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计量单位的来历
教学内容:课本第88、89页,练习十七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各类量相邻计量单位的进率。
教学难点: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量物体的长度、量土地的面积、称物体的重量、计算劳动的时间等等。像计量长度、面积、时间等这些活动都用哪些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常用的计量单位)
二、新授
1、总结归纳长度单位。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引导学生从大到小说出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并板书。
再让学生在米尺上找一找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1千米有有多长。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填写书上的表,填完后再说一说它们间进率。
2、总结归纳面积单位。
(1)提问:回忆一下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这些单位有多大。
(2)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结合方格图回答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怎样从小到大排列这些面积单位?再把结果填到书上。
3、归纳总结质量单位。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吨、千克、克。
(2)你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吗?
让学生填写89 页的质量单位表。
(3)教师把“1千克”重的一袋食盐让学生亲自掂一掂,使学生对1千克实际有多重有明确的表象认识。
4、归纳总结时间单位。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
板书:年、月、日、时、分、秒、世纪。
(2)教师说明日、平年、闰年的来历。
日(天):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一日。
年: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一年。
平年:由于旋转一周的时间不是整天数,而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所以就规定1平年=365天。
闰年:由于4个平年就少算一天,所以规定一般4年加一天,该年就叫做闰年,有366天。这一天加在二月份。
世纪的算法:100年是一个世纪。从公元元年到100年是一世纪,从公元101年到200年是2世纪……从公元1901到2000年是二十世纪。今年是2002年,是21世纪。
(3)整理时间单位表。
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归纳说明:
时间单位不是十进的,因此要认真记住。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2、练习十七第1、2、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3、4题
B. 测量发展史的小故事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测量工作开始得很早。春秋战国时编制了四分历,一年为365.25日,与罗马人采用的儒略历相同,但比其早四、五百年。南北朝时祖冲之所测的朔望月为29.530588日,与现今采用的数值只差0.3秒。宋代杨忠辅编制的《统天历》,一年为365.2425日,与现代值相比,只有26秒误差。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准确数据,在于公元前四世纪就已创制了浑天仪,用它来测定天体的坐标入宿度和去极度(相当于现代赤道坐标系统的赤经差和90。——赤纬)。汉代张衡改进了浑天仪,并著有《浑天仪图注》。元代郭守敬改进浑天仪为简仪。用于天文观测的仪器还有圭、表和复矩。用以计时的仪器有漏壶和日晷等。在地图测绘方面,由于行军作战的需要,历代帝皇都很重视。目前见于记载最早的古地图是西周初年的洛邑城址附近的地形图。周代地图使用很普遍,管理地图的官员分工很细。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古地图是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陪葬的占长沙国地图和驻军团,图上有山脉、河流、居民地、道路和军事要素。西晋时裴秀编制了《禹贡地域图》和《方丈图》,并创立了地图编制理论——《制图六体》。此后历代都编制过多种地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南北朝时谢庄创制的《木方丈图》;唐代贾耽编制的《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固》及《海内华夷图》;北宋时的《淳化天下固》;南宋时石刻的《华夷图》和《禹迹图》(现保存在西安碑林);元代朱思本绘制的《舆地图》;明代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相当于现代分幅绘制的地图集);明代郑和下西洋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清代康熙年间绘制的《皇舆全览图》;1934年,上海申报馆出版的《中华民国新地图》等。我国历代能绘制出较高水平的地图,是与测量技术的发展有关连的。我国古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丈杆、测绳(常见的有地笆、云笆、和均高)、步车和记里鼓车;测量高程的仪器工具有矩和水平(水准仪);测量方向的仪器有望筒和指南针(战国时期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出现人工磁铁制成的指南针)。测量技术的发展与数理知识紧密关连。公元前问世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都有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测量的记载。三国时魏人刘微所著的《海岛算经》,介绍利用丈杆进行两次、三次甚至四次测量(称重差术),求解山高、河宽的实例,大大促进了测量技术的发展。我国古代的测绘成就,除编制历法和测绘地图外,还有:唐代在僧一行的主持下,实量了从河南白马,经过浚仪、扶沟到上蔡的距离和北极高度,得出于午线一度的弧长为132.31KM,为人类正确认识地球作出了贡献。北宋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磁偏角的发现。元代郭守敬在测绘黄河流域地形图时,“以海面较京师至汀梁地形高下之差”,是历史上最早使用“海拔”观念的人。清代为统一尺度,规定二百里合地球上经线1。的弧长,即每尺合经线上百分之一秒,一尺等于0.317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测绘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和统一了全国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建立了遍及全国的大地控制网、国家水准网、基本重力网和卫星多普勒网;完成了国家大地网和水准网的整体平差;完成了国家基本图的测绘工作;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和南极长城站的地理位置和高程的测量;配合国民经济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例如进行了南京长江大桥、宝山钢铁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工程的精确放样和设备安装测量。出版发行了地图1600多种,发行量超过11亿册。在测绘仪器制造方面,从无到有,现在不仅能生产系列的光学测量仪器,还研制成功各种测程的光电测距仪、卫星激光测距仪和解析测图仪等先进仪器。测绘人才培养方面,已培养出各类测绘技术人员数万名,大大提高了我国测绘科技水平。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测绘科技发展更快,例如GPS全球定位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全国GPS大地网即将完成;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我国第一套实用电于地图系统(全称为国务院国情地理信息系统)已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室建成并投入使用;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测绘科技水平,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发愤图强,励精图治,是能迅速赶上和超过国际测绘科技水平的。网络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C. 中国测量的历史
中国计量单位史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掬,两手谓之溢”。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则表明当时已经以名人为标准进行单位的统一,出现了最早的法定单位。商代遗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长度约合16厘米,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尺上的分寸刻划采用十进位,它和青铜器一样,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商代牙尺
汉代政治经济皆如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制。西汉末刘歆将秦汉度量衡制度整理成文,使之更加规范化,条理化,后收入《汉书·律历志》,成为最早的度量衡专著。
中国古代度量衡与数学、物理、天文、律学、建筑、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商鞅为统一秦国度量衡而于公元前344年制造的标准量器铜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用度量审其容。方升遗存至今。战国时齐的一件标准量器栗氏量包括升、豆、三个容量单位。《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作这件量器时冶炼青铜和铸造的技术条件及所包括的各个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
长度单位的规定 秦汉时尺长约合今23厘米。南朝太史令钱乐之依照当朝尺长(合今24.5厘米)更铸张衡浑天仪。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下令统一度量衡,用北朝大尺(长30厘米)作为官民日常用尺,用南朝小尺测日影以冬至和夏至。唐代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宋代司天监的圭表尺、元代郭守敬造观星台所标的量天尺都采用隋唐小制。1975年,天文史家从明代制造的铜圭残件上发现当时量天尺的刻度,考定尺长24.525厘米, 与钱乐之浑天仪尺度相符。在 1300多年间,量天尺尺值恒定不变,保证了天文测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日常用尺,则历朝趋向变大。
重量单位的规定 春秋中晚期,楚国制造有小型衡器——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 。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一铢重0.69克,一两重15.5克,一斤251.3克,十枚相加约500克,为楚制二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铜衡杆,正中有拱肩提纽和穿线孔,一面显出贯通上下的十等分刻线,全长为战国的一尺。形式既不同于天平衡杆,也不同于秤杆。可能是介于天平和杆秤之间的衡器。战国不仅广泛使用衡器,对杠杆原理也有透彻的认识。《墨经·经下》即有精辟论述。秦汉以后杆秤流行。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的内在联系 中国很早就以长度作为基本量,由它推导出容量和重量。因此,如何确定一个恒定不变的长度单位,成为历代探讨和争论的课题。《汉书·律历志》:度“起于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即以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的长度为9寸,选用中等大小的黍子,横排90 粒为黄钟律管之长,100粒恰合一尺。律管容积为容量单位一龠,10龠为合,10合为升,一龠之黍重12铢,24铢为两,使度量衡三者建立在物理量的自然基准之上。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汉书·食货志》记有“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汉书·礼仪志》中有:“水一升,冬重十三两。”清康熙年间规定以金、银等金属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后发现金属纯度不高影响标准精度而改用一升纯水为重量标准。这种利用重量确定度量衡单位的方法在世界度量衡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商鞅方升
国际公制在中国的推行 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度量衡制。清乾隆帝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在钦定《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万国权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营造尺相当于米制32厘米,库平两约合37.3克。
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拟订划一度量衡制和推行章程。商请国际权度局制造铂铱合金原器和镍钢合金副原器,次年制成运回中国。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市用制”作为过渡,即1公尺为3市尺,1公升为1市升,1公斤为2市斤。改革后的市制适应民众习惯,又与公制换算简便,逐渐为民众接受,1949年后,市用制通行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采用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单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自1991年1月1日起,法定单位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D. 古代及外国长度测量的历史
中国古代测量里程用的工具叫“记里鼓”,分上下两层。每行走一里,上层敲鼓一次;每行走十里,下层敲鼓一次。该工具的应用并不普遍,只有朝廷才有
E. 有关长度的科学故事
泰勒斯侧金子塔高度的故事:-------
科学家档案:泰勒斯(公元前624年至前547年),出生在小亚细亚爱奥尼亚西岸的米利都城的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他年轻时,曾到很多国家游学。回到家乡米利都后,他创办了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爱奥尼亚学派,并继续从事哲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是这样评述泰斯勒的:他是希腊最古老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几何学家,是古希腊第一位享有世界声誉,有“科学之父”和“希腊数学的鼻祖”美称的伟大学者。
提起埃及这个古老神秘、充满智慧的国度,人们首先想到的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000多年。古埃及人民仅靠简单的工具,竟能建造出这样雄伟而精致的建筑,真是奇迹!虽历经漫长的岁月,它们如今仍巍峨的送礼者。但是,在金字塔建成的1000多年里,人们都无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他们实在太高大了。
约公元前600年,泰勒斯从遥远的希腊来到了埃及。在此之前,他已经到过很多东方国家,学习了各国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到埃及后,他学会了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规则。他学到的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千古难题吗?
泰勒斯已经观察金字塔很久了:底部是正方形,四个侧面都是相同的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要测量出底部正方形的边长并不困难,但仅仅知道这一点还无法解决问题。他苦苦思索着。
当他看到金字塔在阳光下的影子时,他突然想到办法了。这一天,阳光的角度很合适,他把他底下的转自http://www.dljs.net所有东西都拖出一条长长的影子。泰勒斯仔细地观察着影子的变化,找出金字塔地面正方形的一边的中点(这个点到边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并作了标记。然后他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并请人不断测量他的影子的长度。当影子的长度和他的身高相等时,他立即跑过去的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做标记的中点的距离。他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
当他算出金字塔高度时,围观的人十分惊讶,纷纷问他是怎样算出金字塔的高度的。泰勒斯一边在沙地上画图示意,一边解释说:“当我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时,我和我的影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当我的影子和我的身高相等时,就构成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二这时金字塔的高(金字塔顶点到底面正方形中心的连线)和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底面正方形中心的连线也构成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这个巨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腰也相等。”他停顿了一下,又说:“刚才金字塔的影子的顶点与我做标记的中心的连线,恰好与这个中点所在的边垂直,这时就很容易计算出金字塔影子的顶点与底面正方形中心的距离了。它等于底面正方形边长的一半加上我刚才测量的距离,算出来的数值也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
你能理解泰勒斯的计算方法吗?他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要知道泰勒斯身处的年代距离现在有2600多年呢!当时人们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要比现在少得多。泰勒斯因为善于学习,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终于解决了困惑人们很多年的难题。其实,你在平时的学习种植要注意了这几点,也可以像泰勒斯一样解决很多难题了。
参考资料: http://www.dljs.neT
F. 古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
在古代,人类为了测
量田地等就已经进行长度测量,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为长度的单位.但人的手、足大小
不一,在商品交换中遇到了困难,于是便出现了以物体作为测量单位,如公元前2400年出现
的古埃及腕尺,中国商朝出现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制造的新莽铜卡尺等.
数学明珠
古代埃及的丈量师与长度的测量
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罗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滥,淹没大片的田地,洪水带来的泥土覆盖在
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无法辨认,所以每当洪水退去以后,人们就要重新丈量土地,于是产生了最
早的几何学.几何学的愿意是”土地丈量”
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脚步等.但是这些方法在测量结果不需要很精确下使用.目前,
世界上主要用各种量尺来测量长度.常见的量尺有直尺,卷尺游标卡尺和测量器等.游标卡尺适合测量
一般尺难以测量的圆形物品,零件的孔径,厚薄等.精密度较高.
长度的计量单位是米,记作M.1978年,法国规定:以地球北极与南极之间相距长度的千万分
之一为一米.这项规定经过推广,现已作为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
我们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长度单位的由来
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制作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
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
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280腕尺.公元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
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寸”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
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
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由于人的高
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
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
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
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
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海谢茵进行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
0.512074督亚士(法国古尺).米尺采用十进制,长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
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年,17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
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尺,并用铂金做成长1020毫米,宽和高各为20毫米的X型标准尺,
在尺的中间面的两端各刻三条线,在0摄氏度时,其中两条线的距离恰好为1米.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在变化,因此米尺也不够准确;另外,国际米
尺原型在刻画上也存在着缺陷,影响了米尺的准确性.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大会上,决
议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波
长的1650763.73倍作为米.这种光米.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
G. 关于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故事
1米来=10分米 1分米源=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10dm=1m 10cm=1dm 10mm=1cm 1千米=1000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0mm=1cm(10毫米=1厘米) 1km=1000m(1千米=1000米) 1km=10000dm(1千米=10000分米) 1km=100000cm(1千米=100000厘米) 1km=1000000mm(1千米=1000000毫米) 1km=1000m=10000dm=100000cm=1000000mm 口决长度单位换算(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二年级数学 1m=10dm=100cm=1000mm(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dm=10cm=100mm(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1cm=10mm(1厘米=10毫米) 1000mm=100cm=10dm=1m(1000毫米=100厘米=10分米=1米) 100mm=10cm=1dm(100毫米=10厘米=1分米
H. 中国古代测量单位“ 丈 " ,"尺" 的由来!
传说我国在夏代禹把自己的身高定为一丈,再划分为
10
等份,每分定为一尺。据说“丈内夫”一词就容出典于此。汉代把
100
粒粟子排列的长度定为一尺,也有用大拇指和中指伸直的长度定为一尺的。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些量度方法都不运用了。于是,出现了用木板、骨片、竹片及金属板等制成的固定尺,但这些尺的尺度与我们现在的市尺长度是不相等的。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交往的频繁,度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I. 长度单位米的由来
米
meter
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国民议会命令法国科学院制定新的十进制的度量衡制度,该院认为要确保基本单位恒定不变,应以自然的物理量为基础,并决定以经过巴黎子午线1/4
周长的千万分之一为1米,并翻山过海
,
从敦刻尔克实测到地中海的小岛上
,弧长
9°40′。推算出这个基本单位的长度
,称为1
米,源自希腊文metron,意为长度。用铂制作米的标准原件,后称存档米原器。1889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铂铱合金复制存档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国际标准
。但这类原器复制不易
,精度也不高。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将定义更改为86Kr原子的2p10与5d5能级间跃迁辐射在真空中的波长的1650763.73倍。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根据当时已准确测定的真空光速值重新定义
:“米是光在真空中于
1/299792458
秒内行进的距离。”把米的定义建立在极重要的自然的物理量的基础上。米用符号m表示。
J. 古人时如何测量长度的
在古代,人类为了测
量田地等就已经进行长度测量,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为长度的单位。但人的手、足大小
不一,在商品交换中遇到了困难,于是便出现了以物体作为测量单位,如公元前2400年出现
的古埃及腕尺,中国商朝出现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制造的新莽铜卡尺等。
数学明珠
古代埃及的丈量师与长度的测量
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罗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滥,淹没大片的田地,洪水带来的泥土覆盖在
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无法辨认,所以每当洪水退去以后,人们就要重新丈量土地,于是产生了最
早的几何学.几何学的愿意是”土地丈量”
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脚步等.但是这些方法在测量结果不需要很精确下使用.目前,
世界上主要用各种量尺来测量长度.常见的量尺有直尺,卷尺游标卡尺和测量器等.游标卡尺适合测量
一般尺难以测量的圆形物品,零件的孔径,厚薄等.精密度较高.
长度的计量单位是米,记作M.1978年,法国规定:以地球北极与南极之间相距长度的千万分
之一为一米.这项规定经过推广,现已作为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
我们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长度单位的由来
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制作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
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
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280腕尺.公元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
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寸”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
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
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由于人的高
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
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
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
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
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海谢茵进行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
0.512074督亚士(法国古尺).米尺采用十进制,长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
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年,17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
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尺,并用铂金做成长1020毫米,宽和高各为20毫米的X型标准尺,
在尺的中间面的两端各刻三条线,在0摄氏度时,其中两条线的距离恰好为1米.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在变化,因此米尺也不够准确;另外,国际米
尺原型在刻画上也存在着缺陷,影响了米尺的准确性.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大会上,决
议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波
长的1650763.73倍作为米.这种光米.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