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文《陵川的名人》400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的,俗话说得好,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有一个辛苦勤劳的农民。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村的一位农民——王大伯。
王大伯今年四十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他的皮肤很黑,短头发,经常戴一顶草帽,穿一件很旧的褂子,显得又瘦又矮。但他种起田来一点儿也不含糊。
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里治农药、除草……干的是辛辛苦苦,也可算是兢兢业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种了几十亩田。从一开始一贫如洗到现在不愁吃喝。
王大伯不仅勤劳,而且充满了智慧。王大伯一开始不懂得种田的经验,所以吃了亏,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到处请教别人,自己也买了关于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种田有关的书。自己不识字,就让家里人读给他听,然后用心钻研,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他经常说:“种田看起来简单,学问确实有不少呢!”
有一次,大家买种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买了同样的种子。只有王大伯和他们不同。有些人问他为什么买这种种子。他说:“凭我的经验,今年的天气适合这种种子。”果然,最后他收获的要比别人多很多。慢慢地他开始富裕了,最后用起了机械化。从此,他就成了我们村的名人。
种田虽然让王大伯辛苦了好一阵子。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真是苦也粮食,甜也粮食。
② 陵川县的历史沿革
陵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塔水河遗址、西瑶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万年前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遗址位于今陵川夺火乡塔水河畔,1985年出土了一个六龄童头盖骨化石及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石制品、灰烬层、烧骨、破碎骨片等。
陶唐时代,尧分天下为九州,属冀州之域,陵川地区是尧舜两个部落的地盘。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
夏商两代,均为冀州所领,且属于 “王畿”之地。
西周初期,陵川地区属于晋国的封邑。后为北狄所据,至春秋中期复为晋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被正式册命诸侯,三分晋地,陵川地区当时隶属于韩。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赵,上党太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即以17城归赵,陵川地区为赵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长平大战后,陵川地区归于秦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陵川地区属上党郡。
西汉初期,汉武帝始置并州,领上党、雁门、河东等郡,陵川地区划归上党郡泫氏县。
东汉大致沿用西汉旧制。
三国时期,陵川地区属曹魏。
西晋政权建立后,泫氏县仍属并州上党郡。晋光熙元年(306年),陵川地区为北汉领土。晋永嘉五年(311年),刘渊族人刘翟攻陷长安,北汉之平阳以东地区皆归羯人石勒,陵川地区也在其内。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赵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地区属后赵。东晋孝武十一年(383年),西燕慕容永称帝,始置建兴郡(郡治阳阿城),陵川地区属建兴郡,称泫氏县。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罢建兴郡为建州,领高都、安平、长平、泰宁四郡。由原泫氏县分置平高县,二县都隶属建州长平郡,郡治设于泫氏。陵川地区当时划归平高县。北齐末,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把泫氏县并入。
北周灭北齐后,于周建德三年(574年)并高都、长平二郡置高平郡,属建州,陵川地区为建州高平郡所辖。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郡,改建州为泽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划高平县东之一始部置陵川县。陵川立县不久,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郡,泽州改置为长平郡,陵川属长平郡。隋义宁元年(617年),长平郡复改为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泽州为盖、建、泽三州。于高平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等四县。其中的盖城县为设置盖州的同时,在陵川境内西南部新置县,其范围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两县接近陵川边境的一些地方。盖城县治在今陵川西南21.5公里的盖城村。唐武德六年(624年)建州废入盖州。武德九年,并废丹川、盖城两县。原盖城县所领的地区,分别划归陵川和高平二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盖州废入泽州,全国分为10道,泽州陵川县属河东道所辖,州治由端氏迁回晋城。
唐天保元年(742年),泽州改高平郡,陵川县属高平郡所辖。唐乾元元年(758年),高平郡复为泽州,陵川县复属泽州。
五代十国时期,陵川沿革时有变更。唐末属泽州、隶昭义节度、河阳节度等。后晋属泽州、昭义军。当时因梁、晋时常争夺泽州,陵川县时属梁,时属晋,时属时间都不长久。
宋太宗时,划全国州郡为15路,陵川归河东路泽州(或称高平郡)所领。
金天会五年(1128年),泽州改南泽州,陵川属南泽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复为泽州,陵川县属之。
金元光二年(1224年),升泽州为忠昌军节度,陵川属忠昌军节度。
元纪祖中统元年(1260年),置泽州司侯司。陵川县隶泽州司侯司,属河东山西道,为腹里。元代确立行省制度后,陵川仍隶泽州司侯司,属中书省平阳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属中书省晋宁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泽州直隶州,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冀宁道,陵川县隶属于泽州直隶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泽州府,陵川为山西省泽州府所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5县之一,直至清末未变。
民国三年后,撤销泽州府。山西分为雁门、河东、冀宁3道。陵川属山西省冀宁道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裁道,实行省、县二级制,陵川又直接归山西省政府辖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西实行专署建制之后,陵川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该专署原为阎锡山所辖政权机构,不久变为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政机构。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爆发后,陵川成了国民党晋东南和豫北一带的活动中心。国民党在其所占领的地区,设立了军区设计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军侵占陵川后,把陵川划归上党道。1943年,太行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两县边境划出一部分,设立陵高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区日益扩大,行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废陵高县,恢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的建置。1945年12月,属太行第四专区。辖7县1市(除陵川之外其余都在豫北),专区初驻沁阳紫陵镇,后移焦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焦作之后,一度迁至陵川盖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下半年,撤销边区建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之后,陵川划归太行第三专区。专区所辖各县在原晋东南地区。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撤销太行行署,恢复原山西省建制,陵川归属山西省第三专区。
1958年省府调整行政区划,改为晋东南专区,陵川仍归其属。1958年11月,于原陵川地区设陵川联社。
1959年2月,改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县恢复原建制。
1985年晋东南地区撤销,陵川归晋城市管辖。 2001年,调整陵川县乡镇行政区划,由5镇13乡调整为9镇3乡,乡镇平均人口2.09万人,平均面积146.43平方千米:撤销曹庄乡、城关镇,合并设立崇文镇。撤销丈河乡、附城镇,合并设立新的附城镇。撤销侯庄乡、潞城乡,合并设立潞城镇。撤销横水河乡、马圪当乡,合并设立新的马圪当乡。撤销马武寨、古郊乡,合并设立新的古郊乡。撤销冶头乡、六泉乡,合并设立新的六泉乡。撤销杨村乡,设立杨村镇。原礼义镇、平城镇、西河底镇、秦家庄镇、夺火乡镇建制保持不变。
2012年,陵川县辖7镇5乡,410个行政村,1312个自然村,总户数量级61729户,其中农户57903户,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6万。 2013年,陵川县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2534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0882公顷,比2012年减少310公顷。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7399公顷,小麦种植面积278公顷。 2013年,陵川县全年粮食总产量11.83万吨,比2012年减产3.43%;其中,夏粮产量791吨,比2012年减产24.5%;秋粮11.75万吨,比2012年减产3.3%。2013年,陵川县全年油料产量1011吨,比2012年增产0.8%;药材产量3289吨,比2012年增产52.8%;水果产量2137吨,比2012年减产46.1%;蔬菜产量31480吨,比2012年增产2.55%。 2013年,陵川县全年肉类总产11923吨,比2012年增长36.8%。其中,猪肉产量10345吨,比2012年增长39.2%;牛肉产量88吨,比2012年下降44%;羊肉产量669吨,比2012年增长25.7%。2013年年末生猪存栏96595头,比2012年增长4.1%;生猪出栏116085头,比2012年增长13.9%。2013年年末牛存栏235头,比2012年下降75.2%;牛出栏155头,比2012年下降86.1%。2013年年末羊存栏59453只,比2012年增长18.4%;羊出栏49863只,比2012年增长40.5%。2012年年末禽存栏67.51万只,比2012年增长4.1%;禽出栏56.76万只,比2012年增长44%。2013年全年禽肉产量822吨,比2012年增长39%;兔肉产量95吨,比2012年增长69.6%;禽蛋总产量8099吨,比2012年增长37.8%;蚕茧总产量84吨,比2012年下降27%。
2013年年末,陵川县全县森林面积1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07%。2013年全年木材产量2528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45.65%。2013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20公顷,比2012年下降28%;四旁植树65万株,比2012年下降35%;育苗面积380公顷,与2012年持平。 2013年年末,陵川县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1.48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2%。机械耕地面积15840公顷,比2012年增长0.57%;机械播种面积12860公顷,比2012年增长3.71%;机械收获面积9660公顷,比2012年增长5.11%。全陵川县县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到10920万元,比2012年增长7%。 2013年末,陵川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15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7216.7万元,比2012年同比下降2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9.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比2012年增长8.2%,非公有制企业比2012年增长15.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比2012年增长0.58%,重工业比2012年增长10.2%。
2013年,陵川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209万元,比2012年下降4.36%,其中:煤炭行业36898.7万元,比2012年下降36%;农副食品加工业15630.7万元,比2012年增长16%;化工行业17007.8万元,,比2012年下降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1808.9万元,比2012年下降1.7%;冶炼行业35862.9万元,比2012年增长60%。 2013年,陵川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969.1万元,比2012年下降79.1%;实现利润-1252.9万元,比2012年下降105.7%;亏损企业亏损额6934.7万元,比2012年增长44.2%。 2013年,陵川县全县乡镇及民营经济增加值22.42亿元,增长4%;总产值67.89亿元,增长4.2%;营业收入58.13亿元,增长3.7%。 2013年,陵川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3亿元,比2012年增长29.2%。2013年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有2家,,完成总产值9224.2万元,比2012年增长102.9%;竣工产值5569.3万元,比2012年增长60.9%。 2013年,陵川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9.98亿元,比2012年增长31.2%。其中:第一产业46870万元,比2012年增长11.8%;第二产业114356万元,比2012年增长24.3%;第三产业138532万元,比2012年增长46.6%。2013年,陵川县全年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2013年完成投资10.1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7%。
2013年,陵川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9682.3万元,比2012年增长13.4%。分地域看,城镇92962.8万元,比2012年增长13.6%;乡村46719.5万元,比2012年增长13.1%。
2013年,陵川县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2012年增长24.5%,服装鞋帽、针、纺织类比2012年增长12%,化妆品类零售额比2012年增长9.7%,日用品类比2012年增长22.9%,汽车类比2012年增长2.9%,石油及制品类比2012年下降8.7%,文化办公用品类比2012年下降57.2%,书报杂志类比2012年增长9.8%,机电产品及设备类比2012年下降16.2%,其它类比2012年增长22%。
2013年,陵川县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582.5公里,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6亿元,比2012年增长6.7%。 2013年,陵川县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1953.94万元,比2012年增长22.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541万元,比2012年增长13.73%;电信业务总量10412.94万元,比2012年增长23.98%;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7840户,2013年年末达到185754户,比2012年增长34.7%;陵川县全县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7308户,增加5654户,比2012年增长26.1%。2013年,陵川县全年旅游企业个数为16个,共接待旅游人数275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73.2%,实现旅游总收入6.25亿元,比2012年增长46.4%。
2013年年末,陵川县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93106万元,比2013年年初增加19179万元,比2012年增长2.8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8479万元,,比2013年年初增加48293万元,比2012年增长12.07%。各项贷款余额261198万元,比2013年年初减少2178万元,比2012年下降0.83%。
③ 陵川古代的伟人都有谁
卫恒(1915—1967) 原名魏来玉。陵川县沙泊池村人。简易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师。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后任晋东南农救总会组织部长。中共“七大”代表。1948年任太岳四地委书记、军分区政治委员。1949年后历任中共运城地委书记,山西省委组织部长、省纪检委书记、省监察委员会主任、省委第二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山西省省长。并先后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和第二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省政协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致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
郝经(1223—1275) 元代国信使。字伯常,陵川人。郝天挺孙。幼遭金末兵乱。金亡后迁居河北,家贫好学,被守帅张柔、贾辅延为宾客,教育诸子,得读两家藏书。曾从学赵复,研习程朱之学。蒙哥汗三年(1253)初,应召对忽必列言治国安民之道,深得赏识,留在王府。九年,随忽必烈攻鄂州,建议与贾似道议和,北返争取汗位。中统元年(1260)以翰林侍读学士充任国信使,奉诏使宋,被奸相贾似道拘于真州达16年。元至元十一年(1274),忽必列再次兴兵攻宋,郝被释。回归途中患病,至大都不久去世。被稽留16年间,以著述为事,写成《续后汉书》、《春秋外传》、《周易外传》、《太级演》、《原古录》、《玉衡真观》、《行人志》等。有《陵川集》传世。
秦略(1162—1228)字简夫,自号本溪老人,金代陵川人。父名事轲,卓有诗名,又善书法。秦略出生于世代书香家庭,也以写诗见长。少年时,因举进士不第,即弃学不任,专以写诗为业。著有《西溪集》,已佚,《中州集》存诗十余首。
郝天挺(1160—1217) 金、元教育家。字晋卿,陵川鲁山村人。世代业儒,教授乡里,终身以教书为业。为人严峻直傲,教学重德,以“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为宗旨。金文学家元好问,少时随父居陵川,曾从师于天挺。贞佑中居河南,卒于舞阳(今属河南)。
张廷翰(981—969) 北宋武官。陵川人。初事后汉。后周时随世宗平淮南立军功,任殿前散都头都虞侯。宋朝建立后,领并州刺史。南征扬州有功,升为控鹤左厢都指挥使。太祖乾德年间兴师伐蜀,廷翰为归州路行营军马都指挥使,于夔州打败后蜀军,乘胜攻城掠地。以功升侍卫马步军都虞侯,领彰国节度使。卒赠侍中。
④ 山西历史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人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BR>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等在国内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谣舞蹈、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具有独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具有勤与俭的民风。刘胡兰精神、大寨精神、太旧精神、李双良精神激励着人们为争取新生活不断艰苦拚搏。
⑤ 山西陵川有哪些名人
附城秦三胜
⑥ 山西有哪些名人、名言、名胜古迹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其间高山峻岭,丘陵纵横,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
自然旅游资源
山西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造就了许多雄伟壮观、引人入胜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贵生物等自然景观,其自然旅游资源之丰富位列全国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而盐池、万年冰洞、火山群却是绝大部分省份所没有的。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当山、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全国十佳自然保护区之一的芦芽山、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保存有华北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的历山、太行山脉中奇绝险峻的太行大峡谷、王莽岭、黄崖洞,另有灵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庞泉沟等,山色不同,神态各异,分别以险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胜。有的可游览观赏,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访古寻幽,有的可供瞻仰。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这些名山大川犹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形成多处风光宝地,成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旅游资源。
洞石雄关:山西境内太行、吕梁、中条山中有多处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云洞、壶关紫团洞、盂县万花洞、玉华洞、太原天龙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体广阔,钟乳石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有的已对外开放,供人游览。省内地貌奇特,各大名山处处可见奇峰怪石,如芦芽山山峰形似芦芽,直插云霄;平走冠山顶似冠首;五台山的中台顶巨石堆积,名为“龙翻石”、北武当山巨大的“风动石”、灵石县的“灵石”,殊为奇特。奇峰险壁间形成了娘子关、雁门关、偏关、宁武关、平型关等多处雄关险隘。
清泉湖泊:山西水资源缺乏,但天然湖泊遍布全省各地,历年来又建造了多处水库、人工湖泊,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三晋大地上。山西泉源数以万计,分冷泉、温泉和矿泉三种。较大的冷泉有:朔州神头泉、五台般若泉、太原难老泉、清徐平泉、洪洞霍泉、临汾龙子祠泉等等;温泉有浑源汤头泉、忻州奇村泉、原平大营泉、定襄温泉、盂县温泉、夏县温泉、新绛温泉等。矿泉中以般若泉为代表。山西的天然湖泊有五台山北台顶天池、宁武天池、晋祠鱼沼、清徐东湖、平泉东湖、西湖、运城伍姓湖、盐池等;人工修建的水库有垣曲小浪底水库、万家寨引黄工程、磨滩拴驴泉水库、恒山水库、汾河水库、文峪河水库、浍河水库、漳河水库、漳泽水库等等,这些水资源已成为游览胜地。
激流瀑布:山西境内名气较大的瀑布有壶口瀑布、娘子关瀑布、王官谷瀑布、蟒河瀑布。壶口瀑布以壮阔著称,娘子关瀑布以秀美闻名。激流险滩在黄河中游多处可见,如壶口以下的龙槽激流、龙门“三激浪”,都使人感到雄伟壮观。
天气景象:山西气候季节性强,复杂多变,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又有开展多种温带旅游活动的条件,还可饱览奇特大气景观。五台山东台顶、历山舜王坪观“东海日出”可与泰山媲美,黄河孟门山“孟门月夜”景色迷人,五台山“宝光”堪称一绝。
珍稀生物:山西已建成12个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珍禽异兽深藏其中,褐马鸡、猕猴、娃娃鱼都是罕见的珍奇动物。
附:山西省风景名胜一览表
--------------------------------------------------------------------------------
人文旅游资源
山西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众多的古代建筑——宫观寺院、历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画、古城关隘、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传世珍宝及风情民俗、风味名食、烹饪技艺等文化遗产。“山西——中国古代艺术的博物馆”之称,已被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认同。
寺庙宫观:山西现存古代建筑,其数量之多和历史、艺术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已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据统计,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为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其中唐代的有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和芮城广仁王庙等,五代的有平顺大云院、平遥镇国寺万佛殿等,宋、辽、金代的有近百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晋词圣母殿,高平游仙寺、崇明寺、开化寺、大雄宝殿,辽金的大同华严寺建筑群,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应县净土寺正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晋城青莲寺大雄宝殿,长子崇庆寺万佛殿,汾阳太符观和文水武则天庙等。山西元代以后的古建筑保留更多。元代的永乐宫、广胜寺的建筑和壁画均为艺术珍品;北魏始建而重建于明代的悬空寺惊险奇特,中外独有;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筑群,作为净土宗道场的玄中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平遥双林寺,全国武庙之首的解州关帝庙等,都是明清时期的艺术杰作。此外,孟县藏山庙、介休后土庙、绵山回銮寺、万荣飞云楼、秋风楼,灵空山圣寿寺,临汾尧庙等,均各有千秋,闪烁着历史和艺术的光华。
历代古塔:省内历代古塔多达280多座,其中以应县佛宫寺释达塔、五台山白塔、代县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双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永济普救寺莺莺塔最为著名。
石窟造像:据考察,山西境内规模较大的石窟有北朝时期19处,隋唐时期21处,宋代2处,元代2处,明代5处,加上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共51处。以全国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云冈石窟为最,太原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长治羊头山石窟、平定开河寺石窟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城垣关隘:山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内外长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吕梁、阳泉等八个地、市境内,约计3500公里。有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娘子关、偏关等重要关隘。山西古城垣较为完整的有平遥城和娘子关城,平遥城除城墙外,城内鼓楼、城隍庙、街坊、店铺、民居都保持着明、清形制与风貌。
古代壁画:山西古建筑众多且大部分属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而这些寺观,又几乎全有壁画。据统计,山西寺观壁画,现仍有两万七千平方米之多。其中唐代壁画三十二平方米,五代壁画二十多平方米,辽代壁画十五平方米,宋代壁画八十六平方米,金代壁画四百四十多平方米,元代壁画一千四百三十多平方米,明代壁画二千三百多平方米,清代壁画二千九百一十多平方米。在这些壁画中,以芮城境内的永乐宫元代壁画称最。这些的殿宇全是元代建筑,各殿内墙面和拱眼壁上,满绘壁画,总面积以单面计算,达一百多平方米。
古代彩塑:山西现有古代彩塑近一万三千尊。其中唐代八十二尊,最有名的有五台山南禅寺彩塑,佛光寺彩塑;晋城古青莲寺彩塑等;五代时期十一尊,最有名的是平遥镇国寺彩塑;宋、辽、金时期三百九十四等,最有名的是大同华严寺辽塑、太原晋祠、长子法兴寺、晋城二仙观宋塑、朔县崇福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金塑等;元代三百八十六尊,最有名的是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明代五千八百七十八尊,最有名的是平遥双林寺彩塑和隰县小西天彩塑;清代彩塑,山西有六千余尊。
古文化遗址:山西发掘出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多处。属于旧、新石器时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遗址及合河遗址、襄汾丁村遗址、沁水下川遗址等,夏代以后的重要古遗址和墓葬有太原罗城春秋墓、侯马晋国古都遗址、朔州汉墓群、高平长平之战遗址、晋阳古城遗址等。文物、考古部门从这些古遗址古墓葬中发掘出大量钱币、陶器、石器、木器等珍贵文物,并不断有新的发现。
革命历史纪念地:近、现代的人民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给山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故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乡县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武乡王家峪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型关战役旧址、五台县松岩口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刘胡兰烈士纪念馆等,其它还有黄崖洞保卫战故址、左权将军牺牲纪念地、抗日华侨女英雄李林纪念馆、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毛泽东故居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记录了如火如茶的革命斗争史绩。
附:山西省历史名胜一览表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古称平城,北魏前期国都,辽、金时为陪都,称西京。素为晋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物古迹甚多,有公元453——495年(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以及上下华严寺、普化寺、九龙壁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县:平遥,从古城内发现的仰韶彩陶文化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在此生息。春秋时为晋国中都邑,汉为京陵县。北魏时平陶县治,因避讳太武帝名而改平遥县。平遥城内文物遗址甚多。现存的古城墙,是我国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始建于西周,明洪武三年扩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城内街巷、居民宅院富有民族特色,以及明代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城外双林寺、镇国寺以其精美的彩塑闻名中外。
代县:古州代县是晋北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之重镇,名胜古迹有雁门关、边靖楼、阿育王塔、杨家祠堂、赵杲观等。历史上陈子昂、李白、王昌龄、王维、李贺,范仲淹、元好问等都曾留下关于代县名胜古迹的传世之作。此外,代县拙中见巧的剪纸艺术,栩栩如生的面塑制作,精美艳丽的刺绣工艺等民间文化艺术无不光彩夺目,尤其是民间绘画更为人们所惊叹。
祁县:晋中宝地,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定居。现祁县县城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祁县名人辈出,有祁黄羊、王允、温峤、温庭筠、戴廷式等。闻名中外的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是清末民初的民居精品。祁县古城满街的古老店铺和寺庙,满城的砖雕石刻,油漆彩绘,古色古香。古籍藏书,历史文物,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祁县秧歌源远流长,元宵社火喜闻乐见,腊塑、面塑、剪纸维妙维肖,都充分体现了古老的黄河文化在祁县的深厚积沉。
新绛县:晋南商城,自北魏始设州置郡,是山西南部有名的古城和商贾之地,集隋、唐、宋、元、明、清文物于一城,主要有绛守居园池、绛州大堂、龙兴寺内室塔等。保存完好的《绛帖》,系全国四大名帖之一。此外还有绛州鼓楼、钟楼、乐楼、稷益庙壁画。新绛人杰地灵,荀子、王之涣、高克明、李毓秀等也都诞生在这里。
--------------------------------------------------------------------------------
民情风俗旅游资源
太谷、祁县、临汾、阳城、晋城、浑源、朔州、襄汾、定襄等地保存有大量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物。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祁县民俗博物馆、定襄民俗博物馆集中反映了晋南、晋中、忻州地区民间传统的岁时风俗、婚丧嫁娶、礼仪风俗、民间工艺和农业生产、文化娱乐活动等典型北方民俗风情。详细内容参见本站山西民俗
名特产品、风味小吃:杏花村汾酒、山西面食、平遥推光漆器、新绛云雕、漆刻器、大同铜器等产品,具有悠久历史,闻名海内外。
民歌艺术: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就有很大的成就,《诗经》中“唐风”、“魏风”包括《伐檀》、《硕鼠》都是山西民歌。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它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山西的民歌不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鲜明。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艺术风格上是很不相同的。河曲、保德、偏关一带的民歌,音调高亢,音行跳跃性大,因此听起来颇有塞上高原的那种特有的辽阔、雄浑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泼辣,朴素明快之中,又洋溢着诙谐、缠绵之美。忻州、定襄民歌,大同、阳高、朔县民歌,比起河曲民歌来,又各有其特色。左权民歌自成脉系,清新、柔媚。其中有不少“三拍子”情歌,这是其他民歌中所没有的。祁县、太谷民歌,还有寿阳、太原民歌,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较为灵活、自由、富于变化。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板,乡土习俗气味较重。沁源县的民歌善于抒发当地农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热烈感情,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民间舞蹈:许多专家们又称山西为“民间舞蹈之乡”。据唐人苏鹗著《苏氏演义》载,远在先秦,太原地区就有以“战蚩尤”为内容的较为优美的舞蹈流行于民间了。在运城侯村发掘的汉墓中,也曾发现过刻有男女舞伎相对起舞的“百戏楼”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发掘的唐代古墓中,还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山西的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到现在为止,大约还保留着二百余种。如:“鼓类舞”就有“花鼓”、“转身鼓”、“花庆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锣鼓”、“腰鼓”、“口含花鼓”、“牙鼓”等近二十多种。山西“花鼓”,形式多样,分高鼓(鼓挂胸前)、低鼓(鼓挂腰间)、多鼓(腰、胸、肩各挂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运城、临汾地区为盛。如万荣县十七个乡就有十三个乡有花鼓舞队。有的镇上每条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称为“花鼓之乡”。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晋。大体可分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汾孝地秧歌舞”、“原平风秧歌舞”、“左权小花戏舞”、“侯马白店秧歌舞”、“临汾伞秧歌舞’等几种类型。此外,还有“狮子舞”、“龙舞”、“高跷”、“旱船”、“背棍”、“抬阁”、“吹弹歌舞”以及各式各样的“灯舞”等等。山西的民间舞蹈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反映社会生活蕴含深厚,抒发感情细腻逼真,而且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十分默契。二是戏剧性较强。不管那种舞蹈,都穿的是戏剧服装,脸谱化妆,也均系戏剧式的。在表演内容上也多有借助戏剧剧情的。三是戏、歌、舞相杂,如河曲的《二人台》,既是民歌又是民舞。还有的是杂技、舞蹈、戏剧的统一。如“高跷”、“旱船”、“狮子舞”、“龙舞”、“背棍”、“铁棍”等等。
民间音乐:山西,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遗产和得天独厚的民间音乐发展土壤。比如中华民族音乐唯一有史料记载的一位最早、最有名的音乐家师旷,就是山西洪洞人。他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我国古代《阳春》、《白雪》等名曲就出自他手。山西珍贵的“古典乐曲”很多,至今仍有不少在民间流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山西民间乐器,也大都是自古传下来的。这些乐器,以丝竹为主,如笙、管、笛、胡琴、板胡、三弦、唢呐、琵琶、筝、巴乌、各种鼓器、铙、钹、锣、镲等,山西的民间乐曲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由各地吹鼓手班子演奏的“鼓吹器乐曲”,山西的鼓吹乐遍及全省,而以忻州和晋中地区的规模最大、最有名。如原平、繁峙、代县一带的《大得胜》及《八大套》等。一类是由各地群众闹红火时用多种乐器演奏的曲调,最有名的是长治的“八音会”和洪洞的“威风锣鼓”等。一类是由僧道流传下来的“庙堂音乐”或僧道杂乐。最有影响的要数五台山僧人演奏的庙堂音乐了。山西的民间器乐艺术,往往与说唱艺术结合在一起。象“潞安鼓书”、“襄垣鼓书”、“晋北道情”、“永济道情”、“阳城道情”、“翼城琴书”、“武乡琴书”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戏曲艺术: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多种土戏,这些土戏在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型。后经泽州(今晋城)说唱艺人孔三传把单宫调改为诸宫调,就把山西实际也是全国的戏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而山西,不仅“名伶辈出”,同时还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仅以元代戏台而论,目前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晋南。如临汾魏村牛王庙至元二十年建的“乐亭”,临汾东关村至元五年建的戏台,翼城武池村乔泽庙至元九年建的乐楼等等。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又大胆地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把胡琴、锣鼓、唢呐等吸收入戏曲,特别是出于换板式的需要而加了一付枣木梆子,这样就在山西境内出现了“蒲州梆子”戏。后由蒲州梆子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及风俗人情相结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此外,山西的戏曲剧种繁多,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山西就有五十四个,占到六分之一。山西的职业剧团现在有二百多个,从业人员达一万五千人。在五十四个剧种中,中路梆子博采众长,再加上地理、历史等原因,逐渐发展为山西的代表戏曲,所以人们又称中路梆子为“山西梆子”和“晋剧”。
剪纸艺术:山西的剪纸艺术,从风格上说,基本上分为粗犷、质朴的单色剪纸和婉约柔丽的彩色点染刻纸两大类。前者遍布晋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后者集中于雁北一带,其中尤以广灵称最。在山西的民间剪纸中,有不少纹样,是用谐音手法设计的。如用“鸡”、“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莲”、“鱼”形象表示“连年有余”;用“莲花”、“桂花”等形象表示“连生贵子”等。还有的纹样是传说中的象征物表示的,如“鹿”、“鹤”表示长寿,用“龙”、“凤”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龙凤呈祥”。在大量的剪纸作品中,可以看出以“龙”、“蛇”、“鱼”、“蛙”为内容的纹样最多,这正是以龙蛇为图腾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征。山西民间剪纸不仅写实生动,而且艺术想象力极为丰富。山西的民间剪纸还和各地群众的各种民俗活动,包括一年四季的传统节日、礼俗及生、婚、寿、丧等紧紧相连。
皮影艺术:山西的皮影艺术,早在我国宋代就广为传播。皮影多以牛皮为料雕镂而成,造型极为丰富,从天上到地下,从人物到走兽飞禽无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线构图,人物全为正侧面形,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俱全,与戏剧脸谱、服饰相似。表演时挑签人以三根小棍操纵皮影人物的身躯及四肢,借助灯光把影像投射在“纸窗”或“沙窗”上,看起来别有一番风趣。
年画艺术:山西的木版年画,始于宋、金时代。其中晋南木版年画,与河北武强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山西的木版年画,内容上多为吉祥喜庆,常见的形式有灯画、中堂画、条屏、贡笺、窗画、门画、灶龛画、影壁画、门头画、桌裙画等多种。山西的木版年画,构图饱满,色泽明快,线条简练,格调粗犷,而且装饰性很强。
--------------------------------------------------------------------------------
山西旅游现状
在前几年的一次全国性旅游资源综合测评中,山西出人意料地排名第一,但目前山西全省的旅游业收入处于全国末流,主要原因一是开发力度不够,这与山西省目前的整体经济状况是分不开的;二是缺少宣传,这主要是政府部门不够重视以及观念落后的缘故。另外,山西旅游资源自身还有一些弱点也制约着山西旅游业的发展。一、山西景点以历史名胜为主。这就决定了对此感兴趣的往往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游客,而他们只占游客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中许多人都属于参观、访问、考察而不是自费旅游。二、景点分散、交通不便。山西特殊的地形使得旅游成为一件较为艰苦的磨练,道路条件和客运经济的落后使得大部分山西景点只适于自驾车或随团旅游而不方便自助旅行,笔者在自助旅行过程中对此深有感触。三、自然环境恶劣。山西本身就多风沙、多煤尘,而工业污染更是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外地游客极为失望。
山西旅游资源分布,按行政区划可分为太原、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吕梁、阳泉、运城、临汾、长治、晋城十一个地市,按旅游线路、景点的分布来划分,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过多种划分形式,本站作如下划分:
一、大同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大同市的云岗石窟、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浑源县的恒山、悬空寺,应县的木塔、代县的雁门关、杨忠武祠、边靖楼、赵杲观等。
二、五台旅游区。主要景点为五台山寺庙群、五台山自然风光。
三、壶口旅游区。主要景点为壶口瀑布及沿线广胜寺、尧庙、大槐树、苏三监狱等。
四、晋中旅游区。主要景点为太原市的晋祠,平遥县的平遥古城、双林寺,灵石县的王家大院、绵山,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县的曹家大院等。
五、运城旅游区。主要景点有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盐池、普救寺、黄河铁牛、永乐宫、飞云楼、秋风楼、五老峰、王官谷、小浪底等。
六、太行旅游区。即长治、晋城两市旅游区,主要景点有沁水县的历山、柳氏民居,阳城县的蟒河、皇城相府、磨滩,壶关县的太行大峡谷,黎城县的黄崖洞,陵川县的王莽岭、锡崖沟、武家弯等。
七、其它旅游景点。主要有芦芽山、庞泉沟、娘子关、灵空山等景点。
山西的旅游景点众多,大体可分为五大类。
一、传统王牌景点。这些景点久负盛名,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为山西旅游业的王牌,主要包括: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五台山、晋祠。
二、新兴王牌名胜。这些景点虽然驰名全国,但其实大多都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开发并走向全国的,主要包括:壶口瀑布、平遥古城、双林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
三、传统优秀景点。这些景点长期以来均为旅游名胜,有许多方面并不次于前两类景点,但由于多种原因制约,它们在全国的影响力还不大,主要包括:广胜寺、尧庙、大槐树、苏三监狱、关帝庙、普救寺、黄河铁牛、永乐宫、恒山、娘子关、庞泉沟等。
四、新兴优秀景点。这些景点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开发和宣传,成为省内旅游热点,主要包括绵山、芦芽山、禹王洞、忻州温泉、皇城相府、太行大峡谷等。
五、正在开发或准备开发的景点。这些景点风光秀丽,但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正处于开发状态或尚未开发,主要包括历山、柳氏民居、五老峰、蟒河、磨滩、小浪底、灵空山、王莽岭、锡崖沟、武家弯等。
⑦ 亲们,谁知道关于陵川的历史啊
历史据境内发掘的塔水河等处人类遗址考证,陵川县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居住。夏商两代为冀州之城,春秋属晋国,战国时期,先属韩、后属赵,秦代属高都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陵川县,元至元三年(1266)并入晋城,至元三十一年(1294)复置。抗日战争时期曾分置陵川、陵高等县,1945年恢复陵川县。1958年,11月并入晋城县,1959年7月恢复陵川县建制。 从境内塔水河古人类遗址的发掘可以断定,陵川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人类居住。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陵川地区是尧舜两个部落的地盘。夏商两代,均为冀州所领,且属于 “王畿”之地。西周初期,陵川地区属于晋国的封邑。后为北狄所据,至春秋中期复为晋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韩、赵、魏被正式册命诸侯,三分晋地,陵川地区当时隶属于韩。 周赧王五十三年(262),秦将白起伐赵,上党太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即以17城归赵,陵川地区为赵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260),长平大战后,陵川地区归于秦国。秦始皇二十六年(221),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陵川地区属上党郡。西汉初期,汉武帝始置并州,领上党、雁门、河东等郡,陵川地区划归上党郡泫氏县。东汉大致沿用西汉旧制。 三国时期,陵川地区属魏。西晋政权建立后,泫民县仍属并州上党郡。南北朝混战时期的建置沿革时有变动。晋光熙元年(306),陵川地区为北汉领土。晋永嘉五年(311),刘渊族人刘翟攻陷长安,北汉之平阳以东地区皆归羯人石勒,陵川地区也在其内。东晋大兴二年(319),石勒建赵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地区属后赵。东晋太元十一年(386),西燕慕容永称帝于长子,从并州上党郡中又分置建兴郡。陵川地区属建兴郡,北魏和平五年(464),复置建兴郡,仍设有泫氏县。北魏永安二年(529)又罢建兴,改置建州,并由原泫氏县分置平高县,二县都隶属长平郡,郡治设于泫氏。陵川地区当时划归平高县。北齐末,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把泫氏县并入。北周灭北齐后,于周建德三年(574),设置高平郡,长平郡并入高平郡。高平县也是高平郡所辖。 隋开皇三年(583),曾废郡,高平郡改为泽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划高平县东之一始部置陵川县。陵川立县不久,于隋大业三年(607)又废州改郡,泽州改置为长平郡,陵川属长平郡。隋义宁元年(617),长平郡复改为泽州。唐武德元年(618),在高平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等四县。其中的盖城县为设置盖州的同时,在陵川境内西南部新置县,其范围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两县接近陵川边境的一些地方。县治在今县城西南21.5公里的盖城村。唐武德九年(626),废丹川、盖城两县。原盖城县所领的地区,分别划归陵川、晋城和高平三县。唐贞观元年(627),全国分为10道,泽州、陵川县。属河东道所辖。泽州州址迁于晋城。 五代十国时期,陵川沿革时有变更。唐末属昭义军,后晋仍属昭义军。当时因梁、晋时常争夺地盘,陵川时属梁,时属晋,时属时间都不长久。 北宋初,改昭义军为昭德军,仍辖泽州。宋太宗时,划全国州郡为15路,陵川归河东路泽州所领。金正大元年(1224),升泽州为忠昌军,辖晋城、端氏、高平、沁水等4县,废陵川,不久又复置为县。元纪祖中统元年(1260),置司校司,辖晋城、高平、阳城、沁水、陵川、端氏六县。元至元三年(1266),废司校司,陵川并入晋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陵川又从晋城分出,复置为县。元代确立行省制度后,陵川即属于中书省平阳路。元大德九年(1305),晋宁路泽州所辖。 明洪武元年(1368),泽州隶属于山西布政使司。洪武九年(1376),改泽州为直隶州,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冀南道,后改冀宁,共辖4四县,即陵川、阳城、高平和沁水。清朝初期,仍沿明朝建制。清雍正六年(1728),升泽州为泽州府,在原泽州所辖地区置凤台县(即前晋城县)。当时山西省泽州府辖有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5五县。府治即设于凤台,直至清末未变。 民国成立后,山西分为雁门、河东、冀宁3道。陵川属山西省冀宁道管辖。民国23年(1934)裁道,实行省、县二级制,陵川又直接归山西省政府辖领。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山西实行专署建制之后,陵川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该专署原为阎锡山所辖政权机构,不久变为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政机构。民国28年(1939),长治沦陷,专署撤出长治,分为东西两区,并各设有一个办事处,西区办事处驻阳城、东区办事处驻壶关,陵川属于东区办事处所领导。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爆发后,陵川成了国民党晋东南和豫北一带的活动中心。国民党在其所占领的地区,设立了军区设计委员会。民国32年(1943),日军侵占陵川后,把陵川划归上党道。同年,太行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两县边境划出一部分,设立陵高县。民国34年(1945),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区日益扩大,行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废陵高县,将陵高、长治、壶关3县中原属陵川所辖地区重新划归陵川,恢复了民国32年(1943)以前的建置。同年12月,属太行第四专区。辖7县1市(除陵川之外其余都在豫北),专区初驻沁阳紫陵镇,后移焦作。民国35年(1946)10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焦作之后,一度迁至陵川盖城,到民国37年(1948)10月收复焦作之后,再迁焦作。民国37年(1948)下半年,撤销边区建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之后,陵川划归太行第三专区。专区所辖各县都在原晋东南地区,专区驻长治。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撤销太行行署,恢复原山西省建制,陵川归属山西省第三专区。1950年,第三专区改名为长治专区,陵川属长治专区。1958年省府调整行政区划,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陵川仍归其属。1958年11月,陵川、高平、晋城三县合并为晋城县。原陵川地区设陵川联社。1959年2月,改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从晋城县分出,恢复原建制。1985年晋东南地区撤销,陵川归晋城市管辖。 2001年,调整陵川县乡镇行政区划(晋政函[2001]9号;1月10日晋市政发[2000]6号),由5镇13乡调整为9镇3乡(文件中是7镇5乡),乡镇平均人口2.09万人,平均面积146.43平方千米: 一、撤销曹庄乡、城关镇,合并设立崇文镇。区划调整后崇文镇人口52483人,面积142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西关村。 二、撤销丈河乡、附城镇,合并设立新的附城镇。区划调整后附城镇人口33144人,面积190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附城村。 三、撤销侯庄乡、潞城乡,合并设立潞城镇。区划调整后潞城镇人口17751人,面积144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潞城村。 四、撤销横水河乡、马圪当乡,合并设立新的马圪当乡。区划调整后马圪当乡人口8573人,面积236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古石村。 五、撤销马武寨、古郊乡,合并设立新的古郊乡。区划调整后古郊乡人口11690人,面积230.8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古郊村。 六、撤销冶头乡、六泉乡,合并设立新的六泉乡。区划调整后六泉乡人口15682人,面积237.9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六泉村。 七、撤销杨村乡,设立杨村镇。区划调整后杨村镇人口16053人,面积31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场村村。 八、原礼义镇、平城镇、西河底镇、秦家庄镇、夺火乡镇建制保持不变。 附:撤并乡镇摸底统计资料(注:与上述文件最终批复内容略有不同
⑧ 山西省陵川县首富是谁
山西省临川县首富是谁?然后你小刘姐去网上查询一下,你就最好明白了。
⑨ 济南无人认领的墓,墓碑叫郭裕康之墓,棺材上有小石碑,系解放战争时牺牲,他家乡是山西省陵川县。
这得报民政局。
这是他们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