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 [ 标签:霸王别姬,历史 典故,典故 ] 回答:2 人气:871 解决时间:2010-01-17 15:56 满意答案 几千年前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身陷重围,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英雄末路,不由的怀念起因为放逐亚父范增而导致夫妻反目、回归彭城的虞姬。他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反悔。此时,有一蒙面女子在将校的押送下进入账蓬。女子揭去面纱,莞尔一笑。项羽大吃一惊,原来来者竟是不久前楚汉鸿沟签定和约时放回汉营的汉王刘邦的夫人吕雉。吕雉此次只身入围,即肩负着刘邦让她劝降的重任,又心怀着自己的主意,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吕雉对刘邦有了清楚的认识。刘腹有韬略、奸诈狡猾,为了自己的帝业和生命,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利益。在彭城大战中,他为了轻车逃命,曾将亲生儿女数次推倒车下,这件事深深刺伤了吕雉的心。吕雉曾做为人质在楚营中羁留数年,对项羽的为人也有清楚的了解,项勇武无比,但有时却像妇人般仁慈。刘视女人如败履,寻花问柳,用情不专。项注重感情,用情专一。对这两个男人,吕雉进行了反复的比较。刘是成熟的政治家,项却是空前绝后的奇男子。
她清楚地知道,刘邦嬖爱的是戚夫人,他此次派己入楚营明着是让己劝降项羽,立不世之功,实则是借此动摇项羽意志。如果项怒而杀己,则将使汉军怒火冲天,士气大涨,而同时也为立戚夫人为正室扫清了障碍。如果自己能劝降面羽,也可为汉军减少损失,并且可以把头功归己,从而为战后削抑韩信等诸候的功劳做了准备。这真是一箭数雕的妙计。吕雉城府极深,但同时也是感情炽深、欲望如火。她在楚营羁留期间,曾与虞姬有过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她做为女人,对虞姬能得到项羽专一的爱情极为嫉妒。她的心,早已暗恋项羽。此次只身入楚营,她打定主意:劝项羽携己杀出重围,去过一种男欢女爱的世俗生活。如项羽不从,则伺机刺杀之,立此盖世功,进一步奠定自己做王后的基础。舞台上,吕后调动了女人的全部手段,对项羽展开了攻心战,使优柔寡断的项羽陷入了迷惑中。此时,令项羽朝思暮想的虞姬仗剑冲入大账。
时间在这一刻回到了暴秦已灭,项羽大军已经进驻咸阳。项羽沉溺在秦宫的奢侈的生活中,虞姬一怒之下,不辞而别,欲返江东。夫妻二人在坝桥上争闹不休。此时的虞姬,是一个没有政治意识的小女子,她撒娇撒痴,吃醋使性子,助长了项羽性格中儿女情长的一面,促使他坚定了放弃咸阳,返回江东定都的决心,酿成了大错。亚夫范增也来到坝桥,他陈述利害,力阻项羽的东还,甚至想拔剑刺杀虞姬。但项羽决心已定,怒斥范增,并下令火烧阿房,裂土分疆,永不再战,范增感叹不已。
岁月无情的飞走,此时,楚汉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一轮圆月照耀着羁押吕雉的囚笼。两个声势显赫的"第一夫人"会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话是在敌对的气氛中开始的。两个女人唇枪舌剑,互相攻击。但话题很快转移到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上。吕雉猛攻虞姬,说她耍小孩子脾气坝桥私奔酿成了千古大错,毁了项羽的帝业。虞姬反唇相讥,说吕雉私通审食其违背了为妻之道。吕雉凭着她的政治经验和老练,很快使虞姬处于劣势。但虞姬在谈话中表现出来的对项羽的深挚的爱情也是吕雉深受感触。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是:虞姬认识到,即便贵为皇后,但得不到专一的爱情,做为女人,也是致命的缺憾。互相攻击者其实暗中接受了对方的观点,醉心爱情的虞姬通过反思,下定牺牲感情,促使项羽成就帝业的决心。这一场戏决定了下开场戏中,两个女人的心理动机。
舞台上又是秦时的明月了,虞姬前来追赶被项羽放逐的亚父范增。范增被逐的原因是因为力阻项羽与刘邦和谈。刘邦指使陈平暗使反间计,使项羽对范增生疑。而此时的虞姬,通过那次与吕雉的交谈后,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她月下追范增,力劝范回去,继续襄助项羽与刘邦角逐天下,最终成就帝业。但范增已对项羽深感失望,虞姬力劝,范增稍有回意。此时,项羽带随从到,三人见面,不由回乙起当年坝桥追虞姬的情景,项羽心中恼怒,冷嘲热讽,范增怒气冲天,背疽大发,倒地而死。虞姬悲愤交加怒别项羽,项羽欲强使之归,虞姬以自刎相胁,项羽无奈,只得放虞姬返回彭城。
舞台上恢复第一幕结束时的情景,观众明白这是第一场定格后的继续。(虞姬听到霸王被困垓下的消息,星夜赶来。在围外被汉军扣住,刘邦听说后,却让兵士护送虞姬进围。刘深知困兽犹斗,他想,项羽一人能敌千军,但面对着两个女人,他不死也要脱层皮。)虞一上场,即看到吕雉在项羽怀里撒妖撒痴,她不由地百感交集,痛骂吕雉项羽,项羽百口难辨,吕雉则说要于项羽冲破重围去过男耕女织的甜蜜生活。虞姬痛极,道:大王,大王,想想国仇家恨,想想八千子弟,想想亚父范增,不要受荡妇的迷惑,冲出去,重整旗鼓,勿以女人为念,夺得帝业,天下美女任你挑选。言罢,自刎而死。虞姬死,项羽痛极,伏尸恸哭。吕雉见项羽如此,大失所望,遂以求欢为名,扑到项羽身上,暗拔匕首欲行刺,被项羽格开。吕雉请死,项羽手软,不忍杀女人,吕雉讥道:"你连一个想杀你的女人都不忍心杀,我注定你成就不了帝业!"吕雉退下,项羽火葬虞姬,突出重围。
尾声:突出重围的项羽单人匹马徘徊江边。江中,乌江亭长劝他上船返回江东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时,项羽却想起了虞姬。火葬虞姬的火焰燃起,虞姬火中站起,光彩夺目,如同凤凰。在火光辉映下,在琴声伴奏下,项羽痛苦地自白后,拔剑自刎。舞台渐暗,唯余一轮明月,继续散射着千古如斯的光辉。
❷ 有关闻一多的故事
1、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
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
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
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
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就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
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就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
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2、失望之余,潜心象牙塔
国土一再被践踏,自己的人民一再遭杀戮,远在美国的闻一多待不住了。他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1925年,他提前结束了本该五年的留学生涯,急切地踏上回家的路。
然而,“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相继发生,无情地破坏了闻一多救国救民的愿景,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信念支柱倾折了。失望之余,他撂下了写诗的笔。
搁置起那些热血的文字,寄身于象牙塔,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他甚至希望这古书中有济世救国的良方。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就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城市,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
当时的政府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给校方指责放纵学生。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找校长评理,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学校乌烟瘴气,闻一多遭受了不少攻击与,被迫辞职。
在青岛大学受到的伤害和刺激,一时难以抹平。闻一多再次回到了清华园,一方书桌,三尺讲台,小楼庭院,妻儿围绕。可就是安逸的生活并没有使闻一多忘记对中国时局的关注。
3、怒写“七子之歌”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4、最后一次的讲演
1946年7月15日上午,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毅然前往参加。出于安全考虑,报告会没有安排他发言。
就在李公朴夫人泣不成声地报告先生被害经过时。混入会场的特务乘机捣乱。闻一多见状拍案而起,发表了气壮山河、永垂青史的《最后一次的讲演》。
闻一多在讲演中强烈谴责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就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他说:“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就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他誓言:“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他向在场的人强调:“现在正就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民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那天下午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闻一多遭特务多人狙击身亡。
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闻一多这个激情的诗人,这个热血的战士,就这样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他的热血与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鲜血一起汇入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革命洪流,染红了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民族正气之歌!
5、回国任教
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
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
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❸ 历史上暴君的故事
1、夏朝暴君桀宠爱美人妺喜
桀为了宠爱妺喜,特地为她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俩人日夜饮酒作乐,置朝政于不顾。传说桀建造的酒池能够行船,池中的就可以同时让三千人一同饮用,酿酒剩下的酒糟堆了长达十里。
2、纣王
纣王除了宠爱妲己之外,他还有许多的无道行为。他曾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还对鬼神傲慢不敬。
3、秦始皇——赢政
初中历史也学过,“焚书坑儒”就是他最著名的暴行之一,还有沉重劳役赋税,甚至一人犯法(所谓的犯法也只是延误时辰)要株连九族,使许多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4、杀忠臣关龙逢
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逄的臣子,见桀荒淫无道、不理朝政,百姓都很愤怒,便对桀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
哪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民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桀听了又怒骂关龙逄,最后下令将他杀死。
5、烽火戏诸侯。
据说褒姒长得如花似玉,但她却常常面无表情、冷若冰霜,被选进宫以后,从来没有笑过。周幽王为了博她一笑,用了许多办法,但褒姒始终没有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❹ 用成语前功尽弃、喜出望外、莞尔一笑、同心协力、完璧归赵、半途而废、任选四个编写一个感人的故事
莞尔一笑
西汉末年,又是一片混战,百姓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有刘氏后人——刘秀,再一次战役中不幸负伤。经过惨烈的激战和抵抗后,终究因人数差异而惨败,他也是慌慌张张夺路而逃。走了不知多久,很累、又饥又渴。他看见前面不远处有户人家,就踉踉跄跄的走了过去。微弱又雄厚的声音发出:“有人吗,讨碗水喝。”开门的是一个未嫁女子(从发饰和服饰可以看出),她发间插一只鲜花,面带羞涩莞尔一笑,翩翩而来。那女子立刻把他引入井边,用碗从木桶里取水给他喝,又给了他一些吃的。吃喝后,刘秀连连道谢,说要走了,尽管有些不舍,他知道有更重要的是要等着他去做。于是他坚决的离开了,而她还是莞尔笑着,却一直站在门口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尽管他知道她站在那里不舍的眸子里已经满溢了不舍的泪水,他也不能停留,因为无休止的战争。他不能给她丝毫承诺。就这样他们今生将不再见。
几年后,刘秀开创了东汉天下。他还一直怀念着当年救他的那个女子,于是他派很多人去找说是他的恩人,但是他心里很清楚她的分量。可惜的是始终没有找到,有人说她死于战乱。。。
刘秀有时经常面向一个方向失神,那是他们相遇的地方。为了纪念她,他决定在当地为她建了一座庙,当官员问救主之名时,刘秀犹豫了很久,他并不知道她的名字,经过时间的洗礼,她的容貌已记不真切了,只记得她的发间插了一朵花和她的莞尔一笑。之后他长吁一口气,说她就叫插花女,庙的名字就叫插花女庙,当地的地名也改名为插花。当地人奉她为插花娘娘。此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❺ 莞尔一笑的意思是什么
读音:
wǎn ěr yí来 xiào
释义:自
[smile] 微笑的样子,微微一笑
出处: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杀鸡焉用牛刀!”
示例:
《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汉 张衡《东京赋》:“﹝ 安处先生
﹞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明 方孝孺《次韵写怀会送叔贞之成都》之十七:“倦来莞尔成微笑,宇宙茫茫几废兴。”
鲁迅《花边文学·一思而行》:“在朋友之间,说几句幽默,彼此莞尔而笑,我看是无关大体的。”
莞 :
1、 guan <名> 草名,即蒲草,可用以编席。班固《汉书·东方朔传》“莞蒲为席”。
2、 wan <名> 笑。苏轼《石塔寺》“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
【莞尔】 微笑的样子。
❻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治印的故事/王师北
2005-7-26
有人把闻一多六十年前所刻印章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前夕捐赠给有关部门。中新社消息说,这枚玉石印章的边款,用行草刻著一百二十六个字:「忝与毓棠为忘年交者十有余年,抗战以还,居恒相约:非抗战结束,不出国门一步。顷者强虏屈膝,胜利来临也。而毓棠亦适以牛津之邀,而果得挟胜利以远游异域。信乎!必国家有光荣而后个人乃有光荣也。承命作印,因附数言,以志欣慰之情,非徒以为惜别之纪念而已也。卅四年九月十一日一多於昆明之西仓坡寓庐。」消息称这是一封抗战「家书」。
这是闻一多为孙毓棠刻的一枚篆章。孙是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日留学。抗战爆发后,两人同在西南联大执教,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抗战胜利后,闻推荐他到牛津大学做客座教授。这段边款文字,其实就是一段临别赠言。把它看成是一封特殊形式的「家书」,固然未尝不可;但是,治印者利用边款记录时事友情抒发胸中感慨,则是篆刻艺术的主要特徵之一,现在青年人对此大多不甚了了。闻先生治印边款留言者甚多。譬如他在一九四四年底送给华罗庚一方图章,边款写著:「甲申岁晏,为罗庚兄治印兼为之铭曰:顽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於牙章,雅於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也是夹叙夹议,感慨良多。华罗庚后来在《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中说:「在几十年迁徙辗转的生涯中,我一直珍藏著它,每当我取出它,就想到一多先生,它上面所凝聚的患难之交的革命情谊成为鞭策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
闻一多治印,主要是在西南联大时期。当是时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灾难之中。闻一多虽是一名教授,所拿薪水却无法养活家人,不得不挂牌治印补贴家用。他在一封信中说:「弟之经济状况,更不堪问。两年前,时在断炊之威胁中度日。乃开始在中学兼课,犹复不敷。经友人怂
❼ “莞尔一笑”的意思是什么
莞尔一笑[wǎn ěr yí xiào]:美好的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版传》第51回:“铁拐先权生说到这里,连自己也不觉莞尔一笑。”
造句:她莞尔一笑的样子,甚美。
近义词:莞尔而笑、嫣然一笑。
反义词:捧腹大笑。
❽ 关于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步行入滇
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他们将跨越湘、黔、滇三省,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等崇山峻岭,步行3600里。
出发之前,每人发给军装一套,绑腿、草鞋各一双,油布伞一把,限带行李八公斤——主要是路上必须的生活用品。步行团的最高军事领
导,是由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推荐的原东北军少将师长黄师岳。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袁复礼四位教授与学校派出的指导员黄钰生共同组成
辅导委员会。
初春阴雨绵绵,二百多名中国学子,脚踏草鞋,行进在泥泞的湘北大地。头几天还有人打伞,可细雨似乎永无停止地下着,为了行走方便
,大家将油布伞往背后一搁,不撑了。棉衣湿透了,到宿营地拢一堆火烘干,第二天再穿。走到桃源县小丘陵地带时,淡淡的薄雾在一望无际
的山丘、桃林间飘忽。学生们不由问道:"闻先生,当年陶渊明写的那个《桃花源记》,是不是就是这里?"闻一多莞尔一笑:"那是一个古代的传说故事,不一定真的是作者所见所闻。不过,在陶渊明时代,这里已经是相当偏僻的地方了;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比这个世外桃源还远十万八千里呢!"在这二百多人的行军队伍中,闻一多始终是极其独特的一员——他不穿军装,不穿短袄,一路上总是套着那件灰布长衫。无论队伍走到什么地方,人们始终看得见后头跟着一位穿长衫的教书先生。
这年闻一多刚好四十岁。他的经历,在他那个岁数的知识分子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五四"时期他是清华的学生领袖之一,1922年赴美国留学,回国后成了著名的"新月诗人"和大学教授。这次参加旅行团,是他自己要求的。有学生问他:"闻先生,像您这样的大教授,怎么放着火车、轮船不坐,和我们一起受这份罪?"闻一多笑笑说:"火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但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很肤浅。今天,我要用我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
❾ 用:家家户户、姹紫嫣红、莞尔一笑、应接不暇、耐人寻味。这些词语写一个故事。
她手捧着书莞抄尔一笑,迷倒了前来考试的书生。
春天到了,她的心就这样在这花团锦簇中死去。
俊朗的云说,姹紫嫣红他都不要,只愿这棵树儿长青。
古镇的特色街总是让我应接不暇,迷失在古老民族风情里。
纵横交叉的枯藤诉说着远古的神话,曾经何时这里也有个繁华。
这样一颗琥珀,像是一个被困在高塔上公主的眼泪,那种沧桑总是耐人寻味。
❿ 秋香的故事是真是假 历史上真有秋香其人吗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来源:“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那么此故事从何而来?秋香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原来,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笔记体小说中。明代小说家王同轨在他的《耳谈》中叙述了另一个苏州才子陈元超的故事,与“唐伯虎点秋香”—模一样:元,少年倜傥不羁,尝与客登虎丘,见官家从婢姣好姿媚,笑而顾己,悦之。令人迹至其家,微服作落魄,求佣书焉,留侍二子。自是二子文日奇,父师大晾,不知出元也。已而以娶求归,二子不从,曰:“室中惟汝所择。”曰:“必不得已,秋香可。”即前遇婢也。二子白父母,嫁之。元既娶,婢日:“君非虎丘遇者平?”曰:“然!”曰:“君既贵公子,何自贱若此?”曰:“汝昔笑顾我,不能忘情耳!”……这个故事到了明末冯梦龙手上,就变成了《警世通言》中的《唐解元一笑姻缘》。而在戏曲中的唐伯虎的故事,最早有明末孟称舜的杂剧《花前一笑》,后来人们觉得“一笑”太不过瘾,又从“一笑”发展到“三笑”,出现了王百谷的《三笑缘》弹词、卓人月的《唐伯虎干金花舫缘》杂剧。乾隆、嘉庆以后,各地的评弹艺人口中常唱的弹词有《三笑姻缘》、《三笑新编》、《三笑八美图》、《笑中缘》等等。到了清朝末年,民间开始流传弹词及戏曲唱本《九美图》,开始就有了唐伯虎娶9个貌美如花老婆,妻妾成群的说法。故事的女主角秋香也确有其人。唐伯虎那个年代确实有一个叫秋香的女子有点名气,不过她并非是大户人家的婢女,而是当时南都金陵风月场中的名妓。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她琴、棋、诗、画样样精通,当时被誉为“吴中女才子”。秋香早年被迫堕入青楼,从良嫁人后还有些老主顾来找她,她不仅拒绝了,而且还在扇子上画了一幅画叫《新柳图》,题诗曰: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
唐伯虎没找到秋香,十分失望地回到小厅中,朝华老爷摇头。华老爷见他没有选中,出来一看,才知道最出色的四香没来,忙派人到内院去叫。华夫人无奈,只好放四香出来,本来秋香不愿意出来应选,她表示愿意伺候夫人一辈子,可是老爷有命,夫人也不敢留住她。四香一同走入大厅,的确是个个貌若天仙,艳似桃花,把其他丫鬟比得黯然失色。唐伯虎闻声出来,从四朵花中,一眼就认出了让他朝思暮想了大半年的秋香。秋香也认出是有过三次照面的那位公子,不由得羞红了脸。婚事很快就定了下来,中秋月圆之日,华家张灯结彩,为两位佳仆举办了婚礼。气得两位公子直咬牙,美人竟落到华安这小子手里了。两人的新房设在后花园的一座僻静小屋中,待闹新房的客人散去后,房里只留下半带醉意的一对新人。秋香问道:“看你当日是一个锦衣公子,为何落到华府为奴?”唐伯虎狡黠地一笑说:“还不是为你那三笑!”秋香娇羞切切,喃喃道:“当初见你在街上题画,君挥汗如雨,却气度娴雅,料想君非凡士,故而一笑!”唐伯虎赞叹道:“爱卿真是好眼力,我乃唐解元呀!”“唐解元?”秋香没想到这位与自己相偎洞房的华家奴仆,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唐解元。唐伯虎把自己如何恋她三笑,卖身华府的经过略述一遍,秋香十分感动,忘情地倒在他的怀中。唐伯虎决定当夜携秋香离开华府,潜返苏州,秋香欣然赞同了他的计划。于是两人脱掉礼服,换上便装,从后门溜出了华府,连夜雇船驶向苏州。第二天,华府的人迟迟不见新人出房门,等到中午时分,推开新房门一看,红烛锦被依旧,哪里还有新人的踪影!仔细搜寻,发现桌上搁着一帧诗笺,上面写着:六艺抛荒已半年,如飞急马快扬鞭;去将花坞藏春色,了却伊人三笑缘。诗笺送到华老爷处,他沉吟良久,不解所云何意。过了一会儿,又有人从新房中找了一幅画,画得是无锡山水,笔调洒脱有致,气韵淡雅深远,华老爷大称:“好画!”这一称倒是引动了他的灵感,马上悟出了那诗每句开头一字相连,便成“六如去了”一言。六如不就是六如居士唐伯虎吗!这画除了唐伯虎还能是谁所作呢?这么说来,在他家为奴大半年的华安就是江南才子唐伯虎了?他越想越象,不由得连声直呼:“怠慢!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