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秋分和立秋,它们有什么故事吗以及它们的来历!
秋分(the Autumnal Equinox)
9月23日是“秋分”,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两层:1、太阳在这时到达黄径180,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2、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
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立秋(autumn begins)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8月7、8或9日。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url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② 有关秋分的故事
古人认为,一年四季变换,寒暑交替,是因为天地间有着阴阳二气。《黄帝内经》上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秋分这一天,正是阴阳交接,分割寒暑的日子。秋分的“分”是“半”的意思,秋天刚好过了一半。过了秋分,就不打雷了,小虫子也钻进了泥土,开始筑自己冬眠的窝。天地改由太阴星君月神掌管。所以秋分之夜,要祭月。《太常记》上说:秋分祭夜明于夕月坛。夜明就是月亮。
秋分之夜,在院子里月光最好的地方,供上香案,案上摆上瓜果和月饼。月饼形式多样,口味不一。我家乡的月饼有两种,一种是买的,小小的,外面是一层层脆皮,里面是甜得厉害的冰糖杏仁馅子。一种是自家做的。由发酵的面粉,在圆底的大锅里,用小火烘成。做成的饼,有脸盆大小。外表金黄香脆,里面甜软而有韧性。
祭品摆好之后,在香炉里点好香,对月跪拜。“羞花闭月”,是人们对美貌女子的形容。所以女孩子在拜月之时,都希望有一片云彩会从月亮的面前飘过,证明自己的美丽。但是月亮不能躲在云层里太久,太久了,上了年纪的人就会惊慌,认为是天狗吃了月亮,不祥。他们会拿了铜锣边走边使劲地敲打,来惊吓天狗,让它吐出来。
拜月之后,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开始分吃月饼。家中几人,就把月饼切成几份,要是有人远在外地,未能赶回,也要给他留上一份。边吃月饼边听老人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灵药,身子轻了,慢慢地飞了起来……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孩子们对月宫里多愁寂寞的嫦娥没有太多兴趣,倒是对那只捣药的玉兔十分喜欢。因为他们手里都有一只照玉兔的样子,用泥做成的“兔儿爷”。“兔儿爷”,长着两只长耳朵,粉白的脸,戴着金盔,身披战袍,左手拿着盛药的臼,右手拿着捣药的杵,背上插着小旗,胯下骑着老虎,威风凛凛。
③ 秋分的意思是什么 秋分的由来和历史传说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内平。”秋分之容“分”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昼夜时间均等,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北极附近也即将迎来一年中连续6个月的漫漫长夜与连续6个月不灭的星空。
二是,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④ 历史上有秋分是24号的吗
有,如果是闰年即19年7闰,则为24或22日
⑤ 急需有关白露 秋分的神话故事传说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达十多度。 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⑥ 秋分的来历
秋分的由来:
一、秋分的地理学解释
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二、秋分的含义
1、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2、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6)秋分有什么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秋分节气,属于二十四节气的十六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秋分习俗:
1、秋分立秋社
古人立社,原本是为了春天祈祷农事顺利举行的祭祀,后来倡导“春祈秋报”的做法,于是在秋分节气之际又设立秋社,如同拔楔最初只有上巳节(三月三日)的春楔。
如兰亭曲水流筋等,后来春秋两季的佳日,都借以举行游戏活动,于是又有了秋楔。大概民间认为春季农事即将开始,祭祀可以祈祷农事顺利,而秋季耕作结束。
便应以举行祭赛来表达感恩之情。唐代以来,秋社的日期,各地都不相同。如安徽贵池在八月上旬,重庆万县以八月十五日为秋社,江苏通州在九月九日,湖北监利在八月初一。
而其他各县,或者在八月二日,或者在九月九日,或者在十月一日,都不一样。一般来说,秋社都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大约在农历八月秋分前后。
各地谚语有按照秋分日在社前还是社后,来占卜年景的丰歉的。如福建建阳的农谚:“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
江苏松江的农谚:“分了社,白米遍天下;社了分,白米如锦墩。”无论秋社在何时,每逢此时,人们都要祭祀先农,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2、秋分食新
秋收时,农家割新稻,一般称之为开稻门,凡是初次所做的新米饭,都要先祭献过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后招集家人,共同食用,称之为食新或者献新。
考究的人,还会选择吉日,焚香设酒以祭献。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这样。四川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的少数民族尝新多在六月二十四日,以荞麦成熟作为尝新之日。
而冕宁、越雟一带,则在七月十五,以稻米成熟之期为尝新。遇到闰月,应提前一个月。尝新之日,采收新荞麦或者新米制成米饭。
另用当年的母鸡一只,富裕人家还要宰羊,祭献在祖灵之前,以示珍视米谷,报答恩德,绝不忘本。
3、秋分走社
农家以土地为其唯一的资源。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而且人口稀疏,住所固定,环聚一处,守望相助,彼此之间的感情极其深厚。
乡邻之间的关系异常亲密,有时因为农事上的关系,如耕地整理,病虫害的驱除与预防等,都不得不互帮互助,协力完成。
秋社之时,一年的辛劳,已经得到回报,彼此愉快的心情无以复加,因此男女走社,总是要比春社还要盛大。各家经常拿出最丰收的土产食品招待客人。
以相互展示夸耀,如此也促进了人们的进取之心。有民谚道:“鸡豚秋社,芋栗园收,李四张三,来而便留。”
5、秋分投壶
投壶是古代秋分节气期间宾主宴饮时盛行的游戏。方法是,设一壶,使宾主依次向壶内投矢,胜者倒酒给败者喝,大致与乡射相同。所不同的是,投壶用手掷,不是以弓射。
投掷的是标而不是箭,命中的是壶而不是靶。投壶技巧娴熟的,往往心手相应。投壶的花样繁多,其名称种类有春睡、听琴、倒擂、卷帘、雁衔、芦翻、蝴蜂等项,不下三十余种。
⑦ 秋分节气来历,秋分节气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秋分节气是怎么来的:
据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版阴阳相权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所以说,秋分的意思有两种:
1、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跟春分一样,在一天之内,平分了昼夜时间的长短。
2、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所以叫“秋分”。
⑧ 关于春分的历史故事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时就建有日坛,现在北京的这座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它被正方形的外墙围护,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来到北坛门内的具服殿休息,然后更衣到朝日坛行祭礼。朝日坛在整个建筑的南部,坐东朝西,这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东方行礼的缘故。
坛为圆形,坛台1层,直径33.3米,周围砌有矮形围墙,东南北各有棂星门1座。西边为正门,有3座棂星门,以示区别。墙内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坛,高1.89米,周围64米。明朝建成时,坛面用红色琉璃砖砌成,以象征大明神太阳,这本是一种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布置,但到清代却改用方砖铺墁,使日坛逊色不少。
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
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坛已经告别了祭日敬神的时代,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公历大约为3月20-21日期间),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
⑨ 春分的传说有哪些 春分都有哪几个传说
春分由来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深爱人们,关心民间生活的帝王,叫做炎帝。当他知道人们需要更多的粮食来充饥时,他向上天祈求降予民间五谷的种子。因此,上天派来了一只浑身红色的丹雀把五谷种子送到炎帝手上。热爱人们的炎帝马上就把五谷种子分给了所有的人,人们高高兴兴的把五谷种子种到地里,一天一天地期盼着,有好的收成。可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些五谷苗却并没有开花,更没有丰收的粮食。
于是炎帝去问上天,上天说,那是因为太阳躲起来睡着了,五谷的种子没有接受到足够的太阳光,因此长不出花长不出果来。炎帝非常担心他的人们会因此而吃不饱生活得不好,他问上天怎么才能把太阳唤出来呢?上天说:需要有一个人在春分那天,在那白天与黑夜平分的一天,骑上五色鸟,去到蓬莱岛把太阳找回来重新挂在天上。蓬莱岛是仙岛,从来没有人去过那里,据说要经过很多很多的困难才能到达岛上。为了人们,炎帝决定亲自去岛上把太阳找回来。
于是在春分这一天炎帝骑上了五色鸟飞越过了万里大海,去到了蓬莱岛。说也奇怪,原本波涛汹涌的大海,许多鸟儿都不敢靠近的,因为害怕被那海涛卷进海里。可是在春分这一天,炎帝骑着五色鸟经过时,海面上却非常的平静,海水蓝蓝。
当炎帝来到了蓬莱岛,一把抱起了太阳,骑在了鸟背上飞回了家乡。他把太阳挂在了家乡的城头上,让太阳光普照在大地上,从此大地五谷丰登,万民安乐。而炎帝则被人们尊奉为太阳神。
人们十分感恩太阳神炎帝,于是每年到了春分这一天,总会向着太阳祭拜,人们还会学炎帝站在鸟背上的样子站立,甚至后来人们发现连鸡蛋也可以在这一天站立起来。
而在春分那天过后,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回来,春雷也会开始,闪电也会到来。
春分的民间传说:
在民间,春分时节,开始扫墓祭祖,这也称为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古时春分这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关于春天的饮食民间有很多流传,中医也有很多讲究,俗称吃“春”,春分时节吃春菜可说是最佳的证明。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春分日竖蛋的传说
每年的这一天都是从昼短夜长逐渐转变为昼长夜短的分界线,这一天,昼夜平分。在古老的传说中,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有不少人认为,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也有人认为竖蛋纯属技巧问题,与春分无关。
鸡蛋能否立起来主要是受重力影响,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没有关系,和经纬度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受太阳与地球之间引力变化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
“只要把握好平衡,在一个平静的平面上,鸡蛋都可以立起来,当然耐心是很重要的。”何老师说,虽然古代就有春分竖蛋的习俗,但其实与春分竖蛋更容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老百姓主要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
春分的春祭传说
旧时巨姓望族也要春分、秋分举行词堂祭祖仪式俗称春祭、秋祭宗祠内主要收藏先世遗像、族谱等每年春分、秋分二节都要行春秋两祭届期都要事先扫除庭院、清理祭具、采办三牲、香烛、供品,由族中长者率族众一起焚香点烛、行三跪九叩之礼。祭毕全宗族还要设宴欢聚以联络感情。旧社会女私塾毕业、中举等都要祠堂张榜以荣宗耀祖;有族外经商致富回乡来也要到祠堂祭祀祖先;如族内败坏族规严重还要开祠堂当众惩罚。
农历二月十五日为俗传花王生日也是百花生日叫花朝节也叫花朝“花朝”一词唐诗中就已出现如司空图《早春》诗云:“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至民间花朝节具体日古籍里有不同说法如《诚斋诗话》称:“东京(按即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日花朝为扑蝶会”;《翰墨记》谓:“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土庶游玩又为挑菜节”;西湖游览志》则说:“二月十五日为花朝”。
花朝节有“张花神灯”活动该灯通常以当地所产可作伞面半透明油纸“淡笺”糊成多呈伞形、六角故也称“凉伞灯”上镂物、花卉、珍禽异兽据清王韬《瀛土需杂志》载:“出灯多者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或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除此之外天习俗尚有采戴荠菜花(相传可保一年不头痛)文宴饮赋诗男童蓄顶发、女孩穿耳洞等。
拓展资料:
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⑩ 中秋有哪些传说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