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五代时期西北地区的历史沿革
延安属于藩镇延州,庆阳属于藩镇邠州,宁夏北部属于藩镇灵州,南部属于藩镇泾州,鄂尔多斯的内蒙地带比较复杂,主要的藩镇有夏州、府州,还有一部分曾隶属于山西境内的藩镇河东府、朔州。
下面简要列出藩镇延州、邠州、灵州、泾州、夏州、府州的简要情况,河东府、朔州的情况更复杂,就不列了。
一,藩镇延州
1,头衔:原号保塞军,后梁改号忠义军,后唐改彰武军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延州刺史。
2,镇所:延州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
3,沿革:长期据有延、丹二州。唐末属岐国,后梁开平三年(909),为梁所并。
4,历任藩帅:
唐天复七年(907)——八年(908): 胡敬璋
唐天复八年(908)——九年(909): 刘万子
后梁开平三年(909)——后唐同光三年(925): 高万兴
后唐天成元年(926)——长兴元年(930): 高允韬
后唐长兴元年(926)——二年(931): 刘 训
后唐长兴三年(932)——四年(933): 安从进
后唐清泰元年(934)——后晋天福元年(936): 高行周
后晋天福元年(936): 杨汉章
后晋天福二年(937)——六年(941): 刘景严
后晋天福六年(941)——七年(942): 丁审琪
后晋天福七年(942)——八年(943): 何重建
后晋天福八年(943)——开运元年(944): 史匡威
后晋开运元年(944)——二年(945): 王令温
后晋开运二年(945)——三年(946): 薛可言(留后)
后晋开运四年(946)——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周 密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后周广顺三年(953):高允权
后周广顺三年(953): 向 训(权知)
后周广顺三年(953)——显德元年(954): 索万进
后周显德元年(954)——二年(955): 袁 鳷
后周显德二年(955)——三年(956): 李彦頵(留后)
后周显德三年(956)——六年(959): 焦继勋
后周显德六年(959)——: 李万全
二,藩镇邠州:
1,头衔:静难军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营田、押蕃落等使,邠州刺史。
2,镇所:邠州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3,沿革:长期据有邠、宁、庆、衍四州。唐末属岐国,后梁贞明元年(915),为梁所并。后周显德五年(958),衍州降为定平县。入宋仅有三州。
4,历任藩帅:
唐天复七年(907)——十四年(914): 李继徽
唐天复十四年(914)——十五年(915): 李彦鲁(留后)
后梁贞明元年(915): 李保衡(留后)
后梁贞明元年(915)——二年(916): 霍彦威
后梁贞明二年(916)——后唐同光二年(924): 韩 恭
后唐同光二年(924)——三年(925): 董 璋
后唐同光三年(925)——天成元年(926): 毛 璋
后唐天成元年(926)——三年(928): 梁汉颙
后唐天成三年(928)——长兴元年(930): 李敬周
后唐长兴元年(930)——二年(931): 刘彦琮
后唐长兴二年(931)——四年(933): 药彦稠
后唐清泰元年(934): 康 福
后唐清泰元年(934)——后晋天福元年(936): 杨思权
后晋天福元年(936): 张希崇
后晋天福二年(937)——四年(939): 安叔千
后晋天福四年(939)——六年(941): 李 周
后晋天福六年(941)——开运二年(945): 刘景严
后晋开运二年(945)——三年(946): 冯 晖
后晋开运三年(946): 李德珫
后晋开运三年(946): 安审约(留后)
辽大同元年(947): 宋彦筠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乾佑元年(948): 王守恩
后汉乾佑元年(948): 郭 谨
后汉乾佑元年(948)——后周广顺二年(952): 侯 章
后周广顺二年(952)——显德二年(955): 折从阮
后周显德二年(955)—— 李 晖
三,藩镇灵州:
1,头衔:朔方军节度使,灵州大都督府长史,管内观察、处置、营田、押蕃落、温池榷税等使,灵州刺史,曾一度遥领河西节度使、凉、甘、肃等州观察使。
2,镇所:灵州回乐县,今宁夏吴忠市。
3,沿革:长期据有灵、盐、威、警、雄五州。唐末,盐州为岐国所据,后梁开平三年(909),韩逊收复。后晋天福四年(939),以灵州方渠镇为威州,旧威州降为清边军。七年(942),降警州为威肃军,降雄州为昌化军。后周广顺二年(952),避后周太祖郭威讳,威州改为环州。显德四年(957),降环州为通远军。入宋仅有二州。
4,历任藩帅:
后梁开平元年(907)——乾化四年(914): 韩 逊
后梁乾化四年(914)——后唐天成三年(928): 韩 洙
后唐天成三年(928)——四年(929): 韩 璞
后唐天成四年(929): 韩 澄(留后)
后唐天成四年(929)——长兴二年(931): 康 福
后唐长兴二年(931)——清泰二年(935): 张希崇
后唐清泰二年(935)——后晋天福元年(936): 张从宾
后晋天福元年(936)——四年(939): 张希崇
后晋天福四年(939)——开运二年(945): 冯 晖
后晋开运二年(945)——三年(946): 王令温
后晋开运三年(946)——后周广顺二年(952): 冯 晖
后周广顺二年(952)——: 冯继业
四,藩镇泾州:
1,头衔:彰义军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泾州刺史。
2,镇所:泾州安定县,今甘肃泾川县。
3,沿革:长期据有泾、原、武、渭四州。唐末属岐国,后唐同光二年(924),为唐所并。后周显德五年(958),武州降为潘原县。入宋仅有三州。
4,历任藩帅:
唐天复七年(907)——九年(909): 李从曮
唐天复九年(909)——十五年(915): 刘知俊
唐天复十五年(915)——后唐同光二年(924): 李从曮
后唐同光二年(924)——天成四年(929): 李从昶
后唐天成四年(929)——长兴三年(932): 李金全
后唐长兴三年(932)——四年(933): 康 福
后唐清泰元年(933)——二年(934): 张从宾
后唐清泰二年(934)——后晋天福二年(937): 李德珫
后晋天福二年(937)——三年(938): 卢顺密(留后)
后晋天福三年(938)——四年(939): 张万进
后晋天福四年(939)——七年(942): 张彦泽
后晋天福七年(942)——八年(943): 王 周
后晋天福八年(943): 何重建
后晋天福八年(943)——开运二年(945): 李德珫
后晋开运二年(945)——三年(946): 何重建
后晋开运三年(946)——后周广顺三年(953): 史匡威
后周广顺三年(953)——显德元年(954): 杨廷璋(权知)
后周显德元年(954)——三年(956): 张 铎
后周显德三年(956)——: 白重赞
五,藩镇夏州:
1,头衔:定难军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夏州刺史。
2,镇所:夏州朔方县,今陕西靖边县。
3,沿革:长期据有夏、绥、银、宥四州。后汉乾佑二年(949),增领静州。入宋有五州。
4,历任藩帅:
后梁开平元年(907)——二年(908): 李思谏
后梁开平二年(908)——四年(910): 李彝昌
后梁开平四年(910)——后唐长兴四年(933): 李仁福
后唐长兴四年(933)——清泰二年(935): 李彝超
后唐清泰二年(935)——: 李彝殷
六,藩镇府州
1,头衔:永安军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府州刺史。
2,镇所:府州府谷县,今陕西府谷县。
3,沿革:据有府、胜二州。后汉天福十二年(947),置节度使,乾佑三年(949),降为团练使。后周显德元年(954),复为节度使。
4,历任藩帅: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乾佑三年(950): 折从阮
后周显德元年(954)——: 折德扆
❷ 宁夏中卫王姓起源于哪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
太子晋
《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后代被世人称为王家,便以王为氏。
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也有一种说法是,魏昭王公子信陵君之后,在秦灭魏后逃于泰山,时人因其为王族,称王氏。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说:"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国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国运每况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纣王昏庸无道,他不满于时局,多次犯颜直谏,
王
最终不被纣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为了国家,杀身以成仁,被后世誉为忠于祖国的楷模,并与同时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称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杀后,就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附近,亦即今卫辉市城北15里比干庙村旁。他的子孙在他罹难后,世代居住在今卫辉淇县一带,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改以"王"字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为他们居住的卫辉一带原由汲郡管辖,因此又被称为汲郡王氏。
3、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王莽出于此脉。《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
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有一小部分易姓为王。
5、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
如战国燕太子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①刘氏改姓王氏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
王姓书籍
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②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③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6、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①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②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③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钳耳氏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⑤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⑥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⑦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
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❸ 宁夏近代历史
宁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灭西夏后,改名“宁夏”,含有平定西夏、稳定西夏、西夏“安宁”之意。
宁夏回族自治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迹表明,远在距今3万年前后,宁夏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他们创造了旧石器晚期的“水洞沟文化”。解放后,在宁夏境内陆续发现了较多的“细石器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宁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进人父系氏族社会、开始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并与中原地区有了密切的联系。商、周时期,境内有称为胡(北狄)、羌(西戎),后又称为鬼戎、猃狁(熏育、荤粥)的游牧部落活动。周宣王时,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带)调查户口,表明当时不仅已有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体制。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南部属秦,其余地区分别为义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后,建立中央政权,宁夏属北地郡。
西晋末年,匈奴人赫连勃勃于407—431年建立地方政权,自号夏,以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境)为都城,宁夏属其管辖范围。
唐朝分全国为十道,宁夏属关内道。唐王朝在灵州(今灵武市西南)设大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于756年在灵武登基。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国号大夏(因其位于宋王朝西面,故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朝灭西夏后,设宁夏府路,开始迁入回回人。
明朝设宁夏卫,大批回回以“屯戍人户”的身份被安置在灵州、固原一带。
清朝建宁夏府。乾隆年间,银川发生大地震,原址受损严重,乾隆帝拨下巨银用于重建家园,在城郊建新城,称新满城。乾隆以后,“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悉回庄”,成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民国初年设朔方道,1929年改为宁夏省,辖除固原以外的现有市、县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
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仍沿用宁夏省原称,辖区范围与民国时相同。1954年,撤销宁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地区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辖原属甘肃省的银川专区、吴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泾源、隆德2县。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个公社并入宁夏。1979年,这些地区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❹ 请教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历史沿革
中卫市-历史沿革 秦代属北地郡,西汉为安定郡,北魏属灵州鸣沙郡,北周置会州,隋置鸣沙县和丰安县,元设应理州,明永乐年间(1403年)置宁夏中卫,清雍正年间(1724年)改称中卫县(含今沙坡头区、中宁县和青铜峡市部分地区),属宁夏府,海原县属平凉府。1933年中卫县分成中卫、中宁两县。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中卫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中卫、中宁先后划归银南地区、吴忠市管辖,海原县先后划归固原地区、固原市管辖。 中卫县历史悠久,境内发现有“细石器文化”遗址,4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秦属北地郡。汉属安定郡朐卷县。南北朝时属灵州薄骨律镇。隋属灵武郡丰安县。唐属西会州鸣沙县。宋、辽、西夏时期属西夏应理县。元属宁夏应理州。明废应理州,于建文元年(1399年)置宁夏中卫指挥使司,属陕西都指挥使,中卫之名由此始。清雍正三年(1725年)废卫改中卫县,属甘肃省宁夏府。 1933年,中卫县一分为二,在其东部新置中宁县。1941年,宁夏省将中卫县香山地区划出,设香山设治局。1945年,宁夏设置建了行政专员督察区,中卫属第二督察专员区。不久,香山设治局撤销,并入中卫县;专区也撤销,中卫县直属宁夏省。 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中卫县属甘肃省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甘肃省银川专区撤销,中卫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银南地区成立,中卫归属其管辖。 1933年以来中卫辖地未变更,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分为4个区,16个乡,81保。1936年改乡为联保。1940年废联保,复为乡。1941年撤区,实行乡、保、甲制,全县辖16个乡,81保。 1949年9月中卫县人民政府成立,实行区、乡、村制。全县设7个区,38个乡,1964个村。城厢区,驻县城,辖教育、太平、民乐、平等、东关等5个乡;第一区,驻西夹道,辖瞳庄庙、西园、黑林、西夹道、白家桥、东园等6个乡;第二区,驻莫家楼,辖柔远、五里墩、施庙、镇靖、莫家楼、砖塔、新墩等7个乡;第三区,驻镇罗堡,辖凯歌、九塘湖、镇罗、镇南、观音寺、沙渠等6个乡;第四区,驻宣和堡,辖赵家营、旧营寺、宣和堡、佛门堂、东狱寺等5个乡;第五区,驻刘家湾子,辖沙滩、永康、申家滩、常乐堡、水车等5个乡;香山区,驻上石棚,辖校尉川、上石棚、三眼井、陈家水等4个乡。 1952年,城厢区改为第一区;原第一、二、三、四、五区分别改为第二、三、四、五、六区;撤销香山区,将原香山区辖地分为两个区(第七区和第八区)。第七区驻上石棚,辖校尉川、苦水沙河、上石棚、深井4个乡;第八区驻陈家水,辖牛条沟、峡门、陈家水、小井子4个乡。 1955年,第一至第八区依次更名为城关、沙渠桥、莫家楼、镇罗堡、宣和堡、申家滩、上石棚、梁水园等8个区。 1956年2月,8个区建制撤销,将原43个乡合并为21个乡。半年后,21个乡调整为12个乡(城关、西园、东园、镇罗、柔远、宣和、永康、常乐、三眼井、上石棚、梁家园、陈家水)。 1958年9月,设置甘塘办事处。10月,人民公社化,原12个乡和1个办事处撤销,组建为5个人民公社。由原城关、西园2乡及甘塘办事处组建东方红公社,驻县城;镇罗、柔远、东园3个乡组建先声公社,驻红庙墩;宣和、永康(不包括三滩社)2乡组建灯塔公社,驻宣和堡;常乐乡和永康乡的三滩社组建为卫星公社,驻大路街;上石棚、梁水园、三眼井、陈家水4个乡组建香山公社,驻梁水园。 1959年4月,卫星公社更名为常乐公社。 1960年在县城内组建城市人民公社,不久后撤销。 1961年5月,东方红公社析置为城关、西园2个公社;先声公社析置为东园、柔园、镇罗3个公社;灯塔公社析置为景庄、红泉、三眼井、陈家水4个公社。全县共分为12个公社。 1964年5月,设置香山区,管辖原香山公社析置的4个公社。10月,城关公社改置为城关镇。 1965年4月,将城关镇所辖的蔡桥、新墩、韩闸、官桥、南园等大队析出,置为城郊公社,驻旧鼓楼南巷。 1968年10月,撤销香山区。 1969年2月,撤销陈家水公社,将其所辖的黄泉、石门大队划归景庄公社;黄套、小井子大队划归常乐公社。 1983年,所有公社全改为乡。 1984年,自西园乡析出碱尖湖以西至营盘水地带,设置甘塘镇,驻甘塘。 1985年,在新开发的南山台灌区增置东台、西台2个乡。 1988年,在北干渠沙漠地开发出的灌区增置新北乡。 1992年8月,宣和、常乐、镇罗3个乡改置为镇;至此,全县共辖城关、甘塘、宣和、常乐、镇罗等5镇和城郊、东园、西园、柔远、永康、东台、西台、红泉、景庄、三眼井、新北等11乡。 (* 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2000年,中卫县辖6个镇、11个乡。总人口320474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0726 甘塘镇 3149 镇罗镇 30890 宣和镇 36059 常乐镇 18195 迎水桥镇 12599 城郊乡 24436 西园乡 19440 东园乡 34328 柔远乡 28115 永康乡 19303 新北乡 6966 东台乡 6064 西台乡 8904 红泉乡 2292 景庄乡 3438 三眼井乡 557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满意请采纳
❺ 冯姓的历史名人
1、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西汉大臣,其祖父为战国赵国中丘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其以孝行著称于时,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一次汉文帝乘车遇到冯唐,谈到赵将李齐才能,并感慨自己没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将领去抵御匈奴的侵犯。冯唐直言道:“即使汉文帝有这样的将领,也不会任用。”汉文帝大怒,并起身回宫。之后文帝召见并指责其当众羞辱自己,冯唐道歉说:“我这个鄙陋的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彼时,匈奴大举进犯、并杀死都尉孙卬。汉文帝向冯唐请教当初言语的原因,冯唐回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如果要支持边防将领,必须赏罚恰当。
并主张应当宽恕当时因为瞒报杀敌人数的魏尚,继续支持其守卫边防。文帝赞同冯唐劝谏,并派遣其去赦免魏尚,使其复职云中郡郡守,冯唐也被任命为车骑都尉,辅佐战事。
2、北燕文成帝冯跋(?―430年),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是胡化的汉人。
冯跋为冯和之孙,其父冯安曾任西燕将军。西燕亡,冯安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居于长谷。慕容宝时,署中卫将军,慕容熙继位后,提升冯跋为殿中左监,后又升为卫中郎将。
慕容熙在位时为政暴虐,且冯跋与其弟冯素弗先前曾因事获罪于其,因此慕容熙有杀冯跋兄弟之意,冯跋兄弟遂逃匿深山。冯跋、冯素弗、张兴等人发动政变推翻慕容熙,拥慕容云(高云)为天王。
高云以之为侍中、征北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武邑公。409年高云为近臣所杀,冯跋平定叛乱,自立为天王,改元太平,史称北燕。
3、冯延巳 (903年—960年),又作冯延己、冯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
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有词集《阳春集》传世。
4、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5、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至祖父时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
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
❻ 马氏在宁夏的统治与灭亡
1949年8~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先后解放兰州﹑西宁﹐国民党西北回军政长官马步芳部主答力基本被歼﹐军政副长官马鸿逵部4个军7万人退踞宁夏﹐由马鸿逵之子马敦静指挥﹐在南起靖远﹑同心﹐北至金积﹑青铜峡﹑灵武﹐布置了3道防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北进。
为歼灭马鸿逵部﹐第一野战军以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率领所部﹐于9月初从兰州﹑定西﹑海原地区分三路向宁夏省会银川方向挺进。至15日先后解放靖远﹑同心﹑中宁等城﹐景泰守军骑兵第1旅投降。
19日﹐防守中卫的马鸿逵主力第81军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条件举行起义﹐改编为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2军。
19~21日﹐第19兵团分别攻占青铜峡﹑金积﹑灵武﹐歼灭第128军和第11军各一部。马敦静乘飞机逃跑。
23日﹐第128军军长卢忠良投诚。当日晚﹐解放军进驻银川市﹐宁夏遂告解放。
此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4万余人﹐从此结束了马氏家族对宁夏数十年的封建统治。
❼ 南北朝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1、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字木末,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鲜卑族。 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 ,道武帝拓跋珪长子,母为宣穆皇后刘氏,太武帝拓跋焘之父。
登国七年(392年),拓跋嗣生于云中宫。聪明睿智,宽厚弘毅。天兴六年(403年),拜为相国、车骑大将军,封为齐王。 天赐六年,册立为太子。得知生母赐死后,悲伤不已,游行出宫。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
拓跋焘自幼聪明大度,应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登基,年号始光。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
3、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迁都洛阳后改名元宏,河南洛阳人,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为李夫人,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
4、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
刘裕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5、宋文帝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字车儿,彭城绥舆里(今安徽萧县)人。南朝宋第三位皇帝(424~453年在位),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宋少帝刘义符之弟,母为文章太后胡道安。
初封宜都王,历任前将军、镇西将军等职,元嘉元年(424年)即位,在位三十年,年号“元嘉”。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
❽ 有关与宁夏中宁县大战乡土地面积,人口,地理位置的介绍吗
概况
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西侧。东临利通区、青铜峡市,西依中卫城区,南接同心县,北靠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县境东西宽约50千米,南北长约60千米,总面积3185平方千米/2841平方千米(简册)。
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26.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1.3%,汉族23.64万人,占91.6%。(注:《简册·2005年版》数据是41万人)
县人民政府驻宁安镇,邮编:751200。代码:640521。区号:0953。拼音:Zhongning Xian。
行政区划
中宁县辖5个镇、5个乡:宁安镇、鸣沙镇、石空镇、新堡镇、恩和镇;舟塔乡、白马乡、余丁乡、大战场乡、喊叫水乡;长山头农场、渠口农场。
历史沿革
1933年析中卫县东部置中宁县,驻安宁堡,取中卫、安宁两地之首字命名。原为宁夏省直辖,1945年一度属宁夏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区(驻中宁县)管辖,不久后该专区撤销,中宁县复归省直管。1949年解放后仍属宁夏省。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置甘肃省银川专区,中宁县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宁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设立银南专区,中宁县归属银南专区管辖。1998年,属地级吴忠市管辖。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39号),将吴忠市的中宁县划归中卫市管辖。
1933年中宁建县时,实行区、乡体制,全县分为6个区,38乡。次年,调整为4区、16乡、70保、914甲。1936年改乡为联保。1940年,改联保为乡。1941年撤销区,调整乡的规模,全县辖1镇16乡,57保,891甲。
1949年9月,中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实行区、乡、村体制,全县设7个区,36乡,129个村。
1951年,将将第六、七区合并为第六区;原第六区的关帝乡划归第五区;增设3个乡。第一区驻县城,辖城关、洼路、新堡、护城、宋营、东华寺等6个乡;第二区驻舟塔,辖舟塔、上桥、长桥、康滩、白桥等5个乡;第三区,驻恩和堡,辖盖湾、刘庙、恩和、孔台、朱台、长滩等6个乡;第四区,驻鸣沙州,辖薛营、鸣沙、三道渠、朱路、三道湖、周滩、彰恩、要崖山等8个乡;第五区,驻石空堡,辖贺湾、余丁、石空、沙渠、张台、张义、关帝等7个乡;第六区,驻渠口堡,辖枣园、药师寺、铁桶、渠口、沙梁、十里碑、广武等7个乡。
1952年,撤销第二区的长桥、白桥2乡,增设靳崖、马家茨滩2乡;撤销第三区的刘庙、孔台、长滩3个乡,增设上庄、万家沙滩、黄辛3个乡;撤销第四区的薛营、三道渠2乡,增设黄营、白马滩2乡。
1953年5月,要崖山乡划归同心县。
1955年11月,撤销区,全县调整为1镇18乡(城关镇和洼路、新堡、东华、舟塔、白桥、康滩、恩和、朱台、鸣沙、长滩、白马、彭恩、余丁、石空、关帝、枣园、渠口、广武等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撤销所有乡镇,全县组建为5个人民公社。东风公社,驻县城,辖8个管理区;星火公社,驻恩和堡,辖5个管理区;上游公社,驻鸣沙州,辖6个管理区;早春公社,驻石空堡,辖7个管理区;跃进公社,驻渠口堡,辖6个管理区。
1959年,东风、星火、上游、早春、跃进5公社分别更名为宁安、恩和、鸣沙、石空、渠口公社;各公社所辖的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
1960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渠口公社所辖的铁桶、渠口、沙梁3个大队和渠口林场合并组建为区属渠口林场;撤销渠口公社,所属的枣园大队划归石空公社;十里碑、广武2个大队改为县办广武农场。同年冬,广武农场划归青铜峡市管理。
1961年,将4个公社调整组建为12个公社(城关、舟塔、康滩、新堡、恩和、鸣沙、白马、长滩、石空、关帝、枣园等)。
1965年,组建城关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公社改为以革命性质的名称命名,后恢复原名。
1972年,陈麻井、古城2农场改为陈麻井公社和古城公社;永丰滩农场并入长滩公社。
1978年,自治区决定在陈麻井公社的基础上成立区属国营长山头机械化农场,陈麻井公社撤销。
1984年,所有公社改称乡。
1985年9月,增设长山头乡。
1986年2月,鸣沙、石空2乡改为镇。
1987年5月,设置大战场乡和马家梁乡;至此,全县共辖城关、鸣沙、石空3镇和宁安、康滩、舟塔、古城子、新堡、东华、恩和、长滩、白马、枣园、余丁、长山头、大战场、马家梁等14乡。 (* 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2000年,中宁县辖3个镇、14个乡。总人口249270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18391 鸣沙镇 15005 石空镇 18537 宁安乡 18877 舟塔乡 15368 康滩乡 15530 新堡乡 19394 东华乡 15875 恩和乡 19147 长滩乡 6543 白马乡 12371 余丁乡 15914 枣园乡 10153 古城子乡 3538 长山头乡 7612 大战场乡 17665 马家梁乡 5527 长鸣地区虚拟乡 2560 长山头农场虚拟乡 5018 渠口农场虚拟乡 624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年,中宁县辖5个镇、4个乡,2个管委会,112个行政村。5镇:宁安镇、新堡镇、恩和镇、鸣沙镇、石空镇。5乡:舟塔乡、白马乡、余丁乡、大战场乡、喊叫水乡。2个管委会:城镇社区管委会和长山头社区管委会。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将中宁县、海原县划归新设立的地级中卫市。自治区决定将同心县的喊叫水乡划归中宁县管辖。
2005年,中宁县辖5个镇、5个乡,共134个行政村。面积4084.4平方千米,总人口29.4万,其中汉族占83%。(据宁夏日报专版·2005年09月16日第5版)
2006年10月2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将青铜峡水库湿地保护区延伸至中宁县境内的部分及中宁县白马乡新田、跃进两村的80.2平方千米左右的土地划给青铜峡市,撤销原自治区环保局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工作由青铜峡市人民政府担负。12月30日,青铜峡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划调整交接仪式在青铜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