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需有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的故事。
夏朝大禹治水,后羿射日
商朝伊尹归商,酒池肉林(商纣王)
西周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周幽王)
② 历史上最著名的青铜器名字(附图片)
司母戊鼎
③ 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什么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商晚期 青铜兽面纹「耳丁」卣
商晚期 青铜兽面纹羊首尊
商晚期,安阳,公元前11世纪 青铜鬲鼎
商晚期,公元前11世纪 青铜盘
晚商 安阳时期 青铜饕餮纹方鼎
晚商 青铜饕餮纹鬲鼎
晚商 青铜饕餮纹尊
晚商 青铜鸮卣
西周 青铜“骉■”鬲
西周 青铜鱼尊
西周 乳钉纹青铜簋
商,安阳,公元前1300至1200年 青铜盂
商,公元前12世纪 青铜鬲
商晚期 青铜双羊提梁卣(彭女卣)
商晚期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晚期至10世纪早期 青铜角(带盖)
商晚期,安阳,公元前12至11世纪 青铜方彝
西周,公元前10世纪 青铜簋
西周夷王 青铜伯家父簋
西周早期 公元前12-11世纪 青铜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0世纪 青铜卣
西周早期 青铜兽面纹「先」鬲
春秋早期 青铜貘
西周 青铜龙耳匜
西周 青铜窃曲瓦纹簋
春秋 青铜夔龙纹兽耳壶 (一对)
东周 青铜龙纹钲
商 青铜「作册次」卣
商 青铜兽面鼎
商 青铜饕餮纹方彝
八牛贮贝器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变形兽面纹钲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变形龙纹鼎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龙耳尊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龙王镈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者尚盘 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透雕蟠龙鼓座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透雕蟠龙纹豆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镶嵌狩猎纹豆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镶嵌云纹敦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前221年)
莲瓣盖龙纹壶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镶嵌几何纹方壶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前221年)
禾盉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兽面纹龙流盉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鎏金动物饰牌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卲王簋春秋晚期(公元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牺尊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1923年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齐侯匜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虢仲鬲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戏伯鬲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卷龙纹鬲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叔硕父方甗(yan)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传山西吉县出土
对尊 西周中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10世纪末)
乳钉雷纹瓿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兽面纹瓿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美国弗瑞尔与赛克勒美术馆的中国古代青铜器
商末周初酒器,高51.1厘米,宽35厘米,重23.8千克,传1928年宝鸡戴家湾出土。器身呈扁圆形,垂腹,高圈足。盖上有菌状捉手,两端有牛形兽首。提梁置于器身纵向,与器身相交处有兽首,耸立的双角犹如伸开的巴掌。更为奇特的是从卤的颈部斜伸出四条较长的歧头扉脊,究竟起装饰的作用还是有实用性尚不清楚。该器通身还饰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凤鸟纹。此器形体巨大,造型复杂,纹饰精美,是商周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还藏有与此形制纹饰相同,唯尺寸稍小的一件凤鸟纹铜卣。
人面盉
商代,高18.2厘米,长江流域出土。
鸟兽觥
商代晚期酒器,高23.5厘米,宽31.1厘米,重3.52千克。该器造型极为奇特,盖前端为双目圆睁、张口咧齿的虎首,后端饰鸟喙高耸的鴞首纹。整个器身为一与虎头相背的禽鸟,鸟的长颈及头部取代了原来的位置,器腹饰有伸展的羽翼,圈足上饰有蜷曲的双腿。整个铜器造型简单明快,凶猛的老虎与安详的禽鸟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该类造型的觥仅此一件。
蟠龙纹青铜盘
西周,高12.3、口径32.4厘米。敞口、浅腹、折沿、高圈足。盘内饰浅浮雕蟠龙纹,龙首居中,龙身盘曲、饰方格菱纹。盘沿有三组鱼、龙、鸟纹饰。器外壁饰一周龙纹和三角形纹,圈足饰龙纹。应属吴越国的器物。
④ 各种青铜礼器的故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遣上千人到安徽彭城边的泗水,去打捞传说中沉在水底的9件大铜鼎。版据说这些权铜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于公元前2200年铸造的,在夏、商、周三朝代代相传。
中国古代成语中有“问鼎中原”一词,来源于《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的一段记载。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楚王率军征伐陆浑之戎,在东周的边界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任使者,慰劳楚王,但楚王却一个劲儿地询问那九件传国大鼎的重量。因为鼎在当时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后来就称那些企图觊觎政权、篡夺天下的人有“问鼎之心”。东周灭亡后,九鼎被秦始皇下令迁往秦国,途中落于泗水之中。秦始皇虽费千人之力,却并未找到九鼎。富有传奇色彩的夏鼎,始终没有重现人间,只在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留下了“泗水捞鼎”的故事。
⑤ 夏商西周时期历史故事有哪些
1、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依据出土的西周利簋的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西周利簋的铭文,澄清了武王伐纣具体日期,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2、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3、姜太公钓鱼
太公钓鱼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历史传说故事。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
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4、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称霸讲的是齐桓公在位期间,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展开对外活动,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5、假道灭虢
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它的灭亡必然会导致虞国灭亡。”虞国君主不听劝谏,答应晋军过境,结果晋国灭掉虢国立即灭虞。
⑥ 急:历史问题,会的进来帮个忙!
1、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2、簋(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3、爵 饮酒器,青铜爵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晚期。
4、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5、鎏金是用涂抹金汞齐的方法镀金的一种工艺,又称火镀金。鎏金主要用来装饰铜铁一类建筑构件和各式器皿。
6、耳杯,带握把之小杯,用于盛载热饮酒和其他特定饮品,亦可做咖啡杯。亦名“羽觞”,又称“羽杯”等。古代的一种饮器。可用来饮酒,也可盛羮。
7、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8、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用螺狮壳或贝壳镶嵌在漆器、硬木家具或雕镂器物的表面,做成各种有光泽的花纹和图形。也叫螺甸。
9、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在华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和云,柱顶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10、瓦当又称"瓦头",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
11、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也有的刻于石碑、石阙、门楣、棺椁等处。
12、画像砖起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
⑦ 夏商西周历史故事(5个)
比干剖心,商朝末年,商纣王昏乱,屠戮忠良百姓苦不堪言,西伯侯积阴德,百姓归之,三分天下有其二,因即将覆灭,比干不忍见国家灭亡,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强谏纣王,纣王大怒,杀比干,剖其心
⑧ 周礼有关的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讲周公制定周礼的故事。
周人的军队,在镐京和洛邑各有八个师和六个师,合计四万多人的常备军,这也是周王朝所有的国家常备军。依靠这样区区几万军队,对付分散盘踞在周控地区以外的上千个诸侯,当然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周公费尽心思,创出了一种保家卫国的绝技,那就是“周礼”!周礼规定了人们起坐卧行、吃饭上朝、哭丧穿衣以及等级尊卑的秩序。
按照《周礼》要求,不同等级的人,见到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要有十数种不同的磕头方式。不光磕头有分教,连走路说话都有章法:你在尊贵者或长辈面前经过时要“趋”(急走、小跑),而不能平稳地迈着方步过去。在登上堂的时候,从东边上的话先迈右脚,从西阶上的话先迈左脚,每登一级都要稍停一下,让两足都在同一阶之后再登。登堂以后,由于堂空间比较狭小,所以不必趋,而要“接武”,“武”指足迹,“接武”就是后一步要踩在前一步的足迹之半的地方。如果手里拿着贵重的礼玉,那无论在堂上或是在堂下庭院,都不必趋,因为怕跌倒摔坏了玉。
好,我们把整套行走的动作连贯一下,请大圣人孔子给我们示范:进入鲁国国君的宫院大门时,孔子作出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似的,到处躲躲闪闪。孔子经过的时候,不敢经过门的中央,走过门的时候,不踩门槛。孔子提起衣襟往堂上走的时候,十分恭敬谨慎,好像憋住气不敢放一样。走近鲁君座位的时候,面色矜持庄重,脚步加快,言语拘谨,好像底气不足一样。这种拘谨的状态直至拜见完毕(中间最难的是如何就座、如何磕头我们待会再说)。孔子走出宫室降下台阶,面色才开始放松。下完了台阶,孔子再快快地向前急走几步,犹如鸟儿展翅一般。但是,这也好不了多久,等到回到自己车上的时候,孔子便又摆出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了。这简直就是演电影或者跳芭蕾舞那么复杂。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尽量显得自己渺小,在尊长(国君)面前不是人。
试想,一个精通了这些繁文缛节的人,整天规规矩矩、必恭必敬的人,还会想着跟人打架和造反吗?礼仪这种东西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它可以通过约束行为模式而改变心性,最终维护大周朝所追求的等级秩序。
如果上千诸侯都习惯了周礼,就不敢对天子造次了。
《周礼》中无处不在体现天子、诸侯、大夫、臣民这些等级秩序。譬如坐席子——大周朝的人不是直接坐地上,屁股下面有席子——按照规定,天子坐的席子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之席两重。席的花纹也有差别,显示了等级差异,不可铺错了,即便是在家独处。孔子有个大贤学生,死前发现躺的席子花纹超过了他自己的身价级别,就嚷嚷着爬起来要换,换成低级的,结果没等抻完席子就把他折腾死了。席子在屋内的摆设位置也有尊卑的差别,离门的远近,是东是西,都蕴涵着等级秩序。臣子不能和君主同坐一席,当然,男人和女人也得分开(当些礼当然都是对贵族士大夫们来的,老百姓可以免了,所谓礼不下庶人。那庶人用什么呢,庶人用刑就行了。拿刑罚治他们。而刑又不上大夫。从某种意义上讲,“礼”就是给大夫用的刑)。
入席的时候,应该从席的后面上去,谁从前边迈上去谁是混蛋。坐下以后,必须跪姿,屁股压在后脚跟上,膝盖离席子前沿保留一尺间隙,以表示谦恭。若是在读书和进食的时候,则又不要保留间隙,尽量往席子前沿坐,以免看不清书或将食物落在席上,那就不乖了。
跪坐的时候,当然也不能穿着鞋。只有资格最高的人才可以把鞋脱在屋里,其他人必须脱在屋子外(就是堂下)。所以,如果看见户外有两双鞋,则知堂上必有三人正在交谈。你在那儿脱鞋的时候,注意不要践踏别人的鞋。
知道怎么脱鞋、跪坐之后,下面开始吃饭,也是满有讲究的。天子吃饭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则用三鼎。鼎中都盛放着不同的肉,吃时实行分餐制,还要搭配了调料,放入进餐者的在几案上的餐具里去。天子的案上,摆着的餐具至少有二十六个(吃不过来啦!),其它级别递减。米饭则放在青铜簋里,天子用八簋、诸侯用六簋、卿大夫用四簋、士二簋,也是落在地上的。上述差异表明,“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至于屋子里、院子里不同级别的人点几根蜡烛,走上台阶的时候,什么级别的人从东,什么人从西,谁给谁铺席子,谁给谁撤席子,都有详细要求,堪称繁文缛节。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也在于此。总之,礼仪对于天子、诸侯、人臣、士人的政治生活至关重要。通过演习运用这些礼仪,使得下级对上级的服从被固化在日常生活行动之中,以至于从骨子里都习惯了尊重君长,从而忘记造反了。
⑨ 西周有什么历史故事
1、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2、宠幸褒姒
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非常宠爱。后来,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褒姒生下儿子姬伯服后,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
最终周幽王竟然废黜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后来周幽王立她为王后,故称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因周幽王太过宠幸褒姒,认为祸患已经形成,谁也无法改变,西周必会灭亡。最终西周果然灭亡。
3、昭穆嬉游
昭穆嬉游的昭穆指的是周朝时期的两位君主,周昭王和周穆王二人。这二人喜欢游山玩水,到全国各地去游玩,传说周穆王曾经还到了昆仑山西王母国,受到西王母的隆重接待。由于这两人在位期间不理朝政,导致周朝国力衰落。
4、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国人起义、道路以目、厉王奔彘,是公元前841年(一说公元前842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这里的“国人”在此为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
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相当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
5、昭王南征
昭王南征,指的是周朝时期,周昭王对楚或荆发动的战争。见于文献记载,并得到青铜器铭文的验证。
西周早期,在江汉地区的虎方和荆楚始于周人分庭抗礼,公元前980年,(昭王十六年),周天子一怒之下,率领大军,涉黄河,渡汉水,跨过长江南征取得了一系列战果,打击了楚国的东进势头。
昭王十九年下半年,昭王再次南征伐楚,但由于轻敌等原因,周昭王在战争中溺死,周国核心武力“六师”也全军覆没。战后,周王室失去对汉江地区的控制,继位的周穆王吸取教训,将国防的重心转向南方。
⑩ 青铜盂与青铜簋区别
青铜盆、盂、敦是青铜器史上继簋之后相继出现的三类比较重要的粢回 盛器,它们在主流粢盛器由簋转变答为敦的历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簋 [guǐ]
古代器皿
更多义项
簋,读作“诡”(Guǐ),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盂的解释
[yú]
1. 〔~兰盆会〕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佛教徒为超度祖先亡灵所举行的仪式。
2. 一种盛液体的器皿:水~。痰~。漱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