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饮食养生历史故事

饮食养生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3-05 17:40:22

1. 求关于中国古老食物的书!最好是包括饺子或者月饼的,其他流行的食品也行!历史一定要长的!一定要是书!

中国古代食典

食典是饮食烹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一方面记载了饮食文化的发展,同时揭示了饮食文化的内涵,更是饮食烹饪理论的总结。中国历代都有关于饮食的典籍诞生,记载了包括原料、调料、食谱、宴席、烹饪技艺、营养、饮食风俗等丰富内容。这里向您推荐几部颇具影响的饮食典籍。 《食经》 作者崔浩,字伯渊,北魏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北魏太武帝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历太常卿、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司徒。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六月被诛。 据《隋志》医方家记载:《崔氏食经》四卷。《旧唐书》载:《食经》九卷,崔浩撰。《新唐书》同。通志力》载:〈崔氏食经〉四卷,崔浩撰。 实际上,以上这些名为崔浩所撰的《食经〉并非崔浩所写。据《魏书·崔浩传》所收崔浩写的《食经叙》称,崔母卢氏及崔的其他女性长辈,“所修妇功,无不蕴习酒食。朝夕养舅姑,四时祭祀,虽有功力,不任僮使,常手自亲焉。”后来,崔母“虑久废志,后生无所见,而少不习业书,乃占授为九篇,文辞约举,婉而成章”崔浩也就“故序遗文,垂示来世”。可见著名的崔浩《食经》,实际是崔母卢氏“口授”而成。此外,既然卢氏的“遗文”为“九篇”,而一些史书记为崔浩《食经》九卷,看来乃是改篇为卷。至于有些史书题为四卷,估计是作了合并。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崔浩〈食经〉已佚。但是,在〈齐民要术〉、《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及王祯《农书》等书中收录有未署作者姓名的《食经》,内容有四十多条(少数重复),涉及食物使藏及肴馔制作,如“藏梅法”、“藏干栗法”、“藏柿法”、“作白醪酒法”、“七月七日作法酒方”、“作麦酱法”、“作大豆千岁苦酒法”、“作豉法”、“作芥酱法”、“作蒲鲫法、“作芋子酸膈法”、“莼羹”、“蒸熊法”、“贩鲜法”、“白菹”、“作跳丸炙法”、“作犬臊法”、“作饼酵法”、“作面饭法”、“作煸法”等等,内容相当丰富。有学者认为,这些〈食经〉之佚文,极可能源自崔治的《食经》,对此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齐民要术》 作者贾思勰,山东益都(今寿光)人,曾任北魏高阳郡(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 《齐民要术》是一部世界上最古老而又保存得最完整的农学巨著。它虽属农书,但内容“起自耕农,终于区自”。亦即是说,农耕是手段,最终把农产品制造成食品才是目的,方可以使“齐民”(平民)获得“资生”之术。因此,对《齐民要术》,既要从农业科技的角度去研究,也得从饮食烹饪方面去探索。 从饮食烹饪的角度看,《齐民要术》堪称我国古代的烹饪网络全书,价值极高。 (-)《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涉及饮食饪的内容占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酢(醋)、做豆鼓、做齑、做乍、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在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饮食烹饪著作基本亡佚的情况下,《齐民要术》中的这些食品、菜点资料就更加珍贵了。 (二)《齐民要术》中的食品、菜点制法有着较高的科技水平和工艺水平。如书中记载由曹操所献的“九酝酒法”,其连续投料的酿造方法,开创了霉菌深层培养法之先河,它可以提高酒的酒精浓度,在我国酿酒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书中对造乳酪强调必须严格控制温度,这也和现代科学原理相吻合。至于菜肴的烹饪方法,多达二十多种,有酱、腌、糟、醉、蒸、 煮、煎、炸、炙、烩、绿(有学者以为是熘)等等。特别是“炒”,这种旺火速成的方法已明确在做菜中应用,其意义十分重大。另外,书中详细记录的两种面点发酵法,在找国西点史上也占有重要一页。 (三)《齐民要术》反映了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少数民族人民的饮食风习。如黄河流域的人喜食鱼,沿海地区的人喜食“炙蛎”,少数民族人喜食“胡炮肉”、“羌煮\(一种煮鹿头肉)、“灌肠”,吴地人喜食腌鸭蛋、莼羹,四川人喜食腌芹菜等等。此外,夏至食粽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习俗;而素食也已独树一帜,在《齐民要术)中有专 节记述。还值得重视的是,书中记载了细如韭叶的面食‘水引”的详细制法,日本等国的学者认为,这“水引”正是全世界面条的肇始。 《齐民要术》堪称我国古代的烹饪网络全书。《齐民要术》版本较多。著名的有日本文永十一(公元1274)年的手书卷简、中国的秘册汇函本、津逮秘书本、汲古阁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科学出版社石声汉《齐民要术今译》本、农业出版社缪启愉《齐民要术》校本等。 《艺文类聚·食物部》 作者欧阳询和裴矩、陈叔达等。这是作者于唐代武德七年(624)奉唐高祖令同修的一部大型类书。共一百卷,分七十四部,每部又分子目,共七百四十余类。其中《食物部》载该书第七十二卷,分食、饼、肉、脯、酱、乍、酪苏、米、酒等部分。每一部分先释名记事,然后标出所引古书的书名,再摘录有关的诗文等。实即唐以前有关饮食资料的汇编,类似工具书。 《食物部》中的《饼》类,先引《汉书》、《三辅旧事》、《三辅决录》中关于饼的三段文字,然后摘录《饼赋》、《饼说》中的文字,使人对饼的起源、发展状况有一大致了解。再如《酪苏(即酥)》类,先引《释名》文字,对“酪”作解释。然后引《汉武内传》等五部书中关于“酪、苏”的故事,继而摘抄南朝梁沈约《谢司徒赐北苏启》中的一段文字,从而使人对“酪、苏”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除《食物部》外,《艺文类聚》中的《杂器物部》、《药香草部》、《百谷部》、《果部》、〈鸡部》、《兽部》以及《鳞介部〉中涉及到的饮食工具、器皿、原料、调料,也值得参考。 该书版本较多。196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汪绍楹校本。 《太平广记·食》 作者李方、扈蒙、李穆等。李方等奉宋太宗之命广泛采用自汉晋到北宋初的小说、笔记、野史等书中的故事,按内容分为九十二类,附一百五十多个小类,汇编成册。 《食(能食菲食附)》载该书卷第二百三十四,其中《食》收有吴馔、御厨、五侯鲭等十一条;《能食》收有范迁等三条;《菲食》收有茅容等三条。分别记述了古代的一些饮食故事,有些颇具史料价值。如“吴馔”中的“金齑玉鲶”、“御厨”中的“九钉牙盘”、“浑羊殁忽”以及“追子手”等等,均对考证隋唐时期的一些食品大有帮助。 本书有中华书局1961年校点本等。 《饮膳正要》 作者忽思慧,一作和思辉。回族人,或说是蒙古族人,迄难定论。忽思慧曾任元仁宗宫中的饮膳太医。任职期间,他结合自己的实践,参阅诸家本草、名医方术、民间饮食,终于在元至顺元年(1330)写出了《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共三卷。第一卷分“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饮酒避忌”、“聚珍异馔”等六部分;第二卷分“诸般汤煎”、“神仙服食”、“食疗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十一部分;第三卷分“米谷品”、“兽品”、“鱼品”、“果品”、“菜品”、“料物性 味”七部分。内容十分丰富,特点相当显著。 (一)理论联系实际,广收食疗单方。忽思慧认为,人的“保养之道”重在“摄生”和“养性”。“摄生”要“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借元气……”而“养性”则要“充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类似论述,书中还有很多,均是古人养生食 疗方面经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上,在书中,他收录了近二百五十种汤饮、面点、菜肴方面的食疗方。如用羊肉、草果、官桂、回回豆子制作的具有“补气、温中、顺气”作用的“马思答吉汤”;用鹿腰子、豆豉等制作的“治肾虚耳聋”的“鹿肾羹”;传说曾治愈唐太宗痢疾的“牛奶于煎荜拨法”;补中益气的“经带面”;治心气惊悸、郁结不乐的“炙羊心”等等,实用性很强。 (二)对民族饮食交融的研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书收录了上百种回、蒙、汉等民族的菜点,如在“聚珍异馔”中收有“春盘面”。立着吃“春盘”原是汉族的习俗。春盘多由薄饼、生菜组成。而在此书中.“春盘面”已改由面条、羊肉、羊肚肺、鸡蛋煎饼、生姜、蘑菇、蓼芽、胭脂等十多种原料构成,由此,可以看出春盘在少数民族中间的变化、发展。书中一些少数民族的肴馔制法颇为独特,如“以酥油、水和面,包水札(一种水鸟),入炉内烤熟”的“烧(即烤)水札”,将羊放在地坑中烤熟的“柳蒸羊”,均能给人以启发。此外,如“豉儿签子”、“带花羊头”、“芙蓉鸡”、“三下锅”、“盏蒸”、“水龙其子”、“秃秃麻食”、“水晶角儿”…… 亦富民族特色。 (三)为饮食文化积累了重要资料。如“回回豆子”、“赤赤哈纳”等原料均由本书第一次收录。而新疆产的“哈昔泥”,来自西番的“咱夫兰’等,也是在其他书中所罕见的。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卷三中记有“阿刺吉酒”:“味甘辣,大热,有大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刺吉”。这是关于我国烧酒——蒸馏酒的迄今已知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对于研究中国酒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饮膳正要》问世数百年来,流传中外,版本较多。现存主要版本有明经厂刊大字本,1924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明景泰刊本(即《四部丛刊》本),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中的铅印本,198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胡和禄翻译的蒙文本,19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刘玉书的点校本,以及1988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李春方的点注本等。 《食品集》 作者吴禄,明代人,曾任吴江县医官。 《食品集》分上下两卷。有谷部、果部、菜部、兽部、禽部、虫鱼部、水部,以及附录五味所补、五味所伤、五味所走、五脏所禁、五脏所忌、五脏所宜,五谷以养五脏,五果以助五脏,五畜以益五脏,五菜以充五脏,食物相反,服食忌食、妊娠忌食,诸禽毒、诸兽 毒、诸鸟毒、诸鱼毒、诸果毒,解诸毒等。 书中正文部分计收动植物原料三百五十种。每种原料都介绍其性味及疗效。如“白豆”:“味甘平无毒。主调中,暖胃,助经脉。肾病宜食。”再如“松子”:“味甘温无毒。治诸风头眩,散水气,润五脏,延年不饥。香美。多食发热毒。”附录部分主要谈饮食宜忌及解毒法。如“食物相反”中说“小豆不可与鲤鱼同食”、“大豆不可与猪肉同食”等。“解诸毒”中说“河豚毒以芦苇、扁豆汁解之”,“鳖毒以黄蓍、吴盐煎汤服解之”等。 总的来说,《食品集》中新的发现不多。其内容大抵从前人的饮食,本草著作中辑出。 周:《礼记·内则》(节选) 《礼记》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散佚。“汉武帝末,鲁共王环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数十篇,皆古字也。”(《汉书·艺文志》)后经戴德、戴圣父子二人收集整理,“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记四十九篇,则此《礼经》是也。”(《汉书·艺文志》)东汉时设十四经博士,这两本书包括在其中。东汉以后,《大戴礼》逐渐散佚,《礼记》49篇则流传下来至今。《礼记》内容十分广博,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农学等,是后世研究上古社会生活特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内则》为《礼记》的第12篇。内容为在家庭内部父子、男女所应遵行的规则。《礼记·内则疏》说:“名曰内则者,以其记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闺门之内,轨仪可则,故曰内则。”本书节选的是其中关于饮食的规定,它对周代人吃什么,不吃什么,主食、副食、饮料的名称与搭配,以及各种饭食的炊煎、菜肴的制作都有详细的记载,堪称中国古代第一部“食经”。

2. 孙思邈的医德小故事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大臣徐茂功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唐太宗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

孙思邈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吩咐采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

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唐太宗大喜,欲留孙思邈在朝执掌太医院,但他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

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不好强求挽留,御赐“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

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

(2)饮食养生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孙思邈的医学成就:

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

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

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

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孙思邈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山区人民由于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病(俗称粗脖子),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山中的水质不洁净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他对脚气病作了详细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所选择的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效果很好。在长期的实践中,孙思邈还总结出治疗痢疾、绦虫、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药方。

在太白山中居住时,孙思邈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依据丰富的药学经验,确定出233种中药材适当采集的时节。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

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

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孙思邈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思邈

3. 久康乐养生酒听说一个漂亮的历史故事,是不是

藏族同胞普遍有饮酒的习惯,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风华正茂的纯情男女,从日常居家习俗到祈神敬佛的供品.处处都体现着藏族人民对酒的不解之缘。而藏族的酿酒工艺,却来自于唐朝。
公元7世纪初,朗日伦赞的公子松赞干布继任赞普,迁都逻些(拉萨),降服苏毗,征服羊同,逐步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在位时期,正是唐朝贞观年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代,唐朝是当时地球上最为炫目的国度,繁华、强盛、文明、富足。唐朝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引起吐蕃王室的极大注意。松赞干布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加强与唐朝的密切联系,大力吸取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族文化。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太宗李世民的宗室女文成公主,奠定了吐蕃和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的情谊。
文成公主进藏时,除了绫罗绸缎、金银财物,还准备了数百卷书籍,带着千余文士和工匠,唐朝的农具制造、酿酒、造纸、冶金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皆陆续传到了吐蕃……
西藏高原日照充足,终年积雪,空气纯净,纤尘不染,昼夜温差极大,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孕育了很多名贵的药材,冬虫夏草、高山雪莲、巴戟天、红景天、西红花等等,无一不是雪域高原献给人类的神奇瑰宝。文成公文带去的医士几经艰辛,根据中国古老的养生学和药理知识,将高原特有的药材与酒结合泡制,制作出疗效奇佳的养生酒敬献于藏王,藏王饮用养生酒后,只觉精力充沛,元气大增。根据文成公主的建议,松赞干布将自己的卫队,依照唐朝汉式军队进行了编组,并将有强身、健体、补血、增气、恢复身体元气之作用的养生酒配于军士,一时军容大整,国力强盛,巩固了吐蕃的统一和安定,也使吐蕃的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方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悠远而辉煌。跟它那“天地涵容百川入”的伟大气象相比,中国的酒文化只是细流涓涓。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酒文化却不曾枯竭过。中国是世界上酿酒历史最早的国家。自酒诞生的那天起,它便以独特的方式浸润着整个社会,并一直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
在巴蜀大地上, 座落在名酒带的绵竹,酿酒历史已有五千余年,绵竹酒芳香浓郁,醇和回甜,清冽静爽,余香悠长,李白曾醉心于剑南(今绵竹)满街的酒香,于绵竹解貂续酒,至今在绵竹尚流传着“士解金貂,价重洛阳” 的佳话。
丰富的物产,优良的水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酿酒历史,为绵竹名酒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绵竹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15.7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97.7毫米,土壤中有机质高,微酸性土占68.07%。这种气候和土质正适合酿酒中的微生物繁殖发酵。在酿酒原料上,突破了单一粮食为原料的旧法,采用了精选的五粮――红粱、大米、小麦、玉米、糯米为原料,以优选法确定了五种原料的搭配比例。酿酒用水则取自四川四大名泉之一的“中国玉妃泉”,经老窖发酵,红槽盖顶,低温发侾,回沙回酒,去头折尾,分段接酒等先进的酿造工艺,配制出了美誉华夏的“剑南烧春”。 追根溯源,在唐代作为宫廷御酒,最负盛名的酒是剑南烧春,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带去的酿酒技术与工匠,也来自于剑南(今绵竹)。
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变迁,配合独特藏药的藏族养生酒孕育出一个彪悍的民族!藏族酒文化,也以其特有的魁力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酒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永康乐生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以“三品四养”为理论基础,倡导健、寿、智、乐、美的大健康理念。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专家研发团队,公司高级顾问蒲少伯教授获“有突出贡献国家级专家”称号。蒲教授历经三十余年,潜心研究西藏文化及藏医药,先后在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108篇,出版医学专著两部,有八项科技成果奖,通过挖掘西藏传统秘方,结合现代工艺,推出震惊学术界的“三医”医学理论,研发了国家级新药(藏药)八个批准文号,包括诺迪康、蒂达胶囊、复方藏红花油、十味龙胆花等等。
令人惊喜的是,公司的专家研发团队通过多方寻访,在藏医药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将藏族养生酒配方进行改良,结合绵竹传统酿酒工艺,再现昔日养生酒的辉煌,造福于千万中国家庭。

4. 养生典故

远志,常用中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本经》列为上品。它和许多中药还被文专人雅士拿来赋诗填属词、撰文写信,形成了有趣的文学。

如清末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就曾以《远志》为题,赋诗一首:“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枉说健儿身在手,青灯夜雪阻山东。”

诗的大意是:我纵然通晓兵书,有抗击敌人的具体办法,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虽有保卫国家的志向,但却像中药远志,空有其名,长相却和普通小草一样;虽有健儿、好汉的抱负和不平凡的身手,却像被大雪封阻在山东道上的游子一样,不能前进。正如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时,曾预料英帝国主义可能会出兵侵犯,因此建议清廷加强战备、巩固边境海防,可他的建议却未被重视和采纳。在这里,诗人借喻中药远志,吟诗抒怀,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抱负,抒发了不被重用的心境。

5. 孙思邈的故事

悬丝诊脉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大臣徐茂功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唐太宗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

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吩咐采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

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唐太宗大喜,欲留孙思邈在朝执掌太医院,但他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

太宗不好强求挽留,御赐“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颂词一首。今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5)饮食养生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孙思邈的医学思想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

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等等。

6. 中国古代人的饮食习惯

‍‍

随着人们来生活水平的自不断提高,人们对养生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要知道的是,不仅现在的人知道养生,很多古人也有自己的养生秘诀。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古人的养生秘诀。

文坛领袖苏轼:喜食芡实粥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同时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有《东坡养生集》传世。

苏轼最钟情芡实粥,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食疗佳品,他说“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

小编总结,看完了小编的介绍,大家可以发现,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养生是分不开的。人们在平时一定要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健康。

‍‍

7. 枸杞与健康养生的故事

为了迎合这个看脸的市场,确实有一些卖家会对枸杞的颜色进行一定的处理。最常见的就是用硫磺熏蒸,不过如果二氧化硫残留量合格,也没什么问题。
至于其它染色方法,比如白矾或其它水处理,现实中确实都可能存在。
如何从外观上鉴别?很遗憾的告诉你,目前并没有什么好办法。因为如果你知道了一种鉴别方法,商家同样也会知道,然后会想新的方式继续骗住你。如果你想尽可能避免买到劣质或是造假的枸杞,那有一个简单粗暴的建议买朋友买过或者信赖的大牌子,比如主打年轻人续能量的枸杞的北卧,主打科技工艺的沃福百瑞都可以放心购买!枸杞,是老祖先发现的“药食两用”的植物之一,并且首先是作为食物被确认下来的。在成书于3000年以上的《诗经》中已有“涉彼北山,言其采杞”(《小雅·北山》)的诗句,记录的是先民们在荒原上采集枸杞的情况,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食用枸杞了。《山海经》中也有“虖勺之山,其下多荆杞”(《南山第一山》)的话,说明先人们对枸杞的生长环境已经有了相当高水平的认识。在《神农本草经》中,枸杞被列为上品,称其能“久服轻身不老、耐寒暑”,即具有提高机体健康素质、延年益寿、抗衰老的功效,还有“却老子”的称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正是健康的基础,后来人们发现它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也与这个根本因素分不开。把枸杞作为健康养生的食物,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这从历代留下的本草著作中也可得到证明,有史料可查的如《食疗本草》《本草纲目》《药性论》《本草逢原》《本草经疏》《本草述》等。

8. 八宝粥的来历

八宝粥来抄自天竺。

腊八粥,袭又名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民间传说来自天竺。中国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八宝粥具有健脾养胃,消滞减肥,益气安神的功效。可作肥胖及神经衰弱者食疗之用,也可作为日常养生健美之食品。八宝粥,又称腊八粥、佛粥、五味粥、七宝粥、七宝五味粥等。



(8)饮食养生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营养价值

“八宝粥”的选料特点决定了“八宝粥”营养丰富、全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

“八宝粥”采用的原料除了大米或糯米外,还添加小米、豆类、核桃仁、花生仁、红枣、桂圆、莲子、山药、枸杞子等,是蛋白质互补作用在食物中的典型应用。

谷类缺乏赖氨酸,而豆类赖氨酸含量比较高:小米中含亮氨酸比较多;各种坚果类富含人体必需脂肪酸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所选中药也是具有滋补调养、健体作用的药材。


9. 有关中外名人熟能生巧的故事

《庖丁解牛》原文出自《庄子集解》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9)饮食养生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庖丁解牛则出自于本故事,意思是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意同顺能生巧。

10. 中华药膳的药膳历史

中国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后汉书·列女传》)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据史书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用大枣为药物原料的处方就达58首之多。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在大枣条目下收有十九首方剂,由此可见其药食并用的重要性了。经过历代研究改进,从而发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实用营养方面的学科,或称之为“中医营养学”。
它不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疗奠定了“药食同源”的保健基础,而且具有人群预防和临床针对疾病的治疗意义。与此同时,它也包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博大精深的国粹成分。不仅成为祖国各民族进行养生的手段,而且近代以来这项理论和技艺已传播于世界许多地方,诸如东南亚邻国人群中间,都很喜爱药膳。中华药膳,漂洋过海,先是东渡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而后又走向西方欧洲大陆,获得了异国他乡人民的青睐。近代国内各地区,曾2~3年召开一次食疗养生康复等不同类型的会议,1989年中日两国在京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盛会,继此1993年又在京召开了亚洲首届药膳大会,这门学科,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早在2000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对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进行了专门论述,书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精益气。”在古代,药物和食物是分不开的,《神农本草经》收载了许多治病与养生皆宜的品种,如大枣、薏苡仁、芝麻、山药、莲米、核桃、龙眼、百合、蜂蜜等。 药膳,古代称为“食疗”、“食治”、“食补”等。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孟诜、陈直、忽思慧、李时珍、王孟英等,都曾对药膳有过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设药膳专篇《食治门》,认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忽思慧曾著药膳专著《饮膳正要》,深刻地阐述了养生之道,特别是饮食与保健的辩证关系。陈直曾著老年保健专著《养老奉亲书》,说:“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贵不伤其脏腑也。” 现代药膳疗法是在古代“食疗”、“食治”、“食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药膳呢?笔者给它下的定义是:“在中医学和烹饪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与食物相搭配,经过烹饪加工制作出来的能防病、治病,且色、香、味、形兼具的美味保健食品。”总而言之,药膳可以取得“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效果。

阅读全文

与饮食养生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