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常德市出的历史名人及事迹
常德滴啊!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祖籍常德汉寿县。其祖先屈瑕被封为“武王之督”,封地在汉寿县,近为“武王之督”铜戈原物的发现所证实;《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就是以沅澧流域尤其以汉寿盛产柑橘为背景而创作的。屈原是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他首创“楚辞”这种崭新的文体,在发展民族文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屈原初辅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令尹子兰和大夫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一生大部分时间遭流放。开始在汉北,即今湖北襄樊地区;最后10年在江南,主要在今常德一带。屈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大部分著作如《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都是他行吟沅澧江滨时创作的。作品中提到的今天可考证的常德地名有澧县的澧浦(“遗余巩兮澧浦”),古为澧州城外八景之一;有安乡的涔阳古镇(“望涔阳兮极浦”);有德山(“朝发枉渚兮”);有汉寿江潭坪(“溯江潭兮,狂顾南行”)和沧港(“沧浪之水清兮”)。屈原上溯沅江,到过桃源的采菱城。可见,屈原长期居住、往来于沅水、澧水地区,向民间吸取养料,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楚都郢为秦将白起攻破,屈原以死殉国,自沉汨罗江。常德人民建三闾大夫祠、招屈亭祭祀他,并且每年举办龙舟竞渡活动纪念屈原。刘禹锡在《竞渡曲》诗序中说:“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揖而相和之,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
Ⅱ 问历史上 来过湖南常德 的历史文人、都有哪些
很多,在常德诗墙上有一段画是说到过常德或者在常德住过的文人的.像屈原\刘禹锡\李白\陶渊明等等,还有一些常德的名人像宋教仁就是常德桃源县的,还有画家髡残,杨嗣昌\丁玲,翦伯赞
Ⅲ 常德有那些名人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战国楚国人。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下半生流放在沅澧一带,其著名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都是在常德地区完成。自古以来,常德人民建有三闾大夫祠、招屈亭、屈原公园等,以示纪念。
2.善卷,远古时与尧舜禹齐名。古籍《庄子》、《吕氏春秋》记载了他居枉山即今常德的德山,辞天下而不受,德行达智,实施教化,开启民智,成为德文化开山鼻祖的史实。常德之名因他而来,“常德德山山有德”名扬天下。
3.宋玉(约前298~约前222),为楚襄王文学侍从,因经常直谏楚襄王,被流放到他的云梦赐地,今常德临澧县望城乡宋玉村。据考证,宋玉在临澧生活了47年,大部分作品在这里完成,并归宿在临澧。至今在临澧望城乡留有宋玉城、宋玉墓、宋玉庙、九辩书院、放舟湖、看花山等遗迹群。
4.黄歇(?~前238),楚国黔中人,战国四公子之一.《方舆胜览》、《嘉庆常德府志》载常德城有黄歇住宅和春申君墓。
5.阴铿,字子坚,今安乡人。因南朝陈文帝命作《新成安乐宫诗》颇受赞赏,官至招运将军、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是南朝陈代著名诗人,工五言,长于描写山水,与何逊齐名,世称“阴何”。杜甫、李白非常推崇阴铿。有30多首经典诗作存世。
6.沈约(441~513),字休文,祖籍吴兴武康,在常德读书长大。常德裴家码头有沈约读书台。沈约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在文史领域开宗立业,被誉为“一代文宗”。
7.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出生于苏州嘉兴县,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唐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因与柳宗元等人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事败,贬为朗州(今常德)司马。刘禹锡在常德生活十年,居武陵城东招屈亭旁一普通民宅,常以屈原精神激励自己。在常德创作诗词200多首。
8.冷谦,生卒不详,武陵人。字启敬,号龙阳子。他非常博学,精通《易经》,对数学、天文、地理、律历、方书百家研究很深。他的画和律乐堪称一代大家。明太祖朱元璋锐志雅乐,得知冷谦“知音,善鼓瑟”便召进宫授太常博士。
9.车胤(约333~约401),字武子,今澧州一带人。车胤幼年时,家境非常贫穷,无油点灯,夏天便捕捉萤虫,照明夜读。后成为晋时著名学者。官至护国将军、吏部尚书,并二次封侯。至今在安乡、津市、临澧、澧县一带尚留有车胤读书的囊萤夜读台、车公城、车公亭、车公桥、武子塔等遗迹。
10.周行逢(916~962),五代武陵人。他应募入伍,因立军功被任命为集州刺史。显德三年以后周行逢控制整个湖南,以常德为中心建立起五代史上的“周行逢政权”,期间颇有政绩。北宋建隆三年(962)皇帝赐封周行逢为汝南郡王。
11.柳拱辰,字昭昭,宋武陵人,精通《易经》、《春秋》。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举进士,通判鄂岳州,不久知永州,在永州时建州学,立柳宗元祠,他勤政为民,颇有政绩。
12.钟相(?~1130),宋代武陵(今鼎城许家桥乡双堰岗村)人。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进犯潭州,由官军变为劫匪的孔彦舟从荆襄窜入澧州,有犯鼎州之势,一时人心惶惶。钟相以拒彦舟为号召,聚众于二月二十七日起义,称楚王,改元“天载”。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其声势大振,众至数十万,荆南十九个县均在义军控制之下。所占之地“无税赋差科,无官司法令”。后兵败被俘,被杀害于湖南攸县。
13.杨幺(1108~1135),名太,龙阳(今汉寿)祝家岗(今新兴乡)人。建炎四年(1130)参加钟相起义军,因在义军诸首领中年龄最幼,故呼杨幺。钟相牺牲后,杨幺重振军威,并执行“等贵贱、均贫富”的政治纲领,采用“陆耕水战”、“兵农相兼”的政策,豁免义区赋税钱粮。势力席卷洞庭九州十九县,拥众二十万。杨幺在关口要隘设水寨70余个,设总寨于宝台山,利用自制战船和武器六败朝廷围剿。绍兴五年(1135)六月,宋朝廷派重兵攻破总寨,杨幺英勇就义。
Ⅳ 常德的著名人物
常德市的著名人物有:宋玉、车胤、屈原、杨嗣昌、宋教仁等。
1、宋玉
宋玉,战国末期宋国人。他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 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
参考资料: 网络-宋玉
Ⅳ 湖南常德有哪些历史名人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祖籍常德汉寿县。其祖先屈瑕被封为“武王之督”,封地在汉寿县,近为“武王之督”铜戈原物的发现所证实;《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就是以沅澧流域尤其以汉寿盛产柑橘为背景而创作的。屈原是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他首创“楚辞”这种崭新的文体,在发展民族文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屈原初辅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令尹子兰和大夫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一生大部分时间遭流放。开始在汉北,即今湖北襄樊地区;最后10年在江南,主要在今常德一带。屈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大部分著作如《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都是他行吟沅澧江滨时创作的。作品中提到的今天可考证的常德地名有澧县的澧浦(“遗余巩兮澧浦”),古为澧州城外八景之一;有安乡的涔阳古镇(“望涔阳兮极浦”);有德山(“朝发枉渚兮”);有汉寿江潭坪(“溯江潭兮,狂顾南行”)和沧港(“沧浪之水清兮 ”)。屈原上溯沅江,到过桃源的采菱城。可见,屈原长期居住、往来于沅水、澧水地区,向民间吸取养料,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楚都郢为秦将白起攻破,屈原以死殉国,自沉汨罗江。常德人民建三闾大夫祠、招屈亭祭祀他,并且每年举办龙舟竞渡活动纪念屈原。刘禹锡在《竞渡曲》诗序中说:“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揖而相和之,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
Ⅵ 常德古时有什么历史故事
常德德山山有德
相传在尧舜时代,枉山(今德山)脚下住有一位名叫善卷的先生,他很有德行,农闲时,在德山孤峰岭开设学堂,教学农家子弟,农忙时,自己耕田各地。平时,对方圆几里内老的少的,都肯行善积德,对隔辟乡邻就更是以礼相待,和睦相处。 尧帝得知,便拜访善卷先生。这时,善卷正用牛耕田,尧帝问到:“先生,耕田不是用水牛好些吗,为什么要用黄牛?”善卷先生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继续耕田,等一犁耕到头,他才将黄牛叫住,停止耕田,并把黄牛放到山上吃草去了。这时,善卷先生便过来对尧帝说:“刚才先生问我为什么不用水牛而用黄牛,这叫我怎么说呢?耕田是水牛好,力气也大,黄牛当然要差些。但当时黄牛正在为我耕田,我不忍心讲它的坏话。”尧帝听后对善卷先生的为人更加了解了。心想,他对牲畜都这样讲道德,对人们积的德那就不用说了。果真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尧帝便对善卷先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还说明了来意,想以天下“禅让”给他。善卷先生谢绝了尧帝的好意,并说“我自力更生,养活自己,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亦乐乎。”尧帝不好勉强,与善卷先生告辞。从此善卷先生患病死了,就葬在沅水河畔的花船庙(亦叫永庆宫),这里的百姓为了永远不忘记他,便把这个地方取名为善卷垸。隋朝时,朗州刺史樊子盖钦慕善卷先生高尚的品德,将善卷先生居住过的枉山改名为善德山,即今常德市德山。 “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掌故源出于此。
Ⅶ 有关常德的传说与神话
桃花源
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为其诗《桃花源》之序)。说是武陵地方的一个渔夫,沿着一条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个缺口,就丢下船从这缺口里走进去,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为乐,看到渔人大吃一惊,纷纷请他回家吃饭饮酒,自称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逃进桃花源来生活。这些人不知道秦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晋朝。渔人在这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想家了,就与他们告别。出了桃花源,以后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
【桃源行】
作者: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
王安石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 花 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
Ⅷ 常德有哪些名人和他的故事和他的名言
在人类生活中,时间刹那而过,它的本体是处于一个流动状态中,知觉是昏钝的,整个肉体的构成是易腐朽的,灵魂是一个疾转之物,运气是很难预料的,名望是缺乏见识的东西。—— 马尔库·奥勒留
Ⅸ 桃花源古镇出了哪些名人
桃源县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大县,这里孕育了历代不少文人名士。如:宋代诗人张颙;明代文学家江盈科、名士阙士琦;清朝进士罗人琮、诗人向光谦;著名的近现代人物有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国民党元老覃理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等等。
桃源物华天宝,风景优美,地灵人杰。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这块“仙源乐土”上孕育出了一大批知名人物和社会贤达。北宋,有倡导文学反映社会矛盾的著名诗人张隅,推动了宋初诗风革新,具有较大影响,深受欧阳修、陆游的推崇。有工于词赋、博学多才的明朝著名诗人文澍,其作《桃源赋》寄怀宽广,寓意深刻,流传后世。有与“公安派”创始人袁宏道齐名的江盈科,才高识远,诗作颇丰。清朝,有在史学、文学上的大成者罗人琮,为后人称颂。近现代产生过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第一任政党内阁总理宋教仁;同盟会元老、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代理中央宣传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的覃振;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93军军长、37集团军总司令、三星上将刘戡。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斗争中,桃源曾先后涌现出了红四军秘书长陈协平,全国第一个经济学博士、上海中央分局宣传部长董维键;历任新四军第一师政委、苏中军区政委的刘炎;有历任西藏军区副政委、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的王其梅;有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有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副署长、政务院副秘书长兼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的张唯一;有我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孟少农;有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农业专家、著名劳动模范李光庆。现在健在的有饮誉世界的语言学家和辞书专家王同亿,还有两院院士刘更另(农业专家)、姚绍福(导弹专家)等。在这块仙源乐土上,曾是一代文学巨匠丁玲、沈从文学习、创作的园地。
Ⅹ 求湖南常德出名的一些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一、刘海砍樵
这段爱情传说在湖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随着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演绎和传唱,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戏曲的发源地———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丝瓜井、葵花井等。丝瓜井位于城内泮池街文条巷与丝瓜井巷交汇处。传说井水中有丝瓜影像,取井水置水桶和木盆等容器中同样现出丝瓜影像,因而得名。临井而观,井口直径五尺余,深约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洌,冬暖夏凉,久旱不竭。丝瓜井历史悠久,具体建于哪个时代,无从考证。流传于常德民间的‘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源于刘海和胡秀英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
【刘海戏金蟾】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
【刘海砍樵】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刘海于是去位于城中心的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宝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罗汉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刘海知道后,没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他们,拿到了宝珠。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两个剧本,就是取材于这一典故。”
二、桃花源
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为其诗《桃花源》之序)。说是武陵地方的一个渔夫,沿着一条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个缺口,就丢下船从这缺口里走进去,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为乐,看到渔人大吃一惊,纷纷请他回家吃饭饮酒,自称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逃进桃花源来生活。这些人不知道秦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晋朝。渔人在这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想家了,就与他们告别。出了桃花源,以后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
【桃源行】
作者: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
王安石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 花 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1)桃花溪:据《清一统志》载:“湖南常德府,桃花溪在桃源县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
(2)隐隐:隐约看不分明的样子。飞桥:桥高如凌空飞起。野烟:山野间的烟霭。
(3)石矶(ji基):水边突起的大石。西畔:西边。这两句说,远远望去飞桥为烟霭所遮,看不真切,到溪边大石西面去问问渔船上打鱼的人。
(4)尽日:终日。
(5)洞:指桃源洞。这两句是诗人问渔夫的话:只见桃花终日随着溪水流去,桃源洞究竟在桃共花溪的什么地方呢?
[简要评析]
以桃花源、桃花溪为题作诗行文始俑于东晋的陶渊明,之后有不少诗人都有取材桃花源、桃花溪来写诗的。这首《桃花溪》,表达了诗人对桃源一般幽雅隐居之处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出作者自己高山隐士的人生志趣。说张旭本诗中透露出狂草收法艺术的气息,这是有根据的。你看,诗人在四句诗中安置八景,即“飞桥”、“野烟”、“石矶”、“渔船”、“桃花”、“流水”、“山洞”、“清溪”,便可视为草书中的重墨浓色部分,而“隐隐”、“隔”、“西畔”、“随”、“何处边”等均可视为草书中的疏旷部分。这两部分词语经用者有机组合,便如同草书中的讲究布局,注重定热,高下的俯爷呼应,左右的均衡对称,线条的粗细搭配,虚实的错落有致。这是其一。另外从诗的意境看,首句“隐隐”已是虚语,再衬以“飞”、“野”,便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速。二句的“问”字也不能小看其作用,据《桃花源记》载,此渔夫虽探过桃花源胜地,但待他再探时却已不知其洞在何处了,故问的结果只能是一片涉茫。三句更以桃花尽日漂流来反衬桃花源已无迹可求,于是就增加了诗作的空幻之意。未句则完全让人沉浸在一种疑虑之中,愈发使读者产生一种朦胧感。因此,归纳本诗意境合可得知作品充溢着诗人草书艺术那种空灵翼动的艺术氛围。因为诗人是一介书法家,因此,诗中表现出了狂放不的性格和飘逸浪漫的诗风,全诗重在“慨叹实无可以避世之地”,隐约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涉茫难求的惆怅心情,表现了对清幽环境的赞美和隐逸生活的追求,诗人对心中理想境界的追求,有了桃花溪,尽在其中了。
[诗人简介]
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 剑舞,称为“三绝”。性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号张颠。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的热狂程度,如民间说的“入迷”。
三、七姑山的传说
鼎城区双桥坪乡有座七姑山,在临澧县柏枝乡境内也有座七姑山。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此地还是八百里洞庭湖的湖边,当地乡民亦农亦渔,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虽不免辛劳,倒也安居乐业。
忽然有一年,湖中孽龙作怪,经常掀翻渔船,淹死渔民无数,卷起湖水浪千丈,淹没农田千顷,使他们既不敢下湖,也无法耕种,昔日丰衣足食,现在民不聊生。
天宫中居住的仙女不甘寂寞,结伴下凡,游五岳、逛武陵,这一日来到了洞庭湖,发现这里昔日的人间仙境变成了人间地狱,她们按落云头,仔细察看,所到之处乡民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纷纷向他们哭诉孽龙的种种劣行,乡民们的惨状激起了仙女们的极大义愤,她们顾不得天廷中不准插手人间事务的禁令,与孽龙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终战胜了孽龙,打死龙子,并帮助子民围湖造田,使他们能够重新安居乐业。
龙王为报杀子之仇,上天告状,玉皇派天兵天将下界,把七仙女打落凡间,化作七座山峰,后人为纪念她们的善行,在山上建仙姑庙,常奉香火。另有传说仙姑们现在仍生活在山中。笔者在山上亲眼所见仙女洞中有如家居之所,一应俱全。
七姑山由此得名。
四、李白与常德
【李白与壶瓶山】
提起壶瓶山,人们自然会想起李白的诗句:“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这两句诗可说是对壶瓶山全景式的速写,气势磅礴,竟境美丽,眼界宽广,色彩鲜明,语言通俗易懂,正是李白的一贯诗风。
李白此诗写于何时?他为什么会到这偏僻的地方来?为什么此诗只有两句?
查木版印刷的《石门县志•山川志》壶瓶山条,发现有这样的记载:“县北三百余里,自关门山来,为石门及长乐、松滋、枝江、宜都诸山之祖。唐李白流放夜郎,经此,有‘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之句。”
2002年,笔者到壶瓶山采访,发现南坪云雾山南天寺故址的瓦砾堆中有石碑数块,其中一块乾隆年间的石牌的碑文中也提到这两句诗。
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是在他58岁(758年)时。此前两年,他在庐山被永王璘召为幕僚。就在这一年,永王璘与哥哥肃宗争帝位,第二年兵败,李白受株连,被逮捕后囚在浔阳(今江西九江),经过当时的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及汾阳王郭子仪的大力营救,始得出狱。但唐肃宗还是给了他流放夜郎的处分。
李白流放夜郎走的是水路。“泛洞庭,上三峡至巫山。”可见是溯长江而上,未至夜郎。次年,59岁(759年)时,遇赦得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就是反映他获赦后愉快心情的诗句。
从九江到巫山,李白经历了一年多时间。即使当时坐木船逆流而上,也是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从他流放期间写的诗文来看,他虽是流放之身,行动、交往还是相当自由的。朝中官员有给他送衣物的,有同他书信来往的;沿途的地方官还热情宴请他,与他作诗唱和,有的还请他作文、作表。由此可知,肃宗并没限定他到夜郎的具体日期,他有较充足的时间由自己支配。途中,他在江夏(今武汉)停留的时间较长。有时,他还进入长江支流,舍船登岸,欣赏四周的风景名胜。长江有支流通壶瓶山下。唐时,石门壶瓶山地区属归州(治所在今湖北秭归),壶瓶山顶有菩提隘,有驻兵,有驿道通归州。由此看来,李白离开长江到壶瓶山还是比较方便的。
李白这两首诗当写于759年,即他遇赦的那一年。为什么他只留下两句诗呢?李白最早的诗集是《草堂集》,是族叔李阳冰给编辑的,他死前就借居在那儿。李阳冰时为安徽当涂县令,他在为《草堂集》作序时就谈到李白的著作在当时即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所谓“集无定卷,家家有之”。可见集中诗文许多是从民间搜集得来的。后来,有人补遗时,也收有只剩下两句的“断句”。由此看来,李白的这两句诗也是先在群众中口头流传,以后才被有识者记入《石门县志》的。
【李白与太白湖】
太白湖,坐落在汉寿县东北方的西湖垸境内,原有湖泊3万多亩,现存水面1万多亩。该湖原为洞庭湖西泽——赤沙湖的一部分,后来湖床淤积抬高,筑堤围垸,成为内湖。现与西洞庭湖区最大的湖泊——目平湖仅有一堤之隔。相传唐朝诗仙李白曾来此游览赋诗并留下“洞庭湖西秋月辉”的美丽诗篇,故以太白湖名之。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刑部侍郎李晔和中书舍人贾至,被奸臣诬陷。李晔被贬为岭南道(今广东)境内一名县尉,贾至被贬为岳州(今岳阳)司马。那时,李白因参与永王李麟谋反失败,被流放夜郎。不久遇赦释回,经江夏,在岳阳小憩,与李晔、贾至相逢。李白便邀他们载酒泛舟洞庭。
一个天晴日朗的日子,一叶扁舟载着李白等人,迎着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无拘无束地在湖上漫游,黄昏时刻来到了赤沙湖西。当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大好季节,秋风箫瑟,湖水澄碧,皓月当空,鸿雁南归。这难得的良宵美景激起诗人心中的万丈诗涛。贾至首先赋诗: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李白十分理解他俩人的心情,奉劝他们要开朗豁达,一连赋诗五首,兹录其三:
一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九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二
洛阳才子谪湘川,无礼同舟月下仙。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三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人秋衣。
李白的诗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明丽的秋景,也反映了诗人渴望重返长安的心情。他当时的这种想法自然落空了,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是不会这样尊重人才的。
李白等人泛舟洞庭的诗篇广为流传,不少文人来此游湖赋诗。清人童悟盛的“太白湖怀古”和曾启第的“太白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兹依序抄录如下:
太白湖怀古
渺渺平湖似不流,绿柏枝系钓鱼舟。
仙人何处骑黄鹤,远浦无心起白鸥。
曲里梅花江上笛,水边篱落酒家楼。
相思第一风流客,露冷青衫月似钩。
太白湖
太白湖中明月孤,月邀太白影全无。
我来独醉湖中月,月喜余真太白徒。
今日的太白湖,是汉寿县莲、鱼、鳖、珠的重要产区,湖中盛产的水中皇族——“中华鳖”,美誉世界。每到春夏季节,大自然把太白湖扮得分外妖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诗句,已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啊!太白湖的诗情画意,更胜当年。如果李谪仙在天有灵,故地重游,一定会诗兴大发,放声咏赞吧!
【李白与木瓜山】
乾元元年(758年)秋,李白流放夜郎(在今湖南新晃县境)时途经常德,在木瓜山小住了几天。据《嘉庆常德府志》记载:“木瓜山,府东十五里。唐李白谪夜郎过此,有诗。”诗为《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李白在诗中深切地表达了流放中的凄楚之情。诗的前两句借眼前之景泻怀中之意。清晨见到温暖的太阳冉冉升起,傍晚看到欢快的鸟儿相继归巢,这应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其实这一切都是诗人在流放途中自然而生的渴求。他是多么希翼朝廷像太阳一样温暖自己,招回远方的自己,多么渴望自己能像鸟儿归巢一样幸福地回到亲人身边。但现实是冰冷残酷的。从诗人的美好梦想中回归到现实,我们看到的是他从早到晚的孤独枯坐的情景。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感。木瓜秋季成熟,其味酸涩。诗人内心本来就酸楚,还要面对结满木瓜的木瓜山。真是“酸”上加“酸”,酸楚无比。
李白在木瓜山停留了几天,留下了一首无限酸楚的诗篇,构成了常德迁谪文化中的一个亮点。真可谓:诗人不幸常德幸。
至于“木瓜山”的称呼,今天已经听不到了。“木瓜山”在哪里?一些专家认为,它应在德山孤峰岭一带。至于具体指哪一座山岭,现在还有待考证,有必要考证。
刘禹锡与司马楼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汉寿城春望
【正文】:(序)古荆州刺史亭,其下有子胥庙兼楚王故坟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释】: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 荆榛:荆棘。 牧竖:牧童。 才见:依稀可见。 东瀛:东海。 要路津:交通要道。
王昌龄答五陵太守(即武陵太守)
答五陵太守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
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
【作者】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山西太原人。生于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约卒于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享年约六十岁。曾任江宁丞,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晚年不拘小节,数次被贬(降低官位)到荒僻远地。其诗多为边塞风光,为著名的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的美誉,与李白并称。
【注释】
(1)答五陵太守:告别时奉答五陵(今湖南常德)太守的诗句。
(2)仗剑:凭着手中的宝剑。
(3)微躯:卑微的身体。
(4)敢:敬,含有冒昧之意。
(5)大梁客:指战国时代魏国隐士侯赢,年七十受知于公子信陵君,奉为上宾。曾献计公子杀将军矫令出兵救赵,威震天下;侯赢则在公子到达军中的时候自杀谢罪。
(6)信陵:指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的少子,仁而下士,食客三千人,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战国四公子。
【语译】
我凭着手中的宝剑走遍了千山万水,虽然身份卑微,但是有句冒昧的话想禀告你。你曾经把我当作大梁客来礼遇,我也会像侯赢一样,不会辜负信陵君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