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端州区有什么神话传说
端州区的七星岩是有不少神话传说的借得西湖水一圜,
更移阳朔七堆山。
堤边添上丝丝柳,
画幅永留天地间。
肇庆七星岩的美,人尽皆知。七星岩的由来自古就被赋予了绚丽的神话色彩。据说,它与上天还有几段“奇缘”哩!
女娲补苍天 驱石落人间
远古时代,黄帝的孙子颛顼与炎帝的后代共工一同争夺天下,在斗争得难分难解之时,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不周山被拦腰折断。天地随之发生巨变,山川移动,河水倒流,天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窟窿。
女娲目睹人类遭受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众神帮女娲拣选了数不清的五彩石,女娲则在天台山上架起大火足足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七块补天巨石终于炼成。这七块巨石通体熠熠生辉,闪耀着五彩光芒,众神见了都啧啧称奇。
女娲召集众神商量:“天边塌陷、星辰坠落,只有把巨石运去补上,人间才能重生。此去路途险恶,诸神谁愿担此重任?”话音刚落,七位神仙立马上前一步领命。女娲非常满意,她交给每人一条赭鞭,说:“有劳各位!只要挥动此鞭驱赶,巨石便可随祥云一同抵达。”七神接过赭鞭,便在夜色中腾云驾雾而去。
话说七位神仙挥鞭驱石,一路顺风顺水不知不觉到了西江口。他们俯视大地,只见大江如白练一般蜿蜒,江两岸青山绵延,美景无限。诸神看得痴了,一时竟忘记了赶路。忽然,不知从哪里吹来了一阵无名狂风,直把巨石吹得摇摇欲坠。众神赶紧扶稳,接着挥动赭鞭驱赶,谁知巨石纹丝不动,祥云仿佛也着了魔似的不听使唤,寸步不行。风越刮越大,神仙们愈发着急,将手中的鞭子挥得“啪啪”作响。突然,只觉得手中一轻,鞭子挥断了。神仙们面面相觑,呆若木鸡。
这时,一阵更大的狂风吹来,众神连眼睛都睁不开。只听见 “轰隆隆”几声巨响,吓得他们赶紧睁开双眼看个究竟:天啊,七块巨石竟然不见了!环顾四周,哪还有巨石的影子。莫非它们被大风吹落入了人间?神仙们往下一看,果然,只见茫茫沧沧的雾海中,七块巨石已变成了七座俊秀的山岩,正和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
“妙哉!妙哉!”一神仙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此话怎讲?”众神仙表示不解。
“诸位请看,此七座高耸的山岩,前六岩并排而列状若贯珠,后一岩横控期背,像不像北斗七星?此乃仙境落人间呀!”
“正是!正是!无怪乎巨石不走,上天有意让其长留人间壮美景啊!”神仙们无不额手称庆,为七座山取名“七星岩”。
女娲知道此事后并无怪罪七位神仙,反而庆幸又为人间多造了一处奇观胜景。女娲很快又炼出了五彩巨石,成功将天补好了,大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明末诗人陈恭尹曾作诗记录:
娲皇未补星辰漏,
神人驱石为云走。
赭鞭挥断云不走,
天风吹落西江口。
铁拐李踢落星宿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七星岩的阆风岩上有一个大脚印,脚印旁有一个洞眼。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决定在天庭大摆筵席,欢宴百神。
时辰未到,各方神仙就早已在南天门等候。有能歌善舞的七仙女,有神通广大的八仙,只见嫦娥抱着玉兔、北极仙翁携着北斗七星腾云驾雾而来……
佳期吉时一到,钟磬齐鸣,鼓声咚咚,仙乐缭绕。神仙们纷纷落座,忽闻异香扑鼻,只见酿酒大仙正命小厮将一坛坛美酒呈上席来。嗜酒如命的铁拐李早已嘴角流涎,他迫不及待自倒一杯,一饮而尽。同伴吕洞宾扯他衣角劝道:“玉帝还未先饮,何必如此猴急?”铁拐李咂着嘴说:“错过这等好酒不喝,真枉为一世神仙!我老拐可不管那么多!”说完扬起脖子又是一杯。
宴席上佳肴美馔、蟠桃仙果,应有尽有,神仙们觥筹交错,好不热闹。铁拐李只顾喝酒,不知不觉已耳酣脑热,光秃秃的大脑门油光可鉴。这时,他摇摇晃晃站起来,杵着拐杖挨到北极仙翁的身边,欲与之碰杯。北极仙翁素爱美酒,但从不贪杯。此时,他正端起酒杯细细品尝,七件宝贝——北斗七星就摆在身后。谁知铁拐李醉意阑珊,一趔趄,竟一脚踩在北极仙翁的宝贝上,更要命的是拐杖也在上面杵出了一个深深的洞眼。见此情景,北极仙翁心疼不已,唉呀呀地连声叫唤。
“几块破石头,值得如此大呼小叫?改天我赔你就是。”
“你如何赔?你不过是个瘸腿的乞丐!”北极仙翁气极败坏,将铁拐李的“家底”也揭了出来。
北极仙翁这回可捅了大娄子。铁拐李平生最忌讳 “瘸”、“乞丐”这些字眼,但凡被别人戳到痛处绝没有轻饶的。只见他涨红着脸,二话不说抬脚就向北斗七星连番踢去,北极仙翁的宝贝就翻着跟头坠入云雾,瞬间不见了踪影。
北极仙翁气得七窍生烟,指着铁拐李半天说不出话来。他一拂袖驾起祥云就往北斗七星消失的地方赶去。宴会上一阵骚动,玉帝也被惊动了。
北极仙翁很快回到了天庭,他径直走向玉帝,声泪俱下地诉说所见。原来北斗七星落在人间一个叫端州的地方,已化作了七座山岩。玉帝闻知也十分生气,便与北极仙翁联袂前往端州看个究竟,打算回来后再好好惩罚铁拐李。
谁知玉帝到了端州,看见湖水怀抱着七座岩峰,水清山秀、景色如诗似画,更胜天上仙境。玉帝不但怒气全消,更因多了一个游乐的好去处而高兴,便对北极仙翁说:“这里真是天地难寻的好地方,就此算了吧!你少了的七颗星星,就叫女娲娘娘替你炼过吧!”北极仙翁听见玉帝如此一说,只好遵命,铁拐李也因此逃过一劫。
如今,天上的北斗七星依然璀璨夺目,端州的北斗七星则成了岭南的一处人间仙境,被称之为“七星岩”,铁拐李留下的大脚印和洞眼至今还清晰可见。
渔翁垒石造蓬莱
亿万年前,端州是一片茫茫的浅水海湾,岸上渔村点点,勤劳勇敢的端州百姓世代靠捕鱼为生。
大海的性格喜怒无常,有时突然掀起惊涛骇浪,将捕鱼的船只打翻,把岸边的房屋摧毁。渔民们深受其苦又无计可施,唯有暗暗祈求大海少发淫威,让他们多过几天安稳日子。
这天,可怕的大海又吞噬了他们的渔船,船上的三兄弟再也没有回来。渔民们面对汹涌的大海,共同陷入了沉思……良久,一位威望很高的老渔翁开口说道:“不能再等了!要想渔船有处避风、房屋不受侵害,惟有在暗礁上垒石筑山。”大伙都觉得老渔翁说得有理,纷纷响应,于是,浩大的垒石造山工程开始了。
男女老幼齐上阵,他们从山上开采石头,然后用船运到暗礁处,一点一点地堆砌。眼看石山将露出水面,哪知一个巨浪扑来,石山就没了踪影。渔民们并不气馁,仿佛有无穷的力量在推着他们继续向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端州百姓的行动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起初,玉皇大帝非常不解:这些蚂蚁一样劳作的人们想与大海抗衡,真是蚍蜉撼大树——太自不量力。当看到他们垒了一年又一年,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依然孜孜不倦、誓不罢休时,玉皇大帝的心终于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命令大力神去帮助他们。
大力神来到星宫,挥鞭驱赶七座星石,腾云驾雾来到端州。在海湾上空,大力神找准位置将星石一推,七座星石便翻着跟斗跌入海中。大海鼓噪着、翻腾着。在飘渺如纱的薄雾中,一股股巨大的水柱,在海面上盘旋滚动,不停地冲向蔚蓝的天空,“轰隆——轰隆——”海底深处的沉雷滚动着,刹那间,七座苍翠的山岩跃出了海面,婷婷玉立……
“仙助也!仙助也!”端州百姓惊奇地大叫,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石头,在老渔翁的带领下虔诚地跪下磕首。老渔翁喜极而泣,向天长呼:“感谢老天爷赐此蓬莱仙境,吾等感恩不尽啊!”玉皇大帝见此情景,不禁哈哈大笑。
从此以后,渔船有了避风港,大海也少了兴风作浪,端州渔民过上了平安富足的生活。
斗转星移,昔日的海湾早已消失,但玉皇大帝赐予的“蓬莱仙境”依然矗立人间,那就是闻名遐尔的肇庆七星岩。 端州区是广东肇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座落在广东省的中西部、 珠江三角洲的西部,居西江的中下游。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万人。是粤西与珠江三角洲的交汇处,粤港澳通往广西、云南等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地区,雨水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22.10℃, 因而冬不见雪, 夏不见酷。
七星岩风景区位于市中心北约4公里处, 1982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享有“岭南第一奇观”、 “人间仙景”之美誉。由于地处热带,石灰岩易于溶蚀,从而发育成地下洞、钟乳石、石笋、岩洞、石芽、石柱、石林等,使七星岩的景色更加绚丽、奇特、雄伟,有着浓郁的南国韵味和情调。景区主要包括了星湖和七座岩,分别是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坡岩。峰岩陡立峻峭,妖娆多姿,好像点缀在天空中的北斗七星,故称七星岩。星湖烟波浩瀚,总面积达649万平方米,湖堤长达20多公里,串起数个翠绿的小岛,景色十分宜人,国家体委在该湖建有划船基地。
历史渊源
古诗云:“娲皇未补星辰漏,神人驱石为云走;赭鞭鞭断云不前,天风吹落西江口。” 传说七星岩乃北斗星所化,流传千年至今,历代文人墨客赞叹秀丽的七星岩是由天工造化和人工巧琢两者结合的产物。如:约1400年前《南越志》里写道:“有石室,自生风烟,南北二门,状如人巧。意者以为神仙之下都……”,如唐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在石刻《端州石室记》就描述了石室洞人间仙境,盛赞石室奇妙景趣。清代武将吴联诗:“七星峰连,洞壑云烟。居天北斗,峙地巍然。岭南胜迹,蓬莱比肩。携尊较射,优焉游焉。归去来兮,书以纪年”。自唐以来,各朝代文人墨客对七星北斗,人间仙境都有不少诗文、题刻。
基本内容
《七星岩的来历之一》、《七星岩的来历之二》、《七星化作七星岩》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1、 口头传说。
程东桂,男,1916年生,肇庆市郊人小学毕业,口述《七星岩的来历》,覃志端1987年整理收集于《肇庆端州区民间传说故事集成》。
黎辉,男,干部,口述《七星岩的传说》,杨然华1987年整理收集于《肇庆端州区民间传说故事集成》。
覃天祐,已故,口述《七星化作七星岩》,刘伟铿、覃志端1987年整理收集于《肇庆端州区民间传说故事集成》。
2、 有关书籍记录。
由丘均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肇庆民间故事》集有《七星化作七星岩》神话故事。1987年由刘伟铿、陈锦润、覃志端等人采编的《肇庆端州区民间传说故事集成》集有《七星岩的来历》《七星岩的传说》《七星化作七星岩》等神话故事四则。
传承谱系
自古代以来在肇庆市端州区、高要、鼎湖等地区民间广为流传
基本特征
1、七星岩传说是端州人民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曲折地反映了西江土著民族与诞生于川的女娲等原始氏族的关系,这正可以与近年来一些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提出的我国古人类由云南向金沙走廊,东海走廊扩播的学说互相印证。既然七星化作七星岩的故事起源于远古,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西江文化在古代已经兴起。可见,西江源远流长,肇庆历史悠久。
2、七星岩传说在端州人民的口头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情节生动、趣味性强,保留了民间语言鲜活、生动、风趣的特点,故事结构紧凑,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主要价值
1、民间文学价值。作为流传在端州的一个民间传说,“七星岩”传说集思想性、娱乐性为一体,对民间传说具有重要作用。
2、历史经济价值。对本地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经济价值。充分利用好这些神话传说作宣传,可以对本土文化的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肇庆七星岩观光,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县(市、区)级专家论证意见
星岩美景自古以来闻名遐尔,有关七星岩的传说更是丰富多彩,为本地民间广泛流传,历代文人墨客均留有诗句,可为佐证。宋著名诗人黄公度《题石室岩诗》中“天上何时落斗星,化为巨石罗翠屏”,和“欲访仙子问中诀”,分别指北斗七星化作七星岩和帝觞百神的传说。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有“圆屋山形应七星,北斗胡为傍南奥”诗句;陈献章著有《双凤石》诗二首;清代全祖望的《禾花仙女歌》;阮元的“五羊仙人来何处,必从此峡骑羊去”;以及陈恭尹的“娲皇未补星辰漏,神人驱石为云走。赭鞭鞭断云不前,天风吹落西江口”。……诸如此类,都与七星岩传说有关,可谓数不胜数。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意推荐该项目为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② 肇庆地方历史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肇庆属南海郡。秦始皇统一版中原6权国后,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于全国置郡。在今两广地设地南海郡,以屠睢为郡尉、史禄为郡,肇庆属南海郡。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肇庆属南海郡和桂林郡。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立象郡、桂林郡、南海郡,加强对岭南地域的统治。以今端州区以东,四会县城以西德庆县城北划线,肇庆的东部属南海郡(治所番禺,今广州),西部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南海郡下领六县四会县是其中之一,为肇庆最早置县。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肇庆全境属南越国。刘邦灭秦,称汉。原南海郡尉任嚣死,龙川令赵佗代郡,尉秦末兼并桂林郡、象郡,建南越国,肇庆全境属南越国。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 刘邦委派陆贾劝说赵佗归汉,封赵佗为南越王。 传说赵佗晚年喜欢到野外守猎,曾在临允县(包括今新兴县地)南猎获白鹿一只。白鹿兆年寿,赵佗特在猎获白鹿的地方筑白鹿台志庆。白鹿台遗址在今新兴县城镇境内。 肇庆历史人物:汉代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唐代两广第一位状元莫宣卿
采纳哦
③ 肇庆的历史名人是谁
肇庆的历史名人的历史名人有陈钦、陈元、莫宣卿、石头希迁禅师、李质等。
1、陈钦
陈钦(约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 西汉经学家,字了佚,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肇庆封开)人。
岭南地区最早的经学家,被清代大学问家屈大均称为“粤人文之大宗”。《左氏春秋》重要传人,贾护授陈钦,陈钦授王莽(新朝皇帝)。
一生研究《春秋》、《左传》,著有《陈氏春秋》(已佚)。
2、陈元
陈元,东汉经学家,字长孙,东汉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肇庆封开)人,陈钦之子。被誉为“岭海儒宗”,以研究《左传》闻名,著有《左氏异同》,可惜已失传。
3、莫宣卿
莫宣卿(834-868),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岭南第一状元。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出生在封川县文德乡长乐里(今广东肇庆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
两广的第一个状元,也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高中时只有17岁。莫宣卿墓在河儿口镇西村东坡锣鼓岗上。
4、石头希迁禅师
石头希迁禅师(700~790),唐代禅僧。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人。希迁年轻时即沉毅果断,自信力强。
他反对乡邑迷信神祠、定期杀牛洒酒的祭祀,每逢祀期,就前往毁祠夺牛,态度坚决。希迁的禅法总结于他所撰的《参同契》。
5、李质
李质(1316—1380),字文彬,号樵云,广东德庆晋康乡(今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九市镇)人。
生于元朝,少年好学,及长,精通经史,胆识过人,文武全才。时逢乱世,中原扰攘,岭海多事,遂家居不出。与弟李穆放情于山水之间,以诗酒自娱。江西行省右丞何真聘李质为参军。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奸宄乘德庆路农民暴动之机,大肆焚毁官舍民房。李质回德庆募集乡兵2万,维持治安。其时,湖南暴动农民大量南下,地方震惊。
德庆路总管陈文仲及其下属地方官员,共推李质为首,领导防务。李质义不容辞,即领兵进城,修葺城垣,设险据守。
因此民多拥护,德庆路得以安定。至正十五年(1355年)李质受任检佥福建、江西等处,行枢密院事。
以后虽两次升官,但都未离开故土,只是率领地方武装镇守德庆、封川2路,维持地方治安达15年之久,使上至苍梧,下至三山、九江,得以安宁。
明洪武元年(1368年)4月,李质顺应历史潮流,以德庆、封川2路归降,受到朱元璋的赞扬,并授予官职。先后出任奉训大夫中书省断事、都督府断事、中顺大夫刑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
洪武八年(1375年)晋升靖江王右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靖江王因罪被废,李质因“善导不得法”被赐死,年64岁。乡人祀之,立尚书坊于附城内(今德城镇),其后人建大宗祠于城皇庙街。
祠内有“开国元勋”巨额牌匾,为翰林学士宋濂手书。李质晚年尤攻于诗,有诗集《樵云集》若干卷,并与其弟李穆、子伯震共成《三李集》,惜未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陈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陈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莫宣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石头希迁禅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质
④ 端州的人文景观,历史传说有什么
肇庆古称端州,自秦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端州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肇庆”城名为其登基后亲笔所赐,意为“开始带来吉庆”。
在肇庆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岭南土著文化、端砚文化、宋文华、龙母文化等等异彩纷呈,包公文化尤其是包拯治理端州的事迹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端名郡肇庆宋城墙
位于城区内,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政和三年(1113年)扩建为外皮砖砌,内位夯土,高6.5~10米,宽8~18米,周长2800米,现城墙保存完好。“宋城揽古”为肇庆八景之一。
⑤ 想了解宋朝时包公在肇庆为官的传奇故事,包括肇庆的风土人情,谢谢。
包公在肇庆非常著名呢,你可以网络一下“肇庆兴隆记”,了解肇庆的历史吧!版
一代名臣包拯在北宋仁宗年间(权1040年-1042年)任端州知郡事,在3年的“市长”任内,包公带领端州人民开凿水井,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加固堤围,治理西江洪水;开渠道排积水,增加耕地;重视交通和兴文办学,完善市政设施,修建粮仓储粮备荒等。
正是由于任职端州期间突出的政绩与口碑,包公随后被调回汴梁开封府,官拜“龙图大学士”,最终成了名动天下的“包青天”。
⑥ 求一个肇庆地区的民间故事!
江谷河,是肇庆四会市西北面的一条美丽河流。江谷河流域历史悠久、水秀人旺,素有鱼米之乡之誉。这里,人们丰衣足食,民风醇朴,故流传着很多美丽的民间传说,陈伯楷的传奇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话说江谷河畔有一个古木苍笼、翠竹婆娑的江明村。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个苦于修行、道佛合一的陈伯楷,得高人传授他一套真传法书,练就了一身变化无穷、点石成金的好本事,因而远近闻名。
四会市江谷镇东南面的江谷河边,有一座小山丘,却酷似一条向东游去的大鲤鱼,得名鲤鱼岗。相传这鲤鱼岗的形成,与陈伯楷先生有关呢。那是一个春雨绵绵,凉风习习的早上,陈伯楷先生又象往常一样去趁江谷墟。但见他四十开外,目光有神,拖踏着一双旧布鞋,沿着江谷河河堤悠然而行。两岸春光明媚,春水潺潺,正是插秧时节。河岸的水田里,几个正在插秧的农妇在大声嘈嚷。陈伯楷先生好心劝了几句,却换来更大声的冷嘲热讽。原来是一位年轻女子,自持自己插秧快而数落别人。陈伯楷若无其事前行,突然,他回过头来,对那年轻女子慢吞吞地说:“下雨路难走,有劳这位大嫂帮我照看一下这双鞋吧。”
“我没这份闲心。”那妇女头也不回地说:“我插秧这么快,谁也赶不上,一下就插完啦,能等你回来吗?”
“嘿嘿,不要紧。”陈伯楷不紧不慢地脱下布鞋,放到田基上,笑眯眯地说:“不穿鞋子走得快,也许到时我转回来,你还未插完田呢。”说完,转身走了。
那年轻女子轻蔑一笑,自顾插秧。插着,插着,忽听得前面刚插下秧苗的水田里传来噼哩啪啦的水声。她抬头一看,有两条金黄金黄的大鲤鱼在新插下秧苗的浅水中,慢悠悠地游来游去。她连忙放下秧苗,轻手轻脚地去抓鱼。人还未走近鲤鱼,它却窜开去。当眼看就要抓着了,鲤鱼又从手中挣脱了。追来追去,抓里半天,还是抓不到鱼。
可是,自己的水田到处足迹累累,刚插下的秧苗,东倒西歪。鱼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这年轻女子哭笑不得,只好用大半天时间,扶好秧苗,或重新插过。这时候,她见陈伯楷先生回来了,可是,田基上哪有布鞋的影子呢?陈伯楷摇摇头,笑笑,走了。那女子抬头一看,陈伯楷脚上还是穿着他那双旧布鞋!她大惊失色,这才醒悟过来,眼前的不是别人,正是名声远播的陈伯楷。以后,她再也不敢小看别人了。从此,酷似鲤鱼的山岗就屹立在这江谷河边,人们也都叫它“鲤鱼岗”。相传,这是陈伯楷先生的鞋子变的。
⑦ 肇庆宋城墙的历史故事
肇庆“宋文化”景点之肇庆古城墙,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宋城路南侧,南邻西江回,始建答于宋政和三年( 1113年),周长2801.2米;披云楼附近城墙高出地面约10米,南城墙高出城内地面6.5米;东城墙长403.4米,宽8.47米至9.14米;西城墙长376.9米,宽度16.1米;南城墙长992.3米,宽8至10米;北城墙长1028.6米,宽度8至11米。城墙两边为砖墙(中间填土),厚 0.6—1.2米。城墙外围有28个突出的城垛。
⑧ 肇庆七星岩的传说
借得西湖水一圜,
更移阳朔七堆山。
堤边添上丝丝柳,
画幅永留天地间。
肇庆七星岩的美,人尽皆知。七星岩的由来自古就被赋予了绚丽的神话色彩。据说,它与上天还有几段“奇缘”哩!
女娲补苍天 驱石落人间
远古时代,黄帝的孙子颛顼与炎帝的后代共工一同争夺天下,在斗争得难分难解之时,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不周山被拦腰折断。天地随之发生巨变,山川移动,河水倒流,天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窟窿。
女娲目睹人类遭受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众神帮女娲拣选了数不清的五彩石,女娲则在天台山上架起大火足足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七块补天巨石终于炼成。这七块巨石通体熠熠生辉,闪耀着五彩光芒,众神见了都啧啧称奇。
女娲召集众神商量:“天边塌陷、星辰坠落,只有把巨石运去补上,人间才能重生。此去路途险恶,诸神谁愿担此重任?”话音刚落,七位神仙立马上前一步领命。女娲非常满意,她交给每人一条赭鞭,说:“有劳各位!只要挥动此鞭驱赶,巨石便可随祥云一同抵达。”七神接过赭鞭,便在夜色中腾云驾雾而去。
话说七位神仙挥鞭驱石,一路顺风顺水不知不觉到了西江口。他们俯视大地,只见大江如白练一般蜿蜒,江两岸青山绵延,美景无限。诸神看得痴了,一时竟忘记了赶路。忽然,不知从哪里吹来了一阵无名狂风,直把巨石吹得摇摇欲坠。众神赶紧扶稳,接着挥动赭鞭驱赶,谁知巨石纹丝不动,祥云仿佛也着了魔似的不听使唤,寸步不行。风越刮越大,神仙们愈发着急,将手中的鞭子挥得“啪啪”作响。突然,只觉得手中一轻,鞭子挥断了。神仙们面面相觑,呆若木鸡。
这时,一阵更大的狂风吹来,众神连眼睛都睁不开。只听见 “轰隆隆”几声巨响,吓得他们赶紧睁开双眼看个究竟:天啊,七块巨石竟然不见了!环顾四周,哪还有巨石的影子。莫非它们被大风吹落入了人间?神仙们往下一看,果然,只见茫茫沧沧的雾海中,七块巨石已变成了七座俊秀的山岩,正和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
“妙哉!妙哉!”一神仙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此话怎讲?”众神仙表示不解。
“诸位请看,此七座高耸的山岩,前六岩并排而列状若贯珠,后一岩横控期背,像不像北斗七星?此乃仙境落人间呀!”
“正是!正是!无怪乎巨石不走,上天有意让其长留人间壮美景啊!”神仙们无不额手称庆,为七座山取名“七星岩”。
女娲知道此事后并无怪罪七位神仙,反而庆幸又为人间多造了一处奇观胜景。女娲很快又炼出了五彩巨石,成功将天补好了,大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明末诗人陈恭尹曾作诗记录:
娲皇未补星辰漏,
神人驱石为云走。
赭鞭挥断云不走,
天风吹落西江口。
铁拐李踢落星宿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七星岩的阆风岩上有一个大脚印,脚印旁有一个洞眼。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决定在天庭大摆筵席,欢宴百神。
时辰未到,各方神仙就早已在南天门等候。有能歌善舞的七仙女,有神通广大的八仙,只见嫦娥抱着玉兔、北极仙翁携着北斗七星腾云驾雾而来……
佳期吉时一到,钟磬齐鸣,鼓声咚咚,仙乐缭绕。神仙们纷纷落座,忽闻异香扑鼻,只见酿酒大仙正命小厮将一坛坛美酒呈上席来。嗜酒如命的铁拐李早已嘴角流涎,他迫不及待自倒一杯,一饮而尽。同伴吕洞宾扯他衣角劝道:“玉帝还未先饮,何必如此猴急?”铁拐李咂着嘴说:“错过这等好酒不喝,真枉为一世神仙!我老拐可不管那么多!”说完扬起脖子又是一杯。
宴席上佳肴美馔、蟠桃仙果,应有尽有,神仙们觥筹交错,好不热闹。铁拐李只顾喝酒,不知不觉已耳酣脑热,光秃秃的大脑门油光可鉴。这时,他摇摇晃晃站起来,杵着拐杖挨到北极仙翁的身边,欲与之碰杯。北极仙翁素爱美酒,但从不贪杯。此时,他正端起酒杯细细品尝,七件宝贝——北斗七星就摆在身后。谁知铁拐李醉意阑珊,一趔趄,竟一脚踩在北极仙翁的宝贝上,更要命的是拐杖也在上面杵出了一个深深的洞眼。见此情景,北极仙翁心疼不已,唉呀呀地连声叫唤。
“几块破石头,值得如此大呼小叫?改天我赔你就是。”
“你如何赔?你不过是个瘸腿的乞丐!”北极仙翁气极败坏,将铁拐李的“家底”也揭了出来。
北极仙翁这回可捅了大娄子。铁拐李平生最忌讳 “瘸”、“乞丐”这些字眼,但凡被别人戳到痛处绝没有轻饶的。只见他涨红着脸,二话不说抬脚就向北斗七星连番踢去,北极仙翁的宝贝就翻着跟头坠入云雾,瞬间不见了踪影。
北极仙翁气得七窍生烟,指着铁拐李半天说不出话来。他一拂袖驾起祥云就往北斗七星消失的地方赶去。宴会上一阵骚动,玉帝也被惊动了。
北极仙翁很快回到了天庭,他径直走向玉帝,声泪俱下地诉说所见。原来北斗七星落在人间一个叫端州的地方,已化作了七座山岩。玉帝闻知也十分生气,便与北极仙翁联袂前往端州看个究竟,打算回来后再好好惩罚铁拐李。
谁知玉帝到了端州,看见湖水怀抱着七座岩峰,水清山秀、景色如诗似画,更胜天上仙境。玉帝不但怒气全消,更因多了一个游乐的好去处而高兴,便对北极仙翁说:“这里真是天地难寻的好地方,就此算了吧!你少了的七颗星星,就叫女娲娘娘替你炼过吧!”北极仙翁听见玉帝如此一说,只好遵命,铁拐李也因此逃过一劫。
如今,天上的北斗七星依然璀璨夺目,端州的北斗七星则成了岭南的一处人间仙境,被称之为“七星岩”,铁拐李留下的大脚印和洞眼至今还清晰可见。
渔翁垒石造蓬莱
亿万年前,端州是一片茫茫的浅水海湾,岸上渔村点点,勤劳勇敢的端州百姓世代靠捕鱼为生。
大海的性格喜怒无常,有时突然掀起惊涛骇浪,将捕鱼的船只打翻,把岸边的房屋摧毁。渔民们深受其苦又无计可施,唯有暗暗祈求大海少发淫威,让他们多过几天安稳日子。
这天,可怕的大海又吞噬了他们的渔船,船上的三兄弟再也没有回来。渔民们面对汹涌的大海,共同陷入了沉思……良久,一位威望很高的老渔翁开口说道:“不能再等了!要想渔船有处避风、房屋不受侵害,惟有在暗礁上垒石筑山。”大伙都觉得老渔翁说得有理,纷纷响应,于是,浩大的垒石造山工程开始了。
男女老幼齐上阵,他们从山上开采石头,然后用船运到暗礁处,一点一点地堆砌。眼看石山将露出水面,哪知一个巨浪扑来,石山就没了踪影。渔民们并不气馁,仿佛有无穷的力量在推着他们继续向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端州百姓的行动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起初,玉皇大帝非常不解:这些蚂蚁一样劳作的人们想与大海抗衡,真是蚍蜉撼大树——太自不量力。当看到他们垒了一年又一年,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依然孜孜不倦、誓不罢休时,玉皇大帝的心终于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命令大力神去帮助他们。
大力神来到星宫,挥鞭驱赶七座星石,腾云驾雾来到端州。在海湾上空,大力神找准位置将星石一推,七座星石便翻着跟斗跌入海中。大海鼓噪着、翻腾着。在飘渺如纱的薄雾中,一股股巨大的水柱,在海面上盘旋滚动,不停地冲向蔚蓝的天空,“轰隆——轰隆——”海底深处的沉雷滚动着,刹那间,七座苍翠的山岩跃出了海面,婷婷玉立……
“仙助也!仙助也!”端州百姓惊奇地大叫,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石头,在老渔翁的带领下虔诚地跪下磕首。老渔翁喜极而泣,向天长呼:“感谢老天爷赐此蓬莱仙境,吾等感恩不尽啊!”玉皇大帝见此情景,不禁哈哈大笑。
从此以后,渔船有了避风港,大海也少了兴风作浪,端州渔民过上了平安富足的生活。
斗转星移,昔日的海湾早已消失,但玉皇大帝赐予的“蓬莱仙境”依然矗立人间,那就是闻名遐尔的肇庆七星岩。
⑨ 肇庆有那些历史名人(急)赏你10分
古 往今来,肇庆孕育出汉代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唐代两广第一位状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
陈钦 (约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西汉经学家,字了佚,苍梧郡广信县人。岭南地区最早的经学家,西汉时广信(今封开)人,被清代大学问家屈大均称为“粤人文之大宗”。是西汉末年王莽(新朝皇帝)的老师,一生研究《春秋》、《左传》,著有《陈氏春秋》(已佚)。
吴大猷(1907-2000),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
吴大猷,广东高要人,毕业于南开大学,1907年9月29日出生。历任国立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国科指导会主任委员等职,1931-193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33-1934年在美国作光谱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1933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39年获中央研究院丁文江奖金。1943年获教育部第一等科学奖金。1946年,赴密西根大学任客座教授,后又至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两年。1948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陈希迁(700~790年),高要县人。性格沉着刚毅,自信心强。12岁时出家曹溪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被六祖慧能收为弟子。慧能圆寂时,尚未受具足戒,遂往江西吉州青原山静居寺,拜同门人行思和尚为师,深得器重。不久,受命到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参学于怀让禅师。经一番锻炼,又回静居寺。后来,得行思付法。唐天宝初年(742年),离开静居寺,受请主持湖南衡山南寺。寺东有大石,平坦如台,在石上结庵而居,因此,被人称为“石头和尚”。唐广德二年(764年)应门人之邀,往长沙招提寺,四方禅学者凑集门下,影响甚广。高足有唯严、道悟等21人。后来,付法于唯严。唐贞元六年(790年)逝世。
著有《参同契》、《草庵歌》。《参同契》是希迁禅学思想的代表作,所创倡的“回互”禅法,指的是万殊诸法虽互不相犯,但又是相涉相入的。修禅者能领会此法,则灵照不昧。后来,弟子继承宗风,由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发展为曹洞一派,即佛学中的“曹洞宗”。至五代时,又分支出云门、法眼两系。曹洞禅后来传入日本,流传较广。《参同契》,是日本“曹洞宗”和尚每天晨课必读经典。希迁的“肉身”,据说至今还在日本横滨总持寺被供奉着。法眼禅也曾繁衍于高丽。希迁的禅学思想,对国内外佛学界的影响相当大。
陈元(生卒年不详),东汉经学家,字长孙,陈钦之子,广信(今封开)县人。少传父业,潜心研究与注释《春秋左传》。建武初(公元25年左右)举孝廉,以父任为郎,与桓谭、杜林、郑兴俱为学者所崇。时议欲立左传博士,遭朝廷尚书令范升反对,认为“先帝不以左氏为经,故不置博士,后主所宜因袭”,“先帝所行而后主必行”。陈元则以其超群的才识,肯定左氏学,并引证大量史实,驳斥范升的陈腐见解,坚决奏疏请立,认为“先帝后帝各有所立,不必相因”。经过御前反复的激烈辩论,奏疏得到汉光武帝刘秀诏准。于是,由太常选出左传博士四人,陈元本居第一,光武帝为了缓和陈元与范升的矛盾,起用第二位左传博士李封主讲左氏学。不久李封病卒,左氏学复废。但“陈元独能以经学振起一时,诚岭海之儒宗也。”陈元以才高著名,先后授官于司空李通府和司徒欧阳歙府。由于,陈元秉公直言,协理朝政,颇得光武帝的重用。著《左氏异同》、《司徒椽陈元集》(均佚)。建武七年(公元31年),陈元奏请“勿令司隶校尉督察三公。”未得光武帝采纳,而告老还乡,病卒于家。葬于封开县城郊野矮岗,与其父陈钦墓同在一处,后人称之为“将军博土墓”。
⑩ 广东省发生的历史故事
先秦时期
“粤”作为广东简称,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代华南百越
千年商都—广州
(百粤),古文献中“粤”和“越”互为通假,可随意互调使用。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17]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闽、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粤西有一部分属象郡和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赵佗及其后的南越国,都与汉朝一样实行郡县制。
两汉时期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魏晋南北朝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南朝统治者对俚人(越族)实行“羁縻”政策,在原地大量封官,导致州、郡数猛增。增设的州、郡、县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唐宋时期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
广东风光(13张)
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唐朝中期潮州汕头一带曾经隶属福建,属闽州都督府和福建节度使等。756年(肃宗至德元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立国,国都广州。国号初名大越,年号乾亨,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立国后,承袭唐朝典章制度,并大体沿用唐代官制。升广州为兴王府,在粤东和粤北增置一府四州。启用幕府士人分领诸州,刺史不用武官,从而摆脱唐后期藩镇割据之弊。仿唐制开科取士,扩大地方士人的仕途。大规模铸铜、铅两种“乾亨重宝”。这是岭南首次大规模造币,促进了岭南地区商品流通。积极开展对外商务活动;又与邻国创造良好外交关系。南汉历四主55年。南汉国的建立,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元明清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
广东地区历史地图(南汉)
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南澳岛此前属福建管辖,明万历三年(1575年),南澳岛分属福建,广东,设南澳副总兵,即“协守漳潮等处驻南澳副总兵”,分广东、福建两营。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设南澳总兵,管辖闽南、台湾、粤东海域军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岛才划给广东。澳门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葡萄牙人借口船舶遭风浪波涛,请求借地晾晒货物,并贿赂地方官员,取得澳门的赁居权[18]。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肇庆,清顺治三年(1646),朱元璋后代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史称“南明”政权,仅存在40天。1746年(乾隆十一年)总督府移广州。清代广东省最南的辖境是南海诸岛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岛(时称“千里长沙”)和南沙群岛(时称“万里石塘”)属于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管辖。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北宋时期中国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权,清政府更是经常派水师巡视。明清时期广东北迁,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乾隆年间广东、福建下南洋。
1842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并开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19],1843年6月1
广东各市风光图册2(27张)
8日,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进行会谈,7月3日,双方在望厦村正式签订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又称《望厦条约》[20]。1843年10月8日,由于英国的要求,中英双方在广州和香港继续商谈,又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21])。1844年10月中法两国在广州附近的黄埔(今广州黄埔区)签订了《黄埔条约》[22-23];1858年6月27日正式签订中法《天津条约》,另有《和约章程补遗》,增开琼州、潮州等六口[24],中美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25];1860年8月,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占领天津、大沽、登州、北海、广州等处英军,中国割让广东“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26]。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葡萄牙获“永驻管理澳门”的特权[18],1898年6月9日在北京正式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1860年英国所夺占的尖沙嘴以外的九龙半岛的其余部分租与英国[27];1899年11月16日(光绪廿五年十月十四日),清政府与法国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中国国家将广州湾(今湛江市)租与法国国家······定期99年。”法国把租借地范围内的陆地和海湾,总称为广州湾。从此,广州湾便成为法国的租借地。
中华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11月9日,广东便实现“和平光复”。各界代表集议推举胡汉民为广东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11月10日,广东军
国父孙中山
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同盟会员几乎占据了军政府各部首脑的位置。 广东军政府执政期间(1911年11月~1913年8月),贯彻了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法令,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措施,还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一些发展社会经济的政令[28]。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军政府大元帅,南北形成对峙局面,护法运动正式开始。1921年,成立广州市政厅。1921年5月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1925年6月24日,国民党中央议决改组大元帅府,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7月改广州市政厅为广州市政府。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为省、行政区、县和市,实行委员制。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6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本区事务。1927年12月16日,黄绍闳率桂系部队在梧州誓师讨粤,两广战争爆发。此前,粤系要员在广州发难,驱逐桂系势力,酿成广州事变,桂、粤双方结怨日深。12月11日,共产党人发动广州起义,桂系借此攻击汪派“疏于防范”,而且参预逆谋。14日,国民政府下令解除张发奎、黄琪翔等粤方军政首脑的职务。桂系发动两广战争后,分兵两路进攻广州,先后占领肇庆、三水、河口等地。粤军第四军全力攻占东江,回师广州阻击桂军。桂军改变计划,转攻东江[29]。1929年,陈济棠执掌广东的军政大权;1936年,还政中央。1938年6月,日本侵占南澳岛。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广州,广州沦陷;广东省府撤退到粤北(今连州市);为适应战时需要,全省
广东岭南建筑(29张)
设4个行署。1940年4月,汪伪政权在广东成立伪省政府,全省改设为9个区(包括沦陷区),到1941年,复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 1943年,日本又侵占广州湾。1945年8月18日,中法签订《交收广州湾租界地专约》。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11个区,共辖88个县。1949年,解放军解放南京后,南京国民政府南迁广州,李宗仁将其总统府设在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内[30]。
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古村落(20张)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设珠江、东江、西江、北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9专区,共辖7市98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广东省和广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将北海市及钦州专区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入广东。1954年,广东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原由中央直辖的广州市划归广东省管辖。1955年,广西的北海市和钦州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东省,并更名为合浦专区。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县、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14市、92县、3自治县。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1983年以后,开始实行市管县、乡镇管村的新体制。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全面实行地级市管县体制、以及乡镇管村体制。
广州的历史故事,你可以在网络中查询下。那里的信息比较详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