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些世界著名战争历史
中文名称: 希波战争
外文名称: Greco-Persian Wars
发生时间: 公元前492~前449年
发生地点: 布拉底 温泉关 萨拉米斯 马拉松
主题关键词: “提洛同盟” 《卡利亚斯和约》 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 保萨尼阿斯 More ...
分类: 外国古代战争
洲: 亚洲 欧洲
国家: 希腊 波斯帝国
相关信息
下层事件: 萨拉米斯海战 马拉松会战
相关人物: 地米斯托克利 大流士一世
事件介绍
事件内容
内容文件
内容文件
希波战争
公元前492~前449年,希腊诸城邦联合反抗波斯帝国侵略的战争。 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侵占小亚细亚西部希腊城邦。前513年,波斯占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一带,直接威胁希腊半岛诸城邦的安全和海外贸易。前500年,遭受波斯压迫的小亚细亚西部希腊城邦以米利都为中心爆发反波斯起义。雅典和埃雷特里亚城邦派25艘战船支援。起义军一度攻入小亚细亚的波斯总督府所在地萨迪斯,当地希腊城邦乘机纷纷脱离波斯的统治。前494年,起义被波斯军镇压。早有西侵野心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以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借口,出兵远征希腊本土,希波战争爆发。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波斯军远征连遭失败(前492~前479)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马多尼乌斯率陆海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沿色雷斯海岸西进。海军到达阿索斯角时遇到大风暴,300多艘战船撞毁,2万余人失踪,几乎全军覆没;陆军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袭击,出师不利,退回小亚细亚。次年,波斯向许多希腊城邦派出使者,索要“土和水”,要求各城邦降服。斯巴达和雅典处死了波斯使者。 前490年,波斯对希腊发动第二次远征。老将达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军约2万余人横渡爱琴海,攻占并破坏埃雷特里亚城,继而南进,在距雅典城东北约40公里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全城紧急动员,组成约1万人的队伍开赴马拉松迎敌,并派人向斯巴达等城邦求援。斯巴达决定派兵援助,但提出必须月圆时才能出兵。仅布拉底派来援军1000人。9月12日,双方展开马拉松之战。雅典军在米太亚得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采取灵活战术,一举击败波斯军,取得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鼓舞了希腊人反侵略斗争的必胜信心。此后,双方积极扩军备战。前486年大流士一世死,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镇压埃及起义后继续准备出征希腊,下令在圣山半岛底部开挖运河,在赫勒斯滂海峡架设浮桥,在色雷斯屯积粮草,并从被征服地区征集大批兵员。希腊方面,雅典公民大会根据地米斯托克利的提议,决定建造100多艘三层桨战船,把比雷埃夫斯港扩建成坚固的军港。前481年,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30多个城邦在科林斯集会,成立军事同盟,推举拥有强大陆军的斯巴达为盟主,组建希腊联军,准备抗击波斯再次入侵。 前480年,薛西斯一世率军约10余万人、战船1000余艘,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分水陆两路沿色雷斯西进,迅速占领北希腊,旋南进至温泉关(德摩比利)。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领先期到达的希腊联军约7000人扼守地势险要的温泉关。斯巴达人欧利比阿德斯指挥希腊海军控制阿尔泰米西翁角。8月中旬,波斯军向温泉关发起进攻,希腊守军顽强抵抗两天,波斯军屡攻不克,损失惨重。第三大,当地一希腊人把波斯军引到希腊守军侧后。列奥尼达在腹背受敌情况下,命令联军撤退以保存实力,自己率领约300名斯巴达勇士顽强抵抗,直至全部阵亡。波斯军长驱直入,占领中希腊,扑向雅典城。此前,雅典已将成年男子编入军队,将其他居民南撤到特里津城、萨拉米斯岛等地;地米斯托克利说服欧利比阿德斯把希腊舰队撤到萨拉米斯湾,准备决战。波斯陆军进占雅典城后,其海军绕过苏尼翁角,进入狭窄的萨拉米斯湾。9月下旬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波斯海军大败,退回小亚细亚。波斯陆军在马多尼乌斯率领下向北退却。前479年8月中旬,波斯陆军南下,与希腊联军在布拉底决战。斯巴达统帅保萨尼阿斯率军约4万人重创波斯陆军,杀死马多尼乌斯,粉碎波斯第三次远征。与此同时,希腊海军在米卡利角给波斯海军以重创。 第二阶段,希腊人反攻节节胜利(前478~前449)波斯军第三次远征失败后,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逐渐转入反攻,并乘机扩张海上势力,企图建立雅典在爱琴海的霸权。前478年,雅典舰队占领赫勒斯滂,打开通向黑海的通路。同年,雅典联合爱琴海沿岸各城邦组成提洛同盟。前476年,希腊联军在西门指挥下,攻占色雷斯沿海地区、爱琴海许多岛屿和拜占庭。前468年在欧里墨东河口会战中,西门指挥希腊海军大败波斯舰队。前449年,希腊海军在塞浦路斯以东海域重创波斯军。同年,双方媾和。雅典全权代表卡利阿斯到波斯首都苏萨谈判,签订《卡利阿斯和约》。和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承认小亚细亚希腊诸城邦独立。希波战争到此结束,雅典成为爱琴海地区霸主。 战争中,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为保卫国家的自由和独立暂时捐弃前嫌,团结对敌;希腊将领正确指挥,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在马拉松和萨拉米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波斯军队对外进行侵略战争,虽然兵力占优势,但多为被征服民族强征的士兵,士气低落,且劳师远征,补给困难,最终招致失败。
中文名称: 亚历山大东侵
外文名称: Alexander’s Conquests
发生时间: 公元前334~前324年
发生地点: 中亚 印度 波斯帝国
事件介绍
事件内容
内容文件
内容文件
无
公元前334~前324年马其顿王国联合希腊诸城邦对波斯帝国的战争。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喀罗尼亚(今译海罗尼亚)之战(公元前338)中征服希腊,并在科林斯大会上被推举为联军统帅,议决共同征讨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即位,他在巩固盟主地位后,迅即准备东侵。公元前335年秋,亚历山大三世以马其顿常备军为基础,并从各盟邦征集步骑兵、弓箭手、标枪手等兵员,组成一支步兵3万、骑兵5000的远征军,爱琴海上还有舰船约160艘。同年底,他授权将军安提帕特摄政,亲率远征军从都城派拉出发,公元前334年初渡过赫勒斯滂海峡,战争爆发。
波斯帝国是个没落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到大流士三世时内政腐败,各行省不断反抗,国势日衰。波斯虽在小亚细亚部署骑兵2万,雇佣兵万余,并有舰船400多艘游弋于希腊、波斯之间的海域,但在马其顿精锐的步兵、骑兵进攻面前却处于守势。
格拉尼库斯之战联军渡过海峡后,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波斯军阻击。波斯军以骑兵为第一线,沿东岸部署,步兵为第二线,居高临下,凭岸固守。联军沿西岸展开,步兵居中,两翼为骑兵,亚历山大指挥右路,以中部先头骑兵一部佯动,迂回波斯军左翼。当面波斯骑兵随之向南移动,企图阻止联军渡河。波斯军队形出现间隙,联军乘机过河,楔入敌阵,利用长矛优势猛烈突击,直捣中营。双方骑兵亦展开激战,波斯守军阵势大乱,伤亡甚众,骑兵千余被歼,步兵2000余人被俘,雇佣兵主将门农率残部逃遁。联军仅死百余,首战告捷。联军乘胜沿小亚细亚南下,亚历山大三世以“解放者”自命,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然后北上安哥拉(今译安卡拉),寻歼波斯军主力,未果。为解除后顾之忧,切断波斯军的陆海联系,联军经卡帕多细亚高原进入西里西亚东部的伊苏斯(今土耳其杰汉附近),准备继续南下逐个夺取波斯海军基地。
伊苏斯之战 公元前333年10月,大流士三世亲率大军10余万隐蔽集结在索契(今伊斯肯德仑东北)附近。联军开过伊苏斯平原后,波斯军推进至海滨,在皮纳鲁斯河北岸占领阵地,欲断联军后路。亚历山大三世闻讯即刻回师,边行进边展开,抢占右侧高地;主力骑兵涉水过河,猛烈冲击波斯军左翼步兵方阵,直逼大流士三世主营。波斯军左翼动摇,大流士三世仓皇东逃。联军乘势冲杀,波斯军大败,损失步兵、骑兵约10万人。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被俘,全部辎重丢失。联军死450人,伤4500人。此役后,联军取得战争主动权,打开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大流士三世逃过幼发拉底河,收拾残部,同时派出使者请求割让幼发拉底河以西之地议和,亚历山大三世傲慢地予以拒绝,其目的在于征服整个波斯帝国。
围攻提尔、加沙 公元前332年初,联军到达滨海要塞城市提尔(一译推罗,今黎巴嫩之苏尔,该城的主要部分在岸边一个小岛上),遭到坚决抵抗。联军无法直接从陆上攻城,遂修筑一长堤与小岛连接,但仍久攻不克。亚历山大三世征集一批船只,加上投降的波斯海军舰船,从海上加强围困,经陆海夹攻于7月间攻陷提尔。8000多提尔人战死,3万多人被卖为奴。联军死约400人。接着,亚历山大三世又围攻加沙达2个月之久,始下,城内男子多战死。至此,联军完全切断了波斯人的陆海联系,夺取了地中海东部的制海权。继而亚历山大三世和平进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之子”(国王)。联军在尼罗河口兴建亚历山大城,作为他继续东征的后方基地。
高加米拉之战 又称阿贝拉之战。联军经休整补充,于公元前331年春由埃及出发,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进,寻波斯军主力决战。9月渡过底格里斯河,10月初在布摩多斯河(今大扎卜河)畔高加米拉村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大流士三世在该地集结的军队来自24个部族,号称百万,并有刀轮战车200辆,战象15头。联军仅有步兵4万,骑兵7000人,成纵深梯次配置,展开正面不到敌阵正面的一半。波斯军依仗兵力优势,先以左翼骑兵实施大迂回,卷击联军右翼,接着出动战车和中路骑兵迎击联军步兵方阵和先头骑兵的正面突击,一部楔入联军队形,步兵方阵在后跟进。与此同时,波斯军右翼全线出击。联军紧缩队形,避敌锐势,以一线骑兵与敌交锋,标枪兵以齐射杀伤敌战车驭手和马匹,并以部分兵力袭击迂回之敌的侧后,纵深部队阻击迂回和楔入之敌。双方进行了激烈的骑兵战和肉搏战。联军骑兵主力纵队利用缺口神速楔入敌阵,直逼大流士三世大营。大流士三世遁逃,其左翼动摇。联军追杀一阵后返回,配合步兵方阵和左翼部队夹击波斯军右翼。波斯军溃散。联军追杀至阿贝拉(高加米拉东南约25英里)。波斯军损失数十万人,其残部逃往米底山区,从此一蹶不振。联军乘胜南下夺取巴比伦,占领波斯都城苏萨和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摧毁了大流士三世政权,掠夺大量金银和其他战利品。公元前330年夏,亚历山大三世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被其部将谋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
转战中亚和进军印度 亚历山大三世率兵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经帕提亚(安息)、阿里亚、德兰吉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沿途不断遭到土著部落的袭击。亚历山大三世在中亚细亚征战近3年,残酷镇压粟特人的武装反抗。公元前327年春末,远征军离开巴克特里亚,分兵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向印度河进军,沿途攻城夺寨,到达印度河上游与五河地区(旁遮普)。
希达斯佩斯河之战及班师 公元前326年4月,联军由布塞法拉城抵达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同波鲁斯王国军队隔岸对峙,并进行渡河作战。此役波鲁斯损失步兵近2万,骑兵约3000,战车全部被毁,波鲁斯国王率部投降。联军步兵、骑兵损失数百人。联军继续东征,最终进至希达斯佩斯河畔。鉴于官兵厌战,加上当地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亚历山大三世被迫决定撤退。经休整,除留守一支队伍外,其余分陆、海两路向西撤退。将军奈阿尔科斯率海军从印度河口西航,亚历山大三世率陆军途经格德罗西亚大沙漠西撤。公元前324年,陆军回到波斯波利斯和苏萨,舰队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随后返抵巴比伦,东侵即告结束。
亚历山大三世东侵是一次掠夺性远征。行程逾万里,历时整十载,灭亡了波斯帝国。在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这一广袤地域,建成幅员空前的亚历山大帝国。由于缺乏巩固的基础,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病逝后,帝国迅即瓦解,但它对古代历史和东西方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历山大三世是古代著名的战略家,他孤军深入,以进攻为主连续战斗,进行了数以百计的抢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沙漠地和平原地作战,多次以速决战制胜优势之敌。在诸兵种特别是骑兵的运用,陆海军协同作战、进军路线选定、战斗队形编成、作战指挥和后勤保障等方面,为古代军事学术史写下了新的一章。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语: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从罗马帝国到法兰克王国
参看罗马帝国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1世纪,就有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他们也被古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帝国后来的国家元首恺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帝国新的一部分。公元3世纪后,帝国势力开始衰退。
而在公元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也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他们被古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
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土崩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地统治一直持续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兰克族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到公元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统一了今法国、德国、低地国家、瑞士、北意大利、奥地利西部、西班牙东北角的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
[编辑] 凡尔登条约与三分帝国
参看查理曼帝国
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时候的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编辑] 萨克森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年~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公元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公元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参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列表
哈布斯堡王朝时的帝国徽章自奥托一世(奥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德意志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在萨克森与法兰克尼亚两朝,皇帝拥有实际的权力,并时常因主教叙任权问题与教皇发生冲突。然而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选侯选举产生,形同虚设。十六世纪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试图重振皇权的努力,也因欧洲各国的联合反对而作罢。
[编辑] 与拜占廷帝国的关系
[编辑] 法国大革命与帝国覆亡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公平、自由、热诚」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於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编辑] 历史学家的两种说法
有人认为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时的帝国应该叫做法兰克帝国。
1337—1453年,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
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力图把英国人从法国西南部(基思省)驱逐出去,从而消除英在法境内的最后一个堡垒,而英国则力图巩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夺回早先失去的诺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国的其它一些地区。英法两国对佛兰德的争夺,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佛兰德形式上是处于法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独立的,并且与英国有密切的贸易关系(英国的羊毛是佛兰德毛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觊觎法国王位。德国封建主和佛兰德站在英国一方,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国王指挥,其主体是步兵(弓箭兵)和雇佣骑士部队。法军主要由封建骑士武装(见骑士军)组成。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 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和基思。在斯吕斯海战(1340)中,英军重创法军,夺得制海权。经过1346年8月的克雷西会战,英军又取得了陆上优势,并在长达11个月的围攻之后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此后,两国休战将近十年(1347—1355)。接着英国又发动进攻,占领了法国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战役(1356)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的横征暴敛和遍及全法国的经济崩溃,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艾蒂安·马塞尔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和扎克雷起义(1358)。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雷蒂尼签订条件极为苛刻的和约——从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 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武装,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B.迪盖克兰这位有才略的军事长官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法军对炮兵的使用有利于军事行动获得成功。英国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和加来)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当时,法国国内也开始出现群众骚动。
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 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开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赞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居民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 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游击队给法军很大帮助:他们设置埋伏,捕捉征税者,消灭敌小股部队,迫使英军在征服地的后方留下大批驻防军。1428年10月,当英军与勃艮第派攻下法军占领区以外的最后一座坚固要塞奥尔良时,法国的民族解放斗争愈加高涨。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1429.5)。1437年法军攻下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吉耶讷。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点评: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法国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但是,它却促进了法国民族的觉醒。在赶走了英国人之后,统一法国的历史性进步过程即告完成。在英国,百年战争暂时巩固了封建贵族阶级和骑士阶层的统治地位,从而延缓了国家权力集中的进程。百年战争展示出英国的雇佣军优越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武装,从而迫使法国建立了常备雇佣军。这支雇佣军效忠于国王,在组织、军纪和训练方面均具有正规军的特点。王权与要求消除封建割据的市民的联盟,是雇佣军的政治与财力基础。战争表明,骑士重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作战的弓箭兵的作用则得到了提高。在战争中出现的火器虽然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战役当中去。战争性质的改变及其转化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
⑵ 世界上有什么历史战争故事
不知道你想知道的是那些,先从中国开始
新中国时期战争年表
1950年3月至5月 伊吾保卫战
1950年5月至8月 万山群岛战役
1950年9月至12月 川滇黔康边剿匪
1950年9月至11月 黔东北剿匪
1950年10月至11月 湘西鄂边剿匪
1950年10月至12月 湘西剿匪
1950年10月 昌都战役
1950年11月至12月 梵净山剿匪
1950年11月 斗逢冲战斗
1950年12月至1951年2月 十万大山剿匪
1950年12月至1951年2月 六万大山剿匪
1951年1月上旬至2月底 瑶山剿匪
1951年4至5月 桂西剿匪
1951年6月至1966年9月 打击逃缅国民党军窜扰的作战
1952年至1971年 打击入侵中国领空的美军飞机作战
1952年9月 崇明岛九·二零空战
1953年7月 东山岛保卫战
1954年5月 一江山岛空战
1954年11月至1955年2月 一江山岛战役
1958年7月至1961年12月 炮击金门
1958年8月 平潭岛八·一四空战
1958年8月 漳州八·二五空战
1958年10月 金门以南一零·三空战
1958年10月 龙田一零·一零空战
1959年3月至1961年底 西藏平叛
1959年5月 恩平五·二九空战
1959年10月 北京一零·七防空战
1962年10月至11月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2年10月 克节朗达旺战斗
1962年11月 西山口邦迪拉战斗
1963年6月 赣中六·二零空战
1963年11月 上饶防空战
1964年3月至1966年底 打击海狼艇战斗
1964年11月 雷州半岛一一·一五空战
1965年1月 包头一·一零防空战斗
1965年3月 陵水三·三一空战
1965年8月 八六海战
1965年至1975年 抗美援越作战
1965年9月 雷州半岛九·二零空战
1965年10月 隘店一零·五空战
1965年11月 崇武以东海战
1967年4月 板兴四·二四空战
1967年6月 陵水六·二六空战
1967年8月 板兴八·二一空战
1968年2月 万宁二·一四空战
1969年3月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69年至1973年 援老抗美防空作战
1974年1月 西沙自卫反击战
1974年1月 西沙海战
1974年1月 收复甘泉珊瑚金银三岛战斗
1979年2月至3月 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 高平之战
1979年2月 东溪穿插战
1984年4月至5月 收复老山者阴山之战
世界历史著名战争
埃及与赫梯的战争(公元前十四世纪)
亚述帝国的征服(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
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49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
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
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
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68年)
斯巴达克斯起义(公元前73年~公元前71年)
罗马内战(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
阿拉伯帝国的西扩(633年至718年)
阿拉伯帝国东扩和北扩(637年至751年)
诺曼征服(1066年)
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
源平合战(1180年~1185年)
成吉思汗西征(1219年~1231年)
长子西征(1235年~1242年)
旭烈兀西征(1253年~1260年)
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1360年~1571年)
帖木尔的扩张(1380年~1405年)
胡斯战争(1419年~1434年)
意大利战争(1494年~1559年)
尼德兰革命(1566年~1609年)
英西战争(1587年~1588年)
丰臣秀吉的侵朝战争(1592年~1598年)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2年~1649年)
英荷战争(1652~1674年)
波俄战争(1654年~1667年)
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
西里西亚战争(1740年~1748年)
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2年)
俄土战争(1787年~1792年)
法国革命战争(1789年~1799年)
拿破仑战争(1799年~1815年)
拉美独立战争(1810年~1826年)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5年)
卡洛斯战争(1833年~1840年,1873年~1876年)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美墨战争(1846年~1848年)
意大利独立战争(1848年~1870年)
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856年)
美国内战(1861年~1865年)
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
俄土战争(1877年~1878年)
中曰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美西战争(1898年)
布尔战争(1899年~1902年)
曰俄战争(1904年~1905年)
巴尔干战争(1912年~191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波俄战争(1920年)
苏芬战争(1939年~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中国抗曰战争(1937年~1945年)
⑶ 关于著名的战争故事
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概况
--------------------------------------------------------------------------------
战争名称
作战时间
交战国家
战争起因
作战区域
战争性质
战争规模
战争结局
卡迭石之战
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埃及与赫梯
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
叙利亚卡迭石要塞
争夺地区霸权
埃及军队2万人,战车2000辆;赫梯军队2万人,战车2500辆。
埃及军队未能夺取卡迭石要塞,被迫撤军反埃。在此以后的16年中,两国战争不断,双方都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步兵与战车协同,要塞守备战与野战结合,是这次会战的主要特点。
商周牧野之战
前1027年(一说前1057年)
中国商、周诸侯国
兼并统一国家
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部)
统一中国的战争
周武王参战兵力:兵车300乘,甲士45000人,并联合庸、蜀、羌、徽、卢、彭、濮等方国的部落的军队大举讨纣。商纣王参战军队17万人。
周武王大举伐纣,由于商纣王统治腐败,十几万大军和奴隶纷纷起义,倒戈一击,商军当天“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纣王自焚而死,殷朝灭亡。周武王乘胜兵分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包括表示臣服的共652国,结束了商王朝600年的统治,确立了周王对中国的统 治。此战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一次著名战 例。
亚述战争
前744—前605年
亚述帝国与乌拉尔图国等20余国
争夺地区霸权
叙利亚、巴比伦、埃及、埃兰、阿拉伯、米底等地区
争霸与反争霸的战争
亚述帝国先后对20余国进行征服,被征服的各国联合打击亚述帝国。
亚述帝国于前743年战乌拉尔图和北叙利亚六国获胜,俘敌72950人。前739年征服和将服了叙利亚等19国。前691年埃兰联合别国进军亚述,未成功。前652年埃兰和联军与亚述激战三年而失败。前612年加勒底和米底联军攻占帝国首都,亚述国王自焚于宫中,亚述帝国灭亡。
希波战争
前492年—前449年
希腊与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军事扩张
希腊、波斯
侵略战争
双方参战兵力35万人,战船1400多艘。
战争第一阶段(前492—前479年)波斯军三次远征希腊,被希腊军队击退。前490年,波斯军队5万人,战船近400艘,第二次远征希腊,双方进行了马拉松会战。希腊军队以万余兵力应战,歼敌6400人,创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前480年波斯军25万人,战船1000艘,第三次远征希腊。希腊联军10万人,战船450艘应战,大败波斯军,转入反攻。战争第二阶段(前479—449年)希腊转入进攻,由防御性的正义战争转变为侵略战争,希腊大败波斯军。雅典从此成为爱琴海地区的霸主。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前230年—前221年
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诸侯国
为统一中国
齐、楚、燕、韩、赵、魏诸侯国
统一中国的战争
秦军投入作战的兵力最高时为60万人。
前230—222年,秦乘燕、赵交战之机,秦大举攻赵,将韩、赵国灭亡。前226年乘胜一举重创燕国;前225年灭亡魏国;前224—223年灭亡楚国;前222—221年灭亡齐国。秦国用十年时间,进行了统一六国的战争,获最获胜利,结束了500余年的诸侯割据、各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
陈胜、吴广起义战争
前209—前208年
农民起义军与秦王朝军队
为推翻秦王朝的残酷统治
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陈县(今河南淮阳)、荥阳(今河南)、武关(今陕西)、咸阳、临潼等地区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
农民起义军数十万人。
起义军组织松散、缺乏作战经验,未建立根据地,过早集中主力与秦军决战,被秦军各个击破而失败。但是这次农民起义战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为而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条件。
项羽、刘邦灭秦战争
前208年—前206年
农民起义军与秦王朝军队
为推翻秦王朝的残酷统治
巨鹿(今河北平乡)、砀县(今河南夏邑)、城阳(今山东鄄城东南)、咸阳(今陕西)等地
农民起义战争
巨鹿之站,秦军投入兵力40余万;刘邦军到霸上时发展到十几万人。
巨鹿一战歼秦军主力20万人,秦军主力覆灭,为刘邦西进创造了条件。刘邦进至兰田,大破秦军。前206年10月,刘邦抵霸上(今西安东南)迫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灭亡秦朝。灭秦战争的胜利,完成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使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军推翻封建暴政的先例。但胜利后,刘邦又建立了封建王朝。
百年战争
1337年—1453年
英国与法国
英争夺领地;法国为把英军驱逐出境
法国
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战争第一阶段英军入侵,法军连连败北,丧失领土,1360年被迫签定和约,割让领土给英国。1369年,战争第二阶段开始,法军收复大部失地,至1396年缔结20年停战协定。1415年英军在诺曼底登陆并攻占巴黎。1420年法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随后法以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于1436年收复巴黎,至1453年法取得最后胜利,收复了境内全部失地。
三十年战争
1618年—1648年
哈不斯堡王朝同盟(西班牙、奥地利等)和反哈不斯王朝同盟(法国、瑞典、丹麦、荷兰、德意志等国)
争夺欧洲的霸权
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会战规模一般由双方兵力3-8万人进行作战。此战是第一次全欧国际性的战争。
战争经历四个阶段,先后进行20次较大的会战。以反哈不斯堡集团的胜利结束了这场战争。欧洲霸权转到法国之手。此战首次运用线式战术,炮兵成为独立兵种,并广泛运用于野战。
七年战争
1756年—1763年
英国、普鲁士同盟和少数德意志诸侯国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和瑞典、萨克森、西班牙及多数德意志诸侯国为一方。
争夺殖民地和地区霸权
战场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和海上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1758年战局中,反普同盟军队31.6万人;普方军队14.5万人。1759年反普军队35.2万人,英普同盟军队22.2万 人。
战争初期法国取胜,并战胜了英国舰队。1758年经过占领加拿大、路易斯安娜一部分和法属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2年,俄国退出反普联盟,将占领的全部领土归还普鲁士并与普联盟。此举使普转危为安,导致法奥俄同盟瓦 解。各国相继停战议和。此战,英国获益最大,从此成为海上霸主。
拿破仑战争
1792年—1815年
法国为一方;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国结成的七次反法联盟为一方。
反法联盟为镇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为在欧洲建立政治经济霸权
欧洲大陆为主、波及埃及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反法联盟军队先后计用50万、70万人对法作战;法军60万人。
第一次反法联盟英普等七国联军入侵法国失败;第二次反法联盟解体;第三次反法联盟破灭;第四次反法联盟崩溃;第五次反法联盟消失;第六次反法联盟获胜,拿破仑退位;第七次反法联盟获胜,拿破仑再次退位。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入侵俄国,曾攻占莫斯科,至12月底丧失军队50万,以惨败告终。拿破仑战争,从一连串的胜利走向最后失败。拿破仑战争对于向欧洲扩展革命构想,促进旧封建制度的解体,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并为欧洲许多国家建立资本主义体系扫清了道路。
克里木战争 亦称东方战争
1853年—1856年
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 其、撒丁四国联盟
俄国争夺黑海海峡并向巴尔干半岛扩张;英、法向中进东扩张。
俄国争夺黑海海峡并向巴尔干半岛和多瑙河、高加索战区,并波及到波罗的海、白海、勘察家半岛。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盟方参战兵力100万,俄国参战兵力70万。
战争中各国损失兵力:俄军为52.2万余人,士军近40万人,法军9.9万人,英军2万人。1856年3月,战争双方签定《巴黎和约》规定:交战双方各自交换占领的地区;俄、土不能在黑海保留舰队和海军基地;俄国拆除黑海沿岸的要塞;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臣民的“保护权”,承认多瑙河在国际监督下的通航自 由。俄国的失败,丧失了在欧洲的优势地位,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为60—70年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普法战争
1870年—1981年
法国与普鲁士;意大利志愿军同法国人民抗击普军侵略
普鲁士为统一德意志并占领法国战略资源区阿尔萨斯洛林;法国为住址德意志统一,保持在欧洲的霸权和战量德意志领 土。
法国、普鲁士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参战兵力:普军47万人,法军22万人。
法国于1870年7月19日对普宣战,因未准备好,于8月2日才发起进攻。普军争取了准备的时间,于8月4日转入进攻,越过国境。9月1日,两军决战,法军大败。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元帅及39名将军率8.3万士兵在色当向普军投降。9月4日,法国爆发革命,成立法兰西第三帝国。9月19日普军保卫巴黎。巴黎工人阶级奋起抗敌。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成立巴黎公社,后失败。
日俄战争
1904年2月—1905年9月
日本与俄国
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近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
中国辽宁省和渤海为主要战场朝鲜、日本海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战争前夕,日军20万人,经动员增至37.5万人,舰艇80余艘,26万吨。俄国常备军113.5万人,预备役350万人,在远东仅10万人。辽沈之战,日投入兵力13.5万人,俄军15.2万人。奉天之战日军25万人,俄军30万人。参战总兵力日军110万人;俄军120万人。
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战争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俄国停泊于旅顺口外的太平洋第1分舰队开始。战争中,日军伤亡。被俘21万人,损失舰艇91艘,消耗战费17.2亿日元。俄军伤亡被俘27万人,损失舰艇98艘,消耗战费20亿卢布。日本战胜俄国。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出面调解,1905年8月,日俄两国在美国举行会谈,9月5日签定《朴茨茅斯和约》。战后,俄国退守中国东北北部,朝鲜和中国东北南部则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以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同盟国为一方;以俄国、法国、英国、意大 利、美国、日本、中国等协约国为一方。
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 权。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和经济危机等矛盾加剧导致的战争
欧、亚、非三大洲和大西 洋、太平洋、地中海。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先后卷入战争的36个国家总人口5亿,战略展开地区407万平方公里。参战军队约7000万人,其中同盟国军队2285万人,协约国军队4218万人。
战争由同盟国发动,历时4年又3个月。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发起总攻后,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德国先后在4—46天内投降,协约国获胜。战争中协约国军队损失210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军队损失1540万人,其中死亡338万人。交战双方消耗战费1863亿美元。战争中首次出现了经济动员,1917年为战争服务的工人数,俄国占工人总数的76%,法国占57%,意大利占64%,美国占31%,德国占58%,战争引起革命,1917年 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宣布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年—1927年
中国国民革命军与北洋军阀军队
为达到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反革命集团。
中国南部、西部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吴佩孚总兵力20万,孙传芳总兵力20万,张作霖总兵力30万。北阀军出师时8个军10万余人。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阀。1926年9月北阀军在武汉,先后歼吴佩孚部队10反余人;10月占南昌,12月占福州,至年底,先后占领了湘、鄂、赣、闽、皖、浙等省的全部或大部,大跨了吴佩孚主力,歼孙传芳军队10万余人。1927年初进军江苏,逼迫沪、宁、贵 州、四川、山西等地军阀先后宣布归顺国民征服。革命风暴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土地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革命战争
1927年8月1日—1937年7月
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
为反帝、反封建、推倒三座大山在中的统治
中国南部、中部和西北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中央根据五次反“围剿”敌我兵力分别为10∶4万, 20∶3万,30∶3万,50∶7万,100∶8万。其他苏区的反“围剿”敌我兵力最大规模为30∶2万。
南昌起义后,我党领导了百余次起义,至1934年创建了十几个根据地,红军发展到30万人,粉碎了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由于王明推行“左”倾路线,排挤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除陕北根据地外,各根据地的红军被迫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对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完结了革命和红军红军长征胜利地到达了陕北会师,为中央在陕北建立大本营,领导抗日战争创造了条件。
抗日战争
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
中国与日本
日本为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为而后“南进”或“北进”建立战略基地,与德意法西斯重新瓜分世界。
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战争初期日伪军37万人,国民党军206万人,八路军、新四军4.6万人。1945年战略反攻前,日军175万人,国民党军250万人,我军93万人,民兵220万人。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我军先后对敌作战12.5万多次,消灭日军52.7万余人,伪军118.6万余人,创造了1.2亿人口的根据地。抗日战争以日本投降,中国胜利而结束。但是,中国人民付出了重大代价,伤亡2258万人,损失财产和战争消耗共计1000多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0年9月—1945年9月
以德、意、日法西斯集团为一方结成轴心国联盟;以 中、苏、美、英等为一方,结成反法西斯联盟。先后参战国61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的矛盾, 德、意、日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而导致了这次大战的爆发。
欧洲、亚洲、非洲和四大洋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61个参战国,参战军队1.1亿人,参战国人口17 亿。战场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波及40个国家和四大 洋。
战争历时6年,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日本投降结束。战争中军队死亡人数1690万(一说5133万),军队受伤人数3500万人,敌对双方共消耗战费11170亿美元(一说15000亿美元)。消耗弹药,美为690万吨。欧洲国家战争中损失财产总值2600亿美元。在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了核武器。这次大战的结果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放战争
1946年6月—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
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援助下,国民党企图独吞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消灭我党我军
中国大陆与海南岛等岛屿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战争初期国民党军430万人,我军120万人,兵力对比3.5∶1。战略决战开始时,敌军360万人,我军280万人,敌我兵力对比 1.3∶1。最大规模的战役辽沈、平津、渡江战役,敌我参照兵力分别为:55∶100万,70∶60万,60∶100万,45∶120万。
国民党企图在3—6个月内消灭我军。我党领导全国军民,奋起自卫,打倒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战争在四年作战中,共消灭国民党军队807万人,我军发展到500万人。解放了除台湾省以外的领土。
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北朝鲜军队与南朝鲜军队以及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先后参战国家16个,另有5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朝鲜为统一、解放祖国而进行的革命战 争。美国介入后,转化为反侵略战争。
朝鲜南部和北部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敌对双方总兵力最高峰时为300余万人,兵力对比为1∶1.4
中朝军队在战争中共歼灭敌人109万人(其中美军39万人),将敌人打回到三八线,迫使美帝国主义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美消耗战费540亿美元,弹药278.8万吨。战争中,美军进行了细菌战。
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0月19日—1953年7月27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而进行的战 争。
美帝国主义组织联合国军入侵朝鲜,越过三八线,企图消灭北朝鲜,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朝鲜南部和北部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军,共16个国家的军队,约110多万人,还有五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战争最高峰时,敌对双方总兵力300余万人。敌我兵力对比为1∶1.4
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放和相持阶段。中朝人民军队共歼敌109万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将敌人打回三八线,迫使美帝国主义签定了停战协定,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越南抗美战争
1961年—1973年1月
越南与美国。南朝鲜、澳大利亚、菲律 宾、新西兰、泰国也卷入了这场战争。中国政府除给越南武器、弹 药、粮食、被服、巨款无偿援助外,并先后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部队32万人支持越南抗美战争。
美国支持吴庭艳集团镇压南方人民的反独裁斗争,阴谋变越南南方为美国的殖民地和军事基地
越南南、北方,柬埔寨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1964年西贡军队35万人,1965年侵越美军18.5万人,1年后增至54.3万人,1966年美要求南朝鲜出兵4.9万,泰国出兵1.3万人,澳大利亚出兵8000人,菲律宾2000人,新西兰850人。1967年美伪军达130万人。最大规模的进攻,美伪军65万人。
越南人民抗美战争(1961—1973年),经历11年1个月。1964年8月,美开始对北越轰炸。1970年美军入侵柬埔寨,将战争扩大到整个印度支 那。在印支军民的打击下,美军于1973年3月、4月间,南方人民发动西原等三大战役,4月30日解放西贡,战争结束。美军在战争中死亡6万人,伤30余万人,损失飞机9000架,消耗弹药1400万吨,战费2000亿美元。
第四次中东战争 又称十月战争
1973年10月6日—1973年10月24日
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 丹、科威特、突尼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以色列
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 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埃及、叙利 亚、以色列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阿联参照战兵力52.4万人,以色列40万人。以阿双方兵器对比:坦克1700∶4100(辆)飞机600∶1520(架)装甲车3000∶4320(辆)大炮570∶2055(门)防空导弹连10∶112(个)舰艇61∶147(艘)
10月6日14时,埃、叙集中优势兵力对以色列实施了突然袭击。在北线,当日突破以军防线;西线也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以军10日在北线转入进攻;在西线,14日迫使埃军撤回进攻出发阵地。24日双方停火。战争双方损失坦克约3000辆,装甲车1250辆,飞机573架,舰艇12 艘。消耗战费100亿美元。死亡11370人。
马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之站
1982年4月2日—1982年6月14日(74天,其中实际战斗日为36天)
阿根廷与英国
争夺马岛主权
马岛及附近海域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参战兵力:英舰艇118艘,飞机270架,地面部队0.9万人。阿方舰艇22艘,飞机370架,地面部队1.3万人。
4月2日,阿军4000人在马岛登陆,岛上英军投降;3日阿军占领南乔治亚岛。英迅速作出反应,3日成立战时内阁,决定派出特别舰队重占马岛,5日舰队主力起航,12日对马岛实施海上封锁,25日占南乔治亚岛,30日舰队主力到达马岛海域,5月21日英军在马岛登陆,6月14日,守岛阿军投降,英军重占马岛。英损失舰艇18艘、飞机30余架,伤亡、被俘1200余人。阿损失舰船5艘,伤6艘,损失飞机100余架,伤 亡、被俘1.37万人,英消耗油料50万吨,弹药15000吨。
美军袭击利比亚 两次
①1986年3月24日—1986年3月25日 ②1986年4月14日—1986年4月15日
美国与利比亚
美宣称为“向全球的恐怖分子开战”的依次惩罚性军事行动
地中海与利比亚首都、班加亚、西迪比拉尔港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美3个航空母舰编队和从英国起飞作战飞机24架,加油机30架。利军拥有飞机500架,舰艇50艘
第一次袭击,美起飞舰载机,越过利全部的“死亡线”,诱利还击后,美开始空袭。此战利损失导弹艇7艘,防空导弹阵地的主要设备全部被摧毁。第二次空袭,由航母起飞飞机15架,由英国基地起飞作战飞机24架,加油机30架,10小时往返10000公里,空中加油6次,空袭利总参谋部、总统住宅、机场、恐怖活动总部,训练基地等目标,炸毁了飞机14架,炸死100多人(含总统女儿),炸伤600余人。美机被击落1架。
⑷ 几个有趣的世界历史战争小故事
意大利人的那些****
在二战时,意大利是与德、日三国组成的法西斯同盟,号称“轴心国”,德国对意大利的参战是抱著一种矛盾的心态的,这种心态反映的就是德国军事爱好者给予意大利的评语的一个笑话——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的话,就相当于我军增加10个师的力量;如果意大利与法西斯作对的话,就相当于我军增加20个师的力量;但意大利要加入轴心国,我军就必须耗费50个师的力量去保护他!!
看完下面关于意大利的介绍,你就会明白了……
关于“吃货”
1.1943年盟军攻到意大利家时,迎战的是德军…
2.才加入轴心国,轴心国就哭着向他们道歉。
3.最惨的应该是德国…还是在北非,隆美尔发现了一个关押意大利战俘的英国战俘营,就本着同志友爱来进行救援,结果,枪声一响,意大利人就跟着英国人跑…
4 意大利一个整编师被287个美国人包围了,德国出动了3辆坦克进行救援,战胜了冒进的美国人。但在意大利童鞋完美的步坦配合下,美军跑掉了274个人…
5.德国人对理想战争的定义是:用德国的武器,苏联出冬季装备,英国出夏季装备,美国负责伙食,法国提供娱乐,由芬兰人掩护侧翼,而当面的敌人的是意大利人。
6.没发现意大利已经参战的同盟国也不少。
7.意大利对德国最有贡献的一次恐怕是在它投靠同盟国之后——意大利的装备被德国洗劫导致德国当年军工生产达到顶峰。
⑸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战争世界历史上有
埃及与赫梯的战争(公元前十四世纪)
亚述帝国的征服(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
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49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
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
源平合战(1180年~1185年)
成吉思汗西征(1219年~1231年)
长子西征(1235年~1242年)
旭烈兀西征(1253年~1260年)
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1360年~1571年)
帖木尔的扩张(1380年~1405年)
胡斯战争(1419年~1434年)
意大利战争(1494年~1559年)
尼德兰革命(1566年~1609年)
英西战争(1587年~1588年)
丰臣秀吉的侵朝战争(1592年~1598年)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2年~1649年)
英荷战争(1652~1674年)
波俄战争(1654年~1667年)
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
西里西亚战争(1740年~1748年)
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2年)
俄土战争(1787年~1792年)
法国革命战争(1789年~1799年)
拿破仑战争(1799年~1815年)
拉美独立战争(1810年~1826年)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5年)
卡洛斯战争(1833年~1840年,1873年~1876年)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美墨战争(1846年~1848年)
意大利独立战争(1848年~1870年)
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856年)
美国内战(1861年~1865年)
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
俄土战争(1877年~1878年)
中曰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美西战争(1898年)
布尔战争(1899年~1902年)
曰俄战争(1904年~1905年)
巴尔干战争(1912年~191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波俄战争(1920年)
苏芬战争(1939年~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中国抗曰战争(1937年~1945年)
来一些战争事件吧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乘势向江南进军,一举夺占荆州。在此关键时刻,本应集中力量,彻底追歼刘备,然后再图东吴。而他却骄傲轻敌,同时攻打两个敌人,以致促成孙刘联合抗曹,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网地区,利于水战,而曹军长期在北方征伐,不习水战。曹操在进军之前虽然训练了一些水军,但战斗力不强;在进军中虽然又收降了荆州水军,但军心不稳。在这种情况下,要同以水军立国的东吴进行水上较量,显然是舍长就短,结果为孙刘所乘,遭到失败。
官渡之战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 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 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其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3月,太平军转战到武宣东乡,洪秀全正式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州。在永安滞留期间,进行了休整补充和制度建设,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治制度的雏形。 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围桂林,克全州,入湖南。在全州战役中,冯云山战死。太平军转战湖南途中,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重要文告,阐明太平天国“扫除妖孽,廓清中华”宗旨,号召广大群众纷纷响应。湘江上的纤夫、船工;码头上的挑夫、搬运工;城镇中的铁匠、商贩、木匠;以及郴州、桂阳山区的煤矿工人,参加起义,太平军迅速壮大。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队伍增至50万,声威大振。2月,太平军水陆兼程,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等重镇。
鸦片战争
“闭关锁国”后的满清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5.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清史称同治中兴。
6.火烧圆明园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清光绪26年)在慈禧太后宣战下,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奥匈帝国)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进入中国所引发的战争。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朝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11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战争也引起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利益而引发的日俄战争。
8.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期过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爆发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5%。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多万人,共有840多万人阵亡,另有2100多万人受伤。
9.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战争分为西、东两大战场,即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少数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霸世界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球战争。
10.美菲战争
1899年2月4日,美国和菲律宾共和军之间爆发战斗,并迅速升级到1899年的马尼拉战役。
1899年6月2日,菲律宾第一共和国正式对美宣战。这场战争在1902年7月4日正式结束。
然而,卡蒂普南组织的成员继续与美军战斗。Macario Sacay将军也在其中,他是一位资深的卡蒂普南成员并曾经担任塔拉加共和国的总统。塔加拉共和国是在总统阿基诺被捕后,于1902年宣告成立的。其他的团体,包括摩洛族人和Pulahan信徒,始终保持敌对状态直到他们在1913年6月15日于Bud Bagsak战役中失败。
对这场战争的反对启发马克·吐温在1898年6月15日建立了“反帝国主义联盟”。这场战争和美国的占领改变了菲律宾的文化景观,大约有34,000-1,000,000人员伤亡,作为国教的天主教会脱离了政府体制(国家政教分离),同时引进英语作为政府和一些企业的主要语言。1916年,美国给予菲律宾自主权并承诺最终成立自治政府,该承诺最终于1934年兑现。194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承认菲律宾独立并通过了《马尼拉条约》。
⑺ 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战争 越多越好
埃及与赫梯的战争(公元前十四世纪)
亚述帝国的征服(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
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49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
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
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
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68年)
斯巴达克斯起义(公元前73年~公元前71年)
罗马内战(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
阿拉伯帝国的西扩(633年至718年)
阿拉伯帝国东扩和北扩(637年至751年)
诺曼征服(1066年)
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
源平合战(1180年~1185年)
成吉思汗西征(1219年~1231年)
长子西征(1235年~1242年)
旭烈兀西征(1253年~1260年)
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1360年~1571年)
帖木尔的扩张(1380年~1405年)
胡斯战争(1419年~1434年)
意大利战争(1494年~1559年)
尼德兰革命(1566年~1609年)
英西战争(1587年~1588年)
丰臣秀吉的侵朝战争(1592年~1598年)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2年~1649年)
英荷战争(1652~1674年)
波俄战争(1654年~1667年)
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
西里西亚战争(1740年~1748年)
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2年)
俄土战争(1787年~1792年)
法国革命战争(1789年~1799年)
拿破仑战争(1799年~1815年)
(滑铁卢战役)
拉美独立战争(1810年~1826年)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5年)
卡洛斯战争(1833年~1840年,1873年~1876年)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美墨战争(1846年~1848年)
意大利独立战争(1848年~1870年)
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856年)
美国内战(1861年~1865年)
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
俄土战争(1877年~1878年)
中曰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美西战争(1898年)
布尔战争(1899年~1902年)
曰俄战争(1904年~1905年)
巴尔干战争(1912年~191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波俄战争(1920年)
苏芬战争(1939年~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中国抗曰战争(1937年~1945年)
⑻ 世界著名的战争故事
中文名称: 希波战争
外文名称: Greco-Persian Wars
发生时间: 公元前492~前449年
发生地点: 布拉底 温泉关 萨拉米斯 马拉松
主题关键词: “提洛同盟” 《卡利亚斯和约》 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 保萨尼阿斯 More ...
分类: 外国古代战争
洲: 亚洲 欧洲
国家: 希腊 波斯帝国
相关信息
下层事件: 萨拉米斯海战 马拉松会战
相关人物: 地米斯托克利 大流士一世
事件介绍
事件内容
内容文件
内容文件
希波战争
公元前492~前449年,希腊诸城邦联合反抗波斯帝国侵略的战争。 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侵占小亚细亚西部希腊城邦。前513年,波斯占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一带,直接威胁希腊半岛诸城邦的安全和海外贸易。前500年,遭受波斯压迫的小亚细亚西部希腊城邦以米利都为中心爆发反波斯起义。雅典和埃雷特里亚城邦派25艘战船支援。起义军一度攻入小亚细亚的波斯总督府所在地萨迪斯,当地希腊城邦乘机纷纷脱离波斯的统治。前494年,起义被波斯军镇压。早有西侵野心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以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借口,出兵远征希腊本土,希波战争爆发。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波斯军远征连遭失败(前492~前479)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马多尼乌斯率陆海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沿色雷斯海岸西进。海军到达阿索斯角时遇到大风暴,300多艘战船撞毁,2万余人失踪,几乎全军覆没;陆军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袭击,出师不利,退回小亚细亚。次年,波斯向许多希腊城邦派出使者,索要“土和水”,要求各城邦降服。斯巴达和雅典处死了波斯使者。 前490年,波斯对希腊发动第二次远征。老将达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军约2万余人横渡爱琴海,攻占并破坏埃雷特里亚城,继而南进,在距雅典城东北约40公里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全城紧急动员,组成约1万人的队伍开赴马拉松迎敌,并派人向斯巴达等城邦求援。斯巴达决定派兵援助,但提出必须月圆时才能出兵。仅布拉底派来援军1000人。9月12日,双方展开马拉松之战。雅典军在米太亚得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采取灵活战术,一举击败波斯军,取得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鼓舞了希腊人反侵略斗争的必胜信心。此后,双方积极扩军备战。前486年大流士一世死,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镇压埃及起义后继续准备出征希腊,下令在圣山半岛底部开挖运河,在赫勒斯滂海峡架设浮桥,在色雷斯屯积粮草,并从被征服地区征集大批兵员。希腊方面,雅典公民大会根据地米斯托克利的提议,决定建造100多艘三层桨战船,把比雷埃夫斯港扩建成坚固的军港。前481年,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30多个城邦在科林斯集会,成立军事同盟,推举拥有强大陆军的斯巴达为盟主,组建希腊联军,准备抗击波斯再次入侵。 前480年,薛西斯一世率军约10余万人、战船1000余艘,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分水陆两路沿色雷斯西进,迅速占领北希腊,旋南进至温泉关(德摩比利)。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领先期到达的希腊联军约7000人扼守地势险要的温泉关。斯巴达人欧利比阿德斯指挥希腊海军控制阿尔泰米西翁角。8月中旬,波斯军向温泉关发起进攻,希腊守军顽强抵抗两天,波斯军屡攻不克,损失惨重。第三大,当地一希腊人把波斯军引到希腊守军侧后。列奥尼达在腹背受敌情况下,命令联军撤退以保存实力,自己率领约300名斯巴达勇士顽强抵抗,直至全部阵亡。波斯军长驱直入,占领中希腊,扑向雅典城。此前,雅典已将成年男子编入军队,将其他居民南撤到特里津城、萨拉米斯岛等地;地米斯托克利说服欧利比阿德斯把希腊舰队撤到萨拉米斯湾,准备决战。波斯陆军进占雅典城后,其海军绕过苏尼翁角,进入狭窄的萨拉米斯湾。9月下旬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波斯海军大败,退回小亚细亚。波斯陆军在马多尼乌斯率领下向北退却。前479年8月中旬,波斯陆军南下,与希腊联军在布拉底决战。斯巴达统帅保萨尼阿斯率军约4万人重创波斯陆军,杀死马多尼乌斯,粉碎波斯第三次远征。与此同时,希腊海军在米卡利角给波斯海军以重创。 第二阶段,希腊人反攻节节胜利(前478~前449)波斯军第三次远征失败后,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逐渐转入反攻,并乘机扩张海上势力,企图建立雅典在爱琴海的霸权。前478年,雅典舰队占领赫勒斯滂,打开通向黑海的通路。同年,雅典联合爱琴海沿岸各城邦组成提洛同盟。前476年,希腊联军在西门指挥下,攻占色雷斯沿海地区、爱琴海许多岛屿和拜占庭。前468年在欧里墨东河口会战中,西门指挥希腊海军大败波斯舰队。前449年,希腊海军在塞浦路斯以东海域重创波斯军。同年,双方媾和。雅典全权代表卡利阿斯到波斯首都苏萨谈判,签订《卡利阿斯和约》。和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承认小亚细亚希腊诸城邦独立。希波战争到此结束,雅典成为爱琴海地区霸主。 战争中,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为保卫国家的自由和独立暂时捐弃前嫌,团结对敌;希腊将领正确指挥,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在马拉松和萨拉米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波斯军队对外进行侵略战争,虽然兵力占优势,但多为被征服民族强征的士兵,士气低落,且劳师远征,补给困难,最终招致失败。
中文名称: 亚历山大东侵
外文名称: Alexander’s Conquests
发生时间: 公元前334~前324年
发生地点: 中亚 印度 波斯帝国
事件介绍
事件内容
内容文件
内容文件
无
公元前334~前324年马其顿王国联合希腊诸城邦对波斯帝国的战争。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喀罗尼亚(今译海罗尼亚)之战(公元前338)中征服希腊,并在科林斯大会上被推举为联军统帅,议决共同征讨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即位,他在巩固盟主地位后,迅即准备东侵。公元前335年秋,亚历山大三世以马其顿常备军为基础,并从各盟邦征集步骑兵、弓箭手、标枪手等兵员,组成一支步兵3万、骑兵5000的远征军,爱琴海上还有舰船约160艘。同年底,他授权将军安提帕特摄政,亲率远征军从都城派拉出发,公元前334年初渡过赫勒斯滂海峡,战争爆发。
波斯帝国是个没落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到大流士三世时内政腐败,各行省不断反抗,国势日衰。波斯虽在小亚细亚部署骑兵2万,雇佣兵万余,并有舰船400多艘游弋于希腊、波斯之间的海域,但在马其顿精锐的步兵、骑兵进攻面前却处于守势。
格拉尼库斯之战联军渡过海峡后,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波斯军阻击。波斯军以骑兵为第一线,沿东岸部署,步兵为第二线,居高临下,凭岸固守。联军沿西岸展开,步兵居中,两翼为骑兵,亚历山大指挥右路,以中部先头骑兵一部佯动,迂回波斯军左翼。当面波斯骑兵随之向南移动,企图阻止联军渡河。波斯军队形出现间隙,联军乘机过河,楔入敌阵,利用长矛优势猛烈突击,直捣中营。双方骑兵亦展开激战,波斯守军阵势大乱,伤亡甚众,骑兵千余被歼,步兵2000余人被俘,雇佣兵主将门农率残部逃遁。联军仅死百余,首战告捷。联军乘胜沿小亚细亚南下,亚历山大三世以“解放者”自命,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然后北上安哥拉(今译安卡拉),寻歼波斯军主力,未果。为解除后顾之忧,切断波斯军的陆海联系,联军经卡帕多细亚高原进入西里西亚东部的伊苏斯(今土耳其杰汉附近),准备继续南下逐个夺取波斯海军基地。
伊苏斯之战 公元前333年10月,大流士三世亲率大军10余万隐蔽集结在索契(今伊斯肯德仑东北)附近。联军开过伊苏斯平原后,波斯军推进至海滨,在皮纳鲁斯河北岸占领阵地,欲断联军后路。亚历山大三世闻讯即刻回师,边行进边展开,抢占右侧高地;主力骑兵涉水过河,猛烈冲击波斯军左翼步兵方阵,直逼大流士三世主营。波斯军左翼动摇,大流士三世仓皇东逃。联军乘势冲杀,波斯军大败,损失步兵、骑兵约10万人。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被俘,全部辎重丢失。联军死450人,伤4500人。此役后,联军取得战争主动权,打开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大流士三世逃过幼发拉底河,收拾残部,同时派出使者请求割让幼发拉底河以西之地议和,亚历山大三世傲慢地予以拒绝,其目的在于征服整个波斯帝国。
围攻提尔、加沙 公元前332年初,联军到达滨海要塞城市提尔(一译推罗,今黎巴嫩之苏尔,该城的主要部分在岸边一个小岛上),遭到坚决抵抗。联军无法直接从陆上攻城,遂修筑一长堤与小岛连接,但仍久攻不克。亚历山大三世征集一批船只,加上投降的波斯海军舰船,从海上加强围困,经陆海夹攻于7月间攻陷提尔。8000多提尔人战死,3万多人被卖为奴。联军死约400人。接着,亚历山大三世又围攻加沙达2个月之久,始下,城内男子多战死。至此,联军完全切断了波斯人的陆海联系,夺取了地中海东部的制海权。继而亚历山大三世和平进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之子”(国王)。联军在尼罗河口兴建亚历山大城,作为他继续东征的后方基地。
高加米拉之战 又称阿贝拉之战。联军经休整补充,于公元前331年春由埃及出发,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进,寻波斯军主力决战。9月渡过底格里斯河,10月初在布摩多斯河(今大扎卜河)畔高加米拉村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大流士三世在该地集结的军队来自24个部族,号称百万,并有刀轮战车200辆,战象15头。联军仅有步兵4万,骑兵7000人,成纵深梯次配置,展开正面不到敌阵正面的一半。波斯军依仗兵力优势,先以左翼骑兵实施大迂回,卷击联军右翼,接着出动战车和中路骑兵迎击联军步兵方阵和先头骑兵的正面突击,一部楔入联军队形,步兵方阵在后跟进。与此同时,波斯军右翼全线出击。联军紧缩队形,避敌锐势,以一线骑兵与敌交锋,标枪兵以齐射杀伤敌战车驭手和马匹,并以部分兵力袭击迂回之敌的侧后,纵深部队阻击迂回和楔入之敌。双方进行了激烈的骑兵战和肉搏战。联军骑兵主力纵队利用缺口神速楔入敌阵,直逼大流士三世大营。大流士三世遁逃,其左翼动摇。联军追杀一阵后返回,配合步兵方阵和左翼部队夹击波斯军右翼。波斯军溃散。联军追杀至阿贝拉(高加米拉东南约25英里)。波斯军损失数十万人,其残部逃往米底山区,从此一蹶不振。联军乘胜南下夺取巴比伦,占领波斯都城苏萨和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摧毁了大流士三世政权,掠夺大量金银和其他战利品。公元前330年夏,亚历山大三世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被其部将谋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
转战中亚和进军印度 亚历山大三世率兵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经帕提亚(安息)、阿里亚、德兰吉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沿途不断遭到土著部落的袭击。亚历山大三世在中亚细亚征战近3年,残酷镇压粟特人的武装反抗。公元前327年春末,远征军离开巴克特里亚,分兵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向印度河进军,沿途攻城夺寨,到达印度河上游与五河地区(旁遮普)。
希达斯佩斯河之战及班师 公元前326年4月,联军由布塞法拉城抵达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同波鲁斯王国军队隔岸对峙,并进行渡河作战。此役波鲁斯损失步兵近2万,骑兵约3000,战车全部被毁,波鲁斯国王率部投降。联军步兵、骑兵损失数百人。联军继续东征,最终进至希达斯佩斯河畔。鉴于官兵厌战,加上当地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亚历山大三世被迫决定撤退。经休整,除留守一支队伍外,其余分陆、海两路向西撤退。将军奈阿尔科斯率海军从印度河口西航,亚历山大三世率陆军途经格德罗西亚大沙漠西撤。公元前324年,陆军回到波斯波利斯和苏萨,舰队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随后返抵巴比伦,东侵即告结束。
亚历山大三世东侵是一次掠夺性远征。行程逾万里,历时整十载,灭亡了波斯帝国。在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这一广袤地域,建成幅员空前的亚历山大帝国。由于缺乏巩固的基础,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病逝后,帝国迅即瓦解,但它对古代历史和东西方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历山大三世是古代著名的战略家,他孤军深入,以进攻为主连续战斗,进行了数以百计的抢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沙漠地和平原地作战,多次以速决战制胜优势之敌。在诸兵种特别是骑兵的运用,陆海军协同作战、进军路线选定、战斗队形编成、作战指挥和后勤保障等方面,为古代军事学术史写下了新的一章。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语: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从罗马帝国到法兰克王国
参看罗马帝国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1世纪,就有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他们也被古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帝国后来的国家元首恺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帝国新的一部分。公元3世纪后,帝国势力开始衰退。
而在公元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也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他们被古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
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土崩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地统治一直持续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兰克族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到公元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统一了今法国、德国、低地国家、瑞士、北意大利、奥地利西部、西班牙东北角的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
[编辑] 凡尔登条约与三分帝国
参看查理曼帝国
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时候的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编辑] 萨克森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年~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公元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公元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参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列表
哈布斯堡王朝时的帝国徽章自奥托一世(奥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德意志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在萨克森与法兰克尼亚两朝,皇帝拥有实际的权力,并时常因主教叙任权问题与教皇发生冲突。然而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选侯选举产生,形同虚设。十六世纪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试图重振皇权的努力,也因欧洲各国的联合反对而作罢。
[编辑] 与拜占廷帝国的关系
[编辑] 法国大革命与帝国覆亡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公平、自由、热诚」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於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编辑] 历史学家的两种说法
有人认为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时的帝国应该叫做法兰克帝国。
1337—1453年,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
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力图把英国人从法国西南部(基思省)驱逐出去,从而消除英在法境内的最后一个堡垒,而英国则力图巩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夺回早先失去的诺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国的其它一些地区。英法两国对佛兰德的争夺,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佛兰德形式上是处于法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独立的,并且与英国有密切的贸易关系(英国的羊毛是佛兰德毛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觊觎法国王位。德国封建主和佛兰德站在英国一方,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国王指挥,其主体是步兵(弓箭兵)和雇佣骑士部队。法军主要由封建骑士武装(见骑士军)组成。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 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和基思。在斯吕斯海战(1340)中,英军重创法军,夺得制海权。经过1346年8月的克雷西会战,英军又取得了陆上优势,并在长达11个月的围攻之后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此后,两国休战将近十年(1347—1355)。接着英国又发动进攻,占领了法国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战役(1356)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的横征暴敛和遍及全法国的经济崩溃,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艾蒂安·马塞尔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和扎克雷起义(1358)。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雷蒂尼签订条件极为苛刻的和约——从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 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武装,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B.迪盖克兰这位有才略的军事长官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法军对炮兵的使用有利于军事行动获得成功。英国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和加来)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当时,法国国内也开始出现群众骚动。
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 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开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赞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居民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 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游击队给法军很大帮助:他们设置埋伏,捕捉征税者,消灭敌小股部队,迫使英军在征服地的后方留下大批驻防军。1428年10月,当英军与勃艮第派攻下法军占领区以外的最后一座坚固要塞奥尔良时,法国的民族解放斗争愈加高涨。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1429.5)。1437年法军攻下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吉耶讷。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点评: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法国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但是,它却促进了法国民族的觉醒。在赶走了英国人之后,统一法国的历史性进步过程即告完成。在英国,百年战争暂时巩固了封建贵族阶级和骑士阶层的统治地位,从而延缓了国家权力集中的进程。百年战争展示出英国的雇佣军优越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武装,从而迫使法国建立了常备雇佣军。这支雇佣军效忠于国王,在组织、军纪和训练方面均具有正规军的特点。王权与要求消除封建割据的市民的联盟,是雇佣军的政治与财力基础。战争表明,骑士重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作战的弓箭兵的作用则得到了提高。在战争中出现的火器虽然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战役当中去。战争性质的改变及其转化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
⑼ 关于世界上有名的战争小故事
滑铁卢战役 卢沟桥事变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入侵中华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左宗棠收复新疆 九一八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