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最新章节威加海内第四五五章历史名人

最新章节威加海内第四五五章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21-03-06 17:38:41

Ⅰ 吴姓的历史上的名人

1、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菏泽市定陶区)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有《吴子兵法》传世。

唐肃宗时,吴起位列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被追尊为广宗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2、吴广

吴广(?-前208),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

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次年,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被田臧假借陈胜的命令杀害。

3、吴承恩

吴承恩(1506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

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4、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5、吴道子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

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吴姓

Ⅱ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苍(前256年—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今原阳县)富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
张汤(?—公元前116年12月),西汉时期官员、酷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张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辅汉,原名陵,汉国沛郡丰(今江苏徐州丰县)人。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创始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角(?-184年),钜鹿(治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人。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张飞(?-221年),字益德 ,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其勇武过人,而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
张亮(?-646年),郑州荥阳人(今河南郑州),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汉族,唐朝襄州襄阳人。唐朝名相,诗人。
张说(yuè)(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 。
张士诚(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 ),原名张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北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今湖北荆州)。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定边县人,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Ⅲ 赣州的历史名人

我啊 呵呵 这些都是我小弟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
郑獬从小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经殿试中进士一甲一名,即状元。此后,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荆南(今湖北江陵)和开封知府,后入朝为度支判官,入值集贤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诏诰,享正三品。

郑獬反对奢侈,生活俭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动用国库银两,大兴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郑獬上书进言,他说,目前国用空乏,眼前连军晌也难以支付,横征暴敛的结果,连有钱人家也怨声载道。并赞颂了先帝节俭爱民的举措。他还对官多政冗的旧裕提出批评意见。并主张广开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见还是颇得英宗赞赏,有的却没有被采纳。

熙宁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郑獬对新法多有指责,那些对他有积怨的官吏便把他当成司马光的同党,于是被罢官。直到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宋神宗,为他鸣不平,这才让他调任开土代知府。

在开封府任上,郑獬与王安石分歧增多,矛盾愈大,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喻兴偕妻谋杀一妇人,未按新法处置,王安石遂借此为由,将他调出开封府,降为侍读,享受正七品,出任杭州知府。不久,调任青州知府。这时,青苗法正在施行,郑獬痛心地说:“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处,实不忍心看到无罪之人触及刑律。”于是,以有病为由而辞官退隐。

郑獬为官清廉,家贫子弱,死后竟无力安葬,灵柩停于寺庙长达10年,直到周守腾任安州知府时才出面为其落葬。又数年后,郑獬之子郑宣义带领全家从安陆返回宁都,并扶其先人灵榇归葬在县城西郊蔚背岭。

郑獬善诗文,《宋史》称其“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所著《郧溪集》三十卷,《觥记注》、《幻云居诗稿》各一卷并行于世。
位于大余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丫山,雄峰凝翠,云遮雾绕。山上有座灵岩寺,始建于南唐,兴盛于明代,是赣、粤、湘边界上颇有名气的佛教圣地。

1528年,身为南赣巡抚的王阳明正在南安总督军务,积劳成疾,经奏请朝廷核准,暂回浙江余姚老家养病。当他乘舟行至青龙镇时,病情加重,遂客死于舟中,享年五十七岁。

赣南民间流传着一则神奇的传说。1528年,当王阳明因病告假还乡,由南安县城乘船到达青龙圩时,忽弃舟登岸,返程上得丫山的灵岩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里有位得道的高僧将要圆寂,他命僧徒将他所处僧室紧锁,不得打开,只说了句“姑俟我至。”王阳明来此见僧房紧闭,甚是奇怪,便问僧徒。众僧徒将禅师之嘱告之。王阳明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将门打开。他发现室内案几上有本书,他拂去灰尘,翻开书,轻声读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若问前身事,开门人是闭门人。”王阳明当日返回舟中,便病情转重,客死于青龙镇河中舟内,享年正好五十七岁。

民间传说固然虚妄,但它能从某一角度反映人们的心理走向。

为什么王阳明的形象能如此深深地植入赣南的土地之中呢?王阳明先生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故世称阳明先生,明正德年间,他以右佥都御史身份任南赣巡抚,治理动乱之中的赣南。他率领军队在赣南境内及其周边的闽、粤、湘边境各地作战,打过许多漂亮仗。在南安(大余)、横水(崇义)、桶岗(即南康市唐江镇。客家话的“桶岗”与“唐江”音相近)等地创造过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战例,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能文能武,是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赣南在全国经济文化方面相对落后,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广为传播他在哲学和文学上的独创见解,促进了赣南文化的发展。历来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赣州话是王阳明教出来的”,是否确实,已无从查考。按理,靠一个人教出一个城市数万人日常使用的方言来似乎不可能,但王阳明确实采取各种措施在赣州城区推广“官话”,使语音极靠近普通话的赣州方言统一起来、普及开来,令其成为赣州城区市民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语。阳明先生其人虽早在五百年前已经作古,但他在赣州市民经常使用的口语中为自己保留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历史上,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誉。为何有此盛誉?因自唐宋以来,宁都文人学士众多。据史料记载,在唐至清末的科举考试中,共考取进士125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但宁都“文乡诗国”的“诗国”真正由来,却和南宋著名诗人曾原一是分不开的。史载,曾原一有“诗人宗之”之誉。

曾原一,字子实,宁都梅江镇人,是南宋较有影响的诗人。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中国人名大辞典》均有介绍。

曾原一系曾兴宗之孙。曾兴宗为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特奏进士,后授广东肇庆推官,他自幼笃志理学,师事著名理学家朱熹,朱熹极看重他的才学,曾以“纯茂笃实,切已致思,用功正当”称赞他。后来,他因朱熹遭贬谪而受株连,丢官职回归宁都,率家隐居于金精山西边的筼筜谷。在筼筜谷,他结庐讲学,授徒传文。因慕其名,四方求学者云集而来。

曾原一自幼聪慧伶俐,好学善思,长大后便显出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很受祖父曾兴宗喜爱,更受曾兴宗弟子们推崇。后因避乱钟陵,结识了戴复古。戴复古系浙江绍兴人氏,一生忠于古学,曾从当时名人林敬思学习,又拜在著名诗人陆游门下,因而以诗闻名于世。他好游天下名山,常来往于金精山筼筜谷。曾原一与他结识后,两人谈古论今,纵情奔放,毫无顾忌,因此结为知己。两人常在一起切磋文学,吟诗作文,专心研究诗作,后又一同组建了“江湖吟社”,影响极大,宁都地方因而掀起作诗吟诗高潮,人人都以作诗吟诗为骄傲,诗作盛极一时,并有大批诗集问世,名传海内外。这也是宁都被誉为“诗国”的最早由来,曾原一也因此被世人誉为“诗人宗之”。

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曾原一考中举人。但他为人为事脾性耿直,不入俗流,无意官场进取。回邑后,曾同叔父曾益之倾囊集资修筑县城梅江镇城墙,保土安民,此举在当时颇使群众感恩戴德。其时他家住梅江镇南阜民内巷(今按门牌统称小东门,县工商局斜对面,东口连七仙庙,西口接中山街,是条狭短小巷子),因曾原一及其从弟原成和一批文人诗友常在巷内构思作文,吟诗放歌,故此小巷被后人称为构思巷,亦称斗诗巷。

宋宝佑年间,曾原一携家眷离开县城梅江镇,隐居苍山,自筑“万松亭”居住,与家人自耕其食,虽穷老蹭蹬,但潜心著述,一生诗著颇丰,有《苍山诗集》、《选诗衍义》等问世,海内诗人都极崇敬他,一直把他当成宁都地方诗歌界盛行的开创人。

客家人罗牧,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系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明天启二年(1622年)出生于宁都县钓峰乡,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3岁。他不仅是清代著名画家,还是江西颇有盛誉的画派开派山水画家,曾被“扬州八怪”誉为“一代画宗”、“江西画派英才”。他的画被康熙皇帝鉴赏,旌为“逸品”。

罗牧系农家子弟,父亲罗必远,是贫苦农民。明末清初,钓峰有“富翁商贾、伏钓州县”(因富翁、商贾较多,当地不少人都称钓峰为钓州县)之称。罗牧虽然出身贫穷,但艰苦的家境没能难倒他,反而激发了他从小树立起改变自己境遇的雄心壮志。由于他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并尊崇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敦古道,重友谊”,奉行始终,后来,他真的走出了困境,成了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

罗牧十多岁时从钓峰来到县城梅江镇,寻师习艺。经人介绍,初从魏书学画。魏书,字石床,梅江镇人,工诗词,善书画,真草隶篆运笔如神,画山水、竹木、鸟兽,穷态尽妍,是当时宁都一位颇有名望的画家。罗牧投其门下后,刻苦认真,深得其法,常受魏书夸赞。由于魏书性情放浪不羁,不入俗流,且嗜酒常大醉,每论古今,纵情奔放,毫无顾忌,罗牧深受其影响,导致他后来性情慷慨,不拘小节,一生好云游和交友。

顺治乙酉年(1645年),清兵攻占南昌时,罗牧24岁。当时,他已结婚成家,习画也已有七八年,画技日臻成熟,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常与魏禧、林时益等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借以提高自己。并拜林时益为师,学习制茶技术。因他喜好饮茶,对学制茶技术很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便学会制作茶叶,可供自饮和出售。这为他后来的游历生活提供了经济来源。顺治八年(1652年),他为了谋生和游学,携家眷迁居南昌。在南昌,接触面广了,他结识了不少明遗民中的文人、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徐世溥等,获益匪浅,画技长进甚快。康熙三年(1665年),罗牧44岁,又举家迁居扬州,在那里,又结识了许多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恽寿平等。他们技艺相同,思想相通,彼此推崇。不久,由于时局动荡,罗牧很快又迁回南昌居住。这段时间,他常去北兰寺与一个叫澹雪的和尚相聚谈经论画,并在和尚引见下,开始同一些官场文人来往,当时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画,他们便常在一起谈经论画,或赋诗唱和。就在这个时期,他经江西巡抚推举,获皇帝授予的“御旌逸处士”封号。

罗牧的绘画活动,主要在顺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师从魏书学习画技,后又自学继承名画家黄公望、董其昌的画法,所画笔意空灵,林壑森秀,墨气翁然,独具风格。他画的花卉、人物、山水画造诣很高。据后来专家论定,他的山水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擦笔皱,纤细严谨;二是笔致粗犷、墨色鲜明;三是具有烟雨迷蒙的“米氏云山”风格。因此为行家所赞颂。尽管罗牧其时绘画造诣很高,对艺术态度严谨,同时也通晓诗文,但他一生为人谦虚,并不因此而傲傲然。他因家道贫寒,有时也绘制一些屏画出售,以补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画作流传甚广。今江西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以及日本等国内外不少团体和个人都收藏有他的画作。

罗牧寓居南昌时,住在风景优美秀丽的东湖百花洲,亦画亦制茶,并常与一些南昌文人画家相邀聚会,或吟诗作画,或切磋艺技。当时有名画家徐世溥赠诗曰:“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页眉。云山本是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后来,随着年事渐高,罗牧对山水画的创作越来越痴迷。为使当时的画坛能够发扬光大,他还与八大山人等组建了“东湖书画会”,因他当时“颇为名流称重”,许多人推崇他,所以他与八大山人都成为“东湖书画会”主要领导者。当时参加书画会的都是在南昌的名画家,如临黄庭坚书法的徐煌和董其昌书画的熊秉哲,以及彭士谟、李仍、蔡秉质、涂岫、闵应铨、齐钅监、朱容重、吴雯炯等人。他们交游雅集,共同切磋,探求艺术意趣,丰富和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情操、艺术追求和艺术水平,形成了江西画坛的画家群。

罗牧在画坛的成就和地位影响极大,除江西省外,还有江淮一带的画家,画技画风颇受其影响,因此形成了罗牧山水画的传派……对罗牧的画绩,今《中国绘画史》、《中国画家大辞典》均辟有条目记载和介绍。

罗牧,江西画派的开派英才,客家人的骄傲!

李宜青,字荆山,宁都琳池人,唐由陇西迁徙入赣,李姓先祖李子鱼的裔孙。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乡试拔贡,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会试进士。“赐进士出身。诰封奉政大夫、户部河南主事,转员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升光禄寺少卿,巡察台湾,丙科会试同考官加三级,纪录四次。”告老还乡时年已六十八岁,退休后淡泊名利,不言荣辱,七十多岁寿终正寝。为客家之先贤,官宦之楷模。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李宜青奉旨巡察台湾,时任江南监察御史兼提督学政。到任后他首先惩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人民清除了祸害。接着他革除弊政,实行减租、减息和免赋,减少了人民负担。同时,倡导为官要清正廉洁,台湾政风为之一新。

在巡察台湾期间,他不仅力主整肃吏治、振兴教育、发展农业,而且还会同督军、总兵,北以基隆、南以高雄为中心据点,加强海防建设,提高防御外患能力。

他从自己的薪俸中拿出六百两纹银,建起“海峰”、“崇文”两座书院,并亲自授课,从识字教育开始,到诗书礼仪、农耕纺织,实行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史料上载誉他“士皆感奋”。

他不仅从家乡宁都聘请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能工巧匠,还从外地引进水稻、甘蔗等农作物优良品种至台湾,全面深入地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方法,也改变了台湾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以前,台湾人对甲鱼敬若“神明”,任其糟蹋庄稼而不管不问。自从他亲手抓捕甲鱼令厨师精心煎炒蒸炸,摆设“甲鱼宴”款待客人后,爬禾害虫才成了台湾人的美味佳肴。

他爱民如子,对临海次次严重的飓风灾害均能如实向上级禀报,并力陈减赋,均得到恩准,因此台湾人民还在台北修建了一座“荆山祠”,让他享受四时祭祀,至今香火不绝。他的精神和功德将永远留在台湾人民心中。

李宜青未遇前,曾在黄陂杨依的“文昌阁”教过书。

李宜青与谢氏夤缘深长,有一件事可说明。谢氏先祖谢明河家住钓峰贵富坪,是李宜青在杨依教书往返琳池的必经之地。有年大年三十除夕,李宜青回家过年,经过谢明河的门口时日已西下。谢明河看见天色已晚,就主动提出把毛驴借给他,好让他早点回去赶上年夜饭。

虽然有点熟悉了,但李宜青总觉得不好意思,更担心的是,如不能及时归还耽误人家的农活。谢明河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告诉他:“这不要紧,到家后你只要放开缰绳,毛驴识路就会自己回家。”李宜青见说得实在,就骑上毛驴赶团圆饭去了。

到家后,李宜青总是怕毛驴丢失,并没有放开缰绳让它回去,而是加足草料,把驴养得肥肥壮壮,吃完“七种羹”回私塾时才把毛驴送回。从此两人交情日深,一位先生与一位农夫竟成了好友。在他考上进士后,李宜青并没有忘记这位田舍翁,送给谢明河一把宝刀作纪念。

后来,谢明河把儿子谢经国过继给其兄谢明江,这把宝刀就跟着到了杨依。民国时期有人在族人谢瑞文家中看到过,宝刀非常锋利,刀柄镶嵌了很多宝石,闪闪发光。因此村人讹传这是把“上方宝剑”,所向披靡。遇上孕妇难产,常请去镇邪。开头似乎有效果,后来却是不灵了,据说是因为进了血间被污所致。

谢瑞文是秀才,又生在富裕之家,但却是个不幸之人,他的独生子早夭。夫妇去世后,宝刀就不见了。后来曾有人寻找过宝刀的下落,看到的只是一把长满铁锈的钝刀,没有刀鞘,乃无用废铁。

宝刀虽然遗失,但李宜青以“年家姻弟”的名义,为杨依珍溪东山谢氏所撰的《乾隆壬辰谱序》将永世流传。

他在序中称:“于今,为烈而门户迭起,尤莫司马代之王谢。”他盛赞:“监川内史(谢)灵运高文伟绩,史不胜书。”“瓜瓞绵绵、星罗棋布,此亦如昆仑之水,九曲入中国,支分派衍,纷纶四布,应天星而遍地轴,乌能量其所至哉!”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百姓的真实写照。

同为客家人,四海一家亲。那对来自台湾的石狮,至今还踞守在李宜青的家乡琳池。它们是台湾人民的忠实使者,永远也不会离开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祖居地究竟在何处?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议不休的问题。最近新发现的清光绪《府江戚氏族谱》(以下简称《戚氏族谱》)以及围绕着此问题展开的调查,揭开了戚继光祖居地及远祖之谜:戚继光的祖居地原为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湖江乡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迁往山东,戚继光是赣南客家的后裔。

据山东《戚继光志》,戚继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东蓬莱的前六代,即戚详——戚斌——戚桂——戚谏——戚宁——戚景通(戚继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则为空白。据《戚氏族谱》所载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戚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礼、仲贤、仲开(无后);三世:元海、元达;四世:均福(元达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处族谱注曰:“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

我们认为,夏府戚氏六世祖戚明德就是戚继光的六世祖戚详。根据有四,其一,两地世系相接,蓬莱戚继光家族是“六世祖戚详”之前祖先世系不详,夏府戚氏(明德一支)是六世祖明德之后记载中断,前后恰恰相衔接;其二,徙居时间相同,戚明德“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戚详“从戎”时间,一般也认为是在元末明初,大致相同;其三,徙居地点相同,据《明史·戚继光传》:戚继光祖先“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其祖先迁徙之后的定居点为山东登州,亦即蓬莱。《戚氏族谱》记载明德“徙居山东登州”,两者相吻合;其四,徙居原因相合,所有有关戚继光祖先迁居山东的记载都认为,迁居原因是戚详立有战功,《戚氏族谱》记载是“从戎立功”,完全一致。

这么多的相同和一致,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偶然的巧合。

另,调查获得的资料还可直接证明戚继光与夏府戚氏的血缘关系。兹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证。

第一,族谱资料之证。证一,据戚斌《戚氏族谱序》: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长者,长者说:“幼时,戚将军继光来京,寓我家,语我父曰:‘吾祖世职登州,尔祖戎定边卫,今虽异处,原同一家。’”因此,他断定戚继光祖上出自夏府戚氏。证二,据《戚氏族谱》所录熊秉哲《太学戚君传》:“与遇老人字光乾者,叙及原系赣州戚氏……又云,少时会见戚宫保,亦云是同祖所分。”证三,魏礼《戚氏族谱序》:“明嘉隆间有太保继光者,所至立勋,庸著戚氏《新书》,亦府江之苗裔也。”

由这些记载可知,戚继光自己也认为他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是“同祖所分”,清代著名学者魏礼则明确指出戚继光是“府江之苗裔”,这都证明了戚继光与夏府戚氏存在着血缘关系,其祖居地是夏府。

第二,祠堂对联之证。祠堂前厅仪门两边墙面向中堂联:太保新书捍卫家国,西江问鼎光耀中华。祠堂中厅石柱对联:联血族崇尚武精神实纪新书勿忘祖烈,承先志辅佑文治理儒行经籍蔚为国光。

第一联的“太保”是指戚继光所任的官名,《新书》是戚继光撰写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第二联的《实纪》和《新书》分别指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该祠堂修建于元明之际,最后一次重修距今也有百年之遥,上述对联被郑重其事地刻于祠堂的墙面和石柱上,说明夏府戚氏对此很早就产生了一种共识,即戚继光为夏府戚氏的后裔。

第三,调查口碑资料之证。最近,由江西省赣县政协牵头组成的“戚继光祖籍考证工作小组”前往山东省蓬莱市进行调查考证,调查工作不仅得到当地政协以及戚继光后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获得了重要的佐证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的第十一代后裔戚兆华谈到,小时候其先人曾对他说过: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遥远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赣州的古称)——这是戚继光祖居地研究方面的极为重要的口碑资料,它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当源自祖传的说法。这有力地说明,《戚氏族谱》所载戚继光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之言并非虚拟,说明夏府是戚继光的祖居地这一观点,得到了山东戚继光后裔与夏府戚氏双方的认同。在戚继光祖居地的研究方面,两地资料相互印证,两地有关戚继光祖先的世系实现对接,填补了“戚继光远祖活动情况不详”这一空白。

戚继光祖居地研究的这一新进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在历史研究方面,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祖居地的新发现对于这样一位杰出历史人物的研究来说,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次,在客家研究方面,客家研究已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在客家研究中,客家历史人物(包括客家后裔)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戚继光祖居地及客家后裔身份的确定,无疑为客家研究增添了新的亮点;第三,在促进赣南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赣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是“先贤过化之地”,赣州市还是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戚继光祖居地考证的新成果,将大大提高赣南的知名度与文化品位,同时,通过宣传推介,还可能掀起“戚继光祖居地旅游”热,从而促进赣南旅游业的发展。
谢谢你能问这个问题呵呵

Ⅳ 关于贾姓的历史名人

1、贾思勰:北魏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郡(治高阳,今属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约在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间(533~544),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

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网络全书。

2、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唐朝中期宰相,地理学家、政治家。是唐朝玄、肃、代、德、顺、宪宗6朝元老。天宝十年(751年),贾耽走上仕途。乾元元年(758年),贾耽出任贝州临清县县尉,转任绛州正平县县尉,升任度支判官。

贞元九年(793年),被封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转任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任检校司空,封为魏国公。永贞元年(805年),贾耽病逝。追赠太傅,谥号“元靖”。大中二年(848年),贾耽被绘像在凌烟阁中。

3、贾步纬:清代著名天算家。贾步纬是少有的兼通英文的职员,把毕生精力贡献于译书事业,在洋务运动中为译介西学和简化计算做出了重要贡献。贾步纬是中国引进西方计算器的第一人,亲自领导和购买了从英国进口的大型计算器。

4、贾司光: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部。曾任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讲师。1952年留学苏联,1957年获基洛夫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副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主持研究的航天生命保证系统医这工程研究与应用的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曾获三级解放勋章。

5、贾山:颍川人。约汉文帝元年前后在世。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事文帝,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其后,帝下铸钱令山又上书谏阻,遂禁铸钱又讼淮南王无大罪,宜亟令返国,言多激切,然终不加罚。山有论文八篇,《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今不存。

Ⅳ 合阳县的历史名人有谁

曹全、伊尹、 太姒、雷敬儿、雷有终、王镇、范燧、车朴、王异、魏天命、雷翀、党守素、雷德骧、雷简夫李灌、王又旦、雷学谦、雷茂林、康乃心、钱万选、张大有、王寀、褚峻、车顺轨

Ⅵ 历史上有哪位姓查的伟人

查继佐,《罪惟录》作者。史学家查慎行,诗人查慎行,字悔馀,查 升:清代书法家,字仲苇(1650-1707),号声山,浙江省海宁人。康熙进士,曾在朝廷任职。著有《淡远堂集》等。
查文徽:南唐休宁人。侍后主李煜,官至枢密副使。讨伐平建州王延政的时候立了大功,于是升迁为建州留侯。当时,吴越的军队占据了福州,文徽于是带领着他的军队攻克了福州。入城以后,他安抚百姓,但是不幸被陷在埋伏之中,被俘虏。后来被遣送回去,改任了工部尚书。文徽的三代都是做官的,他的儿子元方是建州的观察判官,他的孙子查道,是宋真宗的龙图阁侍制。 查伊璜:明清之交查氏名人。在《聊斋志异》与《觚胜雪莲》中记载有关于查伊璜的故事,大致是他与吴六奇将军的神交。在《鹿鼎记》中,被金庸发展成一段生动、有趣的情节。蒲留仙称伊璜先生“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觚胜》中称其为“才华丰艳,而风情潇洒。常谓满眼悠悠,不堪酬对;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想见查伊璜的风采。
查士标: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安徽休宁人,长期居住在扬州,擅长画山水,与孙逸、汪云端、僧弘仁等书画家一起被称为“海阳四家”。他的书法超妙入神,艺舟双楫》将他的行书列入佳品之上。
查慎行:清代诗人,名嗣琏(1650-1727),字夏重,浙江海宁人。多抒发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有《敬业堂集》。
查光佛:名能,又字竞生,湖北省人。清光绪三十三年考入武昌文普通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还没有毕业就剪去长辫加入了第四十一标当兵。后请了长假走出军营,居住在蛇山的蕲春学社。宣统元年,长沙抢米风暴发生,鄂军进入湖北镇压。查光佛于是与刘复基等人计划乘机举行起义,事情败露了,没有成功。宣统三年的武昌起义的第二天,被任命为都督府秘书。阳夏战争的时候,他在汉阳总司令部任职。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聘任他为稽查委员、同盟会鄂支部交际会会长;同年2月份被聘任为鄂省教育部副部长,五月去职。民国二年二次起义失败以后加入中华革命党,任职湖北讨袁军总司令秘书长及驻汉口特派员。民国九年任护法军政府总裁机要秘书。民国十一年任广州大本营秘书。民国十五年任江汉宣抚使参议。民国十八年任《中央日报》总编辑。民国十九年任中国国民党汉口市党部宣传部部长。民国二十年任中央党史编撰委员会编撰兼秘书。民国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在江苏常州病势。终年47岁。存世的著作有《武汉阳秋》。
查夷平:又名镇湖,号埠西。江西省修水人。早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毕业于烟台海军学校、广东海军学校、广东航空学校。曾任欧亚航空公司主任秘书,滇黔铁路督办署材料处处长,中央航空公司副经理。1949年11月,在香港参与组织中央、中国航空公司起义。后来担任中国民用航空业务处处长、民航总局顾问。他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曾经在长沙、苏州、上海等地从事琴学活动,组织了今虞琴社。曾经担任过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古琴研究会会长。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76年8月去世,终年81岁,编有《存见古琴曲谱集览》等。
查良镛:笔名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荆勋贤”。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查良铮:笔名穆旦(1918—1977),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Ⅶ 安徽历史名人

安徽省位于华东,省会合肥,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254万。安徽可以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试着举例一二,想到谁写谁,排名不分先后。

首先,晚清名臣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创立过淮军,在中国近代史上都留下他的身影。

Ⅷ 狼图腾第五章主要内容

《狼图腾》第五章主要内容:
罕见的白毛风之夜,愤怒的狼群发起了疯狂报复,对象是近百匹精心挑选出来的上等军马。草原上最勇猛的马倌巴图率领马群,那是一番如何惊心动魄的经历呀!

1、《狼图腾》写作、出版简介
《狼图腾》是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小说,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岁末定稿于北京,2004年4月出版。该书在中国出版后,被译为30种语言,在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截至2014年4月,在中国大陆再版150多次,正版发行近500万册,连续6年蝉联文学图书畅销榜的前十名,获得各种奖项几十余种。海内外报刊和网络新媒体对《狼图腾》的研究论文和论著有上千篇、种。

2、内容简介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大陆内蒙古最后一块靠近边境的原始草原。这里的蒙古牧民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生态特点,他们自由而浪漫地在草原上放养着牛、羊,与成群的强悍的草原狼共同维护着草原的生态平衡。他们憎恨着狼――狼是侵犯他们家园的敌人;他们同时也敬畏着狼――草原狼帮助蒙古牧民猎杀着草原上不能够过多承载的食草动物:黄羊、兔子和大大小小的草原鼠。草原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图腾。狼的凶悍、残忍、智慧和团队精神,狼的军事才能和组织分工,曾经是13世纪蒙古军队征战欧亚大陆的天然教官和进化的发动机。正是蒙古民族的历史和神秘,草原的广阔和浪漫,将本书的主人公、一个叫陈阵的北京青年带进了草原。很快,陈阵发现草原并不全是浪漫和自由。牧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必须和狼进行战斗。他亲眼目睹蒙古的女人和小孩与偷袭羊群的狼――像豹子一样大的狼――徒手搏斗。也曾误入狼群、并亲眼看见群狼怎样在头狼的指挥下,调兵遣将围猎几百只黄羊。但是,人却抢了狼储存的食物。为了报复人的贪婪,狼利用冬季风雪和夏季蚊灾的掩护,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偷袭军马群的残酷而壮烈的战役。于是人又被激怒了。来自于农耕民族的干部不顾蒙古牧民的反对,开始了大规模的围猎狼群的战斗。狼在死亡前的尊严和牺牲精神震撼了陈阵。陈阵和他的朋友亲自掏了一窝小狼,并且养了其中的一只。他要通过一只小狼的成长,探索狼的习性和狼的哲学。通过一系列的令人陶醉的有趣的故事,陈阵发现狼是动物中唯一不可驯服的、十分神秘的动物。比如,第一次面对食物或者面对大批食物的时候,会举行跑圈,类似现代宗教的感恩仪式或者祭祀;比如,狼一旦离开大地就会颤抖无力,又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进而,陈阵又发现蒙古民族不仅将狼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崇拜的对象,而且,死后又将自己的尸体放到狼出没的地方,实施“天葬”。蒙古牧民相信狼会将他们的灵魂带上“腾格里”(蒙语:天)。狼是蒙古人敬畏的敌人,也是他们相伴一生、甚至是来生的朋友。正是蒙古人带着狼的精神征服了差不多半个地球,开通了东西方商业贸易与文化的交流。陈阵和他的来自于北京的青年朋友,因为狼的缘故和牧民融为一片。但是,他们无法阻挡来自于农耕文化和文革时期的错误政策对草原生态的破坏。他们首先用现代武器杀狼,将仅存的狼驱赶到边境外。进而,大片的开垦草原土地。几年以后,草原上鼠害横行,大片的草原沙化。在作品的最后,也就小说的尾声,来自于蒙古草原的沙尘暴已经遮天避日地肆虐北京,浮尘甚至飘过大海,在日本和韩国的天空游荡……
人类失去的不仅是草原不仅是狼,真正失去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失去的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图腾:自由、独立、顽强、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决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严。这是《狼图腾》的主题和作家悲怆的呼唤。
最终,草原上的牧民结束游牧生活开始了定居生活 ,草原沙化面积增大,草原上的狼也基本消失了。

阅读全文

与最新章节威加海内第四五五章历史名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