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上李未央原型是谁
历史上的李未央是冯太后。
冯太后(442-490年),名不详,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生于长安。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祖母,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 (465年),北魏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了权臣乙浑,后依据北魏祖制归政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薨,时人称冯太后毒杀。冯太后二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尊为太皇太后;太和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四十九,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成文明皇后。
(1)历史人物李未央扩展阅读
南北朝期间,群雄逐鹿,烽烟四起,战事纷争不断。出身北凉王族的少女心儿,本是天真善良的无忧公主,过着万人宠爱、恣意随性的快乐日子。北魏大将军叱云南为自己的野心而陷害,欺君罔上擅自出兵,导致北凉上下一夜之间血流成河,天之骄女被迫流落异乡。
北魏尚书府遗弃在乡下的庶女李未央意外救了心儿,后又因掩护心儿被追兵杀害。心儿不得不以李未央之名,勇敢地活下去,一个人背负起两个女孩的命运与苦难。
回到尚书府,化名李未央的心儿不仅要与仇敌叱云氏一族斗智斗勇,还意外卷入与北魏皇子的情仇纠葛。苦难与坎坷没有将她打倒,反而赋予她无上的智慧与心胸,她历尽艰险磨难,终为父系一族正名,同时也收获了曲折感人的美好爱情。
㈡ 李未央的历史原型是谁呢
李未央是谁?她说电视剧《锦绣未央》中的女主人公。从影视剧剧情和历史记载对比来看,北魏冯太后、隋朝萧皇后、文成元皇后这三人倒是与之李未央颇为相像。
按照影视剧中李未央最终成为了一代贤后,那么这位被称为千古一后的冯太后很有可能就是李未央的历史原型人物之一。冯太后生于长安的长乐郡人,属北燕皇族的汉族人,是中国历史上颇为杰出的政治家,她本身官宦之女,因父亲获罪充公成奴,十四岁的时候称为北魏文成帝的妃子,在四百五十六年被立为皇后,后献文帝继位尊为皇太后,期间因献文帝杀害她的心腹,便将献文帝下药毒死,在献文帝死后临朝称制长达14年。她聪明果断擅长权术,以强硬手段驾驭群臣为其所用,一己之力极力推行汉化,在其临朝期间,汉化在北魏达到巅峰时期,更是推行农业制度,建立起了农业大国的雏形,其政策使后续朝代直至引用。
或许在历史上还有很多经历与影视剧中李未央相同的人,但李未央也仅仅只是剧中的人物,我们也只好以观看电视剧的态度去看待李未央,毕竟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个体,也不会有完全相同或者轨迹重叠的人,强硬的去给给她套上一个历史的原型人物或许有些许相似,但历史终究是历史,而影视剧是完全不能与历史相比较的。
㈢ 李未央的历史原型是谁
李未央的原型不是一个,而是三个的结合体。北魏(鲜卑人拓跋珪建立)文成回帝拓跋答濬的后宫女人中有李氏、沮渠氏、冯氏三个。李未央是李尚书之女,拓跋濬的李氏就是一个姓李的汉人官员之女;又李未央实际是北凉公主,北凉为匈奴政权(匈奴人沮渠蒙逊建立),那么李未央就应该是拓跋濬的沮渠氏;又李未央是亡国宗室女,受封皇后,还对北魏政坛产生不小影响,这正好和拓跋濬的冯皇后基本吻合,冯皇后是北燕(汉人冯跋建立)亡国宗室女,以太后和太皇太后身份辅佐过拓跋弘和拓跋宏两代帝王,并主导了北魏中期的汉化改革“太和改制”。因此我认为,李未央是汉人李氏、匈奴人沮渠氏和汉人冯氏的三人结合体。
㈣ 李未央历史原型是谁最后结局怎么样
早前,电视剧《锦绣未央》遭到了原著粉们的吐槽,电视剧改动太大完全看不到原着小说的影子啊!那么《锦绣未央》是根据哪部小说改编的?小说讲述了什么样的内容呢?
电视剧《锦绣未央》改编自秦简同名小说(又名《庶女有毒》),潇湘书院秦简所着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相府庶女李未央苦熬八年,终于一朝为后,凤临天下。
但不曾想到夫君拓跋真一直喜欢的却是长姐李长乐,于是废她皇后之位,杀了她的亲生儿子,将她双腿斩断,打入冷宫整整十二年,受尽无边的折磨。最后被赐毒酒,然却涅盘重生,报复了所有的仇敌,最终与元烈(李敏德)在一起的故事。
那么《锦绣未央》跟原着小说的差别大吗?电视剧小说差异盘点!小说中的男主元烈在电视剧中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喜欢未央的堂弟角色。
小说女主本身就是李未央重生,电视剧改为代替李未央报仇的冯心儿。从男女主的设定可以看出来从历史背景到人物设定基本都修改了。
电视剧《锦绣未央》和小说《锦绣未央》对比!
1、类型
锦绣未央原着小说是本重生复仇文,而改编后的电视剧成了古装爱情剧。
2、朝代、前世
由于锦绣未央是重生文,朝代是虚构的,审核的时候不好过,所以电视剧改编成了朝代为北魏,而女主也不再是重生,而是成了被皇帝满门抄斩下的遗孤,她替代李未央的身份,决心复仇。
3、归处
李未央曾经说过"绝不入宫,誓不为后",而电视剧简介竟然是成为了一代贤后,先是替皇帝选秀后又帮元烈纳妃,然后未央的大度尽显,因而皇帝更疼她。
4、女主
原着中的女主心狠手辣,不论对敌人还是对自己都丝毫不留后路,擅长计谋,前世后世加起来算计了几十年,前世受尽背叛欺辱被喂毒而死。
重生后,发誓不再动情,绝不容忍男人左拥右抱,更曾发誓"绝不入宫,誓不为后"。单看如今爆出的预告片,女主入宫,容忍皇帝左拥右抱,屡次被害,明显与女主本身性格多有差异。
5、男主
锦绣未央小说中的男主是:原着中的男主元烈可谓是古代好男人的典范了,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容貌一绝,武功高深,一生只娶一妻,只深爱一人。知道未央厌恶皇室的权谋,放弃皇位。
为了保护未央,把保护自己的暗卫调给未央,爱成为郭嘉的未央而爱屋及乌,保护郭家满门,哪怕与那皇位上的父亲反目,也不松开未央的手,知道未央复仇,不去反对,不愿离开,而是成为她的支柱,让她依靠,从不对未央隐瞒任何事。
而在电视剧中,男主不再是元烈,而是皇子拓跋浚,不仅出生即为皇子,更是再后来当上皇帝,登上地位。
6、结局:
《锦绣未央》小说结局是:李未央是相府庶女三小姐,因生于二月被视为不祥之女被送到乡下抚养,后代替长姐李长乐嫁给三皇子拓跋真,一心扶持丈夫登基。
苦熬八年终于一朝为后,却被姐姐设计陷害,被自己相公砍断双腿最后死掉重生。而元烈又名李敏德小时候被大夫人害死却被李未央救起,元烈深爱着李未央。
之后揭秘身世为裴后之弟裴渊与栖霞公主的儿子,宫殿着火,李未央和元烈在暗道里时李未央正式同意与元烈在一起。最后李未央和元烈在一起并且结了婚,婚后生了一双儿女。
《锦绣未央》电视剧结局:化名李未央的心儿不仅要与仇敌蒋氏一族斗智斗勇,还意外卷入与北魏皇子的情仇纠葛。苦难与坎坷没有将她打倒,反而赋予她无上的智慧与心胸,她历尽艰险磨难,终为父系一族正名,同时也收获了曲折感人的美好爱情。
所以说电视剧只是披着小说外衣,关于千古一后冯太后的故事。可以说男主深情,女主狠辣多谋的人设全部崩塌,如果只是一部复仇爱情剧还有可圈可点的,可是把大IP改的面目全非就是找虐,可以预见一大波原着党即将开炮。
如果你是看过原作的粉,当看到改编电视剧成了这个样子一定会一脸懵B吧。在原着小说里,女主重生后复仇,带有玄幻色彩,所以改编后的女主是北燕王国公主冯心儿,也就是历史上的冯太后。
说好的庶女竟然变成了公主,最后还成了妃子!而真正的小说女主李未央却变成了炮灰,一开始就挂掉了。不过既然有黑化的糖糖看,还是十分令人期待的。
㈤ 锦绣未央》李未央历史原型是谁
原型为北燕公主冯太后,沮渠牧犍之女、文成帝夫人沮渠氏。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长乐冯氏。冯氏是冯朗之女,生于长安。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 (465年),北魏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了权臣乙浑,后依据北魏祖制归政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称冯太后毒杀。冯太后二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尊为太皇太后。
孝文帝太和十四年九月癸丑(490年10月17日),冯太皇太后去世,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明太皇太后,或是加上文成帝的谥号—“文成”二字,称文成文明皇后,以和另一位谥号同样是文明皇后的晋文帝皇后王元姬有所区别。
(5)历史人物李未央扩展阅读
冯太后临朝听政时,孝文帝“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冯太后利用朝臣的支持,大胆翦除了外戚李氏集团,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她亦办实事。
临朝后大兴土木,建设平城。发州郡5万人治灵丘道。同时罢山泽之禁,弛关津之禁,凡州镇有水田处即灌溉。督课农桑。简轻徭役,务尽地利,使农民布于田垄,桑妇勤于纺绩。她整顿政风,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北方经济的发展。
冯太后生前曾与孝文帝同游方山,对大臣们说:“从前舜死后葬于苍梧,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英后来并未和他合葬,难道后妃一定要与夫君合葬于山陵之中才可贵吗?我百年以后,就让我的灵魂安息在这里吧。”
这是何等的气魄与胆量。武则天敢于称帝却不敢自立陵墓,以至于一个坟墓埋葬了两个皇帝。冯太后自己立陵,尽显了改革家的胆识。
㈥ 李未央历史上有这个人吗历史原型结局后代是谁史书介绍
国亡父丧
冯氏是长乐信都人,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
冯氏的母亲王氏,乐浪郡(今朝鲜平壤)人,是冯朗在北燕时所娶。因多年动荡不安,直到随夫任官长安后,生活才暂时得以安定下来,王夫人给冯朗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冯熙,即冯太后的同胞兄长。到了公元442年(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王氏夫人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冯后。冯氏出生之时,距祖上建立的北燕灭亡已有六七年的光景。魏太武帝拓跋焘也已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与南朝形成了对峙之势。
冯氏出生后不久,哥哥冯熙就因叔叔冯邈战入蠕蠕(柔然,居于阴山一带的少数民族),被人带着逃到氐、羌中生活,多年以后才找回。接着,冯家突然遭遇了飞来横祸:不知是朝廷对冯后那位曾为北燕王子的父亲心存疑虑,还是冯朗果真有什么不轨之举,总之,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太武帝下令诛杀了。按照惯例,冯氏因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没入宫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冯氏在宫中得到了姑母冯昭仪的多方照应。
13岁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选中冯氏做了贵人。这一年,冯氏只有11岁。
㈦ 历史上有李未央吗
李未央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就是北魏的冯太后,历史上的拓跋浚就是是北魏文成皇帝拓跋濬,他的父亲是太武帝的长子,被立为太子,但二十四岁就死了,因拓跋濬年少时聪明敏达,深受祖父太武帝拓跋焘的喜爱,常跟随在太武帝左右,被称为“世嫡皇孙”。
这些跟《锦绣未央》里都对应的上,拓跋浚也是深受他皇爷爷太武帝的宠爱,父亲也是太子,死后自己做了皇帝。就是拓跋濬的皇后,历史上著名的冯太后。李未央本性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一夜之间遭逢变故国破家亡。
这让天资聪颖的她内心被仇恨充满,也因此变得更为坚毅不屈,更为谨慎细致。慢慢的她意识到,朝代的更替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个人的恩怨情仇在百姓福祉之下变得微不足道,最后她放下心中的仇恨,辅助拓跋浚登上帝位,成为一代贤后。
(7)历史人物李未央扩展阅读
李未央人物判词:
凝冷决 作者:静马踏渚砂
前生繁华虚无两头空,后世荣耀薄力四方攻。悔恨当初不辨情景迷乱眼,顿悟现道毒法制手为报仇。
人物评价:
未央是个复杂的角色,既冷情又柔情。冰冷狠厉是对敌时的武器,面对真心待己的人时,又不禁露出丝丝温柔。未央唱着一出精彩的《佳人曲》,令人着迷,欲罢不能。——2001年3月浅绿评
未央在感情上是个绝对的强者,不甘处于弱势。她要的是二人在感情上的平等,追求的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她对爱情的忠贞很让人敬佩。——2012年10月天下归元评
人物外貌:
虽不算风华绝代,却带着一种别致的魅力,倾国倾城。她清婉,最过迷人的是她那双古井般的眼睛。幽幽淡淡。肤若凝脂,眉目如画,肤白柔嫩,青丝如墨,眉如黛。
她的脸孔正年轻,带着一种明露春晖般的干净,纯净无暇的不染丝毫沧桑,然而那一双古井般深邃的黑瞳却由浅转浓,表情难分悲喜她身上穿着藕荷色的袄裙,淡雅的颜色与玉颜一映,越发显的下巴尖尖,唇红齿白,那双长睫毛下的双眸如同古井中的水,潋滟出清冷的光芒。
㈧ 历史上《锦绣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谁
《锦绣未央》改编自小说《庶女有毒》,原著采用架空结构,但实际上,剧中人物却多数有原型可寻,比如罗晋饰演的拓跋浚,疑似北魏的第五位皇帝拓跋濬,濬音意均同浚,谥号文成皇帝;拓跋余和拓跋翰也疑似真实存在,两人也如同电视剧中所述,确实是拓跋浚父亲的兄弟。
据《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记载,文成皇帝有两位皇后,一位是李皇后,一位是冯皇后,李皇后因为生下皇子所以被赐死,这是当时少数民族的风俗,防止母亲摄政重用娘家人;另一位冯皇后,将李皇后所生的皇子养大,并辅佐其成为皇帝。
冯皇后原是北燕的皇族,北燕灭亡后,便进入了拓跋焘的后宫充为奴婢,之后被文成皇帝拓跋濬选为贵人,后成为皇后。拓跋濬去世后,冯皇后作为献文帝的嫡母,成为冯太后垂帘听政、主持朝政。之后献文帝退位,孝文帝即位,作为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辅佐孝文帝在北魏的中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孝文帝影响深远。由此看来,冯太后疑似李未央的原型。
冯太后曾为亡夫跳火海
历史上的冯太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剧中,拓跋浚和李未央的感情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呢?
据《魏书》记载,她出生后不久,被人带着逃到氐、羌中生活,多年以后才被找回。接着,冯家突然遭遇了飞来横祸,曾为北燕王子的父亲因为一桩大案牵连被太武帝下令诛杀。
进宫被文成帝选中后,她凭借自己的冰雪聪明和美貌赢得了文成帝的喜爱,之后一跃成为皇后。
文成帝不拘民族成分,重用汉族出身的高允,让冯皇后感到十分钦佩,此外,文成帝的为人和施政作风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感情与日俱增。
除此之外,冯太后对文成帝的乳母常氏非常孝顺,对文成帝的儿子拓跋弘的哺养极尽一位慈母之责,此举,让宫廷上下对她交口称赞。
直到公元465年,26岁的文成帝去世,冯皇后痛不欲生,她一连数日泪洗面。过世三日后,按照北魏的旧俗制度,焚烧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
冯皇后竟然悲痛欲绝,直接扑向火海,群臣被此举惊呆,反应过来后,速将冯皇后从火海中拉出来,所幸并无大碍。
冯皇后醒来后,如梦初醒,她决定重新振作,将重心放在辅佐儿孙振兴国家上面。
曾垂帘听政也曾逼帝退位
文成帝去世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冯皇后成为冯太后,随后,冯太后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没多久,拓跋弘得子,也就是之后的孝文帝,冯太后决定暂停临朝,由14岁的拓跋弘亲政,自己则专心教育孙子。
文成帝死后,冯太后开始注意那些美貌男子,并选来作伴,而且在朝中委以重任。拓跋弘亲政后,贬斥了不少冯太后宠臣男侍,而且又重用了一些冯太后不喜欢的人,一开始冯太后并没说什么,后来忍无可忍,于是,她利用自己的声威与势力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最终在冯太后的强大压力下,只得禅位给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那一年,他只有18岁。
此时,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也就再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
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她还特别扶植一些贤能之士做亲信,组成一个效忠她的领导核心。
在这个领导集团中,有拓跋氏的贵族,也有汉族名士,有朝廷大臣,也有内廷宦官。而其中的汉族名士,不少又是她的宠幸之臣。
博才中学历史教师吴丹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女性执政者,比如武则天,比如芈月、孝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主要的依据是她是否对历史的进程具有推动作用,至于个人性格方面的瑕疵,毕竟人无完人,不过只要不影响大格局,就不会被过度评价。
辅佐子孙强国比肩孝庄
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次年十月,冯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从而开始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重大变革。
公元486年,冯太后又主持对宗主督护制进行改革,实施了“三长制”。冯太后在进行全面改革的实践中,并没有把孝文帝排斥在外,相反,她倒是尽可能让他参与,以便使孝文帝得到锻炼。正是由于冯太后的悉心培养,孝文帝才真正成熟起来。
吴丹说,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其实也有冯太后的影子。虽然正面描述的是孝文帝,但对于五岁登基的孝文帝而言,其实很多治国措施都是出自冯太后,她对孝文帝是精心培育,而不是将其作为傀儡。
历史课本中,孝文帝执政恰逢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分裂时代各少数民族向北方中原迁徙,如此奠定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础。这种融合体现在服装上、语言上,如今,鲜卑族语言应该已经失传。但是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的。据史料记载,由于冯太后的亲自教育与监督,孝文帝手不释卷,刻苦读书,不仅对儒家经典的精奥谙熟于心,而且史传百家,也无不涉猎,成了一位颇有才学的皇帝。
此外,冯太后十分节俭,而且对无心争权之人十分宽厚,让孝文帝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厨师不小心将一只蝘蜓混入冯太后的粥里面,冯太后发现了并没有生气,而是一笑了之。之后,孝文帝亲政后,一次是厨师不小心用热汤烫了孝文帝的手;另一次也是汤饭里面混有飞虫之类的东西,孝文帝非但没有发火,而是像冯太后一样一笑了之。
㈨ 历史上真有李未央这个人吗
历史上没有李未央这个人,李未央的原型是文成文明冯太后。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冯太后原是北燕皇族冯朗之女,本名不详,生于长安。北燕灭亡后,被收入北魏宫中为奴。后来成为文成帝的贵人,四年后,为皇后。文成帝驾崩,献文帝即位。
但是当时的时局动荡,权臣作乱。已经升为皇太后的冯太后,就出手诛杀权臣,夺回朝政并且返还给献文帝。但是后来,献文帝暴毙,时人称冯太后毒杀。因为,冯太后在之后执掌朝政长达14年之久。
孝文帝太和十四年九月癸丑(490年10月17日),冯太皇太后去世,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明太皇太后,或是加上文成帝的谥号—“文成”二字,称文成文明皇后。
(9)历史人物李未央扩展阅读:
冯太后为政举措
官员俸禄
自从拓跋珪开国,北魏政权各级官吏皆无俸禄,平日都要依赖贪污、掠夺和皇帝随意性的班赏来获取财富。这在北魏初建之时,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采取这种方式是不足为奇的。
但是,当北魏政权逐渐在中原地区确立统治地位,这种以掠夺为主的财富分配方式日益给北魏政治带来严重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战事的减少,战时掠夺的机会有限,各级官吏为了满足私欲,便毫无顾忌地盘剥、搜刮民脂民膏,从而导致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治统治的危机。
太和八年(484年)六月,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规定在原来的户调之外,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发放百官俸禄的来源。内外百官,皆以品秩高下确定其俸禄的等次。俸禄确定之后,再贪赃满一匹者,处死。
为了切实贯彻俸禄制,冯太后还派使者分巡各地,纠举食禄之外犯赃者。太和八年九月间,孝文帝的舅舅,时任秦益二州刺史的李洪之,因贪暴无度,被令在家自裁,地方官员坐赃处死者四十余人。经此整饬,北魏吏治大有改观,贪赃受贿者也大有收敛。班禄的实施,为冯太后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均田制度
次年十月,冯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从而开始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重大变革。“均田令”是指国家对无主荒田以政府的名义定时、按人口分授给农民。
这一制度,使北魏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迅速向先进的封建化的经济结构过渡,同时为经济结构的灵活运转补充了新鲜血液。均田令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北魏统治者开始转向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式。
这一制度历经北齐、北周,到隋唐约三百年,不仅使北魏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奠定了后来隋唐社会的经济基础。冯太后主持推行的均田制,既对北魏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三长制度
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又主持对地方基层组织——宗主督护制进行改革,实施了“三长制”。自西晋灭亡后,居于北方的豪强世家多聚族而居,设坞壁自保,自给自足。北魏建立后,任命坞主(豪强地主)为宗主,代行地方行政权力。这就是所谓的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即按照汉族的什伍里甲组织的形式,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层机构,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由本乡能办事且守法又有德望者充任,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任三长者,可优复免除一至二人的官役。
在冯太后的大力支持下,李冲的建议得以付诸实施。这样,北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地方基层组织,既便利清查荫附户口,又确定了课征赋税的统一准则,防止那些企图逃避赋役者再钻空子,从而削弱了地方豪强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国力,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冯太后采取的这些重大改革措施,对于促进北魏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过渡,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为了使鲜卑族逐渐适应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礼仪制度,冯太后大兴教育,尊崇儒法,禁断卜筮、谶纬之学,从而开始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这一点,又为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措施打下了基础,清除了障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冯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