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塘栖的广济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塘栖广济桥来
广济桥,源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从桥下拾级而上,感觉像是在爬山。走到桥顶,可以看到古镇的全貌。
广济桥,其始建年代不祥,已无从考证,据说桥建成于唐宝历至林得年间。明代弘治二年一个姓陈的僧人,为了建桥募捐一直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太后的赏赐,也得到了宫中的众嫔妃与朝廷大臣们的资助。所以清光绪《塘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塘栖镇,弘治二年建。”到了弘治十一年建成。
2. 广济桥一共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塘栖的。
没了,就那些
3. 塘栖广济桥的介绍
广济桥,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专运河上,如长虹卧波,属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从桥下拾级而上,感觉像是在爬山。走到桥顶,可以看到古镇的全貌。1989年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塘栖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关塘栖你可以多找一些关于丰国瑞的书籍,他介绍的应该很多。
有一个塘栖枇杷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塘栖的东南面有个小村坊,村子里有一个小伙子名字叫阿祥。这阿祥自幼便死了父亲,他母亲既做爹又做娘,艰难辛苦地将他养大。故阿祥大起来后十分懂事,对自己的娘十分孝顺,是个十里八村都出了名的孝顺儿子。
这一年,阿祥的娘突然得了一种哮喘病,整日里咳个不停,特别是到了夜里,咳起来像敲毛竹罐头一样,特别厉害。阿祥本来就和母亲俩相依为命,眼见娘病得这个样子,不由心痛得要命。
为了给母亲治病,阿祥动足了脑筋,访遍方圆百里的老中医。可是铜钿花掉了很多,可母亲的毛病还是没治好。眼看母亲的病越来越厉害,这天晚上竟然都咳出血来了,把阿祥急得团团转。
这一天,阿祥跑了很多地方,采摘了一些草药,回到家里就煎给母亲吃。给母亲喂过药后,阿祥感到疲倦,当即倒头就睡了。可睡在床上,阿祥却还在想母亲的病。想着想着,就这样做起梦来。
在梦中,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他的身边,那老头一股仙风道骨,白胡子飘到了胸口,他笑咪咪地摸摸阿祥的脑袋,说道:“阿祥呀,你不要着急,你母亲的毛病不要紧,有一种东西好治的。”
阿祥一听,高兴得差一点要跳了起来。他当即一把拖住那白胡子老头,既兴奋又焦急地说:“老爷爷,老爷爷,快告诉我,那是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我又要如何才能够得到?”
那白胡子老头子微微一笑,说:“阿祥,那是一种野果子,到现在还没有名字,我给它取了个名,叫‘黄金果’。这‘黄金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人发现,你的孝心感动了我,所以我特地来告诉你。”
阿祥听了那白胡子老头的话,真是高兴极了,看来母亲的病是有救了。于是,他一把拉住那白胡子老头的手,激动地说:“老爷爷,老爷爷,你快告诉我,这黄金果它长在哪?”
白胡子老头撸撸胡须,笑着说:“这‘黄金果’长在超山的山坳里。你去把它连果带叶都摘来,果子鲜吃,树叶拿来煎汤吃。告诉你,‘黄金果’对付咳嗽称得上是百发百中,吃后你娘的毛病保证好。”
说完,那白胡子老头冲着阿祥“哈哈哈”地大笑三声,突然离地而起,一下子便无影无踪了。“老爷爷,老爷爷……”阿祥当即叫了起来。这一叫使他惊醒了,这才发现,原来却是一个梦。
虽然这只是个梦,可阿祥却当了真。他认定这是自己的孝心感动了神仙,仙人才托梦给他。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天不亮就起了床,匆匆带了点干粮,便带着一些工具,直奔超山而去。
超山离塘栖不远,只有几里路就到了。可是这超山太大了,那黄金果又不知道长在哪里,怎么找呀。阿祥静静地想了一下,还是先从北面上山,一处处地找过去,不找到黄金果决不罢休。
这么大的超山要去找一棵树也实在是太难了点。阿祥在超山找得好苦,爬上爬下,差不多把整个超山找了个遍,可就是找不到那老爷爷说的黄金果。怎么办呢?阿祥不由头痛起来了。
这天,北面的山坡几乎跑遍了,阿祥腰酸腿痛,依旧一无所得。怎么办?回去吧,可回去的话娘怎么办?阿祥一想到娘,浑身就有了力气,于是,鼓足信心,翻到南面山坡上继续东爬西找。
当天下午,阿祥又把南面的山坡跑了个遍。眼看天色快暗下来了,筋疲力尽的阿祥又爬上最后一个山坡上,也许是累了吧,突然,阿祥一脚踩了个空,竟然从一个山岙里摔了下去……
也许是阿祥命不该绝,也许是阿祥的孝心感动了上苍。阿祥跌下去时,中途正好有一棵大树把他给挂住了,要不然他可惨了,摔到那山岙里就是不死也得掉层皮呀。
说起来也真是巧,大难不死的阿祥抬头看了看那棵救了他生命的树,不由惊呆了。天呀,这棵树上竟然真的长满了一颗颗金黄金黄的果子,这不就是那白胡子老头所说的“黄金果”吗?
阿祥顿时喜出望外,高兴极了,这可真应着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句古话呀。他当即爬到树上,随手便摘了几个黄金果尝尝,只觉得那野果子酸甜可口,味道真是好极了。
于是,兴高采烈的阿祥当即手忙脚乱地在树上采了一大筐野果子。然后,他又摘了许许多多的树叶,这才用根绳子捆在树上,小心翼翼地攀着绳子滑下了山,匆匆直奔家中而去。
顾不上休息,阿祥一进门,就直奔他娘的床头而去。跑到母亲的床头,他当即从那筐里取出了几个黄金果,用双手捧着递给了他娘,一边动情地说道:“姆妈,你快吃吧,这是能治你毛病的黄金果!只要你吃了这个黄金果,你的毛病就会马上好起来的。”
阿祥他母亲当即眼泪汪汪地接过阿祥递给她的黄金果,点了点头,连皮也不剥,塞进嘴里就大口吃了起来。
说来也真是奇怪,阿祥他娘那个病本来已经咳得快支撑不住了,连医生也说没啥办法好想了,可是当她吃了阿祥摘来的那些黄金果后,马上就明显地感到气也不太急了,人也舒服多了。
阿祥看见娘吃了黄金果之后气真的不急了,兴奋得难以言表。顾不得煮饭吃,当下就去灶间,将摘来的黄金果的叶子放在药罐里,煎汤给他娘吃。
阿祥的母亲一边吃着阿祥采来的黄金果,一边喝阿祥用那黄金果树的叶子煎成的汤。一连喝了七天,奇迹出现了,那四邻八乡的医生都认为看不好的咳嗽毛病,竟然一下子完全好透了。
这个消息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村里的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阿祥的母亲,问她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得知是一种神奇的黄金果治好了她的咳嗽毛病,人们都觉得奇怪,不是太相信。
为了日后乡亲们咳嗽时也能治疗,在母亲的指点下,阿祥叫了几个小伙子到超山把那棵黄金果树给掘回来了。而村里的乡亲也纷纷来讨黄金果吃。之后,纷纷来向阿祥讨黄金果的种子。
一时间,在阿祥的带动下,这个小村庄里家家户户全都种上了黄金果。时间一长,人们见这黄金果的树叶长得像琵琶,便开始把黄金果叫为“枇杷”了。
时间一长,四邻八乡的乡亲也看他们的样,纷纷在自家的田头地角种起了枇杷。就这样,枇杷慢慢地遍植整个塘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塘栖一带便形成了“五月塘栖树满金”的景象了。
到了唐代,塘栖枇杷的名气传到了京城,皇帝听到塘栖枇杷有如此名声,不由下令也要吃塘栖的枇杷。于时,塘栖枇杷便成了贡品。《唐书·地理志》中曾有着“余杭郡岁贡枇杷”的记载。
到了明代,医圣李时珍走遍神州大地,撰写《本草纲目》,为了了解塘栖枇杷,他还专门来塘栖作过周密的调查,并在《本草纲目》上留下了“塘栖枇杷胜于它乡,白为上,黄次之”的记载。
现在的枇杷,已成了塘栖的一种著名特产,塘栖枇杷成了枇杷中的名品,塘栖也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枇杷之乡。到现在,塘栖枇杷已拥有软条白沙、红毛丫头、大红袍、杨墩种、夹脚种等五大品种。
5. 塘栖广济桥的塘栖广济桥现况
广济桥是“保”还是“拆”的争议曾延续了好几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版的重视下,投资权兴建了一条复线航道,目前对老航线实施封航,使广济桥免受繁重航行压力,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广济桥是塘栖的骄傲,有人称它为塘栖的龙鼻,高峻挺拔。以前,这里的民间还有“走桥”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迎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走桥祈福的说法。走桥是江南的一个民俗。据说元宵晚上走的桥越多,得到的福分就越多。所以到了当天晚上,人们成群结队,提着花灯,在河边、桥上游走,远看去,煞是壮观。
6. 塘栖广济桥的塘栖广济桥
广济桥,其始建年代不祥,已无从考证,据说桥建成于唐宝历至林得年间。明代回弘治答二年一个姓陈的僧人,为了建桥募捐一直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太后的赏赐,也得到了宫中的众嫔妃与朝廷大臣们的资助。所以清光绪《塘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塘栖镇,弘治二年建。”到了弘治十一年建成。
后世五百多年中,桥不断得到重修和修补。如今桥全长78.7米,面宽5.2米,矢高7.75米,中孔净跨15.6米。七孔,拱券纵联并列分节砌筑,桥两坡各设石阶80级。石栏板素面,栏板两端为卷云纹抱鼓石,共有望柱64根,四角望柱上刻覆莲。广济长桥势如长虹,造型秀丽,历经500余年仍雄踞京杭大运河之上,成为历史沧桑的真实见证,连同江南的富庶、繁盛,和着桨声、船夫号子声写进了京杭大运河500年的兴旺漕运史中。
7. 古镇塘栖的乾隆御碑的历史
塘栖乾隆御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广济桥北岸的水北街耶稣堂西侧,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内。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初二。此碑高达3.35米,宽1.4米,厚0.5米;碑身添有碑额,镌有双龙抢珠石刻,高1米,宽1.5米;碑身下有碑座,碑座出土高度1.1米,宽1.8米,厚1米。整块碑地面高度达5.45米。碑正文429字,款10字,碑文四周镌有云龙纹。
由于过去水北街分属德清、杭县两县管辖,以此碑为界,碑东为杭县,碑西为德清县。加之此碑早被住户砌入围墙,只露出顶端一截,未能见其全貌。所以,天长日久,人们一直将此碑认为是两县的分界碑。
1985年,塘栖区文化站进行文物普查,觉得此碑仅从碑额看就不像界碑,几次爬上去观察,认出“钦此”两字,于时拟文向县、镇反映。时值《塘栖镇志》刚开始编纂,镇志编纂部门当即实地查考此碑,将碑上之字一个个拓了下来。再查考诸多史籍,历经数月,终于查实:此碑竟是块御碑。原来,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巡,考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查得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皇帝大笔一挥,蠲免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并将“圣谕”刻石,晓谕官民。
2002年4月,塘栖镇人民政府出资二十余万元,拆除了御碑旁的房屋,搬迁了居住在此的居民,使尘封已久的乾隆御碑重见天日。
碑文:
钦奉 上谕:朕巡幸江浙,问俗省方,广沛恩膏,聿昭庆典。更念东南贡赋,甲于他省,其历年积欠钱粮,虽屡准地方大吏所请,分别缓带,以纾民力,而每年新旧并征,小民终未免拮据。朕宵旰勤劳,如伤在抱。兹当翠华亲莅,倍深轸切,用普均沾之泽,以慰望幸之忱。著将乾隆元年至乾隆十三年,江苏积欠地丁二百二十八万余两,安徽积欠地丁三十万五千余瀚,悉行豁免,俾吏无挂误,民鲜追呼,共享升平之福。夫任土作贡,岁有常经,自应年清年款。江苏积欠乃至二百二十余万之多,催科不力,有司实不能辞其咎;而疲玩成习,岂民间风俗之浇漓,尚有未尽革欤?朕以初次南巡,故特加恩格外,嗣后该地方官务宜谆切劝谕,加意整顿。其在小民,亦当溺除旧习,勉效输将,勿谓旷典,。可希冀屡邀而维正之,供任其逋负也!其浙江一省,虽额斌略小于江苏,而积年以来,并无积欠,岂犬牙交错之地,不齐乃至与欤!此具见淅省官民敬事急公之义,而江苏宫民所宜怀惭而效法者也!朕甚嘉焉,着将本年应征地丁钱粮,蠲免三十万两,以示鼓励。
8. 广济桥的故事
济桥的传说
潮州广济桥的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
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
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怎么办?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 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几经修筑。1958年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成现状。1988年1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有关塘栖历史故事
塘栖历史来悠久,始建于北自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枇杷名扬天下,丝绸香飘海外,自古就是贡品。
10. 塘栖 传说故事
据现存的史籍记载,早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在此晒网休息。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
光绪《唐栖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云:“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由此可见,是秀丽的京杭古运河哺育了塘栖。
(10)塘栖广济桥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塘栖镇的景点
姚致和堂
位于北小河街的致和堂弄内,创办于明末清初,五开间门。致和堂之匾,由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柜台悬挂着:“修合无人见,诚信有无知。丹丸无认识,出门不退换。”的店规。大厅走廊挂有“博世济民”的金底花匾。
两桩抱联:“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世间百年旧家无非积德。”是清代塘栖人兵部侍郎夏同善所书。堂内有清代浙江巡抚彭玉麟所书“真实不虚”一匾。 塘栖姚氏祖籍浙江余姚,家传秘方,所制神效痧气丸(紫金锭)名闻天下,痧药“宛似紫金,尤称神效。
远近商贾以及海外,无不珍佩于身,为栖水著名之品。”(《光绪唐栖志》)嘉庆道光年间时,浙西水灾,疫后姚致和堂所制痧药救人无数。连清朝的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宝鋆舟过塘栖时,也连连感叹道:“买姚致和痧气等药,货此非止一家,不知谁为真伪也。”
(《文靖公诗钞》卷二)近代以后,致和堂到上海市开设分号,并在广告纸上刊明:“自造真正塘栖痧药”。民国年间名绅劳少麟从北平返里时,为了表彰其母姚氏(致和堂之女),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书写了“诵芬传世”一匾,后被悬挂在致和堂药店的大堂之内。
劳鼎昌
全称是“鼎昌绸缎呢绒冬夏布匹抄庄”,创办于民国三年(1914年)正月。座落于市东街葡萄湾斜对面。座东朝西,二楼二底,砖墙结构,西式门面,水泥地坪,为当时塘栖镇上唯一的新式店铺。鼎昌绸布庄专营棉麻布匹、绸缎、纱罗、呢绒,批零兼营,货源充沛。
柜台尽头,立有“经纶是裕,真不二价”二块黑底金字招牌。商品大多直接从沪、苏、杭、绍、湖等产区进货,广销于临平、瓶窑、德清、上柏、东塘、丁河等地。鼎昌绸布庄开张时资金4万元,从业人员20余人。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一分为二,开设了“鼎昌”与“荣兴”二家绸布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