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现象

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现象

发布时间:2021-03-04 01:14:41

① 10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常遇春
(1330~1369) 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
民族英雄,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宋朝南渡时常氏迁来怀远,到常遇春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常遇春适此啸聚绿林草泽中,后在和阳归顺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传,常遇春率军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了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后人有诗可证: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

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

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于柳河川。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常遇春
传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汉臣,身长八尺有余约为(1.89米),浓眉大眼,姿态雄伟,胸襟广阔。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狄青出身贫寒,从小就胸怀大志,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薛礼字仁贵(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艰苦奋斗三十载,家里穷苦志不穷
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大业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父亲薛轨早丧,虽自幼家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生于乱世之中,未有什么发展,长大务农,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饭量。到30岁的时候,记载中描写他穷困不得志,希望迁移祖坟,以希望带来好运,他的妻子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告别妻子,去新绛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汉族,字伯陵,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将,时有抗日“战神”之称,一级上将。原名薛仰岳,因生于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薛仰岳后改名薛岳,以示不仅仰慕岳飞更将身体力行。

1906年入黄埔陆军小学,1909年加入同盟会,之后入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回粤后曾任孙中山警卫团第一营营长。1922年陈炯明叛乱期间,薛岳曾保护宋庆龄脱险。北伐初期任第一师师长。

吕蒙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将领,仕于东吴的孙权。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人。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秦琼(571~638)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兵器:四棱金装锏、虎头錾金枪。座驾:黄骠透骨龙。济南五龙潭有其故居。

卫青,中国历史人物。一为西汉军事家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另一位卫青(?—?)字明德,松江华亭人。是明代抗倭名将。其子卫子颖。

孙膑是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刖刑(即砍去双脚),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残简,有一万一千余字。关于孙膑膑刑其实是错误的,在太史公自序这本书中提到“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讲的是孙膑被砍掉双脚,而不是挖掉膝盖骨。

② 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第3组:李白与杜甫
这两人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一个“专诗仙”,一个“诗圣”。可属以说,这两个人对文学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李白那飘逸浪漫的诗风可以让人的整个思想受到彻底的洗礼。那种想象和那大气的笔风,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超人的想象力,佩服他那得到文学浪漫的精髓。说是诗仙,一点不假,他的文章好像是与生俱来的,真好像是神人相助而生的。当然,少陵的诗句深沉内涵,韵味十足,但是真的缺少了一份太白的灵活与飘逸,和那浪漫的灵魂。

③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不是文学现象

是的。
如何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王广清
【命题角度1】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小说环境,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与小说人物的思想与行动均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因为小说是以写人为中心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终是最为基本的任务。在现代文阅读中主要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常见命题方式有:①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②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并指出其作用;③ 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等。
【名题精选】(2007年汕头市一模现代文阅读《雪夜》第15题)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附选文]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 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 ”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呀?”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 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 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
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 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 ”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地飞落下来……
【答题思路】
首先,要对全文的思路与人物以及主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小说是写两位老人对儿子极度怀念,因此用他还活着的假象来安慰自己,而结尾的真相大白,使老人的一腔真情格外令人痛惜,很好地表现了小说对极其哀痛的真挚亲情的歌颂。“爱之深则思之切”,“可怜天下父母心”悲剧主题,彰显其中。
其次,要明确题干问的是开头与结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利用有效的知识储备,从多方面去考虑。
最后,结合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会想到这是烘托两位老人孤苦凄凉的心境,很自然也会想到这是渲染了一种寒冷而宁静的氛围等。
参考答案:(1)开头对冬夜雪花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渲染了一种寒冷而宁静的氛围,与房内温馨的火盆互为映衬,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衬托。(2)结尾再次描画冬夜的雪花依旧宁静唯美, 为故事的结局营造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烘托孤苦老人一片苍凉的心情。(3)将雪花比成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等。因此,结合具体题目去考虑,就会得出正确理解。
【类题训练】
《智取生辰纲》中全文近二十写到热,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有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等,这些自然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烘托了一种烦闷紧张的气氛,也有助于刻画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性格。
【命题角度2】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或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应是文学作品考查的重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鉴赏其形象,就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又要把握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倾向。鉴赏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基本要点有: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常见的命题方式有:①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②根据原文简要描述某人外貌的具体特征;③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人的性格特征; ④请扼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
【名题精选】 ( 2008年浙江卷第18题)
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
⑴□□⑵□□
【答题思路】
首先明确题干中要求概括性格特征。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有勤劳、善良、淳朴、忠厚、乐观、内向、腼腆、懒惰,等等;其次,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等,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乌米在失去丈夫和两个孩子后,仍然坚信亲人一定会回来,而且每天唱歌,充满着期待。可以根据文中的关键语句来判断其性格特征,例如:“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 “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根据这些行动、心理等描写很容易看出乌迷的坚强与乐观。因此答案可以概括为坚忍(执着)、乐观。
参考答案:⑴坚忍(执着)⑵乐观
因此,概括人物性格或形象特征,要通过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揭示,即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命题角度3】分析人物的表现手法
小说的表现手法很多,主要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方法主要是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等;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叫“烘托”。此外还有对比、反衬、先抑后扬等手法。
【名题精选】 (2008年江西卷第18题)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加快。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答题思路】
第一问要求回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章的目的是要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在中间几段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很显然是用次要的来烘托主要的,即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这就是“烘托”,也叫“衬托”。
第二问要求简要分析。首先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段落,在(4)——(9)段,由一位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联想到自己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这是在衬托对鲁迅先生的景仰之情,从而突出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参考答案: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分析人物的表现手法要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个大的角度去考虑,直接描写主要是指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间接描写主要是指通过次要人物或事件来衬托主要人物,即“烘托”或“反衬”。
【类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认识自我”

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
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
2.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3.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4.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自我怀疑――决心认识――比较寻找――获得信心――肯定自我
2.(1)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
(2)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
3.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4.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本质)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命题角度4】对文中人物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
【名题精选】 (2006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
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
【答题思路】
此题考查的就是对文学形象的评价与探究能力。
首先要审题,要明确题干中包含三个信息:一是结合文本的内容,二是结合学过的知识,三是对苏轼的认识和评价。也就是说既要有文本中的作者对苏轼的认识与评价,又要结合自己对苏轼的认识与评价。
其次,整体把握文本中作者主要赞扬了苏轼的文学成就以及在仕途中虽遭坎坷却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结合自己学过他的诗文以及他的生平思想不难概括出答案要点。
最后理清答题思路:1、在开头用一句话表述出自己的观点,高度概括出对苏轼的评价2、从文学、政治、思想等方面列出事实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该题极具开放性,答案不求一律,考生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但是要点要全面,思路要清晰,语言要流畅。
【参考答案】
苏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诗、词、赋、散文、文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以理入诗,写了不少妙趣横生的哲理诗;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以雄壮豪迈而见长,开创了北宋的豪放词派。《题西林壁》《赤壁怀古》《赤壁赋》《石钟山记》等作品是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尤其是在险恶的仕途上他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旷达的对待一切,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因此,对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要联系文本中作者的感情倾向,然后再联系现实中的人或事,做出自己的对人物的评价,这种题一般是对文本的一个补充。
【类题训练】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2008年高考宁夏卷)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1.(5分)A 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2.(6分)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1重视友情,信守诺言;2乐观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④ 跪求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文学现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这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经名存实亡.而且,正是在这二十几年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素.因此,以建安作为这个时期文学的开始是恰当的.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终结,当然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从公元196年到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文学共经历了393年. 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汉的儒生相比,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至于蜀国和吴国的文学则处于沉寂的局面.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寺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并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园地.他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晋宋之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此后更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
宋代的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所做出的突破,南北朝民歌给诗坛带来的清新气息,也都具有重要意义.齐梁两代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其一是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他们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这就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永明体” 从而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二是在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梁代萧纲为中心.创作活动的群体参与,容易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也可以在互相切磋中提高艺术技巧.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的题材,女性也像宫廷的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吟咏的对象.这种创作风气一直延续到初唐,到“四杰”和陈子昂手中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南北的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清绮,北方质朴.这在南北朝民歌中表现得很清楚.但南北对峙并没有断绝南北的文化交流,文人的来往,文献的传播,都有记载可寻.北朝的诗歌模仿南朝的痕迹相当明显.梁代末年,庾信的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而他也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北朝散文不乏佳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颜氏家训》.北魏末年与北齐时期文学的成就,已引起南朝文人的注意.北方文化对南方文学也有影响,特别是在音乐和佛学这两方面尤为明显.隋朝统一中国后,南北文化的交流继续扩大深入,到了盛唐终于出现了一个文学的新高峰.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透露出新的生机.一种活泼的、开拓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这种新变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就文体的发展看来: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一种诗化的散文即骈文的兴盛,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并因骈文的兴盛而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可喜的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再加上其他因素,到了唐代绝句便繁荣起来;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以393年的时间酝酿这些新变,虽然显得长了一些,但和汉代大约四百年文学的收获相比,不能不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没有这段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就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了.

⑤ 中国民俗文化试卷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考研试题(98-07)
1998年试卷

民间文艺学(含民俗学)
一、 填空
1.北京大学于------年创办《歌谣》周刊,1928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周刊。
2.民间传说可分为------传说,史事传说和--------传说。
3.民间寓言是具有明显-------寓意的故事,民间笑话是具有---------性和幽默意味的故事。
4.《西游记》的蓝本是宋末元初间写成的话本--------,《水浒传》的蓝本是宋元年间的讲史话本--------------。
5.《格萨尔王传》是藏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是-----族英雄史诗,《玛那斯》是-------族的英雄史诗。
二、判断对错
1.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的《叶限》属于灰姑娘型故事。
2. 中国汉族民间叙事诗历史上曾经想讲唱的道路上发展。
3. 端阳节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与关于屈原的传说相联系。
4. 在民间传说中一般将李耳视为木匠行业的祖师爷。
5. 我国广大的农村节日中演出的戏剧,主要是民间小戏,一般很少有大戏。
三、 名词解释
1. 口头性
2. 谚语
3. 儿歌
4. 创世史诗
5. 人生礼仪
四、 简答题
1.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2. 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五、 问答题
1. 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2. 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发生过怎么样的影响?
1999年试卷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一、 名词解释
模式性 创世史诗 民间历法
二、 判断对错
1. 家族村落的结构要素之一是辈谱。
2. 坐商招徕顾客的主要标志是商幌。
3. 刘德培是湖北五家沟一带的著名民间艺人。
4.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5. 《一千零一夜》在汉、回、哈萨克等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有一定影响。
6. 傩戏表演的主要功能是民间娱乐。
7. 《妙峰山》是我国现代民俗学史上第一部田野考察著作。
8. 歌墟是甘肃、青海一带民间的传统歌节。
9. 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创世史诗最为丰富。
10. 神话的神都是由历史人物演变而来的。
11. “打春牛”是我国各省沿袭已久的开耕习俗。
12. 阿凡提是新疆各地广泛流传的机智人物故事。
13.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于1930年。
14. 牌匾的主要特征是一写二画。
三、 论述题
1. 分析孟姜女与杞良妻的关系与区别。
2. 以四合院为例,略谈北方民居的特点。
3. 民间信仰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对民众发生意义的。

社会学
一、 名词解释
1. 依附理论
2. 社会角色
3. 制度
4. 社会变迁
5. 阶级
6. 象征符号
二、 简答题
1. 人类对自然界的关系经历哪四个阶段。
2. 马克斯。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三重标准。
3. 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区别是什么。
三、 论述题
1. 社会学如何看待文化?你怎样看待社会与文化的关系。
2. 从我国国情出发,如何选择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24分,每题4分)
1、“三礼”
2、宋明理学
3、 纬
4、五服
5、诸宫调
6、干栏式建筑

二、简答题(24分,每题8分)
1、简述《山海经》的主要内容
2、简述中国古代的冠礼和笄礼
3、简述科举制的兴衰历程

三、论述题(52分,每题26分)
1、试述宋代以来的家族制度
2、试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2000年试卷

民俗学
一、 名词解释
1. 士昏礼
2. 女人社
3. 庙市
4. 春官歌
5. 社火
6. 行话
7. 祭祖
8. 干亲
9. 字辈谱
10.撒帐
二、 简答题(二选一)
1. 以工匠集团为例,简论民间组织的“局内意识”。
2. 以文人传说为例,简论民间集团的“局外意识”。
三、 论述题
1. 论民俗的传承性、现代民俗传承的类型与功能。
2. 概述在你身边发生的春节民俗的变迁,并谈谈你个人对这种变迁的含义和趋势的认识。

社会学
一、 名词解释
1. 社区
2. 边界文化
3. 组织目标
4. 社会设置(社会制度)
5. 社会现代化
二、 简答题
1. 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
2. “社会角色”的具体含义包括哪几个方面?
3. 关于“社会问题”,国外社会学家提出过什么理论?
4. 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目的可分为几种?
三、 论述题
1.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前提下,如何借鉴西方社会学的分层论?
2.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俗文化为何重新表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

民间文艺学
一、 名词解释
1. 口头性
2. 幻想故事
3. 创世史诗
4. 民间说唱
5. 民间道具戏
二、 简答题
1. 为什么说民间传说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它与信史有什么区别?
2. 举例说明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3. 坚持“忠实记录”的原则对民间文艺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 论述题
1. 神话、传说、故事的主要区别的什么?
2. 你怎样理解民间文艺学是一门特殊的文艺学?

北师大历年民俗学考研试题集萃]
2001年试卷

考试科目: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24分)
血缘关系 文化丛 初级群体 城市化 社会流动 社会保障

二、简答题(24分)
1、简要说明“社会角色”这一概念之所指。
2、与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相比较,文化控制手段有哪些特征?
3、“社区”概念的基本含义,一般认为是什么?

三、论述题(52分)
1、社会学为什么要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现象?
2、试概述学习社会学理论对研究民俗有哪些帮助作用?

考试科目:民间文艺学

一、回答问题(30分)
(一)指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0分)
述异记 搜神记 黄山谜 古谣谚 中国农谚 粤风 天籁集 山海经 古今谚 吴歌甲集

(二)指出下列作品中具有变形情节的篇目(6分)
叶限 白水素女 狗耕田 十兄弟 蛇郎 老鼠嫁女 青蛙骑手
虎媪 兔子判官 狼外婆

(三)指出下列史诗或民间叙事诗的族属(10分)
格萨尔王传 江格尔 鹅并与桑洛 玛纳斯 嘎达梅林 崇阳双合莲
阿诗玛 孔雀东南飞 马五哥与尕豆妹 创世纪
(四)指出下列作品中的中国四大传说(4分)
女娲补天 牛郎织女 巧媳妇 孟姜女 夸父追日 虎媪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 大禹治水

二、简答题(10分)
(一)你怎样看待谜语的测验、锻炼智慧的功能?
(二)谈谈仪式歌的特征和你对仪式歌发展趋势的看法?

三、论述题(30分)
论传说的历史性特征

考试科目: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历史地理学派 叶限 遗留物说 禁忌 成年礼
二、论述题
1、论述民俗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差异。
2、分析汉魏时期的民俗理论。
3、试论民俗的社会功能。
4、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2002年试卷

考试科目: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24分)
初级群体 中性文化(非评比性文化) 社会指标 社会流动 社会化 自致角色

二、简答题(24分)
1、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2、与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相比较,文化控制手段有哪些特征?
3、我国社区文化的协调发展,包括哪四组关系的协调?

三、论述题(52分)
1、婚姻家庭社会学宏观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是什么?
2、社会学理论对研究民俗有哪些帮助作用?

考试科目:民间文艺学

一、名词解释(28分)
母题 墨册 鼓词 故事形态理论 召树屯 异文 《民间文艺周刊》

二、简答题(42分)
1、幻想故事与传说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区别。
2、蛇郎故事的主要情节。
3、史诗与神话的关系。
4、写出5篇以上钟敬文早期研究民间文学的论文名称。
5、讲手的作用。
6、汉族古代寓言的特点。

三、论述题(30分)
1、为什么说各种文学体裁大都来自民间?
2、我国民间小戏的发展与宗教的关系

考试科目: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24分)
民俗 图腾 通过仪式 民间熟语 干栏式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二、简答题(36分)
1、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它具有哪些功能?
2、工匠民俗有哪些重要特点?
3、说一说北大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创建情况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40分)
1、为什么说“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你怎样理解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2003年试卷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梅葛》
2、文人竹枝词
3、“重出立证法”
4、安德鲁 郎
5、高煤(其实应该是衣旁,一下找不到)
6、“洗三”
7、《中华全国风俗志》
8、王少堂
9、悬棺葬
10、诀术歌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家族祭祀的功能
2、四合院的人文特点
3、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4、为什么钟敬文先生提出要“建立中国民俗学派”?
5、传说与严格意义 的历史有什么不同?
6、英雄史诗的特点
7、忠实记录的基本要求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民间口传文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社会学:

一、理论阐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涂尔干(杜尔克姆)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2、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3、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
4、社区和民俗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每题15分,共30分)
1、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2、如何测量社会态度

三、应用题(20分)
分析文化分层的理论传统

2004年试卷

04年文学院试题

科目:社会学
一、名词(5分×10=50分)
1、非物质文化
2、谣言
3、社会角色
4、核心家庭
5、大众传播媒介
6、失范
7、社区
8、城市化过程
9、社会地位
10、社会整合
二、简答(10分×6=60分)
1、全世界范围内社会现代化的三次高潮。
2、角色确定不当的主要表现。
3、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
4、社会舆论的作用。
5、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的主要渠道。
6、为什么说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
三、论述(20分×2=40分)
1、举例论述习俗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
2、为什么说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

科目: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一、名词解释(5分×6=30分)
1、民俗
2、巫术
3、成年礼
4、宗族
5、神话
6、民间叙事诗
二、简答(15分×4=60分)
1、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2、为什么说民间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
3、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4、为什么说田野作业是民俗学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三、论述(20分×3=60分)
1、谈谈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2、汉代有哪些重要的民俗著述?体现了何种民俗观?
3、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如何理解它与民间文学书面传承的关系?

04年哲学系——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民俗
2、行商
3、宗族
4、巫觋
5、民间歌谣
6、神话

二、简答题(任选其中两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简述中国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2、请简要说明影响传统节日民俗形态的主要文化因素
3、民俗研究过程中需要哪些研究方法?

三、论述题(任选其中两题,每题35分,共70分)
1、何谓成年礼?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举行成年仪式?
2、举例论述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
3、如何理解田野资料与文献资料在民俗研究中的关系?

04年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试题(部分)

社会学
第一部分(25分×4=100分)

1 社会精英
2 职业分层与社会分层
3 民俗现象与社会现象
4 财产与收入

第二部分(20分)

如何研究集体传播意识(可结合田野作业实践论述)

第三部分(30分)

试述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6分×5=30分)

1 民俗
2 巫觋
3 神话
4 歌谣
5 宗族

二、简答(25分×2=50分)(三题中选做两题)
1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2 影响节日风俗流变的因素

三、论述(35分×2=70分)(三题中选做两题)
1 什么叫成年礼?你认为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举行成年礼?为什么?
2 试述在研究中田野作业收集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关系。

05年文学院民俗学试卷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50分,每题5分)
1、失范 2、社会指标 3、马克斯 韦伯 4、美国芝加哥学派 5、“二元”社会结构
6、宗教 7、性社会学 8、流行 9、符号 10、物质文化

二、简答题(60分,每题10分)
1、权威的两种特征
2、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有哪两大理论传统?
3、习惯或常规有哪些特征?
4、民俗与人的社会化的关系
5、社会运行机制
6、社会越轨的类型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民俗在社会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举例阐释文化的功能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小题5分)
民俗 岁时节日 流行语 宗族 幻想故事 创世史诗

二、简答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2、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起着什么作用?
3、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三、论述题(共60分,每小题20分)
1、你怎样认识大众传媒对民间文学的应用?
2、谈谈五四前后歌谣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意义
3、田野作业方法对于民俗研究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05年社哲院试题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6*5=30)
1、 仪式歌
2、酉阳杂俎
3、报丁
4、招幌
5、驱傩
二、简答题(三选二25*2=50)
1、如何理解并实现民间文学搜集过程中的“忠实记录”原则?
2、何谓“历史地理研究方法”?
3、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三、论述题(任选二35*2=70)
1、请举出三部你认为重要的中国古代民俗文献,并予以简要述评?
2、请以民俗学的知识分析当代民俗信仰问题。
3、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社会学

一、简答题(8*5)
1、三农与民俗
2、马泰效应
3、传统民俗学
4、社会流动
5、公平与效率
二 、举例说明社会测量的方法。15分
三、民俗对社会制度的作用。20分
四、社会学与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联系和区别。35分
五、试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谈谈多民族一国民俗学的内容、特征、和独具性格。 40分

06年文学院民俗学试卷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50分)
社会 规范性角色 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工作 权威 家庭 社会化 社会价值观 评比性文化 内群体
二、简答(60分)
1、本土方法论 2、举例说明民俗对确定社会角色的作用 3、民俗文化是先进文化吗?
4、和其他社会控制相比,民俗有何独特之处? 5、民工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
三、论述(40分)
1、运用社会运行理论,举例说明民俗文化的认同功能
2、民俗学专业为何学社会学?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30分)
民俗的传承性 社区组织 成年礼 田野作业 民间叙事 史诗
二、简答(60分)
1、举例说明民俗的类型性
2、农业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形式?
3、谈谈历史地理学派的主要主张,你认为这一学派的长处与局限体现在哪些地方?
4、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论述题(60分)
1、你怎么认识个人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作用?
2、谈谈五四前后歌谣学运动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意义
3、为什么民间文学又被称作“口头文学”或“口头传统”?其口头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06年社哲院试卷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3个,共30分)
定性与定量 社会团结 公平与效率
二、谈谈三农与民俗传承的关系(30分)
三、社会分层对中餐文化的影响(45分)
四、人生仪礼的社会化内涵(45分)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7个,共35分)
民俗传承 社日 歌谣周刊 六礼 民俗主义 百工五法 民间组织
二、我国四大传说是什么,各属什么类型,分别说明(20分)
三、民俗学研究方法,试举二三例加,并说明各自的优缺点(25分)
四、传统工艺所包物质民俗内涵,结合具体物品加以说明及其含义??(30分)
五、民俗与民族文化遗产的关系(40分)

2007
五大题

一、什么是故事类型?什么是故事类型学派?试谈两者的关系?(20分)
二、民俗与宗教的关系。(25分)
三、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30分)
四、五四时期民俗学运动的特点。(35分)

⑥ 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评价(50字左右)

我选曹操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将在谈论经济时再介绍。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首先,操善于驭将;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击孙权,退军时,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护军薛悌镇守合肥。次年,操于出军西击张鲁前,派人给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写明:“贼至乃发”。不久,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十万来攻合肥,薛悌等开函看教,乃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时合肥守军总共才七千余人。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疑惑。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闻言,当即表示赞同。于是辽、典当夜招募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犒飨。次日天亮,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直冲至孙权麾下。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呼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兵少,聚众围辽数重。辽一再突围,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军经此一战,锐气顿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军退。大众既去,权和数将尚留逍遥津北。张辽从高望见,即率步骑前来捉权,极将甘宁、吕蒙、凌统等竭死格斗,权始乘骏马逃去,几被活捉。史家对操教令,颇为赞扬,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孙盛认为操之本意是勇怯调配,“参以同异”。我以为:张辽作战固极勇锐,乐进也以“骁果”显名,常先登陷阵,“奋强突围,无坚不陷”。如果把乐进说成是“怯”者或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孙权来时必自恃人马众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骄忽轻敌。正可乘此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即如张辽所说“及其未合,折其盛气”,如此而已。盖兵贵神速,掩其不备,操之知将料敌,固极高明。
由于孙权经常进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带兵屯戍于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兖州刺史裴潜等作好行军准备。因这时合肥方面并无军事气氛,故裴潜等动作不速。扬州刺史温恢暗自对裴潜说:“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速知王意,后召先至,卿受其责矣!”于是裴潜赶紧作好快速行军准备。果然不久接到快速进军的命令。接着张辽等也收到诏书。说明操对诸将约束甚严,不容有忽慢诏令和动作迟缓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于用将,对之要求也很严格,但能得到他们的拥护。甚至连孙权都说操之“御将,自古少有”。证明操是善于御将的。

曹操还富有韬略、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战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徐州牧陶谦病死,操欲乘机袭取徐州,然后再击吕布。荀彧劝阻之。操乃改变主意,以全力击败吕布,平定了兖州。接着徐州也归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战后下一年,操因粮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从之,终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战略决策方面屡次纠正操的疑误想法,因而对操的成败存亡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他谋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样功勋,为操所称誉。足证操对战略部署极为重视,事先都与群僚仔细商讨。他能采纳别人的正确策略,说明他的判断力是很强的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⑦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请从以下几组人物中任选一组,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任务,写出你的理由、

你是要抄交作业吧?
刘邦和项羽
答:我更喜欢项羽。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石料记载,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学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就要学便学万人敌!”他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所以我更喜欢项羽的霸气。而且他和虞姬的故事也很是凄美。 但是刘邦就不一样了,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但疑心挺重,威严不大,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所创立的汉朝统一长达400余年。他是个优秀的政治家,但就从人性方面来说,我是不喜欢刘邦的。
祝你作业过关。

⑧ 项羽与刘邦两位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请说明理由。要求:1.对这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

项羽正直,热血,没有心机,但为人高傲,不听劝谏。刘邦,识人用人,听从良言,但善于心计,开国也杀了不少功臣。相较两者而言,刘邦更适合做古代帝王,但我更喜欢项羽,因为他正气!

⑨ 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项羽与刘邦
项羽是一时西楚霸王,一个战神生.李清照说“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刘邦从小混混到皇帝,他能接纳意见,最后成功了
对比两个人物,能获得些什么

阅读全文

与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现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