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绍桢的人物生平
徐绍桢从小刻苦读书,广泛涉猎中学、西学,尤好军事。1880年,不到20岁的他便赴广西怀远县任职。
光绪二十年(1894年),徐绍桢甲午科广东乡试中举人,后提为广西藩署幕僚,江西常备军统领,福建武备学堂总办,之后官途一帆风顺。1902年,清政府派徐绍桢前往日本考察军事。两年后,受李兴锐提拔,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衙门兵备处总办,负责编练新军。1905年,新军第九镇成立,徐绍桢为第九镇统制。他重视新军官兵的思想文化教育,力求打造一支文武兼备的军队。1907年,任新建陆军第九镇统制,驻军江宁城关。奏请创建征兵制,吸收知识青年加入新军。在这种风气下,新军官兵柏文蔚、赵声、熊成基,倪映典等先后成为革命党人,新军第九镇的革命势力很快发展起来。
清廷政治的黑暗,官员的昏聩,早已令民族感极强的徐绍桢十分不满。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有所觉察,对徐和他的新军第九镇多有疑忌,后接任两江总督的张人骏对其态度更是变本加厉,徐绍桢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周边省份纷纷独立,但南京仍被清廷牢牢控制。1911年11月4日徐绍桢毅然率军起义,投向革命,后起义失败,徐绍桢退往镇江。
1911年11月13日,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共同组织联军1万多人,推徐绍桢为总指挥,决定共同攻打南京。此时,汉口、汉阳已被袁世凯北洋军攻占,革命形势一度动荡,能否击溃南京城内2万清军,占领南京,不仅关系着江苏战局的发展,而且关系着革命形势的整体走向。
11月24日,徐绍桢率军攻城,12月2日成功攻克南京。12月2日下午,联军总司令徐绍桢率本部人员入城,亦进驻总督署。 这一胜利极大鼓舞了革命军士气,巩固了长江以南的革命地区,扭转了先前的不利情势。南京之战结束,南北对峙之局形成。孙中山盛赞徐绍桢,称他是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命徐绍桢为南京卫戍总督,并以八厘公债(共100万元)奖励徐绍桢。徐绍桢以1万元为女子北伐结束费,1.4万元为《民立报》补助费,其余一概交还,坚决不受。他还将南京的住宅献给国家,以清廉自勉。
辛亥革命后历任南京卫戍总督、孙中山广东军政府广州卫戍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广东省长、内政部长。
南北和谈后,袁世凯窃得革命果实,对徐绍桢多方拉拢,徐绍桢始终不为所动。后来,袁世凯称帝阴谋暴露,徐绍桢辞职以示抗议,袁世凯竟派刺客前去行刺。徐绍桢被迫流亡日本,直至袁世凯病死才回国。
1917年7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徐绍桢应孙之请南下,任广州卫戍总司令兼陆军部练兵处督办。
1920年,孙中山任命徐绍桢为两广各路招讨军总司令,7月徐绍桢率千余“救国军”攻打广州,掀起讨桂序幕,后与粤军协力将桂系军阀赶出广州。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徐绍桢为总统府参军长。
1922年,陈炯明叛乱后,孙中山任徐绍桢为广东省长。1923年5月,又调任大本营内政部长。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徐绍桢因病隐居上海,再不问政事。
1932年复任挂名国民政府委员。
1936年9月13日病逝于上海。葬南京麒麟门外小白龙山,即当年光复南京时,江浙联军总司令部所在地。
2. 历史上姓徐的有那些名人
中国古代史上的徐氏名人
徐偃王 徐福 徐渭 徐光启 徐霞客 徐敬业
徐建寅 徐达 徐淑 徐天德 徐大春 徐安真
徐陵 徐稚 徐访
中国近代史上的徐氏名人
徐继畲 徐世昌 徐润 徐树铮 徐悲鸿 徐志摩
徐邦道 徐庆璋 徐寿 徐建寅 徐锡麟 徐用仪
徐广缙 徐寿朋 徐桐 徐国泰 徐宗汉 徐培添
徐仁铸 徐进炲 徐勤 徐绍桢 徐致靖 徐延旭
徐有壬 徐希颜 徐耀 徐静仁 徐振鹏
徐骧
中国现代史上的徐氏名人
徐特立 徐向前 徐海东
http://predflag.51.net/mingren.htm
太多了
http://..com/question/7025187.html
-----------------
另
徐 和:(生卒年待考),著名汉后期黄巾起义首领。
徐 坚:(生卒年待考),字符固,湖州人。著名唐朝文学家。
徐树铮:(公元1880~1925年),字又铮,江苏萧县人(今浙江杭州萧山),北洋皖系政客,曾在段祺瑞内阁担任陆军次长,徐锡麟:(公元1873~1907年),字伯荪,别号光汉子,山阴东浦人(今浙江绍兴)。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徐 润:(公元1838~1911年),又名以璋,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拱北北岭村人(今广东珠海)。著名清朝时买办。
徐 干:(公元170~217年),字伟长,北海郡人(今山东昌乐)。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徐 渭:(生卒年待考),山阴人,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自称书法天下第一,长于行草。
徐 铉:(公元916~991年),字鼎臣,扬州广陵人(今江苏扬州)。著名五代末宋初文学家。
徐 锴:(公元920~974年),字楚金,徐铉之弟,著名五代末宋初文字学家,文字训诂学家。世称“小徐”。
徐圆朗:(生卒年待考),山东兖州人。徐圆朗在隋朝末期亡命为群盗
徐霞客:(公元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著名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游记文学家。
徐 达:(公元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凤阳临淮人(今安徽凤阳)。著名明朝开国将领。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松江人(今上海)。著名明末政治家、科学家。
徐 淑:(生卒年待考),陇西人,东汉著名女诗人。
徐 稚:(公元97~168年),字孺子,豫章南昌县北沥徐村人(今江西南昌),最终没有做官,时称“徐州高士”。
徐安真:(生卒年待考),中唐时期重臣。
徐世绩:(公元594~669年):字懋功,后获赐李姓,又避李世民讳,改名李绩,离狐人(今山东东明东北部)。
徐世昌:(公元1855~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涛斋,著名清末北洋政府官僚,北洋政府总统。
徐致靖:(公元1826~1918年),字子静,江苏宜兴人。著名清朝末年维新变法领导者之一。
徐至展:(生卒年待考),物理学家。江苏常州人。著名激光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光宪:(公元1920~今),浙江绍兴人。著名量子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悲鸿:江苏省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尤擅画马。
徐特立:(公元1877~1963年),原名懋恂,湖南长沙人。著名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徐向前:(公元1901~1990年),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五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
徐海东:(公元1900~1970年),湖北黄陂徐家桥村人(今湖北大悟)。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将。
徐立清:(公元1910~1983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徐斌洲:(公元1912~1996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徐 明:(公元1916~1985年),原名徐锐,黑龙江阿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徐 信:(公元1921~今),原名徐连晨,河北灵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徐 斌:(公元1920~2002年),四川达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介藩:(公元1901~1983年),原名徐齐邦,安徽固镇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文礼:(公元1920~1977年),云南宣威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文烈:(公元1909~1976年),又名何坤,云南宣威板桥镇大堡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立行:(公元1911~1985年),原名俞献诚,上海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光友:(公元1917~2003年),安徽六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光华:(公元1913~今),江西赣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体山:(公元1914~1968年),安徽霍丘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其孝:(公元1914~1997年),湖北麻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其海:(公元1913~1984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明德:(公元1916~今),湖南新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徐国夫:(公元1914~2004年),安徽六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国贤:(公元1916~2000年),江西莲花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国珍:(公元1912~1993年),甘肃天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绍华:(公元1910~1978年),原名徐光,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德操:(公元1913~1974年),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徐永清:(公元1938~今),原名徐观荣,浙江建德人。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上将。
徐惠滋:(公元1932~今),山东蓬莱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徐世平:(公元1925~今),江苏沭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徐自强:(公元1938~今),浙江诸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徐芳春:(公元1927~今),山东淄博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徐春阳:(公元1925~今),原名徐锡骊,山西晋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徐钟祥:(公元1927~1990年),河北博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徐根初:(公元1943~今),上海南汇区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徐水香:(公元1938~2001年),湖北通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徐莉莉:(公元1952~今),女,山东济南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徐永昌:(公元1887~1959年),字次辰,山西崞县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徐源泉:(公元?~今),湖北黄岗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徐培根:(公元?~今),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徐焕升:(公元?~今),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空军上将。
徐一天:(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徐甘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试验基地司令员。1990年晋升。
徐必耀:(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东海舰队某基地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徐共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福建基地司令员。1990年晋升。
徐同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后勤部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徐执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指挥学院副院长。1990年晋升。
徐阿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某试验基地副司令员。1990年晋升。
徐宏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广州基地政治部主任,上海基地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徐忠贵:(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1990年晋升。
徐国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青岛基地政治部主任。1992年晋升。
徐寿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某基地政治部主任。1990年晋升。
徐听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1990年晋升。
徐建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宁波基地政治部主任。1990年晋升。
徐洪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东海舰队副参谋长。1990年晋升。
徐彦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潜艇基地副司令员。1990年晋升。
徐敬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湛江基地副司令员。1990年晋升。
徐培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湛江基地司令部参谋长。1990年晋升。
徐 洸:(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部长。1990年晋升。
徐水香:(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1990年晋升。
徐文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徐心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90年晋升。
徐俊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1990年晋升。
徐银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理工大学副校长兼气象学院院长。2000年晋升。
徐传读:(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第七航空军政治部主任。1990年晋升。
徐金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沈阳军区空军装备部部长。1990年晋升。
徐 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国防科技大学教授。1990年晋升。
徐克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国防科工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1990年晋升。
徐宗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1990年晋升。
徐滨士:(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装甲工程学院教授。1990年晋升。
徐国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湖南省武警总队政治委员。1996年晋升。
徐贵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武警后勤部政治委员,武警副政治委员。
徐田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武警总队政治委员。2001年晋升。
徐兆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江苏省武警总队总队长,陕西省总队总队长。
徐德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重庆市武警总队政治委员。1998年晋升。
徐钟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徐庭瑶:(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装甲兵司令官。
徐景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
徐会之:(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五战区政治部主任。
徐 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
徐启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十兵团司令官。
徐祖贻:(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徐绍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防部高参。
徐筑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总统府“侍卫长。
徐博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三军大学战争学院院长。
徐树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二十军副军长兼政治部主任。
徐远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军事统计调查局西南站处长。
徐经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陕南行署主任。
徐振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山东省保安第六旅旅长。
徐日政:(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整编第八十四师一六一旅旅长。
徐亚雄:(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七十三军十五师副师长。
徐稚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陕西省保安司令部参议。
徐中平:(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国防部青年救国团沪浦义勇总队总队长。
徐积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二○五旅旅长。
徐以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南京中央训练团团员。
徐建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国防部青年救中国国民革命军浙皖边区纵队副司令。
徐继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一二三军三三四师师长。
徐其昌:(生卒年待考),著名陆中国国民革命军军少将,第六十一军六十六师师长。
徐台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陆战队副司令官。
徐旭东:(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台湾省空军总部政治作战部副主任。
徐材霖:(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后备役司令部动员处处长。
徐炳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后勤署副署长。
徐榴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三军参谋总长礼宾接待室主任。
徐 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行政院国家安全局”处长。
徐云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部员。
3. 徐氏家族历史和名人
历史:
周初,以今山东郯城一带为中心(出土有徐国遗址),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吴国吞并。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徐氏为颛顼,皋陶之后。夏禹时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从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击败。
后又封徐偃王子宗为徐子。春秋时,徐国被吴灭后,徐子的遗族以原国名「徐」为氏。 二:清代满族姓氏舒穆禄氏改为徐氏,如徐元梦,为满洲正白旗人。
名人:
1、徐偃王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是西周时徐国第32代国君。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建都下邳(今更名为睢宁县古邳镇)。
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义,前来归顺的东夷国家有四十多个。周穆王巡视各国,听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国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从之者数万。
《后汉书·东夷传》称:“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贡的“三十有六国”。曾联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势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为楚所败。在战争与和平之间选择了仁义避战。
其事载《竹书纪年》、《后汉书》、《尸子》、《博物志》、《路史》诸书。《尸子》谓:“徐偃王有筋而无骨。”《博物志》谓:“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
孤独母有犬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孵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
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之后,实质上即是与周王(天子)分庭抗礼。作为徐国的代表人物,徐偃王当之无愧是徐国文明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袖人物。
2、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
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3、徐悲鸿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
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
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4、徐敬业
徐敬业,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唐朝官员、将领。司空李勣之孙,梓州刺史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祖父英国公爵位。徐敬业是唐睿宗时反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而起事的领导者。
徐敬业从小善于骑射,有才智。因父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眨为柳州司马。武后废帝唐中宗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
后李旦上表请辞,由武后临朝称制。徐敬业与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人,在则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起兵于扬州,徐敬业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领扬州大都督。
以勤王救国、匡扶卢陵王李显复位为名出师,由骆宾王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徐敬业徐志摩的士卒很快增至十多万人。
武后剥夺徐敬业赐姓,遣梁郡公李孝逸为主帅,魏元忠为副帅统兵三十万征讨。徐敬业手下魏思温建议直攻东都洛阳,而薛璋则劝先南进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
徐敬业听从薛璋意见,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徐敬业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徐敬业军,徐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内乱遂平。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军到唐朝盐州时,吐蕃军中有将徐舍人,自称徐敬业后人,不忘本国,并将包括僧人延素在内的俘虏千百人全部放归。
5、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
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
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4. 有史以来军事天才
古代军事名仗和军事天才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万—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全歼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玠、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厓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5. 南京哪个墓地最有历史。
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墓(梅花山)
西晋风水学鼻祖郭璞(玄武湖)
东晋名臣温峤(幕府山)
名臣卞壸(朝天宫)
南朝宋武帝刘裕(麒麟门)
南朝陈武帝陈霸先(江宁上坊)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栖霞狮子冲)
琅琊榜中南朝南梁的萧融、萧秀、萧憺、萧景、萧恢、萧宏、萧暎、萧伟、萧象、萧正立等王侯墓(栖霞、江宁两区)
南唐烈祖李昪、南唐李后主李煜爷爷(江宁祖堂山)
南唐中主李璟、南唐李后主李煜父亲(江宁祖堂山)
南宋忠臣杨邦(雨花台)
南宋状元张孝祥(浦口老山)
南宋名将王德(燕子矶)
明太祖明孝陵朱元璋马皇后夫妇(紫金山)
明太子朱标(紫金山)
明代开国功臣徐达(紫金山)
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紫金山)
明代开国功臣常遇春(紫金山)
明代开国功臣吴良(紫金山)
明代开国功臣吴桢(紫金山)
明代开国功臣仇成(紫金山)
明代航海家郑和(江宁谷里)
明代航海家洪保(祖堂山)
明代浡泥国王(天隆寺)
明代建文忠臣方孝孺(雨花台)
明代驸马宋瑛(溧水乌山)
明代名将宋晟(雨花西路)
明代名将顾兴祖(小行)
明代名臣王以旗(祖堂山)
明代福清公主(邓府山)
明代学者顾起元(横溪曾庄村)
明代名臣周金(铁心桥)
明代名臣张瑄(铁心桥马家店)
明代名将毛胜(铁心桥大定坊)
明代名将张赫(西善桥罐子山)
明代道教领袖刘渊然(西善桥梅山村)
清代学者刘智(花神庙)
清代史学家徐鼒(六合程桥)
清代两江总督邓廷桢(仙林灵山)
太平天国将领曾水源(挹江门寡妇山)
中山陵民国总理孙中山先生(钟山)
民国名人廖仲恺(钟山)
民国名人何香凝(钟山)
民国名人邓演达(钟山)
民国名人邓演达(钟山)
民国名人谭延闿(钟山)
民国名人戴笠(钟山)
民国名人范鸿仙(钟山)
民国名人叶恭绰(钟山)
民国名人卢师谛(钟山)
民国名人韩恢(钟山)
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中央门外晓庄)
民国名人徐绍桢(马群白龙山)
民国名人尤列(马群白龙山)
民国名人王芃生(马群白龙山)
前驻外使节九烈士(菊花台公园)
民国上将朱培德(普觉寺)
方志学者陈作霖(永寿陵)
教育家黄质夫(栖霞街道)
南京博物院前院长曾昭燏(祖堂山)
民国名医张栋梁(江宁湖熟)
著名画家傅抱石(雨花台功德园)
史学家朱希祖朱偰父子(雨花台功德园)
皖南事变烈士项英(雨花台功德园)
皖南事变烈士袁国平(雨花台功德园)
皖南事变烈士周子昆(雨花台功德园)
新中国开国将领唐亮(雨花台功德园)
新中国开国将领杜平(雨花台功德园)
新中国开国将领张藩(雨花台功德园)
新中国开国将领饶子健(雨花台功德园)
新中国开国将领刘飞(雨花台功德园)
新中国开国将领刘先胜(雨花台功德园)
6. 历史名战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全歼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玠、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厓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以上这些战役,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像伊阙之战、巨鹿之战、虎牢之战、纳忽山和不黑都儿麻之战、迦勒迦河之战、赛约河之战、黄桥战役为全歼敌军的歼灭战。用少数兵力去围歼多数敌军,指挥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于打歼灭的人(我个人认为他们三人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项羽则是以勇猛闻名的,李世民则是以疲敌取胜的。这种战役以蒙古时期最多,这也充分体现了其军事思想。
像即墨之战、赤亭之战、玉壁之战、太原之战、雍丘之战、睢阳之战、顺昌之战、六合之战、庐州之战、宁远之战为城邑防御战。这种战役对指挥员的要求有两条:一是沉着,二是智谋超群。此外,军民同仇敌忾也是非常重要的。像韦孝宽守玉壁歼敌7万、李光弼以不满万人守太原歼敌7万、张巡以3千守雍丘屡败叛军,以6800人守睢阳则歼敌12万,虽然最后寡不敌众,睢阳被攻占,张巡被杀,但这并不能否认张巡的军事才能。这样的战役,看后会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像台州之战、萨尔浒之战、第一——第四次反围剿、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苏中战役、晋中战役、淮海战役、九连山战斗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役。这样的战役,也是解放军最拿手的。值得一提的是九连山战斗,此战虽小,却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像鄗代之战、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为集中兵力,围歼敌军一部的战役。这种战役也是解放军的拿手本领。
此外,柏举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祝阿、临淄之战、唐平萧铣之战为连续灵活用兵的战役;夷陵之战、浅水原之战、嘉山之战为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战役;赤壁之战、陈家岛海战、采石之战、厓山海战、鄱阳湖之战为海战和水战;其他的战役也各有各的特点,像彭城之战、浑河之战、清征达瓦齐之战都是靠勇猛精神获胜的,特别是后两个战役,只能用奇迹来形容,此外刘裕曾一个追几千人满山跑,也同样是奇迹。
7. 有关辛亥革命人物的,资料,贡献,参与的过程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答案补充 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反抗。四川民众由保路运动发展到武装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等省军队入川镇压。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率领起义军攻占凤凰山并控制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24个省区有14个先后独立。这次起义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由于1911年是干支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著名人物有孙中山,蔡锷、宋教仁、唐绍仪、伍廷芳、黄兴。
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答案补充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8. 说出历史上姓徐的名人,越多越好
1、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9. 马鞍山采石矶有过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时俊 [宋]
南宋将领时俊,参与了击退金军的采石矶之战。虞允文召集的采石守军不过一万八千余人,完颜亮根本没放在眼里,亲执红旗,杀过江来,一时间金军七十余船驶到南岸,百余艘船布满江面,气势汹汹。宋军有些动摇,虞允文急奔入阵,对统制时俊说:“你胆略过人,声震四方,现在却站在阵后,不就和小女人一样吗?”时俊大吼一声挥刀冲入敌阵,将士皆殊死战,金军的攻势暂时被挡住,中部水师以海鳅战船猛撞敌船,并以装有火药、硫磺、石灰的......
甘卓 [晋] (?~322)
甘卓(?-322年),字季思,丹杨(今安徽当涂)人。东晋初期将领,秦国丞相甘茂之后,东吴大将甘宁曾孙。官至镇南大将军,王敦之乱时一度起兵讨伐王敦,但因为人迟豫不决而延误时机,最终在王敦击败朝廷军队并执掌朝政后选择退回驻地襄阳。不久即被王敦秘密命人杀害。平定州乱东吴灭亡后,甘卓一度退居自守。后来先后任丹杨郡主簿和功曹,后获察孝廉,举秀才,担任吴王司马晏的常侍。太安二年(303年)十二月,因张昌部将石.....
杭法基
杭法基(1946、12——)安徽当涂人。擅长抽象水墨、国画、拼贴等。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画院荣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论文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绘画》、《当代绘画的平庸与尴尬》、《进入当代——水墨画发展一个无法回避的思考与选择》等。曾在国内外举办过-个人画展,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及联展。出版有《清晨——杭法基拼贴画册》、《杭法基抽象水墨画集》等。......
潘克黄炜 (1916~1941)
潘克(1916~1941),安徽当涂人。烈士。民国27年(1938年),参加新四军。民国29年冬,随新四军东进来盐阜抗日根据地。次年2月,任盐城县六区-队队长。5月,任中共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盐城县一区包括城区及近郊,社会情况复杂,特别是日军占领盐城后,多次企图伪化一区。潘克不畏艰险,同区长崔济民等率领区队,向敌伪展开反伪化斗争。民国30年9月23日下午,驻龙冈伪军徐绍南部70多人,由汉奸带路窜至.....]
陶夔 [晋] (335~420)
陶夔,丹阳(今安徽当涂)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东晋咸康至元熙年间(335~420年),是三国吴交州刺史陶璜后代。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陶夔任晋安郡太守(治所在今福州)。任内勤政爱民,尤其重视文章典籍。因见闽地日见开发,却久无图志,于是广征文献,博采旧闻,撰成《闽中记》。该书记述晋安郡所辖8县,即原丰(闽县)、新罗(长汀)、宛平(福清)、同安、候官、罗江(罗源)、晋安(南安)、温麻(连江)的......
濮本林
濮本林 (1950~)安徽当涂人。中共党员。大专毕业。1966年在海军4310厂参加工作,历任安徽省文联委员,马鞍山市作协副主席,马钢文联副主席,《马钢日报》总。196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回眸无语》、《暮云朝雨》,报告文学集《钢铁之旅》等。微型小说集《那团云雾》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歌曲《中国突破亿吨钢》、《太阳还会升起来》获冶金部首届艺术节金奖,小说《拜年》......
郭翠华
郭翠华 (1954~)笔名华子。女。安徽马鞍山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72年起为中学教师,1982年后历任马钢职大、电大教师,马钢《江南文学》、副主编,研究员。马鞍山市作协主席,省作协理事,市政协委员。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紫色的夜》、《指间流水》、《我们这代人》。《紫色的夜》1998年获省政府文学奖、散文三等奖。......
郭启林
郭启林 (1953~)安徽马鞍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1974年下放淮北农村。1976年到马钢初轧厂工作,历任宣传干事,马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马钢旅游公司党委书记,《马钢日报》总,马钢新闻中心主任,中国冶金报马钢记者站站长。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今夜无电话》,散文集《父亲》,中短篇小说集《萧瑟秋风》。小说《藤椅》获1991年马鞍山市首届太白文学提.....
方全林
方全林 (1948~)安徽含山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由解放军艺术学院招考入伍。历任学员、文工团员、副指导员,南京军区文化部文艺处处长、文化部部长,江苏省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上海创作中心主任。现任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中国革命军事文学史略》,评论集《星辉集.....
朱恩彬
朱恩彬 (1934~)安徽和县人。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安徽芜湖师范,195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3年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生班。历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理论教师、中文系主任,教授。教育部赴朝鲜工作组组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山东美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合作)、《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合作),主......
徐名涛 (1964~2013)
徐名涛 (1964~2013.12.14)安徽和县人。199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历任报纸主编、央视节目制片人、公司经理。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北京往事》、《重复一千遍的谎言》、《越陷越深》,中短篇小说集《开头》,诗歌、散文集《王蒙山》等。......]
查谦 (1896~1975)
1896年,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小丹阳镇。1919年,南京金陵大学毕业,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助教。1920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1923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任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教授。1927年,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教务长。1932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1933年,兼任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院长,创办物理系。1949年,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3年,创办华中工学院。1955至1......
吴泰昌
吴泰昌 (1938~)安徽当涂人。中共党员。1955—196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研究生毕业。先后在《文艺报》、《河北文艺》、《人民文学》供职,1984—199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审。现为文艺报社顾问,兼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儿童文学》编委,《小说月报》顾问等。中国作协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
魏家国
魏家国 (1933~)笔名晚枫。安徽和县人。196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同年任中山大学助教。1970年后任广州外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西语系副主任,中国德语研究会理事,广东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多次应邀赴汉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研究德国文学,应邀赴东京、温哥华进行学术交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唱晚集》、《晚枫散文集》、《一个金......
胡业桃 (1949~1970)
胡业桃,1949年出生于安徽省和县石杨镇中士李村。解放前,胡业桃家祖祖辈辈给人当长工,全家在死亡线上挣扎。爷爷累死在雪地里,3岁的姐姐饿死在讨饭途中。1949年全国解放后,一家人才脱离了苦海,胡业桃也拥有了一个幸福的童年。1961年,解放军驻进胡业桃的家乡开展宣传学习运动。胡业桃的家里也住进了4名战士。12岁的胡业桃整天和他们在一起学唱歌、干农活、进行军事训练。部队的思想和作风,使胡业桃这棵幼苗沐
鲁歌 (1913~1988)
鲁歌 (1913~1988)原名张肇科,笔名鲁戈。安徽当涂人。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40年后曾任湖南衡阳《开明日报》,广西、湖南等地中学教师,南开大学中文系教师,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研究员,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秘书、秘书科长,1949年后历任教育部、高教部秘书处处长、研究室主任,《高教通讯》室主任,《人民教育》,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教研室主任,教授,郭沫若著作出版委员会。20..
丁力
丁力 (1958~)安徽马鞍山人。1980年毕业于长沙冶金专科学校重冶专业。198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1975年赴建设兵团。1991年从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下海。1992—2002年在深圳、海南、武汉经商。2001年开始发表小说。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二级。著有长篇小说《高位出局》、《职业经理人手记》、《透资》、《倾斜的天平》、《为女老板打工》、《从坡坡屋出来的女人》.
曹发明
曹发明 (1963~)笔名发明。安徽马鞍山人。2001年在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进修。1981年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玻璃厂当工人,1984年任玻璃厂共青团书记,1992年调马鞍山市金属制品总厂工作,2004年任《国际经贸导报》主任记者至今。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集《上海商人》、《令人敬佩的水上检查站站长》、《丛德难尽长霞情》、《踏过这片土地的人》、
白艾
白艾 (1926~)原名蒋志侠。安徽和县人。中-员。1955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1939年参加抗日队伍。历任救亡工作团团员,新四军译电员、宣传员及拂晓剧团团员,《建军报》记者,前线分社记者,华东野战军《拂晓报》记者,新华分社记者,新华总分社记者,志愿军某团政治处主任,总政文化部创作员,《解放军报》记者,师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专业作家,正师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
焦俊艳 北京电影学院
焦俊艳,1987年5月6日出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班,中国内地女演员,北京拾捌文化经纪有限公司签约艺人。2009年出演电影处女作《肩上蝶》受到关注 ,2011年在爱情电影《失恋33天》 中饰演冯佳期 。2012年接拍电视剧《新部故事》[3-4] ,《杜拉拉之似水年华》被观众所熟知[5-6] 。2013年主演热门小说改编剧《遇见王沥川》赢得书迷一致好评 ,
10. 近代史上保卫台湾的重要人物和事迹有
刘铭传闲居十几年中,国事日益衰败,外患也日益严重,在同一些办洋务和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交往中,其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常中夜彷徨,不能安眠。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解甲归田,在乡间隐居多年的刘铭传愤然而起,准备重赴沙场,杀敌报国。清政府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1884年六月,法国侵略者把战火烧到台湾海面,清廷诏令刘铭传入京,他当即上了一道《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慷慨主战。6月26日,清廷下诏,命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就在同一天,法国政府下令将驻越南的东京湾舰队和南中国海舰队混合编组,成立一支特遣舰队。刘铭传于1884年7月16日抵达基隆,第二天即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增筑炮台、护营,加强台北防务。在他到达基隆的第15天,战争就爆发了。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越南北部及中越边境进行;第二阶段战火扩大到福建台湾沿海,有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尤以台湾陆战最为激烈。
1884年8月4日,法舰直逼基隆,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军“于明日上午八时以前将炮台交出”,守军置之不理。5日,法舰在利比士的指挥下齐向基隆炮台猛烈开火,摧毁了清军数处炮垒及营房,守军于死伤十余人后向内地撤退。法军登陆,占领基隆港,将港内各种设施和炮台进行破坏。6日下午,法军陆战队向基隆市街搜索前进,并攻击附近高地。守军在刘铭传亲自统率下奋勇从各个方向进行反击,逐渐缩小包围圈。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法军伤亡100余人,狼狈逃回军舰,侵占基隆的计划破产了。
法军侵犯基隆首战即告失败,于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议条件,清政府再次拒绝。此时,法舰已有预谋地集中于福州马江,乘清军将吏相信“和谈大有进步”、丝毫不作准备之际,于23日下午发动突然袭击,把福建水师所有战舰全部击沉,然后炮轰马尾造船厂和马江沿岸各炮台。从此,法军就牢牢地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得以随心所欲地全力侵台。
孤拔再犯基隆。守军奋勇抵抗约两小时,伤亡百余人,最后被迫后撤。法军乘势登陆进攻,基隆港湾及周围阵地尽失,基隆市区告危。这时,法军在利士比的指挥下正进攻沪尾。刘铭传在得到大批法军猛攻沪尾,沪尾不断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后,考虑到台北府城是统帅部所在地,军资饷械集中于此,不可稍有疏虞。为保台北,沪尾重于基隆,于是决定撤离基隆,移师沪尾。法军占领基隆后,于8日又对沪尾发起进攻。利士比以战舰七艘轰击沪尾市街和各处据点,然后登陆,分几路前进。法军不惯于陆战,一进丛林,便失去了统一指挥,只得各自为战。这时,预先埋伏在各处的清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奋起截杀,锐不可当。在短兵相战中,守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开近战,而法军却溃不成军,伤亡累累。到最后,法军弹药已罄,全线崩溃,只得奔向海滩,逃回舰上。在这场战斗中,法方自认死27名,伤49名;刘铭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我军阵亡哨官三员,死伤兵勇百余人,法军被斩首二十五级,枪杀三百余人。此外又俘获法兵十四名,枭首示众。”通过这次战役,法国人不得不承认:“淡水的败战突然发生,它一方面使我们看出中国兵力的强大,一方面使我们明白局势的危险。这次败战是难以补救的。”自此以后,法国舰队只能轮流在淡水河口对这个海港实施封锁,再没有能力发动进攻了。
法国新的和议条件,其中一条是法国占领基隆、淡水作为可以接受第三者调停的先决条件。由于淡水大捷,清政府断然拒绝这样的条件。为了挽救进攻受挫、和谈停顿的困境,法国侵略者宣布自10月23日起封锁台湾。法军的封锁使台湾对外贸易交通中断,生产停滞,粮饷支绌。但在这种情况下,全台军民同仇敌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前线。许多大陆大小船只,不顾风浪和被截捕的危险,采取夜航、偷渡或在东南部海岸登陆等方式,突破法军封锁线,把3000名淮军、60门钢炮、9000支步枪、200万发弹药、40只鱼雷和10万两饷银安全运到台湾。沿海地方当局也纷纷“协饷馈械,南洋最多,北洋次之”。此外,云南广西两省军队也相机向安南边境的法军阵地进攻,以为牵制。在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援下,台湾终于度过了法军封锁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危机,使敌人的封锁计划完全破产。
法军自淡水惨败后,即集中注意力于基隆。从11月以来,双方冲突时断时续。1885年1月以后,战斗加剧。3月初,法军增兵大批到达,3日法军派出精锐1300余名猛扑月眉山,5日又出动2000名直攻戏台山。守军腹背受敌,抵挡不住,月眉山失守,退守基隆河南岸,河北地区悉为敌所占据。两军隔河对峙,直至战争结束。法军多次进攻,用了不少气力,而始终局促于基隆港周围一隅之地,经常受到强大守军反攻的威胁。为了摆脱进退维谷的困境,法军于3月29日向澎湖发起进攻,31日占领澎湖岛。但与此同时,法军在镇南关大败,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中国占有了极其有利的形势。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中法合订越南条约》在天津正式签订,中国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开放蒙自、龙州两地与法国通商,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销对于中国海面的封锁。在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国侵占台湾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结束。
督办台湾
公元1885 年(光绪十一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修建铁路,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也日益巩固。清廷加刘铭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公元1890 年(光绪十六年),刘铭传因通商口岸税务问题上与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矿招商承办等事,遭到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清廷的严厉申斥,忧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辞呈。次年清廷准其辞职。刘铭传怀着忧郁之心乘船离开他苦心经营7 年之久的宝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溃败,清廷令刘铭传出山,刘因病重辞命。不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刘铭传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创置的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忧思郁结,口吐鲜血,于光绪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在六安刘新圩病逝。 赠太子太保,谥壮肃。
中法战争(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导致费里政权垮台。
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台湾抗日
1885年刘永福率三千黑旗军由安南回国后,历任南澳、石褐总兵将近十载,备受压制,郁郁不得志。黑旗军经过濒年裁减,只剩下三四百名老兵,著名战将亦多离去,这支英雄劲旅被清朝政府摧残殆尽。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清军水陆大败,台湾孤危,清政府把这支“异端”军队调赴危区。当年七月廿六日刘永福奉命渡台,他要求闽、粤总督准其回粤西、桂南招集旧部,重建黑旗军,受到婉言拒绝。他沉痛地说:“当此之时,既无粮钠,何能招军?言至于此,不禁痛哭!此皆福平日有统军之名,无统军之实。”(刘水福《乞总署代奏下忱书》)刘永福尽管困难重重,万分悲愤,但他为了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救台心切,立即就地补足四营人,续招两营,于八月一日成军,九月二日在汕头乘轮东渡。
台湾巡抚邵友濂、蕃司唐景崧忌惮刘永福,奏调黑旗军驻防台南穷荒之地,他们则坐踞台北富庶之区。1895年初,邵友廉设法调回湖南,唐景崧升台湾巡抚,刘永福建议合力守卫台北冲要之地,唐管政务,刘管军事,受到唐景崧拒绝。在籍工部主事丘逢甲是粤东嘉应州客家人,刘永福的先世亦是嘉应州客族。他们主张相同,加上同乡之谊,关系甚笃,丘极力斡旋,仍不能阻止唐、刘分军,台湾抗战因而种下祸根。
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弃台湾。台湾人民誓死不肯脱离祖国,于五月廿五日成立台湾民主国,挽留唐景崧、刘永福主持杭战。唐景崧接大总统印时,向北三跪九叩首,大哭而入。他电奏清廷说:“ 臣先行,民断不容,各官亦无一保全;只可臣暂留此,先令各官陆续内渡,臣当相机自处。”(《清季外交史料》卷一)刘永福的态度和唐迥然不同:他在台南军次,接到唐景崧送来“台湾民主国” 大将军印,立即出布告激励军民共守危疆。他说:“ 自问年将六十,万死不辞” 。表示“ 抗不奉诏,“弃职而为” 。(《中东战纪本末》卷四)刘永福不但在宣言中慷慨激昂,而且行动上也做了认真准备。据《台湾战记》载:“刘永福守台南,尤民望所归。自安平至旗后各港,重重布置,百姓咸恃以无恐。”
六月二日,清政府派李经方到台北海面向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递交割台清单。三日日军在基隆港外登陆,四天后即占领了台北首府。唐景崧私微服出走,溃军难民涌向新竹。新竹、苗栗一带聚居着粤东迁来的客家人,勇敢漂悍,团结性强,自动联防保乡。丘逢甲的部将吴汤兴、徐骧、徐绍祖率领义军,在三角涌歼灭日军樱井队六十余人和敌侦察队十九骑。双方相持月余,互有胜负,使日军占领新竹后不敢贸然南下,台中、台南军民赢得时间进行战斗准备。
台北陷落后,台南绅民商议再立民主国,迎刘永福入驻府城,三次进呈大总统印,刘永福都坚拒了。他说:“ 区区此印,无能为力。” 号召人民出钱、出枪、出力,才是当务之急。沿海督抚张之洞、谭仲麟,边宝泉等相继函嘱刘水福坚守,答应源源接济饷械。刘永福内受台民热诚所感动,外恃祖国大陆的支援,便以帮办台湾军务的名义主持大局。六月间,台南数千军民集会,刘永福率十七名文官员登台歃血誓盟,盟书十七款,有关战守、财经、奖惩等事宜。(详见《台湾抗战日方资料》)在盟书里,反映了刘永福等将领的爱国爱民思想,守土抗敌的决心,民主团结的作风。军民公推刘永福为军统,台南总兵杨泅洪为分统,指挥台湾的军事。又选举七名委员组成议院,谘商政事和财务。
台南抗战中心的建立,面临着一系列复杂问题。由于清廷传谕各官内渡,文武官员纷纷向刘永福缴印辞职,役吏开小差,军队缺员。刘永福本着去留自愿原则,擢选了一批忠勇之士担任黑旗军、新楚军、镇海军以及台中、台南义军的统领和管带。委任了一批自愿留台的文官,充任台中、台南两有八县的官员。经过整顿后,台湾军民团结在刘永福黑旗军的周围,安定了社会秩序,重振了人心。但严重的问题在于经济。由于台北财富之区丧失,藩库、军械局、兵工厂尽落敌手,台中、台南贫困,不足养战,饷械须仰赖于沿海官民的支援,但是清朝下令严禁,日舰拦截,只能少量暗济。刘永福想方设法就地筹晌,盘点库存银二十多万发行钞票廿五万元,发行邮票得数千元,动员凤山盐商捐军响得十一万元,总数约五六十万。当时台湾驻军、义勇近百营,每月需饷十七万两,加上政费、杂费开支,这笔钱仅可支持两三个月。
八月,三国干涉还辽的问题结束,日本增兵两万到台湾。一面派兵舰骚扰台南各港,牵制黑旗军北援。主力则从新竹分三路南下台中进迫府城彰化。为了配合军事进攻,桦山致书刘永福,威迫他停战撤兵,日本负责用船“礼送还国。” 刘永福立即回书驳斥,指责日本无端侵略台湾,表示“余奉命驻防台湾,当与台湾共存亡。……台南一隅,虽属偏小,而余所部数十营,均系临阵敢死之士,兼有义民数万众,饮血枕戈,誓死前敌。” 劝告桦山“将台北地方全行退出。……否则余将亲督将士,克日进征。”(吴桐林《今生自述》)这封信义正词严,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刘永福回信后,知道一场恶战即将到来,他加强了台南沼海的防务,筑炮台,挖陷阱,装竹签,防敌登陆。月初,派遣四营黑旗军进援台中,连他的亲兵七星队和新装备起来的旱雷兵也源源派赴前线,稳定了台中地区纷乱的局面。
黑旗军的前敌主将吴彭年,浙江人,流离广东,充刘永福文案,自请领兵救台中,他组织前线各军扼守彰化北面十里的大甲溪,和日寇隔溪大战,适有一队日本粮船开进溪来,黑旗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跳进河中俘获两艘敌船而回。八月廿三——廿八日,两军隔溪大战,黑旗军果不负众望,一上阵就锐气百倍,“日军多死伤,不能前,别军转由溪上下涉,七星队则望对岸战而北,五人为伍,以背相向,迥环放枪散成数十队,呼声大进。”(洪弃父《台湾纪战》上卷)这支训练有素的精兵,表现出熟练的战术动作和勇敢精神,使得敌人惊愕,友军赞叹。这一仗日军伤亡惨重,被俘多人。大败奔入山内。吴彭年率兵追杀,封锁住山口,准备聚而歼之。刘永福接到捷报,拍案惊叫:“ 书生误事矣!” 他知道内山有小路通彰化城外的八卦山,中了敌人的奸计,立即电令全军退守八卦山,急派王德榜率军四营驰援彰化。果然,日军以汉奸引路,廿九日抄袭八卦山,排炮连翻施放,步兵满山遍野往上攻;守军死守不退,逐山肉搏争夺,主将吴彭年、吴汤兴阵亡,七星队全部殉国。彰化城内汉奸树起白旗,日军冲进城内,黑旗将士多在巷战中牺牲;义军首徐骤突围入高山族地区,重组队伍。
黑旗军在彰化决战中精锐尽失,但却表现出败而不馁的顽强精神。八月三十一日杨洒洪到前线督师,兵不满五百,到嘉义后就夜袭大林甫,日寇全军溃奔,杨在追擒日酋时中弹身亡。刘永福来到嘉义,组织反攻彰化,以肖三发、王德标为主将,招编绿林简成功、叶义成、黄荣帮参加抗战,围歼他里雾日寇,收复云林县城,声势复振。日寇本想乘战胜之威形成破竹之势,遇到哀兵拼死再战,被迫收缩兵力,谴守彰化。这时刘永福推行联庄法,“ 一庄联十,十庄联百,由台南联至台中,由台中暗联至台北。侨至则协力攻侨,屡去则严查土匪。只待粮铜筹足,即约台北同时并举。”(吴质卿:《感事诗》注)台湾抗战有了转机。但是财政状况继续恶化,八月间各军已无晌,仅发伙食,到九月连伙食也没有了。刘永福扫库得银八千两解济前线,途中被土匪劫去三千。刘永福派人向沿海督抚哭求援助,无一应者。他电质张之洞说:“谕福守两月,俄即出援,今两月有余,南中幸无恙,今仍未见,何以战守?” “乞为大局计,痛哭流血,乞设法救援,守走生死,望公一言为定。”张之洞回电说:“ 守台之举,出自阁下义勇,鄙人并未置词。至守台两月俄即来援之说,实系讹传,鄙人并未发此电。或去或留,仍请阁下自酌,鄙人不与闻。自协济晌械,屡奉谕旨严禁,万不敢违。”(两电皆见《张文襄公电稿》)这位保台运动的策动者,为了自己的乌纱帽,翻脸食言了。刘永福仰天长叹:“ 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此电一传开,市面上拒绝使用民主国的银票,台南经济崩溃。苍海横流,更显英雄本色。肖三发召集前线诸将商议,与其饿死,不如战死,舍命夺彰化以求活路。这支衣衫槛缕的饥军,肉搏攻城两天,前仆后继,黄荣帮倒下,林义成重伤。
十月上旬,日本为了避免引起国际干涉,决心一举解决台湾问题,调集陆军五万,战舰三十多艘,实力与黄海海战相当,分水陆三路进攻台南。陆路从彰化南下,十月九日,台南门户嘉义陷落,肖三发阵亡,日近卫师团长能久亲王也被击毙。十日第二路日军在布袋咀登陆,十一日第三路日军在枋寮港登陆。日军进攻台南,遇到了黑旗军和当地居民的顽强抵抗。日寇惊呼:“东南西北,到处无不战斗” 、“可称为中日战争以来未曾有的勇兵。”(《台湾抗战日方资料》)但是敌我力量十分悬殊,战线节节瓦解。侵略者叫嚣说:“台南四面已成铁桶,不管刘永福如何强悍,插翼亦难飞了。”(《台湾抗战日方资料》)十九日台南城绝食,刘永福移驻安平炮台,仍亲自发炮击敌舰,但亲信们已为他安排了出走计划。二十晚城内乱起,刘永福急欲回城,部将们曰:“军心散矣,各路倭兵又大至,此城万不可守,请公去。” 公曰:“吾何以报朝廷,何以对台民!”仰天推胸,呼号恸哭。部将陈树南日:“天下多事,愿公留有用之身,切勿留连。”(《昊质卿感事诗注》)左右遂拥刘永福上艇,乘英轮爹利士号驶向厦门。日舰两次追来反复搜查,在船主掩护下,刘永福侥幸脱险。时人诗曰“孤城无援计终尽,拨队归来气亦雄。”
刘永福出走时,黑旗军和台湾义军数千人还坚守在台南北面的曾丈溪一线,在日军的全线猛攻下,徐骥、柏正才、林义成血战阵亡,王德林、简精华突围而出,不知所终,全军玉碎。时人诗云:“难呜孤掌忿,风雨吊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