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国演义出现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中诸位将军的武力比较
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5-11-1 10:01
一、关羽 对 赵云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三国志•蜀书•关张赵马黄传》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三国志•蜀书•关张赵马黄传》
据现通行本《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载:……瓒(公孙瓒)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身挺茅,直取文丑……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
据现通行本《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载:……文丑沿河岸赶来,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翩,一将当头提刀飞马儿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关羽和赵云同样与文丑交锋,差距竟如此之大,可见赵云的武力不如关羽也。
下回将讲解“关羽 对 黄忠”、“张飞 对 马超”
二、关羽 对 黄忠
黄忠的武力高于关羽。
1、比武力
据现通行本《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载:……云长见一老将出马,知是黄忠,把五百校刀手一字排开,横刀立马而问曰:“来将莫非黄忠否?”忠曰:“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云长曰:“特来取汝首级!”言罢,两马交锋。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云长也退军,离城十里下寨,心中暗忖:“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
据现通行本《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载:……孔明曰:“……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可轻敌……”云长曰:“……量一老卒,何足道哉……”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此时,关羽和黄忠的武力不相上下,且关羽有不及之嫌。
2、比年龄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二十日孔明祭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关公亡年五十八岁。(《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上述的时间段来看,关羽与黄忠交战时,应该在建安十四年或建安十五年。此时关羽的年纪大约四十八岁左右。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黄忠七十五岁。(《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那么,与关羽交战时,黄忠应该是六十一岁左右。
黄忠六十一岁左右,而关羽应该在四十八岁左右。
黄忠六旬,且与关羽相差十多岁,这十年可想而知,差距有多
⑵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人物
首先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三国志》正史上有较详细的记载,都是从正面上肯定了诸葛亮的功绩。他的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战略思想,构成当时天下的整个走向,使刘备明确了建国方向。他提出的联吴抗魏的方针保证了蜀国的安全,使刘备有了战略修正的机会,才能南伐扩大地盘,所以诸葛亮还是有才华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保后主的品德是符合中国人的“忠、义、礼、智、信”的主流道德规范。《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唐、宋、元、明各朝民间艺人的口头传说资料,加以提炼,吸取了精华对诸葛亮进行了艺术包装,诸葛亮给神话了,用鲁迅的话:壮诸葛近似妖。让诸葛亮的形象在民间广泛传颂。我个人的观点是诸葛亮造就了《三国演义》,才使罗贯中成为天下第一才子,让《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历史四大名著之一。今天几乎大部分人都读过《三国演义》,人们从中汲取了古人的智慧和用兵之道,使中国人聪明起来,其中的贡献既有诸葛亮的功绩也有《三国演义》的功劳。
⑶ 三国演义69-120回中,各回的主要人物与发生地点
等着,我慢慢弄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曹操,管辂--平原
耿纪,韦晃,吉平,曹操--许都
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张飞,魏延,张郃--瓦口隘
严颜,黄忠,张郃--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曹操,蔡琰,杨修--蔡邕庄
黄忠,夏侯渊,张郃--定军山
曹操,黄忠,赵云--米仓山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徐晃,曹操,黄忠、赵云,诸葛亮,刘备--汉中
曹操,杨修,刘备--阳平关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刘备,诸葛亮--汉中
关羽,曹仁,满宠 --襄阳
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庞德,于禁,关羽--樊城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关羽,华佗--樊城
关羽,吕蒙,陆逊--荆州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徐晃,关平,关羽--樊城
关羽,吕蒙--荆州,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关羽,孙权,吕蒙--麦城
曹操,司马懿--洛阳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曹操,曹丕,华佗--洛阳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曹丕,曹植,卞氏--洛阳
刘封,孟达,刘备,诸葛亮--成都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曹丕,献帝--洛阳
刘备,诸葛亮--成都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张飞,刘备,诸葛亮,赵云--成都
张飞,范疆、张达--阆中
刘备,张苞,关兴--成都城外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孙权--武昌
刘备,张苞,关兴,孙桓--宜都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刘备,范疆、张达--猇亭
陆逊,孙权--武昌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陆逊,刘备--猇亭
陆逊,黄承彦--鱼腹浦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刘备,诸葛亮--白帝城
诸葛亮,刘禅--成都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邓芝,孙权--武昌
张温,诸葛亮,秦宓--成都
曹丕,徐盛,孙韶--广陵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雍闿,高定、朱褒,诸葛亮--益州
赵云、魏延,诸葛亮,孟获--永昌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诸葛亮,马岱,孟获--夹山峪
孟优,诸葛亮,孟获--泸水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诸葛亮,赵云、魏延,张翼,孟获,洞丁--西洱河
诸葛亮,杨锋,孟获、孟优,朵思大王--秃龙洞
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孟获,祝融夫人,诸葛亮,赵云、魏延--银坑洞
孟获,乌戈国主,诸葛亮,赵云、魏延--桃花渡口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诸葛亮--泸水
诸葛亮,赵云,刘禅--成都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夏侯茂,韩德, 赵云,邓芝--凤鸣山
诸葛亮,关兴,张苞,崔谅,杨陵,夏侯茂--南安郡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朝
姜维,诸葛亮,魏延,关兴,张苞--冀县
曹真,王朗,诸葛亮--祁山
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姜维,诸葛亮,张苞、关兴,马岱,雅丹,越吉--西平关
司马懿,孟达--新城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马谡,王平,司马昭,司马懿--街亭
司马懿,司马昭,诸葛亮--西城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诸葛亮,马谡,王平--汉中
曹休,贾逵,周鲂,陆逊--石亭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诸葛亮,刘禅--成都
诸葛亮,姜维,郝昭--陈仓
曹真,费耀,诸葛亮,姜维--斜谷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王双,诸葛亮,魏延--道口
魏延、姜维,诸葛亮--陈仓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司马懿,张郃,诸葛亮,姜维--祁山
司马懿,曹真,诸葛亮--陈仓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司马懿,曹真,诸葛亮,魏延--祁山
诸葛亮,姜维,司马懿--渭滨
第一百十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司马懿,诸葛亮,姜维,魏延--陇上
司马懿,诸葛亮,张郃,魏延--剑阁
第一百十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诸葛亮,姜维,魏延,司马懿,郭淮、孙礼--渭水
诸葛亮,杨仪,司马懿--剑阁
第一百十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诸葛亮,魏延--上方谷
诸葛亮,姜维--五丈原
第一百十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诸葛亮,姜维,司马懿--五丈原
魏延,杨仪,司马懿--五丈原
第一百十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魏延,杨仪,姜维,马岱--南郑
曹睿--许昌
第一百十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公孙渊,司马懿--襄平
司马懿,曹爽--许昌
第一百十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司马懿,曹爽--许昌
姜维,夏侯霸,郭淮--牛头山
第一百十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丁奉,诸葛恪,司马昭--东兴
孙亮,诸葛恪,孙峻--武昌
第一百十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司马昭,徐质,姜维,夏侯霸--铁笼山
司马师,司马昭,曹芳--许昌
第一百一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司马师,文鸯,文钦--乐嘉城
姜维,张翼,夏侯霸,王经,陈泰--洮水
第一百一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邓艾,姜维,张翼,夏侯霸,王经,陈泰--武城山
诸葛诞,司马昭,曹髦--淮南
第一百一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诸葛诞,司马昭,钟会--寿春
姜维,司马望,邓艾,邓忠--长城
第一百一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丁奉,孙綝,孙休--武昌
姜维,邓艾,司马望--祁山
第一百一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司马昭,曹髦,贾充,成济--许昌
王瓘,姜维,邓艾--祁山
第一百一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姜维,邓艾,刘禅--洮阳
黄皓,姜维,刘禅--成都
第一百一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钟会,许仪,姜维,邓艾--阳安关
钟会,诸葛亮--定军山
第一百一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邓艾,邓忠,马邈--江油
邓艾,邓忠,诸葛瞻,诸葛尚--绵竹
第一百一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刘谌,刘禅,邓艾,邓忠--成都
邓艾,邓忠,钟会,卫瓘--绵竹
第一百一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邓艾,邓忠,钟会,姜维--绵竹
司马昭,曹奂--洛阳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杜预,孙歆,陆景--江陵
孙皓,司马炎--洛阳
⑷ y四川雅安出过那些名人、明星呢
明星:孙燕姿,孙楠,毛阿敏,张信哲
雅安历史名人
颛顼
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号高阳,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在位78年,享年98岁。颛顼生于若水,12岁时离开若水(雅安荥经),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学习政事。20岁时,黄帝驾崩,颛顼继承中央天帝之位。颛顼一生崇尚文治。主要功绩是:文治方面,始建中央(国家)统治机构,设立九州,规范宗教事务,始以民事纪官;教民耕种,创制历法,定婚姻,制嫁娶,整顿社会秩序。武功方面,平共工,征九黎,定三苗,初步完成了华夏的统一。
颛顼帝就出生在雅安市荥经县六合坝的洪庙沟一带。六合坝人长期以来一直供奉颛顼帝,在坝的街口还建有颛顼帝牌楼,至于该牌楼最早建于何时,已不得而知。由于牌楼年久失修,清末的六合坝人汪元藻在中举后,在原地进行了重修。另外,牌楼前几十米远的地方还建有劝人珍惜文字的红石塔字库。据王明玉回忆,其祖父曾无数次讲道过,满清时不论文武官员到了字库,均要下轿下马,徒步至牌楼下给颛顼和文昌菩萨上香、鞠躬,以示敬意。十分可惜的是,1953年加宽108国道时,该牌楼被拆除了。
牌楼由八根圆柱支撑,圆柱间可通行人和车马。楼高16米左右,分两层,下面一层供奉着颛顼帝,其正面横着一个大匾,匾上有汪元藻亲手所书的隶书体“颛顼故里园”五个字。第二层供奉的是文昌菩萨,匾名是“文昌宫”。两层均有四角斗拱,横梁上有宝顶。
关于该牌楼,荥经县政协主席兰树秋说,建国初期,时任荥经县文化馆馆长的刘继民曾收到在解放前去台湾的荥经人写来的信,希望将“颛顼帝故里”牌楼保护好。这进一步佐证了该牌楼的确存在过。
颛顼帝出生在六合坝,为了避免这里再出帝王,封建统治者便将坝南东西两头的两条小溪改名为打虎溪和磨刀溪,意为东边打虎如打王,西边磨刀杀凤凰。两溪旁的两座山头因溪而得名,至今仍叫做打虎溪和磨刀溪。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颛顼出生在若水,这已是公论。但《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若水是在哪里呢?在民国版的《荥经县志》中,清末举人汪元藻在其所作的序中说:“若水在严道。”而严道就在今天的荥经县。汪元藻的理由来自汉朝的《水经注》:“黑水、青水之间,若水出焉。”他认为,荥经县东有青衣江,即青水;西有大渡河,其上游称为泸水,泸即黑色,因而泸水就是黑水。
《史记》中所说的蜀山又在哪里?荥经县若水文化工作室另一研究人员李德祥说,在眉山市政协赠送的资料《世界最大国家森林公园——瓦屋山》中记载:“瓦屋山古称居山、蜀山……”另外,《山海经》中也说:“居山生若木,若水出焉……流沙以东,青水以西,为若水也。”据李德祥等人考证,若木正是生于瓦屋山中的一种被称为活化石的由远古时期存活下来的树木,在其他地方极为少见。荥经县的位置正处在流沙河以西,青衣江以东,瓦屋山以北,经河又发源于瓦屋山,这都与《山海经》、《水经注》等史籍中所说的若水相吻合。依此看来,颛顼的母亲昌仆即为荥经人氏。
颛顼是黄帝之孙,五帝之一,他为什么会出生在荥经?
据史料介绍,黄帝年纪大后,曾命其子昌意征讨九黎部落。昌意将九黎驱逐至今云贵川一带,自己也就屯兵在川西。这期间,他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下颛顼。颛顼十分聪颖,12岁时离开若水,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学习政事。黄帝驾崩后,20岁的颛顼称中央天帝,开始统领四方部落。
樊敏
樊敏(119-203) 雅安市芦山县人。东汉官至巴郡太守,曾举司徒,位列三公,后迁任汉中太守未就。知识渊博,才能卓著,足迹遍及川、陕及京都一带,并去边远哀牢夷国十年之久,对传播汉文化,整合民族关系方面贡献很大,深受兄弟民族的崇敬和信赖,曾受任为青衣姜国国丞,是一位杰出的民族工作者。且品德超人,“弹饕纠贫,务锄民秽,仕不为人,禄不为已”,这在封建社会里,袴实属难能可贵。兴平六年(公元194年)后,因奸佞弄权,忌贤疏能,加之年事日迈,遂告老还乡,终年84岁。
对其一生,樊敏碑阙多有记录。此碑具有甚高的学术、艺术价值,北宋以来,赵明诚、杨升庵、孙星衍、康有为、郭沫若、任乃强等名人学者备加赞颂。加今此碑巍然屹立于芦山境内,见碑如见其人。
吴理真
吴理真,名山人,家住蒙山之麓,《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
为了采摘茶种籽,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捡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盖以谷草,使茶籽不会霉变和冻坏。为了选择播种茶籽的地方,吴理真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对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定蒙顶五峰之间(今皇茶园)和菱角弯一带最适宜茶树生长。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质极为丰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蒙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在我国茶叶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吴理真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象,吴理真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行动,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用勤劳和智慧浇灌出了株株嫩绿茁壮的茶树,他成功了。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体强身。他以植茶为民众的精神谱写了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历史。
高颐
高颐(?-209) 今雅安市雨城区人。字贯光,东汉末与其弟实同举孝廉,历任北府丞,武阳令、阴平都尉及盆州太守。
清《雅州府志》将高颐昆仲均列入《宦迹》,《乡贤》篇内,《雅安历史》载“高君石阙二,建安中立,弟实子直墓均在焉”。
按高君阙,碑、墓均在今雨城区姚桥乡(原名孝廉乡),证明他是东汉时汉嘉郡(今雅安市)人。出土碑铭说他“亲贤乐善”,“法萧曹之兀要, 求由之政事”,说明他从政时为老百姓做过一些好事,讲求法治,正直不阿。卒于建安14年(209年)8月。
殁后,据说臣吏悲号,百姓痛哭,遗爱在民,当非过誉。
何崇政
何崇政,清咸丰、同治年间李、蓝起义的著名将领,雅安市名山县人,生卒年月不详。
为人“豪侠好义”,急人所急。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在府试中,因针贬时弊,遭指斥鞭笞。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李永和、蓝朝鼎揭竿而起,何崇政满怀对清廷的愤懑,投奔其麾下,旨在“杀贪官以救民,分豪富而济众”。以足智多谋,任蓝部军师,先后转战于青神、蒲江、大邑、雅安、名山、荥经、天全等十余州县,献计擒斩清军重要将领马天贵、张万禄、余振海等人。所率义军,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沿途榜示安民”,深受百姓拥护。后起义失败,不知所终。
吴之英
吴之英(1857-1918) 字伯朅,号蒙阳渔者,雅安市名山县人。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经常家、书法家。
曾任资州艺风书院及简州通材书院讲席、灌县训导、成都尊经书院都讲、锦江书院襄校、国学院院正。曾响应“康梁变法”,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并自任主笔。戊戌维新失败,愤然回乡隐居,研究学问,专心著述,有《寿庐丛书》七十二卷著述传世。他还长于书法,在书法理论上,接受康有为、包慎伯力倡北魏之说,在运笔实践中,猛攻篆籀、汉魏碑刻,所书给人以"正侧井用,顺逆兼施、凌厉飞动,厚重凝练"之 。当时的文学家、书法家赵熙称赞:“其书瑰玮”。
矗立于成都市人民公园的“辛亥保路死事纪念碑”朝东一面,即为吴之英之手。
王应元
王应元(生卒年不详) 西番(今改称藏族),清代松林地第六代土千户。同治2年(1863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军抵紫打地,在其族叔辅佐通把王自盈挑唆下拒绝石达开让道要求,拆毁松林河桥,配合骆秉章等清军围困石军,致使石达开军败被骗遭俘,清政府特“奉旨赏给世职”,颂换“松林地土都司印信号纸”,仍赏加副将衔,子孙承袭。
光绪12年(1886)慈禧懿旨紫光阁绘象备案,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千古罪人。
陈邦直
陈邦直(1874-1939) 又名宗彦,雅安市汉源县人,前清文生。1905年从日本留学归来,曾投入四川省同志会活动。
后回乡里,倡导新学,设“私塾改良会”,创办汉源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学堂,第一所女子师范,开一代新风,教绩卓著,为汉源县新学奠基人。
民国建立,被选为四川省议会议员,曾参与编修《汉源县志》、自编《陈氏家谱》8卷。
罗日增
罗日增(1875-1949) 字子舟,雅安市雨城区人。幼好习武,臂力过人。及长,结纳江湖,从事袍哥活动。同盟会成立后,应邀入盟。
1911年6月四川保路同志会在资州罗泉井开会,商定起义方案,罗于会后兼程返雅,筹备起义。7月21日,川南各县同志军齐集雅安,推罗为川南同志军水陆全军统领。罗一面挥师围攻雅安,一面分兵攻下荥经。因攻雅安受挫,罗率部东下,转战洪雅、夹江等地。
雅事平定后,四川军政府任罗为边军统领,驻防西昌、越西一带。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罗不见容,被迫去职,从此闲居乡里。
1949年秋,罗随羊仁安赴西昌,投靠国民党西昌行辕主任贺国光而铸成大错,行抵小相岭为解放军包围,罗被击毙。
⑸ 四川雅安出过那些名人、明星呢
雅安历史名人
颛顼
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号高阳,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在位78年,享年98岁。颛顼生于若水,12岁时离开若水(雅安荥经),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学习政事。20岁时,黄帝驾崩,颛顼继承中央天帝之位。颛顼一生崇尚文治。主要功绩是:文治方面,始建中央(国家)统治机构,设立九州,规范宗教事务,始以民事纪官;教民耕种,创制历法,定婚姻,制嫁娶,整顿社会秩序。武功方面,平共工,征九黎,定三苗,初步完成了华夏的统一。
颛顼帝就出生在雅安市荥经县六合坝的洪庙沟一带。六合坝人长期以来一直供奉颛顼帝,在坝的街口还建有颛顼帝牌楼,至于该牌楼最早建于何时,已不得而知。由于牌楼年久失修,清末的六合坝人汪元藻在中举后,在原地进行了重修。另外,牌楼前几十米远的地方还建有劝人珍惜文字的红石塔字库。据王明玉回忆,其祖父曾无数次讲道过,满清时不论文武官员到了字库,均要下轿下马,徒步至牌楼下给颛顼和文昌菩萨上香、鞠躬,以示敬意。十分可惜的是,1953年加宽108国道时,该牌楼被拆除了。
牌楼由八根圆柱支撑,圆柱间可通行人和车马。楼高16米左右,分两层,下面一层供奉着颛顼帝,其正面横着一个大匾,匾上有汪元藻亲手所书的隶书体“颛顼故里园”五个字。第二层供奉的是文昌菩萨,匾名是“文昌宫”。两层均有四角斗拱,横梁上有宝顶。
关于该牌楼,荥经县政协主席兰树秋说,建国初期,时任荥经县文化馆馆长的刘继民曾收到在解放前去台湾的荥经人写来的信,希望将“颛顼帝故里”牌楼保护好。这进一步佐证了该牌楼的确存在过。
颛顼帝出生在六合坝,为了避免这里再出帝王,封建统治者便将坝南东西两头的两条小溪改名为打虎溪和磨刀溪,意为东边打虎如打王,西边磨刀杀凤凰。两溪旁的两座山头因溪而得名,至今仍叫做打虎溪和磨刀溪。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颛顼出生在若水,这已是公论。但《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若水是在哪里呢?在民国版的《荥经县志》中,清末举人汪元藻在其所作的序中说:“若水在严道。”而严道就在今天的荥经县。汪元藻的理由来自汉朝的《水经注》:“黑水、青水之间,若水出焉。”他认为,荥经县东有青衣江,即青水;西有大渡河,其上游称为泸水,泸即黑色,因而泸水就是黑水。
《史记》中所说的蜀山又在哪里?荥经县若水文化工作室另一研究人员李德祥说,在眉山市政协赠送的资料《世界最大国家森林公园——瓦屋山》中记载:“瓦屋山古称居山、蜀山……”另外,《山海经》中也说:“居山生若木,若水出焉……流沙以东,青水以西,为若水也。”据李德祥等人考证,若木正是生于瓦屋山中的一种被称为活化石的由远古时期存活下来的树木,在其他地方极为少见。荥经县的位置正处在流沙河以西,青衣江以东,瓦屋山以北,经河又发源于瓦屋山,这都与《山海经》、《水经注》等史籍中所说的若水相吻合。依此看来,颛顼的母亲昌仆即为荥经人氏。
颛顼是黄帝之孙,五帝之一,他为什么会出生在荥经?
据史料介绍,黄帝年纪大后,曾命其子昌意征讨九黎部落。昌意将九黎驱逐至今云贵川一带,自己也就屯兵在川西。这期间,他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下颛顼。颛顼十分聪颖,12岁时离开若水,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学习政事。黄帝驾崩后,20岁的颛顼称中央天帝,开始统领四方部落。
樊敏
樊敏(119-203) 雅安市芦山县人。东汉官至巴郡太守,曾举司徒,位列三公,后迁任汉中太守未就。知识渊博,才能卓著,足迹遍及川、陕及京都一带,并去边远哀牢夷国十年之久,对传播汉文化,整合民族关系方面贡献很大,深受兄弟民族的崇敬和信赖,曾受任为青衣姜国国丞,是一位杰出的民族工作者。且品德超人,“弹饕纠贫,务锄民秽,仕不为人,禄不为已”,这在封建社会里,袴实属难能可贵。兴平六年(公元194年)后,因奸佞弄权,忌贤疏能,加之年事日迈,遂告老还乡,终年84岁。
对其一生,樊敏碑阙多有记录。此碑具有甚高的学术、艺术价值,北宋以来,赵明诚、杨升庵、孙星衍、康有为、郭沫若、任乃强等名人学者备加赞颂。加今此碑巍然屹立于芦山境内,见碑如见其人。
吴理真
吴理真,名山人,家住蒙山之麓,《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
为了采摘茶种籽,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捡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盖以谷草,使茶籽不会霉变和冻坏。为了选择播种茶籽的地方,吴理真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对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定蒙顶五峰之间(今皇茶园)和菱角弯一带最适宜茶树生长。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质极为丰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蒙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在我国茶叶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吴理真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象,吴理真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行动,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用勤劳和智慧浇灌出了株株嫩绿茁壮的茶树,他成功了。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体强身。他以植茶为民众的精神谱写了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历史。
高颐
高颐(?-209) 今雅安市雨城区人。字贯光,东汉末与其弟实同举孝廉,历任北府丞,武阳令、阴平都尉及盆州太守。
清《雅州府志》将高颐昆仲均列入《宦迹》,《乡贤》篇内,《雅安历史》载“高君石阙二,建安中立,弟实子直墓均在焉”。
按高君阙,碑、墓均在今雨城区姚桥乡(原名孝廉乡),证明他是东汉时汉嘉郡(今雅安市)人。出土碑铭说他“亲贤乐善”,“法萧曹之兀要, 求由之政事”,说明他从政时为老百姓做过一些好事,讲求法治,正直不阿。卒于建安14年(209年)8月。
殁后,据说臣吏悲号,百姓痛哭,遗爱在民,当非过誉。
何崇政
何崇政,清咸丰、同治年间李、蓝起义的著名将领,雅安市名山县人,生卒年月不详。
为人“豪侠好义”,急人所急。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在府试中,因针贬时弊,遭指斥鞭笞。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李永和、蓝朝鼎揭竿而起,何崇政满怀对清廷的愤懑,投奔其麾下,旨在“杀贪官以救民,分豪富而济众”。以足智多谋,任蓝部军师,先后转战于青神、蒲江、大邑、雅安、名山、荥经、天全等十余州县,献计擒斩清军重要将领马天贵、张万禄、余振海等人。所率义军,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沿途榜示安民”,深受百姓拥护。后起义失败,不知所终。
吴之英
吴之英(1857-1918) 字伯朅,号蒙阳渔者,雅安市名山县人。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经常家、书法家。
曾任资州艺风书院及简州通材书院讲席、灌县训导、成都尊经书院都讲、锦江书院襄校、国学院院正。曾响应“康梁变法”,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并自任主笔。戊戌维新失败,愤然回乡隐居,研究学问,专心著述,有《寿庐丛书》七十二卷著述传世。他还长于书法,在书法理论上,接受康有为、包慎伯力倡北魏之说,在运笔实践中,猛攻篆籀、汉魏碑刻,所书给人以"正侧井用,顺逆兼施、凌厉飞动,厚重凝练"之 。当时的文学家、书法家赵熙称赞:“其书瑰玮”。
矗立于成都市人民公园的“辛亥保路死事纪念碑”朝东一面,即为吴之英之手。
王应元
王应元(生卒年不详) 西番(今改称藏族),清代松林地第六代土千户。同治2年(1863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军抵紫打地,在其族叔辅佐通把王自盈挑唆下拒绝石达开让道要求,拆毁松林河桥,配合骆秉章等清军围困石军,致使石达开军败被骗遭俘,清政府特“奉旨赏给世职”,颂换“松林地土都司印信号纸”,仍赏加副将衔,子孙承袭。
光绪12年(1886)慈禧懿旨紫光阁绘象备案,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千古罪人。
陈邦直
陈邦直(1874-1939) 又名宗彦,雅安市汉源县人,前清文生。1905年从日本留学归来,曾投入四川省同志会活动。
后回乡里,倡导新学,设“私塾改良会”,创办汉源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学堂,第一所女子师范,开一代新风,教绩卓著,为汉源县新学奠基人。
民国建立,被选为四川省议会议员,曾参与编修《汉源县志》、自编《陈氏家谱》8卷。
罗日增
罗日增(1875-1949) 字子舟,雅安市雨城区人。幼好习武,臂力过人。及长,结纳江湖,从事袍哥活动。同盟会成立后,应邀入盟。
1911年6月四川保路同志会在资州罗泉井开会,商定起义方案,罗于会后兼程返雅,筹备起义。7月21日,川南各县同志军齐集雅安,推罗为川南同志军水陆全军统领。罗一面挥师围攻雅安,一面分兵攻下荥经。因攻雅安受挫,罗率部东下,转战洪雅、夹江等地。
雅事平定后,四川军政府任罗为边军统领,驻防西昌、越西一带。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罗不见容,被迫去职,从此闲居乡里。
1949年秋,罗随羊仁安赴西昌,投靠国民党西昌行辕主任贺国光而铸成大错,行抵小相岭为解放军包围,罗被击毙。
⑹ 河南安阳有什么名人
岳飞郭朴(1511年~1593年),字质夫,世称东野先生,乡人呼为“郭阁老”,明代安阳人。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还有周公,
⑺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及事件
1、刘备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着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2、曹操
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然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
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
3、孙权
孙权向曹操表示愿意攻打关羽,曹操为使关羽孙权相争,命曹仁把孙权写给曹操的密信射到关羽军中,关羽陷入两难境地。闰月里,孙权征讨关羽,吕蒙打破公安,俘虏将军士仁,后军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投降。
吕蒙军据江陵,安抚百姓,释放于禁。陆逊军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于是屯居夷陵,守峡口防备蜀汉援军。关羽兵还当阳,西保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军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逃出麦城,众人失散,只剩下十余骑,孙权派朱然、潘璋军埋伏于关羽等人前行道路。
十二月,潘璋部将马忠抓获关羽及关平、赵累等于章乡,孙权斩杀关羽,平定了荆州。当年瘟疫盛行,孙权尽免荆州民租税。曹操上表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奉贡汉室。
4、诸葛亮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5、关羽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夷陵之战,刘备败走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后,建兴元年(公元223)四月,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正是从这时起,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才真正地发挥出来。诸葛亮牢记先帝的临终嘱托,忠心辅佐刘禅,治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蜀汉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并积极改善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曾多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刘备的兴兵伐吴,破坏了业已形成的孙刘联盟,对蜀汉的发展极为不利。刘禅即位后,蜀国国力薄弱,当务之急就是恢复并巩固孙刘联盟,以抵抗曹魏。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断绝与曹魏的关系,重新建立了与蜀汉的盟友关系。
诸葛亮治蜀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在政治方面,他强调以法治国,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法检》、《科令》、《军令》、《蜀科》等就是诸葛亮同其他人共同制定的法律文本。诸葛亮赏罚分明,不徇私情,同时,还重视人才,任人唯贤。诸葛亮还对蜀汉的行政机构进行了改革整顿,精简了吏员,节省了国家开支。在农业方面,诸葛亮重视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员不要耽误农时,妨碍农民作业,同时还要减轻赋税。他鼓励农民种植,还在汉中一带推广屯田,以解决北伐所需的军粮供应。在水利事业方面,派专人对蜀国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进行维护和管理,以保证农业灌溉的顺利进行。在诸葛亮手工业政策的引导下,蜀国的盐铁业和诸葛亮织锦业都非常发达。当时蜀国一些地方已经可以用火井煮盐,钢铁冶炼也非常先进。在织锦业中,锦江、锦里都因织锦而得名。诸葛亮鼓励桑蚕事业,蜀锦成为当时蜀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国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与魏、吴对峙,继续延续了40年的时光。
诸葛亮在治蜀的同时,还南征北战,一方面平定南中,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多次北伐中原,企图恢复汉室基业。
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分布着一些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趁刘备新亡,蜀汉政权不稳之时发动了叛乱。首先是益州地方豪帅雍闿的叛乱。他杀死了益州太守正昂,气焰嚣张。诸葛亮又任命张裔为益州太守,却被雍闿抓起来送往东吴,孙权任雍闿为永昌太守。随后,雍闿又与同郡人孟获等人煽动当地少数民族起兵叛乱,牂牁太守、越巂夷王等也纷纷起兵相应,严重威胁着新生的蜀汉政权。
诸葛亮首先试探性地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给雍闿写信,劝他停止叛乱,但遭到了雍闿的拒绝。随后,诸葛亮决定通过武力平定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三月,诸葛亮亲率蜀军,兵分三路,开进南中。蜀军很快平定了越巂郡和牂牁郡,五月,蜀军渡过泸水,进入了益州郡。此时,雍闿被杀,孟获代替他继续领导叛军。诸葛亮命令军士对孟获只擒不杀,要让孟获心服口服。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于收服了孟获。孟获率部来降,并答应南人永不反叛。七月,南中少数民族的叛乱彻底平息。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对当地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政策。如增加郡的数量,任用当地官吏管理当地事务,还让一些有威望的少数民族豪酋到蜀汉中央任职,对改善蜀汉与少数族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南中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平定南中叛乱后,诸葛亮又开始了对曹魏的北伐战争。黄初七年(公元226),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好机会,第二年春天,他亲率大军开始了第一次伐魏战争。著名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这次北伐前,向后主刘禅上的。诸葛亮首先在汉中驻扎,建兴六年(公元228),他决定出兵伐曹。很快,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陆续降蜀,诸葛亮还在天水收降了姜维,使蜀军如虎添翼,整个战争形势对蜀军非常有利。但由于蜀将马谡轻敌自傲,致使重要军事据点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失守,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上书刘禅,自贬三级。这年冬天,诸葛亮乘魏吴交战之机,再次伐魏,包围陈仓。但由于蜀军粮草不足,诸葛亮下令撤军,返回了汉中。
建兴七年(公元229)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三次北伐。由于连续阴雨,阻碍了蜀军的前进,使得蜀军被迫撤退。建兴九年(公元231)春,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在这次战争中,诸葛亮与魏将司马懿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比试。正在势均力敌之时,刘禅突然要求诸葛亮撤兵,诸葛亮急忙撤回汉中,却被告知并不是刘禅下令撤军,而是负责运粮的李严失职,假传圣旨。诸葛亮虽然上书刘禅将李严治罪,却丧失了战胜魏军的大好时机。
为了解决军粮辎重的运输问题,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为战争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后援补给。经过了三年的修养生息,魏、蜀双方的实力都有所增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五次伐魏。此次北伐,蜀军兵出斜谷口,驻扎在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水南岸继续对峙。但诸葛亮由于过度劳累,身体每况愈下,终于病倒在前线,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开始走下坡路,最终被曹魏所灭。
刘禅为了纪念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做出的丰功伟绩,将其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追谥为忠武侯,所以历史上称诸葛亮的祠庙为“武侯祠”。
⑼ 急求《三国演义》人物事迹!!!!!!!!!!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
三国演义重要事件
1、七擒孟获。主要人物是诸葛亮与孟获,其次是马谡等。孟获造反,诸葛亮想平定南方,马谡献计,攻心为上。表现出孟获鲁莽的性格,诸葛亮攻心为上是明事理(一次打赢南蛮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但是想他们永远不反叛是很难的,所以让他们心服,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七擒孟获是智、不杀是仁。
2、空城计。主要人物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由于马谡失了街亭,司马懿15万兵直打诸葛亮所在的只有2500兵的西城县。表现司马懿谨慎多疑。诸葛亮平生第一次用险招,聪明大胆、临危不乱的性格。
3、失街亭。言主要人物诸葛亮、马谡、司马懿。诸葛亮打魏国,司马懿帮助曹真先取诸葛亮派马谡先占了街亭。马谡防守失败。表现马谡自大、无知、虚有其表。无知是诸葛亮事后说的。
4、斩马谡。马谡防守街亭失败被斩。表现诸葛亮的爱才(挥泪斩马谡啊),严谨(不杀,以后难以服众,诸葛亮是这样想的)。
5、舌战群儒。主要人物诸葛亮与江东名儒。刘备被曹操打败逃走,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与江东名士主要是讨论是否应降曹操及当时形势等问题。表现诸葛亮的能言善辩、急智、爱恨分明(爱汉骂曹),江东名儒的淤腐、势利。
6、草船借箭。主要人物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周瑜用计害诸葛亮做10万箭,在鲁肃帮助下向曹操“借”了10万箭。表现诸葛亮的聪明善谋(利用四时气节和阴阳变化、清楚周瑜、曹操的心理)、曹操的谨慎、周瑜的心胸襟小及多谋。鲁肃的老实善良。
7、火烧博望坡。主要人物诸葛亮、关羽、张飞、夏侯敦。曹操派夏侯敦打刘备的新野城,诸葛亮在博望坡树林窄小的地带打埋伏放火。表现诸葛亮聪明。关羽张飞看不起诸葛亮的小心眼性格,夏侯敦鲁莽、轻敌。
8、火烧新野。主要人物诸葛亮、曹仁等等。曹仁探得新野是空城,带兵入城被诸葛亮用炎计打败。表现刘备仁慈(带百姓一起走)。诸葛亮聪明。
9、白帝城托孤。表现刘备“狡猾”(死前大说反话,刘禅不行你来做皇帝),诸葛亮忠心。
10、温酒斩华雄。主要人物华雄、关羽、曹操、袁绍。关羽自荐去PK华雄,袁绍说关羽低等武将不佩与别人PK,曹操以酒送行。表现关羽勇敢、忠义,曹操慧眼识人,袁绍不能唯才是用。
11、过五关斩六将。主要人物关羽、韩福、王植、秦琪等等。表现关羽忠义,勇敢,重情。
12、单刀赴会。主要人物关羽、鲁肃。表现关羽大胆、有谋有勇、临危不乱。
13、三英战吕布。都是勇猛的表现。
14、水淹七军。主要人物关羽、庞德、于禁。于禁是跟随曹操很多年的大将,看不起初跟随曹操的庞德、庞德忠心耿耿,誓杀关羽。最后于禁却被关羽俘虏,但是庞德被擒而不降,被斩。表现关羽聪明。于禁一时怕死,庞德忠义,勇敢。
15、刮骨疗毒。还能说什么,表现关羽“稳重”的性格。嘻嘻。
16、义释曹操。义释严颜或义释曹操?如果是严颜,那就张飞聪明,严颜重情义。如果曹操,那就是陈宫爱国(疼恨当董卓而帮助曹操)。
17、桃园三结义。表现“三位”有志气,爱国。
18、三顾茅庐。主要人物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表现刘备有礼貌,耐心。关羽、张飞轻视诸葛亮。
19、青梅煮酒论英雄。主要人物刘备、曹操。主要表现刘备细心、聪明、狡猾、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