须提价的,要给予消费者以适当补贴。

会议还讨论了加强农业科学教育,制定发展农村牧业的区域规划,建立现代化农林牧渔业基地,积极发展农村社队工副业等重要问题,并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全会还指出,城乡人民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必须坚决反对对人民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同时,我国经济目前还很落后,生活改善的步子一时不可能很大,必须把有关的情况经常告诉人民,并在人民和青年中继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思想教育,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以身作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各种决策,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现改革开放,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主义的理论和政策、路线、方针,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这条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领域,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在政治领域,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在思想领域,那种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潮流所冲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正在逐步形成。在文化领域,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事业逢勃发展,欣欣向荣。在军事国防领域,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外交领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外交格局的调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大大提高。总之,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这条路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 , 中国共产党围绕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 ,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党的总政策 , 并构建了全新的政策体系。

(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政策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焕发了青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在城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全面出台了各个领域改革的新政策。在所有制上 , 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政策 . 制定了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其次,紧紧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政策。主要有,在党的领导下,行党政分开的政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运作方式的政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政策,等等。这使我国的政治生活有了新的生机。第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 又有政策创新 , 集中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围绕基本纲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

在经济方面,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政策思路;制定了与科教兴国战略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政策和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口、资源、环境政策 ; 制定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政策;制定了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制定了渐进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制定了“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政策;制定了与加快中西部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适应的资源、产业、人才政策,等等。

在政治方面 , 制定了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党的建设政策 ; 制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政策;制定了从国情出发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政策;制定了标本兼治的廉政政策;制定了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政策;制定了与巩固和平、争取发展的国际战略相适应的对外政策,等等。

在文化方面 , 制定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唱响主旋律 , 打好主动仗”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方针;提出了文化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思路 , 等等。

而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又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增添了新的篇章。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吴邦国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全会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6.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我党经历了两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指出导致这两次重大转折的历史事件与主要内容

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和1979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取消王明、博古在中央的领版导,结束权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走向成熟的标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坚决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建国之初,党就要求各项工作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党的八大确定要以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 第三,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第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第五,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全会讨论 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大致就是这样,希望有点帮助。

7. 八年级《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是什么

使学生认识抄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国家在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8. 伟大的历史转折“两个凡是”的内容和实质分别是什么

两个凡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1978年开展的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阅读全文

与关于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