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汉历史故事:汉文帝有多孝顺的相关文章
西汉时来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自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从小便奉行孝道,他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地侍奉她,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尝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整日整夜的没法合眼。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汉文帝的仁义和孝顺感动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并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2. 历史中母亲生病儿子尝药给母亲喝了不知是谁
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孝皇帝,他侍母尝药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
文帝的母亲薄姬,虽不是正宫皇后,但她秉性仁善,深得朝中大臣称道。
汉朝初期,镇守代地的相国陈豨起兵造反。高祖刘邦出兵平定叛乱,由于代地位处边疆,是重要的边防要塞,必须由可靠又有才干的人镇守,才可保家国的安全。在众臣的举荐下,贤孝稳重的刘恒被封为代王,镇守边防。蛮荒偏远的代地,远离京畿,恶劣的环境使人难以适应。但是,代王刘恒不愧是贤明之人,听从母亲的教诲,恪守力行祖训,把代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使边疆恢复了安定。
不久,吕后宗亲谋反,后被忠臣平定。刘恒遂在丞相、太尉拥立下,登上了帝位。当了一国之君的汉文帝,坚持以仁孝治理天下。平日,他身体力行,每天都向母亲问安,如果公务不很繁忙,文帝还要特别抽出时间,陪伴在母亲左右。在文帝心中,始终把侍母尽孝当作是自己生命中的大事。只要母亲身心安泰,自己也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日月如梭,母亲开始日渐衰老、孱弱。文帝不免担忧起母亲的身体。一天,母亲不幸病倒了,文帝请来最好的医生给太后诊治,宫廷内外也都为尽早医好太后的病而各尽所能。
此时此刻,文帝焦急万分,他深恐母亲一病不起,甚至会离自己而去。他时刻牵挂着母亲,已经放心不下宫女们的照顾。只要完成公务,文帝便会径直来到母亲寝宫,守护在母亲床前。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文帝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亲自为母亲端水送药,一心想着让母亲尽快好起来。只要母亲感觉好了一些,文帝心中就感到无限的喜悦。
在侍奉母亲的三年里,身为一国之君的汉文帝,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即使在休息时,文帝也从不宽衣解带,生怕在母亲呼唤时,由于自己一时的怠慢而无法应母亲之需。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文帝还学习所用汤药的药效、剂量,而且牢记于心,对什么时候用药,如何熬制才能充分发挥药效等等,他都能恰当地掌握。母亲每次服药前,文帝必会亲自先尝,品一品熬煮的浓度是否适当,温度是否合适,然后再嘱咐进行调制调温,直到适宜母亲服用之后,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母亲在皇子三年如一日的侍奉护理下,终于有了好转。
3. 亲尝汤药故事里熬药的人可以说是刘恒吗
汉代来第三个皇帝是汉文帝,名叫源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子,最初被封为代王。文帝的生母是薄太后。他即帝位后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年,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亲自照顾,给母亲服用的汤药,他要没有亲口尝过就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重德治)以仁孝之名闻天下。
4. 皇帝尝药告诉我们什么
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孝皇帝,他侍母尝药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
文帝的母亲薄姬,虽不是正宫皇后,但她秉性仁善,深得朝中大臣称道。
汉朝初期,镇守代地的相国陈豨起兵造反。高祖刘邦出兵平定叛乱,由于代地位处边疆,是重要的边防要塞,必须由可靠又有才干的人镇守,才可保家国的安全。在众臣的举荐下,贤孝稳重的刘恒被封为代王,镇守边防。蛮荒偏远的代地,远离京畿,恶劣的环境使人难以适应。但是,代王刘恒不愧是贤明之人,听从母亲的教诲,恪守力行祖训,把代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使边疆恢复了安定。
不久,吕后宗亲谋反,后被忠臣平定。刘恒遂在丞相、太尉拥立下,登上了帝位。当了一国之君的汉文帝,坚持以仁孝治理天下。平日,他身体力行,每天都向母亲问安,如果公务不很繁忙,文帝还要特别抽出时间,陪伴在母亲左右。在文帝心中,始终把侍母尽孝当作是自己生命中的大事。只要母亲身心安泰,自己也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日月如梭,母亲开始日渐衰老、孱弱。文帝不免担忧起母亲的身体。一天,母亲不幸病倒了,文帝请来最好的医生给太后诊治,宫廷内外也都为尽早医好太后的病而各尽所能。
此时此刻,文帝焦急万分,他深恐母亲一病不起,甚至会离自己而去。他时刻牵挂着母亲,已经放心不下宫女们的照顾。只要完成公务,文帝便会径直来到母亲寝宫,守护在母亲床前。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文帝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亲自为母亲端水送药,一心想着让母亲尽快好起来。只要母亲感觉好了一些,文帝心中就感到无限的喜悦。
在侍奉母亲的三年里,身为一国之君的汉文帝,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即使在休息时,文帝也从不宽衣解带,生怕在母亲呼唤时,由于自己一时的怠慢而无法应母亲之需。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文帝还学习所用汤药的药效、剂量,而且牢记于心,对什么时候用药,如何熬制才能充分发挥药效等等,他都能恰当地掌握。母亲每次服药前,文帝必会亲自先尝,品一品熬煮的浓度是否适当,温度是否合适,然后再嘱咐进行调制调温,直到适宜母亲服用之后,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母亲在皇子三年如一日的侍奉护理下,终于有了好转。
文帝对母至孝,身为皇帝,也把百姓当作亲人。他倡导:「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并嘉奖这些世人模范,以带动良善的社会风气。他还广纳谏言,废除因诽谤而处以死刑的惩罚,在收成差的年份减租减税,惠赐天下孤寡。在位二十三年,不管是宫室、苑囿,还是车骑、服御,文帝从来都没有增添过。他仁慈恭俭,以敦伦尽分,崇尚简朴示范天下,自然得到万民爱敬、海内殷富、远者悦服、天下大治的盛景。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病人三年无微不至地照顾,对一个人来讲,确实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可是,一位日理万机的君王,却能够真正做到三年如一日地悉心侍奉,追其根源,这都是由于他有一颗真挚的孝敬之心。反观现代社会,很多为人子女的,终日忙于名利事务,却很少念及家中还有时刻牵挂自己的父母,更谈不上亲力亲为侍奉双亲了。此时此刻,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认真地反思一下,终日忙忙碌碌,究竟给养育我们的父母带来多少欢乐,多少精神的慰籍?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没有孝道的人生,是拔根断源晚景凄凉的人生;没有孝道的民族,是没有生命力的民族。孝亲是做人的基础,是民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基石。汉文帝以一颗拳拳孝子之心,以侍亲尝药的孝行,为天下百姓做出了侍母报恩的榜样。
5.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和其故事!
1、花木兰。代父从军
2、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
3、董永。卖身葬父
4、舜。孝感动天
5、刘恒。亲尝汤药
6、曾参。啮指痛心
7、仲由。百里负米
8、闵损。芦衣顺母
9、郯子。鹿乳奉亲
10、老莱子。戏彩娱亲
11、丁兰。刻木事亲
12、江革。行佣供母
6. 关于古代忠孝故事 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内前180年)即帝位。容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的故事,是古时候24孝之一,流传很广。亲自品尝汤药的热度,是孝顺的一种表现。感恩以孝为先,因为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打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7. 有关汉文帝“孝”的典故
西汉时抄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从小便奉行孝道,他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地侍奉她,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尝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整日整夜的没法合眼。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汉文帝的仁义和孝顺感动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并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8.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和其故事有哪些
1、花木兰。代父从军
2、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
3、董永。卖身葬父
4、舜。孝感动天
5、刘恒版。亲尝汤药
6、曾权参。啮指痛心
7、仲由。百里负米
8、闵损。芦衣顺母
9、郯子。鹿乳奉亲
10、老莱子。戏彩娱亲
11、丁兰。刻木事亲
12、江革。行佣供母
9. 中国历史上唯一进入“二十四孝”的帝王是谁,他都做了哪些孝顺的事
作为唯一一个以帝王身份挤入“二十四孝”的人物,汉文帝刘恒必须得到表扬。当初刘恒一登基就下令给天下老人送粮送物,后来自己的母亲生病更是跟踪式照顾,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直接上手,后来甚至为了成全自己子民的孝心改变律法,正是因为刘恒这样的大孝之举,才让后人把他列入了二十四孝人物。
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和刘恒有关。这就是淳于缇萦救父:当年淳于缇萦的父亲在一次治病时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这人告他误诊害死人命。按当时的法律,淳于意当判“肉刑”,听这个名字也知道肯定得在身上动刀。于是淳于缇萦为了解救自己的父亲于水火之中,费尽心思让刘恒知道了这件事情,刘恒感念淳于缇萦的孝心,于是就废除了这个残酷的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