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黄含昌的丹青人生
记忆中的艺术人生
——和陈丹青相处的日子
(陈丹青是极具才华的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画家,著名油画家)
一九七四年五月,江西省文化组负责人王兆荣老师调我和著名画家陈丹青、施绍辰等一起上井冈山搞创作。两个月后,完成了我的国画任务《送航》,紧接着我又构图了一张油画《咱驶长虹跨大江》。当时,陈丹青看了草图和素描稿之后,提出合作,我当即表示同意并欢迎,这是我人生千载难逢的学习好机会,求之不得。经过相互努力,于同年十月一日在江西展览馆展出。记得就在开馆的数天后,这幅画突然被盗了,而且是刀片割走的,其画框还挂在位置上,这是在江西展览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案子。第二天陈丹青和我却成了南昌市大街小巷议论的话题了,同仁们都风趣地说我俩是大画家,说此油画之所以被盗,是因为画得大逼真了,把火车画跑了,把人画走了,把装的货物画飞了、看不见了等等,说得大神奇了。这幅画真正反映了那个时代非凡的历史进程,塑造出建设者前进的目光穿越,不是停留,而是出发。
第二天,时任省美协主席吴齐召开了会议,通知丹青和我再画一张《咱驶长虹跨大江》(见图一)在此展览,并说还可以参加选送国内美术大展。我俩很快又完成了这张油画创作,就这样留下了我们永远的纪念,成为了我们共同合作的见证。每当细赏此幅画,记忆犹新,当年他与我奋力提笔留下的美好情景历历在目,这不仅凝聚着我们深厚的感情,更融成了二颗友谊的心声!几十年如一日,始终陪伴着我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岁月的年轮来回轮转,转眼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虽然人入古稀,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审视我的绘画生涯,昔日朋友陈丹青当年绘画的神态总会情不自禁的映入眼帘:他是那么执着、那么用心!我们曾积极地讨论艺术的话题,炎热的三伏天,为研究国外艺术,我们的身影常出现在四大火都之一的“南昌八一广场”。如俄罗斯列宾和安·依凡诺夫等多名画家的作品,特别是他对西方绘画,包括法国十九世纪巴比松派、学院派、早期印象派、野兽派等特点,进行时间和空间的点评和中国画的联系,如何与中国油画结合起来探索一条发展路子的论点。他说:“画之前要熟悉物体结构动态和精、气、神、韵、蕴;图画要按传统的布白,以白当墨来处理色彩;要讲究艺术的整体光源、与明暗色彩调的谐合;深入时要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第二世界;调整时要反复对比,恰到好处的修改。”如我拜读莫朴、黎冰鸿老师为题材的《南昌起义》后,我根据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才先生的指示将周总理的左手紧握拳头高举宣誓,右手插腰,组织领导人物发动革命起义。队伍中安排了有代表性的广大工农群众、知识分子同心协力干革命,展开红旗,打响了起义第一枪,重新画了《南昌起义》(见图二)。
与他相处的那些日子里,我们同吃同住同画。为了创作,有时候熬到深更半夜,我受益匪浅,尤其能熟练的把握写实能力和写生之前的读人、读物的深刻理解,他天才般地运用了绘画的效率、质量和速度,比一般画家要快一倍。如画烟、雾、云、气等,他用中国画泼墨的手法,其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就像公孙大娘舞剑,一挥而就。从无形到有形的立体空间深入奇妙之境,视觉中的几个调子栩栩如生,这就是他独到之处的笔法精髓。平时整个生活空间就是课堂,他幽默地说睁开眼睛就是观察读画过程的画框,就是写生;手放在袋子里闲而不闲,就是触觉画画,等于默写。他是多么自然的会利用时间,所以他能熟练、快速、准确、成功的把握艺术。去 年我画《雄风》(见图三),我就根据他说的有些题材画画不成直线就画曲线,两线共存,我就按他的思维把来自世界各国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水土、不同语言、不同思想、不同动作统一到一个目标的构想来构图的,其动作按直线和曲线的办法,安排阴阳对立、统一变通无常的展现出既矛盾又相互转化的、综合复杂的、千姿百态的、体育运动的组合作品来,这就是直线和曲线合一的画法。他画直线,和别人不一样,他是一上一下用拉锯式线条画线,而且很特别,直得像把尺一样。
我时常回忆他那面孔,是何等的可亲可爱!时常从他那极具才华言谈中隐藏了很多的知识源泉和人生哲理。他常说:“要提醒自己不要跌倒自己曾经跌倒过的同样的地方”这句话,一直都激励着我,影响着我。至今我还珍藏着陈丹青几十年前的来信及其父母、兄弟、朋友的来信,还有他母亲当年送给我的那幅74年3月陈丹青的自画像(见图四),并说“这是作为你和丹青兄弟情谊的纪念,希望你们永远是兄弟,永远在一起。”
② 江南四大才子谁最擅长丹青
江南四大才子中最擅长丹青的是:唐伯虎。
唐伯虎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明朝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唐寅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因为生病而去世。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③ 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历史人物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o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长了一点,你摘要使用吧
采纳哦
④ 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
文天祥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
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⑤ 二十名历史人物
人物的种类有很多,我给你介绍几个外国的历史人物
大众传统的认知不同,在革命的大部分时间里罗伯斯庇尔都不是一个狂热主义者,更谈不上独裁,恰恰相反,他可能是革命者中极少数没有道德瑕疵的人,他还是为数不多自1789年三级会议到1794年走上断头台一直参与革命进程的人,所以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够窥见大革命自身的动力与演变。
然而在革命初期,罗伯斯庇尔并没有多么引人注目,大革命最初的爱国英雄称号属于迪波尔、穆尼耶、米拉波,1791年3月,一名英国观察家几乎预言式的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他从骨子里就是一个共和主义者,并不是为了讨好大众,而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他认为这是最好的政体……他是一个刻板的人,固守原则,待人接物简单呆板,衣着朴素,明显不会腐化堕落,轻视钱财。我每晚都在观察他,他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他正在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我认为他很快就会上位,统治成千上万的人,结果遭到了嘲笑。”
当然,在1791的春天,罗伯斯庇尔仍然拒绝承认自己是一名共和主义者,事实上在国王出逃之前,没有人想象过共和国,罗伯斯庇尔的政治生涯大多如此,除了几近疯狂的1794年夏天,他很少成为政治的开创者,毋宁说,他的政治思潮与大革命本身的动力学相辅相成。让罗伯斯庇尔名声鹊起的是他在制宪议会晚期的几个提案,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否决条款,他提议所有制宪议会成员在本届议会结束后四年内不得担任公职,这也就意味着1789年的爱国英雄们将全部退出法国政治的最高层,除此之外他还控诉了奴隶制,要求无论肤色种族一律赋予政治权利,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他通过自己的演说,开始赢得雅各宾俱乐部的声望。
1791年6月20日,可能是大革命中最大的转折点出现,国王出逃。国王出逃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他将法国所有潜在的矛盾全部摆上了台面,并且要求所有人马上站队,他撕裂了法国。在1791年6月以前,从来没有人讨论过共和国,但现在他被摆在了台面上,然而在政治上层,这样的要求还不明显,巴纳夫、迪波尔等人想要掩盖事实,将罪责归咎于国王手下的将军,而罗伯斯庇尔也不置可否,只说应该把决定交给人民——最终人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7月17日,五万民众来到圣坛前情愿废除君主制,这最终引起了战神广场大屠杀。雅各宾俱乐部被分裂了,以巴纳夫、迪波尔为首的君主立宪派成立了斐扬俱乐部,并且带走了大部分议员,只有罗伯斯庇尔、佩蒂翁等一两人没跟他们走,即使罗伯斯庇尔自己不愿承认,但是国王出逃或许是他重新考量民众与共和制的开始。1792年7月,伴随着国内外矛盾的激化,法国陷入危机之中,雅各宾俱乐部开始谋划推翻君主制,这一次连最谨慎的罗伯斯庇尔也加入了进来,他放弃了此前宣称的宪政捍卫者的口号。8月10日,君主制被最终废除。
而在对外方面,1792年3月,布里索及其支持者进入内阁,他曾经起草了战神广场大屠杀中废除君主制的请愿书,也是之后吉伦特派的领袖,而在当时他们被称为布里索派。布里索上任后作出的最重要的决定就是鼓吹向欧洲宣战,他坚信战争能够让国家重生,恢复国家的尊严,但是罗伯斯庇尔则坚决反对战争,他认为如果战争失败,革命将会被颠覆,而如果战争胜利,则会出现军事将领独裁,当然,此时他担心的是拉法耶特。而在君主制被废除后,罗伯斯庇尔与布里索的矛盾也开始激化,罗伯斯庇尔也正是在此时对方为吉伦特派,双方也互相指责彼此谋划了九月屠杀。
在危机最为严重的1793年,救国委员会设立,罗伯斯庇尔怀疑其价值因而拒绝加入,4月巴黎群众要求将吉伦特派赶出议会,罗伯斯庇尔坚决反对,他不愿看到国家代表受到威胁,然而5月26日,他在雅各宾俱乐部邀请人民反对国民公会中的腐败分子,5月31日,起义者开始搜捕嫌犯,吉伦特派拒绝投降,并扬言要外省来复仇,直到此时罗伯斯庇尔才决心提出要弹劾名单上的人。10月3日,巴黎民众要求审判吉伦特派和王后,而罗伯斯庇尔一直在与这些做法抗争,并坚决反对记名投票,以免斗争进一步扩大。8月11日,在1793宪法通过后,有代表提议解散国民公会,让位一个常规的立宪政府,但是罗伯斯庇尔否决了这个提议,现在是共和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必须坚守下去。所以,讽刺的是,罗伯斯庇尔最终接手了由布里索发动、他坚决反对的战争和整个烂摊子。
之后,便是著名的恐怖时期,但是实际上,恐怖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1794年4月以前,恐怖是由巴黎群众主导的,而1794年4月到7月,则是由罗伯斯庇尔主导的。自革命一开始,巴黎群众便是重要的政治力量,他们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路易十六从凡尔赛带到了巴黎,甚至推翻了君主制,但是也就是自此时开始,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和国内外危机的加剧,巴黎群众变得愈发疯狂了,在推翻吉伦特派以后他们几乎挟持了国民公会,强制雅各宾派实行经济管控和恐怖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在接受恐怖政策时发挥重要作用的不是罗伯斯庇尔,而是丹东。
⑥ 中国绘画史,各时期历史代表人物以及简单介绍
【史前绘画概况】
我们现在对史前绘画的了解都是从出土的彩陶及遍布全国的岩画遗存中得来的,而今天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作品的创作大多出于宗教和巫术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审美和欣赏的需要。
■ 绘画的萌芽
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但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在这些众多的发现中,也包括了许多描绘人的图像,有些堪称宏幅巨制。内蒙古阴山岩画就是最早的岩画之一。在那里,我们的先人们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这类图像,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连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公里的画廊。据推测,是宗教或巫术的感召促使先人们不辞辛劳地创作了这些图像。类似的图像还可以在苏北的连云港孔望山将军崖岩画遗址中见到。
■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
探讨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我们仍然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处边远地区的神秘岩画。在云南沧源发现的岩画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岩画的构图更趋于复杂,所表现的内容也由单个的物体发展为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感的人。它们的存在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然,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在绘制岩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边界的限制,岩面也并没有作任何的处理,它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
这一切的改变源自于陶器和木结构建筑的出现,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们马上就发现这些材料是绝好的作画之处,于是,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纹样出现在这些器物上。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色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我国先民的杰出创造。此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仰韶类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鱼纹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寻味,关于这种图案具体的含意一直在猜测之中。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的图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绘制于陶缸上的《鹳鸟石斧图》,出土于河南临汝闫村。该图以写实手法所描绘的鸟、鱼及斧据说代表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历史事件。此外,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描绘了氏族成员欢快起舞的景象,堪称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杰作。
【先秦绘画概况】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可见,用漆作为颜料绘制器物在当时已很广泛了,常用的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说,那时的漆绘制品经常是与铮亮的青铜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摆在一起的,极富观赏性。在殷墟也曾发现过建筑壁画的残块,以红、黑两色在白灰墙皮上绘出的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
幸运的是,在长沙的楚墓中先后出土了两幅战国时期的带有旌幡性质的帛画,它们都属于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两画描绘的都是墓主的肖像,一幅为妇人,其上方绘有飞腾的龙凤;另一幅则是一位有身份的男子,驾驭着一条巨龙或龙舟。墨线勾勒的侧面肖像及伴有象征意义的动物是两画的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人物御龙图》所表现出来的画家技巧要熟练了许多。
【秦汉绘画概况】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秦汉时代艺术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绘画概况】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是由统一而分裂的过程。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随后由司马家族统一为西晋,但十六国的连年战乱,使得中国再次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5世纪时,由北魏的统一和相继分裂而形成的北朝和西晋王朝偏安江左后被宋、齐、梁、陈替代形成的南朝相互对峙。政治的不稳定、时局的混乱动荡,带来的是经济的普遍衰退,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却有了超乎寻常的改变。此时的统治阶级早已被儒家思想所左右,民间的风气也随之俯仰。纷乱的社会,又给宗教的蔓延和传播创造了极好的机会,社会各个阶层都对佛教有了更为迫切的需要和更为广泛的接受。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映象之一的书画艺术在此时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绘画中的人物画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对其他对象的描绘则还处在很不成熟的阶段
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隋唐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重要时期。隋朝书画,继往开来,酝酿着新风格的出现。初唐的书画则承袭了隋朝的风尚,崇尚法度,但已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一转变到盛唐时就已经完成了。各科画家先后涌现,风格趋向于健美飞动。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人物画(包括宗教画)与山水画,展现了唐代绘画的卓越成就。中晚唐的绘画又发生了新的变异,它的影响直到五代时仍能体现出来。
【魏晋南北朝绘画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象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时期中,发展得最为突出的是人物画(包括佛教人物画)和走兽画,而中国绘画中的其他各科还远未成熟,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中出现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衬景,山水画的逐步独立直到南北朝后期才趋于完成。之所以会这样,也是由于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任务决定的--为政教服务,"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这也是那时绘画的一个主要特点。
■ 南方的画家
◆(约31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人。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我们可以从他的几张画的摹本中推测他的绘画的本来面貌。他的绘画的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等几种,以《洛神赋图》数量最多。描绘古代妇女清规戒律的《女史箴图》被认为是隋唐官本,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洛神赋图》则是根据三国曹植的名篇《洛神赋》所绘制的一卷故事画,描写曹植与洛神之间的一段情缘,画面随着情节发展而展开,并描绘有车船、山水等景物及女娲、雷神等仙人,人物衣纹用线"紧劲连绵",似春蚕吐丝,被后世称为"游丝描"。这幅画现在有四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有专家认为辽宁省博物馆的那一卷更接近原作面貌。此外,他所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陆探微(?-约485),吴(苏州)人,是南朝宋文帝和明帝时的近侍之臣。他的画被南齐的谢赫评为当代之冠。但是他的画现在一张也没有传下来,我们今天只能从文献中去了解他的本来面目。据记载,他画的人物形象属瘦削型,符合用劲利,如锥刀"的效果,正是"秀古清象"的感觉。又提到他在线条的运用上," 连绵不断",所以又有"一笔画"的说法。后人把他和顾恺之归在一起,作为"密体"的代表画家。
◆张僧繇,吴(苏州)人。梁天监中为武陵王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苦学成才,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记载他在金陵一乘寺用讲求明暗、烘托的"退晕法"画"凸凹花",有立体感,可知他已接受了外来的绘画技法。文献里说他作画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很象现在的速写,被称为"疏体"。今有唐人梁令瓒临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传世,现已流往日本,但这幅画的用笔和记载并不相同。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此外,他还善于雕塑,有"张家样"之称。
◆萧绎(508-554),梁武帝萧衍第五子,由湘东王职即帝位,称梁元帝,字世诚,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记载里说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传世的《职贡图》是北宋年间的摹本,虽已残缺,但仍然可以看到六朝的风貌,技法朴拙,人物神情生动。此画对于我们了解南朝人物画的风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 北方的画家
◆曹仲达,原籍西域曹国,官至北齐朝散大夫。记载中说他善画佛画,也长于泥塑,所做佛画,到了唐代被称为"曹家样",与"张家样"并称,其特点为"曹衣出水",意思是说他画的人衣服窄紧,好象刚从水里出来一般。已无传世作品。
◆杨子华,在北齐世祖时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记载说他"天下号为画圣,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在长安等地画了很多的壁画,但到今天都已经了无踪迹。只有一卷传为宋临的《北齐校书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是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杨氏的卷轴画。该画描绘北齐天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诸人刊定五经诸史的故事。画中人物的特征,已不同于顾、张等人的"秀骨清象",人物面孔都呈鹅蛋形,与出土的娄睿墓壁画相吻合。因为他善于画壁画,所以有人把1979年出土的北齐娄睿墓的壁画推测为他的手笔。
■ 出土的画
在北方,墓葬壁画依然流行。但是广阔的中原从汉末就变成战场,到此时大多已是废墟一片,昔日的文化繁盛已不可见。倒是在东北和西北这两个地处偏僻的区域发现了绘制于公元3世纪到4世纪上叶的墓葬壁画。当时许多中原人为躲避战乱而移居到那里。在朝鲜安岳的3号墓中,其结构、装饰以及墓中的文字都表明墓主来自中国。虽然,这座墓中仍有盛大的出行图,但是儒家题材如劝善故事和祥瑞图像不见了,画家更偏重于对世俗生活和女性形象的描绘。在西北地区的墓葬中,儒家影响的减弱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大量墓葬壁画是表现这一边远地区的现实生活。在嘉峪关附近发现的一系列3世纪建造的砖室墓的装饰风格极为独特。墓中的砖上分别有用鲜艳的颜色和流畅的线条描绘的壁画,各个独立,连续起来看仿佛是连环画一样。甘肃酒泉发现的丁家闸5号墓却属于另外一种类型。它的两个墓室为连续性的大型壁画所覆盖,后室中描绘墓葬中的各种摆设,而前室壁画则描绘有神仙世界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图景和歌舞伎乐表演。这种与中原及东北墓葬壁画一脉相承的题材,其产生是由于古代酒泉在丝绸之路上的特殊位置决定的。1979年对位于山西太原的娄睿墓的发掘是近年中国考古界一起引起轰动的事件。墓葬中发现了71 幅、共200多平方米壁画,不仅数量惊人,而且其艺术水平也超过了已发现的早期或同时期的墓葬壁画。这座墓的主人是北齐的东齐王,他的生活图象及出行、归来图,门卫仪仗,天象和十二辰图等被绘制在墓中的墙壁上。构图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刻划,直至鞍马、走兽的勾描,无不显示着北朝末年壁画艺术开创一个新阶段的惊人发展。难怪学者们将它的作者猜测为当时的大画家杨子华。
■ 石窟壁画
遗存下来的北朝石窟壁画是了解该时代佛教绘画的重要资料,以克孜尔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最为著名。
在克孜尔的236个洞窟中,有70余窟的壁画保存完好。现存最早的壁画可能开始于4世纪的后半期,延续至7、8世纪。主要题材是说法图、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等。尤以本生故事画的形式最为独特,均以单幅的形式表现一个故事内容,这种独特形式对敦煌早期的壁画有一定的影响。
举世闻名的敦煌的第一个洞窟兴建于公元366年,敦煌早期洞窟中的壁画和彩塑受印度和中亚影响比较大,独特的"敦煌风格"直到北魏时才开始出现,而中原文化对其影响到西魏时期变得更为明显。这一时期所创作的绘画多为佛本生故事和僧尼故事。总的说来,北朝时期的敦煌艺术精力了逐步本土化的过程,此时,印度、中亚传入的题材和源于中国的主题和风格往往以独特的方式汇聚在同一个洞窟中,在北魏末年建造的249窟中集中反映出来。在这个窟中,正面佛立像的两旁是菩萨和飞天,佛像的周围绘有许多小佛像,俗称"千佛";上方的彩绘佛龛中绘有演奏各种乐器的乐伎飞天。代表性的洞窟还有275窟(十六国)、257窟(北魏)、254窟(北魏)、428窟(北周)、285窟(西魏)等。
>>>返回顶端
【隋唐绘画概况】
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来自各地,集中于京畿的画家,大多擅长宗教题材,也善于描写贵族生活。作为人物活动环境的山水,由于重视了比例,较好地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发展,人物鞍马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先后成熟,花鸟与走兽也作为一个独立画科引起人们注意,可谓异彩纷呈。初唐时的人物画发展最大,山水画则沿袭隋代的细密作风,花鸟画已经出现个别名家,宗教绘画的世俗化倾向逐渐明显和增多。从已发现的乾陵陪葬墓壁画的山水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的比较简单的斧劈皴。以薛稷、殷仲容为代表的花鸟画,则设色和水墨的形式都已出现。此外,这时最著名的画家还有阎立德与康萨陀等。他们的作品和作风丰富了初唐时期的画坛,为盛唐画风的突变奠定了基础。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没有流传,但是我们从乾陵各陪葬墓的壁画、新疆出土的绢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当时他们不同的风格。
盛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了巨人与全新风格的时代。宗教绘画更趋世俗化,经变绘画又有发展。不同地区的画法交融为一,产生了颇受欢迎的新样式,以"丰肥"为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初唐的政治事件描绘转为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划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而山水画则在此时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代表的画家有李昭道、吴道子和张璪,分工细和粗放两种。破墨山水也开始出现。花鸟画的发展虽不象人物画和山水画那样成熟,但在牛马画方面却名家辈出,曹霸、韩干、陈闳、韩滉与韦偃等都是个中好手。此外,著名的画家王维、卢稜伽、梁令瓒等也名重于时,时至今日还能看到他们的传世作品或者后世的摹本。
中晚唐的绘画,一方面完善盛唐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开拓了新的领域。此时,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及宗教画更见完备。而王墨等人的山水画则发生了变异,盛行树石题材,渐用重墨,泼墨山水也开始出现。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等的花鸟画作品则体现出了花鸟画的日臻完善。此外,李真与孙位也是当时的著名画家。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已无从得见,但从日渐发现的出土作品与壁画中,可以让我们想见当时的盛况。
隋代的著名的画家有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和展子虔,孙尚子与尉迟跋质那亦名重于时。他们各有所长,如杨擅"朝廷簪组",董擅"台阁",展擅"车马",孙擅"美人魑魅"。他们大多继承了前代的传统,更多地受到顾恺之的影响,作风近于密体。孙尚子则"善为战笔,甚有气力",尉迟跋质那来自新疆的于阗,善画外国佛像。唐朝的人物画的内容由取材历史故事转而把目光对准当代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功臣勋将。中原风格和边区风格并行不悖,亦相互影响。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作风的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北朝杨子华与南朝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前进,用笔洗炼圆劲,赋色沉着典雅,富于概括性。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边陲作风的人物佛像画,造型则富于变化,有一定的凹凸感,用笔紧劲屈曲,设色浓厚鲜明。
■ 隋人物画家
◆ 展子虔,历北齐、北周入隋,在隋朝时曾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善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尤以画山水闻名。他的山水画被称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该画用青绿重着色法画贵族春游的情景,用笔细劲有力,设色浓丽鲜明。图中的山水"空勾无皴",但远山上以花青作苔点,已开点苔的先声。人马体小若豆,但刻划一丝不苟。此画已脱离了为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虽然与发现的隋代壁画中的山水相比显得成熟一些,但与记载并不相悖。历来史家皆根据隔水上的宋徽宗题签认定此画为展氏手笔,今人则根据建筑等细节对此画的年代和作者提出质疑,认为此画的底本在中晚唐以后,为五代摹本,但并未获得公认。
◆ 董伯仁,生于西魏,历经北周、陈,隋朝初年尚在,汝南(今属河南)人。多才艺,官至光禄寺大夫殿内将军。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与展子虔同时入隋,并称"董展"。曾在汝州白雀寺等地作壁画,备受唐代张彦远等人的看重。《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6件,今画迹已无存于世。
◆郑法士,吴(苏州)人。北周时为大都督左员外侍郎、建中将军,封长社县子,入隋后授中散大夫。善画人物、楼台,师法张僧繇,曾于上都海觉寺等多处作壁画。《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20件,今已不传。
■ 隋唐绘画>山水画
◆ 李思训(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宗室。历任扬州江都令等多职,因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所以被称为"大李将军"。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画游人在江边活动,以细笔勾勒山石轮廓,赋重青绿色,富于装饰性。此画虽今被认定为宋人手笔,但可以反映他的画风。他的儿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也是著名的画家,人称"小李将军",秉承家学,亦擅青绿山水,风格工巧繁缛。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图》画唐玄宗及随从逃难四川的情形,宋以来相传为他的作品,现被断为宋人摹本。此派的山水风格,在初唐的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壁画中亦可看到。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张璪,字文通,吴郡(苏州)人,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等,活动于盛唐。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已无作品传世。但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 花鸟禽兽画
◆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孙。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以书法名世,为书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时称一绝,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诗颂其画鹤。绘画作品已无存。
◆ 曹霸,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魏高贵乡公曹髦后裔,官至左武卫将军。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成名于玄宗开元年间,天宝末年曾修补《凌烟阁功臣像》及画"御马",技艺精辟,杜甫曾作《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推许之。今画迹已不传。
◆ 韩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动于玄宗时代。少年时曾作酒肆佣工,得王维资助,改学绘画,十年而成。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画马师承曹霸,但更重写生,所画之马,壮健神骏,被誉古今独步"。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牧马图》画一虞官驾白马缓行,右侧为一黑马,用笔纤细遒劲,色墨渲染得宜。此画曾经南唐内府及宣和内府收藏,并有宋徽宗题"韩干真迹"。《照夜白图》画玄宗坐骑照夜白,也是流传有绪的作品。另有旧题《韩干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
◆ 韦偃,长安(今西安)人,寓居于蜀,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虽承家学传统,但青出于蓝。据记载,他画白川原牧马,马的姿态变化万千,穷极生动。今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风范,该图绘骏马一千二百余匹、圉人等一百四十余名,众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画山水,也对唐代山水松石的变革有过重要作用。
◆ 边鸾,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卫长史。擅画禽鸟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
◆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长安(今西安)人。唐天复年间避乱入蜀,留居30余年,卒于蜀。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著名画家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
■ 石窟墓室绘画
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题材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场面宏大,色彩瑰丽。无论是人物造型、风格技巧,以及设色敷彩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壁画的创作中大量出现净土经变画,如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如初唐220窟的各种经变壁画所呈现出的盛大歌舞场面,众多的人物、绘制精巧的建筑物等,使整个洞窟形成一个"净土世界"。除了经变画以外,还有说法图、佛教史迹图画、供养人像等。盛唐以后的经变内容逐渐增多,直接取材现实的供养人像身高日渐增加,占据了洞内、甬道的醒目地位。盛唐103窟的维摩变、中唐158窟的涅盘变、晚唐196窟的劳度叉斗圣变等是其中的精彩作品。晚唐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更是以特有的长幅形式表现了场面宏大的人马队列,堪称巨制。
近年来发现的年代可考、真实可靠的墓葬壁画已经成为我们研究唐代绘画最重要的实物资料,为鉴别和确定传世作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些发现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为了解唐代绘画的发展以及在某些特定阶段所表现出的复杂性提供了大量实例。在西安地区发现的27处唐代高官及皇室成员的墓葬使我们可以看到了唐代绘画题材的变化。长乐公主和执失奉节的墓葬壁画证明了七世纪时各种绘画流派共存的局面;而懿德太子、章怀太子和永泰公主三处皇家墓葬中的壁画则为研究八世纪初期宫廷绘画的风格变化提供了最好的例证。章怀太子墓中绘有狩猎出行图和马球图,其绘画线条自由奔放,犹如书法中的行草。
这里也有:http://www.cc5000.com/shi/huihua/indexh.htm
⑦ 被誉为丹青神话的是《 》
阎立本的人物画,形象传神逼真,被誉为“丹青神话”。写实性注重个性描绘,且多取回材于历史人物和答事件,,用以鉴戒贤愚、弘扬治国安邦大业。
阎立本的线描画部刚劲圆润,画衣简练粗重,设色也较前代更浓重,多用朱砂、石绿,有时也用金银等贵重矿物质材料。
⑧ 求五字古风唯美诗意的名字,要求带丹青和霓裳
轻吟那丹青、月影复随霓制裳、指尖的丹青、多胤云渐暖、霓裳素衣叹、世间丹青客、无意画霓裳、霓裳不解愁、素手绘丹青、霓裳纸上舞、霓裳曾锦绣、丹青画不成、霓裳风月间、予醉伴丹青、书生敬丹青、独酌霓裳泪、丹青唱别离;
霓裳引魂箫、丹青薄凉客、本是丹青客、霓裳生姿娇、霓裳清酒付、醉眼望丹青、浑似丹青客、素酒霓裳贤、霓裳低绿枝、霓裳饮尘霜、一曲丹青赋、霓裳犹未归。
(8)历史人物丹青扩展阅读
取网名的原则:
1、符合自己的形象定位
符合自己的形象定位要求,网名是自身形象综合的,直接传达,自己不喜欢的网名,不能算得上是好网名。
2、要合情合法,不得使用网名贬低、伤害他人或诋毁历史人物
取一个愉悦自己吸引大众的网名实在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是在网络活动中我们应当树立起自己的道德法律观念,不得恶搞、伤害他人(历史人物)情感,以免引来口水与法律的惩罚。
3、结合自己的特点
如果说名字是父母取得,未能展示自己的志向、意愿,以及特点,那么取网名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憾,取网名之前,最好先明确自己的目的,明了自己想要通过网名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之后或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性格、或意向、或职业等等,让人一看网名,就有初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