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偃师历史名人

偃师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21-03-07 10:52:44

⑴ 洛阳有过什么历史事件历史名人

先说洛阳的历史大事件,下面说洛阳名人!夏太康迁都斟寻:夏朝前期,太康迁都斟寻其地在今洛阳市偃师境内伊、洛二水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是为洛阳建城之始。

⑵ 古代出生于洛阳的名人

● 玄 奘
玄奘(602—644年),姓陈,法名玄奘。洛阳偃师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三藏、唐高僧、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与鸠摩罗仁真帝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从小就出家于洛阳净土寺为和尚,后又在国内遍访名师,他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率,便决心到天竺学习,在那烂陀寺从戎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天竺,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了长安。译出经、论35部,凡1335卷,1300多万言。多用直译,笔法严谨。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他到天竺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人为纪念他,在其故乡村南建唐僧寺一座。寺内大殿为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现在尚为完好。他的父亲陈惠在隋代曾任江陵县令,二哥陈素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长捷。

● 元 稹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小说家。其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元稹出身寒门,又早年丧父,依靠亲戚度日。他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学习,发奋为文,15 岁明经及第,21岁初仁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为秘书省校书郎。28岁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第一,授左拾遗。青年时代,具有正义感,力主改革时弊,因遭忌,被贬为河南县尉。后又任监察御史,奉使东蜀,不畏权贵,惩处贪官污吏,名动三川。但因得罪了宦官,而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又贬谪通州司马。转而依附宦官权势。穆宗继位,召升膳部员外郎,后又升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穆宗长宗二年升任宰相数月,同年罢相,出任同州刺史、后改越州刺史、又转浙东观察使。在任职属地仍改革时弊,大和三年回长安任尚书左丞。次年任武昌军节度使至死。终年53岁。 他的诗作,以乐府诗为最有名。如《国家词》、《织妇词》、《采珠行》、《连昌宫词》。他的小诗《行宫》,写得含蓄有味。虽只有四句,而读者不觉其短。他写的《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元稹,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优秀作家。

● 伊 尹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是古代著名的贤相。伊尹出生于伊洛流域的古代有莘国的空桑涧,即今日洛阳嵩县莘乐沟。他出身于奴隶家庭,其父为奴隶主的家用奴隶厨师,母为采桑养蚕
的奴隶。
伊尹自幼聪慧,勤学上进,耕于有莘国之野,但由于父传,他的烹调技术很高。他还努力钻研治国之道。所以,他既是奴隶,又是奴隶主子弟的“师仆”。商部族的首领汤求贤若渴,几次去求伊挚,他没有从。空桑涧西南平地上有个小山丘,相传就是商汤请伊挚的三聘台。之后,商汤娶有辛氏之女为妻,伊挚以陪嫁奴隶身份来到了商汤身边。并很快得到商 (未完待续)

--作者:往事如风 (2005-07-18 20:59) 回复留言

1. (续上) 汤的信任,为其灭夏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商朝建立后,伊挚受封为尹,即宰相,助汤治理国家。商汤死后,伊尹曾辅佐外丙、仲壬、太甲等。伊尹在政治上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他强调“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他常用夏王朝灭亡的原因是夏桀“弗克庸德”来教育国君。他指出:“明德则天下存,失德则天下亡。”他对商朝的创立及巩固起了重大作用。 伊尹活了100多岁,到沃丁执政时死去。死后葬于西亳,离汤冢有7里地。在今偃师县城西 10公里处。明代在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重修的“元圣祠”是作为伊尹的出生地而建的。祠门的对联把伊尹与孔子并举,称伊尹为元圣,称孔子为至圣。后来人们称他为中国第一位贤相,尊他为元圣。

●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文王之了,武王之弟。周公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他协助武王姬发完成兴周灭商的大业,建立了周朝。武王卒后,成王姬育继位。而当时成王还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事。在周朝草创、百废待兴之时,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周公摄政不久,却引起了周统汉集团的猜忌,以分封商地管叔和蔡叔尤甚,到处造谣,说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图篡夺王位,被封为商地的纣王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管督、蔡叔等人互相勾结,扯旗反叛。在这紧急关头,周公决定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战斗,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诛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周公东征之后,开始实行大分封,同时觉得镐京偏西,不利于统治全国,有必要在东方伊洛一带建个新都,于是就在成王五年,开始大规模地营建新都洛阳,仅用了一年时间,在洛阳创建两座城:西为王城,东为成周城。总称洛邑。洛邑建成后,西周有两个都城。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京制、周公居洛期间,制礼作乐,确立了周朝的统治体制,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成王成人后,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尚书·无逸》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周公营建洛邑并长久居洛,与洛邑有着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洛阳的人们都尊敬周公,把周公作为幸吉祥、胜利的象征。

● 尹 洙
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新古文运动的先驱者。
尹洙自幼聪敏好学,早就与兄源知名于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及第,调绎州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曹参军,安国军节度判官、知光泽县。又举书判拔萃,为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知伊阳县。后召试殿中,任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不久被贬郢州酒税,徙唐州。后复任太子中允,知河南县。又任经略判官,继迁集贤校理、通判州事、加直集贤院、太常丞、知泾州。又徙知庆州、晋州,迁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知路州等。庆历七年91047年) 四月十日病卒,终年47岁。 尹洙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他与欧阳修、梅尧臣等高举韩柳复古文的 (未完待续)

2. (续上) 大旗,一改宋初文坛的浮靡之气,开一代文学新风。其作品有《尹洙集》28卷。今传本《河南先生文集》27卷,附一卷。此外,他还著有《五代春秋》。

● 朱敦儒
朱敦儒(1086—1175年),字希真,河南洛阳人。她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具有超然不群、不受凤凰管、不归麒麟辖的性格,他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早年隐居不仕。两次举荐为官而不出。绍兴二年(1132年),宣谕伎明又向朝廷推荐朱敦儒,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很多翰廷在臣也称颂他的学问与人品,所以高宗皇帝下诏命他为右迪功郎,并命肇庆府督促他赴临安任职,敦儒仍不肯受诏,在众朋的劝勉下,他方应诏到了临安。赐进士出身,授以秘书正字,尔后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典狱。后来因主张抗战,发表主战言论,并于主战派李光等人交通,受到右谏议大夫汪勃的弹劾,于1149年被罢官。 朱敦儒是宋代一位著名的词人。其负早期秀婉工丽,注意词的格律和四声,多写隐居生活。南渡后,家国之难,流离之苦,尤其是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慨使他的词风大有改变,使他唱出了具有这个时代特征的愤激慷慨的主旋律。后来秦桧当政,选用一些文人来装点门面。加之秦桧之子秦(火+喜)喜欢工词与乐府,朱敦儒再次出仕,被任命为鸿胪少卿,秦桧死,郭儒又被罢官。他的后来出仕,众说不一。宋高宗说:“此人朕且囊荐以隐逸命官,置之馆阁,岂用始怡退而晚奔竟耶。”看来,他后来出仕是有难言苦衷的。
朱敦儒有《樵歌》,也称《太平樵歌》,有人把他的词风分为三段:即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词风激越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这三段又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格调的三部曲。

伊尹 :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挚,洛阳伊川人(亦说栾川人或嵩县人)。因官封为尹,故称伊尹,又称阿衡或保衡。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于汤的媵臣,因精通治国之道,汤授以国政,在助汤灭夏中所建功勋卓著。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仲壬死后,立太甲。太甲无道,伊尹将其放逐桐宫(今虞城南)。3年后,太甲悔过,复得其位。享年百岁,卒后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礼,与汤并祀。传有《伊训》、《咸有一德》等,已佚。

白圭:生卒年待考。战国著名商业活动家,魏惠王时大臣。洛阳人。主张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贸易致富。遇到丰年,收买谷物,卖出丝漆;遇到荒年,卖出粮食,购进帛絮。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字季子。洛阳人。传有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之故事。致力于纵横之术,先后游说六国,劝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纵之势。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归赵封为安君。后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民间活动,被齐人车裂而死。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18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收为弟子。文帝即位后,因吴公的推荐,任为博士,掌文献典籍。其时,贾谊不过20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文帝让贾谊离开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贺若弼(544~607)隋大将。�

⑶ 偃师名人或别的名人的作文450~500字要有生平日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 张海 偃师市首阳山镇人 他的平生在网络上有 这个人是影响比较大的
可以试着写一下

⑷ 洛阳本土的历史名人有那些

以下的一百位历史名人,或生于洛阳,或葬于洛阳,或长期生活于洛阳,或功业创立于洛阳。洛阳要想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就要大打历史名人牌,或重建其故里故居或墓地,或建其纪念建筑,至少也要为其建雕像或浮雕(据说这个计划正准备进行)。

信史前:

伏羲:人文始祖,孟津龙马负图寺始建于晋永和四年,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因传说中伏羲在此降伏龙马、创制八卦而得名,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出现地,“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的祭祀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夏朝:

后羿,传说中射日的英雄,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寻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寻卩),后被其亲信寒浞杀死。

夏桀:夏朝末位君主,名履癸,约于公元前一八一八年左右即位,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于前一七六六年左右为成汤所败,死于南巢,夏亡,商汤把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

杜康:字仲宁,相传为县康家卫人,造酒祖师,在洛阳造酒。

商朝:

商汤,子姓,名履,灭夏后称为武汤、成汤或成唐,甲骨文中称太乙、高祖乙,是商王朝的建立者。 汤原是东方商族部落的首领。始祖契,曾辅佐大禹治水,封于商地,因以为族号。汤任贤臣伊尹为相,委以国政,以亳(在今唯阳区境内)为据点,积蓄力量,准备灭夏而代之。先后攻灭邻近的葛国(在今宁陵县境内)及韦(在今滑县东南)、顾(在今山东省城鄄县东北)等夏的羽翼国,最后终于利用夏的最后一个君主桀荒淫无道,夏内部矛盾激化的时机,攻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汤在位期间推行善政,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众,停止人殉以保护劳动力。汤即天子位,定都西毫。位于洛阳市偃师城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

伊尹 :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挚,洛阳伊川人(亦说栾川人或嵩县人)。因官封为尹,故称伊尹,又称阿衡或保衡。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于汤的媵臣,因精通治国之道,汤授以国政,在助汤灭夏中所建功勋卓著。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仲壬死后,立太甲。太甲无道,伊尹将其放逐桐宫(今虞城南)。3年后,太甲悔过,复得其位。享年百岁,卒后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礼,与汤并祀。传有《伊训》、《咸有一德》等,已佚。

周朝:

周武王:周武王伐纣时,聚八百诸侯于孟津,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洛邑。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为其采邑,故称周公。 营建洛阳邑,在洛阳制礼作乐。

伯夷叔齐:劝阻武王伐纣,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周平王:名姬宜臼,一作宜咎(公元前?-前720年)。幽王子。幽王被杀,他被拥立为王。在位51年,病死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葬于平丘(今河南省太康县金堆乡)。姬宜臼,幽王位时,原被立为太子。幽王宠爱褒姒后,废黜了宜臼,改立为伯服为太子。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幽王以后退走了。申、鲁、许等诸侯国就拥立宜臼为王,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公元前770幽王太子宜臼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邑。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史称周王朝为东周。

老子: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曾为东周王朝"守藏室之史",长期在洛阳管理图书典籍。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白圭:生卒年待考。战国著名商业活动家,魏惠王时大臣。洛阳人。主张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贸易致富。遇到丰年,收买谷物,卖出丝漆;遇到荒年,卖出粮食,购进帛絮。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开放分类: 词语

历史简单的概括就是:发生在以前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事.那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情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

历史人物的定义(解释)
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的人.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构成历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时间地点人物...)。如果单讲物,在物里面人物便是非常重要的.

唐高祖李渊(566~635)。
唐代开国皇帝。字叔德。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
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于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次年(618)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
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武德年间,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复杂的斗争。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太原起兵时的佐命元从,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宠信;刘文静为秦王李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勋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渊借故杀了刘文静。秦王李世民自认为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他的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无法继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于是,双方展开了剧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场政争中,李渊则经常站在建成一边。太子的心腹杨文斡受命召募壮士送长安,以供李建成发动政变时使用。
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渊揭穿这件事,李渊盛怒之下产生了废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念头,但并未实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渊立己为太子。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生活后,死于太安宫。庙号高祖。葬于献陵。
※※※※※※※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唐代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乃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军功甚多。他首先打败了据有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迫使举子薛仁杲降唐;接着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南攻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武德四年(621)又打败窦建德,消灭夏政权;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郑随之灭亡,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贞观。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辅佐李治。去世后,葬于昭陵。
※※※※※※※
隋炀帝杨广(569~618)
中国隋代皇帝。即杨广。604~618年在位。杨坚次子。一名英。开皇元年(581)封晋王。八年冬,为行军元帅统兵伐陈。开皇二十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七月文帝死,相传为杨广暗害。杨广即皇帝位。炀帝即位后,发展科举制,设置进士科。下令进行貌阅、括户,扩大了国家的赋役对象。大业五年(609),隋炀帝亲征,平定吐谷浑。隋炀帝仗恃国力富强,骄奢淫逸,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他为营建东都洛阳、开发运河、修筑长城,10余年间调发扰动不下1000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炀帝亲征吐谷浑后,又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位于今朝鲜半岛)。大业八年至十年,曾3次向高句丽出兵,由于当时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大业七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起义,隋末农民战争终于爆发。十三年四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隋炀帝10大罪状。十四年(618)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元礼和监门直阁裴虔通等,煽动军士进入宫中,缢杀炀帝。
※※※※※※※
李密(582~619)
中国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后期领袖。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大业九年(613)参与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起兵反隋。玄感败,李密逃亡。十二年,入瓦岗军。同年十月,因李密劝翟让迎击隋悍将荥阳通守张须陀所统精卒,大败隋军,故翟让命他分统一军。李密军令严肃,赏赐优厚,士卒乐意为他所用。他建议袭取兴洛(后改洛口)仓,开仓赈济,扩充队伍,然后进取东都。大业十三年,瓦岗军攻取洛口仓,招就食饥民几十万,起义队伍迅速壮大。李密长于谋略,逐步在瓦岗军内部形成自己的势力。十三年初,李密获准建立蒲山公营。二月,翟让推李密称魏公于洛口,改元永平,以招徕各路反隋武装,由此李密在各路起义军中确立了盟主地位。这时,李密和翟让之间因处理隋降官、分配军资等问题,发生火并,李密杀翟让及从者数百人。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杀隋炀帝,率众10余万西归。皇泰主命李密讨伐化及。李密七月出兵东讨化及。两军在童山激战,化及兵败北走。李密虽胜,自己的兵力也遭到重大损伤,王世充组织了2万多人马,乘机进击,李密军大败,本营覆没,亲将秦叔宝、程知节(初名程咬金)、牛进达等被俘,单雄信投降。李密走投无路,乃于九月渡河至河阳降唐。十一月,李渊遣李密等到山东去招收旧部。他感到已被猜疑,遂叛唐。唐将盛彦师邀击,斩李密于邢公岘。
※※※※※※※
裴元庆
裴元庆在《说唐》里排名第三,也使一对大锤。裴元庆本来随父亲裴仁基讨伐瓦岗寨,屡战屡胜。但是由于隋庭腐败昏庸,主帅张大宾嫉贤妒能,加上徐懋功使了反间计,裴元庆父子险些被推出去砍了脑袋瓜子。裴元庆一怒之下大闹隋营,投奔了瓦岗寨。会战四平山的时候,曾一锤震得宇文成都吐血而逃。不过当时情形裴元庆可以说是捡了个便宜。所以他的排名仍然是在宇文成都之下。后来隋炀帝召李渊父子勤王救驾。李渊不愿和救命恩人秦琼作对,派女婿柴绍跟秦琼串通好,所有瓦岗寨的将领背上插杆黄旗,李元霸看见插黄旗的就放过去,没有黄旗的照死里揍。只有单雄信和裴元庆自恃武功高强,坚持不肯插旗。结果裴元庆和李元霸对了三招后就支持不住了。李元霸打遍天下无敌手,手下从来没有一合之将,因此对裴元庆起了惺惺相惜之心,放了他一条生路。到评书末尾攻破扬州时,宇文成都到底还是被裴元庆杀死在战场上。
裴仁基,裴元庆父子的原型很明显,肯定是瓦岗名将裴仁基,裴行俨父子。裴氏父子原是隋将张须陀部下,张须陀在大海寺中伏战死,败于李密后,爷儿俩就投降了瓦岗军。武德元年(618),李密击败宇文化及后,王世充进攻李密,双方在偃师对峙。裴仁基认为瓦岗军战事不断,将士伤亡很多,疲惫不堪,而王世充军容正盛,又因缺粮而急于决一死战,不可正面直撄其锋。他建议把守要道阻拦王世充,同时分兵三万,趁洛阳空虚进逼王世充的老巢。如果王世充回兵就按兵不动,如果王世充再出兵偃师就再进逼洛阳,让他疲于奔命。这个计策很不错,李密以前打败宇文化及的时候就用的是同样的办法。当时李密命徐世绩守黎阳,自己守清淇,宇文化及进攻一边,另一边就从后面牵制,搞得宇文化及疲惫不堪,最后在童山脚下被李密打败。李世民在柏壁击败宋金刚的时候也用的是这个策略。这就象我听说过的一个故事:两个猎人从狼窝抓了两只小狼崽子,各抱着一只分别爬上两棵树。母狼回来后,猎人轮流揪小狼崽子的耳朵,小狼轮番叫唤,母狼被调得在两棵树之间跑来跑去,最后活活累死。不过这一次李密过于自信,坚持正面迎击王世充。大部份将领支持李密。裴仁基苦苦劝说不行,叹息说:“魏公以后一定会后悔今天的决定。”结果正如所料,李密在北邙山下被王世充击败,紧跟着偃师失守,裴仁基和裴行俨都作了俘虏。李密这一败,瓦岗军一蹶不振,无奈退出争霸天下的游戏,投降了唐朝。后来裴家父子投降了王世充,一个被封为礼部尚书,一个任左辅大将军。但是,由于这父子在军队里威望太重,遭到王世充的猜忌。裴仁基父子内心不安,联合宇文儒童,宇文温,崔德本等人谋划推翻王世充,重新拥立被王世充废掉的皇泰主杨侗为君。事情败漏后被诛灭三族。
※※※※※※※
宇文成都
《说唐》里的宇文成都是排名第二的好汉,使一条凤翅镏金镗,号称无敌大将军,自出道来只在李元霸和裴元庆手下吃过亏。据说排名第四的雄阔海曾在京城的元宵夜卖一把硬弓,除了雄阔海自己,看弓的人没有一个能把弓拉满,最接近的是秦琼,也只拉了个半满。宇文成都巡夜路过,忍不住一试身手,硬弓应声而开。可是宇文成都太没礼貌,一使劲故意把弓给拉断了,雄阔海大怒。因此引出群雄大闹元宵夜,宇文成都也吃了大亏。后来三十六家反王把隋炀帝围困在四平山的时候,宇文成都以一敌三,大战分别排名第四,第五,第六的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招架不住,逃回本阵,路上被裴元庆截住。宇文成都人困马乏,被裴元庆一锤震得吐了血。
可是历史上好像找不到宇文成都的原型。宇文化及有两个儿子,宇文承基和宇文承趾。宇文化及在聊城(今山东聊城)被窦建德击败处死的时候,这两个儿子也一起被处死了。《新唐书》里提到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就是投降唐朝的那个,抚养幼弟(应当不是宇文智及,宇文智及早死了)和兄长的遗孤,为当时人们所称道。那么宇文化及应该还有一个由宇文士及抚养大的儿子。不过我也没发现史书上对这个儿子的记载。看来宇文成都纯粹是后世艺人的杜撰了。
※※※※※※※
李元霸
唐高祖李渊有个儿子叫李玄霸是不假的。古代“玄”字和“元”字通假,在人名里更是经常混用。问题是历史上的李玄霸十几岁就夭亡了。有人说李元霸的原型是李道玄。我查了查李道玄的资料,依稀有一点相似。
评书里的李元霸是隋唐第一条好汉,天生神力,遇到异人传授了一身通天彻地的武功,使一对斗大的金锤,出世以来从未遇到敌手。李元霸的神力和武功被夸张得很利害,说他自小喝水经常把家里的金银铜铁杯子不小心捏碎。见到无敌大将军宇文成都后不服气,要和宇文成都比试力气。宇文成都能举一个千斤重的铜狮子,李元霸则一手一个,举着两个铜狮子在宫里散步。隋炀帝被困四平山,李元霸随父亲前去救驾,大显威风,把三十六家反王杀得四散奔逃,漫山遍野地追亡逐北,手下没有一合之将,只有排名第三的裴元庆挡了他三锤。这样勇猛,凡人哪收拾得了他,最后只好让老天收了去。据说李元霸怕打雷,听见雷声害怕,就把大锤扔到天上想把雷公砸死,结果大锤掉下来把自己给砸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乱扔东西,乱扔东西污染环境,会砸到花花草草,砸到小朋友,最糟糕的是会砸到自己。
历史上的李道玄是李世民的族弟,他们的曾祖父都是西魏上柱国李虎。李渊称帝后封李道玄为淮阳壮王。这个李道玄可够阳壮的。刘武周派大将宋金刚攻打李渊的老巢并州(今山西太原),齐王李元吉不战而逃。秦王李世民力请出兵,在介州(今山西介休)击败宋金刚。李道玄当时还只有十五岁,估计这是他第一次上阵打仗,结果第一个杀上城头,立下头功。后来又跟着李世民讨伐洛阳王世充,转战河南,围困洛阳,立下累累战功。窦建德出兵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与之对峙于洛阳东北的军事重镇虎牢关。李世民一向喜欢带着小部队的轻骑兵侦察敌情,曾因此多次遇险,这次又遭遇窦建德的大部队。李世民命令李道玄埋伏在路旁,敌军到后杀出来,竟然杀退了敌军。一支小小的侦察部队,再怎么勇敢,毕竟寡不敌众,我实在想象不出来李道玄是怎么杀退敌军的。
李道玄作战风格与李世民非常相似。李世民有一支精锐的轻骑兵部队。会战的时候,甚至亲自率领这支部队迎头杀入敌阵,锐不可当,通常能一直杀到敌人的队尾,贯通到底,再杀回来,反复冲击,直到敌人阵形大乱,丧失斗志,大部队同时掩杀过去。这个战术几乎是百战百胜。在黄易的《大唐双龙传》里对这个战术评价很高,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凿穿”战术,寇仲就一再使用这个战术,其实纯粹是抄袭李世民。而李道玄跟随李世民转战泗水的时候,经常是这支精锐部队的主力之一。《新唐书》里说李道玄“贯贼阵出其背,复引还,贼皆靡,所发命中。”担任这种作战任务对武力要求最高,要求个个都是以一当百的猛士,可以想象李道玄的武力值至少也在95以上。《新唐书》里还说他“每赴敌,飞矢著身如猬,气益厉。”浑身上下被射得像刺猬一样,真让人矫舌难下,但我也不由得怀疑那些箭是扎在他身上还是扎在甲胄上。如果是扎在身上,那李道玄可以骄傲地对被射死在小商河的杨再兴说:“你不中!”如果是扎在甲胄上,李道玄可以对草船借箭的诸葛亮说:“你也不中!”
李道玄是个环保主义者,从不乱扔东西,所以不但不会砸坏花花草草,更不会被自己的兵器砸死。他最终是死在刘黑闼手里。这个刘黑闼是唐朝的噩梦。他原本在王世充手下,湮没无闻。后来被徐世绩俘虏后献给窦建德,成了窦建德的大将。窦建德战败被俘杀后,刘黑闼回到老家种菜。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窦建德的旧部范愿,刘雅,董康买,高雅贤等人找到刘黑闼的菜园子,力劝他起事反唐。刘黑闼经不住劝,就作了这帮人的首领,先后两次起兵与大唐对抗,把整个河北,山东和山西都置于他的铁蹄之下。刘黑闼是个军事天才,一旦遇到表演的舞台就爆发出耀眼的光芒,所到之处几乎百战百胜。武德五年(622年),他和李世民相持于?乘?(今河北曲周西)。两军在一个河谷平原激战,从清晨直到晚上不分胜负。最后李世民使了招毒辣的,派人把河流上游的水堵上,到了晚上双方都精疲力尽的时候,突然开闸放水,战场上水深一丈多,双方数万人都喂了鱼鳖。刘黑闼从战场上逃了出来,从此手下无可用之兵。而唐朝实力雄厚,死了几万士兵,很快又可以调集另一支部队。武德六年(623年)刘黑闼被李建成,李元吉击败后,被叛徒擒住献给唐朝。
刘黑闼第二次起兵的时候,李渊派李道玄率军讨伐,以史万宝为副将,与刘黑闼战于下博(今河北深县)。李道玄率精锐轻骑突击刘黑闼,约定好史万宝领大部队随后进发。史万宝是隋朝名将,资格很老,不把李道玄放在眼里,认为李道玄虽然是名义上的主将,实际上只是在老将的辅保下挂个名立点战功罢了,真正的指挥决策还是在自己手里。史万宝认为,李道玄这样急行军,士兵必定疲惫不堪,最后会困顿失败。他的计划是,按兵不动,牺牲李道玄,李道玄死后,刘黑闼必定挥兵轻进,这样唐军主力可以结阵迎击,以逸待劳。不想李道玄的前锋部队被刘黑闼消灭后,唐军全都没有了斗志,因此大败,只有史万宝独自逃了回去。李道玄就这样白白作了牺牲品。他是唐朝开国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
史万宝轻视李道玄,自作主张是可以理解的。隋文帝杨坚曾派次子杨广挂帅带领韩擒虎,贺若弼平定南陈,织田信长曾派长子织田信忠为总大将进攻武田胜赖,丰臣秀吉也曾派养子,著名的大草包丰臣秀次征讨过纪州和四国。让继承人挂个名,在老将的帮助下立战功树威望,这是许多当权者的选择。打起仗来真正决策的多半还是老将。可惜的是史万宝不该牺牲李道玄。尤其是他遇到的是军事天才刘黑闼,别说牺牲一个李道玄,就算连他自己也牺牲了,恐怕也不能引刘黑闼上当。
李道玄以主将的身份,不老老实实坐镇中军,身先士卒当前锋,这也是败亡之本。主将应该像电影《影子武士》里的武田信玄一样:“山,是不动的!”李道玄明显是受了李世民的影响。李世民最喜欢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李道玄战死后,李世民伤心地自责说:“自从起兵以来,道玄经常是跟随我征战。他每每见到我深入敌后,都能最终战胜敌人,总是羡慕我,所以才会效仿。可惜这么年轻就死了!”李道玄战死时只有十九岁。
※※※※※※※
王世充(?~621)
中国隋末割据者之一。字行满,本姓支,出自西域。世充利口善辩,涉书传,好兵法,且明习法律。隋开皇中,为左翊卫,以军功拜仪同,转兵部员外郎。大业年间,累迁江都(今江苏扬州)丞,兼领江都宫监。他阿谀顺旨,获得炀帝宠信,背地里阴结豪强。大业十二年(616)迁江都通守,镇压河北格谦余部及南阳卢明月。次年瓦岗军占领兴洛仓,进逼东都。炀帝命世充为将军,统率诸军10余万屯洛口拒战。十四年,世充领兵数万渡洛,被起义军击败,只剩千余人,走保河阳(今山西沁阳南)。隋越王杨侗召令他还洛,屯含嘉城。炀帝死后,世充与元文都、卢楚等奉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以世充为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同年七月,世充杀文都、卢楚,专制朝政。时李密虽破宇文化及,还屯金塘(今河南洛阳市北),但兵力损失很大。世充乘机进击,大败之,李密势蹙降唐。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废皇泰主,称帝即位,建元开明,国号郑。三年,唐高祖李渊遣秦王李世民攻郑,进逼东都,世充乞援于夏主窦建德。四年五月,李世民败夏军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建德被俘,世充以洛阳降,郑亡。七月,世充为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
花木兰
《古乐府》有木兰诗咏其事。姚莹康(人名)的《輶纪行》以为是北魏人,宋翔凤(人名)《过庭录》以为是隋恭帝时人,程大昌《演繁露》因为《木兰诗》中有‘可汗大点兵‘语。则认为木兰非隋即唐之人。姓氏不可考,或以为姓花。
《木兰从军》为戏曲剧目。隋唐故事戏。本为《古乐府》诗。乃叙述古孝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累建功迹,历十二年始归,众方知其为女子的故事。后流传甚广,渐改编为杂剧、小说。
相传,花木兰为商邱人。长的妩媚端庄,貌美聪慧。由于在家中是老大,从小练就了一副好身手。父亲名叫花孤,是一位老军官。因为边防紧急,皇上下令徵兵,花孤因为年老体弱不能从军,而又不能抗拒军令。於是花木兰就从织布机上走下来,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花木兰守卫边关十二年,冲锋杀敌,英勇陷阵,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将军。当她凯旋回家时,已年近三十了,就连她的手下也不知道他是一个巾帼女流。等大家护送她回家时,才知道一直以来英勇的将军花木兰原来是位女郎。

※※※※※※※※※※※※※※
※※※※※※※※※※※※※※
主题:Re:说说《隋唐演义》等英雄排名
《隋唐演义》是我认为最好的演义小说之一,其中描述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象秦琼、程咬金、李元霸、徐茂公、罗成这些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这些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大多确有其人,但其事迹往往与演义上描写的相差不少,有的甚至是大相径庭。在此向大家介绍一下,也好让大家了解一下隋唐好汉的真实故事。
1、秦琼字叔宝
演义:《隋唐演义》中的主人公,仗义疏财的山东好汉,先为瓦岗寨大元帅,后投奔李唐,成为李世民手下的数一数二的大将。
历史原型:初随隋将来护儿、张须陀镇压起义军,以勇悍闻名。张须陀被瓦岗寨击杀,秦琼转投隋将裴仁基,后随裴仁基降瓦岗寨。及瓦岗寨李密兵败,秦琼又为王世充将,但他不齿王世充为人,公然反叛投唐,从此成为李世民的部将。秦琼先后随同李世民征讨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屡立大功,逐渐成为秦王最为器重的部将,被封为翼国公(死后改封胡国公)。玄武门之变,秦琼参与诛杀建成、元吉,但此后多病,盖因征战时老伤所致。贞观十二年(638年)病死,陪葬昭陵,其画像绘于凌烟阁。
评论:秦二哥实乃一勇夫尔。
2、程咬金字知节
演义:《隋唐演艺》中又一位主人公,外号‘混世魔王’,人如其名,干的混事数不胜数,曾为瓦岗寨大魔国国王,后投降李唐,凭小聪明和运气也立了不少大功。一生运气极好,活到一百多岁,历经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六朝,可以说是隋唐英雄中第一福将。
历史原型:自幼就以勇武闻名乡里,尤其善于马上使枪,后投李密,统率李密最精锐的近卫军。李密兵败,程咬金成为王世充部将。但程不愿为王世充部下,遂说动秦琼等多员勇将一起叛逃,投入秦王李世民帐下。程咬金在李世民对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的战争立下不少战功,被封为宿国公(后改封卢国公)。后遭到太子一党陷害,遂劝秦王先下手为强。玄武门之变后,历任高官。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统率大军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但因屠杀降军,丧失人心,最终无功而返,因此被免官。但不久又被唐廷起用,此时咬金年事已高,遂向朝廷告老还乡。麟德二年(665年)病死(活得确实比较长),陪葬昭陵。
评论:除了活的长,其他没什么特别的。
3、李元霸
演义:隋唐第一条好汉,手持两把大锤,纵横天下,但因违反师训,先后杀死了使用镏金镗的伍天锡、宇文成都,遭到天谴,被雷电劈死。
历史原型:名李玄霸,李渊第三子,早死,无后,后追封为卫王。
评论:反正死的早,就任由演义作者发挥了。
4、罗艺
演义:原北齐将领,秦琼的姑父,后被杨林招降,被封为‘北平王‘,以‘罗家枪‘闻名天下,最后被窦建德部将苏定方射死。
历史原型:又名李艺,出身将门,善射,勇于攻战,为隋虎贲郎将,守北平,屡破四方贼寇。适逢天下大乱,罗艺趁乱起事,占据北平,自称幽州总管。宇文化及、窦建德、高开道等反王先后谴使劝降,罗艺都不准,独降于李唐(有眼光)。被唐皇封为燕王,赐姓李。在征讨刘黑闼的战斗中,罗艺立功不小,但他自恃功高,狂傲无礼,曾一度被免职。后因突厥屡屡南犯,罗艺又被重新启用,镇守泾州。太宗继位,罗艺因是太子建成一党,恐遭迫害,遂发动叛乱,占据幽州,但不久为部将所杀。
评论:罗艺原来是太子建成一党,谁能想到?
5、罗成
演义:隋唐第七条好汉,罗艺之子,秦琼的表弟。英俊貌美,武艺高强,自视甚高。曾夺得天下第一武状元,后投唐,为唐军第一勇将,立下赫赫战功,曾一人独擒八大反王。此后遭到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陷害,中苏定方之计,被乱箭射死。
历史原型:罗艺有子,但史书并未记载其事迹。
评论:又是一个使作者得以充分幻想的角色。

⑹ 河南历史名人

河南历史名人
黄帝-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家,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仓颉-回黄帝的史答官,传说中的文字创立者,有“仓颉造字”之说
杜康-夏朝第五代国王
商汤-商朝开国帝王
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灭商,河南许昌人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经》,道教创始人,河南鹿邑人;
庄子-原名庄周,道家集大成者,著有《庄子》,河南民权人;
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河南鲁山人;墨子《吕氏春秋

⑺ 偃师六高历史名人

不知道!!

⑻ 河南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老子,春秋晚期楚国(今河南鹿邑)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版创始人,著有权《道德经》。
司马光,生于河南光山县,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编撰了《资治通鉴》。
张衡,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召县石桥镇)人。杰出的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测验风向的候风仪等。
张仲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司马懿,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统帅,以谋略著称,是晋王朝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人,是我国佛教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翻译家,被后人尊称为"唐三藏"。
杜甫,祖籍襄阳,创作了"三吏","三别"
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绝句。

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处曾相识"等许多不朽诗句。
吴道子,出生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素有"吴带当风"
的美誉,他的人物绘画更是"冠绝于世",被后人尊称为"画圣"。
岳飞,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华民族一代英杰。

⑼ 偃师的名人

名人 朝代袭 成就 名人 朝代 成就 卜式 西汉 牧羊大师 武翊黄 唐 状元 祝鸡翁 西汉 古代善养鸡者 毕宏 唐 画家 庞参 东汉 太尉、名臣 吕蒙正 宋 丞相,三拜丞相 杜子春东汉经学家朱光庭宋名臣孙堪 东汉 经学家 程震 金 清官 郤正 蜀汉 两朝贤臣 马君祥 元 著名画工艺人 明崇俨唐正谏大夫程思廉元解州盐使玄奘 唐 著名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 黄锦 明 太监、修建白马寺 毕构 唐 名臣 黄爷 明 治水英雄 徐有功 唐 十大清官之一 蔺完植 明 进士、清官 房琯 唐 两朝宰相 武亿 清 著名学者、金石学家 武元衡 唐 诗人、宰相 蔺挺达 清 康熙皇帝钦赐“老实官”

阅读全文

与偃师历史名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