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屏山有哪些特产呢
有川南第一峰老君山(2008.7米),有以搣古山、古树、古佛、古镇攠著称的省级名胜区老君山森林公园。老君山位于四川省南部屏山县境内,系小凉山往东延伸的支脉一一五指山中的一片,层峦迭障,郁郁葱葱,高山耸峙,深谷回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潺潺清溪纵横阡陌,满山林涛伴鸟音,遍地翠竹映丹霞,茶林山腰缠玉带,花溅溪畔堆彩云。 老君山原名青姑山。为五指山系,主峰海拔2008.7米,为川南地区最高峰,山顶常年烟云霭霭,雾锁葱笼。是四川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始林保存最完好的片区之一,也是川南唯一的亚热带原始林区。 老君山林区内有大批珙桐、红柚、香樟、贞楠等珍贵树种。明、清两代修建京都宫殿的栋粱之材多取于此。若夏日入山,犹坠西双版纳密林深处,冬日进林,如履北国兴安岭林海,林中奇花异卉,阵阵清香沁心脾,悬泉飞瀑,声声吼叫伴林涛,林外异峰迭起,白云脚下绕山行,宛如天上人间。 老君山原始次森林是同纬度仅存的两三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始森林区之一。这儿植物起源古老,现在还有不少的珙桐和几万株桫椤;生态又呈多样性,山中有裸子植物多,而且呈垂直分布。 屏山立佛位于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屏山县龙华镇郊的八仙山上,故又名八仙山大佛,为全国十大石佛之一。阿富汗巴米扬53米和35米高的两尊立佛被炮火摧毁之后,八仙山大佛成为世界第一立佛。 该石佛依山崖石壁雕凿而成,背南面北,站立式,高32米,肩宽10米,头长8米,耳长3.2米,发式为螺髻,着通肩大衫,袒胸束腰,神情肃穆而慈祥。八仙山大佛的身世目前尚无知晓,但关于它的一个传说,却在屏山大地广为流传。传说在唐代时期佛教盛兴,一对以雕刻佛像出名的师兄弟受命选山凿佛。师兄选中了乐山江边一山体,而师弟则选中了八仙山。师弟年少英俊,为山中狐狸精所窥,日日前来相戏,日久生情。后来,师弟为求人间欢愉,日夜赶工,并一再缩小凿刻尺寸,以致最后他连大佛的脚都未刻完便和狐狸精双双而去。而他的师兄则终其一生并子孙之力最终凿刻成了乐山大佛。故民间有八仙山大佛与乐山大佛为兄弟佛的传说。 。 屏山大仙山大佛周边存有许多古迹、美景,大佛东侧,有建于清代的丹霞洞石窟寺,系供奉道教神像之所,计13窟,内有众多石刻,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山下的龙华古镇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如明清一条街、凉桥、《三国》故事石刻浮雕等)及一片粗大的榕树树群;大佛附近海拔2008米,方圆4万亩的老君山山体上,古树参天,藤萝密布,老熊、猕猴等野生动物出没,显示出原始森林的本色;离大佛不远的细沙溪一带,还有约2.4万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树。 龙华古镇位于屏山城西北37公里处,始建于宋,明清时期已形成古镇现存规模,此地历为川边驻兵重镇。明末清初设守备,雍正九年改守备为平安营都司,统屏山、马边、沐川、雷波等地驻军 ,咸丰元年(1851)年筑城堡,其后咸丰九年,几任都司曾加以修葺。都司衙门的雄美石狮现移凉桥桥头供人欣赏。喷龙华古镇三面环水,一面是山。三条古街道石板铺就,顺山势蜿蜒,街两边一千余间街房基本上保留了明清商肆民居特点,均为木结构排列,楼房也多为平房或一楼一底木楼房,顺河街至下寨门一带,为仅三、四米宽的多台石级路,两边店铺林立,鳞次栉比,每至逢场日,穿行人流中,使人联想到《清明上河图》。 建于明嘉庆二十五年(1545 年)的龙华寺,规模宏大,占地约4000平方米;紧挨着的是禹王宫。出下寨门,便于安澜清洪桥,人称凉桥。凉桥原系木板铺就,桥上筑瓦屋形成长廊。桥下流水晔晔,水清见底,两岸除为人们消夏避暑地之外,还是山乡妇女浣纱濯衣处。 屏山,系古僰人世居地之一。早在春秋时期,蜀王鱼凫即封其支子于中都河一带。历史上一直是经边要塞。龙华系屏山西部一大片区,历为嘉州经犍为南下陆路抵叙、泸和达云南通衢道上的重要驿站。 老君山原始次森林。山腰建有万亩茶园,似条条玉带缠身。山顶原有老君观,建于宋代,规模宏大,铁瓦朱墙,乌木雕像,蔚为壮观,曾是川滇边境信民朝圣之地。老君山有十三景:1.道佛同山2.祖佛台3.青姑山4.神泉井5.山顶大拜台6.狮象迎宾7.老君树8.原始森林9.曲径通幽10.冰雪世界11.鸟兽同乐12.奇阵迷团13.天星桥下仙女池。 【交通】由宜宾市西门客运站乘宜宾至屏山客车即可抵达
2. 侗族有哪些名人
侗王以下两位仁兄都在玉屏县当过知县~~~
段玉裁:字若膺(1735-1815),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省金坛人。清代著名文学训诂家、经学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10年,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段玉裁在京时,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 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乾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极大。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段玉裁笃嗜经术,喜训诂考订,穷微极博。段玉裁所著书,要推《说文解字注》为首屈一指。先生兼擅诗文,有《经韵楼集》十二卷、《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 》及《经韵楼集》等书,亦颇雅赡。段玉裁纪念馆建于1984年,位于金坛市城南风景区的愚池。
张澍(1776-1847),清代著名学者,字百瀹,又字寿谷、时霖等,号介侯、鸠民、介白,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
张澍年幼丧母,在秀才父亲的教导下读书,后来师从名师刘作垣,进步颇快。19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出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其后先后代理遵义县知县,代理广顺州(今贵州长顺县)知州,四川省屏山县知县,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江西省永新县知县,代理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通判,沪溪县(今江西省资溪县)知县。张澎性格刚直不阿,工作一丝不苟,在公文中与上级争辩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级,在仕途中并不顺利。正如其好友所评论的,"以子之精心果力,著书当可传;以子之直气严情,筮仕实不合。"在小官任上,其治国、平天下的 远大抱负难以实现。1830年,张澍引疾辞职,结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内和乐巷,从此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后来患眼疾,最终失明。《清史稿·文苑列传》有传。
张澍一生著述甚丰,已刊印的有《姓氏寻源》、《姓氏辩误》、《西夏姓氏录》、《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二酉堂丛书》、《诸葛忠武侯文集》、《凉州府志备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诗小序翼》、《元史姓氏录》、《帝王世纪》辑本、《续敦煌实录)、《鹊野诗微》、《文字指归》、《韵学一得》、《小学识别》、《叠字谱》、《天文管窥》、《消夏录》等。张谢的辑佚工作,所辑一般是后世佚失的古代关陇地区学者的有影响的著作。其《二酉堂丛书》,现在国内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大半收录的是甘肃籍的作者。
其中所刻的《世本》、《三辅决录》、《三秦记》、《三辅旧事》、《三辅故事》、《五凉旧闻》等20余种,均是周、秦、汉、隋、唐等时期的著作,后世已经佚失,而经张澍辑录而成。张澍的这些工作,可以了解当初西北学者著述的盛况。张澍的辑佚工作,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对当时和后来产生过重大影响,鲁迅就是在辑佚方面深受张渤影响的学者之一。
张澍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其在学术上的成就得到了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如清代著名学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入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情代初年,顾亭林开一代考据学风,学术思想为之一变。然而西北学者多抱残守缺,不能顺应学术潮流。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西北学者只有张澍精通经史,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网罗散失,考证寻研,从事辑佚考据工作,与全国著名学者如孙星衍、任大春、俞曲园等并驾齐驱,为学术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再思,萨岁杏妮,吴勉,粟昌福等等都是侗族的英雄。
3. 在四川屏山县中都镇有一座明代顾将军墓是在马边县阵亡的有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吗
查查明史,或县志。
4. 屏山县文化背景
屏山县在汉、晋时先后属键为郡、越崇郡。唐代属戎州都督府。宋属叙州,通称马湖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马湖路总管府,治所涪口,即今新市镇。 元大德四年(1300年)迁至今屏山镇,下辖6个长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为马湖府。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置屏山县,隶于马湖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撤马湖府,屏山县属叙州府。 民国元年以后,属永宁道。民国24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后为乐山专区。
旅游景点
屏山立佛位于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屏山县龙华镇郊的八仙山上,故又名八仙山大佛,为全国十大石佛之一。阿富汗巴米扬53米和35米高的两尊立佛被炮火摧毁之后,八仙山大佛成为世界第一立佛。 该石佛依山崖石壁雕凿而成,背南面北,站立式,高32米,肩宽10米,头长8米,耳长3.2米,发式为螺髻,着通肩大衫,袒胸束腰,神情肃穆而慈祥。八仙山大佛的身世目前尚无知晓,但关于它的一个传说,却在屏山大地广为流传。传说在唐代时期佛教盛兴,一对以雕刻佛像出名的师兄弟受命选山凿佛。师兄选中了乐山江边一山体,而师弟则选中了八仙山。师弟年少英俊,为山中狐狸精所窥,日日前来相戏,日久生情。后来,师弟为求人间欢愉,日夜赶工,并一再缩小凿刻尺寸,以致最后他连大佛的脚都未刻完便和狐狸精双双而去。而他的师兄则终其一生并子孙之力最终凿刻成了乐山大佛。故民间有八仙山大佛与乐山大佛为兄弟佛的传说。 1966年,“文革”破“四旧”时,八仙山大佛遭炸药包袭击,致使右眼局部残损,右手及衣袖亦有损坏,但总体上未有大的伤害。为了保护古代文化艺术遗产,发展旅游事业,不久前,屏山县多方筹集资金5万多元对大佛进行维修“美容”,还新建了登山石梯。 宜宾市屏山县老君山风景区
屏山大仙山大佛周边存有许多古迹、美景,大佛东侧,有建于清代的丹霞洞石窟寺,系供奉道教神像之所,计13窟,内有众多石刻,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山下的龙华古镇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如明清一条街、凉桥、《三国》故事石刻浮雕等)及一片粗大的榕树树群;大佛附近海拔2008米,方圆4万亩的老君山山体上,古树参天,藤萝密布,老熊、猕猴等野生动物出没,显示出原始森林的本色;离大佛不远的细沙溪一带,还有约2.4万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树。 龙华古镇位于屏山城西北37公里处,始建于宋,明清时期已形成古镇现存规模,此地历为川边驻兵重镇。明末清初设守备,雍正九年改守备为平安营都司,统屏山、马边、沐川、雷波等地驻军 ,咸丰元年(1851)年筑城堡,其后咸丰九年,几任都司曾加以修葺。都司衙门的雄美石狮现移凉桥桥头供人欣赏。喷龙华古镇三面环水,一面是山。三条古街道石板铺就,顺山势蜿蜒,街两边一千余间街房基本上保留了明清商肆民居特点,均为木结构排列,楼房也多为平房或一楼一底木楼房,顺河街至下寨门一带,为仅三、四米宽的多台石级路,两边店铺林立,鳞次栉比,每至逢场日,穿行人流中,使人联想到《清明上河图》。 建于明嘉庆二十五年(1545 年)的龙华寺,规模宏大,占地约4000平方米;紧挨着的是禹王宫。出下寨门,便于安澜清洪桥,人称凉桥。凉桥原系木板铺就,桥上筑瓦屋形成长廊。桥下流水晔晔,水清见底,两岸除为人们消夏避暑地之外,还是山乡妇女浣纱濯衣处。 老君山原始次森林(老君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南部屏山县境内,系小凉山往东延伸的支脉一一五指山中的一片,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龙华镇为中心的,方圆80平方公里的天然景区。东距宜宾120公里,西距乐山140公里,其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为丰富。龙华镇以其完好地保存明清风貌,道佛同山,寓居一地系龙华人文景观中的一大特色。景区内层峦迭障,郁郁葱葱,高山耸峙,深谷回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潺潺清溪纵横阡陌,满山林涛伴鸟音,遍地翠竹映丹霞,茶林山腰缠玉带,花溅溪畔堆彩云。著名的八仙山立佛和川南最高峰一一老君山都在景区内,我国最大的树蕨(桫椤)群就生长在细沙溪公路两旁。 老君山原名青姑山。为五指山系,主峰海拔2008.7米,为川南地区最高峰,山顶常年烟云霭霭,雾锁葱笼。是四川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始林保存最完好的片区之一,也是川南唯一的亚热带原始林区。 老君山林区内有大批珙桐、红柚、香樟、贞楠等珍贵树种。明、清两代修建京都宫殿的栋粱之材多取于此。若夏日入山,犹坠西双版纳密林深处,冬日进林,如履北国兴安岭林海,林中奇花异卉,阵阵清香沁心脾,悬泉飞瀑,声声吼叫伴林涛,林外异峰迭起,白云脚下绕山行,宛如天上人间。 屏山,系古僰人世居地之一。早在春秋时期,蜀王鱼凫即封其支子于中都河一带。历史上一直是经边要塞。龙华系屏山西部一大片区,历为嘉州经犍为南下陆路抵叙、泸和达云南通衢道上的重要驿站。 老君山原始次森林。山腰建有万亩茶园,似条条玉带缠身。山顶原有老君观,建于宋代,规模宏大,铁瓦朱墙,乌木雕像,蔚为壮观,曾是川滇边境信民朝圣之地。老君山有十三景:1.道佛同山2.祖佛台3.青姑山4.神泉井5.山顶大拜台6.狮象迎宾7.老君树8.原始森林9.曲径通幽10.冰雪世界11.鸟兽同乐12.奇阵迷团13.天星桥下仙女池。 老君山原始次森林(老君山风景名胜区)是同纬度仅存的两三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始森林区之一。这儿植物起源古老,现在还有不少的珙桐和几万株桫椤;生态又呈多样性,山中有裸子植物多,而且呈垂直分布。
5. 玉屏侗族自治县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呢
以下两位仁兄都在玉屏县当过知县~~~
段玉裁:字若膺(-1815),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省金坛人。清代著名文学训诂家、经学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10年,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段玉裁在京时,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 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乾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极大。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段玉裁笃嗜经术,喜训诂考订,穷微极博。段玉裁所著书,要推《说文解字注》为首屈一指。先生兼擅诗文,有《经韵楼集》十二卷、《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 》及《经韵楼集》等书,亦颇雅赡。段玉裁纪念馆建于1984年,位于金坛市城南风景区的愚池。
张澍(1776-1847),清代著名学者,字百瀹,又字寿谷、时霖等,号介侯、鸠民、介白,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
张澍年幼丧母,在秀才父亲的教导下读书,后来师从名师刘作垣,进步颇快。19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出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其后先后代理遵义县知县,代理广顺州(今贵州长顺县)知州,四川省屏山县知县,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江西省永新县知县,代理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通判,沪溪县(今江西省资溪县)知县。张澎性格刚直不阿,工作一丝不苟,在公文中与上级争辩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级,在仕途中并不顺利。正如其好友所评论的,"以子之精心果力,著书当可传;以子之直气严情,筮仕实不合。"在小官任上,其治国、平天下的 远大抱负难以实现。1830年,张澍引疾辞职,结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内和乐巷,从此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后来患眼疾,最终失明。《清史稿·文苑列传》有传。
张澍一生著述甚丰,已刊印的有《姓氏寻源》、《姓氏辩误》、《西夏姓氏录》、《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二酉堂丛书》、《诸葛忠武侯文集》、《凉州府志备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诗小序翼》、《元史姓氏录》、《帝王世纪》辑本、《续敦煌实录)、《鹊野诗微》、《文字指归》、《韵学一得》、《小学识别》、《叠字谱》、《天文管窥》、《消夏录》等。张谢的辑佚工作,所辑一般是后世佚失的古代关陇地区学者的有影响的著作。其《二酉堂丛书》,现在国内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大半收录的是甘肃籍的作者。
其中所刻的《世本》、《三辅决录》、《三秦记》、《三辅旧事》、《三辅故事》、《五凉旧闻》等20余种,均是周、秦、汉、隋、唐等时期的著作,后世已经佚失,而经张澍辑录而成。张澍的这些工作,可以了解当初西北学者著述的盛况。张澍的辑佚工作,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对当时和后来产生过重大影响,鲁迅就是在辑佚方面深受张渤影响的学者之一。
张澍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其在学术上的成就得到了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如清代著名学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入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情代初年,顾亭林开一代考据学风,学术思想为之一变。然而西北学者多抱残守缺,不能顺应学术潮流。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西北学者只有张澍精通经史,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网罗散失,考证寻研,从事辑佚考据工作,与全国著名学者如孙星衍、任大春、俞曲园等并驾齐驱,为学术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 屏山县的历史沿革
屏山县境,春秋时期,分属古蜀国和古僰候领地。
汉代,属犍为郡僰道、朱提县。
三国时期,蜀汉置安上、马湖县。
唐宋时期,属马湖羁糜州。
元朝,置马湖路。
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改为马湖府;万历十七年(1589年)置屏山县,隶于马湖府。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裁府留县,属叙州府;乾隆二十九年 (1764年),先后分置云南绥江县、雷波县、马边县。
民国初,属永宁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分置沐川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乐山专区;1957年后,改属宜宾专区、宜宾地区、宜宾市。
2003年12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42号)批复同意将宜宾县真溪乡和高场镇的蒋坝、石盘2个村成建制划归屏山县管辖,乡政府驻新农;真溪乡更名为新发乡。
2006年2月6日,民政部(民函[2006]30号):同意将四川省屏山县政府驻地由屏山镇迁至新发乡。3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6]62号)批复同意屏山县政府驻地由屏山镇迁至新发乡。
2006年3月28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11号)批准:撤消清凉乡并入屏山镇,屏山镇更名为锦屏镇。撤消龙桥乡并入新安镇。撤消大桥乡并入新市镇。撤消安全乡并入中都镇。撤消冒水乡并入清平彝族乡。
2012年,撤销新发乡,设立屏山镇。 (注:另1个屏山镇,原屏山镇已更名为锦屏镇)
7. 河南省新密市青屏山有一个名人墓
在后山,不过已经封了 你没机会去了 我去过好几次 里面有个棺材 还有个 猪圈
8. 佘姓的历史名人
佘积德(1916-1981),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218团宣传队长,红31军第91师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长征和山城堡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特派员,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响堂铺战斗、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参加了上党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军区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1952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政治部主任,志愿军炮兵政治部主任。回国后,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任福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1年1月24日逝世,终年65岁。 佘惠(1897-1932),湖南省慈利县人。出生于一个殷实农民家庭。1904年7岁时入学读书,先后就读于慈利县立初级中学、长沙明德中学和上海大学。北伐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转入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学习。后被分配到国民党南昌市党部任秘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随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因病被送往上海治疗。病愈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为躲避敌人的搜捕,曾一度潜入天津新编教导五师政治部任秘书和转赴《河南日报》当编辑。1929年7月与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被派往南宁广西省绥靖司令部任教导总队政治教官,秘密从事兵运工作。配合张云逸在连队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党组织,为中国共产党掌握这支部队打下了组织基础。同年12月11日,参加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红7军政治部秘书处长,并代理第1纵队政治部主任,参与起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起义军布告和告群众书,并在全纵队进行整顿改造工作。1930年2月,随部赴隆安作战,负责伤员的抢救工作。同年10月任红7军19师55团政治委员,先后参加攻打柳州、桂林的战斗。1931年1月随部转战于桂北、湘南、粤北一带。同年春进入湘赣边根据地后,立即投入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斗。1931年7月,所部编入红三军团建制后,继任红7军55团政治委员(一说为第2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1932年在中央苏区“肃反”扩大化运动中被错杀,时年35岁。
1945年中共中央在延安为其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佘立亚(1897-1927.5),湖南省长沙县人。出身于封建地主的富裕家庭。1922年加入了旅法(国)青年团组织。192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求学时,受“五·四”运动和学校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怀有改造中国的志向。自费赴欧洲留学,参加了勤工俭学和学生爱国会活动的实践,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1922年加入了旅法青年团组织。
大革命时期,1925年奉调从法兰西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中共郑州地方党团书记等职。后调到上海负责铁路工人运动,在吴淞地区恢复工人夜校,组织“友谊社”(吴淞机厂工人俱乐部),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英籍厂主为之震惊,驱使警察遭逮捕。中共地下组织及时营救,并调到小沙渡工人区工作,任中共小沙渡工人区部委书记。发动纱厂工人组织**同盟总罢工,打击了日商恣意欺压中国工人的嚣张气焰。日商与上海反动当局相勾结,收买工贼,破坏工会,迫害工会领袖和工人。后经党组织同意,组织“打狗队”,惩治了一批劣迹昭彰的日商翻译、包打听、工贼和叛徒。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带领工人英勇作战,在攻占警察局后还赶赴火车站,投入对直鲁军阀部队的最后决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不畏艰险,坚持斗争。5月下旬,日商特务刺探到沪西区工联和党的秘密机关,随即与部分工会骨干被逮捕,押解到丰林桥(后改为枫林桥)国民党驻沪特务处。敌人利诱收买不成就用酷刑拷打,始终刚强坚定,忠贞不屈。无计可施的敌人就把遍体创伤的佘立亚押赴刑场。就义前,望着丰林桥前荒地上一个个患难与共的战友倒在鲜血流淌的大地上,不禁悲愤填膺,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敌人疯狂地扑上去,惨无人道地施以腰斩。殉难时30岁。 佘希洵(1889-1927.8.20),祖籍湖南省浏阳县人,出生于台湾省。1893年4岁时,因身为清军将领的父亲在与侵台日军作战时壮烈牺牲,随母回到湖南省浏阳县原籍。1908年19岁起做长工,后到白沙桥当造纸工人。
1926年在浏阳县白沙桥共产党人的引导下,成为浏阳县白沙纸业工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并任工人纠察队队长。不久参加浏阳工农义勇队。1927年奉命去铜鼓招募新兵。面对铜鼓猖獗的反动势力,巧妙地打出“江西省防军”的旗帜,设法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做好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使招募工作进展顺利。后因行动引起敌人的怀疑,遂率领新兵撤离,途中不幸遭到敌人的袭击而被捕。在狱中,任凭敌人酷刑折磨,始终坚贞不屈。
1927年8月20日,被敌人杀害于浏阳县东门市,牺牲时38岁。 佘英(1874-1910.2.27),原名佘俊英,字竟成,四川省泸县(今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镇人。出身于贫民家庭,少好练武术。早年当过学徒、船工,加入袍哥义字。1894年20岁时考上清末武秀才。任袍哥大爷、泸州衙堂勇管带。后因不满清末政治腐败而辞职。为人重义疏财,好交朋友,被人称为豪士。1897年参加哥老会,被推为舵把。1906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4年受《革命军》、《警世钟》等书影响,常宣传革命,被同盟会四川负责人黄复生邀赴日本。1906年4月抵东京,受孙中山接见。8月改名佘英,表示与清廷一刀两断。孙中山器重其才,委以重任:“西南大都督,负责联络川、滇、黔三省哥老会众,组织武装起义”。1907年初返回泸州,密设同盟会于小市,联络党人,发展组织。先后在永宁、江安、泸州、隆昌、叙府(今宜宾)等地发动起义未成。几次险些被捕。但没灰心,重往日本购买武器回川,以图再举。1909年先后在广安、嘉定发动起义未成,便率队赴屏山与熊克武等谋取叙府,沿途与清军遭遇,腹背受敌,弹尽粮绝,伤亡殆尽。遂率会党数人,至川滇边境豆沙关,又遭敌围击。自知不能脱险,乃向清军晓以革命大义,慨然被捕,囚于木制笼中,沿途仍向群众宣传革命,押至叙府。在狱中,痛斥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罪得。
1910年2月27日遇难,牺牲时36岁。临刑前吟成就义诗一首:牡丹初放却先残,未捣黄龙死不甘。我本为民兼为国,拼将热血洒红毡。
1919年被孙中山追赠为陆军中将。1938年国民政府明令给佘英公葬,后又拨款修建纪念碑(碑刻“追赠陆军中将佘先烈俊英字竟成纪念碑”字样)。1946年再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清史稿》补编二十一革命党人列传四有《佘英传》。碑塔至今矗立在泸州市忠山脚下市文化宫内。 泉山诗酒;
父子丹青。
——李文郑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铜陵人佘应龙,终日沉湎于典籍中,以古人自许。后隐居泉山,以诗酒自娱,著有《泉山集》。下联典指清代佘熙璋、佘观国父子,祖籍杨州,居宛平,均善画,佘观国又长于篆刻。
阖门聚义;
博士成名。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佘起阖族一千三百余人聚于一门。下联典指唐·佘钦为太学博士。 雁门绵世泽;
豸府振家声。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铜陵县大通镇佘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佘太君夫杨继业曾率杨家将镇守雁门关、抗击契丹入侵。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下联典指佘氏为当地望族,“豸府”,指官府。宋代有佘起,一门聚义一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名;明代有佘可材,人称“佘天官”。 三朝元老贤丞相;
开闽金科第一人。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石狮市石狮港边村佘氏宗祠联。上联失考。下联典指明代福建闽南佘姓之祖佘梅江,尊称梅江公,大明年代,南京吾金卫(可能相当现在的军长级别)。
9. 宜宾的历史
宜宾历史悠久,在距今4万年时,宜宾市境内已有人类生存。五六千年前,原始农耕已有发展,出现了氏族部落。先秦时,主体居民为僰人。有说战国时秦灭蜀(前316年)后,已属蜀郡;史籍则载系战国后期(前250年左右)李冰通僰后方纳入蜀郡范畴。宜宾始置之县级政权僰道有说建于秦、有说建于西汉。僰道设县后,今市境大部已纳入其范围。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僰道县属犍为郡,至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犍为郡移治僰道,今宜宾城已成为郡、县同治之所。历西汉、东汉,今市境大部均在犍为郡僰道县境内。西晋永嘉五年(302年)后,犍为郡、僰道县短期荒废,僚人大批入蜀,占据今市境各地。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先铁讨定占据此地的“夷僚”,于今宜宾城设戎州。北周时,宜宾城戎州仍置,另新设外江县。至隋,外江县复名僰道县,直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称叙州,僰道县方改为宜宾县。由隋至清,今市境除江安县、屏山县曾分属泸州及越嶲郡、马湖路、马湖府外,大部属犍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仍保留叙州府,民国2年起,今市属区县属四川省下川南道。民国18年后废道,各县直属四川省。民国24年6月,推行行政督察区制,四川省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宾,辖有除屏山县(时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外的今市属各区县地。1949年12月11日宜宾解放。1950年1月设川南行署区宜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同年11月改称宜宾区专员公署。1952年9月,为四川省宜宾区专员公署。1954年称宜宾专员公署。
1957年3月,屏山县由乐山专区划入宜宾专区,至此,今市属10区县地域已归属宜宾版图。1960年7月,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辖有2市16县。1978年4月,宜宾专员公署改称为宜宾地区行政公署;同时,隆昌县由宜宾地区划归内江地区。1983年3月,富顺县由宜宾地区划归自贡市。同年6月,宜宾地区、泸州市分设,原泸州专区所辖市、县陆续划出,至1985年5月,宜宾地区行署辖有1市9县。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宾区,改设四川省辖宜宾市,1997年2月,宜宾市人民政府成立。宜宾市辖有1区9县,至2005年辖地相沿未再变易。
--宜宾家地方志办公室
10. 宜宾市屏山县龙华镇有那些风景地方
四川屏山龙华古镇历史悠久,始建于宋代,明清时已成规模,是历代四川边防驻军重地。内古镇依山傍水,建容在老君山下的大龙溪与小龙溪交汇处。古镇小街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石台阶将上下街道连接成环形。街道全由青石板铺成,全木质结构的街坊至今保存完好。古镇四面临街的小龙溪发源于老君山,溪水清澈见底,河上所建龙华凉桥,外观颇似侗族风雨桥,但又有所不同,桥梁造形考究,风格别致,桥长廊书法扁额挂于桥上瓦屋的梁上,展现出名家风范,古风犹在。古镇八仙山上有一座世界第一的立佛“八仙山大佛”,为深浮雕接引立佛像,高32米,凿于主峰紫红色崖壁上。据考证,该大佛建于明末,已有400余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