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与母亲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与母亲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03-05 07:47:03

❶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母亲故事

借花献佛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母亲:1、佘太君2、圣母玛利亚(最圣洁的母回亲)
3、岳母(最爱国的母亲)
4、宋庆龄(国母)
5、贾答维斯夫人(母亲节的母亲)
6、邓颖超 (最博爱的母亲)
7、孟母(最知书达理的母亲)
8、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乾隆的妈:最享福的母亲)
9、张皇后(最贤德的母亲)10、孝庄文皇后(最睿智的母亲)

❷ 有谁有历史上关于母亲的感人故事。

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最早记载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以及刘向的《列女传》。据记载:孟子3岁丧父,*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孟母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不厌其烦地以“言传”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大体上一个人的人格是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的,从此根深蒂固。六岁以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原本已经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强烈的考验,这时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十分重要。起初,孟子居住在邹城以北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坟莹处处,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子也参与其中,有时还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突然发现,一向伶俐听话的儿子,已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城西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新居与市场为邻,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市场上行商坐贾,拍卖喧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而且他家的邻居是一个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再次迁居。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到县城南关的学宫旁。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她由衷地发出感叹:“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并把孟子送入学宫读书,留下了“三迁择邻”的美谈。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贪玩心理。最初孟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问孟子:“你学到什么程度了?”孟子答道:“尚未博学。”孟母非常生气,拿起刀来,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只做一些蝇营狗苟的事,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孟母深知做人要诚实,尤其注意在日常小事上培养孟子守信的品格,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传。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市集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杀豚不欺子”造就了孟子“仁、义、礼、智、信”中“信”的品格。更能反映孟母教子智慧的则是“孟子出妻”的故事。一个夏日的中午,天气异常炎热,孟子的妻子田氏自己在屋里织布,因酷热难耐,就脱掉了上衣。这时,孟子推门而入,见妻子衣衫不整,十分生气,认为妻子有失礼仪,便要休妻。孟母知道后呵斥孟子说:“礼制规定,进门时,要先问谁在屋里;上堂时,要发出声音;进到屋里,目光要向下。这样是为了尊重别人的隐私。而你没有按照礼制的规定去做,自己没先敲门,没出声音,就登堂而入。你要求别人守礼,首先要对别人尊重,是你失礼在先,怎么反而责怪别人呢?”孟母的一番话使孟子心服口服,深感惭愧,打消了休妻的念头,并向妻子赔礼道歉。这就是“孟子出妻”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好地表达了《论语》中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检点自己。孟母的这一次言传身教形成了孟子严于律己的品质。在“五十步笑百步”、“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等言论中都体现出他的这一品质。孟母一生操劳,身体十分硬朗,对于孟子的照顾及督教也毫不放松,孟子除了周游列国那一段时日以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奉养老母,不忍远离故国谋求更大的发展。齐宣王虽然以很高的俸禄来酬谢孟子,却不肯施行他的仁政主张,孟子不贪荣禄,只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孟子理想的去处是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光阴荏苒,很快三十年岁月过去了,孟母已经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近知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礼对于妇人的要求,只不过是做好饭,暖好酒浆,赡养公婆,缝制衣服罢了,因而她们只能料理闺内的事务,不能过问闺外的事情。妇女不应独擅专制,而应尊三从之道,因此,妇女年少时听命于父母,出嫁后听命于丈夫,丈夫死后听命于儿子。现在你已成人,而我已经老了,你行你的义,我行我的礼。”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可惜就在儿子扬眉吐气的时候,孟母却一瞑不视。在归葬故乡——马鞍山时,过去的乡邻争相在路旁祭奠,极尽哀思。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及“三从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按阶段给予不同方式的教育。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孟母去世后,与孟子的父亲合葬于邹城北25里的马鞍山麓,后人认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迁教子之功,故林地称“孟母林”。孟母林东向与孟子林遥遥相望,占地578亩,山上山下遍植桧柏,古木葱郁、浓荫蔽地,墓冢累累,已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孟子故里邹城市,至今仍保留着马鞍山孟母墓、凫村孟子故居(建国后划归曲阜)、孟庙内孟母殿、庙户营三迁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❸ 关于古代母爱的故事有哪些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内人跪拜、哭嚎的样子容,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❹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母子故事

孟母三迁,沉香救母,曾子杀猪等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回多次答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劈山救母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华山的西峰顶上,有一块十余丈长的巨石齐茬茬被截成三节。巨石旁边插着一把七尺高三百多斤重的月牙铁斧。相传,这就是当年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巨石叫“斧劈石”;铁斧叫“开山斧”。有同名越剧、同名秦腔、同名连环画等作品。
又有二郎神劈桃山救母的传说。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跟着她。他的母亲说:“你回去,我回来时为你杀猪。”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给他儿子杀猪吃,他的妻子说:“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❺ 历代母爱故事有哪些

孟母教子

孟子年幼时住在凫村,此地靠近坟场,母亲以纺纱织布为生;孟子看见出殡、埋葬及祭拜的情形后,常跟小朋友一起玩这种游戏。孟母觉得居住在这地方不好,于是就迁移到营村;营村有屠宰场,孟子又学起屠夫宰猪做生意的样子。孟母见儿子如此模样,内心更加担忧,便再搬到邹城;由于新宅靠近学堂,孟子就每天以学人家读书的模样为乐,再也不会因环境关系而受到污染。孟母这才安心定居下来。

孟子长大后,孟母就将他送到学堂去读书。以前小孩读书的场所,大都是小小一间教室,并不是像现在的学校规模这么大,也没有很多学生,通常就一二十个小孩,由一位老师来教导读诵经典。孟子在这种小学堂读书,刚开始还懂得用功,后来渐渐就学会偷懒、贪玩,不肯用功读书了。有一天竟然还逃学回家。孟母此时正在机房织布,一看见他逃学回来,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只织了一半的线给剪断了。孟子很惶恐地跪下,问母亲为何要把线剪断。孟母责备他说:“求学就跟织布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一丝一丝地不断织上,才能累积成为有用的布料;假使中途把它给剪断了,那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一堆废料。你求学更是要不断地用功,最后才会有所成就,而现在你却偷懒逃学,不肯用功读书,就是自我堕落,如何能成就你的学业呢?”孟子听了母亲的训诲后,觉得非常惭愧,立刻向母亲忏悔认错,从此发愤向学。经过长年累月努力不懈的学习,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他延续“至圣先师”孔子的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母亲的教诲

隋朝时有个人叫高颖,做了宰相,位高权重。隋朝的江山似大厦将倾,高颖只知迎合皇帝,到处陪着皇帝游山玩水寻欢作乐。一日,高颖又要陪皇帝外出游玩,他问母亲家中缺些什么,以便带些回来。母亲泪流满面地对他说:“自从你做官以来,家里什么都不缺,你富贵已到顶了,所缺者,唯有砍头一项!你应该收敛收敛,慎之又慎啊!”高颖当时心里一震,但事后仍然我行我素。结果,作恶多端,咎由自取。有人说他企图造反,还有人说他搞乱朝政,想当天子。这些话很快传到多疑的隋炀帝耳朵里,便找了一个借口将高颖杀了。面对这“无言的结局”,人们不得不佩服高颖母亲的眼光和见解,“贪官唯缺砍头”,真是振聋发聩!

岳母刺字

岳母姚氏,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母亲,数百年来,人们心目中母亲的典范。她深明大义,忧国忧民,当金人南侵,大好河山破碎之际,她毅然将儿子岳飞送上抗金战场。临行前,为勉励儿子以身报国,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

母爱如佛

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痴迷拜佛,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候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里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拦,便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走了。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席间,听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道。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为师,成佛又何难?”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开门人。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快到家时,他彻底失望了。

日暮里,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门时,已是午夜时分。疲惫之极的他费力地叩动了门环。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谁呀?”“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很快的,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就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他。

这时,他一低头,蓦然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给树浇水的父亲

一个小男孩,从小得了脊髓灰质炎,腿瘸了,这个病还导致他长了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很不好看,所以这孩子从小就备受冷落。小伙伴们都觉得他又瘸又不好看,就都不跟他在一起玩。

有一天,他的父亲拿了一把小树苗回来,跟他的多个儿女说,你们一个人拿一棵树苗去种,看谁的树种得最好,我就给他买礼物。

这个小男孩跟他的哥哥姐姐一起拿了树苗种下去。这个孩子呢,由于老受冷落,就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心态。他给那棵树苗浇了一两回水以后,心里就有一种很消极的想法。他想,我不管了,还不如让我那棵树早早死了吧,我反正是不受人喜欢的孩子,我再想要礼物,也不会得到它的。他就再也不给那棵树浇水了。

可是,后来他却发现,他那棵树就是长得比别人的好。那棵树长得特别快,树叶长得特别鲜亮。这是一棵特别茁壮的小树。

父亲不断地对他说:“天啊,儿子,你长大会成为一个植物学家的。你真是天才,你的树怎么这么好呢?”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说:“大家都看见了,在这些树苗中,只有这个孩子种得最好,我的礼物得买给他。”于是父亲给这个小男孩买了一个他特别喜欢的礼物。

后来,这孩子不断受到鼓励,他就想,这是天意。有一天半夜,他睡不着。心想,书上说植物是在半夜生长,我去给我的树再浇点水吧。他跑出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他父亲在那棵树边正一勺一勺浇水呢。他突然明白,他的父亲每天夜里都在悄悄地为他浇着这棵小树。这棵小树就是父亲在他心里种下的一个意识,让这个孩子自信起来。

看见这一幕以后,这个孩子的生命态度就改变了。后来,他没有成为植物学家,而是成了美国总统。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孩子他爸

市里举办了一个书画展,观众络绎不绝。展览中有一幅画,画面上洪水滔天,淹没了地面,连树木也被洪水吞掉了,只留下水面上零星竖着的几根树枝:一个母亲浑身湿透,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大水已经淹到她的腰部,她前弓着腰,努力推着一块木板,木板上坐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子……

看到这幅画的观众,都被画面感动了。有人感叹:“好伟大的母亲啊!”有人赞扬:“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还有人为母子俩祈祷:“但愿苍天保佑,愿她们平安度过灾难……”

有一个中年妇女,一直站在这幅画的前面,定定地看着画。听到别人的议论,她皱着眉头,不住地摇头:“不对,不对的……”可是,没有人注意她。

这时,有个年轻的姑娘叫了起来:“咦?画面的标题怎么是《孩子他爸》?不通呀!”姑娘的话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大家一看,果然如此,也露出了疑问的神情。那中年妇女松了口气,似乎看到一线希望。又有人叫道:“我发现一个问题,你们看洪水都已经盖过树叶了,怎么可能只淹到画面上这位母亲的腰部呢?”中年妇女更高兴了,带有一丝开导的语气说:“对呀,怎么会这样呢!你认真想一想啊!”有人不以为然地说:“树叶比较远嘛,可能远处的水深呀!”

观众们议论了几句,找不出更合理的解释,也就走开了。直到傍晚,中年妇女一直寸步不离地守在那里,现在的她和那幅画一样,孤零零地待在一个角落,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

展厅的广播响起来,画展就要结束了。这时,中年妇女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快步走到展厅中央,挡在准备离去的观众前面,大声说道:“各位先生女士,请允许我耽搁你们几分钟时间,解释一下这幅画好吗?”

观众都停住脚步,诧异地望着她。中年妇女说:“我就是这幅画的作者,画面上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画面中的母亲就是我,那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儿子。”观众们顿时安静下来,静静地听着下文。

中年妇女回忆起了那个永生难忘的场景:“当时,大水铺天盖地涌来,连一些房屋都被淹没了,何况是人?为什么画面上的洪水只到达我的腰部呢,因为我的下面有一个人在用肩膀驮着我,他就是我的丈夫,我孩子的父亲!我骑在丈夫的脖子上,他那样顶着我,在水底一步步地走着把我和孩子送上一个高坡,他却消失在水中,再也没有上来……现在,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孩子从画面上涂掉了吧?因为,这幅画的主角不是我们,而是孩子他爸……”

❻ 古代关于母亲的著名故事

1、陶母剪发退鱼

陶母是东晋时期名将陶侃之母,他年少时就有大志。有一次同郡人范逵到陶侃家作客,而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的车马仆从确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把自己拖地的长发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到集市上换来了几担米。

随后,她又把房屋的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家里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连随从的人也都一一照顾到了。陶侃在青年时期还做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他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

2、欧母画荻教子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

但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3、徐母大义

徐母是三国时代的徐庶之母。徐庶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经投靠刘表,后来成为刘备的军师。赤壁之战前,曹操听谋士程昱说徐庶在为刘备出谋划策,就想将他纳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骗至许昌,请徐母写信召唤徐庶。

没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晓大义的老人,她识破曹操的奸计,坚决不从。程昱就进一步献计,伪造了一封徐母的信,召徐庶来到许昌。徐庶是个孝子,收到这封假信后,他只得辞别刘备,投降曹操。

4、孟母三迁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说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儿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认为此处也不适合自己儿子居住。

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觉得这才是自己儿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5、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母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励子从戎,把“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❼ 有关母爱的历史典故

孟母择邻来,岳母刺字

画荻教子自
北宋时期,有位杰出的文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和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母亲郑氏带着他到随州,跟随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母亲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沙地上写,教儿子识字。母亲的言传身教激发了欧阳修的求学欲望,他勤奋苦读,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❽ 母爱的历史典故

NO1、孔母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一直都是作为伟大母亲教子的典范,其实,在教子方面,孔子的母亲丝毫不逊于孟母,因此,我把孔母颜征在放在第一位介绍。

孔子约三岁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被迫离开孔家搬回曲阜故里,生活十分清苦,孔母靠教授5个孩子勉强度日。孔子不到6岁就开始跟班学习,由于孔母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小孔丘还不到10岁,已经学会全部发蒙功课。孔母这一段家教生涯,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孔子在10岁时,孔母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等内容。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庠'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

孔母颜征在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与孟母教子相比,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而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NO2、孟母

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如此优秀,全在于孟母对他的悉心教育。最被广为传颂的故事便是“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为的是便于随时祭拜,可年幼的孟子经常和附近的小孩一起模仿大人跪拜、痛哭,玩起办理丧礼的游戏。孟母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孟子又学着小贩商人们的样子做起了吆喝买卖,于是孟母又把家搬到了子思书院。书院里聚集着大批有学问懂礼仪的读书人,气韵高雅,学识渊博,出口成章,令孟子惊奇。

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开始变得有礼貌起来,而且开始遵守秩序、热爱读书,孟母看到这种情况非常高兴,认为这才是孟子能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环境,对此非常满意。

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真是蛮拼的,孤儿寡母,三次搬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子贪玩,学习中辍,孟母就当着孟子的面,拿一把剪刀,剪断了织布机上即将织完的布匹。孟子看到母亲这样,大惑不解。孟母说: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没有织完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这便是“断机教子”的故事。

NO3、田稷之母

春秋战国时期,田稷贵为齐国宰相,很多趋炎附势的人找机会送礼讨好结交他。有一天,他的属下借口孝敬田稷的母亲,送给他许多金子。田稷回家后将金子交给了母亲,不料母亲却一点也不欢喜,反而面色凝重地对田稷说:“吾闻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竭情尽实,不行诈伪。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今君设官以待子,厚禄以奉子,言行则可以报君。夫为人臣而事其君,犹为人子而事其父也。尽力竭能,忠信不欺,务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洁公正,故遂而无患。今子反是,远忠矣。夫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

田稷被母亲说得无地自容,向母亲承认错误后,先将那些金子退还给属下,又主动去见齐宣王,把事情经过如实禀奏,并请宣王治罪。宣王不但没有治他的罪,还认为田稷为人诚实,他的母亲德行高尚可嘉。这件事很快传遍齐国,田母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在田母的影响下,田稷终成一代名臣。

❾ 关于母爱的历史故事

成语: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故事]: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成语:画荻教子
北宋时候,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岳母刺字
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传颂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代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如若这样,“精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构造的。因此,岳飞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谁之手刺的?尚是个难解之谜。

❿ 有关母亲的历史典故

1、《岳母刺字》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南宋时期,金国进兵攻打中原。宋高宗把首都移至金陵,并四处召集人才,兴兵反攻。远住相州县的岳飞和他的九个结义兄弟临危受命,率领众士兵抗击金兵。临行时,岳母为了能够让岳飞更好的效忠于朝廷,就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从此,这四个字就深深的刻在了岳飞的心里。

体现了岳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报效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
2、孟子的母亲姓仇,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更大的发展,光耀门楣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后,带给孟母的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 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独生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按照“心理学”的分析,这也是一种“补偿作用”的高度发挥,孟母不只是小心翼 翼地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不厌其烦地以“言教”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大体上一个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的,从此根深蒂固。六岁以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原本已经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强烈的试炼和考验,这时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环境十分重要。孟母突然发现,一向伶俐听话的儿子,已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从此为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至今还留传下 “孟母三迁”的美谈。
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 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儒目染, 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
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
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表明,为了儿子的成长,必须选择良好的环境。

阅读全文

与与母亲的历史故事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