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唐标铁柱的历史掌故
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南方与唐回争夺四川边境和答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②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分别指哪四位历史人物(顺序颠倒为错!)
汉习楼船:
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专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属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唐标铁柱:
《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
宋挥玉斧:
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元跨革囊:
《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③ 唐标和韶标钢材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7世纪至8世纪初,在今天大理洱海及其周围地区先后形成六诏和西洱河蛮。“诏”为夷语,意思是部落,也有王、酋之意。六诏皆为乌蛮,即今彝族的先民。其中蒙舍诏居六诏之南,又称“南诏”。 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北方与唐王朝争夺安西四镇,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南诏铁柱”现存于弥渡县太花乡。已不复存在的“唐标铁柱"据文献记载立于点苍山之喘溪畔。
“唐标铁柱”后的几十年间,由于唐王朝内部腐败,地方官员胡作非为,造成西南洱海地区民族关系恶化,铁柱在南诏阁逻凤时期被毁。“唐标铁柱”事件所发生的地理位置也因为记载残缺等原因成为千古之谜。“唐标铁柱”在哪里?云南学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唐标铁柱”在洱海地区,具体位置没有定论。 笔者多年来研读有关“唐标铁柱”事件的史籍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内地方文献的相关记载,发现“唐标铁柱”与漾濞有密切联系,铁柱遗址应在漾濞。
其一:《大唐新语》、《旧唐书·本纪》、《新唐书·吐蕃传》等史籍都对这一事件作了描述。其中《大唐新语》较为完整:“唐九征为御史,监灵武诸军。时吐蕃入寇蜀汉,九征率兵出永昌郡千余里讨之。时吐蕃以铁索跨漾水、濞水为桥,以通西洱河,蛮筑城以镇之。九征尽刊其城垒,焚其二桥,建铁碑于滇池,以纪功焉”。当时吐蕃为打通与西洱河部落的联系,在“漾水”、“濞水”,也就是今天的漾濞江、顺濞河上修建铁索桥,建筑城堡派重兵镇守。唐九征打败吐蕃后,拆毁城堡,斩断两条江上的铁索桥,用铁索材料铸炼成铁柱纪功。“唐标铁柱”整个历史事件的最关键阶段与漾濞境内这两条河流有关。加上铁柱所用材料是两座桥的铁索,重量大、体积大,不易于长途搬运,只能是就近就地浇铸。可以认为,“唐标铁柱”就建在漾濞境内,在漾濞江和顺濞河的附近。
④ 唐标铁柱背后的故事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邮箱在哪?
⑤ 唐标铁柱在那里
公元7世纪中叶,抄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⑥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分别指哪四位历史人物(顺序颠倒为错!)
汉习楼船指汉武来帝派源遣人出使西域,南方的一支队伍来到了云南洱海,与当地人发生冲突,双方开打,由于汉军不识水性,打败了,回去之后上奏给汉武帝,汉武帝于是派人仿洱海修建了昆明湖,练习水军。
唐标铁柱是指唐朝打败吐蕃,夺回洱海,立下一根铁柱记载这件事。
宋挥玉斧是说当时赵匡胤灭掉后蜀后,手下问他是否趁机打到云南那边去,赵匡胤拿起一把玉斧在地图上的大渡河敲了敲,说此地以西非吾所有,所以两宋时期云南是独立的。
元跨革囊是指忽必烈灭大理时,渡不过金沙江,当地人告诉他,让他把牛羊皮做成筏子渡过金沙江。
⑦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解释下
1、汉习楼船
汉武帝初年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报告说在大夏看见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身毒贩来的。他认为既然身毒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那大夏一定离蜀地不远,于是建议开通一条从蜀地通往西域的通道。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身毒。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今天大理洱海附近,被当地的昆明族给挡住了。
因为西汉的士兵大多不习水性,无法征服洱海周围善于水上作战的昆明族,于是,征讨一失败告终。汉军回长安以后,汉武帝在长安按照洱海的形状开凿了“昆明湖”,操练水军,以期能打败昆明族,征服洱海地区。这就是云南历史上有名的“汉习楼船”的历史典故。
2、唐标铁柱
公元680年,吐蕃攻占了安戎后,控制了唐朝通往西南诸蛮的道路。随后,吐蕃与唐朝在洱海地区展开了争夺,他们之间的争夺,其胜负关系到唐朝政权的生死存亡。
因为吐蕃向东扩张,不仅西北边陲不得安宁,连中央王朝也受到威胁;吐蕃入犯蜀西及西洱河地区又使唐朝西南边疆的安全面临危机。为避免被动挨打的局面,唐必须从洱海地区抗击吐蕃,与西北相配合,形成对吐蕃的包围。
因此,巩固姚州都督府就成为保卫唐王朝全局战略的重要措施。要巩固姚州都督府,就必须依靠洱海诸蛮;洱海诸蛮的向背关系着姚州都督府的命运。为此,姚州都督府的首要任务就是隔断吐蕃与洱海诸蛮的联系,招抚诸蛮。
为保卫姚州和抗击吐蕃,唐朝于公元707年派监察御史唐九征为姚雟道讨击使,进讨深入到洱海地区的吐蕃。当时吐蕃在漾水和濞水间架设铁桥,以通西洱河,并在西洱河两岸构筑城堡。唐九征首先摧毁了守桥的城堡,继而焚毁了两坐铁索桥,截断了吐蕃进入西洱河地区的通道。
战役结束后,命书记闾邱均在剑川勒石建碑,立铁柱于洱海北面,以纪念这次战役的巨大胜利。这个铁柱是唐对洱海地区实行有效统治的标志。
3、元跨革囊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军进攻云南,计划先灭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态势,最后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忽必烈率十万大军来到金沙江畔,可是面临着汹涌的金沙江水,蒙古军队无法渡江。正在为难之间,当地少数民族献策,用革囊做筏子渡江。
革囊即羊皮囊(也有用牛皮做的)。可用单个革囊缚在身上作漂浮器材渡江,也可多个皮囊连缀为筏子。于是忽必烈大军就用革囊以及皮筏渡过金沙江,灭了大理国,将云南归于元的统治之下。
4、宋挥玉斧
“宋挥玉斧”这一典故说的是:北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四川之后,手持玉斧沿地图的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意思是宋朝再不要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了。
这并不是因为宋朝不想要大理国这块土地,而是因为北宋不像汉唐那样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当时北宋国势贫弱,已无力再进攻云南;加之宋太祖错误地总结唐朝扶持南诏而南诏叛唐的教训,因此将云南划在疆域之外。
(7)唐标铁柱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元王朝虽然在云南建立行省,但为了限制行省的权力,又分封蒙古亲王镇守云南,划给他们管辖范围和领地,不受行省约束。
大理国段氏则“世袭大理总管”,管辖大理、善阐、威楚、统矢、会川、建昌、腾越等城,并划定滇西为其辖地。云南形成了蒙古亲王、行省及段氏总管三家统治的格局。段氏总管时期,洱海地区仍较多地保留着大理国时期的传统。
“元跨革囊”,促进了忽必烈平大理国和元代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从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同时也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一是丽江纳西族结束了长期的各部落分立的局面,实现了全民族的统一;二是统一后的纳西族首领得到了中央政权的任命,土司世袭制由此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习楼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标铁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宋挥玉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元跨革囊
⑧ 唐标铁柱的介绍
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南方与唐争夺四版川边境和洱海地权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⑨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谁能解释下它与大理的关系,特别是经济方面
“汉习楼船”讲得是西汉武帝时的事,而唐标铁柱是唐朝时的事,宋挥玉斧是宋太祖时北宋与大理间的事情,北宋没有能力拿下大理,故与大理以金沙江为界。便有了此传说。元跨革囊是指当年元朝攻下大理的事情
⑩ 云南历史典故唐标铁柱中,在点苍山与唐朝使团会盟的首领是
南诏王或者说是南诏首领,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