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关于安丘的历史人物作文

关于安丘的历史人物作文

发布时间:2021-03-08 06:00:18

① 写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作文!谢谢!

诸葛亮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评论,深受人们的爱戴,出于茅庐的他辅佐实力单薄的刘备成王霸业,忠贞地献上自己的谋略,为蜀国打拼了一片天下。他的聪明才智和忠贞不虞让许多人都为之钦佩。

小时侯就听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也看过一点《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所以,诸葛亮在我的心中总是神秘的,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他是一个神奇的人,隐居于山中未能与外界接触,却能熟知当时的情形,对外界了如指掌。面对刘备的提问,他将时局分析得相当透彻,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那样的周密,面面俱到。另外,他对于与曹操,孙权的关系方面的把握也做了相当精妙的解析。最后还做出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谋略——取荆州,作为蜀国的国土,并将荆州的地理环境,人文关系都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可以说,没有哪个谋士能像诸葛亮一样将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对于各个地理环镜那样的熟悉。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算准天气,“呼风唤雨”借东风,对于赤壁之战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可真可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他的聪明才智是不可估量的。后人一提起他,必将首先想到他的神机妙算与锦囊妙计,是智慧的化生诸葛亮设空城计,下退司马懿大军,实行的心理战术;草船借箭,竟向敌人获取了战斗工具。看似不容易做到的,却如此轻松地在他的计谋中完成。这些计谋都很奇特,令人意想不到,在危难时刻帮了蜀国大忙,挽救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可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蜀国绝对不会立足于天下,与魏`吴两国抗衡。诸葛亮也是相当忠义的一个人,刘备在世时,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刘备死后也耐心地辅佐刘禅,为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刘禅却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诸葛亮非但没有篡位,背叛,到其他的强国去,反而更加尽心地为刘禅出谋划策。《出师表》一文中更是表现出了自己的衷心,感人肺腑,正义凛然。这一切都取决于对先主的感激与怀恋。可是我认为,诸葛亮虽然接受了先主刘备的遗命,但是蜀国却早已不如当年,再怎么调整也不可能打败曹操,后主如此地软弱。也许,他太注重于忠,坚首誓言,尽心尽力去做的只是一件永远没有结果的事。最后死在了行军途中,令人惋惜。如果诸葛亮早日挣拖的束缚,看穿了这一点,他不会活得那么累。他可以归隐山居,安度晚年。成为一名隐士。诸葛亮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启发和迷团。然而他的聪明才智,忠贞不虞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千古流传,永不磨灭。

② 安丘现代名人(作文)急!!!!!!!!!!!!!!!!快!500字!!

赵俪生复,1917年4月25日(农历)生,山制东省安丘市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俪生1934年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就读,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1935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建国后,历任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史学会第一届副会长。早年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和革命文学创作,以冯夷等笔名发表过不少译作、剧本和小说。后专于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农民战争史。晚年专攻先秦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先后出版着作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赵俪生先生于2007年11月27日辞世

③ 关于历史人物的作文

恭亲王奕忻
恭亲王奕忻是道光皇帝之子,咸丰皇帝之六弟,生母孝静皇后。在同治、光绪两朝时,综理国家大政及外交事务,为清代后期重要历史人物。
恭亲王从小聪明过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赏识。但由于缺乏经验,不善于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竞争中败在了杜受田调教的咸丰皇帝的手下。老皇帝遗嘱,封他为恭亲王,使他得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才华。咸丰皇帝在位期间,由于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直隶也有少数农民起来响应,恭亲王就担当起了保卫京畿的重任。他善于谋划,精于用兵,在咸丰五年,打败了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彻底肃清了直隶省的“叛党”。
咸丰帝去世后,恭亲王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打垮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全面掌握了中央政权。之后,由于他的老道与精明,慈禧太后决定吃掉这个政敌,但恭亲王在朝威信很高,加之亲信大臣与王室成员的支持,慈禧的计划终究没有得逞。同治七年,恭亲王打败了以张宗禹为首的西捻军队,再次保住了京师重地。
恭亲王不仅屡立战功,还参与了洋务运动。他利用掌管总理衙门之便,全力支持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等地方大员以强兵、富国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强国之举。这次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也算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为国家培养了像詹天佑这样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业。
恭亲王病重期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曾三次亲临探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恭亲王去世,终年67岁。光绪皇帝亲临祭奠,并辍朝五日。

曾国藩

生平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853年藉著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曾国藩之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之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曾国藩入南京后,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实十余万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记》),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曾国荃于南京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曾国藩处死李秀成,是为杀人灭口。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干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年谱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16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4年(道光24年)34岁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弟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商筹北援之策。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弟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1月28日,安庆军械所造出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9月,与容闳见面,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6月3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长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10月,行辕移驻安陵。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山东。连续2次请假,在营调养。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6月,奏请按湘军制改造直隶练军。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续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23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事出有因。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断难允求。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11年)62岁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④ 安丘的英雄作文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去爬山。一路上下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回。刚开始爬山的答时候我看到各种植物都吐出了嫩绿的小芽,我就让爸爸拍了几张照片。我觉得好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身边。我在半山腰发现了两条蚯蚓和一只大蜗牛,妈妈说“蚯蚓是冬眠动物,刚刚睡过了一个冬天,现在苏醒了,钻出了地面。”我们走到一个休息的地方,就坐下来休息,我还在那里洒下了几粒火龙果种子,期待它能发芽长叶结果。下山的时候我看见一棵西红柿,便把它带回家种在花盆里,盼望它能结出许多西红柿来。我还发现了一粒板栗长出了两棵小芽,两棵小芽缠绕在一起,可爱极了!
通过爬山,我发现了很多春天的景象,我感觉春天来了,万物开始复苏,冬眠的动物也苏醒了,空气也更加新鲜了!

⑤ 安丘有什么历史故事

安丘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名人辈出,或以文治、或义武功,其业绩为人们所称颂。其代表人物有陈规、刘正宗、曹贞吉、吴金鼎、刘耀椿等。 宋代著名军事家陈规 陈规(1072—1141),字元则,宋抗金将领,著名军事家,籍安丘。曾任安陆县令、顺昌知府、枢密直学士等官职,史书载其“好赈施,有政声”,首用火枪,善守城,在军事工程方面颇有才能。1126年末(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入侵中原。当时,陈规为湖北安陆县令。德安府知府弃城逃跑,陈规代为防守,数次率兵大败攻城之敌,立大功,升龙图阁直学士,调任安徽顺昌(今阜阳)知府。他到任即修城墙,招抚逃亡民众,为百姓建立保伍组织。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宋将刘琦领兵赴开封驻防,路过顺昌府。陈规出城迎接,尚未坐好,传来消息说,金兵已经侵入京城。陈规告知刘琦,城里有数万斛粮食,愿与刘琦死守顺昌城。陈与刘登上城墙,刚把城防粗略布置好,金兵已迫近城墙,金龙虎大王率领重兵接踵而至。陈规戴上盔甲,巡城督战,并用神臂弓射敌。敌人稍有退却,他出奇兵使用新式火枪,偷袭敌兵营,斩获多人。金兵告急于兀术元帅,兀术率领10万大军攻城。当时正值热天,陈规命守城士兵,清晨藏匿不出,待金兵在烈日中暴晒至午后体力最疲乏时,出城突袭,一举击溃金兵,获得了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顺昌大捷”。陈规以善守城闻名于朝野,得到皇帝表彰,并升为枢密直学士,调任庐州知州,兼淮西安抚使。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陈规因病去世,皇帝赠他为“右正议大夫”。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诏刻《规德安守城录》,命守城将领效法。于德安府立陈规庙,赐庙额为“贤守”。追封为“忠利侯”,后加封“智敏”。1132年陈规发明用大竹筒装填火药,临阵交锋时喷射火焰的火枪,应用于攻守城作战之中,首开世界上制造管形射击火器之先河。他撰写的兵书《攻守方略》是一部总结实战经验的军事著作,在我国古代史上较早提出了“重城重壕”、“守中有攻”及使用新式火枪等城邑防御作战的理论和方法,对当时的军事理论及实践有重大影响,入《四库全书》。 清朝阁老刘正宗 刘正宗(1594—1661),字可宗,号宪石,赐号中轩,清朝阁老,兴安街道城里人。生于书香门第。1625年县岁试第一,1627年乡试中举人。1628年(明崇祯元年)中进士。历任真定府司理、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官、侍讲、礼部会试副主考。1644年(清顺治元年)为避战乱,携眷南下金陵。1645年5月清兵破金陵后,携眷回归故里。清朝定都北京后启用明朝旧臣。刘正宗屡接诏书,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正月,应诏到北京上任。历任内翰林国史院编修、礼部会试副主考官、侍讲学士、内翰林国史院侍讲学士、秘书院掌院学士、吏部右侍郎、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1657年一品考绩期满,升少傅兼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1658年8月,清廷改院为阁,他以少傅、文华殿大学士兼管礼部尚书之职,参谋朝廷机要事宜。刘正宗不仅是顺治帝言听计从的重臣,也是文墨挚友,其文章与诗词、歌赋为顺治帝所赏识。他博览群书,学问深厚,尤精五言古诗。他爱好书法,笔法秀妙。顺治帝凡得著名书画,经他鉴别评定后才归御府收藏。常将所得名人字画,自己所作字画及亲笔题字赐给他。御府图书题跋也多出自他手。为显示荣耀,他在县城内相府特建“御墨楼“。著作有《逋斋诗集》、《御墨楼诗选》、《木天草》、《雪鸿斋草》等诗集数卷。 著名诗人曹贞吉 曹贞吉(1634—1698),字升六,号实庵,著名诗人,兴安街道东关人。少年即有文采声誉。1664年(清康熙三年)中进士,历任户部员外郎、礼部郎中、湖广提学佥事等职。 曹贞吉在祁门代理县令时,废除苛捐杂税,百姓作《却金歌》赞颂。曹贞吉是著名的诗词家。著有《珂雪词》、《珂雪诗》、《鸿爪集》、《黄海纪游》、《黄山纪游诗》、《朝天集》、《实庵诗略》等。《珂雪词》、《珂雪诗》入四馆,并编入国史。《清史稿》说他“诗格遒练”,提到他的词说,“吴绮选名家词,推为压卷”。《四库提要》说:“其词大抵丰华掩映,寄托遥深”。张之洞《书目答问》中所附“清代著述家姓名略”中,词家独以贞吉居首位。 《清诗别裁集》卷六有其诗3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录有曹贞吉词5首。“小传”和“集评”解说:《珂雪词》雄浑苍茫,是其本色。而语多奇气,有不可一世之意。《珂雪词》在国初诸老中,最为大雅。国朝不乏词家,四库独收珂雪,可见其文章之影响。 文字学家王筠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又字伯坚,号友,清代文字学家,景芝镇宋官疃村人。1821年(清道光元年)中举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授山西省乡宁县知县,后代理徐沟、曲沃知县。任职期间为政清廉,勤于政事,讼至立判,卓有政绩。 王筠少而好学,喜爱研究小篆与大篆文字。年纪稍长,即博览群书,经史。一生中,尤其喜爱研究说文之学。他精心研究了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桂馥的说文著作。他不仅评论了前人著作的优劣,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文字之奥,无过形、音、义三端。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义为本,而音从之,于是乎有形。后人之识字也,由形以求其音,由音以考其意,而文字之说备。”他著《说文释例》20卷。又以句读之名,疏解许慎《说文解字》,著《说文句读》30卷,解决了前人对许慎《说文解字》一书解释的草率、简略和混乱。还著有《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说文补正》、《句读补正》等。王筠致力于说文之学达30年之多,皆从分析前人诸家之说入手,独辟门径,不依傍于人,提出独到的见解。其成就明显超过了前人。后人评论时说他对说文之学的贡献是“许氏之功臣,桂、段之劲敌”。《文字蒙求》一书,解放前曾作为高等小学教材,建国后于1962年、1983年再版。《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亦分别于1983年7月和11月由北京市中国书店重新印行,足见其著作的社会效益和历史价值。他还著有《说文韵谱校》、《说文广训》、《四书说略》、《正字略》、《禹贡正字》、《毛诗重言》、《弟子职正音》、《读仪礼郑注句读刊误》、《清诒堂文集》、《徐沟笔记》等,共50余种,数百卷之多。 抗英将领刘耀椿 刘耀椿(1784—1858),字庄年,抗英将领,贾戈街道刘家王封村人。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中进士。曾任安徽颍上、阜阳知县,六安、泗州知州,庐州、安庆、颖州知府和金厦兵备道等职。 安徽颍上县地处淮河流域,境内连年水患。刘耀椿任知县后,捐俸银一千两,组织百姓修筑堤坝,治住了水患。阜阳县内伙匪横行乡里,民不聊生,耀椿任该县知县后,设法捉住了这伙土匪,百姓感恩不尽,以“青天”相称,并在其饮过水的泉上建亭,名曰刘泉亭,以作纪念。他因政绩卓著,随即升为安徽六安知州,到任后迅速公正地处理了积案,以致狱无冤民。同时,捐俸银一千六百两,修建了六安赓 书院。他在地处长江北岸的安庆任知府时,捐俸银两千两组织民众修堤筑坝,免除了年年秋天江水泛滥的水患,百姓称此堤为刘堤。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他被提升为福建兴泉水道兼金厦兵备道。又捐献数千两俸银修筑城防,招募训练水兵,引进新知识,新工艺,“师夷长技以制夷”,协助闽浙总督邓廷桢、颜伯焘抗击英军,禁止鸦片,始终站在抗英第一线。他赏罚分明,策励群才,同心协力,组织地方军民外攘内侦,拔本塞源,为守卫厦门,抵抗英军侵略做出了贡献。1840年六七月间,英舰两次进攻厦门,在刘耀椿和水师提督陈介平率厦门爱国官兵的英勇抗击下均告失败。1841年8月26日,英舰36艘闯至厦门发动进攻。耀椿冒着密集的炮火指挥战斗,顽强抵抗,激战数小时,终因兵力不足,敌装备精良,厦门失守。耀椿退守同安后,积极协同颜伯焘整顿军队,筹备火力,征募新兵团练乡勇万余人,军民结合,昼夜轮防,主动袭击英军。后,他改做后勤工作,因成绩显著,升四川按察使,未到任即撤回成命,降为候补道。不久削职归里。居家期间,因协助政府训练地方武装有功,朝廷赏他六品官衔。 刘耀椿不但政绩卓著,还利用公余著作,主要著作有:《颍上县志》、《海南归棹词》、《神器图说》、《庄年治兵书》、《青州府志》等。民国《山东通志》有其事迹。 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 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著名考古学家,景芝镇万戈庄人。在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专业时,爱上了考古工作。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任职,攻读考古学。其间,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著名遗址的发掘。1933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 1928年3月,吴金鼎对山东章丘县龙山镇5里处的城子崖文化遗址发生了兴趣,经发掘、研究,命名为龙山文化。这一发现与命名,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930年至1931年,他与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等人又进行两次发掘,于1934年发表了报告集《城子崖》,揭开了中国远古文化根源之谜,以大量的资料证明中国远古文化源于本土,有力地粉碎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并得到了公认,为史书无载的中国史前文化的面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一座丰碑。 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吴金鼎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以英文出版了《中国史前的陶器》一书。此书成为当时关于中国史前陶器的最为详尽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必读书目。吴金鼎获博士学位后于1937年回国。时值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中国考古学面临极为艰难的局面。他先在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后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8至1940年,他到云南大理附近的苍洱考察发掘,发现遗址32处,并主持挖掘了数处,撰写了《云南苍洱境考古》一书,奠定了西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基础。 1941年至1943年,吴金鼎在科研经费极为拮据的情况下,坚持对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和成都前蜀王建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对汉代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艺术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卷》有他的事迹介绍,称他是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 民主革命先驱刘大同 刘大同(1865—1952),原名刘建封,又名刘石荪,民初改名刘大同,字桐阶,号芝叟、风道人、芝里老人、天池钓叟等,民主革命先驱,清末秀才,临浯镇芝畔村人。年轻时就思想进步,追求真理,痛恶专制的封建制度。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委勘奉、吉两省界线,兼查长白山三江之源,刘建封时为勘界委员,并为同事领班,亲率测绘生5员、队兵16名,历经千辛万苦,对长白山进行了空前的一次全面勘查,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他先后写出了著名的《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白山纪咏》3篇著述。还拍摄了《长白山灵迹全影》,绘制了长白山江岗全图,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1909年11月,刘建封任安图县第一任知县后,招民开垦,发展农业;创设林政局,发展林业生产;重视教育,成立教育公所;力昌商业,建立商务公所;设立邮政机构,开办邮政业务。任职3年,政绩卓著,“历任东督皆敬重之。” 随着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刘建封萌发了推翻清代专制王朝的信念。1911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东北,人心震动。刘建封随即响应,举义旗于安图,成立大同共和国,并通告中外,面对清军的镇压,刘建封毫不畏惧,迎战敌军于牡丹岭。起义失败后,刘建封东渡日本,奔走岭南、山东、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参加兴中会、同盟会,跟随孙中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并改名大同。

⑥ 关于安丘五龙湖的作文

每个人都用哭证明自己已来到这个世界.或许是因为世间的事情过于繁杂,第一声内啼哭成了我们向这个世界的宣容战.在这场战争中人们往往发现输的是自己,于是常常哭:得不到糖果我们会哭;考试不及格我们会哭;失恋时我们会哭,失去亲人我们会哭.哭几乎伴随了
我们又短又长的一生.相对而言,哭比笑更容易感动一个人,能触及人们灵魂中最为脆弱的部分.于是有人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但是转念一想,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哭,最值得你哭的人却不想看到你哭.哭与笑之间,只有选择笑的人才值得我们哭.
在生活最困苦时 “西单女孩”任月丽笑了,于是听她故事的我们都哭了,我们哭着感受了一次命运的不公和生命的最强音.史铁生“笑”了,那种笑是站在高处感悟生命本质的笑,那种笑持续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于是,他走时我们哭了,其实那种哭和笑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是在被感动.

⑦ 关于历史人物的400字作文

最近看了电视连续剧《传奇皇帝朱元璋》,感慨良深。

朱元璋出身佃农,从小放牛,岁那年,父母、大哥均死于瘟疫;17岁出家当和尚,到25岁那年,寺庙又遭官军焚毁;朱元璋走投无路,终于参加了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军;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再加上一点运气,朱元璋在义军中脱颖而出,最后竟至黄袍加身,成为一个布衣皇帝的“传奇”。

在称帝前长达16年的艰苦转战中,朱元璋做到了深谋远虑,谦虚谨慎。他在战略上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正确方针,同时牢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做了不少好事。据清人谷应泰在《明史记事本末》中记载,朱元璋在准备攻取镇江时,就曾再三告诫部下说:我自起兵以来,从未妄杀无辜,你们一定要体会我的良苦用心,破城之日,千万不要放火、抢掠、杀人,违反者处以军法,纵容者也要处罚。占领镇江后,朱元璋还特地命徐达访请当地能人秦从龙,后来又亲自到镇江,“谒孔子庙,分遣儒士告谕乡邑,劝农桑。”及至做了皇帝以后,朱元璋也采取了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他曾对刘基说:“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刘伯温听了他的这番话,感动得赞叹道:“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欲行仁政的皇帝,却又对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言论极为反感,却又非常善于实施阴谋而不动声色,却又在惩处官吏时极尽残暴株连之能事,却又经常因自己的猜忌多疑和刻薄寡恩而陷入孤独和痛苦之中。和许多皇帝一样,他也在登位后立即陷入“杀功臣”的怪圈,把“兔死狗烹”的惨剧演到了极致——只剩下一个汤和,赶紧战兢兢告老还乡,才保全了一条小命。在震惊全国的胡惟庸和蓝玉两个大案中,他竟杀了将近四万人。这种空前的恐怖统治,这种复杂的双重性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动机和情感逻辑所造成的呢?

显然,这正是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权欲”无限膨胀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从起初连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的一无所有,到登上皇位权倾天下,还要想着为“家天下”的继承者削除“权杖”上的“芒刺”,这其中的发展规律,必然推动整个极权体制运转成一部疯狂的“绞肉机”,使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括那些后宫的女人们,毫无例外地无法逃脱要么“吃人”、要么“被吃”的命运。

人民大学的毛佩琦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到“胡蓝两案”时说,明清两代都有人怀疑他们的所谓“谋反”实为子虚乌有,而他则干脆断言是两起“冤案”,这就和电视剧中所展现的故事情节大相径庭了。当然,电视剧如此演绎谋反与平叛的故事也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在《明史记事本末》中,也记载了“胡蓝”意欲谋反的种种“蛛丝马迹”,按照这些线索来编剧,显然可以加强戏剧性,从而对观众有更大的吸引力。

尽管迷失在历史迷雾中的“胡蓝”事件真相难明,但照我看来,他们的“反”或“未反”,并不影响封建统治下君臣关系的本质。在那样一种非人的制度中,人性都已严重地扭曲变形。皇帝对权臣不可能完全放心,势必经常在信疑之间游移;权臣对皇位也未必毫不动心,只是要看实现篡位的可能性有多大罢了。皇上所谓“爱”卿如命者,臣下所谓“愚”忠至死者,即使真的曾经有过,那也只是个别的现象,“非典型”的现象而已!

陈宝国在这部电视剧中,终于刹住了在《大宅门》中形成的表演惯性,摆脱了“白景琦”的影响,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这位传奇皇帝的复杂形象。演到后来,我看他已经“入戏”很深,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专权者“高处不胜寒”的孤独、疑惧和痛苦了。但徐帆所演的马皇后,却成为一个概念化的形象,当然这首先是剧本的问题,不过徐帆的说白也确有毛病,总给人不自然的感觉。后宫的另几个女人,倒是演得各具特色,尤其是达兰和金菊,我认为是演得很好的。

⑧ 十篇关于历史人物的作文

这是一个多雨的朝代,这是一个多情的朝代。
宋朝的雨,绵延300多年,时而淅沥,时而滂沱,时而绵绵,时而潇潇,从陈桥兵变的隆隆雷声中,一路飘飘洒洒地赶到汴京、中原,凄风苦雨地降临澶渊、朔北,疏疏落落地浸淫临安、江南,淋漓了塞北荒漠,迷濛了江南水乡,沾湿了离人香袖,浇透了英雄衣襟。
宋朝的雨,飘到江南,灵动而充满诗意。望湖楼下,黑云翻墨,珍珠似的白雨急切地串入画船;凤凰山上,电光掣蛇,风横雨斜。太湖上,白石道人抚槛而望,燕雁随云,青山数点,“商略黄昏雨”;西湖边,欧阳修轻卷帘栊,笙歌散尽,双燕归来,细雨濛濛;洛阳城中,陈与义卧看星河,纤云不动,残雷未平,鹊衣犹湿。子规声里,山原绿遍,春雨如烟,农民“才了蚕桑又插田”;池塘蛙声中,梅雨淅沥,棋子闲敲,等待之人“有约不来过夜半”。在半山老人的江北秋阴,它还是“青山缭绕、千帆隐映”的一片含雨晓云,到了苏子美的淮中古祠,它已是“春阴垂野、幽花时明”的满川风雨了。宋朝的雨,在刘攽的莲池边,化作“荷心万点声”,在周邦彦的荷叶上,“宿雨初干、水面清圆”。
宋朝的雨,降到塞北,是苍茫的霜、纷扬的雪,苍凉肃杀。边塞上,白发苍苍的范仲淹率领一群思乡的征夫常年驻守,在悠悠羌管声中,边声起、孤城闭,长烟落、霜满地。衡门外,王禹称夜半披衣出户,面对“窗牖琼花坠”、“飘飘满天地”的雪花,“因思河朔民,输挽供边鄙;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山阴下,“胡未灭、鬓先秋”的陆游僵卧孤村,在“匣中宝剑夜有声”的三更时分,抚剑遥想大散关外的铁马秋风、楼船夜雪。山神庙前,被逼上梁山的林教头眼见彤云密布、朔风渐起,一片银世界、玉乾坤,那场纷纷扬扬卷起的大雪,压塌了沧州破败的草料场,也压塌了临安雕梁画栋的阁楼亭榭上最后一根残椽。
宋朝的雨,惆怅哀怨。柳三变在骤雨初歇的寒蝉声中,帐饮无绪,长亭送别,泪眼执手,无语凝噎。贺方回的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外,“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是相思的闲愁。周邦彦在天台山上,仙女芳踪难觅,空留“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的怅惘。号为易安、实则难安的李清照,国亡家破,颠沛流离,骤风疏雨中,“绿肥红瘦”的多愁善感,化为黄昏里“梧桐更兼细雨”的孤寂悲戚。
宋朝的雨,凄凉悲壮。“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怒发冲冠,气吞山河,一腔热血含冤溅洒风波亭,耻未雪,恨未灭,空悲切!零丁洋里,文天祥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艰险处境,掷地有声地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誓词,慷慨激昂,荡气回肠,却也难掩内心的悲戚酸楚。
宋朝的雨呵,浓凝成墨,是苏轼“纯棉裹铁”的“第二行书”,是米芾“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蜀素帖》《苕溪诗》,是黄庭坚纵横奇倔、舒展大度的《松风阁诗帖》,是云山空蒙、烟云变幻的米家山水,是董源淡远清深、秀润空灵的《潇湘图》,是范宽峻拔浑厚、雄阔壮美的《溪山行旅图》。
宋朝的雨呵,点滴成泪,是晏几道“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的别离泪,是秦少游“过尽飞鸿字字愁”的相思泪,是关山上“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的征夫泪,是郁孤台下“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行人泪,更是辛弃疾“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只能让红巾翠袖轻轻揾去的英雄泪,也是是刘辰翁“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亡国遗恨之泪!
宋朝的雨呵,汇聚成河,徒留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无限感慨。

⑨ 安丘有哪些名人

宋代著名军事家陈规
陈规(1072—1141),字元则,宋抗金将领,著名军事家,籍安丘。曾任安陆县令、顺昌知府、枢密直学士等官职。史书载其“好赈施,有政声”,首用火枪,善守城,在军事工程方面颇有才能。1126年末(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入侵中原。当时,陈规为湖北安陆县令。德安府知府弃城逃跑,陈规代为防守,数次率兵大败攻城之敌,立大功,升龙图阁直学士,调任安徽顺昌(今阜阳)知府。他到任即修城墙,招抚逃亡民众,为百姓建立保伍组织。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宋将刘琦领兵赴开封驻防,路过顺昌府。陈规出城迎接,尚未坐好,传来消息说,金兵已经侵入京城。陈规告知刘琦,城里有数万斛粮食,愿与刘琦死守顺昌城。陈与刘登上城墙,刚把城防粗略布置好,金兵已迫近城墙,金龙虎大王率领重兵接踵而至。陈规戴上盔甲,巡城督战,并用神臂弓射敌。敌人稍有退却,他出奇兵使用新式火枪,偷袭敌兵营,斩获多人。金兵告急于兀术元帅,兀术率领10万大军攻城。当时正值热天,陈规命守城士兵,清晨藏匿不出,待金兵在烈日中暴晒至午后体力最疲乏时,出城突袭,一举击溃金兵,获得了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顺昌大捷”。陈规以善守城闻名于朝野,得到皇帝表彰,并升为枢密直学士,调任庐州知州,兼淮西安抚使。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陈规因病去世,皇帝赠他为“右正议大夫”。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诏刻《规德安守城录》,命守城将领效法。于德安府立陈规庙,赐庙额为“贤守”。追封为“忠利侯”,后加封“智敏”。1132年陈规发明用大竹筒装填火药,临阵交锋时喷射火焰的火枪,应用于攻守城作战之中,首开世界上制造管形射击火器之先河。他撰写的兵书《攻守方略》是一部总结实战经验的军事著作,在我国古代史上较早提出了“重城重壕”、“守中有攻”及使用新式火枪等城邑防御作战的理论和方法,对当时的军事理论及实践有重大影响,入《四库全书》。
清朝阁老刘正宗
刘正宗(1594—1661),字可宗,号宪石,赐号中轩,清朝阁老,兴安街道城里人。生于书香门第。1625年县岁试第一,1627年乡试中举人。1628年(明崇祯元年)中进士。历任真定府司理、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官、侍讲、礼部会试副主考。1644年(清顺治元年)为避战乱,携眷南下金陵。1645年5月清兵破金陵后,携眷回归故里。清朝定都北京后启用明朝旧臣。刘正宗屡接诏书,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正月,应诏到北京上任。历任内翰林国史院编修、礼部会试副主考官、侍讲学士、内翰林国史院侍讲学士、秘书院掌院学士、吏部右侍郎、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1657年一品考绩期满,升少傅兼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1658年8月,清廷改院为阁,他以少傅、文华殿大学士兼管礼部尚书之职,参谋朝廷机要事宜。刘正宗不仅是顺治帝言听计从的重臣,也是文墨挚友,其文章与诗词、歌赋为顺治帝所赏识。他博览群书,学问深厚,尤精五言古诗。他爱好书法,笔法秀妙。顺治帝凡得著名书画,经他鉴别评定后才归御府收藏。常将所得名人字画,自己所作字画及亲笔题字赐给他。御府图书题跋也多出自他手。为显示荣耀,他在县城内相府特建“御墨楼“。著作有《逋斋诗集》、《御墨楼诗选》、《木天草》、《雪鸿斋草》等诗集数卷。
著名诗人曹贞吉
曹贞吉(1634—1698),字升六,号实庵,著名诗人,兴安街道东关人。少年即有文采声誉。1664年(清康熙三年)中进士,历任户部员外郎、礼部郎中、湖广提学佥事等职。
曹贞吉在祁门代理县令时,废除苛捐杂税,百姓作《却金歌》赞颂。曹贞吉是著名的诗词家。著有《珂雪词》、《珂雪诗》、《鸿爪集》、《黄海纪游》、《黄山纪游诗》、《朝天集》、《实庵诗略》等。《珂雪词》、《珂雪诗》入四馆,并编入国史。《清史稿》说他“诗格遒练”,提到他的词说,“吴绮选名家词,推为压卷”。《四库提要》说:“其词大抵丰华掩映,寄托遥深”。张之洞《书目答问》中所附“清代著述家姓名略”中,词家独以贞吉居首位。
《清诗别裁集》卷六有其诗3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录有曹贞吉词5首。“小传”和“集评”解说:《珂雪词》雄浑苍茫,是其本色。而语多奇气,有不可一世之意。《珂雪词》在国初诸老中,最为大雅。国朝不乏词家,四库独收珂雪,可见其文章之影响。
文字学家王筠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又字伯坚,号友,清代文字学家,景芝镇宋官疃村人。1821年(清道光元年)中举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授山西省乡宁县知县,后代理徐沟、曲沃知县。任职期间为政清廉,勤于政事,讼至立判,卓有政绩。
王筠少而好学,喜爱研究小篆与大篆文字。年纪稍长,即博览群书,经史。一生中,尤其喜爱研究说文之学。他精心研究了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桂馥的说文著作。他不仅评论了前人著作的优劣,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文字之奥,无过形、音、义三端。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义为本,而音从之,于是乎有形。后人之识字也,由形以求其音,由音以考其意,而文字之说备。”他著《说文释例》20卷。又以句读之名,疏解许慎《说文解字》,著《说文句读》30卷,解决了前人对许慎《说文解字》一书解释的草率、简略和混乱。还著有《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说文补正》、《句读补正》等。王筠致力于说文之学达30年之多,皆从分析前人诸家之说入手,独辟门径,不依傍于人,提出独到的见解。其成就明显超过了前人。后人评论时说他对说文之学的贡献是“许氏之功臣,桂、段之劲敌”。《文字蒙求》一书,解放前曾作为高等小学教材,建国后于1962年、1983年再版。《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亦分别于1983年7月和11月由北京市中国书店重新印行,足见其著作的社会效益和历史价值。他还著有《说文韵谱校》、《说文广训》、《四书说略》、《正字略》、《禹贡正字》、《毛诗重言》、《弟子职正音》、《读仪礼郑注句读刊误》、《清诒堂文集》、《徐沟笔记》等,共50余种,数百卷之多。
抗英将领刘耀椿
刘耀椿(1784—1858),字庄年,抗英将领,贾戈街道刘家王封村人。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中进士。曾任安徽颍上、阜阳知县,六安、泗州知州,庐州、安庆、颖州知府和金厦兵备道等职。
安徽颍上县地处淮河流域,境内连年水患。刘耀椿任知县后,捐俸银一千两,组织百姓修筑堤坝,治住了水患。阜阳县内伙匪横行乡里,民不聊生,耀椿任该县知县后,设法捉住了这伙土匪,百姓感恩不尽,以“青天”相称,并在其饮过水的泉上建亭,名曰刘泉亭,以作纪念。他因政绩卓著,随即升为安徽六安知州,到任后迅速公正地处理了积案,以致狱无冤民。同时,捐俸银一千六百两,修建了六安赓书院。他在地处长江北岸的安庆任知府时,捐俸银两千两组织民众修堤筑坝,免除了年年秋天江水泛滥的水患,百姓称此堤为刘堤。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他被提升为福建兴泉水道兼金厦兵备道。又捐献数千两俸银修筑城防,招募训练水兵,引进新知识,新工艺,“师夷长技以制夷”,协助闽浙总督邓廷桢、颜伯焘抗击英军,禁止鸦片,始终站在抗英第一线。他赏罚分明,策励群才,同心协力,组织地方军民外攘内侦,拔本塞源,为守卫厦门,抵抗英军侵略做出了贡献。1840年六七月间,英舰两次进攻厦门,在刘耀椿和水师提督陈介平率厦门爱国官兵的英勇抗击下均告失败。1841年8月26日,英舰36艘闯至厦门发动进攻。耀椿冒着密集的炮火指挥战斗,顽强抵抗,激战数小时,终因兵力不足,敌装备精良,厦门失守。耀椿退守同安后,积极协同颜伯焘整顿军队,筹备火力,征募新兵团练乡勇万余人,军民结合,昼夜轮防,主动袭击英军。后来,他改做后勤工作,因成绩显著,升四川按察使,未到任即撤回成命,降为候补道。不久削职归里。居家期间,因协助政府训练地方武装有功,朝廷赏他六品官衔。
刘耀椿不但政绩卓著,还利用公余著作,主要著作有:《颍上县志》、《海南归棹词》、《神器图说》、《庄年治兵书》、《青州府志》等。民国《山东通志》有其事迹。
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
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著名考古学家,景芝镇万戈庄人。在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专业时,爱上了考古工作。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任职,攻读考古学。其间,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著名遗址的发掘。1933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
1928年3月,吴金鼎对山东章丘县龙山镇5里处的城子崖文化遗址发生了兴趣,经发掘、研究,命名为龙山文化。这一发现与命名,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930年至1931年,他与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等人又进行两次发掘,于1934年发表了报告集《城子崖》,揭开了中国远古文化根源之谜,以大量的资料证明中国远古文化源于本土,有力地粉碎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并得到了公认,为史书无载的中国史前文化的面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一座丰碑。
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吴金鼎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以英文出版了《中国史前的陶器》一书。此书成为当时关于中国史前陶器的最为详尽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必读书目。吴金鼎获博士学位后于1937年回国。时值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中国考古学面临极为艰难的局面。他先在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后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8至1940年,他到云南大理附近的苍洱考察发掘,发现遗址32处,并主持挖掘了数处,撰写了《云南苍洱境考古》一书,奠定了西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基础。
1941年至1943年,吴金鼎在科研经费极为拮据的情况下,坚持对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和成都前蜀王建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对汉代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艺术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卷》有他的事迹介绍,称他是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
民主革命先驱刘大同
刘大同(1865—1952),原名刘建封,又名刘石荪,民初改名刘大同,字桐阶,号芝叟、风道人、芝里老人、天池钓叟等,民主革命先驱,清末秀才,临浯镇芝畔村人。年轻时就思想进步,追求真理,痛恶专制的封建制度。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委勘奉、吉两省界线,兼查长白山三江之源,刘建封时为勘界委员,并为同事领班,亲率测绘生5员、队兵16名,历经千辛万苦,对长白山进行了空前的一次全面勘查,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他先后写出了著名的《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白山纪咏》3篇著述。还拍摄了《长白山灵迹全影》,绘制了长白山江岗全图,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1909年11月,刘建封任安图县第一任知县后,招民开垦,发展农业;创设林政局,发展林业生产;重视教育,成立教育公所;力昌商业,建立商务公所;设立邮政机构,开办邮政业务。任职3年,政绩卓著,“历任东督皆敬重之。”
随着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刘建封萌发了推翻清代专制王朝的信念。1911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东北,人心震动。刘建封随即响应,举义旗于安图,成立大同共和国,并通告中外,面对清军的镇压,刘建封毫不畏惧,迎战敌军于牡丹岭。起义失败后,刘建封东渡日本,奔走岭南、山东、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参加兴中会、同盟会,跟随孙中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并改名大同。
1925年,他在上海主办《野语》杂志,进行反封建反迷信宣传。1933年11月,李济深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他通电响应。“西安事变”前后,他于天津法租界主办《渤海日报》,抨击蒋不抵抗政策,蒋下令封闭了报馆,并派刺客刺杀未遂。日军侵占天津后,要他承认满洲国,他把文件撕得粉碎,厉声道:“任他风雪十分苦,不受东皇半点恩!”他在《被难自述》一文中说:“予为政治革命,垂四十年,其间抄家二次,引渡二次,通缉七次,悬赏逮捕三次,监视二次,驱逐三次,受审十一次。艰险备经,屡濒于殆,然从未伤及发肤。……天变地变,而我之救世主义不变,此予之本性使然。……”

⑩ 安丘历史名人有谁分别是哪里人(速)

安丘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名人辈出,或以文治、或义武功,其业绩为人们所称颂。其代表人物有陈规、刘正宗、曹贞吉、吴金鼎、刘耀椿等。

阅读全文

与关于安丘的历史人物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