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典故
晋文公时,在琅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回竹林七贤之答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断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
Ⅱ 王戎不取道旁李讲了什么的故事
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 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 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启示: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王戎不取道李李历史人物故事扩展阅读:
本文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王戎却认为这必是苦李,结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王戎观察仔细,准确推理判断的赞赏之情。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Ⅲ 王戎不取旁李的故事让我们想到了谁
三年级下册第24课是《司马光》,这篇课文以精练的语言,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儿童失足跌落水中,其他孩子四散逃窜,只有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体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
Ⅳ 王戎不取道旁李 是历史故事吗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历史故事,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4)王戎不取道李李历史人物故事扩展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道理:
《王戎不取道旁李》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一定要多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看表象,贪小便宜。只有有思辨思维的人,才能以最快的时间,算出最效率的方式,才能取得成功。因为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学习,在学校里学习文化知识,在生活里学习人生经验。学会观察就会发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会慢慢为我所用。
自由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的人,才能让生活的纸页丰富多彩,才能让他的人生不会苍白平淡黯然失色。
Ⅳ 王戎不取道旁李
本文复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制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 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 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启示: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王戎不取道李李历史人物故事扩展阅读
本文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王戎却认为这必是苦李,结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王戎观察仔细,准确推理判断的赞赏之情。
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Ⅵ 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内,版把树枝都容压弯了权。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6)王戎不取道李李历史人物故事扩展阅读:
王戎其他典故:
1、邈若山河
王戎任尚书令的时候,有一次身穿官服,乘轻便小马车,从黄公酒垆经过,回头对后面车上的人说:“我从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垆痛饮,在竹林之下游乐,我也参预末座。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就为时事所拘。现在看到这酒垆虽然很近,却又像隔着山那么遥远。”
2、二王当国
王戎及其堂弟王衍素与征南大将军羊祜不睦。羊祜在荆州时曾欲以军法斩王戎,又谓王衍败俗伤化,故王戎、王衍兄弟衔怨,时常诋毁羊祜。时人语:“二王当国,羊公无德”。
Ⅶ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小故事,可以用什么什么等来概括
可以用心中有数来概括。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版量》。
原文:权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7)王戎不取道李李历史人物故事扩展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遇事多分析,不盲从,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王戎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小孩。
Ⅷ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300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内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容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8)王戎不取道李李历史人物故事扩展阅读
王戎其他典故:
邈若山河
王戎任尚书令的时候,有一次身穿官服,乘轻便小马车,从黄公酒垆经过,回头对后面车上的人说:“我从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垆痛饮,在竹林之下游乐,我也参预末座。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就为时事所拘。现在看到这酒垆虽然很近,却又像隔着山那么遥远。”[34]
二王当国
王戎及其堂弟王衍素与征南大将军羊祜不睦。羊祜在荆州时曾欲以军法斩王戎,又谓王衍败俗伤化,故王戎、王衍兄弟衔怨,时常诋毁羊祜。时人语:“二王当国,羊公无德”。
Ⅸ 有哪些描写古代人物的故事如凿壁借光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等
有以下一些古代人物故事:
闻鸡起舞
岳母刺字
司马光砸缸
铁杵磨成针
孔融让梨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Ⅹ 王戎不取道旁李,你还知道这本书中哪些人物故事,列举两个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这本书里的故事还有“管宁割席”、“管中窥豹”、“竹头木屑”、“相煎何急”、“绝妙好辞”等。
1、管宁割席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曾经,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2、管中窥豹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蒲(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甩袖离去。
3、竹头木屑
陶侃,字士行,东晋鄱阳人,后来迁居庐江浔阳,是晋末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他为西晋统治者“一贯尽忠”,从县吏一直做到荆、江二州刺史,并掌管其他六州军事。
有一年,在荆州刺史的任上,因战备需要造一批战船,陶侃常去现场视察督导,发现大量的剩竹头和木屑扔得到处都是,觉得很可惜。这些东西本来都算是废物了,陶侃却叫人全部登记收藏起来。
别人见他这样做,心中都暗自好笑。后来,一次新春集会,恰逢雪后初晴,厅前泥泞难走,陶侃便叫人把木屑拿出来铺在地上。这时,微不足道的木屑发挥了作用。
4、相煎何急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
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翻译: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守边疆。
5、绝妙好辞
曹操曾经途经曹娥碑下,杨修跟随着曹操。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曹操问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
曹操说:“卿相先别说,让我先想一想。”走出三十里远的时候,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
命令杨修单独写出他所知道的。杨修写:“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织品,写成字是‘绝’;
幼妇,少女的意思,写成字是‘妙’;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写成字是‘好’;齑臼,是盛纳五辛的器具,写成字是‘辤(辞)’;这说的是‘绝妙好辞(辤)’的意思。”
曹操也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杨修是一样的,于是赞叹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