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管宁割席的故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版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权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⑵ 割席断交的故事简介
“割袍断义”又称“管宁割席”,出自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南朝宋国的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德行》。文中讲到华歆因心神不一,管宁割断席子与之断交。后用来形容与朋友断交。
⑶ <管宁割席>选自哪里,作者是谁,作者的传世之作是什么
刘宋宗室人才俊杰极少,而临川王刘义庆,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义庆本是宋武帝刘裕之侄,刘裕大弟弟长沙王刘道怜的第二个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因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儿子,刘义庆便被朝廷过继给刘道规为后,因此袭封为临川王。
史称刘义庆自幼聪敏过人,受到伯父刘裕的赏识。刘裕曾夸奖他说:"此我家之丰城也。"
刘义庆年轻时曾跟从刘裕攻打长安,回来后被任命为东晋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徙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历任侍中、中书令、荆州刺史等显要职务。当时"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因为刘义庆被认为是宗室中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朝廷才委派他承担如此显要之职。后又改授散骑常侍、卫将军、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刘义庆为人"性简素,寡嗜欲","受任历藩,无浮淫之过,唯晚节奉养沙门,颇致费损。"
刘义庆性爱文艺,喜与文学之士交游。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名儒硕学。他自己也创作了大量丰富著作,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又曾仿班固《典引》作《典叙》,记述皇代之美;此外还有《集林》200卷,《世说新语》10卷。其中,最著名当然是那部千古流传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此书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而且语言简炼、文字生动鲜活,又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历史文士阶层的喜爱和重视,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刘义庆也因为此书而名垂千古。
刘义庆在公元444年去世,终年42岁,谥为临川康王。
⑷ 管仲割席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xin,两人都是三国时魏国人),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白话]汉朝人管宁,字幼安。小时非常好学,与华歆坐在同一张席上读书。一次,有人乘坐轩经过门前,华[歆]放下书出去看,管宁于是将席割成两半,与华歆分开坐,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坐在一个木榻上,有五十五年,没有一次席地而坐把两腿像八字样分开,木榻上放膝盖的地方都被磨穿了,有时叫他十多次都不起来。
成语解释:
词题:管宁割席
发音 guǎn níng gē xí
释义 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③。宁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①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属《德行》第十一则。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县东)人,传为管仲之后。少恬静,不慕荣利。华歆,字子鱼,高唐(今属山东)人,汉桓帝时任尚书令,曹魏时官至太尉。
②轩冕:轩车。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③废书:放下书。
④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示例:像那种不仁不义的朋友,早该“~,一刀两断。”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体会: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也过于绝情寡义。而但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断。
是这个吧?
⑸ 分析<管宁割席>中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急~~!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之所以要与他的好友华歆「割席」绝交,不是因为有甚么大的政治矛盾或观点歧异,而仅仅是因为「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时的两个细微末节引起的「分歧」。一是在园中锄地时,他俩同时发现「地有片金」,管宁看都不看,视为瓦石,而华歆却拾起察看之后才甩掉。这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二是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这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于是,管宁毅然对华歆说:「看来你不是我的朋友」,并割断坐席,与之断了交情。
故事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篇,不言而喻是事关德行。事情很小,确实是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末节,然正因其小,足见当时的士大夫读书人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而知著,因小而见大。
华歆拒金品德高尚
管、华二人「割席」之后如何呢?前述故事中「因小见大」的「大」,即日后二人的作为、抱负、成就等等究竟怎样呢?这些问题之所以耐人寻味并吸引著人们亟欲穷根究底,实乃管、华二人日后的发展与「结局」,关涉到当初的「割席」是否确能「预见」未来?是否确能折射出二人终生的成败得失?
《三国志.卷十三》之《魏书十三》载有《华歆传》。据此传,此人后来成就为一个了不起的栋梁之才,以至三国时期的大人物如袁术、孙策、孙权、曹操等,都曾先后相邀其出山为官,并委以重任。魏国建国以后,华歆又先后在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担任要职,官至相国、司徒。然而,华歆虽身居宰辅高位,却严于律己。他的廉洁清贫是世所公认的,史称他「素清贫、家无担石之储」,以致魏文帝听说后感动不已,下诏说,现在宫中的饮食是美味多样的,而华歆官为司徒,却以蔬菜下饭,这太说不过去了;特地赐给他御衣,并且给他的妻子儿女全部做了衣服。传记中还记载著一则「华歆拒金」的著名故事。当初,华歆受天子之召,离开孙权去京城任职时,宾客好友前来相送者逾千人之众,赠送给他几百金的钱财。华歆当面都不予拒绝,却暗地里给各份礼金都写上馈赠者的姓名,临别时,他召集各位宾客,诚恳地说:「我本不想拒绝诸位的好意,然因单车远行,所载礼物太多,会因财宝惹眼而招来意想不到的灾祸,所以只好将所载礼物给各位留下了。」于是照单发还。此举不仅清廉,而且「策略」得很有分寸。宾朋无不叹服其道德人品。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管宁割席》中华歆拾金「视之而掷」的细节。看来,管宁当年的小题大做,是很值得怀疑而站不住脚的了。
欲让官管宁更显襟怀
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他曾上书天子,劝谏其「留心治道」而减少「征伐之事」;他听说战事征役频繁「颇失农桑之业」,又上书恳请重视农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这些强农固本、富国安民的政治见解,在今天读来仍具有现实意义。故尔史书称道他「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歆「红火」之后对待旧友管宁的态度。《华歆传》写华歆官至司徒时,将管宁当作品德高尚、卓尔不群的人才而向天子举荐;华歆官至太尉时,又上书欲「让位」于管宁。由此可见华歆对管宁当年「割席绝交」的过分之举,非但没有耿耿于怀,挟嫌泄私,而且以极其大度的胸怀,出以公心,举贤荐能。华歆其人之德行高洁亦由此可见一斑。顺便提及,《三国志》中《管宁传》称管「心怀道德,胸藏六艺,清静谦虚,廉洁清白」,足见管宁也确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交友勿苛 「断交」须慎
窃以为:《管宁割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从细节入手,以「见微而知著」为著眼点,作为封建士大夫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的文本,仍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参考意义的。「见微而知著」虽有其可取的一面,但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断。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也过于绝情寡义。须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不以一眚掩大德」,这才是冷静客观、宽容大度的交友态度。
⑹ 管宁割席断交的典故
典故: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版石头一样权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华歆因心神不一,管宁割断席子与之断交。后用来形容与朋友断交。
原文: 管宁与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6)割席断交历史人物是谁扩展阅读
割席断交
成语拼音:gē xí àn jiāo
成语解释:席:坐席,草席。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成语用法:割席断交作谓语、定语;比喻朋友绝交。
近义词:割席分坐
反义词:和好如初
⑺ 《管宁割席》中管宁和华歆是怎么样的人(根据故事说)
管宁割席 成语解释:
词题:管宁割席让座
发音 guǎn níng gē xí
释义 管宁:汉末时人名;席: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它的上面。现在摆酒称为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轩冕:轩,车子。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轩服冕,此处指贵官;捉:握。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③。宁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①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属《德行》第十一则。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县东)人,传为管仲之后。少恬静,不慕荣利。华歆,字子鱼,高唐(今属山东)人,汉桓帝时任尚书令,曹魏时官至太尉。
②轩冕:轩车。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③废书:放下书。
④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5捉:捡起
示例:像那种不仁不义的朋友,早该“~,一刀两断。”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
原文:
管宁,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xuan mian)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人。一天早晨,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当做没看见,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十分高兴,偷偷看看管宁的脸色,就扔掉了。又曾经有一次,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体会: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也过于绝情寡义。而但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断。
我们应该向管宁学习,淡泊名利,不慕虚荣.
⑻ 管宁割席
对于《世说新语》中的这个典故,我看了也很好奇,开始时觉得华歆的修养很差,待到我查证之后,我才知道,自己一直都被教科书误导了。
华歆的为人,完全不像《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那么卑鄙,他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清官。至于有多清?你上网去查看看,肯定比我说的更好。
还有一则故事,同样出自《世说新语》。华歆与王朗郑泰等六七人乘船离家避祸,半路碰到一个人,大伙都想让那人上船跟他们一道走,华歆却说:“不行,现在咱们都是同坐一条船,都是栓在一条绳上的蚂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把他又算进来,万一以后他有个头疼脑热的,我们岂不是还反要照顾他,不是反成累赘。后来贼兵追来,大家嫌船太重要那个人下船。 华歆跳出来说道:“已是一路的了,就这么扔下他可谓不义。” 不管你说他大义也好小义也罢,这件事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所以要么就收留他要么就不管他,既然收留了做事就不能半途而废要善始善终。
现在,来让我们分析一下“割席断交”那则故事:华歆的那些表现都是一个正常而又普通的人应该做的。试想,俩穷光蛋突然捡到捆钱,你是让他视而不见还是捡起来,说不定就连亲骨肉都会因这捆钱而互相钩心斗角,这再正常不过了,相反华歆只是捡起来看了两眼,又把钱耍了,这已经很难得了。再说瞧热闹那事,你别说,我活了这么多年还真没见过当官的,如果现在我打字这会我们市的市长呀书记之类的从我家门前走过,我是绝对不会再坐这敲砖了,所以也不能太苛责华歆古人了。你不能让人人都做岳飞,个个都当焦裕禄,所以有些人对华歆先入为主的观念很没道理。
还有,管宁好学,结交了几个后来很着名的学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著名的陈仲弓,陈仲弓的学识行为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他们一直都是很要好的朋友,实际上并没有因为少年的小事而断交!
我觉得还原历史真相应该是这样:
当时,他们求学的时候,常常是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正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并不是一味的书呆子。有一天,华歆管宁两个,在园中锄菜,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金子谁不喜欢呀!但是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刻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这件事只能说明,华歆那时的修为和管宁比要差着一截。
过了几天,两人正在屋里读书,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乘着华丽的车马,敲锣打鼓的,很热闹。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管宁的割席,与其说是绝交,不如说是劝诫,希望华歆不要改了初衷。
我们读《华歆传》,发现后来做大官的华歆,生活一直是很俭朴的,他除了勇于出仕,不讲节操之外,其它方面的美德还是不少的。
所以说,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人云亦云,课本上的东西未必是正确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要靠自己的多方采证才是可靠的。
⑼ 历史上,割袍断义的是谁,两人为何断义
“割袍断义”又叫“管宁割席”,讲的是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管宁觉得华歆这人人品不行,修养不足,不想与他相处了,就与之割席断交。
管宁与华歆是三国时期的人。管宁少年丧父,孤儿寡母,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自然少不了亲戚朋友的接济照料,又是送钱又是捐粮,管宁是个自尊心很强,也很有志气的人,他决心要靠自己的才学过上富足的生活,并实现理想。管宁于是发奋读书。管宁有一个朋友和他最是要好,就是华歆,二人情同手足,做啥都在一块,读书时也坐在一张席子上,没错就是那张后来被管宁一分为二的席子。
管宁真是个“直男癌晚期”,现代社会我们肯定不会这么干了吧。而且人家华歆也不算人品很差啊,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人之常情,管宁身为他的朋友不应该在华歆不好好学习的时候提醒劝导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