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西临汾历史名人有哪些
1、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2、霍去病: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时期名将、军事家,名将卫青外甥,大司马霍光兄长。善于骑射,勇猛果断。十七岁,拜骠姚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拜骠骑将军,封为冠军侯。
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3、柴绍: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市)人 。唐朝初年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幼以任侠闻,矫捷有勇力。初仕隋朝,为元德太子千牛备身,迎娶唐国公李渊之女平阳昭公主为妻子。唐国公李渊起兵,领马军总管,率先登城陷阵。
武德初年,从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积功封为霍国公。贞观初年,拜右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转左卫大将军。参与定襄之战,从灭东突厥,累加镇军大将军,平定梁师都,改封谯国公。
4、霍光:字子孟,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大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身材魁梧,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长美。不学无术,忠诚勤恳。
初以门荫,选为郎官,历任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宿卫公正,勤劳国家。汉武帝临终时,拜大将军、大司马,受命托孤辅政,封为博陆侯。辅佐汉昭帝,解除上官桀拥立刘旦阴谋,废立昌邑王刘贺,拥立汉宣帝即位,掌权摄政,权倾朝野。
5、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贾充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其女儿贾褒(一名荃)及贾南风分别嫁予司马炎弟司马攸及次子司马衷。
与司马氏结为姻亲,地位显赫。晋朝建立后,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
② 师旷的人物生平
师旷(公元前572年—532年),字子野,又称晋野。春秋时期晋国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师村)人 ,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
师旷是盲人,常自称“暝臣”、“盲臣”。其为何目盲,有三种说法:第一说是他天生眼盲;第二说是他因为觉得眼睛看到的东西使他无法专心地做一件事,所以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心清净下来;第三说是他自幼酷爱音乐,聪明过人,就是生性爱动,向卫国宫廷乐师高扬学琴时,用绣花针刺瞎了双眼,发愤苦练,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琴艺逐渐超过了师父。
师旷在晋悼公初年进入宫廷担任主乐大师,凭借其艺术造诣、满腹经纶和善辫口才赢得悼、平二公的信任,悼公末抑或平公时为太宰,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淮南子》云:“师旷譬而为太宰”,他“大治晋国”,晋“始无乱政”。 师旷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造诣,为世人所共仰。《庄子齐物论》说师旷“甚知音律”,《洪洞县志》云:“师旷之聪,天下之至聪也。”故在先秦文献中,常以师旷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他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他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代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淮南子.氾论训》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周书》记载他不仅擅琴,也会鼓瑟。师旷也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左传》记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 有一次师旷听到晋平公铸造的大钟音调不准,就直言相告,晋平公不以为然,后经卫国乐师师涓证实,果如此。
到晚年时,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撰述了《宝符》100卷,在明、清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曲解题为师旷所作。
师旷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但却比较保守,晋平公喜欢新声,曾听师涓演奏新曲,师旷当场攻击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师旷认为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 师旷的政治业绩并不亚于其艺术成就,其政治活动最早见诸文献是在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现存先秦文献记载,师旷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常向悼、平二公陈以治国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请教于师旷时,他都能“因问尽言”,引出一番严肃的治国宏论。师旷虽仅是一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向晋王担出了许多治国主张,有一次,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则言天下有五种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师旷甚至曾用琴撞击晋平公,以规劝晋平公勿沉湎于个人享受。
当卫献公因暴虐而被国人赶跑时,晋悼公认为民众太过分,师旷则反驳说:“好的君主,民众当然会拥戴他,暴虐之君使人民绝望,为何不能赶他走呢?”晋悼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起治国之道,师旷简言之为“仁义”二字。
齐国当时很强盛,齐景公也曾向师旷问政,师旷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张,可见师旷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故他在当时深受诸侯及民众敬重。在后世的传说中,他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的原型、及瞎子算命的祖师等。
【匡主裕民】
春秋时期,乐律问题带有相当神秘的色彩而备受推崇。大师在掌握乐律的同时,往往被吸收来参与军国大事,卜吉凶,备咨询。师旷不闲于琴瑟而匡主裕民,乐师参政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众多乐师,唯独师旷能得到晋君赏识,实是凭借其满腹经纶和善辩的口才赢得悼、平二公的信任,进而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诚如韩垧所言:师旷“迹虽隐于乐官,而实参国议”。
文献记载,师旷往常向悼、平二公陈以治国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请教于师旷时,他都能“因问尽言”,引出一番严肃的治国宏论。师旷论“天下五墨墨”,论“人君之道”,这些忠言谠论包含着极为深刻的政治见解,表明师旷作为政治活动家所具有的远见卓识和博大的胸怀。
【政治主张】
政治上,师旷主张为政清明,德法并重。国君应“清净无为”,“务在博爱”,同时,还应借助法令来维护统治,“法令不行”,则“吏民不正”。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对德才兼备者应委以国家重任。如果“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就会埋下乱政的隐患。经济上,师旷主张富国强民,民阜才能政平。
“空虚府库”将导致“国贫民罢,上下不和”的局面。统治手法上,师旷主张“广开耳目,以察民情”,使百姓侵冤有处申诉。
他还提出“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的积极主张。认为国君应“廓然远见,踔然独立”这样才能避免失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师旷的治国宏论是他政治理想的反映,其见地精辟之至。悼、平二世,君主贤明,政平民阜,能重振文襄霸业,师旷起了很大作用。师旷还随平公多次出征讨伐,并曾代表晋国出使周朝。鲁季武子说:“晋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有史赵、师旷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齐以师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明示师旷可与赵孟、叔向等著名政治家齐名。
现存先秦文献,有关师旷匡主裕民的记载颇多,可见,他的政治业绩并不亚于其艺术成就。《淮南子》云:“师旷譬而为太宰”他“大治晋国”,晋“始无乱政”。按太宰一职,“总六官之事,事无所不统”,足见其地位之显赫。及至春秋后期,太宰仅为尊称,实际地位大大降低,然名誉上仍为王宫之长,掌王家内外事务。悼公初年,师旷初入宫廷,不大可能居此高位。据考,师旷的政治活动最早见诸文献是在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显然,师旷为太宰当在悼公末抑或平公时。平公晚年,骄泰奢侈,贪欲无足,师旷多次力谏或与太宰一职相关。
【性格品质】
师旷禀性刚烈,正道直行,他娴于辞令,却从不趋炎附势,具有不畏权势的正直品格。
一次,晋平公同群臣饮酒时喟然长叹,“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侍坐于旁,认为这不象“君人者”所言,竟操琴向平公撞去。没有仗义死节的气概,何以敢如此“犯君”。平公晚年,宫室滋侈,大兴土木,愈加荒淫无道,晋国霸业日衰,以致“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在晋平公淫奢哀飒之时,师旷仍敢犯颜直诛,确实需要些勇气。《说苑》载,平公三次出门打猎,自认为有“霸王之主出”的祥兆,而师旷则认为,这是在自欺欺人。晋平公恼怒异常,“异口置酒祁之台,使郎中马章布蒺藜于阶上”,唤师旷解履拾阶而上,师旷忍着痛,仰天长叹。从肉中生山虫子要吃肉,水中生出蠢虫要蚀木。假如自己要与奴仆为伍,那是自找倒霉。庙堂之上,绝不是生蒺藜的地方。现在出现了这种情形,他预言:“君将死也。”表现了师旷守上不阿的高尚品格和对晋国前途命运的忧郁之情。 他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之明,炳烛之明孰于昧行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励。
③ 山西历史人物
山西历史名人
人 物 出生地 出生时间 简 介
重耳 前697~前628 初因晋室内乱被迫流亡19年。62岁返晋,锐意改革,晋国实力大增。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后,会盟诸侯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为春秋五霸第二位霸主。
师旷 山西洪洞人 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秦乐的神异故事。
李悝 魏国人 前455~前395年 战国法家之始祖。魏文侯时为相,在魏推行变法,创立封建法制,使魏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所著《法经》成为秦以后法律的蓝本。韩国人申不害,是法家“术”派始祖,慎到是“势”派始祖,韩非子(韩国人)综合三家集法家大成。
张仪 魏国人(今山西万荣县) ?~前310年 纵横家,初期游说诸国,后入秦。曾以献商于(今陕西商县至河南内乡一带)之地六百里为诱饵,破坏齐楚联盟,使秦乘机夺楚汉中(今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之地。秦武王即位,入魏为相,不久病死。
荀况 赵国人 约前313~前238年 即荀子,儒家八派首领之一,主性恶说。曾在齐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讲学,三任祭酒。到燕游历,去秦考察政治,晚年任楚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终老于此。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其学术源于儒家,但又吸取各家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关羽 河东解州人 ?~219年 三国时蜀汉名将,受封汉寿亭侯。为刘备镇守荆州,兵败被杀。为人忠义,事迹为后人推崇神化,影响民俗至深。
裴松之 河东闻喜人 372~451年 著名史学家。刘宋时奉文帝命为《三国志》作注,一改过去作注偏重训释文义的传统,重点在史实的增补与考订。参考各家史籍140余种,注文史料丰富,文字超过正文三倍,价值不亚于正文,开创了作注新例。另有《晋纪》行世。
王勃 绛州龙门人 650?~676年 初唐四杰之冠。在他27年的短暂生命中,遭遇坎坷,怀才不遇,但其即席所赋的《滕王阁序》历代传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千百年一直脍炙人口。
武则天 并州文水人 624~705年 中国惟一的女皇帝。14岁入宫,初事唐太宗为才人。31岁时为高宗皇后,66岁时称帝改唐建周。实际执政的近半个世纪中,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对祖国统一也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
王维 山西永济人 701~761年 别号“诗佛”。唐开元进士,曾官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因对李林甫擅权不满,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避世隐居,拜佛念经。其作品主要是田园山水诗,大多吟咏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艺术上颇见功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兼通音乐、绘画。有《王右丞集》。
柳宗元 山西永济人 773~819年 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时积极参与,失败后贬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曾提出“文以载道”、“辅物及时”,提倡文章为刷新政治、补救时弊服务,与韩愈同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存世的400多篇散文,文笔生动,思想性强,说理透彻,有很高的成就,又工诗,风格清峭。学问广博,儒、道、佛不研究,哲学上属朴素唯物主义,有《天说》、《天对》等论著。
白居易 祖籍太原 772~846年 晚唐著名诗人。晚年寓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在艺术上具有形象生动、纯朴自然、通俗晓畅的独特风格。与元稹同倡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其作品以组诗《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长恨歌》和《琵琶行》为传世名篇。
荆浩 五代后梁沁水人 唐末五代后 唐末五代山水画第一人。后因隐居于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过着隐士兼画家的生活。他博通经史,精于儒学,又善书法,对美术理论造诣颇深,撰有《笔法记》和《山水诀》各一卷。一生进行了大量丰富的创作实践,留下来很多作品,为历代名家所叹赏。著名的有《寒林图》、《匡庐图》等。
杨业 河曲一带人 ?~986年 北宋抗辽名将。曾以轻兵击败辽十万大军于雁门,被辽军誉为“杨无敌”。宋二次北伐时,任西路军副统师,曾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后因东路军兵败,被迫撤退。由于统帅潘美指挥错误,他陷于孤军作战,重伤被俘,拒不降辽,绝食三日亡。其夫人及子孙在以后的抗辽战争中都立下赫赫战功,后人把他们的事迹演义成故事、评书等,广为传唱。
司马光 山西闻喜县涑水乡人 1019~1086年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洛阳,奉命设居专事修史,邀集范围禹、刘恕、刘侵入等主要助手,历时19年书成,神宗赐名《资治通鉴》,为我国第一部分编年体通史。哲宗继位后,入朝掌政,废新法、复旧制,任相八个病死,封温国公,谥文正。
关汉卿 山西解州人 生于金末,卒于元 杰出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他长期生活在大都(今北京)下层人民中间,一生从事戏剧创作,而且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比莎士比亚早两个世纪,作品比莎氏多一倍。留传下来的《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195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罗贯中 太原清徐人 约1330~约1440年 元末明初杰出的戏曲、小说作家。成年后离乡外出漫游,曾入张士诚幕府。一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全传》、《隋唐两朝全传》、《残唐五代史演传》、《粉妆楼全传》等长篇小说,《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剧本。他的小说作品,开拓和确立了中国古代白话长篇章回小说的新体制,使“小说”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与诗、词、散文等雅文学形式并驾齐驱的重要一翼。
傅山 山西阳曲人 1607~1684年 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和书画艺术家。明亡后,曾出家为道士,故以朱衣道人为号。一生为反清复明而斗争,与顾炎武、屈大均等著名反清人士交往很深。康熙时受清廷礼遇,但他不为所动,表现了坚定的遗民气节。学术思想不重视理学,独辟蹊径研究子学,是清之后研治诸子的开山祖。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准,其画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书法更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医学造诣颇深,尤以妇科为最。
杨深秀 山西闻喜县人 1849~1898年 清末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光绪进士。博学多识。梁启超称他为“山西通儒”。为官刚正清廉。甲午之耻,促使他走上变法维新之路。发起关学会,以言官身份屡请变法。新法失败的前夕拒绝出走,在狱中写道:“久拼生死一毛轻,臣罪偏由积毁成”,“缧绁到今终不怒,未知谁复请长缨”,慷慨赴死。
渠本翘 祁县城内人 1862~1919年 山西第一票商和最早的实业家。光绪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后以外务部司员驻日本横滨任领事一年。他目睹清政府日趋腐败,对政界十分冷淡,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兴办实业和教育上。曾创办山西省最早的民族工业双福火柴公司(今平遥火柴厂的前身)。他还领导了山西人民收回矿权的斗争,任保晋矿务公司第一任总经理。他创办祁县中学,曾任山西大学堂监督。民国以后,寓居天津,专门从事书画收藏和著述,1919年病故。
赵树理 山西沁水人 1906~1966年 贫农家庭。在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开始接触“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捕。出狱后开始创作生涯。抗战期间入党,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他创作了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及一些戏剧、曲艺作品,在实践文学大众化方向上影响深远。“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赵树理的创作和文学主张,指出了一条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大众化风格的道路,影响着一代文风,尤其在著名的“山药蛋”流派中起着领军作用。
高君宇 静乐县人 1896~1925年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山西党组织创始之一。曾参加中国共产党“二大”、“三大”和国民党“一大”,赴苏联参加了共产党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各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终因积劳成疾,29岁时病逝。其女友石评梅(平定人,文学家)在其墓碑上镌刻了高君宇生前自题像片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辉光,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形象地概括了高君宇光辉短暂的一生。
刘胡兰 文水县云周西村人 1932~1947年 8岁时就为八路军站岗放哨,13岁担任村妇救会秘书,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从事地下工作。1947年刘胡兰为救助群众遭阎匪军逮捕。在敌人威逼利诱目睹六位同志被残酷屠杀时,给敌人以响亮的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员!”,最后在敌人的铡刀下壮烈牺牲。毛泽东题辞:“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④ 山西洪洞县的明代监狱,因谁的故事而著名
洪洞县城内旧到衙(今县政府)西南隅,有一座古老的监狱,据洪洞县志记载,这座监狱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距今已六百多年了,是我国仅存的一座完整的明代监狱。
明代监狱,俗称“苏三监狱”,那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苏三起解注发生在这儿。明正德年间(公元一五零五——一五二一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县蒙冤落难囚于此监。苏三出身于官宦人家,本姓周,因家境生变,投亲不遇,被拐骗卖入北京一苏姓人开的妓院,提行三姐,故名苏三,号“玉堂春”。苏在院时,偶遇宦门公子王景隆,彼此相爱,遂海誓山盟,愿白头到老,后因王景隆将钱财花光,为老鸨不容,将其赶出妓院,苏三暗中资助他谋取功名。时一洪洞县朝阳村富商沈鸿行商京城,慕玉堂春之名,用重金将苏三赎回洪洞作妾。其妻皮氏悍妨,在洪洞“益元堂”暗买砒霜置毒于辣面中,苏三因身体不适未食,沈鸿误食后很快死亡,皮氏便诬告苏一害死本人。知县贪赃枉法,以酷刑逼苏三屈招,遂成冤狱。后来王景隆科考得中,被点巡按山西,玉堂春逢夫得救,二人终成亲眷。这个动人的历史故事被后人编写成小说、戏剧等广泛传颂,千年不衰。苏三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苏一监狱也随之闻名中外。
苏三监狱由过厅、普监、死牢三部分组成,全监总面积为六百一十平方米,门窗小而坚实,围墙高而墩厚,呈现出一种阴森可怖的景象。过厅厅门上挂有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民题的“苏三监狱”匾额一块。穿过过厅便是普监,由东西相对的十二间监房形成一条狭窄的南北通道,牢房檐口外密布天网,且挂有很多响铃。通道南端有禁房璋,是看管犯人的禁子的住处。西侧有狱神庙、死囚洞,东侧便是虎头牢,牢门有两层,形成一条高一米四,长三米的通道,两端各有一道门槛和门扇,一道朝左开,一道朝右开,为明代标准的死囚牢门。牢院内有枕头窑一孔,隔为三间,西侧一间为发年关押苏三的,墙体厚约一米一,是厚的要算院内的南围墙,高一丈八,厚五尺一,内灌流沙,借助沙的流动性,防止犯人打洞外逃。院心有一眼水井,人称“苏三井”,井口直径约23厘米,是为防止犯人投井自杀而设计,井口石上还有十几道磨痕,是历年犯人打水磨出来的。井台旁,是两个洗衣石槽。这座监狱其布局是研究封建社会官衙监狱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九九二年,苏三监狱又建成了苏三腊像馆,正同塑造了五组腊像,介绍了苏三识王、入狱、押解、平反、重欢的全部情节,人物逼真动人,场面合理一鸣惊人 ,使游客能更上观、具体地了解苏三其人其事。
特有的建筑,动人的传说,也曾引来无数游人骚客,许多心家学者专程前来考察,剧作家演员也来体验生活。
如今,作为圾阳产业的旅游业蒸蒸日上、方兴未艾,我县博物馆也与时俱进,借旅游热之东风,不断对苏三监狱加强管理,修葺完善,为了使更多的游客纷纷至沓来,驻足观赏,近来苏三监狱又增设了不少内容,包括已成功雕塑好的明代五刑“笞、杖、徒、流、死”的直观实物模型以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几个重要历史朝代使用过的刑具复制品都即将于近期和游人见面。
另外,据考证苏三当年的确被洪洞县城东村的富产沈鸿买回作妾,面豪华气派、显赫一时的沈家宅院也终因苏三案的平反灰飞烟灭,掘地三尺,因其沈家的臭名昭著,这夫地方至今无人居住,无人问津。为了使占地有限的苏三监狱扩大外延,吸引更多的游人,我单位领导经于县领导碰头协商,决定不久的将来在沈鸿宅院的原址上重新开辟出沈家豪宅。
我们对苏三监狱的前景充满希望,相信经修善扩建后,她定以新的面貌迎接中外游人旅客,学者文人。
⑤ 临汾有哪些历史人物
卫子夫,西汉武帝之后。生年不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子夫本是袭封平阳侯曹时府中的歌妓,服侍曹时的夫人平阳公主。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第一位皇后也就是武帝幼年时戏言要藏于金屋的阿娇无子,所以平阳公车就把邻近大户女子收买来,养在家中,准备让汉武帝选取为妃。适逢汉武帝在霸上祭扫后来到平阳侯家中,平阳公主就将这些美女装饰打扮起来,供汉武帝选择。但汉武帝看后,觉得都不满意。在武帝与平阳公主一起饮酒的时候,又让歌女起舞助兴,汉武帝便看中了子夫。随后,汉武帝起坐更衣,子夫便来服侍,一见倾心。这样,平阳公主送子夫入了宫。入宫一年多来,子夫却不能得到汉武帝的宠幸,正好汉武帝释放一批宫女,子夫才又见到他,并哭泣着请求放她出宫。汉武帝怜惜她,便把她留下来,同时,又把她的兄长卫长君、弟弟卫青召入宫中为侍中。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子夫生了一男,遂被立为皇后。 柴绍(?—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柴绍的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关中。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 皋陶,又名咎繇(jiùyáo),是古代东夷部落少昊(shàohào)氏的首领。生于尧帝之时,卒于夏禹之前,活到106岁。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世,呕心沥血辅佐尧舜禹,功高德厚。皋陶生于洪洞县甘亭镇士师村(现名皋陶村),至今村中祭祀皋陶的香火仍缕缕袅袅。皋陶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之一,史学界公认的“司法鼻祖”。皋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皋陶思想是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主体“法治”和“德治”与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 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卒于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霍光,字子孟,约生于汉武帝元光年间,卒于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他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在今安泽一带)。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他的母亲在平阳公主家做女仆,因丈夫姓卫,她就被称为卫媪。平阳公主原号阳信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因嫁与平阳侯曹寿(汉初名臣曹参之曾孙)为妻,所以也称平阳公主。 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的母亲卫少儿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的奴婢,在与平阳县衙役霍仲孺私通后,生下了霍去病。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⑥ 洪洞县曲亭师村李娟娟离婚事件
来公民的婚姻状况信息,涉及公源民的个人隐私,是任何个人无法通过网络等形式查询的,因为法律保护公民具有隐私权。同时,民政局或者法院必须严格保密。另外,如果当事人确实有知情权或者有必要查询,可以委托律师采取正规的渠道到当地民政局或者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进行查询。
⑦ 洪洞师师村交通如何
去的最多的是 ◎古槐寻根祭祖园
其它景点有以下
◎明代监狱
◎兴唐寺
◎万圣寺
◎唐尧故园——羊獬姑姑庙
◎广 胜 寺
◎泰云寺
◎青龙山玄帝宫
◎乾元山真武庙
◎女娲庙
◎历山舜王庙
◎洪洞的国宝——辛北村玉皇庙
◎霍泉水神庙
◎霍泉
◎广胜寺好汉宫
◎广胜寺地震纪念亭
◎广 胜 寺
◎关 帝 楼
◎干河融宁宫
◎伏珠弥勒寺
◎分水亭
◎大 士 庵
关爷楼
◎碧霞圣母宫
◎左家沟左大夫墓
◎永凝堡西周遗址
◎姚庄朝议大夫墓碑楼
◎扬候国遗址
◎小河范家墓碑楼
◎蜀村韩仙君墓
◎塾堡辛氏墓碑楼
◎石止崔氏墓碑楼
◎师旷墓
◎上纪落石坡
◎何家墓碑楼
◎高池许元帅墓
◎皋陶墓遗址
◎伏羲画卦处
◎坊堆商周遗址
◎东沟五女坟
苑川柏树泉
◎杨家掌龙爪柏
◎南官庄银杏树
◎毛姑姑洞
◎寥天洞
◎九箕山洗耳泉
◎贺家庄六大古杨树
◎韩侯古杨树
◎堤村龙眼泉
◎仇池古杨树
◎赵城元代民居
◎赵城刘家宅院
◎赵城刘家祠堂院
◎尹壁马家民居
◎西昌史家宅院
◎王绪村王士达宅院
◎万安刘家书院
◎石止福香妈旧居
◎上寨民居
◎普安崔家院
◎南社郭家大门
◎马牧许家宅院
◎涧头阎家大院
◎侯家堡侯家大院
◎贺家庄贺氏宅院
◎师村范家祠堂
◎赵城谁院
◎枣坪村张煌旧居
◎玉峰山普润中学
◎刑必强宅院
◎马二村八路军总部旧址
◎杜戌董寿平故居
◎陈玉麟旧居大门
◎白石温寿泉旧居
◎祖师亭
◎中镇庙
◎郑家赛三官庙
◎赵城文庙
◎赵城龙彰世显坊
◎早觉二郎庙
◎早觉村村门楼
◎苑川魁星楼
◎杨洼庄观音庙
◎杨家庄观音堂
◎许村龙泉寺
◎效古兴隆寺
◎下张端关帝庙
◎西义玉皇楼
◎西义娲皇圣母行宫
◎西李村闫张庙
◎赵城二次解放纪念碑
◎杨家掌烈士亭
◎蜀村烽火台
◎沙窑烈士陵园
◎廿里铺烽火台
◎韩略烈士陵园
◎韩略烽火台
◎高池烈士亭
◎曹顺起义旧址
⑧ 山西洪洞佛教发展历史
一个地区佛教发展历史,也是名家大家为标志的,下面是网上收集的山西洪洞佛教界的主要历史人物,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下面是节选,详情见山西佛教网,不喜勿喷。
法江大师文字见人物部分。
慈山和尚法号俱卢舍利,西域僧人。于我国东汉中期来华传播佛教。据释力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广胜志》一书中引宋真宗年间《平阳广胜塔兴修考》中说:“汉时西域僧名慈山者,在朝度众,有人问他的法号,他便念出‘俱卢舍利’慈山和尚于本初元年仲秋前夕坐化。因他的弟子于建和元年(146)分慈山的舍利骨而起造墓塔并兴建寺宇。故该寺名为俱卢舍利寺,佛塔名为俱卢舍利塔。因此慈山和尚是山西省洪洞县佛教界最早有历史记载的和尚。
金舌和尚法号智兴,唐代初期,在洪洞县慈云寺任住持和尚。慈云寺又名休粮寺,系晋南一大佛寺,位于霍山中镇庙之东,初建于东汉建和年间(147—149),唐贞观三年(629)唐太宗为追悼阵亡将士,敕令重建。据史料记载,智兴和尚在慈云寺“精勤戒品,通贯经论”。法师于“唐睿宗时(710—711)说法中条山,屡召不至,上怒,命截其舌以进。焚之,化为金舌。而上人复说法如故。时号为金舌和尚”。
大慧禅师在唐玄宗时期,曾住我县兴唐寺。根据史料对大慧禅师有以下记载,大慧禅师,法号释一行,俗姓张,巨鹿人也,本名遂。则唐初佐命剡国公公谨之支孙也。稚岁不群,聪结名利,有老成之风。读书不再览,已暗诵矣。因悟世幻,礼普寂禅师剃染。所诵经法,无不精讽。普寂尝设大会,沙门至者千众。时征士卢鸿隐居别峰,道高学富。大会主事请鸿为导文序赞。是日鸿袖出其文,谓曰:“某文字僻语古,须朗隽者面指授之”。普呼师,伸纸览而微笑,复置案上,鸿怪其轻脱。及僧聚堂中,师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蹇误。鸿愕视久之,降叹不能已,复谓普公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自是三学名德,罕不咨度,学毗尼于当阳真纂,复究议阴阳纬尽其奥。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辄往谒。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隐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渺,因立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簌簌然。僧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计今到门,必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子,又谓侍者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师承其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决焉。门前水复东流矣。自此声震遐迩。玄宗召入见,谓曰:“师有何能?”对曰:“略能记览,他无所长。”帝命中官取宫籍示之,周览方毕,覆本,记念精熟如素习。既唱数帙,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诸掌,言多补益。有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尝请尹揞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属大衍历出,正其差谬,则洛下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与于斯矣。”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堂,受法王宝,后同无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园,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于兴唐寺,遂笔记善无畏三藏之《大日经讲义》,成《大日经疏》,又名《义释》,为秘密佛教之指南车。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其历编入《唐书•律历志》也,又造游义黄、赤二道,以铁成规,于院制作。有王媪者,夙瞻师之贫,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矣。闍黎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供毋之残龄。”如是涕泣者数四。师曰:“国家刑宪,岂有沦请而得免耶?”命侍僧给钱物遣之,媪戟手漫骂曰:“我比屋居,周给迭亘,婴褓间抱乳,汝长成,何忘此惠耶?”师心慈爱,终夕不乐。于是运法,选召净人授以布囊,戒之曰:“潜伺革方角废园中,自午至昏,当有物入,其数七,可尽掩之。”果有田猪引豚七入,尽得以归。师入元巨瓮,封以六乙泥,题梵字数十。投明,中官下诏,入。问曰:“司天监奏,昨夜北斗七星全不见,何也?”师请修德以感天帝,因大赦。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测也。《宿曜经》者,文殊师利菩萨说吉凶时日之善恶者也,为真言宗所重。诸祖灌顶修法,必谨占其生克之宿曜记登之,又以三九秘要之命胎业等,使人之防凶而选吉也。师既谙历象,又精研本经,著《宿曜仪轨》、《梵天火罗九曜星辰别行法》、《北斗星护摩法》等,依轨修行,效验莫大。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敕中官同于内库中遍视之,皆言弗类。后指一古鉴,鼻盘龙。喜曰:“此真龙也”。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其异术感通为若此也。玄宗在大明宫,从容密问宗社吉凶并运作事,师对以他语。帝询之不已,遂曰:“陛下当有万里之行。”又曰:“社稷毕得终吉。”帝大悦。复遗帝一金合子,形若弹丸,内贮物,振必有声,发之不得,云开有急则开。嗣帝幸蜀,仓皇都忘斯事。及到成都,忽忆。启之,则药中之当归也。”帝曰:“伊药产于此,师知朕违难至蜀当归也。”复见万里桥,曰:“一行之言,信其神矣。”命中官焚香祝之。又昭宗初封吉王,至太子德王,唐为梁灭,如阿闍黎之豫记也。开元十五年(727)九月,于华严寺疾笃,玄宗梦瞰禅居,见绳床纸隔开扇,晓而验问,一如所见,乃召京城名德,致大道场,为师祈福,危疾微愈。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身无诸恙,口无一言,忽然浴香水换衣。端坐正念,怡然示灭。帝闻悲怆,丧事官给,诏葬于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御撰塔铭。身自终及葬,经二十七日,爪色不变,髭发更长,形色怡悦,时众惊异。
休粮大师曾住我县慈云寺。慈云寺系晋南一大佛寺,位于霍山中镇庙之东,又名休粮寺。该寺初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唐贞观三年(629)唐太宗追悼阵亡将士,敕令重建。休粮大师,俗姓陈,为天台望族,性颖异,慨世道轮回之苦,舍身空门。于大历元年(766),登太行,游霍山,爱具山谷幽邃。遂于慈云寺之傍,结茅而居。誓不见性,亦不下山,嗣入洞辟谷。一日,有异僧语之曰:“此方人苦,端赖师力度之。”言讫不见。师豁然大悟,集群说法。群龙亦来听讲,虎常为守门。有贼盗其粮食,俄见二虎据路,盗惧,欲逃不可,会逢大师自外归,盗叩头陈悔;大师愍之,送盗去。而盗亦感为好人,在外盛称师德。他盗闻之,永不敢再谋盗。师以此粮食被盗之休,世遂称大师为休粮菩萨。一日告众曰:“吾行矣”。端坐而化,异香郁然,经旬日乃寂。塔葬于天马峰之前,祠以祀之。厥后屡经示现,塔又不时放光明。景泰七年五月十三日,塔放圆光九次。迄今远近之人诣祠祈雨,无不灵应。后世亦称休粮佛云。
道丕禅师后周时期(951—960)我县霍山兴唐寺僧人。据史料记载:“道丕禅师,唐之宗室也。孝出天性,周岁时乃父奉命往汾晋,会兵,行至霍山,死于乱军。师闻,虽童子,终无笑容。至銮驾迁洛阳,长安荡尽。师负母入华山,安止岩穴,旋依保寿寺继能法师出家,年已二十。母曰:“汝父战死,骨曝霜露,汝能收葬,不亦孝乎?”师受母命,至于霍山,起立草庵,多倩人力,聚收白骨,昼夜经咒,祝之曰:“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我今寻父,岂无灵验?倘群骨中有动转者,是吾父也。”一心注想,果有骷髅从骨堆中跃出,至师前摇曳,师既抱归。其夜,母即梦夫归舍。明晨,骨至。
普静大师(887—955),山西洪洞人,俗姓茹,生于唐光启三年(887)。据史料记载,普静大师年幼聪敏,志淡泊,年未弱冠,便认荣枯。遂矢志离俗,辞亲出家,披剃为霍山慈云寺僧人。普静大师在寺内持守净戒,勤修净行。始终不懈。精通《维摩经》,自乾化癸酉(913)至清泰乙未(935)的二十年中,先后在广胜寺等二十九个佛寺宣演,名望益大,到处争迎。
大师每念生遇良缘,应舍身以报佛恩。乃于周显德二年(955)农历四月初八在广胜寺俱卢舍利塔前,合掌竦身,敬告佛曰:“普静早发卑愿,志焚此身,以酬夙愿,若生地狱中,愿代一切地狱苦,若生饿鬼界,愿代一切饿鬼饥,若生畜牲中,愿代一切畜牲业,若生人中,却愿为僧,还讲本经。今焚此身,是千数一身也,仍当相续不断,至满菩提。”言讫,遂赴火自焚。
清溪大师文字见人物部分。
惟琏和尚洪岩寺住持和尚清溪大师于南宋宝佑元年(1253)农历七月十八日在洪岩寺圆寂后,由惟琏和尚担任洪岩寺住持。据史料记载,惟琏和尚继任住持后:“增修寺宇,印造经典,颇能光大山门,宏扬佛法。”
法舟大师文字见人物部分。
续几和尚名法继,忻州人,居出佛峡万圣寺,注棱伽,棱严二经,精奥罕有,世鲜伦比。
祖美和尚文字见人物部分。
达连大师文字见人物部分。
大慧和尚文字见人物部分。
广修和尚(1652—1732),江苏淮安安东人。于清顺治九年(1652)孟秋之末,其父在陕西任官时出生,后又随父迁往滇南,师于少年之际,存心佛教,礼嵩山寺野才老人,授以宗传要旨,于是竟废儒业,惟日禅思,忽一日,禅思有省,随诣野老人处,而叩其由,老人抚掌曰:“如是如是,汝若出家,诚吾门柱石也。”嗣于父前屡请出家,父坚执不许,后患大疾,医药无效,父母痛儿心切,托佛保佑,并发下誓愿,病愈之后,舍于寺院为僧,攻读般若经不辍。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师正31岁,到五台山拜佛,在五台山住六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拟赴四川峨嵋朝圣,行经霍山,礼诣飞虹佛塔,山主及诸法护,久闻其名,一见师至,喜出望外,诚恳坚留,请师讲经弘法,师利生念坊,遂允其请,启建千日道场,后又兴置罗云山寺。师计在晋四十余年,弘法利生三十余会,化广众生无数。雍正十年夏(1732)应汾西博济庵之请,讲经弘法,于六月十八日圆寂,荼毗后,于广胜、罗云、五龙、龙尾、博济五处分骨起塔。现存广胜上寺山门内之西的小塔,即广修和尚的灵骨塔。塔上有江南等处八府三州布政司刘蕃长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桂月念日树的《广修和尚功德碑》。
妙寂禅师字化祥(1867—1922),原藉四川省射虹县人,郭氏子,其父移于山西苛岚州,务农为业,家境贫寒,师于弱冠之年,在河曲海潮庵为善人,辛勤不倦,嗣投五台山广宗寺觉登师出家。时觉师闭关五台山秘密魔岩,依止不便,师蒙剃度,赐名妙寂,字化祥,随即访北京岫岩寺受具戒,遍参名宿,于赤山法忍禅师处服事最久,既得心印,复受衣钵,遍游各处,栖锡于赵城县之出佛峡万圣寺,化祥禅师到各地化缘。于1918—1920年对万圣寺进行了大规模地重修,后应张衡玉居士之聘,兼任兴唐寺住持,未及二载,赴太原市化缘,于1922年12月30日(壬戌年十一月十三日)圆寂于太原之园通寺。太原之学人等为师起于千寿寺之旁,披剃弟子梁硕光,撰其志铭,居士柯定础为之书丹,世寿56岁,僧腊三十。
妙舫法师(1871—1941),山西忻县人,俗姓李,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1)正月十七日。法师幼年时期,正当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侵入,我国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清王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国家主权被列强鲸吞,劳苦民众不能聊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严酷的社会现实,师年幼即视世如幻,顿发无上菩提心,年十四,即舍亲离俗,礼终南嘉午台永修上人为剃度师,受具戒于长安卧龙寺,法名觉灵,法号妙舫。之后,师即四出云游,朝名山,访名师,住丛林,参善知,四方参访,名宿大德。清末,运河游至陕西安康。安康古称金州,山环水绕,风景优美,系我国佛教禅宗七祖南岳怀让发祥地。该地终南山之悟真寺,地势幽静,为陕南名刹,志公和尚曾栖止于此,师遂禀堂上永公上人之命,接受振顿,开为念佛净土道场。一时,好善之士,归敬如流。公元1915年,师闻知山西佛法衰微,遂返至太原,高树法幢。社会名流如王建平(力宏)、梁硕光(普渊)、袁小天(体源)、郭雨亭、李自牧等都皈依妙舫为师,受比丘戒出家为僧,山西省议会议长杜子诚,山西省警务处长南桂馨(山西省晋北繁峙县人,字培兰,曾到日本留学,北伐时立过战功。)晋南镇守使张培梅(张系温寿泉的学生,山西陆军学校毕业,曾任晋南镇守使,抗日战争期间任第二战区执法总监。王靖国部队对日作战不利,张执意军法处制,因阎锡山不准,遂服毒自尽。)以及李兴源、石献文、魏铭三、樊青云、张雨三、马振兴等都伏首皈依妙舫为师,而为三宝护法弟子。
1922年冬,霍山兴唐寺住持化祥禅师圆寂于兴唐寺。兴唐寺隐身霍山之中,中镇庙之东里许,唐贞观二年敕建,令名兴隆寺,宋初改为崇胜院,金熙宗时(1135—1141)罹于兵火,焚毁殆尽。金大定二年(1162)僧人法信等募化修复,仍名崇胜院,元、明皆称兴唐寺,清乾隆初年,改为兴隆寺,旋复改为兴唐寺。辛亥革命后,兴唐古刹,寺宇荒芜,香火几断。公元1920年,适化祥禅师自五台山来到赵城,开复出佛峡之小清凉山,兴唐寺僧祖铃闻知,念佛寺衰败,无力振作,遂商诸邑绅张瑞玑(张瑞玑1872—1927字衡玉,赵城人,光绪甲午年举人,癸卯年科进士,初任陕西韩城县知县,后任咸阳首县,辛亥起义,由首县提升都督公署文牍,接着奉命任山西省财政司长,嗣调升为山西民政司长,并充任过国会参议员)张瑞琅、王家龙、王之法等邀请万圣寺化祥禅师住持寺事,禅师任事三载,寺务就绪,后赴太原化缘,积劳成疾,于一九二二年冬圆寂于园通寺。
山西省佛教总会及梁硕光、魏铭三、吴青云、并法空、髻照、彼岸、普通、洪超、慧安、云开、恒撤、普照、源清、妙悲、妙慧、本洪、了空、本一、能武各禅师,全晋僧俗善信诸人,以及赵城坤士张瑞玑等于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公请妙舫大师住持兴唐寺。大师入院后,讲经说法,整顿寺务。1928年法师照了一张像,他在像片上自题:“留影,今年五旬八照像真容,般像生般像,如同在梦中,四大未生无形相,自怪贪心业障,深了达世间,同是幻见相,不著明眼人,体形无二路,全假不显真”。这一段真语,充分表达了大师对佛陀的虔诚。大师在兴唐寺依次修建韦陀殿、藏经楼以及法堂、寮房多间,兴唐古寺僧人增至七十余人。1931年,山西省定襄县县长任重远游兴唐寺时,他看到:“大殿雄峙,巍峨灿烂,大小佛像均现金身,观之令人起敬,周览一过,各殿堂,寮房规划森然,设置完善……”。这一切,皆归于妙舫大师之功德。1932年8月2日(壬甲年七月初一日)妙舫法师在太原市双塔寺开坛传戒。曾四任县长的任重远,早在1927年6月14日在霍山兴唐寺诣依妙舫法师门下受菩萨戒,成了护法三宝弟子,现又要求受比丘戒出家为僧。师念其家眷繁多,初亦再三劝阻,不予剃头,任重远志向已定,执意出家,最后师将其引至塔院唐建塔下落发,法名昌意,法号力空,同受戒者还有昌定、昌照、昌真、昌书等弟子。原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长赵戴文也同坛受菩萨戒皈依妙舫师门下成为护法三宝弟子。
妙舫师在太原双塔寺戒坛事毕,即带徒弟力空返回兴唐寺。一日,妙舫对力空说道:“兴唐开寺于霍山之麓者,越千三百余年矣,霍山为华夏之太岳,雄标晋南,名列中镇,古天子敕建庙崇祀典,岁时致祭,国家崇庥,且山境内,寺宇林立,名胜古迹,不可无乘以载之。吾乎盍辑一志,以备观乎。”力空遂敬答道:“徒虽不敏,敢不惟命。”于是便屐履山之胜境,搜石刻,询长老,以次记述之,于1933年成书定名《霍山志》。在妙舫师主持下,由兴唐寺监印传世。
妙舫法师弘法五十余年,戒弟子二千余人,遍及陕西、山西、甘肃三省。师于1941年9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圆寂于兴唐寺丈室。享世寿七十岁,僧腊五十六年。
波罗和尚文字见人物部分。
力空法师文字见人物部分。
性隆和尚(1896—1984),俗名张海,原籍河北省邢台地区阳县白家庄人,幼年家境贫寒。30岁时到山西隰县玉泉寺出家,在玉泉寺住了20多年,后到万圣寺受戒,拜佛祥和尚为师,法名性隆,任万圣寺住持。1984年10月15日晚圆寂,灵骨入广胜寺普同塔。
了空和尚(1884年10月—1960年8月),了空和尚系山西省洪洞县城内西门里人。出生于清光绪十年九月初六日(1884年10月24日),1904年出家,后任洪洞县城内千佛寺住持。1919年仲夏,他主持将千佛寺北大殿进行了重修,1923年夏,对寺内佛像进行了金装。
解放后,了空和尚思想进步,爱国爱教,1955年4月7日至9日,政协洪赵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了空和尚当选为政协委员。
洪洞广胜寺和尚悟宗,千佛寺和云,悟广都系了空和尚的弟子。
了空和尚于1960年8月圆寂于千佛寺,灵骨入广胜寺普同塔。享年76岁,僧腊56年。
真荣和尚文字见人物部分。
仁明和尚(1926年4月—1985年10月),河北省魏县三交村人。俗名张仁明,1943年随父母来到山西省安泽县核桃庄。1945年迁往洪洞县石凹村。1950年在广胜寺出家当了和尚。1957年在南京定华山龙昌寺受戒后,一直住广胜寺。1985年10月31日(乙丑年九月十八日)圆寂于广胜寺。
悟云和尚文字见人物部分。
悟广和尚文字见人物部分。
智宏和尚俗名张志杰,又名张苜,乳名宏儿。洪洞县堤村乡许村人。出生于1916年5月17日,自幼家境贫寒。1932年到汾西县范岭村给地主放羊。1933年回到许村给地主赶车。1934年赴五台山,在灵境寺剃度出家。1937年在北京云居寺皈依常乐法师受比丘戒。受戒后育读金刚经、心经、弥陀经等。1942年又到五台山云游,接着先后云游、北京、九华山、天台山、峨嵋山、金山寺、云居山等佛教寺院,1963年回到广胜寺。“文革”期间,由于四人帮对党政宗教政策的破坏和干扰,智宏和尚受到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得到落实。1981年智宏和尚任广胜寺住持。1981年6月2日至8日,县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召开,智宏和尚当选为县政协委员。1981年11月上旬,智宏和尚出席了山西省佛教协会第三届代表会议,会上当选为省佛协常务理事,并当选为省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12月15日,当佛协第四届代表会议在太原召开。智宏和尚继任省佛协常务理事和省佛协咨议委员会副主任职务。1985年3月23日至27日,县政协七届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召开,智宏和尚继续被选为县政协委员,接着智宏和尚连任县政协八届(1987年5月22日)、九届(1990年10月23日)、十届(1993年6月27日)、十一届(1998年7月15日),均当选为县政协委员。1987年7月14日,洪洞县佛教寺庙民主管理小组成立,智宏当选为组长。1991年6月17日,智宏和尚主持召开佛教领导小组会议,会上,由智宏主持,五位领导成员共同讨论制定了“关于加强佛教寺院管理的五条规定”。规定全县住有僧尼的七座寺院,必须接受和服从管理小组的领导。规定每三个月,管理小组成员和各寺院住持例会一次,研究解决各寺院的问题。规定不准抽烟、卜卦、算命、求药等封建迷信活动。规定各寺院的财务收支民主公开,并接受宗教部门监督,规定各佛教寺院的住持由管理小组委任等。这五条规定公布执行后维护了全县佛教界的正常宗教活动。
智宏和尚拥护党的领导,模范地执行和遵守党的宗教政策的有关规定。度化四众,改恶从善,弘扬和发展了佛教文化。智宏和尚生活俭朴,每天过堂用斋,早晚课上殿诵经,从不间断。给四众弟子作出楷模。智宏和尚与人为善,待人和气,恒顺众生,得到广大信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用尽精力。
智宏和尚于2000年农历四月十一日圆寂于广胜上寺。县政协、县委统战部、政府办宗教科,派代表参加了追悼会并送了花圈。智宏和尚的灵骨入广胜寺十方普同塔。
果全和尚俗名何国锁。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郭家街村人,出生于1946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1953年入郭家街村小学,1960年9月,考入梁立村完全小学。1961年在梁立村完小加入共青团。1962年9月考入明姜中学。1965年7月初中毕业,回到家中务农。1967年任郭家街村第三生产队保管。1969年任第三生产队队长。1988年3月到广胜寺出家。1990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在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寺受比丘戒,受戒后,返回广胜寺。1992年10月任千佛寺住持。1994年农历二月初一回到广胜寺任当家。1999年10月,因广胜寺住持智宏和尚病重,广胜寺寺务由果全和尚负责主持。2001年4月县政协十一届四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被选为政协委员。
常金和尚俗名金斗,洪洞县冯张乡冯张村人。出生于1942年,幼时入本村小学,在本村加入共产党,担任过生产队政治队长。1990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在江苏常州天宁寺受比丘戒,返回洪洞后住万圣寺。1995年任万圣寺住持。
隆云尼姑(1913—1971),山西省灵石县王庄村人。十八岁结婚。婚后因夫妻不和,于二十九岁时来到洪洞城内大士庵出家。1946年到蒲州近都寺受戒,受戒后回到大士庵,1966年返回原籍,1971年农历六月,圆寂于灵石县王庄村。
力让尼姑文字见人物部分。
海山尼姑文字见人物部分。
常三尼姑俗名王三丑。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社村人。出生于1951年10月。1958年9月入本村小学。1963年7月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1992年皈依佛门。1995年2月出家到了广胜寺食姑姑庙。1995年4月赴陕西省西安市卧龙寺受比丘尼戒。受戒后于1995年6月回到洪洞县堤村乡李村峰林古刹任住持。
宏春尼姑俗名王喜清,山西省长治市西火镇西村人。出生于1969年农历二月初三。1976年入西村七年制学校,1983年7月初中毕业回家务农。1989年7月来到洪洞大士庵皈依海山师出家。1990年8月,赴吉林受比丘尼戒,返回山西洪洞后,仍住大士庵。1992年农历十月初六,海山尼姑圆寂后,宏春尼姑接任大士庵住持,并当选为省佛教协会理事。
⑨ 洪洞县曲亭村历史
现曲亭镇是由原曲亭镇和古罗乡于2001年3月乡镇撤并后成立的。位于洪洞县城南垣地区,离城15公里,北隔洪安涧河与苏堡相通,南接淹底乡,东壤古县,西靠甘亭镇。国道309线贯穿全镇境内,为晋南地区通向晋东南的要冲之地。全镇共有34个行政村,5.2万余人,全系汉族。总面积为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万亩,其中水旱各半,属纯农业乡镇。
曲亭镇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东部属半丘陵地带,中西部均为平川,气温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除东部古罗地区是旱地,剩余地区土地肥沃,无霜期长,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曲亭水库、泽垣渠、跃进渠纵贯曲亭大部分村,优越的自然水利条件和大面积的耕地给曲亭镇提供了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被冠以“南垣粮仓”的美称。
曲亭镇有着灿烂的文化和美好的传说。今范村为古杨国城址,当时为晋武公后裔羊舌肝的食邑,题材有庞大的汉墓群和古代著名乐师师旷的墓址;李村有汉代的孔雀柏;薄村相传是汉文帝刘恒生母薄太后的出生地;美丽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给曲亭镇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曲亭镇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曲亭镇打败清军郝兴甲部;辛亥革命起义军驻守曲亭时,得到了曲亭人民的大力支持;1936年1月红军东渡到达曲亭一带,有许多曲亭儿女参加了红军;1943年10月,奉调赴延安之三八六旅十六团,途经曲亭镇韩略村伏击日军军官“观战团”,此次战役烧毁汽车13辆,歼敌一百八十余名,其中有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和六名联队长,曲亭人民积极参战,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