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海淀区清河镇的历史故事
1.清河镇的历史
清河在北京是很有名的地方。清河位于北郊德昌路西侧,曾名清河馆、清河社、清河店等,它离德胜门仅九公里,是当年京北的第一古镇。宋、辽交战时,杨家将曾与辽兵大战城北高梁河,交战时辽兵的大本营就在今天的清河。元朝末年明将徐达和燕王朱棣带兵打到了元大都城下,元顺帝妥帖睦尔于1341年仓皇出逃,带领十八骑人马就是从清河桥上,如丧家犬般逃回了蒙古老家。三是明末皇太极带兵打到了北京城下,明兵部尚书卢象升率领明军与其展开了激战,主战场就在清河至沙河一线。四是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居庸关后,大军直指明崇祯皇帝的大本营北京城,在进军北京的途中,曾在清河扎营,这也是清河小营的由来。
清河镇还有一段出名的历史是清末办了一所著名的军官学校,原名是保定军校清河预科。它早于著名的黄埔军校,曾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军事人才,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团长关敬陶就毕业于清河军校,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清河军校早已不存在了,旧址上建起了第二炮兵司令部。
清河镇出名还在于清河制呢厂,它可是官商合办的中国第一座毛纺厂,创办于光绪30年(1904年)。它经历清王朝、中华民国、日伪统治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再次接管,直至1948年解放。它原名溥利呢革公司,隶属清政府陆军部,以生产毛呢毛毯军需产品为主的工厂,其主要产品完全由军队控制,工厂主要领导管理人员佩带将校尉级肩章,耀武扬威于一时。当然了,今天清河毛纺厂的旧址已经成了著名的高档楼盘-华润橡树湾了。
『贰』 三原清河的的历史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清河地处黄河下游,与华夏民族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据八十年代初在清河县杜村出土的新石器(石镰、石斧等)证实,在距今5000——7000年之间,就有上古人类活动于清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远在4000多年之前,禹王治水以后,华夏划分九州,今清河县境属于兖州。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今清河境属“甘泉”之地。 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前474年)清河先属齐,后属晋。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群雄角逐,诸侯割据。赵、韩、魏“三家分晋”,清河属赵。赵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邯郸(今邯郸)。 秦(公元前221年——207年)兼并诸侯国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今清河县境始置厝县,属巨鹿郡所辖四县之一。清河作为行政区设置县,自此开始。厝县的城址,按《太平寰宇记》所载,当在今南宫市东家庙乡悬空村附近。 西汉高帝(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划出巨鹿郡一部分地区,设置清河郡,辖清阳、东武城、莎题、东阳、信乡、鄃、枣强、复阳、缭十四个县。郡治清阳县。清河郡及清阳治所,在今河北省清河县油坊镇一带。 东汉章帝刘烜七年(公元82年)废皇太子刘庆为清河王,清河郡随改清河国。汉安帝母左氏,即孝德皇后,死后葬于厝城东北角。汉安帝刘祜是刘庆之子,公元107年称帝,尊刘庆为孝德皇,母左氏为孝德皇后,改厝县为甘陵。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又改清河国为甘陵国。辖甘陵、贝丘、东武城、灵、绎幕、广川等七县。东汉清河国治甘陵县,其城址在今清河县辛集乡汉墓(冢子)南侧。 三国曹魏(公元220年——265年),因袭前朝旧制,清河仍为甘陵国治。后又改为清河郡,辖六县:清河、贝丘、灵、鄃、绎幕、东武城。清河郡治清河县,治所未变。 晋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复称清河国(因咸宁三年八月封司马遐为清河康王而复国),都清河县。晋清河国及清河县治所,在今清河县辛集乡洪河村南。 十六国时期,清河为郡治,先后属于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其治所与晋同。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清河为州郡治,州郡并存。清河郡属北魏,辖四县:清河、侯城、贝丘、武城。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移清河郡及武城治信城。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分相州清河郡置贝州,郡州不废,州、郡及武城县治所在今南宫市董家庙乡悬空村附近。 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置清河郡,辖清河、清阳、武城、历亭、漳南、鄃、临清、清泉、清平、高唐、经城、宗城、茌平、博平14个县。清河郡治所清河县,其治所仍在汉信城,即今南宫市董家庙乡悬空村附近。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行政区划仍袭隋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贝州,辖清河、武城、漳南、历亭、清阳、鄃、夏津七个县,州治所在清河县。六年移治所于历亭县,八年仍复旧治。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贝州改为清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贝州。辖清阳、清河、武城、宗城、临清、经城、漳南、历亭、夏津九个县。其治所在今清河县城关乡宋贝州城遗址处。 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因袭唐朝旧制贝州治所清河县,城址未变。 宋初仍为贝州,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平定王则起义后,宋仁宗为炫耀他“明察圣断有恩于民”,将贝州改为恩州。辖清河、武城、历亭三个县。今城关乡东关村北、西关村南断续可见的残垣,即宋贝州土城墙遗迹,为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监官赵荐之所修。 金(公元1115——1234年)时,恩州治所于1134年因水患移历亭。清河县为恩州所辖四县之一,其县治所未变。 元(公元1206——1368年)时,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清河县由恩州析出,隶属大名府,县治所未变。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清河县隶属北平布政司大名府。洪武六年改隶光平府,永乐后为直隶广平府,县城在清河老城里。为明正德七年修,城周三里,高二丈,阔一丈五尺。 清朝(公元1616——1911年),仍为直隶省广平府清河县,初属顺广道,后属大名道。清河县自金元降为县之后,其县境至今无大变化。清河县城址仍与前朝同。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废除州府制,实行中央、地方两级行政管理,中央辖省(市)及地方。清河县属河北省。当时全省132个县分15个区,清河是第12区所辖11个县之一,区署设在南宫县,清河为三等县。 抗日战争时初期,清河县属河北省四专署。县政府驻老城里。1940年7月,划出清河西、南部83个村与威县东南部建立清江县。1942年10月,清河县东南部4个村,清江县40个村(原属清河县)与今临西、威县部分村又建宏毅县。1939年日军占领清河县,此后县政府处于游击状态,无固定驻地。1945年4月,日军退出清河县,7月县政府迁驻戈仙庄。11月,清江、宏毅县撤销,原属清河县的村庄重归清河县管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属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清河县属邢台专区。1958年4月撤邢台专区,合并为邯郸专区,清河县改属邯郸专区。同年11月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1年5月,恢复邢台专区。同年七月清河县由南宫县分出,恢复清河县,属河北省邢台专区。1993年邢台撤地区建市,清河县属邢台市。
(公元前221~1989年)秦始皇帝元年(前221年)全国划为三十六郡,在清河之地设厝县,属巨鹿郡。 西汉 高祖四年(前203年)析巨鹿郡,置清河郡,辖14县,厝县、清阳县属之。 景帝三年(前154年)三月,封景帝子刘乘为清河王。改郡为国。 元鼎二年(前115年)刘义由代王徙清河为刚王。 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河决清河郡灵县呜犊口,屯氏别河塞绝。 成帝鸿嘉四年(前17年)秋,黄河决,渤海、清河郡县受灾。 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河决魏郡,清河郡县受灾。 新莽地皇二年(21年)刘秀起兵反王莽,使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 更始二年(24年)刘秀起使耿弇、寇恂地蓟杀死王郎居将赵闳,沿途又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3万我,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乖郡县。 东汉 建武二年(26年)正月,檀乡农民起义军进攻魏郡、清河郡。 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殇帝死。太后定策迎立清河之子刘祜嗣位,是为安帝。十二月,清河王刘庆死,葬于清河。 永和四年(139年)清河郡县蝗虫为灾。 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清河国为甘陵国,改厝县为甘陵县,信成、清阳二县并入甘陵。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巨鹿(今平乡县)张角率众起义,安平、甘陵民众群起响应。 中平四年,渔阳(今密云西南)人张纯与同乡张举联盟,举兵攻破清河、平原。 建安九年(204年)十月,曹操围邺时,袁谭背操,遣军攻甘陵。 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国为清河郡,甘陵县属之。 三国 青龙三年(235年)九月,遭水灾。 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遭水灾。 西晋 咸宁三年(277年)于厝城西南3.5公里置清河县,清河县名之始。 咸宁四年,七月,大水,庄稼被淹,房屋倒塌,人有死亡。 永嘉四年(310年)二月,石勒攻冀州之广宗、清河等郡县。 东晋 永和九年(353年)十一月,前燕慕容恪拥兵割据于乐陵,平原、清河、阳平诸地赵帮将朱秃、杜能、丁娆、孙元皆降前燕。 太元十一年(386年)清河国改为清河郡,清河县属之。 十月,后燕寺人吴深据清河(今清河东南)起义,燕王慕容垂遣兵镇压,攻之不克。十二月再攻而破,吴深单骑出走。十二年五月,吴深杀后燕清河太守丁了,再次占据清河。十四年五月,义军首领吴深被清河孔金杀害。 北魏 太和九年(485年)六月,清河大水。 武定四年(546年)二月,大雪寒,人畜冻死,同年冬大雾弥天,六昼夜不散。 北齐 天保七年(556年)改清河县为武城县,属清河郡。 天保八年蝗涝为害 天保九年遭旱灾。 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大雪。 河清三年。山东大水,饿死者不可胜计。河北境内司州之东郡阳平、清河等水涝最重。 天统三年(567年)大风,昼不见日,废房拔树。 隋 开皇八年(588年)废郡存州,武城县改称清河县。 大业三年(607年)改贝州为清河郡,清河县属之。 大业四年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水济渠。 大业攻七年景县人高士达聚众于清河起义 大业九年三月,张金称等农民起义军在河北地区活动,队伍不断壮大。 十一月,隋炀帝派右卫将军冯孝慈前往清河镇压,张金称率起义军与之激战,义军大胜,冯孝慈战败而死。 大业十二年三月,张金称率众接连攻下平恩、武安、巨鹿、清河等县。 大业十四年清河县赵德君起义,不久为李密部下。 唐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史思明陷河北清河、博平、信都、饶阳诸郡县。 至德三年安庆绪派蔡希德、安太清攻破清河。 乾元元年(785年)清河郡改称贝州,辖清河。 兴元元年(784年)李抱真、王武俊、大败朱滔军于贝州,斩万余人,滔遁归幽州。 光化二年(889年)刘仁恭屠贝州 五代 天福四年(939年)七朔,河决博平,清河大水。 天福八年大蝗害田,人食草木叶皆尽,百姓捕蝗一斗,官府给粟一斗,时蝗旱相继,百姓流移,饿殍载道。 天福九年正月,契丹占领贝州,所杀达万人。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卫运河屡次决口,特立清河兵备二队,专司河防。 乾德二年(964年)清河(今清凉江)溢,淹民田。 开宝四年(971年)清河溢,漂溺民舍数百间。 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贝州宣毅卒王则据城起义,占兵库,擒知州,自称东平王,建国号安阳,改元得圣。八年一月,宋这军攻贝州城不下,挖地道夜入,城破,王则被捕遇害。同年,改贝州为恩州。 嘉祐三年(1058年)黄莘为清河令,与南宫令刘挚,信都令李冲皆以治行闻,时称为河朔三令。 熙宁元年(1068年)恩州河(黄河)决,清河遭水灾。 熙宁四年清阳县划入清河县。 元丰五年(1082年)御河(卫运河)决,清河遭水灾。 元祐六年(1091年)监官赵荐之监修恩州城(古贝州城)。 元符三年(1100年)恩州地震。 宣和元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堤。 宣和三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伤禾。 南宋 端平三年(1236年)割恩州属大名路,清河属之。 元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旱。 至元十八淫雨,庄稼受害。 至元十九年蝗虫遮天蔽日,达7天之久,禾稼俱尽。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清河、南乐诸县霖雨,庄稼受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阴河(卫河)决,清河遭水灾,民舍庄稼被淹。 明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将徐达会兵于清河、临清一带,北逐元兵。 洪武六年改大名路为广平府,辖清河县。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起兵靖难,沿清河、临清驿道展开拉锯战,三年燕兵攻占广平府。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由山西移民,定居清河。 永乐四年临清至渡口驿卫运河7处决口。 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县移民清河,拨田耕耘,免田租一年。 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卫运河水干涸,为多年所仅见。 成化十六年卫运河泛溢入清河,民房舍漂溺几尽,死者甚众。 弘治四年(1491年)县三老宗安等人,为排除县南部积水上书朝廷开疏水渠一道,长20公里。 弘治六年蝗虫遮天蔽日,庄稼被食。 弘治十五年九月,地震有声。 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杨虎起义军经清河,攻破县城。 正德七年诏改建新城于旧城之东南隅,同知何宋伊,知县张一鹏监修。 正德八年诏赐庆阳伯夏儒清河县庆田3300余项。 嘉靖九年(1530年)卫运河决自白庙口,泛清河,舟楫通于城门外,漂民庐舍,有系婴儿于树上者。 嘉靖十年大饥,升粟至百七十钱。 嘉靖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孟仲遴主持创修《清河县志》五卷。 嘉靖三十九年三月至八月不雨,遍地生蝗虫,升粟至百八十钱,民采草木根叶而食,多饿死者。 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卫运河决,泛清河,毁禾苗庐舍。 隆庆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卫运河决,泛清河,田园舍被淹。 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向日红重修《清河县志》十二卷(今存七至十二卷)。 崇祯十三年(1640年) 四月至七月不雨,卫运河干涸,冬大饥,民始采食树叶、木皮、继则人相食。 崇祯十四年春,大疫,死尸枕藉。五月,飞蝗至,饥民取以代食。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入清河占领县城置县衙。 清 顺治十年(年)卫运河决,洪河等村尽淹。十三年又决,淹没更甚,陆地行舟。 顺治十五年三月,蝗虫食禾苗。 顺治十七年四月,遭雹灾。 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二十一日夜,风霜并作,禾苗冻死过半。 康熙十六年春,风霾阴雾49余天。 康熙十七年知县卢士杰、夏琮纂修《清河县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七年知县钱启文纂修《清河县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八年大水,平地行舟。 雍正十年(1732年)秋,禾生虫,形如蛆。 雍正十一年二月,大雨庄稼被淹。 雍正十三年大旱,禾苗枯死。 乾隆二年(1737年)卫运河决尖庄,田禾淹没。四年复决。 乾隆八年夏旱,大饥。减免田租有差。 乾隆十二年七月,大风拔树。 乾隆四十四年卫运河决,民宅行舟。 嘉庆十八年(1813年)岁大饥。 嘉庆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道光三年(1823年)河决,平地水深丈余。 道光十年四月(闰)二十二日地震有声。 咸丰七年(1857年)蝗灾,大饥。 咸丰十一年四月七日,白莲教首张善继攻破清河城,知县陈大烈、典史赵维焕死。白莲教于洛体,由山东夏津率万人,进入油坊、谢炉,与官府团勇战于黄金庄,兵败南撤。 同治元年(1862年)瘟病流行。是年,成立民团30余团。 同治三年正月,白莲教杨蓬岭之侄招聚教徒万余人,屡攻清河,均被团勇击退。 同治六年知县熊存瀚莅任,成立民团三十三团。 同治七年卫运河决口,庄稼被淹。 同治十一年知县王镛续修《清河县志》十八卷。 光绪三年(1877年)岁大饥,人多有饿死者。 光绪四年大旱。 光绪八年地震。 光绪九年知县工黄汝香续修《清河县志》四卷。 光绪十八年卫运河决成灾。二十年河决复甚,全县尽成泽国。 光绪二十四年山东交界各州,乡民多习拳勇,名曰义和,继改称梅花拳,后沿用义和名目。直隶南宫、曲周、清河、威县、沧州等地拳民日益增多。 光绪二十五年河间、故城、吴桥、清河等县的义和团以景州为中心开展活动。 光绪二十六年酷旱,至七月始雨,大饥。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景廷宾联合义和团余部赵三多等万余人,在巨鹿厦头寺正式起义,清河农民义和团纷纷响应。 光绪三十年县设立高等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县高,设立师范传习所,同年改秒初级师范学堂。
民国初中期 民国元年(1912年) 民国成立,设直隶京师,辖清河县。在油坊镇设二等乙级邮局。 民国3年东乡民团团长马全天(马双埠人),抗缴官府税,“马全天抗洋捐,要官府速豁免”的口号迅速传播,马率民团及乡民持土枪、刀剑、三眼枪、土炮等进攻清河到城,城内警卫开枪射击,死亡数人。 民国8年全县人口130066人。 民国9年大旱,未能播种,死亡外逃者甚多。 民国12年在廉冢集北街,借春晖书院筹立蚕桑学校。 民国15年食盐短涨价,每斤银5分9厘。 民国18年县高等学堂改名为完全小学校。春,县成立女子完全小学校。 民国19年10月12日4时,山东土匪王治岐率土匪200余人窜入清河,东北军及保卫团剿匪。 民国20年9月18日日军侵占沈阳后,县立高小学生王发武、刘铁之、杨波、牛寿君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民国21年大雨成灾。 民国22年12月,张福谦及赵鼎铭等续修《清河县志》十七卷成。 民国23年春,东野庄宋春山经王福田(南宫和生店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清河县第一名党员。 3月,由中共南宫县委委员冯化宣主持建立清河县第一个党支部------东野庄党支部。 民国24年春,中共直南特委决定,建立中共南(宫)清(河)工作委员会(简称南清工委),书记冯化宣,委员郭松鹤、马建荣。 秋,东野庄党支部派宋春香去南宫苏村参加冀南党组织领导的分粮吃大户暴动。 民国25年3月,冀南暴动失败后,马国瑞、冯化宣等转移到东野庄,该成为冀南特委开展秘密工作的临时指挥部。 3月,刘铁之在戴家屯一带做宣传工作,发展党员。 3月,宁心力在大堤、峨二庄、王化庄做党的创建工作。 11月,王发武回清河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发展党员。
『叁』 河北古代名人及主要事迹
1、郦道元
郦道元(约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他自幼博览群书,年轻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人物掌故、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郦道元。
郦道元一生猎奇涉险,不畏险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一生献给祖国的大江小河,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著作详细介绍了一千五百多条河流,书写了他壮丽的如水年华。
北魏之后,《水经注》成为历代统治者和治水官员的必修课目。明清两代,对《水经注》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专门的学科,名为“郦学”。
2、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
东汉汉灵帝末年,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三顾茅庐后始得诸葛亮辅佐。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与孙权将周瑜等大胜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荆州五郡,后又夺取益州。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自立为汉中王。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时曹丕已于去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让皇帝位,蜀中又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遂于成都武担之南即皇帝位,年号章武。次年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
3、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再次派遣大军南攻,当时刘表刚死,其子刘琮继位,派遣使者向曹操请降。刘备措手不及,于是率军向南逃往江陵,但是刘备不愿放弃自愿跟随他的人民,每天仅能行走十几里,曹操便派轻骑兵快马追赶,一天之中追袭了三百里,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
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数十骑向南逃逸。当时,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便用手戟打那告状的人说:“子龙不会弃我而去。”
不久之后,赵云果然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著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到刘备身边。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江南之地。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今湖南郴县)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有国色之貌,赵范欲将她许配给赵云,意欲和赵云结亲。但是赵云坚持不同意,并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借机逃走,而赵云也就因此不受到影响。
4、祖冲之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范阳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新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代发明的19年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 祖冲之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天数都与观测值非常接近。
在数学上, 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
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时仪器漏壶、欹器等。
5、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
励精图治,整顿军事、政治、经济,严明军纪,赏有功,斩临阵退却者,检阅禁军,汰老弱,留精锐,募天下壮士。诏群臣直言,撰《平边策》,禁官吏贪污。
停废大批寺院,收购民间铜器佛像铸钱。颁《均田图》,均定河南等地60州田赋,减免租税,招抚流散,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扩建京城,恢复漕运,修订刑律,改订历法,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遗书、雕印古籍等。
『肆』 邢台历史故事有哪些
古邢台, 经沧桑。 有历史, 真辉煌。 先商源, 祖乙都, 邢侯国, 载史书。
傍青山, 邻太行。 依碧水, 滨滏阳。 自上古, 石器期, 万年前, 有人居。古百泉, 曾发现, 兽化石, 是史据。 唐尧年, 水滔天, 尧观水, 登尧山。虞舜代, 鲧治水, 堵洪水, 建大堤。 自清河, 至临西, 数十里, 留遗迹。鲧失败, 大禹继, 搞疏导, 开河渠。 邢洪水, 流三县, 隆任宁, 留洼淀。大陆泽, 禹遗踪, 载史书, 千古颂。 水入海, 洪灾息, 舜让贤, 禹称帝。国号夏, 传后裔, 设九州, 邢属冀。 至商代, 传祖乙, 自耿都, 迁邢地。商纣王, 无道君, 置酒池, 筑肉林。 大平台, 一沙丘, 有古迹, 纣王留。周公旦, 四子苴, 封邢侯, 都邢地。 狄犯邢, 齐国助, 避战乱, 迁国都。在浆水, 建新城, 名夷仪, 留史名。 郑国将。 名蔡仲, 率大军, 犯邢境。受重伤, 走末路, 脱锁沟, 放甲铺, 城计头, 埋头颅, 将军墓, 记耻辱。卫灭邢, 邢归晋, 有功臣, 名赵盾, 被冤杀, 灭九族。 其家臣, 救遗孤。赵古庄, 藏赵武, 此古村, 美名著。 晋侯国, 行封赏, 赵襄子, 封邢襄。晋六卿, 起战乱, 赵与智, 结仇怨。 智伯仆, 名予让, 板桥下, 刺赵襄。此板桥, 留古迹, 予让桥, 载史记。 内丘县, 有鹊山, 扁鹊名, 千古传。武灵王, 宫廷乱, 两王子, 刀兵见。 赵主父, 避沙丘, 食雀卵, 把命丢。沙河市, 十里亭, 有苏秦, 是精英, 说六国, 抗秦兵。 赵侯国, 将相和。清河县, 葬廉颇。 始皇帝, 称强秦, 普天下, 设县郡, 古邢台, 置信都,划归属, 隶巨鹿。 秦始皇, 东巡幸, 暴病死, 沙丘宫。 不发丧, 载鲍鱼,邢御路, 飘鱼腥。 秦末年, 楚汉争, 楚项羽, 抗秦兵。 漳河岸, 巨鹿战,破釜灶, 沉渡船, 败秦兵, 降章邯。 立张耳, 常山王, 据襄国, 治邢襄。刘邦胜, 汉室兴, 邢沿用, 襄国名。 古尧山, 柏人城, 汉刘邦, 留行踪。过柏人, 险遭难, 忌迫字, 得平安。 汦河岸, 钓盘山, 汉初年, 起征战,汉韩信, 出奇兵, 斩陈余, 克井陉。 马岭关, 张耳台, 有古迹, 史书载。西汉末, 天下乱, 王郎反, 据邯郸。 汉刘秀, 走邢州, 柏人城, 显身手。光泰冈, 战李育, 古南宫, 避风雨, 麦饭亭, 得温饱, 滹沱河, 传捷报。柏乡县, 汉牡丹, 古寺院, 留诗篇。 古巨鹿, 铜马镇, 又收编, 铜马军。千秋亭, 称皇帝, 汉光武, 东汉立。 巨鹿县, 有张角, 举义旗, 太平道。普天下, 齐响应, 黄巾军, 震朝庭。 凌霄山, 中央寨, 有古迹, 点将台。汉王朝, 调大兵, 破黄巾, 战广宗。 汉时苗, 平乡人, 驾牛车, 赴寿春。离任时, 留牛犊, 史书上, 美名著。 晋末年, 石勒反, 称赵王, 据邢襄。建国都, 称襄国, 建平城, 大城郭。 宽城墙, 可卧牛, 传说中。 卧牛城。有张宾, 内丘人, 扶后赵, 建功勋。 内丘县, 铁顶墓, 葬张宾, 载史书。自隋唐, 称邢州, 数百载, 名依旧。 唐朝初, 划区域, 十二州, 治邢地。巨鹿人, 有魏征, 贞观年, 佐太宗, 偏听暗, 兼听明, 直言谏, 人称颂。南和人, 有宋璟, 建盛唐, 扶玄宗。 沙河市, 梅花亭, 逾千载, 有盛名。唐玄宗, 建唐陵, 今隆尧, 有遗踪。 会昌年, 有征战, 占宣务, 刘祯乱, 王元逵, 攻尧山。 僖宗年, 黄巢反, 有古迹, 黄巢岩。 血流峪, 天明关, 口碑颂, 千古传。 邢州地, 佛教兴, 寺与塔, 甚兴隆。 普彤塔, 在南宫, 普利塔, 在临城。 邢台城, 有名寺, 一开元, 一天宁。 古塔林, 葬佛骨, 此遗址, 传千古。 有郭威, 美名扬, 建后周, 都汴梁。宣务山, 凿佛堂, 古尧山, 是故乡。 周世宗, 名柴荣, 知民苦, 察民情,在巨鹿, 建王城, 柴王村, 有遗踪。 赵匡胤, 陈桥变, 后周亡, 宋朝建。邢改名, 信德府, 复邢州, 隶巨鹿。 庆历年, 王则反, 古贝州, 义旗展。宣抚使, 文彦博, 杀王则, 在清河。 宋王朝, 假恩宥, 将贝州, 改恩州。至元朝, 建府署, 改邢州, 顺德府。 元太保, 刘秉忠, 科学家, 郭守敬,扶元朝, 有盛名。 紫金山, 建书院, 此古迹, 历千年。 朱元璋, 建大明,万历年, 筑长城。 马岭关, 黄榆岭, 路罗川, 有遗踪。 嘉靖年, 遭水患,王本固, 挽狂澜。小黄河, 扬碧波, 流千年, 唱颂歌。 明末年, 清入关,率大兵, 犯中原。 古巨鹿, 贾庄战, 卢象生, 赴国难。 明朝亡, 立大清,康乾朝, 国势盛。
『伍』 谁能介绍一下北京海淀区清河的历史
清河地区在解放前曾经隶属昌平,名字可能与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有关。 郭守敬,字若思,金正大八年(公元一二三一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县,是元代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也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
公元1262年,元朝重臣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说他熟悉水利,聪明过人。元世祖就在当时新建的京城上都(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召见了郭守敬。郭守敬初见元世祖,就当面提出了兴修水利建议。第一条建议修复从当时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县)的漕运河道。
当时的清河两岸频发水患,民不聊生,百姓受尽了水患之苦。元世祖忽必烈采纳郭守敬意见后,疏通了河道,使水患变水利,为了表达思乡之情,郭守敬就以家乡邢台地区清河县的县名为这条河命名。
1949年5月设清河镇,1959年11月设清河街道,1963年3月清河街道单独建制。
2017年7月22日,北京市公布河长制“加强版”,并公示18名北京市市级河长名单:杜飞进为清河市级河长。
(5)河北清河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清河街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地处北五环,北经西三旗通昌平,东与朝阳区奥运村相邻,西部与北京科技中心上地相接,是现在北京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
附近单位:
1、清河毛纺厂、加气混凝土厂、空军研究所等。
2、清河小学、清河中学、清河二十中、北京交通大学清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清河小营校区、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
3、北京京北医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海淀交通支队清河大队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河
『陆』 河北清河
清河县地处冀南平原,是《水浒传》中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这片有着神奇传说的土地、历这个图片是错误的清河县在河北省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东靠卫运河与山东省相邻,京九铁路纵贯县境,308国道傍城而过,青银高速在县城北边经过,大广高速、邢临高速、106国道擦边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县域面积502平方公里,耕地51.4万亩,辖葛仙庄镇,王官庄镇、油坊镇、谢炉镇、坝营镇、连庄镇、桥东办事处。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县总人口36507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葛仙庄镇111120人、连庄镇55566人、油坊镇48919人、谢炉镇50660人、王官庄镇55189人、坝营镇43619人。
在河北省南部、南运河西岸,邻接山东省。县人民政府驻葛仙庄镇。汉信成、清阳两县地,北齐为武城县,隋改清河县。农产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大豆、花生等。工业有机械、化肥、造纸、煤炭、酿酒、制药。
清河素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之誉。清河的羊绒行业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市场体系,全县羊绒原料交易市场达14个,以无毛绒交易为主的清河国际羊绒交易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经国家审批建立的羊绒交易市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羊绒及其他动物纤维加工销售集散地,清河县自1994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清河国际羊绒交易会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六届。从第十届开始,会议名称由“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改为“中国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博览会”。10多年来,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博览会的影响力逐年提高,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羊绒及制品专业展会。清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夏商时期,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千年的沧桑,哺育了西汉大儒张禹,东汉重臣白马令李云,十六国北魏大将张谠,南北朝天文历数学家张恒、张子信;唐代巾帼学士《女论语》作者宋若莘以及近代著名学者顾随等诸多名人志士。作为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清河这片大地上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柒』 河北清河的历史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面积502平方公里,人口36万。清河县域经版济发达,号称“中权国羊绒之都”,是邢台市的副中心城市,被河北省列入全省首批扩权县和重点培育的中等城市之一。清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张姓的起源第,也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被国家授予“中国武松文化之乡”称号。
清河之名始于汉代。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青阳县,即今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水经注》记:“清河又迳清阳县故城西”)。东汉时郡治徙于甘陵县(今山东省临清市和河北省临西县地),遂更名甘陵郡。三国、魏时,郡、县(甘陵县)均改名为清河,但其县并非今清河县境(治在今山东省临清市)。北齐时,于今清河县地设武城县,并迁清河郡治此,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武城县名清河县,自此清河县才名副其实。
『捌』 古代河北省清河市是哪个啊州
古代 河北清河 为荆州域辖
『玖』 清河名人知多少
东汉司马令 李云 李云,字行祖,东汉末年甘陵(今河北清河)人。
他自幼好学,善阴阳。素有贤良方正之名,郡国举为孝廉,再迁白马令。
魏国宰相 崔林
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县(今属清河境内)人。
曹操平定冀州(今河北高邑东南)后,经人举荐任命崔林为邬县(今山西介休东北)县长,数年后又被提拔为冀州主薄。从此崔林才能出众,政绩显著,且曹操对他也十分器重,不断提升他,数年间便成为最高监察官——御史中丞。
北魏司徒 崔浩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
北魏天文学家 张子信
张子信,北魏清河人。关于他的生平,史籍记载很少,只知道他以“学艺博通,尤精历数”而闻名于世。
北魏数学家 张丘建
张丘建(生卒不详)北朝北魏数学家。贝州(今河北清河)人。著有《张丘建算经》,关“百鸡问题”最早见于此书,它在世界数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古时期关于不定方和整数解的典型问题。
中国第一位状元 孙伏伽
孙伏伽是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科进士及第,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唐朝宰相 张文瓘
张文瓘(公元605—677年),字稚圭,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出生于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北部)张氏的名门望族。该族原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文瓘出生在世代为官的家庭里,自幼就饱读经书深明礼义。他孝敬母亲,尊敬兄长,以孝友闻名乡里。
唐代著名诗人 张祜
张祜,字承吉,约(公元782年)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卒于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北宋大学士 丁 度
丁度,字公雅,于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出生于贝州清河县一个书香门第。
元朝文学家 元明善
元明善(1269――1322)字复初,北魏拓跋氏的后裔。其曾祖始居清河。
现代著名教授 顾随
顾随 (1897年――1960年)男,原名宝随,字羡季,别号苦水,笔名葛茅,顾遂,清河县前坝营村人。是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拾』 历史上清河是现在什么地
今县境,西周属邢国境,邢灭属卫,春秋时期为晋国地。战国时为赵国辖域。秦代置厝县(故城在今县西北),属巨鹿郡。西汉时,除厝县外还置有信城县(故城在县西北十二里)、青阳县(故城在县东,今山东省地)和武城侯国(治在今县城关,文帝十二年废),均属冀州清河郡(治在清河县。此间时郡时国,几经更复)。
东汉时,厝县改为甘陵县,信城、清阳两县亦省入,同时清河国(建初七年封为国)治迁至甘陵。于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国改名甘陵国。
三国、魏时,甘陵郡(东汉建安十一年改郡)和甘陵县均复名清河,一直到晋代,今县境即为清河县辖域(此时之清河县辖域较大,除今清河县境外,还含有今山东省地),仍属冀州清河国(于西晋咸宁三年封为国)。北魏时,于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在今县境置斌强县,属冀州长乐郡(太和十一年改隶广宗郡,不久即废,遂还属长乐郡)。
北齐时,斌强县仍属长乐郡,于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析清河县西北境设武城县(即今清河县地,治在汉信城县故城),后又将清河县改置为贝丘县,均属司州清河郡。
隋代,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县改名清河县,贝丘县改为清阳县,仍为清河郡辖。斌强县初属长乐郡,开皇三年罢郡隶冀州,大业三年废州改属信都郡。
唐代,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省斌强县入清河县。清阳县于永昌元年
(公元689年)徙治于永济渠东(永济渠为今南运河),和清河县同隶河北道贝州(治清河县。天宝元年罢州为清河郡,至德二年复名贝州)。五代时,清河、清阳二县仍隶贝州。
宋代,清河县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徙治于永宁镇,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迁治今县城关,和清阳县同隶河北东路恩州(庆历八年贝州改称)。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省清阳县并入清河县。入金后,清河县改隶大名府(后为路)。
元代,清河县属中书省大名路(先为恩州,太宗七年改隶)。
清代,清河县为直隶省广平府。
民国时,清河县(1913年)改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9月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
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
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
1952年11月7日,撤销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
1958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
1961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
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
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称邢台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