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物和主要事迹,按时间顺序整理!谢谢!
契丹族 契丹 阿保机
581年 杨坚隋朝 长安 党项族西夏 元昊
618年 李渊唐朝 长安 女真族金 阿骨打专
960年 赵匡胤北宋 东京属
1127年赵构南宋 临安1206年铁木真 蒙古国斡难河畔 冰裂纹瓷器浙江哥窑
1271年 忽必烈 元朝 大都 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 临安
1368年 朱元璋 明朝 南京 闻名世界的宋朝大商港 广州
1636年 皇太极清朝 北京 北宋都城 东京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618年 隋朝灭亡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 589年 陈朝被灭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907年 唐朝灭亡
1368年 明军攻占大都,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605年 开通大运河
❷ 七年级下册的有成绩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隋文帝 隋炀帝 ,开凿大运河,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武则天 ,唯一的女皇帝
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汉藏和婚,玄奘西游天竺,
戚旭光抗倭
郑和七下西洋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忽必烈开创元朝
❸ 历史人物
秦桧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间。有一天,皇后在后宫设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贵妇人参加。
席间,御厨端上来一道菜——淮青鱼。这种鱼因为产量稀少,因此相当名贵。皇后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还特别问宰相秦桧的老婆王氏:“你吃过这种鱼吗?”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经常吃,我们家比这大的淮青鱼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给您进奉几条。”
王氏以为找到了一个拍皇后马屁的好机会,回到家里就把这事对秦桧说了,没想到秦桧听后大惊失色,说:“你这个蠢女人,闯了大祸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气地说:“我是为你在宫内铺路,你不领情还罢了,反过来还责骂我。”
“唉!”秦桧叹了口气,也不理王氏,在房里皱着眉头来回转悠。忽然,他的眉头一展,高声对外面喊道:“来人啊!去,买几条大草鱼,明天让夫人送去宫里。”
“什么?你让我送草鱼?”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几个钱!而且它虽然看起来像淮青鱼,但皇后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鱼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鱼才真的叫不要命了!听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鱼进宫。”秦桧冷冷地说道。
第二天,皇后看到王氏送来的草鱼,大笑道:“我昨天还跟皇上说,淮青鱼天下珍馐,不信秦爱卿家会比皇家还要多。原来是你给搞错了,把这些普通的大草鱼当成淮青鱼了,哈哈哈……”
❹ 七下历史著名人物、事件的成语集(30个,注明人物事件)
围魏救赵,还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商鞅变法,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还有守株待兔,都是的
❺ 初中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有关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上]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
❻ 七,八年级历史人物归纳
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二十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使用天然火。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3.黄帝——人文初祖。
主题二 国家的的产生和
社会的变革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定都阳城。
2.西周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供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商鞅变法
主题三 统一国家的建立
1.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域联系。
3.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西亚,直到欧洲。
(2)丝绸之路的作用(延伸拓展)———是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使中外交流更加频繁。
4.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评价方法:历史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对于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要把他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要一分为二,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要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古代帝王的评价可采用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
评价秦始皇:略。
评价汉武帝:是西汉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削弱侯国势力,使其无力与中央抗衡,实现政治上大一统。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经济上大一统。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主题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三国鼎立形成
用示意图表示三国鼎立的形势,可包括魏、蜀、吴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国号、都城等。
2.江南经济的开发
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
(1)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等。(2)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主题五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隋朝时开始实行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唐朝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最为重要。
2.唐朝著名的统治者及主要政绩
唐太宗———贞观之治
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开元盛世
3. 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评价唐太宗:略
主题六 经济重心南移和
民族关系的发展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与辽、西夏和金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与北宋政权并立的有辽、西夏、金;与南宋政权并立的有西夏、金政权。
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铁木真统一蒙古,后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主题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社会危机
1.清朝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戚继光抗倭: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在台州九战九捷。戚继光被誉为民族英雄。
3.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4.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顺治、康熙分别赐西藏佛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封号,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班禅的继承,须报中央政府批准。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康熙帝率军在雅克萨抗击沙俄侵略军。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等。
5.郑和下西洋
6.闭关锁国政策
主题八 中国古代文化
1.青铜工艺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青铜器。
2.医学 华佗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出了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3.甲骨文、金文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金文”,也叫“铭文”。
4.佛教传入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孔子
6.《史记》、《资治通鉴》
8.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下)专题复习
福州三十四中 温秋榕
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内容标准】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考试说明】
A.识记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了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B.理解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C.运用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考点点击
1.识记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P17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P18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2.识记 知道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P9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P10“武则天画像”。
3.识记 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P12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图治”。尤其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P13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出现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曲辕犁”图
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识记 了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P23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P24 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5.理解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
P29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2)玄奘西游
P31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玄奘画像”。
玄奘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鉴真东渡
P30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
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鉴真雕像”
6.运用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P8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唐太宗画像”。
P9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间,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同时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在民族关系方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尊称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天可汗”。综上所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知识图解:
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历史事件 国家 影响或贡献
遣唐使 日本 遣唐使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 日本 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玄奘西行 天竺(今印度) 玄奘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中考链接:
1.(07安徽 芜湖)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7山东 泰州)从电视剧《贞观长歌》中可以看出: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位统治者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唐玄宗
3.(07福建 福州)下列反映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文成公主入藏 D.“金瓶掣签”制度的制定
4. (07四川 宜宾)情境问答 。唐朝时,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都城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象征从此步步高升,并题名他壁留念,被称为“雁塔题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新科进士及第”是我国古代哪一重要选官制度的内容?这一制度创建于我国哪一朝代?
(2)概述这一选官制度在唐朝时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科举制度;隋朝。(2分)
(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2分)
5.(江苏 扬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
材料二 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1)科举制度;隋朝。 (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二、经济中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内容标准】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考试说明】
A.识记 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了解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考点点击
1. 识记 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P56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P57手工业: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天下冠”。
陶瓷业: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P58商业: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P59 “交子图”。
2.识记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P49-54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都城在上京。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P52“辽、北宁、西夏形势图”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于同年登上皇位,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初,金几次南下侵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岳飞班师以后,宋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P54“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3.识记 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1)P66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成吉思汗画像
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2)P67忽必烈建立元朝
忽必烈即汉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4.识记 了解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元朝时候,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❼ 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1、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 ,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3、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颜部人。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后,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一步步统一蒙古诸部。
开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宝庆三年(1227年),兴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4、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5、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❽ 写出七年级上册的历史典故及历史人物(至少十个)
刘邦,项羽,王猛,嬴政,赵高,元宏,黄帝,炎帝,大禹,华佗,蚩尤
❾ 著名历史人物简介
1、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人,西汉权臣,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4、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5、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