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题目:谈谈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及原因
喜欢谁不好,偏偏喜欢刘备,这个人物比较难写,喜欢的话,只有结合<三国志>和<后汉书>来写了.
B. 介绍一位你喜欢的历史人物,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2、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
3、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C. 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什么说说理由。
近代的算来吗?算的话源毛主席没话说了。
毛主席一生打了很多仗,输输赢赢都不少。但是,打输之后必然有一次大胜,而且必然有极重要战略意义,这种能力简直是惊人的。我们站在后世角度分析,当年的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关门打狗,这些战术简直合适得令人惊叹。超一流军事家不解释。
再往中国近代发展上看,没有毛主席,中国都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没准现在就是一个分裂的资本联合国,每天被美国搞分裂。总有年纪不大的学生理解不了大人为什么推崇毛主席,甚至还不屑地叫“老毛”,我真的觉得无知至极。单从中国建国,能决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毛主席就理应排列中国伟人之首。无与伦比的政治家。
还有毛主席写的诗词,写的书,“毛体”字,我没资格说三道四,着实写的好。顶尖文学家。
虽然现在不允许搞个人崇拜,但是毛主席这个人确实值得这样做。虽然他有过文革这样的错误,但是从大局上来评价毛主席,只能用一个词:伟大。
D. 你最喜欢的历史物故事是什么说说理由
孙悟空孙悟空,因为他能打白骨精对师傅也是忠心耿耿。
E. 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是什么说说理由。
近代的算吗?算的话毛主席没话说了。
毛主席一生打了很多仗,输输赢赢都不少。但是,打输回之后必答然有一次大胜,而且必然有极重要战略意义,这种能力简直是惊人的。我们站在后世角度分析,当年的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关门打狗,这些战术简直合适得令人惊叹。超一流军事家不解释。
再往中国近代发展上看,没有毛主席,中国都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没准现在就是一个分裂的资本联合国,每天被美国搞分裂。总有年纪不大的学生理解不了大人为什么推崇毛主席,甚至还不屑地叫“老毛”,我真的觉得无知至极。单从中国建国,能决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毛主席就理应排列中国伟人之首。无与伦比的政治家。
还有毛主席写的诗词,写的书,“毛体”字,我没资格说三道四,着实写的好。顶尖文学家。
虽然现在不允许搞个人崇拜,但是毛主席这个人确实值得这样做。虽然他有过文革这样的错误,但是从大局上来评价毛主席,只能用一个词:伟大。
F. 你最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为什么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理由其实很简单,他有聪明的才智和非凡的远见。三国时期,战乱纷飞,但是往往在这种乱世才会出现各种人才,也就是俗话说的“乱世出英雄”。像曹操这样的这次枭雄,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同样拥有不凡的才能并且做事果断善于心计。但就是因为曹操这样的性格让他待人多疑而且心狠手辣,比如曹操曾经说过一句话“吾好梦中杀人”,为了圆这句谎言竟将一位无辜的侍寝杀死。所以因为他的性格,我不太喜欢曹操。
在三国后期,蜀国可以说只能靠诸葛亮支撑,他一死,蜀国也加快了灭亡的步伐。由此可见诸葛亮对于蜀国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的治国和军事才能。不仅如此,在三顾茅庐时,他和刘备的对话也同样展现了他的卓越的见识。初中时我们就学过《隆中对》,其中虽然诸葛亮隐居山野之间,但他依然关心天下大事,并且在一场对话中就将天下的形势和战略要点说的明白,可见他的才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留下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空城计中,他在墙头面对司马懿的大军依然面不改色悠然弹琴;舌战群儒中,他不乱阵脚……还有很多,无一不展现他非凡的胆识和才能。虽然在借东风和草船借箭等事上现在有些争议,但仅仅其他事就能证明他了。
不仅在才能上他值得人们称赞,忠心方面他同样令人敬佩。刘备在世时,他尽心辅佐,刘备去世后更是将自己全部身心都投入蜀国的发展中,就连出征时还留下至今依然让人感动的《出师表》。这样的人难道不令人喜欢吗?
G. 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有没有什么故事
幼时对岳飞自迷恋喜爱,远远超过其它英雄,为岳飞精忠报国感慨,为岳飞的死而悲伤。为关二爷的忠义感染,以致带进生活,闹出笑话。后逐渐明白,那是你死我活,复杂的政治斗争,而不是童年那幼稚的局限思维。
H. 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就一个 详细说明喜欢理由~
曹操,孟德兄。因为他机智多变,雄才大略。运兵如神,挟天子令诸候,做事当机内立断。对待敌人如亲人容。知错改错不认错。是备受争议的人物。有的说是奸雄,英雄,枭雄。哪是人类思想问题。历朝历代兴衰是必然的。昨日你们看错我曹操,今日又看错了,或许明日还会看错。我就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I. 你最喜欢的历史故事是什么最喜欢的故事中哪个人物他的身上有什么物质最吸引你
我挺喜欢花木兰的故事,我喜欢花木兰故事里的花木兰,他是一位巾帼英雄他身上的英雄气概令我折服。
J. 请各位说说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并说出你喜欢他们的原因!!!
姜维
怎么评价他呢?这个先不说,我曾经一度非常不理解。姜维,不明白他到底想做什么,为什么那么执着,是什么东西让他一直都不放弃?他为什么拼命要把自己搞的很累,他到底在想什么?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南)人。少孤,好郑氏学,才兼于人。姜维从小都是孤儿,喜欢郑玄的经学,那么从这点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原因。郑玄推崇儒术,特别尊重礼教,郑玄的学说最伟大的地方,是收集和整理了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他教导士人要出世,守善道,忧民敬业,学而有成就应该为天下苍生做贡献,不能贪图富贵,要施展抱负济天下之民。
姜维一生的事情主要的大概有这么几个:
1 降蜀 当时诸葛第一次北伐,西凉诸地纷纷相应,魏国臣子不断有人投降,当时姜维在天水任中郎将,也就是负责军事的偏将军。太守马遵疑心自己属下也有人要叛乱,随即连夜奔赴上邽姜维[听说后,也急忙赶至上邽,但当时魏国人人自危,没人相信他的话,不给他开门,随后姜维又跑去冀县,遭受同样的待遇,最后没办法姜维只得去投降诸葛。
姜维投蜀,本是一件平常事,他当时未必就认为蜀比魏更正统,因为他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在他遭受了被同僚怀疑,被自己的同僚放弃之后,一个正常人,难免有怨恨之心和悲愤之意。姜维的父亲本就是魏臣,在防守天水时,被做乱的胡人杀死,所以姜维在一开始是打算接替父业,尽忠报国的。但是天意弄人,偏偏遇到一个糊涂而又疑心重的上司,坐视姜维生死于不顾。被人无情抛弃之后姜维在他27岁的时候就品尝了人生的艰辛。我想他在一开始时的投降很简单,只是因为被人抛弃后的怨恨和绝望。所以他从这个时候起,就很痛恨魏国,不再打算为魏国效力,我前面说了,姜维非常重视人的礼教和制度。他性格中有固执的一面,一旦他认为魏是不好的,他的观念很难再扭转了。
姜维投降后,诸葛对他非常喜爱,很快就封他为侯,对一个没有多少战功的降将(姜维只是个偏将军),这种待遇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姜维官衔也提成了将军(奉义将军)。诸葛曾写信给张裔、蒋琬夸赞“姜维才干过人,比马良等人还要好,而且心存汉室,是凉州上士。”我觉得姜维才干放置一边,说姜维心存汉室还不如说诸葛看出来了,姜维经此一变,深恨魏国的背信弃义,是铁了心的魏黑。而姜维也的确有才干,诸葛开始了悉心的培养。不久后,诸葛就命姜维回成都面圣,很快就被封为了中监军、征西大将军。
2 北伐 姜维历年来对魏作战,大大小小一共有11次,远远高于诸葛的5次,我一开始以为,姜维为了博取功名,而急于取得军功,后来发现不对。姜维第一次北伐是在蒋婉的命令下,以小部队骚扰的形式,这次是受军名出发,不存在主动一说。而第2次北伐之前,姜维[已经是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和费纬分掌朝政了,还急于立什么功?已经是极品了。所以说姜维北伐的原因不是急于立功。
姜维的军事才能在诸葛手下的时候就有所体现,诸葛死后,安排他与杨仪负责撤退,诸葛死后,蜀第一次对魏用兵,也是由姜维率领,所以实际上,他已经是当时蜀国最会带兵的将军了。而后,汶山郡(就是廖立被流放的地方)的胡人两次做乱,姜维都很快平定,也展现了他的部分军事才能。所以他不会着急表现自己的军事才干。
我认为,姜维急于北伐,原因有两点:一是他深恨魏国的无道,自己尽忠国家却被无情抛弃;二是他受蜀国大恩,以他一无名降将的身份,却被诸葛破格提拔,接连提升官职,他无以为报。以他自小学习郑玄经学的经历来看,他肯定觉得自己深受国恩,却未力寸功,心下不安。所以他北伐是急于报恩,而不是急于展示军事才能。他应该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多了,但做的太少了,因为他学的儒术是非常重视礼教的,借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他“深受国恩却存功未立。”他是豁出命来要报效国家。
那么怎么来报答国家呢,当然是打败蜀国的敌人。所以不难理解,姜维去做凉州刺史,在劣势兵力的情况下,不顾风险,屡次出兵伐魏,他早都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他估计老早都在想,最好的结局就是马革裹尸,把这条命奉献给国家。
综观姜维历次北伐,周期短,兵力劣势,屡次无功却毫不气沬,很明显表现出姜维的报国决心。
3 身死 姜维投降后还要甘冒风险,劝钟会谋反,最后事败全家皆死。本是个很多人猜测的话题,但这个我前面已经说很多了,原因已经找到了,就是姜维本来就觉得自己欠国家太多,所以他是甘心这样做的。
4 一些争议话题:
首先是陈寿的评价:“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孙盛的评价就不说了,裴松之已经批驳过了,说不通,我也不再解释了。陈寿这样评价姜维,有他的客观原因,我个人,这样评价对于姜维并不合适。
一是,蜀国兵败,首先责任是黄皓等弄权,致使朝政败乱,纲纪无常,大批亮知之士不得重用,以使蜀国人心涣散。早在钟会出兵前,姜维就写信给后主,劝告要注意汉中防务,魏有伐蜀迹象。但这封信结果被黄皓私自隐瞒了,大家都不知道。姜维当时在屯田避祸,他除了上书劝告,他还能做什么?难道私自跑去汉中布置防务?
二是,姜维历次伐魏,前5次因为受到费纬制约,规模小就不说了,后6次规模比较大,其中2次失败,2次平手,2次胜利。说起来也是个平手,也许有人说,蜀跟魏耗不起,这样消耗国力,蜀早晚要被灭。我想问一句,难道姜维不北伐,蜀就可以守住了吗?后期钟会伐蜀,明显不是因为兵力不济,而是因为人心涣散,国无大将之才,才被邓艾击破。邓艾一支奇袭的部队,能有多少兵力?蜀和魏本身差距就大,你发展人家也在发展,你修养生息10年,人家也是10年,基础本就比你大的多,你歇好了,人家歇的更好。你差距只有越来越大,批评北伐的国策本就是个没事找事型的。打仗不是不对,当时蜀若想存续下去,就应该持续不断的制造麻烦,从中寻觅良机,四平八稳的发展,蜀那有一点可以胜利的希望?
再说了,姜维[屡次北伐,战争的地点都是魏国的土地,魏国其实每次更吃亏,打仗死人不说,还影响当地经济、政治。还老被蜀国抢人口,诸葛干过几次,姜维也干过,建兴17年,姜维大败魏军后,把河间、狄道、临洮三县民南迁,其实蜀的角色有点象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时的骚扰你,抢你的人口、粮食和财产。这种做法没什么不对的。
三最重要的原因是陈寿这么说姜维是有客观原因的,陈寿本是蜀人,蜀败后不得不举家迁往中原,作为陈寿肯定是有一肚子的牢骚,那么蜀灭亡就一定要有来承担罪名。另外,陈寿自己也清楚,最主要的责任不是姜维[/url],是后主和黄皓,但是姜维[犯了大忌,干了一件大坏事,致使陈寿不得不骂他。这件事就是姜维投降后与钟会谋反,做了谋反的事情,你还夸他英明神武,过人才能,这不是跟自己脑袋过不去吗?所以陈寿批驳姜维是迫不得已。陈寿是蜀人,姜维在诸葛死后,蜀国最困难的时候,激励了蜀人的士气,重新给予蜀人希望,陈寿不可能不清楚这些。所以陈寿在传里,先是假借郤正之口,表扬姜维一大通,最后在总结时,再说下这么一些话,陈寿这种写法,本身就是矛盾。所以我个人认为,陈寿不得不这么写,自己本人由于形势格禁,只能批判姜维,但对姜维不公平,所以他再借用郤正的话来概括姜维一生,这才是他对姜维的真实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