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远古传说时代
盘古与女娲的传说
黄帝战蚩尤
三皇的传说
五帝的传说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
夏商周
中国第一暴君夏桀
陪嫁小奴做宰相
姜太公硒溪垂钓
周文王励精图治
灭商的前奏
周武王挥师朝歌
牧野之战
管仲助齐桓公称霸
管仲病榻论相
管仲的驭君术
财政改革与赏罚制度
齐桓公身边的小人
重耳再返故国
晋文公不计旧怨
巧于辞令的高手
吴国的崛起
孙武激流勇退
勾践卧薪尝胆
范蠡退隐江湖
傲视王侯的名士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
田氏代齐
屠岸贾助纣为虐
燕昭公招纳贤士
吴起改革
曹刿以逸待劳
邹忌借琴劝齐王
晏婴二桃杀三士
孟尝君最有价值的门客
孙膑装疯脱险
燕昭王用人不疑
蔺相如完璧归赵
廉颇负荆请罪
田单的火牛阵
范雎的激将法
心胸狭窄的范雎
赵奢大破秦军
大投资家吕不韦
秦汉
赢政身世的隐私
少恩寡义的秦王政
秦王政统一六国
焚书坑儒
修筑长城
王翦破楚
赵高弄权
傀儡皇帝秦二世
陈胜吴广起义
陈平三易其主
惊心动魄鸿门宴
刘邦随妇遁逃
刘邦能屈能伸
治国能臣萧何
高阳酒徒郦食其
商山四皓保太子
师出有名,方可兴兵
运筹帷幄的张良
善于用人的刘邦
刘邦速封雍齿
娄敬建议迁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的谨慎
陈平劝萧何
陈平铲除吕氏
张良功成身退
刘邦不杀季布
陈平巧解白登之围
叔孙通制定朝仪
无功封侯的审食其
周亚夫与张释之
周亚夫的悲剧
盐铁专卖丰国库
桑弘羊晚节不保
司马迁忍辱写《史记》
苏武出使遭祸
苏武北海牧羊
三朝元老霍光
小忍成大谋
化敌为友
刘秀拢民心
以情动人的谋略
度尚的激励术
跋扈将军梁冀
李膺先发制人
党锢之祸
魏晋南北朝
曹操唯才是举
隔岸观火的妙计
诸葛亮为刘备谋划根据地
大度集贤争天下
管宁割席
曹操大败马超
张辽威震逍遥津
曹操选太子
刘备大打“正统”牌
恃才傲物的庞统
刘备人西川
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智激周瑜
空城计
鞠躬尽瘁
邓芝出使东吴
胜人先要胜己
后来居上的吕蒙
曹丕的“禅让”剧
乱世奸雄司马懿
司马懿装病
张华的“钓情”术
八王之乱
刘聪兄弟“让位”
王导力挺司马睿
北伐将军祖逖
石勒蒙骗王浚
王猛扪虱谈天下
淝水之战
刘裕建宋
冯太后执政
北魏孝文帝改革
河阴之变
梁武帝出家
侯景之乱
陈后主井下藏身
地理学家郦道元
隋唐五代
杨坚统一中国
隋朝田制与租税徭役制度
造仓储粮
崇尚节俭的隋文帝
律官厚民
首创科举制度
隋炀帝亡国
唐朝的建立
玄武门之变
贞观圣主唐太宗
明君之镜魏徵
太平宰相房玄龄
玄奘西行取经
文成公主人藏
笑里藏刀的李义府
武则天进宫
大唐贤相狄仁杰
张柬之巧除奸党
弄权高手李林甫
马嵬坡之变
唐代奇相李泌
盛唐的歌者李白
张巡坚守孤城
郭子仪功高而不震主
“打金枝”趣话
理财能手刘晏
韩愈与古文运动
中唐名相裴度
平定淮西叛乱
裴度恢复相位
甘露之变
李克用与朱全忠
八帝宠臣张全义
五朝不倒翁冯道
宋辽金
赵匡胤巧取荆州
赵匡胤巧施反问计
赵匡胤从严治军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太祖的用人术
赵德昭的抉择
赵普扳倒卢多逊
杨业之死
吕端大事不糊涂
澶渊之盟
种世衡一诺千金
⑵ 三国演义30到60回读后感500字
在三国演义这三十回中主要讲述了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两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胜了袁绍,因为袁绍师出无名,这场战争不正义,并且袁绍本人刚愎自用,不听贤士田丰、许攸等人的建议,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设计奇袭白马,又招贤纳士,听从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弱胜强,战胜了曹操,原因在于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也不正义,并且曹操没有正确分析形势,在取得荆州之后骄傲自满,自恃兵多将广,却忽略了天时地利,且曹操生性多疑,多次被诸葛亮、周瑜用计成功,导致了最后的惨败。综合看来,要想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必须做到天时地利人和。首先要师出有名,然后要有英明的主帅和足智多谋的军事,最后要注重天时地利,只要注重这三点,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并非不可能。并且在这三十回中诸多著名的故事流传至今,例如三顾茅庐,隆中对,赵子龙单骑救主,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等等,都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这三十节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较为精彩的比分,值得广大读者潜心精读,仔细揣摩,定当受益匪浅。
临时写的,大大自己再修改修改,添油加醋应该就可以了吧,哈哈,希望能帮上你~
⑶ 曹操的主要事迹及文学事迹
一、主要事迹
1.出身——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养祖父是宦官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三国志》记载曹操的远祖(实为养祖父的远祖)是汉朝初期的相国曹参。
曹家与夏侯家有密切关系,“夏侯、曹氏,世为婚姻。”关于曹嵩的家世,没有确切说法,《三国志》记载“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南朝宋史家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引用的《曹瞒传》记载,曹嵩本姓夏侯,后来成为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曹操实为夏侯氏,夏侯惇和夏侯渊与曹操为堂兄弟。也有一说指曹嵩为曹腾堂兄弟之子,曹腾有可能过继子侄作为养子。此两说均无确切证据支持。
2.曹操献刀——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3.割须弃袍——曹操率军与马超在潼关交兵,曹军被打败后马超追击曹操时,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之事。
4.割发代袍——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5.逐鹿中原——初平三年(192年),青州的百万黄巾大军入侵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阻,与黄巾军交战,结果被杀死。鲍信等便暗中使人到东郡迎接曹操,推举他担任兖州牧一职。后来与黄巾军战于寿张以东,历经苦战,鲍信战死,终于大破敌军。曹操一路追击至济北,最后逼降黄巾军,收编降卒三十余万并男女百余万口,又从中选出精锐,号称“青州兵”。到了这时,曹操作为一方势力才渐成气候。
后来袁绍与荆州的刘表联手,袁术则与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相结以抗。这时的曹操是袁绍派系的同盟军,刘备、孙坚也分别屈身于公孙瓒与袁术之下,是受其差遣调度的客将。正当曹操协助袁绍,大破袁术于各地之际,陶谦却趁机攻打兖州东部的泰山郡,导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
针对这个事件,曹操于193年至194年间,二度讨伐陶谦,并在徐州当地展开格杀勿论的大屠杀。《后汉书》对此事则描录“男女数十万人惨遭杀害,即便鸡犬也不能幸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现出性格中暴躁引发的残忍嗜杀,使其残忍本性爆发。
兴平元年(194年)至二年(195年),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张邈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兖州之地也反复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坚守鄄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终于击破吕布,平定兖州。朝廷也于此时正式承认曹操的兖州牧地位。
二、文学事迹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沉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3)师出有名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乔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⑷ 以今天的观念审视烛之武退秦师这则故事
1、从晋秦围郑看当今霸权主义
晋秦两大强国合力围攻弱小的郑国目的就是为了开拓疆土,争夺霸权。对照当今社会,霸权主义仍在滋生蔓延,世界和平面临严峻挑战。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凭借雄厚的综合国力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甚至悍然发动侵略战争:从朝鲜到越南,从科索沃到伊拉克,战火纷飞,血肉模糊。但是,美国这种霸权主义一直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有力扼制。联合国大会上的讲台有时也会被一种强悍的声音控制,并不永远代表着正义和平等。
2、从晋秦围郑的理由看师出有名
课文中,晋秦围郑理由有二:“无礼于晋”,“贰于楚”以冠冕堂皇的借口掩盖开拓疆土的野心。“名不正则言不顺”,战争必须师出有名,草拟檄文,昭告天下(如宣称自己是仁义之师,替天行道)。师出有名对于鼓舞士气、打击敌人、争取同盟、乃至于最终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将起到关键作用。今年3月美伊战争前,美国就宣称伊拉克拥有大量的生化武器,严重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命安全,虽然得不到国际上的支持,但是足以名正言顺地大举出兵。
3、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看伯乐精神
在郑国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主动向郑王推荐烛之武,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不辱使命。如果说烛之武是千里马,那么佚之狐就是伯乐,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今社会,许多“千里马”难以四蹄腾空,昂首长啸,很大的原因就是推荐重用的伯乐少,打击报复的上司多。小到单位、企业,大到国家、民族,从长远的眼光看,都应该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让人才们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创造业绩。
4、从烛之武临危受命看爱国主义
烛之武在郑王坦诚道歉后,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慷慨赴死。郑国之安危,亦个人之荣辱也。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时代的号角,激励着仁人志士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从屈原、杜甫、陆游到龚自珍、林觉民、方志敏,历史的天空浮现着多少鲜活的面容,回荡着多少壮丽的诗篇。在今天,爱国主义回归到平民立场,就是每位公民要满腔热情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添砖加瓦。
5、从烛之武说服秦王看外交家风采
烛之武面见秦王时,镇定自若,慷慨陈辞,丝丝入扣,无懈可击,让秦王听后心悦诚服,立即下令撤军并派重兵驻守郑国以防晋。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外交家的独特风采。从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到,诸葛亮前往江东促成孙刘联盟时,舌战群儒,谈笑风生;顾维均在巴黎和会签字协议上拍案而起,据理力争;周恩来在重庆和南京国民政府要人周旋时有理有节,刚柔相济。外交家的风采,神奇迷人,彪炳史册。
6、从晋秦两国关系的戏剧性变化看国家利益
晋秦从盟国到敌方,从联合作战到兵戎相向,这种戏剧性变化让人始料不及,但又在情理之中。按理说晋文公是秦穆公的女婿,秦穆公不至于糊涂到轻信烛之武的片言只语而背信弃义,亲痛仇快。实际上,国家关系的变化,是相当微妙的,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今日兵临城下,明朝把酒言欢,不是没有可能的。一言以蔽之,国家利益对高无上,直接决定了灵活机动的外交策略。
7、从秦穆公、晋文公身上看政治家素质
秦穆公、晋文公都属于“春秋五霸”,英明果断,傲视群雄,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秦穆公听完烛之武的利害分析后,审时度势,果断下令撤军。而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的情况,沉着冷静,毅然阻止部下的过激反应,也下令撤军。两位政治家不争一时之利而求万全之策,乃大胸襟也。当今世界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瞬息变幻,政治家更应该审时度势,沉着冷静,慎重处理好国际关系,忠实履行好神圣的使命。
⑸ 有什么中华历史故事
盘古壮烈开天地
古代始祖的传说
黄帝缔造中华民族
五帝的传说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夏、商、周的故事
中国第一暴君夏桀
陪嫁小奴做宰相
商纣王丢了宝座
壮心不已姜子牙
牧野之战
名相管仲
得民心者得天下
竖刁真刁
重耳醉返故都
纵横家的生存之道
励精图治终称霸
急流勇退留清名
勾践复国
范蠡弃官经商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
昏庸无道的晋灵公父子
一代名将吴起
曹刿论战
邹忌借琴劝齐王
为吃二桃死三士
孟尝君幸得冯■
军事家孙膑
燕昭王用人不疑
蔺相如舍命护宝
将相和
田单救齐
范睢苦心孤诣荐昭王
赵奢虚心纳谏
心胸狭隘自相残
秦汉、魏普、南北朝的敌事
赢政雄才大略统一中国
焚书坑儒
修筑长城
王翦巧释秦王疑心病
赵高弄权
陈胜吴广被逼起义
鸿门斗智
师出有名
纪信壮烈护主
楚汉之争胜败因果
巧用狂傲终得志
西汉元勋话萧何
借威保己
明君招贤
文官武将助刘邦
陈平劝萧何
刘邦定礼
功成身退
陈平智灭吕氏集团
陈平辞相
周亚夫的悲剧
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苏武出使遭祸
三朝元老霍光
得民心者得天下
小不忍则乱大谋
动之以情
跋扈自绝
“唯才是举”的曹操
曹操隔岸观火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身在曹营心在汉
巧令张松献战图
庞统大才惊张飞
孔明对症下药终联吴
诸葛亮曲解“二乔”激周瑜
邓芝笑对油锅酷刑
胜人需克己
曹丕称帝
百足之虫
闻鸡起舞
皇帝良师王导
王猛“扪虱而谈”
淝水之战
地理学家郦道元
隋、唐、五代的故事
杨坚统一中国
隋文帝首推科举制度
炀帝亡国
贞观圣主唐太宗
圣君贤臣创盛世
明君之镜魏征
太平宰相房玄龄
玄奘历难取经
媚娘纵横朝政
将相之才狄仁杰
投机奸相李林甫
乱世安邦终淡泊
诗仙李白
千古名将郭子仪
理财专家刘晏
散文大家韩愈
名相裴度
八帝宠臣张全义
无耻朝代的不倒翁
唐后主中计亡国
宋代的故事
宋太祖智取荆州
宋太宗劫后余生
赵普设计除对手
杨业以死报忠
澶渊之盟
王旦临终荐寇准
寇准失察命多舛
英勇善战的狄青
风雨飘摇中的“庆历新政”
公正廉洁的“包青天”
阿保机慧眼识才
耶律氏内部政变
改革家王安石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
文学大家苏轼
多智善佞居相位
忍耐之中保皇位
辛弃疾抗金
文坛伉俪
民族英雄岳飞
秦桧施计大将陨
重赏之下有奇谋
余介招贤
文天祥舍身成仁
元代的敌事
一代天骄
西征中亚
众人皆醉君不醉
扶摇直上的哈麻
元曲大师关汉卿
明代的故事
励精图治朱元璋
经略天下
刘基论人
大将徐达
敌国破,谋臣亡
燕王装疯以待时
功德圆满
血浓如水的父母官
奸相严嵩
夏言枉屈就戮
海瑞勤政为民
谭纶善用大将建奇功
名相张居正
崇祯自缢有余辜
闯王李白成
汉奸吴三桂
才女柳如是
爱国志士王夫之
清代的故事
忠诚虎将遇明主
谋臣范文程
雄才大略康熙帝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雍正即位
雍正赐匾
文学巨匠曹雪芹
和珅自尽
民族英雄林则徐
关天培血战虎门
火烧圆明园
天王洪秀全
天朝田亩制度
黑旗英雄刘永福
戊戌政变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洋务大师张之洞
张德成奋勇抵抗侵略军
⑹ 曹操的历史人物形象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⑺ 关于王粲的历史故事
1、初平二年(192),因关中骚乱,王粲往荆州依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208),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病卒,子刘琮投降,王粲遂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
2、昼侍可矣
王粲记忆力强,见闻广博,所以曹操出外游览观赏,王粲多次同车随行,至于受到的尊敬却不如和洽、杜袭。杜袭曾经单独被曹操召见,一直到半夜。王粲生性急躁好胜,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不知曹公对杜袭说了些什么?”和洽笑着回答说:“天下的事难道能全都知道吗?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为这郁郁不乐,您想一个人都兼顾起来吗?”
3、驴鸣悼亡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正月二十四日(2月17日),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当时的曹丕还是世子,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
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葬礼之后,曹植又作《王仲宣诔》,可见曹丕、曹植二人与王粲的交情确实非同寻常。
4、眉毛脱落
王粲二十多岁时,曾遇“医圣”张机,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
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5、写七哀诗
在去荆州的途中,王粲再一次目睹了连年征战所造成的社会灾难:白骨敝野,饥拜遍地;难民成群;更有甚者,有的母亲不忍心孩子饿死在自己的怀中,竟将呱呱待哺的婴儿弃置在蔓草中间,掩袂而去。王架把这一惨绝人寰的情景写入《七哀诗》第一首中。《七哀诗》第一首,有自哀的成分,也有哀汉的成分,但中心点却是集中在人民的苦难方面。
⑻ 求历史上发生在潼关的战争历史故事!
潼关南原之战是明末闯王李自成与明朝军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此役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在今陕西南部)中。
经过
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方案。是年九月李自成在汉中遭曹变蛟伏击,只得退居四川。后来前往梓潼、剑州一带活动。洪承畴分析李自成势穷,必定出潼关东走河南。洪承畴命孙传庭于潼关南原设置三重埋伏,崇祯十一年春二月,曹变蛟等人将李自成逼入潼关。此役李自成部尸积如山,几乎全军覆没,当地居民“遇则棒杀,秦贼遂尽”,最后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中。
曹操潼关败马超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三月,作为丞相的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进攻盘踞在汉中的张鲁(天师道首领)。同时命令征西护军夏侯渊等率兵出河东,名义上是要去与钟繇会师,共讨张鲁,实际上是要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讨伐占据关中的马超、韩遂。管仓库的官员高柔向曹操建议说,咱们的大军西进,韩遂、马超会怀疑是攻打他们,一定会互相煽动而联合起来。应该首先消灭马超、韩遂等势力,平定关中。关中如果归顺了,汉中一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平定。曹操没有采纳高柔的建议,因为马超、韩遂等当时在名义上仍然是朝廷的将军,并没有反叛朝廷,曹操没有理由讨伐他们。他要用向关中进军逼得马超、韩遂等反叛,然后师出有名地讨伐他们。
关中诸将马超、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得到曹操进军关中的消息,对他“去讨张鲁”的借口果然产生怀疑,就联合起来抗拒曹操。他们拥兵十万,割据关中,扼守潼关。曹操作为朝廷的丞相,抗拒曹操当然就是反叛朝廷。这样一来,曹操就名正言顺地对马超、韩遂等进行讨伐。
八月,曹操率主力逼近潼关,与马超等军隔关对阵。曹操用大部分兵力假装进攻潼关,吸引住马超,却派徐晃、朱灵二将军秘密率步兵骑兵4 000人由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偷渡黄河,占据黄河以西地区。闰八月,曹操率军由潼关北渡黄河。.他令部队先行渡河,自己与勇士百余人在南岸掩护。马超率步、骑兵万余人向曹操进攻,射来的箭如同暴雨,曹操坐在行军凳上一动不动。将军许褚扶着曹操上了船,船夫中箭而死。这时许褚一只手举着马鞍为曹操挡箭,一只手划船。在这紧急关头,校尉丁斐放出不少牛马,诱骗马超军。马超的部队顿时混乱起来,争先恐后地抢夺牛马,曹操乘机渡过黄河,向北进发。接着,又从蒲阪西渡黄河,沿黄河西岸向南推进。马超等部队退据渭河口,抗拒曹操。曹操到处设置疑兵,欺骗对方,暗中令部队人渭河架设浮桥。晚上,曹军进驻渭河南岸宿营。马超派军乘夜偷袭,被曹操的伏兵击败。马超派人向曹操求和,并以割让河西地盘为条件,曹操不答应。
九月,曹操的大军全部渡过渭河。马超多次向曹军挑战,曹军总是坚守营垒,不与交战。马超无奈,再次请求割地求和,并表示愿意将子弟送人曹营作为抵押。谋士贾诩说,可以假意答应。曹操问他为什么,他说:“目的在于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曹操就采用了贾诩的计策。
曹操与韩遂的父亲以前同年举上孝廉,又与韩遂同朝做官,有过交往。因为这点关系,韩遂请求与曹操会面,曹操答应了。在双方军队的阵列之间,曹操与韩遂骑马相见。两人都没有下马,交谈了一阵,没有涉及战事,只讲些过去在京都洛阳的往事。谈完之后,曹操拍手大笑。这时韩遂部下很多人前拥后挤地争着看曹操。曹操笑着向他们说:“你们要看我吗?我也是个一般人呀,没有长四只眼睛两个嘴,只不过智谋多些就是了。”
当韩遂返回以后,马超问他跟曹操谈了些什么。韩遂说没谈什么,马超对他怀疑起来。随即,曹操又给韩遂写了一封信,把许多字句故意加以涂改。马超得知曹操来信,索取要看;一看其中涂改了一些字句,以为是韩遂涂改的,不让自己知道一些秘密,对韩遂更加怀疑了。
此后,曹操便定下日期与马超会战。先以轻装士卒与马超军作战,待挫伤对方锐气之后,立即派出强劲骑兵突然从两面夹击,大败马超等军,斩了成宜、李堪等人,韩遂、马超逃往凉州(治所在今甘肃张家川县),杨秋逃往安定,关中地区遂成为曹操的地盘。
756年唐将哥舒翰统兵20万镇守潼关,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被反军安禄山打败。安禄山占据潼关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880年黄巢起义军由洛阳进发潼关,唐将田令孜率兵10万镇守潼关,未料起义军由禁沟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
解放战争时期,陈庚、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迄今,潼关许多村庄以“军”、“营”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