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天的故事背景是什么
1992年,该曲词作者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蒋开儒因此希望能够实地看一下深圳,便只身前往了深圳。
到达深圳的蒋开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从而决定留在深圳,并在深圳一个企业家艺术团谋得了一份工作,在这期间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该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因为蒋开儒个人身世的背景,以及他对于邓小平的亲切、尊敬和感激之情,他在歌词中将邓小平称为“一位老人”,而因为蒋开儒初到深圳时,深圳是用铁丝网圈起来的,他便将开创深圳特区描绘为“画了一个圈”。
1993年3月7日,该曲歌词在《深圳特区报》发表。蒋开儒拿着报纸找作曲家王佑贵谱曲,王佑贵以歌词的语言格式很难用音乐来表达为由拒绝,但是蒋开儒没有放弃,他每隔一段时间,就给王佑贵送一次歌词。
(1)歌曲春天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扩展阅读:
社会影响
1、该曲自发行后,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其手稿被收藏在深圳博物馆。
2、1997年,《春天的故事》被选作十二集大型文献电视纪录片《邓小平》 的主题曲。
3、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升空,在太空播放了《春天的故事》。
4、该曲曲名被命名为中国建国50周年、60周年庆典群众游行方阵其中一个方阵(60周年为第七方阵)的阵名。
2. 历史题:歌曲——《春天的故事》的创作背景
这首歌从心理的角度来描写比较能引起共鸣,小平同志说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嘛,用“专老人”和“属画了一个圈”更使人感到伟人的亲切和平易近人。小平是总设计师,他倡导的改革开放是在全国各地而不仅仅是在深圳,所以把歌曲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来写,而且,首段的时间改为“1979年”,因为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12月的十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另外,还用“春雷”“春雨”“春晖”“春风”等排比及拟人手法修改了歌曲的结构。
3. 春天的故事历史故事和背景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 1979 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专图;1992 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属,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 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们用歌声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
4. 歌曲春天的故事 背景
歌曲《春天的故事》背景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指定珠三角为经济特区的伟大构想后,深圳特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好局面。
歌词
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 中国 啊 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1992年
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 中国 啊 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啊
创作背景
1992年,该曲词作者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蒋开儒因此希望能够实地看一下深圳,便只身前往了深圳。到达深圳的蒋开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从而决定留在深圳,并在深圳一个企业家艺术团谋得了一份工作,在这期间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该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歌曲鉴赏
该曲写法通俗,充满生活气息,比喻清新贴切而又充满深情,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该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虽是歌曲,《春天的故事》却有史诗般的气势,虽然气势恢弘,它却又十分亲切,使人如沐春风。
该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先后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歌曲。
5. 春天的故事的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创作的时代背景,
《春天的故事》是一首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董文华演唱的经典歌曲。歌曲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
1992年的春天,南方一条《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强大信息像长着翅膀一样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木林县,刚刚退居二线的县政协副主席蒋开儒拿着报纸,被上面饱含激情的叙述震动了。深圳,那个他在1979年去香港探亲时路过的边境小乡,真的一眨眼就成了现代化的新都市了?一个念头再也挥之不去--要去看看,一定要去看看是不是真的。他果真把家里仅有的2000元一把揣着南下了。 走出深圳火车站的蒋开儒,一下子糊涂起来,这不是香港吗?回头一看,火车站大楼上分明写着“深圳”两个大字,还是小平的题字。噢,真是深圳!与13年前他路过的乡野一样的深圳比,真是恍若隔世。 假如不曾见过严冬的万物凋零,又怎会有看到春天蓓蕾绽放时惊喜?蒋开儒在小平同志刚刚走过的深圳大街上追踪着伟人的脚步,真切地感受着春天的声音。他的脑子里盈荡着一个场面--就在他去香港探亲的1979年,小平同志也在广东,听了省委一位领导同志的汇报之后,说:先在你们广东找一个地方,办一个经济特区,杀出条血路来…… 董文华 生活照
蒋开儒的心不断地被“杀出条血路来”这句话猛烈地撞击着。他当过兵,知道杀出条血路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小平是统率过百万大军的,绝不会轻易说这句话,说了,就意味着背水一战,意味着流血牺牲,意味着成败在此一举。蒋开儒的脑子里同时浮出一个画面:小平同志站在中国的大地图前指点江山,寻找着中国经济腾飞的突破点,寻找着创办经济特区的理想之地,他在中国的南海边找到了深圳,就在这个地方划了一个圈……这个感觉一出来,一首混着春天的馨香,唤醒了心灵深处热烈的共鸣和憧憬的歌词就如清泉一样流淌出来:“春天的故事……" 1994年3月,又是一个春天,由团省委、省青联和省音协主办的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掀起了一股热潮,成百上千首参赛歌曲涌向设在各市的分赛区。在深圳分赛区,蒋开儒作词、王佑贵作曲的参赛歌曲《春天的故事》落选了。 蒋开儒、王佑贵有点沮丧,又不甘心让这首歌就此泯灭,思来想去,希望能找个高手“起死回生”。曲作者王佑贵想到了时任东深供水局副局长、省青联常委叶旭全,这位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当时已是活跃在深圳词坛的业余作家。 一个平常的日子,叶旭全热情地接待了两位贸然找上门来的词曲作者。在水库酒店420房,蒋开儒、王佑贵两人将落选的歌曲递给叶旭全,希望他能进行修改并予以推荐。叶旭全仔细一看歌词,心里就有底了,说:“确实是一个好胚子,修整修整可能有希望入选,我来试试吧。" 当时,叶旭全在深圳已工作了14年,可以说是与特区共同成长的一代人。这位喝东江水成长起来的农民儿子,亲身体验、目睹了改革开放给特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对1992年小平南巡后深圳日新月异的面貌,更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感到以春天来引出、比喻这样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的确别具一格。只是原作有点冗长,立意只着眼于深圳,还有一些词语表述不够准确,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挽救这首立意新、题材好却不无“硬伤”的歌曲,叶旭全立即着手在结构、立意和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二度创作。他的原则是:精简结构、提升境界、去芜存真。 《春天的故事》演唱者董文华
精简结构:把原歌词的三段改成两段,将7分多钟长的原歌曲缩短为4分半钟左右,消除了歌词的拖沓,利于传唱,更将两个历史性的时刻凸显出来。 提升境界:针对原歌词中只是就深圳说深圳写深圳的立意偏低之弊,把歌曲放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中去修改,让歌曲跳出唱深圳而唱全国。比如,将原歌词第一段“1980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伟人在南中国的海边划出特区一片”,改为“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把时间往前推一年,把背景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紧扣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背景;将原歌词“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为“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将原歌词“神话般崛起一座城”改为“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整首歌曲的立意从深圳一地提升至全中国的高度,从特区一事提升至改革开放的大业,内涵加深,境界升华。 去芜存真:将原歌词中一些政治上不准确,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进行重大修改,用拟人、比喻的手法使之更加贴切,更深刻。比如,将原歌词中“有一位伟人在南中国的海边写下宣言”改为“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因为用“南中国”来标示“南方”是不准确的,而用“宣言”来表述一位已交班的老领导人的言论,更是不恰当,改为“中国的南海边”和“诗篇”则更加妥帖。原歌词中用“你挣脱一穷二白的铁锁链,走进了乍暖还寒的春天”描述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环境,“铁锁链”、“乍暖还寒”等词,很容易使人产生歧义以致引出错误的联想,改为“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之后,则导向正确,气势磅礴,意境优美。 经过反复的推敲斟酌,叶旭全终于把《春天的故事》润色完毕,二度创作后的歌词结构完美、立意鲜明、用词精准、大气磅礴,赋予了新的内涵。 拿着新歌词,作曲家王佑贵又重下一番功夫。这首词在一些人的眼里有点“滑稽”。比如“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句话17个字,大白话似的。但王佑贵没有被这些说法所动摇。他用心去体味歌词,感到这样写真好,把一个很重大的政治题材生活化了,群众化了。17个字在作曲家的心中是一个段落,而不是一句,如果作为乐句来写就会很难。王佑贵每天都对着《春天的故事》歌词反复读,读着读着,感觉就出来了。他找到了适合老百姓平和心态的音高--它不是唱歌,它是说话,平和、亲切、感人。这就是《春天的故事》叙事的音乐主题。
春天的故事演唱者董文华照片(13张)王佑贵用音乐将不规则的词变成完整的乐段,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增强平和朴素、亲切感人的风格。谱曲时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糅合起来,抹掉单独南方或北方的音乐风格。这看起来什么都不是,但什么都不是往往什么都是。 虽然只是一首歌曲,却有着史诗般的气势;它讲述的是大题材、大人物,同时它又如百姓家常话,真切细腻,令人如沐春风,倍感亲切。歌声中,一幅改革开放的画卷徐徐展开,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和伟人重现眼前……几经锤炼,面目全新的《春天的故事》再生了。 叶旭全把二度创作后的歌曲直接交到了广东青春歌曲创作大赛评委会。此时,评委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多数评委认为,这是一首政治题材歌曲,唱的是改革开放,是国家领导人,用“画了一个圈”和“一位老人”这样通俗的语句来写,不够严肃,不能选用。但另有两位评委却坚持认为,群众歌曲正是需要这种通俗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写法,需要清新贴切充满深情的比喻,这首歌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 《春天的故事》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分岔口上。两位评委的据理力争,再一次使这首佳作走出了险被埋没的命运,在他们的坚持和说服下,其他评委也转变了看法,最后这首歌在广东“94青春歌曲创作大赛”中独占鳌头,被评为金奖,一举成名。《春天的故事》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叶旭全自信这是一首属于时代的歌曲,是一首将政治和抒情结合得非常完美的歌曲,应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于是,他想到了将歌曲拍摄成刚刚在中国落地不久的音乐电视--MTV。可是,当时他和蒋开儒、王佑贵都不富裕,而拍摄一个音乐电视片要十几万元! 叶旭全和曲作家王佑贵一琢磨,没有钱,那就自己动手筹,无论如何,也要把春天的故事唱响!于是,叶旭全回到老家东莞,找几个中学同学筹集款项,其中一个姓雷的同学听完这首歌后激动地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我也不可能有机会从一个机修工变成拥有千万身家的老板!”当即决定拿出10万元支援叶旭全。其他几个同学也受到感染,纷纷慷慨解囊,很快筹集了16万元。 董文华 演唱《春天的故事》
接着,歌曲传给了中央电视台的孟欣,传给了精于摄像的张国立,传给了名满全国的歌唱家董文华,打动了这些充满激情的艺术家。他们不约而同自费从北京飞到深圳,现任广东团省委副书记的张春生也赶来了,大家一致表示要义务拍摄这部音乐电视片。 拍摄的策划、创意、脚本和文案制订在东莞金湖酒店里进行,总策划孟欣接连3天每晚策划到凌晨3点,北京的工作电话也追了3天;刚演完《宰相刘罗锅》的张国立义务当起此片拍摄的总导演,亲自参与分镜头的讨论和文案制作;歌唱家董文华日夜揣摩、练习这首歌,直到嗓子不适;张春生则将灯光、道具一并揽上身;叶旭全、王佑贵负责买矿泉水、买饭盒、拉电线,甘当勤杂工。 1994年10月,这部由孟欣总创意、策划,张国立总导演兼摄像,董文华演唱的音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处传唱,红遍中国。后来,这首歌被选入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以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音乐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 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首歌曲传遍了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成为真正代表中国人心声和记录一个时代风采的歌曲,蒋开儒、叶旭全、王佑贵的名字也因此载入了中国音乐的史册。
http://ke..com/view/855724.htm可以看这个
6. 走进新时代,东方红,春天的故事的创作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吧·
《走进新时代》是一首红色歌曲,整首歌曲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旋律充满正气,歌词健康向上。这首歌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歌颂了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亲切深情反映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进入改革开放后,一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展现了党和国家四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
《东方红》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多少年来,这一颂歌,随着全中国的解放,随着新中国的逐步繁荣、富强、随着人民对毛主席、共产党热爱程度的提高而愈加普及。在文革中,《东方红》几乎人人会唱,成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庄严颂歌”,也成为实际上的代国歌,国歌只在迎接外宾时用。在重大会议、集会上,都是奏《东方红》。
春天的故事
1992年的春天,南方一条《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强大信息像长着翅膀一样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木林县,刚刚退居二线的县政协副主席蒋开儒拿着报纸,被上面饱含激情的叙述震动了。深圳,那个他在1979年去香港探亲时路过的边境小乡,真的一眨眼就成了现代化的新都市了?一个念头再也挥之不去--要去看看,一定要去看看是不是真的。他果真把家里仅有的2000元一把揣着南下了。 《春天的故事》演唱者董文华走出深圳火车站的蒋开儒,一下子糊涂起来,这不是香港吗?回头一看,火车站大楼上分明写着“深圳”两个大字,还是小平的题字。噢,真是深圳!与13年前他路过的乡野一样的深圳比,真是恍若隔世。 假如不曾见过严冬的万物凋零,又怎会有看到春天蓓蕾绽放时惊喜?蒋开儒在小平同志刚刚走过的深圳大街上追踪着伟人的脚步,真切地感受着春天的声音。他的脑子里盈荡着一个场面--就在他去香港探亲的1979年,小平同志也在广东,听了省委一位领导同志的汇报之后,说:先在你们广东找一个地方,办一个经济特区,杀出条血路来…… 蒋开儒的心不断地被“杀出条血路来”这句话猛烈地撞击着。他当过兵,知道杀出条血路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小平是统率过百万大军的,绝不会轻易说这句话,说了,就意味着背水一战,意味着流血牺牲,意味着成败在此一举。蒋开儒的脑子里同时浮出一个画面:小平同志站在中国的大地图前指点江山,寻找着中国经济腾飞的突破点,寻找着创办经济特区的理想之地,他在中国的南海边找到了深圳,就在这个地方划了一个圈……这个感觉一出来,一首混着春天的馨香,唤醒了心灵深处热烈的共鸣和憧憬的歌词就如清泉一样流淌出来:“春天的故事……" 1994年3月,又是一个春天,由团省委、省青联和省音协主办的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掀起了一股热潮,成百上千首参赛歌曲涌向设在各市的分赛区。在深圳分赛区,蒋开儒作词、王佑贵作曲的参赛歌曲《春天的故事》落选了。董文华 演唱《春天的故事》蒋开儒、王佑贵有点沮丧,又不甘心让这首歌就此泯灭,思来想去,希望能找个高手“起死回生”。曲作者王佑贵想到了时任东深供水局副局长、省青联常委叶旭全,这位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当时已是活跃在深圳词坛的业余作家。 一个平常的日子,叶旭全热情地接待了两位贸然找上门来的词曲作者。在水库酒店420房,蒋开儒、王佑贵两人将落选的歌曲递给叶旭全,希望他能进行修改并予以推荐。叶旭全仔细一看歌词,心里就有底了,说:“确实是一个好胚子,修整修整可能有希望入选,我来试试吧。" 当时,叶旭全在深圳已工作了14年,可以说是与特区共同成长的一代人。这位喝东江水成长起来的农民儿子,亲身体验、目睹了改革开放给特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对1992年小平南巡后深圳日新月异的面貌,更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感到以春天来引出、比喻这样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的确别具一格。只是原作有点冗长,立意只着眼于深圳,还有一些词语表述不够准确,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挽救这首立意新、题材好却不无“硬伤”的歌曲,叶旭全立即着手在结构、立意和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二度创作。他的原则是:精简结构、提升境界、去芜存真。 精简结构:把原歌词的三段改成两段,将7分多钟长的原歌曲缩短为4分半钟左右,消除了歌词的拖沓,利于传唱,更将两个历史性的时刻凸显出来。 提升境界:针对原歌词中只是就深圳说深圳写深圳的立意偏低之弊,把歌曲放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中去修改,让歌曲跳出唱深圳而唱全国。比如,将原歌词第一段“1980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伟人在南中国的海边划出特区一片”,改为“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把时间往前推一年,把背景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紧扣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背景;将原歌词“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为“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将原歌词“神话般崛起一座城”改为“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整首歌曲的立意从深圳一地提升至全中国的高度,从特区一事提升至改革开放的大业,内涵加深,境界升华。 去芜存真:将原歌词中一些政治上不准确,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进行重大修改,用拟人、比喻的手法使之更加贴切,更深刻。比如,将原歌词中“有一位伟人在南中国的海边写下宣言”改为“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因为用“南中国”来标示“南方”是不准确的,而用“宣言”来表述一位已交班的老领导人的言论,更是不恰当,改为“中国的南海边”和“诗篇”则更加妥帖。原歌词中用“你挣脱一穷二白的铁锁链,走进了乍暖还寒的春天”描述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环境,“铁锁链”、“乍暖还寒”等词,很容易使人产生歧义以致引出错误的联想,改为“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之后,则导向正确,气势磅礴,意境优美。 经过反复的推敲斟酌,叶旭全终于把《春天的故事》润色完毕,二度创作后的歌词结构完美、立意鲜明、用词精准、大气磅礴,赋予了新的内涵。 拿着新歌词,作曲家王佑贵又重下一番功夫。这首词在一些人的眼里有点“滑稽”。比如“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句话17个字,大白话似的。但王佑贵没有被这些说法所动摇。他用心去体味歌词,感到这样写真好,把一个很重大的政治题材生活化了,群众化了。17个字在作曲家的心中是一个段落,而不是一句,如果作为乐句来写就会很难。王佑贵每天都对着《春天的故事》歌词反复读,读着读着,感觉就出来了。他找到了适合老百姓平和心态的音高--它不是唱歌,它是说话,平和、亲切、感人。这就是《春天的故事》叙事的音乐主题。 王佑贵用音乐将不规则的词变成完整的乐段,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增强平和朴素、亲切感人的风格。谱曲时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糅合起来,抹掉单独南方或北方的音乐风格。这看起来什么都不是,但什么都不是往往什么都是。 虽然只是一首歌曲,却有着史诗般的气势;它讲述的是大题材、大人物,同时它又如百姓家常话,真切细腻,令人如沐春风,倍感亲切。歌声中,一幅改革开放的画卷徐徐展开,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和伟人重现眼前……几经锤炼,面目全新的《春天的故事》再生了。 叶旭全把二度创作后的歌曲直接交到了广东青春歌曲创作大赛评委会。此时,评委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多数评委认为,这是一首政治题材歌曲,唱的是改革开放,是国家领导人,用“画了一个圈”和“一位老人”这样通俗的语句来写,不够严肃,不能选用。但另有两位评委却坚持认为,群众歌曲正是需要这种通俗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写法,需要清新贴切充满深情的比喻,这首歌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 《春天的故事》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分岔口上。两位评委的据理力争,再一次使这首佳作走出了险被埋没的命运,在他们的坚持和说服下,其他评委也转变了看法,最后这首歌在广东“94青春歌曲创作大赛”中独占鳌头,被评为金奖,一举成名。《春天的故事》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叶旭全自信这是一首属于时代的歌曲,是一首将政治和抒情结合得非常完美的歌曲,应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于是,他想到了将歌曲拍摄成刚刚在中国落地不久的音乐电视--MTV。可是,当时他和蒋开儒、王佑贵都不富裕,而拍摄一个音乐电视片要十几万元! 叶旭全和曲作家王佑贵一琢磨,没有钱,那就自己动手筹,无论如何,也要把春天的故事唱响!于是,叶旭全回到老家东莞,找几个中学同学筹集款项,其中一个姓雷的同学听完这首歌后激动地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我也不可能有机会从一个机修工变成拥有千万身家的老板!”当即决定拿出10万元支援叶旭全。其他几个同学也受到感染,纷纷慷慨解囊,很快筹集了16万元。 接着,歌曲传给了中央电视台的孟欣,传给了精于摄像的张国立,传给了名满全国的歌唱家董文华,打动了这些充满激情的艺术家。他们不约而同自费从北京飞到深圳,现任广东团省委副书记的张春生也赶来了,大家一致表示要义务拍摄这部音乐电视片。 拍摄的策划、创意、脚本和文案制订在东莞金湖酒店里进行,总策划孟欣接连3天每晚策划到凌晨3点,北京的工作电话也追了3天;刚演完《宰相刘罗锅》的张国立义务当起此片拍摄的总导演,亲自参与分镜头的讨论和文案制作;歌唱家董文华日夜揣摩、练习这首歌,直到嗓子不适;张春生则将灯光、道具一并揽上身;叶旭全、王佑贵负责买矿泉水、买饭盒、拉电线,甘当勤杂工。 1994年10月,这部由孟欣总创意、策划,张国立总导演兼摄像,董文华演唱的音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处传唱,红遍中国。后来,这首歌被选入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以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音乐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董文华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首歌曲传遍了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成为真正代表中国人心声和记录一个时代风采的歌曲,蒋开儒、叶旭全、王佑贵的名字也因此载入了中国音乐的史册。
7. 歌曲“春天的故事”背景是什么
因为蒋开儒个人身世的背景,以及他对于邓小平的亲切、尊敬和感激之情,他在歌词中将邓版小平称为“权一位老人”,而因为蒋开儒初到深圳时,深圳是用铁丝网圈起来的,他便将开创深圳特区描绘为“画了一个圈”。
1993年3月7日,该曲歌词在《深圳特区报》发表。蒋开儒拿着报纸找作曲家王佑贵谱曲,王佑贵以歌词的语言格式很难用音乐来表达为由拒绝,但是蒋开儒没有放弃,他每隔一段时间,就给王佑贵送一次歌词。
1994年,蒋开儒得知广东省将举办青春歌曲创作大赛的消息后,再次找到王佑贵,王佑贵用湖南话反复朗诵着歌词,在这过程中得到了灵感,二人经过一个半小时后完成了《春天的故事》的初稿。
《春天的故事》是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的歌曲。由深圳女歌手刘绍文在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决赛上首唱,而于1994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版本则由董文华演唱。
该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先后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歌曲。
8. 谁能告诉我歌曲 春天的故事 创作背景啊和作者和创作时间
《春天的故事》是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的歌曲。
于1994年10月在回中央电视台首播的版答本则由董文华演唱。
该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先后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歌创作背景1992年。
该曲词作者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蒋开儒因此希望能够实地看一下深圳,便只身前往了深圳。到达深圳的蒋开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从而决定留在深圳,并在深圳一个企业家艺术团谋得了一份工作,在这期间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该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9. 春天的故事背景资料
1992年,该曲词作者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蒋开儒因此希望能够实地看一下深圳,便只身前往了深圳。到达深圳的蒋开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从而决定留在深圳,并在深圳一个企业家艺术团谋得了一份工作,在这期间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该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因为蒋开儒个人身世的背景,以及他对于邓小平的亲切、尊敬和感激之情,他在歌词中将邓小平称为“一位老人”,而因为蒋开儒初到深圳时,深圳是用铁丝网圈起来的,他便将开创深圳特区描绘为“画了一个圈”。
1993年3月7日,该曲歌词在《深圳特区报》发表。蒋开儒拿着报纸找作曲家王佑贵谱曲,王佑贵以歌词的语言格式很难用音乐来表达为由拒绝,但是蒋开儒没有放弃,他每隔一段时间,就给王佑贵送一次歌词。
1994年,蒋开儒得知广东省将举办青春歌曲创作大赛的消息后,再次找到王佑贵,王佑贵用湖南话反复朗诵着歌词,在这过程中得到了灵感,二人经过一个半小时后完成了《春天的故事》的初稿。
歌词创作完之后,王佑贵为歌词谱了曲,并带作品参加了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但遗憾落选,于是二人找到了广东省青联常委叶旭全,在叶旭全的帮助下,三人对该曲进行了改进,并直接交到了广东青春歌曲创作大赛评委会,从而正式发行。
《春天的故事》是由蒋开儒、叶旭全填词,王佑贵作曲的歌曲。由深圳女歌手刘绍文在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决赛上首唱 ,而于1994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版本则由董文华演唱。
该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先后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歌曲。
10.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详细一点。
春天的故事是由董文华演唱的他的创作背景应该是歌曲主要是描写邓小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