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子,孔子是世界百大历史名人。 那么剩下的98位还有谁呢
1、穆罕默德
2、牛顿
3、耶酥基督
4、释迦牟尼
5、孔子
6、保罗
7、蔡伦
8、谷登堡
9、哥伦布
10、爱因斯坦
11、巴斯德
12、伽利略
13、亚里士多德
14、欧几里得
15、摩西
16、达尔文
17、秦始皇
18、奥古斯都
19、哥白尼
20、拉瓦锡
21、君士坦丁大帝
22、瓦特
23、迈克尔·法拉第
24、麦克斯韦
25、路德
26、乔治·华盛顿
27、卡尔·马克思
28、莱特兄弟
29、成吉思汗
30、亚当·斯密
31、爱得华·德·维尔(莎士比亚)
32、约翰·道耳顿
33、亚历山大大帝
34、拿破仑·波拿巴
35、托马斯·爱迪生
36、安东尼·范·列文虎克
37、威廉·莫顿
38、马可尼
39、希特勒
40、柏拉图
41、克伦威尔
42、亚历山大·贝尔
43、亚历山大·弗莱明
44、洛克
45、贝多芬
46、海森堡
47、路易斯·达盖尔
48、西蒙·玻利瓦尔
49、笛卡儿
50、米开朗琪罗
51、乌尔班二世
52、欧麦尔一世
53、阿育王
54、奥古斯丁
55、威廉·哈维
56、欧纳斯特·卢瑟福
57、约翰·加尔文
58、孟德尔
59、马克思·普朗克
60、利斯特
61、奥托
62、皮萨罗
63、科尔特斯
64、托马斯·杰弗逊·杰弗逊
65、伊沙贝拉一世
66、斯大林
67、恺撒
68、威廉一世
69、弗洛伊德
70、爱德华·詹纳
71、伦琴
72、巴赫
73、老子
74、伏尔泰
75、开普勒
76、费密
77、欧勒
78、卢梭
79、马基亚维里
80、马尔萨斯
81、约翰·肯尼迪
82、平克斯
83、摩尼
84、列宁
85、隋文帝
86、达·伽马
87、居鲁士大帝
88、彼得大帝
89、毛泽东
90、弗郎西斯·培根
91、福特
92、孟子
93、琐罗亚斯德
94、伊丽莎白一世
95、戈尔巴乔夫
96、美尼斯
97、查里曼
98、荷马
99、查士丁尼一世
100、摩诃毗罗对我有帮助
❷ 清朝名人有谁
清朝名人
康熙 乾隆 雍正 熬拜 多尔衮 和珅 道光 林则徐 洪秀成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慈禧 陈圆圆 郑成功 努尔哈赤 皇太极
顺治 溥仪 曹雪芹 李永芳 代善 柳敬亭 张存仁 刘永福 年羹尧
僧格林沁 荣禄 爱新觉罗·载沣 张之洞 翁同龢 明珠 奕欣 范文程 郑板桥
李秀成 陈玉成 林凤祥 洪宣娇 石达开 杨秀清 额尔德尼 安费杨古 额亦都
阿敏 清太祖 费英东 佟养性 罗桑·却吉坚赞 班禅四世 扬古利 扈尔汉 固始汗
图鲁拜琥 钱谦益 孙奇逢 莽古尔泰 济尔哈朗 清太宗 鲍承先 图赖 尼堪
洪承畴 宁完我 李国英 李玉 王时敏 谈迁 达海 孟乔芳 冯铨
宣统帝 张岱 陈洪绶 丁耀亢 朱之瑜 查继佐 耿仲明 尚可喜 陈确
阿济格 傅山 金圣叹 豪格 傅以渐 吴伟业 郭人漳 金声桓 李成栋
孔有德 陈名夏 于七 孙云球 黄宗羲 黄梨洲 方以智 张履祥 李渔
吴三桂 蒋国柱 明安达礼 希福 金之俊 米思翰 杨起隆 穆占 赖塔
尚之信 王辅臣 图海 耿精忠 黄机 博洛 归庄 顾炎武 顾亭林
多铎 宋琬 魏裔介 于成龙 魏象枢 侯方域 尤侗 王夫之 王船山
马骕 谷应泰 阿旺罗桑嘉措 赖五世 施琅 赵良栋 毛奇龄 韩登举 赛金花
李霨 宋德宜 朱耷 八大山人 李颙 王锡阐 吕留良 朱彝尊 庄廷鑨
唐甄 蒲松龄 顾祖禹 徐乾学 王翚 吴历 万斯大 恽寿平 靳辅
胡渭 梅文鼎 徐元文 颜元 傅彩云 熊赐履 阎若璩 张英 陈潢
福临 清世祖 顺治帝 万斯同 苏纳海 朱昌祚 索尼 苏克萨哈 许雪秋
遏必隆 佟国纲 巴海 阿兰泰 彭春 萨布素 索额图 福全 伊桑阿
王士祯 陈廷敬 张玉书 王原祁 李光地 郑经 噶尔丹 裘琏 费扬古
高士奇 洪升 王鸿绪 孔尚任 戴名世 纳兰性德 玄烨 清圣祖 康熙帝
陈元龙 觉罗满保 查嗣庭 黄忠浩 隆科多 陈瑸 徐元梦 曹寅 朱一贵
李塨 田文镜 赵执信 策妄阿刺布坦 拉藏汗 施世纶 允礽 朱轼 方苞
郑克塽 张廷玉 李绂 沈德潜 策棱 胤禛 清世宗 雍正帝 曾静
允禩 允禟 图理琛 康济鼐 鄂尔泰 张允随 傅尔丹 胡中藻 江永
岳钟琪 噶尔丹策零 讷亲 张广泗 允禵 莎罗奔 颇罗鼐 明安图 郑燮
徐大椿 杨应琚 尹继善 陈宏谋 惠栋 梁诗正 吴敬梓 全祖望 兆惠
罗卜藏丹津 傅恒 刘统勋 王伦 傅清 珠尔默特那木札勒 苏四十三 林爽文 吴八月
石三保 福康安 石柳邓 蔡新 舒赫德 孙士毅 弘历 清高宗 乾隆帝
于敏中 袁枚 卢文弨 阿桂 刘墉 江声 阿睦尔撒纳 达瓦齐 霍集占
博罗尼都 大和卓木 小和卓木 王鸣盛 戴震 蒋良骥 赵尔丰 纪昀 蒋士铨
赵翼 钱大昕 毕沅 姚鼐 福长安 段玉裁 明亮 章学诚 高鹗
海兰察 崔述 三宝 梁国治 钱沣 陈周全 曹文埴 邵晋涵 汪中
钱大昭 王念孙 洪亮吉 额勒登保 熊成基 孔广森 和琳 孙星衍 松筠
张格尔 杨遇春 长龄 颙琰 清仁宗 嘉庆帝 江藩 严可均 焦循
李汝珍 那彦成 阮元 王引之 顾广圻 林清 李文成 刘逢禄 俞正燮
王聪儿 齐王氏 姚之富 朱骏声 吴其浚 龚自珍 王鼎 潘世恩 杨芳
伊里布 邓廷桢 刘允孝 姚怀祥 谢朝恩 江继芸 陈连升 麦廷章 祥福
隆文 韦逢甲 乌尔恭额 段永福 海龄 余步云 齐慎 特依顺 包世臣
陈化成 许乃济 郑国鸿 祁贡 朱贵 关天培 张维屏 旻宁 清宣宗
道光帝 穆彰阿 恩铭 陈庆镛 桂良 王锡朋 徐广缙 王鎏 许梿
葛云飞 琦善 耆英 尤渤 颜伯焘 达洪阿 文蔚 牛鉴 史荣椿
柏贵 乐善 载垣 恒福 伍崇曜 黄宗汉 穆荫 刘韵珂 怡良
张喜 徐保 余保纯 郑复光 何玉成 何大庚 颜浩长 贝青乔 韦绍光
❸ 《东晋太后难得糊涂》中东晋太后是谁
人物/东晋褚太后
褚太后名蒜子(公元323年—384年)
,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
褚蒜子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祖父褚洽,官拜武昌太守。父亲褚裒,年少时就有“皮里阳秋”之誉,康帝朝为左将军、兖州刺史,穆帝时镇京口,拜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都乡侯。褚蒜子天生美丽、聪颖,加上家庭良好的文化教养,使她变得气度宽宏,见识开阔。她10多岁时,入选为琅邪王司马岳之妃。建元元年(343),司马岳即帝位,是为康帝。20岁的褚蒜子从王妃而成为皇后,此后三度临朝,扶立六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
迎难而上抱子听政
东晋王朝是在西晋末“八王之乱”引来“五胡”入踞中原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康帝朝,后赵石虎以十州之势力,准备兴师南下,东晋“恢复”派大臣庾冰、庾翼、桓温等,坚决主张取蜀伐赵,收复中原。可是康帝即位不到两年,便离开了人世。朝议几经争夺,2岁的太子司马聃登上了帝位,是为穆帝,尊褚后为皇太后。朝臣对褚太后的器识深有了解,上奏请她临朝摄政。永和元年(345)春正月初四日,22岁的褚太后设白纱帷于太极殿,抱子听政。
褚太后首度临朝摄政时所面对的现实是:在东晋政权之外,北部还有石赵、慕容燕及西蜀成汉诸政权,都处在征战之中。东晋朝廷内部,各派势力也处在政争与调适之中。她面对这一动荡不安的局势,采取了对外力图“恢复”、对内缓和士族之间矛盾的国策。首先,对朝廷人事作了适当调整:进武陵王司马晞为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诏会稽王司马昱录尚书事。力主收复的庾翼去世后,任用颇有才干的桓温都督荆、司、雍、益、梁、宁等六州诸军事,镇江陵。她还下诏百官:“今百姓劳弊,其共思详所以赈恤之宜,及岁常调非军国要急者,并宜停之。”(《晋书·穆帝纪》)可见,要收复中原,确保江东司马晋朝,这是她处事的原则;赈恤百姓,安抚民情,则是她理政的要务。
永和二年(346)春正月,褚太后诏左光禄大夫蔡谟领司徒,令会稽王司马昱及蔡漠共辅政,拜顾和为尚书令,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既授宗室王以重任,又重视异姓大臣的作用。她在人事平衡的调整中,以求事权的统一和政权的稳定。同年冬十一月,她又以远大的眼光批准桓温西伐成汉,四川得以平定,桓温因功官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为了抑制桓温的个人野心和权势,褚太后擢拔殷浩、荀羡、王羲之、谢安、王坦之等一批才识之士参预朝政,平衡事权,桓温的骄横之势不得不有所收敛。
永和五年(349)夏四月,石虎死去,后赵内乱。七月,褚太后的父亲征北大将军褚裒表请北伐后赵,褚太后诏批可。褚裒率师三万进驻彭城(今江苏徐州),中原士民来归附者日以千计。八月,褚裒兵败,退屯广陵,上疏自贬,还镇京口。寓居京口的北方士民哭声满路,褚裒惭恨交集,发病而卒。
永和六年(350),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青、徐、兖、豫、扬五州军事,补替褚裒遗缺,经营东线。西线的桓温率部屯安陆,屡上表请出师北伐。自褚裒仓促出师不利战死,朝廷对北伐采取了稳、缓的办法,所以桓温上疏事久不得复。桓温对朝廷仗殷浩西线兵力的制衡之势视而不见,于永和七年(351)十二月率众四五万,表请北伐,拜表即行,顺流而下,军屯于武昌。朝野震惧,褚太后支持吏部尚书王彪之说服司马昱以手书致桓温,晓以大义,申明社稷大计。双方暂时妥协,桓温退军还镇。事后,桓温即上疏褚太后说:“今主上富于阳秋,陛下以圣淑临朝,恭己委任,责成群下,方寄会通于群才,布德信于遐荒……臣虽所存者公,所务者国;然外难未弭,而内弊交兴,则臣本心陈力之志也。”(《晋书·桓温传》)赫赫跋扈大将桓温,在器识非凡的褚太后面前,也只能如此,不敢乱来。
永和八年(352)春及永和九年(353)冬,殷浩两次北伐均战败而归,被朝廷解职,废为庶人,不久抑郁而死。永和十年(354),桓温兴军北伐关中,兵败,退屯襄阳。褚太后深明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即派黄门侍郎前往劳师。永和十二年(356)三月,降而复叛的降将姚襄领兵据武昌,图谋攻洛阳,取关中。朝廷诏令桓温为征讨大都督,讨伐姚襄。于是,桓温率军自江陵北上,亲披铠甲,督弟桓冲及各将士奋击,姚襄部败走平阳。入踞洛阳的魏降将周成率众出降,桓温住进了太极殿。十一月,褚太后诏遣司空车瓘、龙骧将军袁真等持节至洛阳,修复宣、景、文、武、惠五帝王陵。在东晋的建康帝宫,皇帝和群臣告假3日,都身着丧服,遥祭先帝亡灵。东晋皇朝在长期处于外界力量纷争与内部政治低气压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西伐成汉及收复河南洛阳的武功,这很难得,朝廷上下都为之一振!
平衡朝权能上能下
升平元年(357),穆帝已有15岁,褚太后主动诏告归政,自己则徒居于崇德宫。但司马聃亲政仅4年就死了,褚太后下诏22岁的琅邪王司马丕继位,是为哀帝。哀帝即位不到3年,又病得不能理政,由褚太后再临朝摄政一年,想长生不老的哀帝就因长生药毒发而一命呜呼了。哀帝无嗣,褚太后即于兴宁三年(365)二月诏琅邪王司马奕继帝位,是为废帝。
太和六年(371)十一月,桓温遣部众自广陵屯军于白石,再率亲兵直奔建康,诣阙上书,图谋废立。当他手持预先准备好的废立奏章面见褚太后时,“虑太后意异,悚动流汗,见于颜色”。太后展奏折粗看数行,即说:“我本自疑此!”凭她的器识和政治经验,是足可明察全朝事变的。正由于她十分了解桓温其人,深知如若处理不好,失去平衡,势必顿起刀兵,不仅江东大地灾难即至,司马皇朝亦将随即倾覆。当她把奏章读到一半时,干脆索笔批复:“未忘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社稷大计,义不获已。临纸悲塞,如何可言!”(《晋书·帝纪第八·海西公》)司马奕被废后,会稽王司马昱立,是为简文帝。咸安二年(372),即位不到2年的简文帝死去,褚太后与朝臣定策迎10岁的太子司马曜继位,是为孝武帝。
此时的东晋朝廷经长期的调整、平衡,朝中治事大权已轮到谢安、王坦之、王彪之、桓冲等一批颇有特色的人物手中。谢安时任吏部尚书,他以孝武帝年幼,意欲再请褚太后临朝。群臣在审时度势之后,即上疏力请褚太后再度临朝。但尚书仆射王彪之等人却对此持反对意见。褚太后洞明朝中的争斗,理解群臣请她临朝的用意,也深知只有自己再度临朝,才能平衡朝中派系势力,求得东晋皇朝的稳定和延续。因此,她断然手诏批复说:“王室不幸,仍有艰屯。览省启事,感增悲欢。……诸君,并以主上春秋冲富,加蒸蒸之慕,未能亲览,号令宜有所由。苟可安社稷,利天下,亦岂有所执,辄敬从所启。但暗昧之阙,望尽弼谐之道。”于是,褚太后于宁康元年八月,第三度登上了临朝摄政之位。
30余年宫廷生活的阅历和经验,使褚太后变得更沉着、稳练。她在第三度临朝后,着意对朝廷职官人事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改组:以尚书仆射王彪之为尚书令;吏部尚书谢安为尚书仆射;吴国内史刁彝为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镇广陵。宁康二年(374),刁彝卒,由王坦之代其职。宁康三年(375),王坦之卒,令桓冲代之,以谢安为扬州刺史。由于褚太后能平衡掌握,朝中王、谢、桓等权臣派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彼此配合也还和谐。这一点,前秦的“诸葛亮”王猛看得很透彻,他临终前还告诫苻坚说:“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晋书·苻坚载记》)太元元年(376)春正月,东晋以中军将军桓冲为车骑将军,加谢安中书监、录尚书事。至此,江左的政治调整已定,于是褚太后便于太元元年正月再颁诏书,归政于孝武帝。
运筹帷幄智胜“淝水”
三度临朝、辅佐六帝的阅历和经验,使褚太后完全信赖曾高卧东山的名士谢安,并将朝政大权一委于这位文雅风流的丞相。谢安当政,不存小察,弘以大纲,继续执行褚太后临朝时缓和士族间矛盾、稳定政局的政策,注意团结其他士族。接替桓温权位的桓冲,也能自我抑制,与王、谢各大士族共同维护司马氏王朝。为了抗御前秦的进攻,谢安以谢玄为广陵相,监江北诸军,命他加紧培养和训练新军,并重用新起的将领谢石、谢琰、桓伊、刘牢之等。东晋军、政界上下,都已呈现出团结和谐的气氛。
太元七年(382)冬十月,苻坚在长安帝宫大会群臣,朝议伐晋的大计。朝臣大多数反对大举伐晋,连他最宠幸的夫人汉族女子张氏也出面规劝说晋不可伐,但苻坚仍固执己见,于翌年八月,号令五胡兵、凉州兵、蜀汉兵、幽冀兵百万,大举南下攻晋,水陆齐进,战线长达数千里,大有灭此朝食的气势。东晋闻讯,即以丞相谢安兼征讨大都督,总统军政大权。谢安以悠然的风度,指授将帅,各当其任。他令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谢琰、桓伊、刘牢之等为前锋将军,督帅新军8万人,去增援守淮的寿阳(今安徽寿县)一线。
十月,前秦军的前锋指挥苻融攻陷寿阳,围晋将胡彬于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苻融派人把硖石晋军兵少粮尽的情报送到项城苻坚之手,苻坚大喜,立即命大军留项城,自率轻骑8千,兼程赶赴寿阳,意图一举歼灭晋军。十一月,谢石等率领的晋军分水陆两路并进,直抵淝水东岸布阵,与前秦军隔水对峙。历史上闻名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淝水之战”就在这里摆开了阵势!苻坚与苻融登上寿阳城头,只见晋军战阵严整,再遥望城北八公山(安徽凤台东南)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于是慌神了!苻坚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苻坚派遣亲信朱序为使,劝谢石、谢玄所部晋军投降。谢玄则遣使对苻融说:“君悬军深入,置阵逼水,此持久之计,岂欲战者乎?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乎!”苻坚急于一举灭晋,想利用晋军渡河的机会以铁骑全歼晋军,于是令苻融挥兵退却。不料前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退却即变成了溃逃。晋军乘势渡过淝水,猛烈追击。苻融从城中驰马而略阵,马倒身死。前秦军伤亡惨重,苻坚也带着箭伤单骑逃遁。他收集离散的残兵,等到达洛阳后再清点兵将,总共仅剩下10余万人。
淝水一战,晋军大获全胜,东晋转危为安。作为曾精心设计过东晋军政大略的临朝太后褚蒜子,她是怎样在用心声欢呼淝水大捷这次智慧合作的胜利,是可想见的。就在“淝水之战”后的第二年六月,褚太后带着这次战役的胜利之光在欣慰中与世长辞了,终年61岁。
❹ 有关茶的历史名人
有关茶的历史名人:
1、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2、别茶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对茶很偏爱,几乎从早到晚茶不离口。他在诗中不仅提到早茶、中茶、晚茶,还有饭后茶、寝后茶,是个精通茶道、鉴别茶叶的行家。
白居易喜欢茶,他用茶来修身养性,交朋会友,以茶抒情,以茶施礼。他的别号“别茶人”,是在《谢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中提到的,诗中说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茶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3、茶仙苏东坡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视茶境为仙境,并沉醉于茶,寄身于茶,苏东坡爱茶也爱女人,故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注重品茶的物外景意,把茶作为沟通自然,内省性情,品味人生的修炼手段,并主张“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典型的茶艺人生,以茶悟慧而入诗入画,他随缘自适,乐观豁达,圆融贯通,自由自在,在茶中品出人格精神,生命体悟和胸襟抱负,并为后人留下无数的精神食粮,不愧为茶仙。
4、茶神陆游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英雄的悲歌,茶人的爱国情怀。
陆游酷爱茶也爱诗,以茶悟诗而言志,著有一万多首诗,其中有300多首茶诗,诗人把茶当作一门悟的艺术和品的文化。到83岁时还写下了“桑苎家风君勿实,他年犹得作茶神”,诗人希望陆羽的茶道代代相传,自己下辈子还当茶神。
5、茶怪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扬州八怪之一清茶里悟人生,顶峰之极,悟出了“难得糊涂”!郑板桥的画怪,书也怪,“曲曲溶溶漾漾来”,穿沙隐竹破莓苔,此间清味谁分享,只合高人入茗杯。这世间珍品只配高人享用,他与其朋友的爱茶,爱竹,爱梅、爱兰、爱石、爱紫砂来显其君子之得。
郑板桥也是写茶联最多之人,“汲来江水煮新茗,买尽清山当画屏”,“香文古鼎把九个,日著新茶两三碗”,“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但若是我们也用茶品悟一下板桥的人生,就是“糊涂”而真,见怪不怪了!
❺ 历史上真正做到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人 急求
《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单就“无为”而论“无为”,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无疑是主流。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而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矣。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这自然是大违孟子本意的。《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是“出世”。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❻ 世界历史名人有哪些
拿破仑,海伦凯勒,阿育王,
❼ 东北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古中国只控制抄着东北的辽宁一带,以辽河为界,东为辽东,西为辽西,到了宋时辽国才统治东北全境
商朝:伯夷和叔齐
三国:公孙瓒
两宋:耶律阿保机 完颜阿骨打 完颜兀术
清朝:努尔哈赤 多尔衮
民国:张作霖 张学良 马占山 吕正操
❽ 李长白的人物年表
1916年(民国5年丙辰)1岁。5月1日(农历三月廿九)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县水亭镇下李村(1610年李渔出生于该村)。起名“辅臣”(小学用名),又名“寿青”(上大学时用名)。后抗战爆发因仰慕长白山抗日志士而自己改名为“长白”。父亲李松林,母亲刘氏,皆务农。
1923年(民国12年癸亥)7岁入下李龙门小学学习。
1927年(民国16年丁卯)11岁入邰家村私塾读诗书。母亲刘氏病故。
1928年(民国17年戊辰)12岁入浙江兰溪著存高小学习。该年3月1日林风眠被任命为国立艺术院院长。
1929年(民国18年己巳)13岁继续在兰溪著存高小学习。10月国立艺术院该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制由五年制缩短为三年制),林风眠为校长。
1930年(民国19年庚午)14岁入浙江金华中学学习。
1933年(民国22年癸酉)17岁1月浙江金华中学毕业。2月在浙江巨州峥嵘小学任图画教员。8月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因只有初中文凭,所以考的是选科生,学制六年。在预科上了三年基础课后升入本科绘画系。选科一年级主科(素描、油画)教师是吴大羽,二年级是方干民,三年级是李超士。本科一年级主科(油画)教师是林风眠,副科(国画写意)教师是潘天寿,工笔教师是张光。
1934年(民国23年甲戌)18岁参加由潘天寿领导的国画研究会,作品《松树李铁拐》刊登于《艺风》杂志。又参加张光老师组织的“罗苑工笔画社”,有张枕江、程尚仁等会员十多人,在杭州湖滨开过一次主要是花鸟画的展览会。
1935年(民国24年乙亥)19岁由国立艺专助教邱玺介绍加入浙江中国青年励志会。
1936年(民国25年丙子)19岁作品《二只小鸟》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并刊登于第二次全国美展画刊。参加抗日游行,在日本领事馆前呼口号。夏天,参加浙江省大专院校军训三个月。
1937年(民国26年丁丑)21岁抗日战争爆发。9月参加浙江中国青年励志会抗日宣传队,其中的队员有张枕江、程尚仁、黄世华、章西厓等。画宣传画,内容有“打倒日寇”、“抗日去”、“皇军的暴行”及抗日故事等;唱歌,内容有“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工农兵学商”等;演戏有“张家店”、“放下你的鞭子”等。
1938年(民国27年戊寅)22岁1月浙江中国青年励志会抗日宣传队改为浙江省抗敌后援会抗日第二宣传队,队长卢炘,副队长张枕江,5月由金华出发到青田、所水、温州、平阳一带的县城和乡下做抗日宣传工作,7月到温州。8月任浙江省文化教育委员会艺术干事。小诗《别了故乡》刊登于金华《东南日报》副刊。10月接学校来信说“凡是在外参加抗日工作的时间都可以算学籍”(国立杭州艺专已于2月迁赴湖南沅陵,3月与北京国立艺专合并,改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由于迁校经费及学潮等问题,林风眠辞职返上海。约6月聘滕固为校长),即赴湖南沅陵。11月到湖南沅陵学习。因当时日寇轰炸了常德、桃源,有向沅陵来的趋向,而学校决定搬迁昆明。搬迁途中在贵阳,参与张枕江等人组织的“高原”文学社,并出版社刊,所编社歌由集体填词、鲁野谱曲,歌词为:“高原高,高原好,高原上的朋友肯向前跑;生活是痛苦和动摇,但我们要笑。谁能说黑暗永远不去,光明永远不到?我们凭着热血斗争呼号,要追逐失去了的自由,只有向前跑。”
1939年(民国28年己卯)23岁初春,背着行李从贵阳走到昆明,同行的有李霖灿、夏明。不久,学校开学,入国画专业学习。老师是潘天寿、吴茀之,课余跟潘天寿学诗词、学下围棋。9月在国立艺专毕业。因昆明工作难找,就向潘天寿借了50元钱到重庆。在重庆“一心花园”看望从上海来后方的原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10月至12月任中华民国“教育部第四巡回戏剧教育队”队员兼研究组长。临摹北宋郭熙、许道宁及南宋刘松年、马远笔意的山水画,临摹元代任仁发《秋水凫翳图》。创作了人物作品《胡人牵马图》、《临古图·白马》、《临宋人画<斗茶图>》。
1940年(民国29年庚辰)24岁。3月任“重庆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艺术干事(会长是邵力子),主要画反侵略战争的宣传画。因日寇轰炸重庆而写了诗作《炸》,刊于“重庆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会刊。7月为中华民国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员兼研究组长。9月任四川成都南虹艺职教员。11月任四川成都西南美专教员。临摹北宋郭熙、许道宁及南宋刘松年、马远笔意的山水画,临摹古画《芭蕉仙鹤》。创作人物画《观音像》、《仙女飞天》。
1941年(民国30年辛巳)25岁2月任“眉山师资训练班”图画、体育课教员。9月任四川彭县成都女中图画、劳作课教员。创作人物画《访赵孟頫》。
1942年(民国31年壬午)26岁2月任成都师范图画课教员。6月任“华阳中学”图画课教员。10月任空军士校教育处绘图员,在关山月介绍下,为了饭碗参加了国民党。年底,因父亲重病而辞职。
1943年(民国32年癸未)27岁3月任重庆杨公桥妇女工艺社设计员。9月任重庆络绩国立女师图画课教员。父亲李松林病故。
1944年(民国33年甲申)28岁潘天寿在重庆接任国立艺专校长。9月被潘天寿聘为国画讲师,教工笔花鸟课。在重庆的国立艺专期间每周除上课外就是画画,常住在当时在沙坪坝的重庆大学任教的吴冠中那里。
1945年(民国34年乙酉)29岁3月在重庆开第一次个人展览会,共有40多张画,题材是工笔仕女、花鸟、山水。因出售了一批作品而坚定了继续创作的信心。又在成都、西安和张枕江一起举办了两次联展。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第二次重庆个展,内容为山水、人物、工笔花鸟。
1946年(民国35年丙戌)30岁在昆明开个展,内容为山水、人物、工笔花鸟。国立艺专迁回杭州,8月初飞回南京而去杭州。回到杭州后,住在丁家埠郭庄国立艺专的教职员宿舍,同住的有邓白、程尚仁等六、七人。除了上课教工笔花鸟外,就是画画或下棋。创作工笔花鸟《青莲》。
1947年(民国36年丁亥)31岁9月在杭州与汪采鸾结为伉俪。装饰画《箫声群鸟》刊于杭州《东南日报》的副刊版。潘天寿辞去国立艺专校长职务。
1948年(民国37年戊子)32岁汪日章来接任国立艺专校长的职务。等到潘天寿发的聘书期满,离开国立艺专。8月到苏州岳母家,开始酝酿“孓民艺术研究所”成立事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年己丑)33岁1月回杭州,建立“杭州孓民艺术研究所”。自任导师兼教务,同事者有连枝、俞乃大、郑迈、沈涛、张伯安、金秋、张君川等12人。设立西画、国画、图案、音乐、语言文学五个系,总干事和总务由连枝担任,西画由连枝负责,国画由李长白负责,图案由金秋负责,音乐由俞复堂负责,语言文学由张君川负责。国画系聘请潘天寿等为名誉导师,学生最多时近3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开过一次实习画展,建国后,历史改变了,“杭州孓民艺术研究所”结束。8月参加杭州市中等学校教师学习班。9月在杭州初级中学任图画课教员。11月21日长子李小白出生。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年庚寅)34岁在杭州初级中学任图画教员。12月次子李采白出生。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年辛卯)35岁3月在“浙江干部学校”第五期学习班学习。8月在杭州初级中学图画教员的任职结束。9月在杭州女中任制图、图画课教员。创作人物画《幸福》。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年壬辰)36岁住上海高阳路进行绘画创作。时与林风眠往来。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年癸巳)37岁住上海高阳路进行绘画创作。时与林风眠往来。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年甲午)38岁2月任无锡华东艺专国画讲师。3月女儿李莉白出生。创作人物作品《女人坐像》。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年乙未)38岁参加“反胡风”学习。创作人物画《海边小憩》、《男人白描》、《戏剧人生》、《收获》。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8年丙申)40岁担任无锡华东艺专国画教研组组长。创作工笔花鸟画《鸽子牡丹》,人物画《打渔帘》、《男子头像》、《西厢记系列一至十一》。
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9年丁酉)41岁教育部决定无锡华东艺专迁往西安,因大多数教职员工不愿意去西安而没有迁成。人物画《喂小鸡》刊登于《江苏文艺》。创作工笔花鸟画《水仙》。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0年戊戌)42岁2月无锡华东艺专搬迁南京,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学校筹办了染织专业,任代理教研组长,办印染工厂,并在专修科织绣专业教课。作品《昙花》刊登于新华日报。任教工笔花鸟画课,开始酝酿工笔花鸟画教材的编写思路。创作工笔花鸟画《牡丹飞碟》、《月季》,人物画《老农》。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1年乙亥)43岁任织绣专业教研组长。
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2年庚子)44岁在织绣专业教工笔花鸟。作品《山茶寿带》(又名《祝寿图》)被江苏省立美术馆收藏。创作工笔花鸟《牡丹绶带》、《水仙》、《玉兰》、《牵牛花》、《舞春风》、《樱花小鸟》,其中《牡丹绶带》、《舞春风》个人风格开始显现。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3年辛丑)45岁在织绣专业教工笔花鸟。创作工笔花鸟《牵牛螳螂》、《碧桃花》、《斜爪兰》,画白描《盆菊》。跟广陵派琴家刘少春先生学琴。
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4年壬寅)46岁在织绣专业教工笔花鸟。创作工笔花鸟《两只黄鹂》、《牡丹》、《玉簪花》、《松鹤图》、《仙鹤朝阳》等,画白描《大丽菊》、《曼佗罗》、《盆菊》等。指导助教朱修立进修工笔花鸟,至1964年结束。
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5年癸卯)47岁受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院长邀请去浙美主持工笔花鸟画教学。浙江美术学院想调李长白去任教,南艺未同意。创作工笔花鸟《绣球花》、《月季(春意闹)》,白描《鸡》等。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6年甲辰)48岁6月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美术家协会会员。10月起参加农村“四清”运动,被分配在陈师公社刘洪大队胡庄生产队,具体负责生产方面的事情。创作工笔花鸟《绣球花》。
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7年乙巳)49岁7月结束农村“四清”运动回到南京艺术学院。
创作工笔花鸟《蝶恋花》。初步写出《花卉写生处理》、《花卉设色》、《翎毛表现》、《工笔花鸟画创作》四方面的论述,并积累了一定的写生图稿;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了很多。
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8年丙午)50岁文化大革命开始。接受政治审查,被造反派诬为牛鬼蛇神并强制劳动;与张道一一起做木工。
19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2年庚戌)54岁创作工笔花鸟《芍药》。临摹傅抱石山水《雨花颂》等数幅,临摹宋人花鸟《八哥》、《枇杷小鸟》、《苹果小鸟》、《小鸡》、《杏花双鸟》、《竹子白头》、《鱼》等作品。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3年辛亥)55岁临摹宋人花鸟作品《荷塘清趣》。创作工笔花鸟《春暖》、《浪里飞燕》、《盆花》、《蜻蜓》、《丝瓜蝈蝈》。9月5日潘天寿辞世。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4年壬子)56岁创作工笔花鸟《石竹花(墨彩)》、《烘晕》,白描《大理菊》、《菊花》、《月季》。接受文化部的国礼任务创作《风竹锦鸡》、《牡丹绶带》,作为邓颖超第一次出访日本的国家礼品送给日本首相。后应国家博物馆要求复制《风竹锦鸡》一幅被收藏。
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5年癸丑)57岁创作工笔花鸟《流云弄月》、《昆虫画法》,白描《菊花》,山水画《黄山松石图》。出席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代表会。
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6年甲寅)58岁再次进行《花卉写生处理》等工笔花鸟教材的文字编写工作。创作工笔花鸟《玉兰小鸟》,山水画《猴子观海》、《黄山》、《黄山云海》。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7年乙卯)59岁创作工笔花鸟《茶花》、《灯花》、《郁金香》、《月季》,山水画《散花烟雨》。
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8年丙辰)60岁《白描花卉写生》由南京艺术学院、南通工艺美术公司出版。创作工笔花鸟《石蜡红》、《月季》、《墨荷》、《粉蛾》、《百合花》、《白紫藤花》、《蝴蝶染法》、《平涂(红叶)》、《石竹花(接染)》,山水画《黄山》。
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9年丁巳)61岁感文化大革命结束而创作工笔花鸟《晴空》、《山茶寿带》,白描《月季》。其《晴空》自题:“晴空一鹤排云上”。创作山水画《黄山(春光云影)》、《黄山(石上清流)》、《雨雪霏霏》、《云间送客》。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0年戊午)62岁5月起指导助教李小白,10月起指导助教张晓星、江宏伟、苏州丝绸工学院的助教张桂贞进修工笔花鸟;至1979年2月结束。创作工笔花鸟《芙蓉》、《茶花》、《绿梅》、《水仙》、《石竹花》、《先铺后染》和山水画《壮志凌云》、《秋林》、《黄山》、《黄山秋》。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1年己未)63岁创作工笔花鸟《白茶》、《大理花》、《杜鹃》、《腊梅》、《芍药》,白描《水仙》。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2年庚申)64岁6月担任工笔花鸟班导师,这是新中国以来全国艺术院校开设的第一个工笔花鸟班,学生七人:徐利明、孔六庆、徐南、曹建宁、胡承华、康卫东、张承志。7月8月放大临摹《八十七神仙卷》。9月作品《壮志凌云》编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江苏国画选》。新华日报刊登作品《秋林》、《新晴》。创作工笔花鸟画《白牡丹》、《百合花》、《春风》、《石蜡红》、《蝶恋花》、《茶花》、《黄杜鹃》、《秋菊》、《荷包牡丹与热带鱼》、《月季》、《杏花小鸟》。重画1960年创作的《山茶寿带》。创作写意花鸟画《秋色》。10月至12月给工笔花鸟班上课。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3年辛酉)65岁3月至5月给工笔花鸟班上课。指导湖北轻工业学院讲师璇风、苏州刺绣研究所设计员黄河、丁一萍进修工笔花鸟。10月至12月给工笔花鸟班上课。创作工笔花鸟《灯笼花》、《金钟花》、《春兰》、《牡丹》、《荷包牡丹》、《茶花》、《墨竹》。《山茶绶带》发表于《金陵书画》。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4年壬戌)66岁3月至5月间带领工笔花鸟班赴广州华南植物园写生进行毕业创作。7月起指导助教孔六庆、张承志进行工笔花鸟画备课与上课,至1984年结束。创作工笔花鸟《白荷》、《映山红》。创作写意花鸟《艳阳》、《幽香带路开》。编写完成《花卉设色图谱》的文字。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5年癸亥)67岁2月指导苏州丝绸工学院助教李采白进修工笔花鸟画备课,至1984年结束。3月《花卉设色图谱》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两次印刷发行了4万册。4月带领助教孔六庆、张承志赴山东荷泽写生牡丹;李小白带领的中国画专业学生同行写生。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6年甲子)68岁作品《白荷》刊于《中国画》第1期,《墨荷》为北京出版社出版。指导助教孔六庆、张承志的工作结束。创作山水画《武夷月色》及写意花鸟画《幽香度竹来》。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7年乙丑)69岁作品《绶带茶花》、《昙花》被香港美术出版社出版。8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李长白艺术人生”为题作了专访广播。8月21日—23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以“李长白艺术人生”为题作了专访广播。山水作品《又一峰》、《飞瀑》、《雨霁》、《云涛》、《骤雨》刊登于香港《美术家》第四十七期。创作工笔花鸟《风竹锦鸡》、《牡丹》。创作山水画《黄山(云漫天都)》、《山在虚无飘渺间》、《松鼠跳天都》、《黄山松》。创作写意花鸟画《芭蕉樱桃》、《画到淡处方赏味》、《映日荷花别样红》。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8年丙寅)70岁评为教授。创作工笔花鸟《白玉兰》、《二月春风》、《蝶恋花(月季)》,山水画《双龙入海》、《武夷山》,写意花鸟画《风霜不改春》、《千年柏树系列》、《竹》,与李小白合作《金鱼》。作品《绶带月季》被苏州刺绣研究所绣出。进行《翎毛表现》的编写工作。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9年丁卯)71岁8月退休。创作工笔花鸟《蝶恋花》。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0年戊辰)72岁创作写意花鸟《竹林风雨色》。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1年己巳)73岁1月在英国的格拉斯歌举办“李长白、李莉白父女国画展”。创作山水画《观海图》、《西海云峰》,个人山水画特色初见形成。创作写意花鸟《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夜浓春雨》、《雨雪飞飞》。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2年庚午)74岁3月《荷花》刊于“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作品精选”。4月在英国的格拉斯歌举办“李长白、李莉白父女国画展”。创作四尺五联屏工笔花鸟《风动绿荷香满溪》及与汪采鸾合作《蝶恋花》。创作山水画《双剪晨姿》、《雨后黄山》。创作写意花鸟《春风》、《兰竹》、《月传神》、《兰》、《幽香度竹来》、《月光曲》、《春风和煦》、《春兰》。创作人物画《观自在菩萨》、《济公活佛》。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3年辛未)75岁继续创作四尺五联屏《风动绿荷香满溪》,创作工笔花鸟《白牡丹》,创作山水画《黄山(浩波荡漾)》、《松映祥云》、《千山云起》、《雨霁》、《宿雨初收水绕滩》,创作写意花鸟《皓月淡竹影》、《一夜浓春雨》、《秋声》、《喜雨》等,创作人物画《布袋和尚》。8月12日林风眠辞世。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4年壬申)76岁创作工笔花鸟《白荷》、《春韵》、《红梅白头》、《树梅寿带》、《双栖》、《野趣》。创作山水画《风回云转》、《观海图》、《清凉云变》、《山走云飞》、《云海茫茫》、《云涛一》、《松映祥云》、《幽谷风云》、《玉屏月冷》、《云飞谷底》、《云涛二》、《风云幻变》、《漓水清清齐月明》、《漓江月》。创作写意花鸟《风竹》、《兰竹图》、《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喜雨》、《学步》、《竹系列》、《竹花风雨色》、《竹雀图》、《幽兰》、《竹荫听鸟声》等,人物画《晨》、《济公图》、《梦蝶》、《生与死》、《坐看云起时》。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5年癸酉)77岁1月底赴美国。2月6日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中正美术馆举办“李长白、李小白、李采白父子三人联展”。4月2日美国纽约黄河画廊举办“李长白山水近作展”。《白牡丹》等10幅作品在纽约被私人收藏。7月赴台湾。“李长白、李小白父子画展”在台湾台北远东画廊、台中文化艺术中心展出。与蒋纬国、郎静山等聚会一堂。《山茶寿带》等8幅作品在台湾被私人收藏。10月台湾出版《李长白、李小白、山水、工笔花鸟、人物》画集。创作工笔花鸟《并蒂莲》、《牡丹双飞图》,山水画《彩浪滔天》、《风回云转》、《观海图》、《云蒸霞蔚》、《山雨欲来风满楼》、《烟雨蓬莱》、《艳阳》、《云飞天都》、《云涌莲台》、《大黄峰日出》、《天籁》。创作写意花鸟《绿竹助秋声》、《秋兴摇苍翠》、《竹》等。创作书法作品《墨云翻天》,人物作品《看你横行到几时》。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6年。甲戌)78岁《花卉写生构图》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作品《风竹锦鸡》编入《江苏花鸟画集》。7月在英国爱丁堡举办“李长白、李莉白父女国画展”。10月“李长白、李小白父子画展”在台湾高雄文化艺术中心展出。创作工笔花鸟《母与子》,山水画《风起云涌》、《观海图》、《晨曲》、《落日奇观》、《迷茫的山谷迷人的太阳》、《蓬莱三岛》、《神龟渡海》、《雨后林间》、《云海》、《云漫千山》、《排山倒海》、《千山云起》、《云涌峰浮》、《桂林山色》、《江风拂面送归鸟》、《桂林山水(细雨蒙蒙)》、《山山画秀辉》。创作写意花鸟《山禽枝上乐》、《喜雨》、《雪竹》、《一夜浓春雨》、《雪竹》、《风竹系列》等,人物画《空山松子落》、《钟馗图》、《醉仙图》、《顽石点头》。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7年乙亥)79岁《华山》等10多幅作品被香港私人收藏。作品《浪卷放飞任自由》为江苏电视台收藏。4月《花卉设色技法》为台湾雄狮美术出版(在1983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花卉设色图谱》书稿基础上增加了图例)。5月《云之外——李长白水墨画展》在香港一画廊展出并出版画集。创作工笔花鸟《春暖》(又名“桃花斑鸠”)、《松鹰图》,山水画《飞来石》、《晨》、《黄山云海》、《月光曲》,写意花鸟《墨竹》、《百草干花日夜新(兰竹)》、《春风和煦》、《春江水暖》、《翠竹》、《满林秋露香》、《清品(兰竹)》、《竹》等,书法作品《林景熙·咏荷花》、《难得糊涂》、《水一重》、《知足常乐》、《宋徐积咏白荷》,人物画《不可一日不此君》、《海蟾图》、《寒山拾得》、《南海观音》、《偶来松树人》、《拾得图》。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8年丙子)80岁7月23日兰溪电视台首播“兰溪籍著名艺术家李长白山水画作品欣赏”。创作工笔花鸟《绿牡丹》、《鱼乐图》、《舞长空》,与李小白合作《荷花双鱼图》、与李采白合作《香满溪》。创作山水画《彩浪滔天》、《飞瀑》、《观海图》、《黄山云海之奇观》、《黄山云雾一》、《黄山云雾二》、《黄山云雾三》、《黄山云雾四》、《黄山云雾五》、《梦笔生花》、《山色空蒙雨亦奇》、《山在虚无缥缈间》、《松下问童子》、《云涌峰浮》、《云雾玉屏》,创作《火山风云》与《雪山风情》,并开始创作《高原风情组画》。创作写意花鸟画《风竹系列》、《兰竹图》、《细雨含香送风暖》,书法作品《孟浩然·春晓》等,创作人物画《傲子御风》、《但愿人长久》、《布袋和尚》、《一叶渡江》、《一落叶》、《醉仙图》。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9年丁丑)81岁作品《白牡丹》入选5月现代中国画名家研究论集。创作工笔花鸟《春趣》、《叶硬经霜绿花肥映雪红》,山水画《云雾》和《高原风情组画》,写意花鸟画《风竹》、《兰竹(亭亭月下)》。12月定居苏州。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戊寅)82岁7月22幅白描入选《当代中国线画》。《莲花峰》、《水仙图》入选“江苏当代国画赏析”。作品《黄山飞来石》入选《金华书画作品选集》。12月《山茶寿带》于入选《周积寅美术文集》。创作工笔花鸟《白牡丹》,与李小白合作《山茶绶带》。创作山水画《高原风情组画》十五幅,这是山水画达到高峰的标志;又创作《春到武夷》。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1年己卯)83岁9月《山茶绶带》编入《江苏美术五十周年》。12月《黄山烟云》于入选澳门《“99回归”中国名家书画集》。创作工笔花鸟《荷花鹭鸶》。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2年庚辰)84岁6月“李长白父子画展”在美国纽约法拉胜美术馆展出。与李小白合作工笔花鸟《玉兰绶带》。创作写意花鸟画《清风》。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3年辛巳)85岁构思巨幅工笔画《风动绿荷香满溪》,创作写意花鸟《墨竹》。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4年壬午)86岁全家合作巨幅工笔画《风动绿荷香满溪》。创作写意花鸟《墨竹》。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5年癸未)87岁全家合作巨幅工笔画《风动绿荷香满溪》。10月《花卉设色技法》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在前二次出版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新作品)。创作《荷塘清趣》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6年甲申)88岁全家合作的巨幅工笔画《风动绿荷香满溪》完成。12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成立“李长白中国画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冠中、张道一、李小白,所长李采白,副所长黄艾;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道一,副主任廖军,委员周积寅、黄惇、黄鸿仪、孔六庆、诸葛铠、张朋川。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7年乙酉)89岁5月21日在苏州辞世。7月“李长白个人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黄牡丹》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❾ 世界历史名人的名字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
家天下的开创者——夏启
开创八百年天下的君王——周武王姬发
制礼作乐创典章的第一人——周公旦
道家鼻祖——老子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孔子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功成身败的改革家——商鞅
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
千古一帝——秦始皇赢政
人中豪杰西楚霸王——项羽
大汉王朝的开创者——高祖刘邦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汉武帝刘彻
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张骞
创“史家之绝唱”的一代大师——司马迁
篡汗夺位复古改制的权臣——王莽
屈死狱中的一代史学大家——班固
精天文通地理擅文学的科学家——张衡
乱世枭雄治世能臣——曹操
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主——刘备
立国江南沃地的吴主——孙权
鞠躬尽瘁兴蜀汉的一代名相——诸葛亮
踪迹犹在真迹难寻——“书圣”王羲之
隋王朝的开创者——隋文帝杨坚
毁誉参半的一代暴君——隋炀帝杨广
盛世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敢于直言犯上的谏臣——魏征
万里取经弘扬佛法的一代圣僧——玄奘
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英明与昏暗集于一身的 唐玄宗——李隆基
盛唐文化的代表——诗仙李白
中国诗圣——杜甫
风流皇帝词坛巨璧——南唐后主李煜
一代政治文学家——王安石
史学大家——司马光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苏家占其三——三苏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升
舍身成仁的一代忠臣——文天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戏剧大师元曲大家——关汉卿
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
平民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政绩卓越奠大业——明成祖朱棣
敢骂皇帝的清官——海瑞
抗倭名将——戚继光
医学集大成者——李时珍
十三副铠甲创大业——清太祖努尔哈赤
奠定中国疆域的一代君主——康熙帝玄烨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勤于政务争议颇多的皇帝——雍正
开创一代盛世的皇帝——乾隆弘力
凄风冷雨写《红楼梦》——曹雪芹
“难得糊涂”的怪人——郑板桥
争眼看世界的禁烟英雄——林则徐
求天公不拘一格将人才——龚自珍
掌握中国半个世纪大权的女人——慈禧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
晚清重臣——李鸿章
封疆大使——左宗棠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