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邹城柳下邑的历史故事

邹城柳下邑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3-05 20:14:23

A. “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真的坐怀不乱吗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流传,后人将其树立为正人君子的典范。实际上,“坐怀不乱”对于柳下惠来说太小儿科了,“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连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大佬都极为推崇。

实际上,我们真的不用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真如上面所说,像柳下惠这样一个正人君子,刚正不阿,为了自己原则,连官都不做的人,这么一个严于利己的人,岂会贪恋美色!更何况,根据史书记载,他活了100岁,这么高寿的一个人,岂会贪恋美色!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质疑这个故事得出真实性,而是要学习他高尚的品德。各位,你们认为呢?

B. 柳下惠和他的八个成语故事

坐怀不乱
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而无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很多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
岑鼎立信
主要见于《吕氏春秋》《新序》的记载。鲁国有岑鼎,其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鼎身铸有精致、美丽的花纹,给人以震慑心魄之感。鲁国国君非常珍爱岑鼎,把它看作镇国之宝。齐国国君很眼红,命鲁国将岑鼎献给齐国,否则兵戎相见。齐国比鲁国强大得多,鲁国国君不敢不献,但又舍不得,于是假造一座岑鼎献给齐国。齐国国君怀疑它不是真品,把岑鼎送回鲁国,派人对鲁国国君说:“只有贵国的柳下惠认定这是一只真鼎,我们才相信”。鲁国国君没办法,请求柳下惠帮助其编造谎言将真岑鼎留在鲁国。柳下惠说:“您把岑鼎视为镇国之宝,而我把信用视为立身之本。如今您为了保住您的镇国之宝,就让我破例说假话,这违背了我的立身之本,对不起,我不能做”。鲁国国君听了这番话,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汉代刘向评论此事:“柳下惠可谓守信矣!不独存己之‘国’也,又存鲁君之国。信之于人重矣!”这一事迹,成为中华文化史上诚信的典范。
三黜不去
主要见于《论语》《孟子》《战国策》《列女传》的记载。柳下惠曾经在鲁国做过士师,执掌禁令刑狱。当时鲁国的朝政大权把持在权臣臧文仲手中,柳下惠的官职被他罢免了3次。有人劝柳下惠离开鲁国,到别的国家去做官。柳下惠答道:“如果一直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到哪个国家不会被罢免呢?如果不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那又何必离开父母之邦呢?”这就是柳下惠“直道事人”的原则。明代泰山诗人萧协中写道:“薄宦甘三黜,高名百世芳”,也是对柳下惠这一德行的颂扬。“三黜不去”,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在治国平天下的俯仰体验中,感同身受的心灵共鸣,也成为后世士子的榜样。
授词却敌
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僖公自知无法抵抗齐国大军,前去请教展禽(柳下惠)退敌之计。在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时,鲁僖公命展喜依照柳下惠所授之计,出境迎上去晋见他,说:“我国国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问:“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孝公说:“
论祀守礼 主要见于《国语》的记载。春秋时期,有一年,一只海鸟“爰居”飞到了鲁国,并在东门外停留了3天。时任大夫的臧文仲觉得这是好的预兆,便下令让鲁国人祭祀它。柳下惠知道后说:“自古以来,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和有德行的人,像尧、舜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祭祀。而海鸟‘爰居’只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来,对人们并无功德,决定祭祀它,实在是不明智之举!”于是上书鲁王取消对“爰居”的祭祀。公元前625年祭祀太庙时,夏父弗忌做为宗伯,把鲁僖公的位次放在了鲁闵公前面,违背了“左昭右穆”的秩序,大夫臧文仲却不制止。已经96岁的柳下惠不顾年老,仍然义正言辞地斥责他们的做法。柳下惠两次斥责祭祀不和礼法的故事,就被后人称为论祀守礼。这两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被后世儒家学派重视和推崇的原因。 伐国怀忧 主要见于《汉书》的记载。书中记载鲁国国君欲出兵讨伐齐国,征求柳下惠的意见。柳下惠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回答:“不可。”随后柳下惠满怀忧虑,悲戚不安,心想:听说国君侵略他国,不会询问仁爱之人,这次为何问我呢?柳下惠虽立场坚定,仍因被问及而羞愧难当,更为鲁君不顾百姓生死,推崇武力欺诈而忧愤不已。柳下惠一直主张仁爱、和合,认为两国之间,无论强弱,都该睦邻友好,永不战争。鲁国一旦攻打齐国,必使两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根本谈不上“仁爱”,而是害人杀人。无故害人杀人的战争就是不仁不义之战,势必为“仁人”所不齿。伐国怀忧充分彰显了柳下惠仁义爱民、以和为贵的思想,这种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源头,被孔子及其后人发扬光大,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断狱明道 主要见于《奏谳书》的记载。讲的是柳下惠为鲁国国君断狱的一个案例。一个佐丁偷了一斗粟,案值不过三钱,按照当时法律应该罚金一两。但是柳下惠建议鲁君对佐丁施以双重刑罚:先“完”后“为倡”,即先剃光头,后去做比低贱的“隶臣妾”还要低贱的下人。鲁君接到柳下惠所报奏折后便问他:“这个案子的案值这么少,对他这样刑罚是不是太重了?”柳下惠回答说:“当初佐丁衣冠楚楚,案上放着册簿、文书,负责礼制管理,他竟干出偷盗勾当。这分明是‘盗名、欺上’,两者并论,理应重判为倡。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因此施以双重刑罚。”鲁君听后认为很公正,称赞柳下惠量刑得当。 风化乡里 主要见于《孟子》的记载。孟子说:“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主为耻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坚持按自己的原则办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与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也照样很愉悦地不忍离去。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体在我旁边,对我又有什么污染呢?’所以,受柳下惠美德影响的人,胸襟狭隘也能变得心胸宽大起来,刻薄的人也能厚道起来。” 而明代人张岱《夜航船》却记载了一则这样的故事:“展禽者,少失父,与母居,佣工膳母;天多蚊,卧母床下,以身当之”。说的是柳下惠很小的时候失去父亲,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帮母亲干活还做饭给母亲吃。因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母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柳下惠总是躺在母亲床下,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母亲。这个故事可视其为“恣蚊饱血”另一个版本了。另外,柳下邑的村民现在还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惯,据说柳下惠母亲的生日是六月初六。每年这一天,柳下惠都要回到故里,为母亲祝寿。为了感谢乡邻,柳下惠都要请乡亲们吃当地一种特色面食——炒面。不仅言传,而且身教,这是柳下惠风化乡里的魅力所在。

C. 古代柳下惠出生地

柳下惠(BC 720年—BC 621年),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后版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权“和圣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省济南市孝直镇展洼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创始人。

D. 我们用坐怀不乱形容于柳下惠,历史上的柳下惠是什么样的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流传,后人将其树立为正人君子的典范。实际上,“坐怀不乱”对于柳下惠来说太小儿科了,“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连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大佬都极为推崇。


实际上,我们真的不用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真如上面所说,像柳下惠这样一个正人君子,刚正不阿,为了自己原则,连官都不做的人,这么一个严于利己的人,岂会贪恋美色!更何况,根据史书记载,他活了100岁,这么高寿的一个人,岂会贪恋美色!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质疑这个故事得出真实性,而是要学习他高尚的品德

E. 盗王之王,盗侄,这个历史人物存在么

没有他,历史上以盗最出名的是盗拓 盗跖(zhí)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柳展雄,相传是当时贤臣柳下惠的弟弟,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姓。系战国、春秋之际奴隶起义领袖。“跖”一作“蹠”。在先秦古籍中被诬为“盗跖”和“桀跖”。 概述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脚奴隶)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传说之一 柳下跖,春秋末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邹城看庄镇柳下邑人。柳下跖被历代统治者骂作盗跖,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之说,即指他。 传说之二 据史书记载,柳下跖领导的奴隶起义声势浩大,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发展到近万人,史称柳下跖起义。他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孔子劝他效法“圣人之行”,罢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走归,无复言之!”柳下跖的事迹,《孟子》《史记》《汉书》多次提及,他率领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惩恶扬善,杀贵族,救奴隶,攻城池,没收奴隶主的财物,所到之处,“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活动范围由泰山以南的鲁国,到达了晋国、齐国的局部地区,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由于奴隶主统治阶级的镇压,起义失败,柳下跖也在作战中牺牲。”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荀子》一书称颂柳下跖“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1]”。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这支起义队伍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人们怀念着这位杰出的奴隶起义领袖,铭记着他的丰功伟绩,在当今济宁市内的曲阜、兖州、泗水,乃至山东的章邱、河南的某些地区,仍然流传着柳下跖的动人故事,据传,泰山傲徕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东的“大校场”、“小校场”,峰下的“跑马场”,就是当年柳下跖的练兵场。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当年柳下跖使用和筑造的上马石和川道等遗迹。 《荀子》不苟篇 中原句是 “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贪凶,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F. 柳下惠故居所在何处

柳下惠[1],姓展,名获,字禽,一字季,食采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其生版于公元前720年,卒于公元前621年。权据清嘉庆李兆洛纂《风台县志·营建篇》记载:今利辛县展沟镇柳林村乃是展禽故里。李兆洛纂《凤台县志·营建篇》“柳庄寺’’条目有以下释文:柳庄寺,在展沟西南八里柳林村。春秋柳下惠居此。附近展姓尚多,传为展禽后裔(注:原文无标点,此编者所加)。

G. 求柳下惠的详细故事为什么说他坐怀不乱.

历史上“坐怀不乱”的主角柳下惠,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柳下惠生于公元前720年,是时期的人,曾任鲁国大夫一职,原名展获,因为死后是惠,人们才常称他为柳下惠。提起柳下惠,自然少不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曾尊称他为和圣,评价他为被遗落的圣人,柳下惠是人们心中道德的楷模。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最早出现在《荀子》中,这个故事一直流传下来,至今一共存在两个版本。

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各位,以上就是柳下惠的人生经历!

H. 山东省邹城市西柳下邑村是不是柳下惠故里

柳下惠在新泰市宫里镇。

I. 柳下跖的结局

柳下跖,春秋末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邹城看庄镇柳下邑人。柳下跖被历代统治者骂作盗跖,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之说,即指他。
据史书记载,柳下跖领导的奴隶起义声势浩大,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发展到近万人,史称柳下跖起义。他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孔子劝他效法“圣人之行”,罢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走归,无复言之!”柳下跖的事迹,《孟子》《史记》《汉书》多次提及,他率领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惩恶扬善,杀贵族,救奴隶,攻城池,没收奴隶主的财物,所到之处,“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活动范围由泰山以南的鲁国,到达了晋国、齐国的局部地区,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由于奴隶主统治阶级的镇压,起义失败,柳下跖也在作战中牺牲。”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荀子》一书称颂柳下跖“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这支起义队伍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人们怀念着这位杰出的奴隶起义领袖,铭记着他的丰功伟绩,在当今济宁市内的曲阜、兖州、泗水,乃至山东的章邱、河南的某些地区,仍然流传着柳下跖的动人故事,据传,泰山傲徕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东的“大校场”、“小校场”,峰下的“跑马场”,就是当年柳下跖的练兵场。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当年柳下跖使用和筑造的上马石和川道等遗迹。

J. 柳下拓的生平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曲阜柳庄一带)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脚奴隶)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春秋.隐公八年》有:“冬,无骸卒,羽父请谥与族”这引出一段关于姓氏起源的讨论,司空无骸被赐姓展,也就是鲁国展姓的始祖,柳下惠,又名展季,是司空无骸的儿子,而盗跖则是和孔子同一时代的人物,应该是在昭公到哀公之间,和柳下惠相差11代鲁国君主。也就是说柳下惠是公元前700多年的人物,而盗跖最多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差一百多年,所以盗跖最多是柳下惠的后代而不会是他的兄弟。 盗跖据说是盗贼的祖先,但许多史学家说盗跖根本是虚构人物,历史上根本没有,只是在《庄子》中提过。盗跖可说是盗贼中的英雄人物,《水浒传》中梁山泊打的“替天行道”所严格贯彻的,就是他那唱响中国盗贼界数千年的宣传口号——“盗亦有道”。还有就是盗跖把圣人孔子给骂的哑口无言,也算给盗贼长了脸。
这有一说: 柳下跖,春秋末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邹城看庄镇柳下邑人。柳下跖被历代统治者骂作盗跖,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之说,即指他。 还一说: 兖州城西颜店镇的故县村,是一个历史相当久远的村庄。那里曾立有一座石碑,上镌“和圣故里”四字,和圣即春秋时的著名贤人柳下惠。然则故县就是历史上的柳下邑。《庄子》和《吕氏春秋》等所记有很大的寓言成分,未可全信。不过,在春秋末期鲁国有盗跖其人是不容怀疑的。而且,在兖州、曲阜、邹城等地,都还曾有过关于他的古迹。明万历版《兖州府志·古迹》:“顾王城,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城北有墓,曰跖冢”。清康熙版《滋阳县志》则记:“柳下惠之弟展雄,孟子所称盗跖者,在邑西三十里筑城自卫,能周济邻里,号曰顾王,名曰顾王城”。叶主绶《续山东考古录》:“樊县故城在滋阳西南二十五里,俗名顾王城……俗传盗跖所居”。按上述材料所记之地,即今黄屯镇的堌城村。黄屯曾介绍那里是西周樊国。据文物部门的调查,其他至今尚存有古城墙基础,长宽名约500米。古城墙遗址以东有平地,俗传当年的练兵场;又有土岗,俗称“ 牤牛堌堆”又称“点将台”。此地农民取土,常有箭镞等物出土,确为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文化遗址。说这里就是盗跖的营地,当非空穴来风。 据史书记载,柳下跖领导的奴隶起义声势浩大,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发展到近万人,史称柳下跖起义。他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孔子劝他效法“圣人之行”,罢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走归,无复言之!”柳下跖的事迹,《孟子》《史记》《汉书》多次提及,他率领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惩恶扬善,杀贵族,救奴隶,攻城池,没收奴隶主的财物,所到之处,“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活动范围由泰山以南的鲁国,到达了晋国、齐国的局部地区,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由于奴隶主统治阶级的镇压,起义失败,柳下跖也在作战中牺牲。”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荀子》一书称颂柳下跖“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这支起义队伍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人们怀念着这位杰出的奴隶起义领袖,铭记着他的丰功伟绩,在当今济宁市内的曲阜、兖州、泗水,乃至山东的章邱、河南的某些地区,仍然流传着柳下跖的动人故事,据传,泰山傲徕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东的“大校场”、“小校场”,峰下的“跑马场”,就是当年柳下跖的练兵场。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当年柳下跖使用和筑造的上马石和川道等遗迹。

阅读全文

与邹城柳下邑的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