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糖画的几个问题 ①发现地点 ②材料 ③特点 ④文化含义 ⑤目前状况 ⑥保护建议
糖画,是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据考,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坚瓠补集》中有一首诗,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 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又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关于糖画,还有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据糖画老艺人白世云、樊德然、黎永成等回忆,相传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却与众不同。一代才子会首先将糖溶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自觉雅趣脱俗。
后来陈子昂到京城长安游学求官,因初到京师人地两生,只做了一个小吏。闲暇无事时,便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以度闲暇。一天,陈子昂正在赏玩自己的“作品”。谁知宫中太监带着小太子路过,小太子看见陈子昂手中的小动物,便吵着要。太监问明这些小动物是用糖做的时,便要了几个给太子,欢欢喜喜回宫去了。谁知回宫后小太子将糖吃完了,哭着吵着还要,惊动了皇上,太监只好上前如实回禀。皇上听完原委,立即下诏宣陈子昂进宫,并要他当场表演。
陈子昂便将带去的黄糖溶化,在光洁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铜钱,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啼为笑。皇上心中一高兴,脱口说出“糖饼(儿)”两字,这就是“糖饼(儿)”这一名称的由来。由此陈子昂便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
后来,陈子昂解衣归里后,为了纪念皇上的恩遇,同时也因闲居无聊,便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此技。这些徒弟又传徒弟,并将它传向四方。有的干脆以此为业,走邨串乡做起糖饼儿生意来。这糖饼儿生意虽小,但因曾得到过皇帝的赏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学的人越来越多,并代代相传,这一技艺从此就流传下来。
现在从事糖画行当的人数较过去有所下降,但糖画的这种魅力逐渐又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关注,目前它已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糖画艺人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以蔡树全为代表的一些艺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被认可。蔡树全现为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出生于四川糖艺世家的他,先后在国内各大都市及日本、德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地作糖画表演。其作品及艺术成就在国内外近百家报刊、电视台作过宣传及专题报道,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委员会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B. 历史上著名的糖画艺人
2012-04-30 19:02 糖画的历史渊源 糖画艺术虽然厉来受到平民百姓的喜爱,但在旧社会却很少见诸文字,无论官方正史或私家笔记都没有给它一个应有的位置。目前所见到的唯一一条正式记载时间都很晚。在清宣统元年(1909)出版的《成都通览》中“成都民间风俗正月”说:“元旦日街市停贸易……只有小本营生者,专售小儿女之钱,如……糖饼(即糖画----引者)”,并附有木刻艺人行艺图一幅。这条资料虽很可贵,但去无法凭此窥视到糖画的历史渊源。
关于糖画的起源,大多来自于传说。在访问中,不少艺人都讲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都说:“倒糖饼儿”起始于唐朝的陈子昂。想不到这一小小的民间工艺竟和开启盛唐诗风的革新派大诗人拉上了关系。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相传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去与众不同。首先将糖溶化,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自觉十分有趣。
后来陈子昂到京城长安游学求官,因初到京城长安游学求官,因初到京师人地两生,只作了一个小吏。闲暇无事时便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以度闲暇。一天,陈子昂正在赏玩自己的“作品”。谁知宫中太监带着小太子路过,小太子看见了陈子昂手中的小动物,便吵着要。太监问明了这些小动物是用糖作的时,便要了几个给太子,欢欢喜喜回宫去了。谁知回宫后小太子将糖吃完了,哭着吵着还要,这不惊动了皇上,太监只好上前如实回禀。皇上听完原委,立即下诏宣陈子昂进宫,并要他当场表演。陈子昂便将带去的黄糖熔化,在光洁的春登上倒了一枚铜钱,用一支得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啼为笑。皇上心中一高兴脱口说出“糖饼儿”两字,这就是“糖饼儿”这一名称的由来。由此陈子昂便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
后来陈子昂解衣归里,为了纪念皇上的恩遇,同时也因闲居无聊,便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此技。这些徒弟又传徒弟,并将它传向四方。有的干脆以此为业,走邨串乡作起糖饼儿生意来。这糖饼儿生意虽小,但因曾得到过皇帝的赏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学的人越来越多,并代代相传,这一技艺从此就流传下来了(此故事讲述者系糖画老艺人樊德然等)。
另一则传说说:唐朝一位书生进京进京赴考,不幸落第,没有了回乡的路费。落魄旅途,苦思如何解决生计。一天,忽地看到融化的黄糖,顿时触发了灵感,于是便用黄糖作书画售卖。没想到竟轰动了京城,人们都觉得新奇,于是争相购买,书生大大地发一笔财。人们惊叹:“糖儿夺人心,黄糖胜黄金”。所以在糖画的传统图安中有连体的“黄金万两”四字造型(讲述者徐淑华、杜茂生等)。
上述传说虽然十分有趣,作为民间故事收集起来也无不可,但毕竟不能作为研究糖画历史的依据。不过是老辈艺人为生存而拉的一面“大旗”,借以提高这一工艺身价而已。这种情形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于手工业行业中。我国的“手工艺制造者都有他们崇奉的祖师,也都有他们历代相传的秘法。”(李业农《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行会问题》)
说糖画始于唐代,虽是艺人们的传说,但多还是有点影儿。这是因为‘沙糖’的生产工艺在唐代出现在四川遂州(今四川省遂宁市),它在我国甘蔗制糖的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进步,不为糖画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清代梁绍王(字晋竹)所撰《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各地风土名物”中说:“糖霜之名,唐以前无所见。古人只有饴,乃煎米乐而成者…….至唐太宗遣使至摩竭陀国(今中印)取熬糖法,招扬州取蔗糖作泛,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碁,然只今沙糖之技。”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六中说得更明白:“闻人茂德言:‘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者等,自此中国方有沙糖。”
在唐代,四川的沙糖是很有名的,主要产于益州(今成都)、蜀州(今崇庆县)、梓州(今三台县)、遂州(今遂宁市),均为土贡之物。
糖画艺人习用淮糖和坎糖作原料。淮糖,指以成都市金堂县淮口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产沙糖;坎糖则产于各地,以霜降后收采的甘蔗榨汁,其硬度较高,故名。
至于有关陈子昂的传说呢,大约一因梓州产糖,且作为贡品。陈子昂为射洪人,唐代射洪属梓州所辖。二是陈子昂曾在京师因“碎胡琴”而名声大震的事。唐李冗《独异志》记载:“陈子昂,蜀射洪人。十年居京师,不为人知。时东市有卖胡琴者,其价百万,曰有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于众。”此事颇具传奇色彩,所以被糖画艺人拉去作了祖师爷。
糖画的发源地在四川,由于深受百姓的喜爱,便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越传越广。时至今日,北京、天津、河南、山东等地都活跃着大批的糖画艺人。糖画在每一个地区生根发芽,受到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都具有了一定的地域性,具有当地的特色。四川糖画的精湛,天津糖画的逼真,河南糖画的玲珑剔透,北京糖画的质朴等,都能激起人们各种不同的审美感受!
C. 民间技艺的散文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网络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墨、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D. 怎么做糖画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这一颇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工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考,它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褚人获《坚瓠补集》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又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用小圆勺舀起铜桶中的糖稀,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随意挥洒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或提、或顿、或放、或收,速度飞快,一气呵成。随着糖液缕缕洒下,不到1分钟的时间,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形象便呈现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威风凛凛的游龙和绚丽多姿的彩凤,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糖画造形生动、色彩鲜艳,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大家可能在大街上看到过糖画艺人的表演,一定会感到糖画的制作非常神奇。其实糖画的制作并不太难,只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就不难做到。
画糖人跟绘画不一样。画糖人是用糖来画的,凉了之后非常容易凝固。所以,画糖人的动作要快。另外,画糖人相当于连笔画,所以每笔之间不能间断。这样,就出现了画画的笔顺问题。画糖人的笔顺设计好之后,可以使糖人非常快地就画好了,糖也不容易凉。为了熟悉画糖人的步骤,在画糖人之前,一般要进行一些绘画练习。这个绘画练习和平常的绘画一样,但要画出连笔来,要把画糖人的笔顺都画出来。所以说,绘画练习的目的主要是练习笔顺和构图。
在进行绘制糖人之前要先熬糖。熬糖前先准备一块大理石板,上面刷上油,油刷得要薄一些,这样可以防止糖粘在大理石板上。把一个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水与糖的比例是2比1。也就是说放两份水,放一份白砂糖。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轻轻搅动一下,防止粘底。水温要逐渐升高,为的是利于糖溶解在水中。水开之后,把水蒸汽排到空气中。这时,糖液的温度逐渐变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渐减少。可以看到,糖液开始起大泡了。这是因为糖液中的水份少了,糖液的张力就大了。空气在排放的过程中,会在糖面上起一些大泡。这时候温度还不够。熬糖的合适温度是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就差不多了。熬糖的目的是把糖液摊成糖片,以便在糖画绘制中使用。待颜色变黄,泡也变小了,火候就差不多了,趁热把它倒在大理石板上。糖液倒在大理石板上之后就会冷却、凝固。待糖液完全凝固后,把糖片切碎,收入盘中。质量好的糖块在常温下,半个月都不会溶化。这样熬制出的糖透明度较高,非常脆,不粘手,不滴油,不流液,才能作为绘制糖画的材料。
在绘制糖画之前,首先要化糖。化糖就是把准备好的糖块放在糖锅内溶化。溶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会焦。用温火将糖慢慢溶解,当糖完全溶解后就可以绘画了。
做转糖的人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他的头脑里。做糖画必须胸有成竹,要趁热一气呵成,他们汲取了传统皮影制作的特征及雕刻技法,十二生肖喊来就来,张飞、赵云、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面前,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便大功告成。小孩举着腾云驾雾的飞龙或展翅欲飞的彩凤,对着阳光凝望,它是那么晶莹剔透,活灵活现,一时还舍不得吃,只轻轻用舌尖舔一下,又得意地向同伴炫耀,看得人眼馋口也馋。
E. 糖画的民间故事
关于糖画,还有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据糖画老艺人白世云、樊德然、黎永成等回忆,相传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却与众不同。一代才子会首先将糖溶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自觉雅趣脱俗。
后来陈子昂到京城长安游学求官,因初到京师人地两生,只做了一个小吏。闲暇无事时,便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以度闲暇。一天,陈子昂正在赏玩自己的“作品”。谁知宫中太监带着小太子路过,小太子看见陈子昂手中的小动物,便吵着要。太监问明这些小动物是用糖做的时,便要了几个给太子,欢欢喜喜回宫去了。谁知回宫后小太子将糖吃完了,哭着吵着还要,惊动了皇上,太监只好上前如实回禀。皇上听完原委,立即下诏宣陈子昂进宫,并要他当场表演。
陈子昂便将带去的黄糖溶化,在光洁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铜钱,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啼为笑。皇上心中一高兴,脱口说出“糖饼(儿)”两字,这就是“糖饼(儿)”这一名称的由来。由此陈子昂便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
后来,陈子昂解衣归里后,为了纪念皇上的恩遇,同时也因闲居无聊,便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此技。这些徒弟又传徒弟,并将它传向四方。有的干脆以此为业,走邨串乡做起糖饼儿生意来。这糖饼儿生意虽小,但因曾得到过皇帝的赏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学的人越来越多,并代代相传,这一技艺从此就流传下来。在一些大街小巷里经常会看见糖饼儿人的身影,周围围着一圈好奇的人儿。
F. 糖画的来历
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坚瓠补集》中有一首诗,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现代糖画
2012年市面上出现制作糖画的智能机器设备,甜舔嘴智能糖画机。该机器以程序驱动电机,以类似自动雕刻的机械自动化工艺在平面载体上自动完成糖画的制作。不需要美术功底,不需要经验和技巧。操作容易,制作快速!图形多达几百上千种!可以说,这是对传统糖画工艺一次革命!
民间故事
关于糖画,还有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据糖画老艺人白世云、樊德然、黎永成等回忆,相传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却与众不同。一代才子会首先将糖溶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自觉雅趣脱俗。
后来陈子昂到京城长安游学求官,因初到京师人地两生,只做了一个小吏。闲暇无事时,便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以度闲暇。一天,陈子昂正在赏玩自己的“作品”。谁知宫中太监带着小太子路过,小太子看见陈子昂手中的小动物,便吵着要。太监问明这些小动物是用糖做的时,便要了几个给太子,欢欢喜喜回宫去了。谁知回宫后小太子将糖吃完了,哭着吵着还要,惊动了皇上,太监只好上前如实回禀。皇上听完原委,立即下诏宣陈子昂进宫,并要他当场表演。
陈子昂便将带去的黄糖溶化,在光洁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铜钱,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啼为笑。皇上心中一高兴,脱口说出“糖饼(儿)”两字,这就是“糖饼(儿)”这一名称的由来。由此陈子昂便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
后来,陈子昂解衣归里后,为了纪念皇上的恩遇,同时也因闲居无聊,便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此技。这些徒弟又传徒弟,并将它传向四方。有的干脆以此为业,走邨串乡做起糖饼儿生意来。这糖饼儿生意虽小,但因曾得到过皇帝的赏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学的人越来越多,并代代相传,这一技艺从此就流传下来。
G. 大家知道面人 糖人 糖画的相关信息吗越多越好,谢谢~~
画糖画
卖糖画的小摊贩,挑着糖担子,内有一炉一锅一石板,一铲一凳一转盘。他们的转盘上画了一圈小动物,你转到什么,他就会用糖给你画个什么动物,所以糖画又叫转糖。师傅在制作糖画时,将炼制后的红糖(或白糖)置于铜瓢内加热熔化,然后以铜勺为笔,以糖液作墨,凝神运腕,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顿、放、收,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飘下,诸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神话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呈现在你的眼前 制作糖人是一种民间的手工艺,制作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是勺形和铲形的。
糖人不易保存,过去甜品短缺时,在把玩过后会吃掉糖人。现在的人们多觉得很不卫生,也很少去吃了。放久会变黑,也就自然毁坏了。
过去的艺人多打着铜锣沿街叫卖,有的还带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交过钱后可以转动盘上指针,指在哪儿就做什么,以此来吸引孩子。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在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现在沿街的艺人少了,在北京年节的庙会上还可见到,多卖到几块钱。有的地段由于外国游客居多(如什刹海的酒吧街),会卖到10块钱。
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面塑的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H. 我想去卖糖画去哪里
糖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出现到现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传统的糖画只要依靠人为操作,不但需要过硬的操作技术,而且花费时间。现在糖画机的出现带来了致富商家。哪里有糖画机卖烟台奥川敬水进出口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糖画机已经火遍了大江南北。哪里有糖画机卖之产品介绍不同于传统糖画制作,烟台智能糖画机操作不需要糖画技术。只需轻轻按下操作按钮,一切自动化操作,只需要花费极短时间即可做出200多幅高难度糖画。而且经烟台智能糖画机制作出来的糖画,比手工糖画更漂亮,更具观赏性。对于小本创业者来说,它是最佳选择。烟台智能糖画机赚钱秘诀请进入哪里有糖画机卖之利润分析从事传统糖画制作的商家每天利润可观,更别说烟台智能糖画机自动化操作了。烟台智能糖画机每天销售100个糖画作品轻而易举,如果雇人销售,批发糖画利润更加可观。哪里有糖画机卖之成功故事每次去公园玩,都能看到做糖画的摊位前总是站满了人,很是羡慕,可惜自己不会画。这下好了,有智能糖画机了,我先是买了1台,半个月收回成本,我又买了2台,太神奇了,感觉跟印钞机似的。通过小编对烟台智能糖画机的介绍,相信您对哪里有糖画机卖有所了解了。烟台智能糖画机成本极低,卖价合理,利润极高是小本创业的首选项目。如果您对烟台智能糖画机感兴趣,并希望得到详细资料,请在下方留言板填写留言获取。免费订阅,免费邮寄!寻找赚钱好项目,就订阅《财富中国》致富杂志!
I. 道格·布拉德利的人物故事
道格小的时候,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而搬过很多次家,年幼的他已经尝过很多地道的美食,至今道格还记得的便是台湾的包子和春卷。在台湾居住的两年,家里请了一位台湾当地的保姆,那位保姆阿姨经常回蒸包子给他们兄弟三人吃,十分美味。但是,小时候的道格也和很多孩子一样,有着自己的梦想,但却不是和美食有关的。对于年幼的他,父亲便是偶像,道格心中一直想当一位像父亲一样的军人,但因为道格视力没有符合当时部队的招兵要求,所以他的军人梦想也没有得以实现。
道格对餐饮工作真正有着很深的感触是源于1998年的建立发展中心的餐饮开始。和一般餐馆不同的是,他将面对一个庞大数量的用餐人群,而他们对食物又有着特殊要求,可能从营养架构,食物安全,甚至到兴奋剂检都有着特殊标准。每一个任务对于道格都是重大而艰巨的,在道格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保证这么庞大数量的用餐人群的食品安全和让他们都满意地用餐! 从小时候的台湾经历起,道格便对中国的各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7年北京奥运前,为了更好地做前期工作,道格就从美国搬到了北京。稍微有空闲他便开始逛北京城,从长城,故宫一直到北京的老胡同,都有过他作为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的身影。他还喜欢品尝各种北京街头小吃,当然闻名的北京烤鸭也是他的钟爱,他还特意将北京烤鸭编进了运动员的菜单里,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媒体都能够尝尝地道的北京美食,分享这种饮食文化的乐趣。在北京的时候,道格还真正地体会到了北京人的豪爽,他还学会了如何用中文说“干杯”!作为一个大厨,他品尝过各种美酒,但是喝起中国的白酒,才让他感受到了这种豪爽的饮酒文化,他看着中国朋友一口闷的样子,也入乡随俗,第一次让道格明白了,说了“干杯”,就真的要一饮而尽了!后来,他还去了一趟内蒙古,感受到了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也体验了用碗来喝酒的文化。
一直到现在,在道格的心里,他都一直把北京奥运放在心中的首位,因为,这是他心里最大的一个奥运,五个村的餐饮项目固然庞大,但是整个中国投入北京奥运的热情也充分感染了他。能够作为北京奥运的餐饮厨房总监,这几乎是他一生最大的骄傲!
除了北京,道格还游过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道格有个习惯,喜欢收集各地的纪念品,从西安回程的路上,他的行李箱中就多了几个迷你型的兵马俑雕塑纪念品。
2010年广州亚运会,道格从北京搬到了广州这个南方的花城。食在广州,道格觉得一点都没错。这个文化交织的城市,经济的繁荣也让这里的饮食文化非常兴旺,各种各样的各国美食在这里几乎都能一一找到。广式的早茶,宵夜,都成了他闲暇的乐趣,早茶时候的豉汁凤爪,锅贴,榴莲酥,蜂巢蛋糕,都是他每次必点的,晚餐来一份豉汁多宝鱼,广式烧鹅,炭烧生蚝,宵夜一定不能错过的潮汕砂锅粥和卤水,再来上一壶功夫茶,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实在太惬意了。在广州的日子里,他还去了香港,珠海,福建福州,行走于三坊七巷,体验了中国特有的糖画,他还去了广西的阳朔,他深深爱上阳朔的风土人情,他将阳朔形容成他心中的“世外桃源”。
道格在广州受到很多媒体的喜爱,大家给了他一个名称“白宫大厨”,道格经常笑到,他虽然服务过多位美国总统、红衣主教、明星名人,但是并没有在白宫担任过大厨的职位,根本不能称为“白宫大厨”,甚至对于有报道说他提到克林顿两口吃掉一个苹果,他也是十分诧异,道格笑着说“克林顿确实很爱水果,但是我却从未在任何一家采访中说过他两口能吃掉一个苹果,希望读者们不会误解。”道格热爱尊重中国的文化,他对于三国的关羽更是十分痴迷,离开广州前,他特意买一了一尊木雕的关羽,从中国大老远地一直搬到了伦敦,他觉得关羽是中国历史中真正存在的英雄。现在的道格虽然不在中国居住,但是仍然坚持学习中文,因为他相信有一天他还会回到这个他深爱的国度,而在他心中也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将地道的中国美食推广给全世界。
J. 糖画的历史背景
糖画是民间艺人的一门高水平手艺,需要熟悉人类历史、风土人情、绘画技艺、糖料加工等诸多知识,才能成为合格的糖画家。
糖画起源于四川。据说唐代诗人陈子昂非常喜欢糖。吃了很长时间后,他觉得缺乏新的想法。于是糖融化成糖浆,光滑的大理石板上刻着花、鸟、鱼和动物的图案。把糖浆灌满,待它冷却凝固后,拿在手里。边吃边看。
后来,陈子昂成为长安城的一名小官员。业余时间,我喜欢用上面提到的方法做糖。一天,陈子昂正在享用他用糖做的金鱼,年轻的王子看到了金鱼。小王子哭着要陈子昂手里的金鱼。太监上前打听,得知是食用糖,就想过来给小王子吃。小王子回到皇宫时,吃了金鱼,哭了起来。唐高宗李贽得知此事后,下令陈子昂到皇宫演出。
陈子昂进宫后,把随身带的糖融化了。在明亮干净的桌面上,他把糖弄得像朵花。他在中间插了一根细棍子给小王子。当小王子得到它时,他又哭又笑。唐高宗严大岳李志龙,又名糖画。因此,陈子昂的官职得到提升,官邸在右边。
陈子昂退休回国后,为了感谢圣龙恩,他特地接待了许多徒弟传授手艺。门徒们把它向前推进。因为糖画受到皇帝的赞扬,生意兴隆起来。很多人把这当成自己的事,代代相传。
(10)糖画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糖画的主要特征
艺术家将练过的红糖或白糖(现在主要是精制白糖)融化,用小铜勺舀出,在大理石板上倒(铸)成四分之一硬币大小的小圆饼,并在上面粘上一根细竹棍,称为“糖饼”。它可以和它一起吃,又甜又脆,味道真的不一样。所以人们称这种民间艺术为“倒糖蛋糕”。
虽然它的名字不优雅,但它的形象是真实的。然而,艺术家的技巧远不止这些。他们还可以用糖溶液在大理石上“画”出各种精美的“画”。
艺术家们坐在摊位前,面对着玉石般的大理石石板。手里拿着勺子,心平气和,抬着手腕,走着勺子,糖如丝般流动。灵巧的手腕颤抖,抬起,停顿和释放,快和慢,高和低。瞬间,各种“图片”纷纷跳上石头,喜鹊啁啾,金鱼摇曳。
花丛中飞舞的蝴蝶翩翩起舞,昂首挺胸的金龙正挣扎着飞走。简单的猪八戒和聪明的孙悟空让孩子们拍手跳起。还有各种歌剧人物和故事的照片,令人惊叹。悲壮缠绵的《霸王别姬》、幽默诙谐的《陈谷追潘》、忧心忡忡的《貂蝉拜月》、为爱而战的《水浒传》和《凤仪阁》、《斗马刀》等,都只是在欣赏川剧的折中剧,没有锣鼓弦。
一幅画面栩栩如生,一个人物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糖液浓缩后,用稍厚的竹签粘上,拿在手里,像看照片一样看,品尝一下,深受群众特别是儿童的喜爱,所以会永远保存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糖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