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建各市的历史名人有那些
福建在中古以前属于未开化的南蛮之地,真正有历史名人的应该是从宋开始的。比如南宋法医学家宋慈,南平建阳人。朱熹是江西人,不过他是在三明尤溪出生的,姑且也算福建人吧。真正福建历史名人出现井喷的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特别是福州,当年睁眼看世界的福州人占了半壁江山。 我大概列几个吧。。。福州:严复、冰心、林觉民、林则徐、萨镇冰、沈葆桢、郑振铎、陈景润、林森、林徽因。。。莆田:林默(即妈祖)、蔡襄(书法宋四家之一)、蔡京(这家伙不是什么好东西)。。。泉州:俞大猷、郑成功、施琅、叶飞。。。厦门:陈嘉庚(其他想不起来了,莫不是厦门太小的缘故?)漳州:林语堂、黄道周龙岩:中央苏区所在,红色名人少不了,杨成武、刘亚楼、邓子恢、张鼎丞等等三明:朱熹、黄慎(扬州八怪之一)、杨时(程门立雪那位)、邹韬奋南平:福建福建,福指福州,建就是南平了,所以南平的名人也挺多的,比如:宋慈、柳永、李纲(南宋那个)、黄裳(没看错,就是九阴真经的作者--!)、听说春秋那个铸剑的欧冶子也是南平人。。。宁德:这个嘛。。。虽然我就是宁德人,即使再不想承认,也得说,宁德还真就没什么历史名人,就是一个标准的文化荒漠,唯一一个在史书上列传的恐怕就是明朝的林聪了-- over
❷ 宁德名人的详细介绍
薛令之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薛令之少时聪颖好学,颇具诗才。曾独自在廉村附近灵谷草堂刻苦攻读,作《草堂吟》以抒志:"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长安应试得中。开元中,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时李林甫为相,擅权误国,民怨沸腾。李林甫与李亨不睦,薛令之备受排挤。薛令之对李林甫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慨。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薛令之借传说中的屈轶草(一种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李林甫与他构怨日深。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墙上题下《自悼》一诗。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不久,玄宗"幸东宫,以为讽上。遂援笔题其旁:'啄木嘴距长,风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谢病东归"。他担心宦途风波险恶,回乡前致书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弃官返里。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末年随父还乡。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尘活。父子二人同时弃官,回乡后生活窘迫。唐玄宗闻其清贫,"甚心怜之",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在此期间,薛令之深居简出,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常留下诗篇。他游太姥山后写下的《太姥山》一诗,表达流连胜景、啸傲林泉的情趣和遁入空门的思想。而别离友人时所写的《送陈朝散》一诗,则表现出他息影林下,不忘为国荐贤的襟怀。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于是肃宗"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
薛令之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今已无存。《全唐诗》仅录其《自悼》和《灵岩寺》二诗。
薛令之是闽地破天荒的第一个进士,他的及第无异向世人宣称闽中士子也能做文章,也富有文采这一种事实,其意义非同一般。
陈普 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日以穷经著述自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诏聘他为福建教授,均坚辞不就。他在石堂山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负笈从游者岁数百。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教导影响下韩信同、黄裳、杨碗、余载等人,皆为当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在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的同时,陈普还精研数理。其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第三年制成。此壶"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建谯楼(即鼓楼)报时。
陈普怕元廷加罪'遂隐游古田、屏南、政和一带山区十二年。嗣后,他在政和兴办德兴初庵书院,又主讲建阳云庄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所至之处,学者抠衣而来,不绝于途。其间,陈普应刘烁之请,为重修建阳考亭撰写《修考亭记》,并编修黄干、杨复二家《丧礼》及朱熹有关撰著,分十卷刊行于世。陈普博览群书,精研诸子百家,博闻广见,多才多艺。自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历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延佑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由其亲属扶枢归里,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乡贤祠。
陈普一生撰著甚丰,著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凡数百卷,大多散失。传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游朴 字太初,号少涧。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于柘荣县黄柏乡。曾官至湖广布政使右司参知,史籍曾称"三主法司,无一冤狱"。
游朴4岁识字,能辨平仄,9岁能写文章,作诗赋。13岁时,父焚梵枯,命其作律诗一首纪事,他即吟道:" 鸟央 鸟传双树,牛车遍九坟。千年悲汉俑,一夜快秦灰。推廓今谁任,渊源自此开。圣漠与家训,二曜并昭回。"时人称为神童。14岁,考进州庠生,旋即补廪。后因父亲、祖母相继去世,家庭经济拮据,便在私塾边教书边自学。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
游朴为官爱民廉洁,办理冤狱不滞成案。首任成都府推官,有口皆碑,万历七年(1579年)救书称他"简府有众,缘法 术情,可谓克举厥官"。继大理寺评事、右寺副、署左寺正事、实授左寺正等职期间,对各地上报的大小狱词,细心研审,多所平反。万历十年(1582年),敕书褒奖曰:"国刑不僭,民命无冤,民称惟良。"任刑部山西司郎中时,奉敕恤刑浙江,认真清理积案。时人观其谳牍,莫不认为是中兴奏疏第一,一时在法界争相奉为楷模。相国王荆石赞道:"此人有学,宜任学宪。"
游朴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任广东按察司副使时,察知当地总兵李栋勾结城社势力,鱼肉人民,官吏士民敢怒不敢言。他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呈文举报,挫其气焰。游朴任湖广布政使司右参知,分守荆西道,驻扎承天府带领德安府期间,荆门州世豪李天荣(一作李天云)拥有党羽千数,遍布郡邑,把持官府,擅自增加州赋,士民受害,怨声载道。游朴将李天荣及其主要爪牙逮捕下狱,宣布李天荣罪状,判他死刑。百姓称快,奔走相告:"吾自此眠始贴席。"李天荣党羽勾结贪官污吏、太监奸臣一班人,到处煽惑造谣,进行攻击报复,致使游朴被迫辞职。当地士民挽留不得,护送他至百里外泣别。荆门乡宦余贤等人为立《游公大政记》颂其德,礼部李维祯为立"去思碑"以志念。
游朴辞官归里后,绝意仕途,穷研经史,不废吟咏,与弟游诏白首同居,共叙天伦之乐。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谢世,葬于柘城西郊曲瑶下(今柘荣一中大门右侧)。崇祯九年(1636年),福宁州人把他列入乡贤祠从祀。1983年,柘荣县人民政府将其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朴生前著有《藏山集》、《岭南稿》、《山社草》、《石仓诗选》、《武经七书解》、《浙江恤刑谳书》、《游太初乐府》等,已佚。惟有州人张大光在游朴去世后所搜集编印的《游参知文集》二卷尚存。
钟学吉 畲族,别名钟陈吉,学名钟春贵。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霞浦县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镇白露坑村)。在清末民初曾被誉为一代畲族"歌王"。
钟学吉七岁入私塾,受儒家正统文化教育。此前,其先辈早把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成畲族歌谣唱本,白露坑成为畲族长连抄本正歌(主要是"小说歌")的发祥地,这对钟学吉有良好的影响。其业师钟廷吉对其影响尤深。
同治十年(1871年),钟学吉通过"蘸明祭"度身入录,成为畲族"盘护忠勇王"的正式传人。光绪四年(1878年),钟学吉设私塾课童。他治学严谨认真,泽溉乡梓,名重一方。钟学吉结合教学,编写大量知识性歌谣,其中《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而根据畲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在好些场合被用以替代《盘瓠王歌》;他依据汉族小说、曲艺、故事改编的小说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超过其先辈和同辈歌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刑部主事钟大火昆 来闽东主修《福建福宁府颖川钟氏宗谱》。钟学吉参与编修霞浦县四十六七都一带的《钟氏支谱》。同年,钟学吉偕同一些"山民"(畲民)头面人物,倡建同族性联谊场所,并于次年在霞浦县城建立"福宁山民会馆"。钟学吉经常活动其间,结识不少畲族各阶层人士、大大丰富其以小说歌为主体的畲族长篇叙事歌的创作。其间他所撰的《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等,在畲族社区广泛流传。
民国2年,山民会馆(后改称"福宁三明会馆")经过整顿,成为闽东、浙南等畲族主要聚居区的同族性团体。年近花甲的钟学吉被公举为董事。由是他交游更广,创作愈丰且日臻成熟。他率先根据畲族真人真事编成小说歌《钟良弼》,鼓舞当时闽浙畲民反抗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国8年,会馆迁入城内,从此成为畲族民间公益团体与公共活动中心场所。此时,钟学吉年逾花甲,却经常住馆,利用会馆提供的便利,大量地收集素材,编写众多歌本,同时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向全盛时期。各处来的宗人则利用住馆之便,大量转抄,迅速传播。以至当时有"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钟陈吉的歌"之说。钟学吉这一时期所撰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作于民国8年定稿于民国10年的《末朝歌》,在畲族长篇叙事歌(历史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歌叙述各个朝代的历史,着重叙写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统治带给人民的灾难。民国13年,钟学吉病逝于白露坑。其作品至今仍在闽浙畲区广为流传。钟学吉为弘扬畲族民族文化和畲汉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省、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深入发掘、整理钟学吉传世作品百余篇。《中国大网络全书·畲族文学》以及《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均对其创作的《末朝歌》、《蓝佃玉》(亦称《九节金龙鞭》)、《钟良弼》、《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圆瑛 俗名吴亨春,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农家。当代爱国名僧。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六岁时父母双亡。自幼聪颖,诗文过目成诵,乡人日为"神童"。十八岁时考中秀才,萌生出家之念。翌年,决意皈依佛门,遂至福州鼓山涌泉寺拜增西上人为师,后转至雪峰寺为僧。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依治开法师探研禅学。五年后,又转到浙江宁波天童寺从寄禅法师修习禅定。宣统元年(1909年),接任浙江鄞县接待寺住持,曾返涌泉寺开讲《护法论》,在禅林中崭露头角。从此,他辗转各名山大刹,演教弘法,法席遍于海内外。
民国3年,他精研永明、莲池大师的大量著述,接受"净土宗"思想,自此他禅、净兼修,为其佛学理论在禅林中独树一帜打下基础。同年,他力襄寄禅法师组织"中华佛教总会",被选为参议长。
民国17年,他被推为刚成立的中国佛教会主席,随即率佛教代表团赴南京请愿,要求南京政府废止改寺庙为学校的《寺庙管理条例》。不久,为分担社会责任,他力倡佛教界"自食、自养、兼利社会",开办各种慈善福利事业。一时,佛教慈幼院、医院、工厂、农林场纷纷成立,佛教界面貌为之一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以中国佛教会主席身份,通告全国佛教徒启建"护国道场",致电蒙藏院警惕敌人的分裂活动,同时致书日本佛教界,呼吁其教徒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同制止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
民国23年夏,圆瑛再次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主席。是年秋,在南京开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主张用佛教教义救人、救国、救世界。同时在上海建圆明讲堂,作为他从事讲学和著述的主要地点。
民国25年12月,圆瑛任天童寺住持期满回闽,接理涌泉寺住持。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主持召开中国佛教会理监事紧急会议,号召全国佛教徒投身抗日救亡,并成立佛教战时救护团、难民收容所,亲任救护团团长。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他派遣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抢救伤员。他还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吉隆坡、槟榔屿、怡保和马六甲等地,在华侨中提倡"一元钱救国运动",将募到的巨款汇回国内。
民国28年秋,圆瑛回到上海。9月初,他与明日易 被日本宪兵逮捕,转解南京日本宪兵总部。敌人对他们先是严刑逼供,胁迫其承认抗日有罪,继又劝降,诱其与日方合作。师徒俩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严辞痛斥,并绝食以示抗议。敌人无计可施,只好将其释放。
出狱后,圆瑛于圆明讲堂闭门谢客,专心著述,写下《发菩提心讲义》、《劝修念佛法门》、《弥院经要解讲义》、《楞严经纲》等大量论著。他将这些经论与前期所写的《大乘起信论》、《金刚般若》、《法华》、《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圆瑛讲演录》《住持禅宗语录》等著作,一并汇编成《圆瑛法汇》付梓刊行。此期间,他仍不忘国难,曾给北京佛学院师生题赠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一亡,教徒有责。"
民国34年,在上海创立"圆明楞严专宗学院",自任院长,培养大批高级佛学人才。民国36年,他又到南洋讲经,弘扬佛法。回国时,中国已面临解放。时香港、新加坡等地友人劝其再度出国安度晚年。但他坚决表示:"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他往!"
1952年9月,圆瑛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和平会议",同与会的佛教界代表发表联合声明,号召全国佛教徒团结起来,"制止侵略,保卫和平"。会后,他回到上海,启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登台讲演,衷心祷祝"国运日昌隆,人民常安乐,世界永和平"。法会进行十天,对宣传和平起积极作用。1953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不久,圆瑛食道癌恶化,遂决定归老天童寺。行前,写下遗嘱交与赵朴初居士,再次寄语殷殷:"……愿我全国佛教徒同心同德,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致力和平事业……"是年9月12日圆寂。国内许多报刊报道其病逝消息并深致哀悼。
圆瑛不仅佛学造诣精湛,且擅长诗文、书法,国内的主要禅林都留下他的遗墨。
1992年,古田人民在古田极乐寺内修建了圆瑛纪念馆。馆内陈列圆瑛生平事迹的部分资料。
黄寿祺 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民国17年,他初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翌年,赴北平考入私立中国大学文科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国学系。又四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民国24年,黄寿祺归家探亲,被地方人士留任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下称霞浦简师)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在作文中敢对县长张灿等提出批评,被张枉加罪名而解聘,于是复返北平。一面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一面仍从尚秉和、吴承仕诸先生受业。
民国25年8月,爱国将领宋哲元下令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各大学毕业生,培养抗日干部。黄寿祺欣然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受军训四个月,被分配在冀察绥署参谋处当"服务员"。工余还当宋哲元创办的莲池讲学院的院外研究生。此期间,他写《南苑受训录》和与其业师尚秉和论《易》的三封信(后称《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尤其后者及尚答两书,曾被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收为其所著《变化的书》(1978年经美国转译,易名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猝起。宋哲元率所部南撤,黄寿祺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到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直至民国30年冬。是时正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其师尚秉和、吴承仕等均受聘参加撰写工作。他在任教之余,除协助和代替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30篇,《礼》类提要60篇,并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民国29年,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说他师事尚秉和,治《易》"精苦刻铭"与此同时,他还著有《汉易条例》、《六庵易话》、《六庵读礼录》、《历代易学目录考》、《尚氏易要义》、《丧服浅说》、《宋儒学说讲稿》、《明儒学说讲稿》等计42卷,以及《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
民国30年冬,黄寿祺返闽。他先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下称师专)、继在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后又重返师专任教授兼国文科主任,直至1949年8月福州解放。
1950年秋,师专改为学院,国文科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下称中文系)。黄寿祺任系主任。"文革"期间,黄寿祺被审查批判近4年,1970年2月下放周宁县农村。1972年秋,成立由师院改名的福建师范大学,他始被调回,仍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79年,升任副校长。同年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春,应邀赴美国考察,归来胃癌病发7月逝于福州。所著有《六庵诗选》、《易学群书平议》、《楚辞全译》、《周易译注》、《周易研究论文集》1-4辑(后三书系与人合著或合编)等专著和《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易学之门庭》等专稿。
黄寿祺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待人诚恳,诲人不倦,处事认真,操守清正。晚年身兼福建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委、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省语文学会会长及美国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多种职务,他平时生活俭朴,不义之财不取,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从不希冀图报。所写"愿将暮齿为蚕烛,放尽光芒吐尽丝"、"但期薪尽能传火,却望才良早入班"等诗句,毕现其高尚精神。
❸ 宁德的名人有哪些
福安三乡贤——唐.薛令之、宋.谢翱、宋.郑虎臣。
福安古诗人--林卓午--刘中藻--李枝青--陈从潮--杨复--黄干--罗文藻--缪氏子--刘必成--赵万年--刘季裴--陈元老--孙升--陈从潮--郭东山
薛令之(682~756)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祖籍河南高阳,其祖上薛贺曾为粱天监年间(502—515)光禄大夫。唐神龙二年(706年),24岁的薛令之赴京应试,一举登科,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唐朝开元中(713—741)薛令之历任左补阙兼太子侍讲。后来唐玄宗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玄宗对薛令之下逐客令。薛令之心灰意冷,便托病告老还乡,以全晚节。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十分挂念薛令之,下旨召他回京任职,可惜薛令之已经病故。唐肃宗为薛令之的清廉所感动,敕封石矾津为“廉村”,村前小河为“廉水”,村后山岭为“廉岭”,从此“三廉”名扬远近。
后唐(923—936)时,有陈姓从福州连江与薛联姻后迁入廉村。如今村人多姓陈。而薛令之后人则一部分迁往邻近的高岑村,一部分迁往厦门,成为开发厦门的先人。
谢翱(1249~1295)
南宋末散文家、诗人。字皋羽,晚号[日希]发子。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生于福安穆阳白云山北麓的晓洋村福,后迁霞浦县,其诗传于今者约200余首。
19岁时,应进士试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乡兵数百人投效,署谘议参军。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 南宋亡国前后,散文焕发光彩,谢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黄宗羲赞扬他的文章,是天地间的\"至文\"(《吾悔集》卷一《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他的《登西台恸哭记》,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曲折地表达了他满腔沉痛悲愤之情,感人至深。他的写景之文,如《游赤松观羊石记》写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华洞记》写洞中灵怪,形象生动。其文风格 峭劲,得力于柳宗元的散文。谢翱师法李贺、 孟郊,其奇崛处可追步孟郊,幽险处可颉颃李贺。
郑虎臣(1219~1276)
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德佑元年(1275年)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其父郑埙,宋理宗时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郑虎臣受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后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 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赵獉g,捕杀郑虎臣。郑虎臣遭害后,葬于南山村的馆园旁,乡人及其后裔在村前建祠纪念他。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明代王紫衡也就郑虎臣诛贾一事写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缪氏子 - 神童诗人
福建福安人,从小聪慧。七岁应试时做诗《新月》,从小就有大志。表达了经世济民的气概。所著作《新月》《赋新月》收编入《全唐诗》。
著有《缪氏子诗选》等 新月诗:‘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至今仍流传甚广。
詹羽
字翔父,福安赛歧(今属福建)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特奏名,官主簿。事见明嘉靖《宁德县志》
詹镐
按福安县志:镐,字德。武廪生,鹿斗人。城陷杰然不慑,贼入门缚之,奋拳捶骂剐死。
在唐末宋初就有赛公后裔五子登科的记载,受到宋理学家朱熹:“学易楼前观万象,登科榜上看群龙”赞誉。及至明清时期,学风不减、人才辈出。如詹羽、詹绪、詹坤、詹汶、詹提、詹镐等,不仅潜心举业、学有所成,而且为官清正,名垂史册。到了近现代,福安詹氏的表现更加突出,如詹如柏烈士,在闽东第一个拿起枪杆子带领人民闹革命,被推任为闽东特委代理书记;又如詹毅市长的父亲詹茂山,早年参加革命,生前曾被选为福安县人民政府第一届副县长等等。福安詹氏先辈的传统美德和光辉业绩,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疑都是激励后辈不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宝贵精神财富。
❹ 宁德的名人都有哪些
薛令之 阮大成 林聪 阮大名
❺ 宁德著名历史人物(古今中外比如状元教授之类的都算)要概括,风景名胜宁德的。
太姥山 [宁德]
太姥山位于闽浙交界的福建省福鼎市境内,距市区45公里,雄峙于东海之滨,晴川湾畔,山海相依,傲岸秀拔,气...
白水洋 [宁德]
又名仙耙溪为鸳鸯溪四大奇现之一,是鸳鸯溪上游景区。其三大水上万米广场经国家建设部组织专家证实,系目前世界已发现的稀有浅水广场,故被称为“天下绝景”。白水洋平坦的岩石河床...
鲤鱼溪 [宁德] [
位于周宁县浦源村,距县城约5公里。
鸳鸯溪 [宁德]
鸳鸯溪位于屏南县东北部,全长14公里,附近山深林密,幽静而清净,每年秋季有上千只鸳鸯在此地过冬,这里有我国目前唯一的鸳鸯保护区。
海上天湖·三都澳 [宁德]
三都澳又名三沙湾,在宁德市东南部,距城30公里,为闽东沿海的“出入门户,五邑咽喉”,海域面积714平方公里。由城澳半岛、官井洋、复鼎洋及三都、青山、斗帽、白匏、鸡公山等...
霞浦县城 [宁德]
霞浦,雄居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北部。在这块方圆1489平方公里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现有人口50万,其中畲族约占5万。这里碧海溢彩、滩涂铺金、层峦叠翠、绿野流丹,好似一...
杨家溪风景区 [宁德]
素有“海国桃源”之誉的杨家溪风景区,位于太姥山西南侧,霞浦县境内牙城镇西北部。原名南洋坪,相传因北宋名将杨文广在此平定南蛮十八洞之一,并留杨家将士驻守而得名。杨家溪又名...
支提山 [宁德]
位于宁德市西北50公里处,离福州12 7公里,它是霍童山的主要部分。“支提”在梵语中的意思就是“聚集福德”。佛教经典《华严经》记载:“东南方有山名曰...
九龙祭瀑布群 [宁德]
九龙祭瀑布群属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周宁县七步乡,距城东南14公里处。由九级大小瀑布组成,总落差为300米。传说古时有九龙聚州,形成9个龙潭,因而得名。 九瀑各展奇...
赤岸村 [宁德]
位于霞浦县城东北5公里处,在古代曾为重要的海港,因其海岸山石呈赤红色而得名。唐贞元二十年,日本高僧空海乘船来我国求法,途遇台风,于是在赤岸登陆。空海等人在当地拜...
无大无小 2008-06-13 14:39 检举
❻ 宁德市有哪些名人
薛令之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陈普 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游朴 字太初,号少涧。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于柘荣县黄柏乡。曾官至湖广布政使右司参知,史籍曾称"三主法司,无一冤狱"。
钟学吉 畲族,别名钟陈吉,学名钟春贵。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霞浦县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镇白露坑村)。在清末民初曾被誉为一代畲族"歌王"。
圆瑛 俗名吴亨春,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农家。当代爱国名僧。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黄寿祺 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http://..com/question/41590137.html详细的自己去看
❼ 宁德的名人
冯梦如----寿宁 福安三乡贤——唐.薛令之、宋.谢翱、宋.郑虎臣。 福安古诗人--林卓午--刘中藻
❽ 宁德有哪些名人
宁德的名人有:
一、魏敬中
魏敬中18岁进县学,嘉庆六年(1801年),考选拔贡,为本科经魁。翌年春天,赴京参加会试,没有考取,回闽主讲于松溪湛卢书院和星溪书院。
后7次赴京应试,候试期中,曾暂任教职。在京闻房山县名士邢家藏书万卷,便前往潜心攻读,学业大进。其间,霞浦一王姓旅客死于旅舍,魏敬中为之料理后事,且典当自己衣物,助运其棺回籍,因此颇有义名。
二、蔡威
蔡威(1907—1936),福建宁德人,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大学读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后被调入党中央无线电训练班学习通讯技术。1931年10月被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2年2月与宋侃夫一起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第一部无线电台,先后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通信电台台长、通信站站长等职,先后与湘鄂西红三军、江西的中革军委与红一方面军、湘鄂赣军区、上海党中央沟通联络。
三、颜阿兰
颜阿兰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受党的派遣从福州回霍童山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历任共青团宁德县委书记、中共霍童区委书记、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委员、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长等职务,是闽东地区早期的革命领导人之一。
四、阮丹宁
阮丹宁,1975年2月18日出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93级表演话剧班,中国内地女演员。1992年毕业于周宁一中。次年,被福建话剧团导演看中,顺利通过上海戏剧学院严格的初试、复试。
成为93级话剧表演班的15名学员之一,结束了福建考生1985年后无人考入“上戏”表演专业的历史。1993年12月,阮丹宁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火车,在黎明到达》饰演他的“女儿”——盲女。
五、李师江
男,1974年生于福建宁德,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目前居住北京,专职写作。在台湾出版《比爱情更假》《肉》《她们都挺棒的》等四部作品,内地出版长篇小说《逍遥游》,获得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7年推出长篇力作《福寿春》。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日等语言行畅海外。《像曹操一样活着》是其第一部历史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魏敬中
网络—蔡威
网络—颜阿兰
网络—阮丹宁
网络—李师江
❾ 福建宁德的名人
薛令之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薛令之少时聪颖好学,颇具诗才。曾独自在廉村附近灵谷草堂刻苦攻读,作《草堂吟》以抒志:"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长安应试得中。开元中,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时李林甫为相,擅权误国,民怨沸腾。李林甫与李亨不睦,薛令之备受排挤。薛令之对李林甫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慨。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薛令之借传说中的屈轶草(一种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李林甫与他构怨日深。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墙上题下《自悼》一诗。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不久,玄宗"幸东宫,以为讽上。遂援笔题其旁:'啄木嘴距长,风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谢病东归"。他担心宦途风波险恶,回乡前致书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弃官返里。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末年随父还乡。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尘活。父子二人同时弃官,回乡后生活窘迫。唐玄宗闻其清贫,"甚心怜之",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在此期间,薛令之深居简出,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常留下诗篇。他游太姥山后写下的《太姥山》一诗,表达流连胜景、啸傲林泉的情趣和遁入空门的思想。而别离友人时所写的《送陈朝散》一诗,则表现出他息影林下,不忘为国荐贤的襟怀。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于是肃宗"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
薛令之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今已无存。《全唐诗》仅录其《自悼》和《灵岩寺》二诗。
薛令之是闽地破天荒的第一个进士,他的及第无异向世人宣称闽中士子也能做文章,也富有文采这一种事实,其意义非同一般。
陈普 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日以穷经著述自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诏聘他为福建教授,均坚辞不就。他在石堂山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负笈从游者岁数百。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教导影响下韩信同、黄裳、杨碗、余载等人,皆为当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在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的同时,陈普还精研数理。其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第三年制成。此壶"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建谯楼(即鼓楼)报时。
陈普怕元廷加罪'遂隐游古田、屏南、政和一带山区十二年。嗣后,他在政和兴办德兴初庵书院,又主讲建阳云庄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所至之处,学者抠衣而来,不绝于途。其间,陈普应刘烁之请,为重修建阳考亭撰写《修考亭记》,并编修黄干、杨复二家《丧礼》及朱熹有关撰著,分十卷刊行于世。陈普博览群书,精研诸子百家,博闻广见,多才多艺。自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历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延佑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由其亲属扶枢归里,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乡贤祠。
陈普一生撰著甚丰,著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凡数百卷,大多散失。传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游朴 字太初,号少涧。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于柘荣县黄柏乡。曾官至湖广布政使右司参知,史籍曾称"三主法司,无一冤狱"。
游朴4岁识字,能辨平仄,9岁能写文章,作诗赋。13岁时,父焚梵枯,命其作律诗一首纪事,他即吟道:" 鸟央 鸟传双树,牛车遍九坟。千年悲汉俑,一夜快秦灰。推廓今谁任,渊源自此开。圣漠与家训,二曜并昭回。"时人称为神童。14岁,考进州庠生,旋即补廪。后因父亲、祖母相继去世,家庭经济拮据,便在私塾边教书边自学。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
游朴为官爱民廉洁,办理冤狱不滞成案。首任成都府推官,有口皆碑,万历七年(1579年)救书称他"简府有众,缘法 术情,可谓克举厥官"。继大理寺评事、右寺副、署左寺正事、实授左寺正等职期间,对各地上报的大小狱词,细心研审,多所平反。万历十年(1582年),敕书褒奖曰:"国刑不僭,民命无冤,民称惟良。"任刑部山西司郎中时,奉敕恤刑浙江,认真清理积案。时人观其谳牍,莫不认为是中兴奏疏第一,一时在法界争相奉为楷模。相国王荆石赞道:"此人有学,宜任学宪。"
游朴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任广东按察司副使时,察知当地总兵李栋勾结城社势力,鱼肉人民,官吏士民敢怒不敢言。他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呈文举报,挫其气焰。游朴任湖广布政使司右参知,分守荆西道,驻扎承天府带领德安府期间,荆门州世豪李天荣(一作李天云)拥有党羽千数,遍布郡邑,把持官府,擅自增加州赋,士民受害,怨声载道。游朴将李天荣及其主要爪牙逮捕下狱,宣布李天荣罪状,判他死刑。百姓称快,奔走相告:"吾自此眠始贴席。"李天荣党羽勾结贪官污吏、太监奸臣一班人,到处煽惑造谣,进行攻击报复,致使游朴被迫辞职。当地士民挽留不得,护送他至百里外泣别。荆门乡宦余贤等人为立《游公大政记》颂其德,礼部李维祯为立"去思碑"以志念。
游朴辞官归里后,绝意仕途,穷研经史,不废吟咏,与弟游诏白首同居,共叙天伦之乐。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谢世,葬于柘城西郊曲瑶下(今柘荣一中大门右侧)。崇祯九年(1636年),福宁州人把他列入乡贤祠从祀。1983年,柘荣县人民政府将其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朴生前著有《藏山集》、《岭南稿》、《山社草》、《石仓诗选》、《武经七书解》、《浙江恤刑谳书》、《游太初乐府》等,已佚。惟有州人张大光在游朴去世后所搜集编印的《游参知文集》二卷尚存。
钟学吉 畲族,别名钟陈吉,学名钟春贵。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霞浦县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镇白露坑村)。在清末民初曾被誉为一代畲族"歌王"。
钟学吉七岁入私塾,受儒家正统文化教育。此前,其先辈早把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成畲族歌谣唱本,白露坑成为畲族长连抄本正歌(主要是"小说歌")的发祥地,这对钟学吉有良好的影响。其业师钟廷吉对其影响尤深。
同治十年(1871年),钟学吉通过"蘸明祭"度身入录,成为畲族"盘护忠勇王"的正式传人。光绪四年(1878年),钟学吉设私塾课童。他治学严谨认真,泽溉乡梓,名重一方。钟学吉结合教学,编写大量知识性歌谣,其中《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而根据畲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在好些场合被用以替代《盘瓠王歌》;他依据汉族小说、曲艺、故事改编的小说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超过其先辈和同辈歌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刑部主事钟大火昆 来闽东主修《福建福宁府颖川钟氏宗谱》。钟学吉参与编修霞浦县四十六七都一带的《钟氏支谱》。同年,钟学吉偕同一些"山民"(畲民)头面人物,倡建同族性联谊场所,并于次年在霞浦县城建立"福宁山民会馆"。钟学吉经常活动其间,结识不少畲族各阶层人士、大大丰富其以小说歌为主体的畲族长篇叙事歌的创作。其间他所撰的《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等,在畲族社区广泛流传。
民国2年,山民会馆(后改称"福宁三明会馆")经过整顿,成为闽东、浙南等畲族主要聚居区的同族性团体。年近花甲的钟学吉被公举为董事。由是他交游更广,创作愈丰且日臻成熟。他率先根据畲族真人真事编成小说歌《钟良弼》,鼓舞当时闽浙畲民反抗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国8年,会馆迁入城内,从此成为畲族民间公益团体与公共活动中心场所。此时,钟学吉年逾花甲,却经常住馆,利用会馆提供的便利,大量地收集素材,编写众多歌本,同时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向全盛时期。各处来的宗人则利用住馆之便,大量转抄,迅速传播。以至当时有"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钟陈吉的歌"之说。钟学吉这一时期所撰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作于民国8年定稿于民国10年的《末朝歌》,在畲族长篇叙事歌(历史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歌叙述各个朝代的历史,着重叙写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统治带给人民的灾难。民国13年,钟学吉病逝于白露坑。其作品至今仍在闽浙畲区广为流传。钟学吉为弘扬畲族民族文化和畲汉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省、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深入发掘、整理钟学吉传世作品百余篇。《中国大网络全书·畲族文学》以及《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均对其创作的《末朝歌》、《蓝佃玉》(亦称《九节金龙鞭》)、《钟良弼》、《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圆瑛 俗名吴亨春,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农家。当代爱国名僧。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六岁时父母双亡。自幼聪颖,诗文过目成诵,乡人日为"神童"。十八岁时考中秀才,萌生出家之念。翌年,决意皈依佛门,遂至福州鼓山涌泉寺拜增西上人为师,后转至雪峰寺为僧。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依治开法师探研禅学。五年后,又转到浙江宁波天童寺从寄禅法师修习禅定。宣统元年(1909年),接任浙江鄞县接待寺住持,曾返涌泉寺开讲《护法论》,在禅林中崭露头角。从此,他辗转各名山大刹,演教弘法,法席遍于海内外。
民国3年,他精研永明、莲池大师的大量著述,接受"净土宗"思想,自此他禅、净兼修,为其佛学理论在禅林中独树一帜打下基础。同年,他力襄寄禅法师组织"中华佛教总会",被选为参议长。
民国17年,他被推为刚成立的中国佛教会主席,随即率佛教代表团赴南京请愿,要求南京政府废止改寺庙为学校的《寺庙管理条例》。不久,为分担社会责任,他力倡佛教界"自食、自养、兼利社会",开办各种慈善福利事业。一时,佛教慈幼院、医院、工厂、农林场纷纷成立,佛教界面貌为之一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以中国佛教会主席身份,通告全国佛教徒启建"护国道场",致电蒙藏院警惕敌人的分裂活动,同时致书日本佛教界,呼吁其教徒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同制止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
民国23年夏,圆瑛再次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主席。是年秋,在南京开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主张用佛教教义救人、救国、救世界。同时在上海建圆明讲堂,作为他从事讲学和著述的主要地点。
民国25年12月,圆瑛任天童寺住持期满回闽,接理涌泉寺住持。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主持召开中国佛教会理监事紧急会议,号召全国佛教徒投身抗日救亡,并成立佛教战时救护团、难民收容所,亲任救护团团长。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他派遣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抢救伤员。他还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吉隆坡、槟榔屿、怡保和马六甲等地,在华侨中提倡"一元钱救国运动",将募到的巨款汇回国内。
民国28年秋,圆瑛回到上海。9月初,他与明日易 被日本宪兵逮捕,转解南京日本宪兵总部。敌人对他们先是严刑逼供,胁迫其承认抗日有罪,继又劝降,诱其与日方合作。师徒俩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严辞痛斥,并绝食以示抗议。敌人无计可施,只好将其释放。
出狱后,圆瑛于圆明讲堂闭门谢客,专心著述,写下《发菩提心讲义》、《劝修念佛法门》、《弥院经要解讲义》、《楞严经纲》等大量论著。他将这些经论与前期所写的《大乘起信论》、《金刚般若》、《法华》、《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圆瑛讲演录》《住持禅宗语录》等著作,一并汇编成《圆瑛法汇》付梓刊行。此期间,他仍不忘国难,曾给北京佛学院师生题赠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一亡,教徒有责。"
民国34年,在上海创立"圆明楞严专宗学院",自任院长,培养大批高级佛学人才。民国36年,他又到南洋讲经,弘扬佛法。回国时,中国已面临解放。时香港、新加坡等地友人劝其再度出国安度晚年。但他坚决表示:"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他往!"
1952年9月,圆瑛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和平会议",同与会的佛教界代表发表联合声明,号召全国佛教徒团结起来,"制止侵略,保卫和平"。会后,他回到上海,启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登台讲演,衷心祷祝"国运日昌隆,人民常安乐,世界永和平"。法会进行十天,对宣传和平起积极作用。1953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不久,圆瑛食道癌恶化,遂决定归老天童寺。行前,写下遗嘱交与赵朴初居士,再次寄语殷殷:"……愿我全国佛教徒同心同德,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致力和平事业……"是年9月12日圆寂。国内许多报刊报道其病逝消息并深致哀悼。
圆瑛不仅佛学造诣精湛,且擅长诗文、书法,国内的主要禅林都留下他的遗墨。
1992年,古田人民在古田极乐寺内修建了圆瑛纪念馆。馆内陈列圆瑛生平事迹的部分资料。
黄寿祺 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民国17年,他初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翌年,赴北平考入私立中国大学文科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国学系。又四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民国24年,黄寿祺归家探亲,被地方人士留任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下称霞浦简师)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在作文中敢对县长张灿等提出批评,被张枉加罪名而解聘,于是复返北平。一面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一面仍从尚秉和、吴承仕诸先生受业。
民国25年8月,爱国将领宋哲元下令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各大学毕业生,培养抗日干部。黄寿祺欣然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受军训四个月,被分配在冀察绥署参谋处当"服务员"。工余还当宋哲元创办的莲池讲学院的院外研究生。此期间,他写《南苑受训录》和与其业师尚秉和论《易》的三封信(后称《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尤其后者及尚答两书,曾被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收为其所著《变化的书》(1978年经美国转译,易名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猝起。宋哲元率所部南撤,黄寿祺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到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直至民国30年冬。是时正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其师尚秉和、吴承仕等均受聘参加撰写工作。他在任教之余,除协助和代替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30篇,《礼》类提要60篇,并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民国29年,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说他师事尚秉和,治《易》"精苦刻铭"与此同时,他还著有《汉易条例》、《六庵易话》、《六庵读礼录》、《历代易学目录考》、《尚氏易要义》、《丧服浅说》、《宋儒学说讲稿》、《明儒学说讲稿》等计42卷,以及《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
❿ 宁德现代名人
宁得周宁县钢材领军人物周华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