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活动:(1)加抄强封建君主袭专制;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康乾盛世。
(2)领导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远征爱尔兰、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建立海上霸权;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3)领导北美独立战争,赢得美国独立;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创建美国民主制度;致力于美国经济发展;开创美国外交“孤立主义”传统。
差异:中国仍旧继续着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欧美则通过革命或战争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看法:“余辉”表明封建统治盛世中潜伏着危机。而“黎明”说明资本主义正在上升发展之中。
❷ 客观评价康熙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内位皇帝。首先,无容论是平定三藩的战争,还是平定噶尔丹,或者是收复台湾的战争,康熙都是以一国之力对付一个地方力量,虽然胜利也来之不易,但并没有改变宏观的历史格局;而在雅克萨战役中击败的也只是沙俄一个具有冒险性质的团体,远不是沙俄的主力。其次,康熙的国内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但他的政策缺乏创新,基本上都是沿用前人的做法,“康熙之治”的出现,也与他所处的王朝第二代帝王的有利位置有关,具有战后恢复性发展的性质。而且,康熙本人热爱数学、自然科学、西方技术,却没有将之向全国推广的热情,使中国丧失了一个大规模接受西方文明的良机。
总的来说,康熙是一个有成就的帝王,但并非一个改变了历史发展大势的人物。他对历史的实际影响可能略逊色于他的名气。
❸ 历史上真正的康熙是什么样的人
如想全面了解,建议你看看《康熙自画像》这本书,美国历史学家所写,相对客观,即不给他歌功颂德,又不胡乱抹黑。
这里提一点,就是他对这个国家的意义。
康熙最主要的贡献,在于解决北方边患。当时北方两大对手:俄国、准噶尔蒙古。康熙将俄国挡在外兴安岭以北,并将准噶尔击退,赶到天山一带,使中国控制喀尔喀蒙古(外蒙古)。有人说他签的《尼布楚条约》是卖国,这太过苛刻了。那里本是蒙古人地盘,不是满族人活动区域,更是连汉人的鸟毛都没有,当地人也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俄国人在拼命争,清朝也再争,最后两家瓜分。俄国控制了雅库特蒙古,清朝保住整个黑龙江流域。楼上说他丢领土,你咋就没看到他争来多少呢?
对付准噶尔,是他另一大贡献,因为一方面借此机会控制外蒙古各部,第一次也是最彻底的一次使蒙古各部臣服,从此蒙古人再也没有南下入寇。
康熙没活到准噶尔灭亡那一天,但是他把击垮准噶尔作为基本国策,交给他的儿孙去完成。因为自从跟俄国人打过交道后,康熙就认识到俄国人的危害性,说百年之后,其必为中国之祸。因此尽最大努力防范俄国。在当时,俄国在中亚已经开始扩张,下一个对手就是准噶尔,如果不能抢在俄国人动手前,先吞并准噶尔,将国防第一线推进到中亚,那么以俄国人的手段,准噶尔迟早会被其吞并,到时候俄国的哥萨克骑兵就会出现在陕甘一带,那对中国的安全将是一个巨大威胁。经过雍正、乾隆的努力,准噶尔最终被清朝吞并,中国的疆域也推进至中亚,今天我们的地图上也才出现“新疆”。
❹ 名人对康熙的评价 要原话 不要太长 最好是古人 文化典籍里的原话评价也行
毛泽东评价康熙(即毛泽东谈康熙的“三大贡献”)
维护统一和主权
毛主席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坚持统一战线政策
毛主席说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满族进关时兵力只有五万多,加上家属也不过二十万,以这样少的人口去统治那么一个大国,占领那么大领土,管理那么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康熙皇帝便发明了一个统一战线,先团结蒙古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后来又团结了汉族的上层人士,他还全面学习和继承了当时比满文化要先进得多的汉文化。毛主席说康熙皇帝第三个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有奖罚分明的用人制度,即使贵为皇子,打了败仗也不能进得胜门,而要在城外听候处置。
重视科技学无止境
毛主席还特别夸奖康熙皇帝的学习精神。康熙除了会几种民族语言之外,还会好几种外语,包括希腊文,他还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毛主席还说,康熙皇帝是最早懂得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知识学习的开明君主,他喜欢研究自然科学,对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学、解剖学、农艺学和工程技术有浓厚兴趣,还亲自主持编辑科技书籍。
康熙朝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科技、外交对近代中国发展的负面影响
康熙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1-1722年在位),现行历史教材及有关传记、评论乃至文学作品几乎交口称誉,直将他等同于唐太宗、汉文帝。然而,从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后人在总结时大都将其归咎于嘉庆、道光两朝。可是,落后要有个过程,只从嘉庆、道光两朝很难找到滑坡的真正原因。通过对照近三四百年中外历史,笔者发现,误区就出在后世对康熙的评价太高,忽略了康熙时代的世界大背景,孤立与静止地看待当时的中国,无意中沿袭了旧史家对康熙的颂扬。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一、关于康熙所处的时代
康熙即位前夕(即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紧要关头,都在经受战争与变革的动荡。以尼德兰为榜样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于敲响了封建社会的丧钟,世界历史从此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很快到达中国的近邻:西班牙已占领菲律宾;荷兰已控制印度尼西亚,前锋抵达日本西南各藩;英、法、葡已在印度和中印半岛建立许多殖民据点;葡、荷分据着我国澳门和台湾;俄国势力已伸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这种形势对当时的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如果能够利用西人东渐(缩短了空间距离)便于接近与了解之机,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大胆进行社会变革,就会在东西方差距还不太大、西人争夺重点尚未集中于中国的情况下,率先在东方建成资本主义强国。否则,就难免成为第二个菲律宾或印度尼西亚。外部形势促使中国变革自强。而在国内,封建社会受到明末大混乱的冲击也已经摇摇欲坠,从而为变革铺平了道路。
首先,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期已经产生,到康熙初,正逐渐滋长。表现在:工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生产规模扩大,一个工场雇用数百人已是常事;包买商的作用已遍及全国各地,大商业资本集团纷纷出现,如盐商、粮商、布商、山西票号商、广东出口商,资本动辄数百万两;非农业人口的增加使城市经济更趋繁荣;在农村,由于顺、康时自耕农居主要地位,农村人身依附关系比起明代大为松弛,雇工的自由流动度加大,这就可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力。说明变革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
其次,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出身驿卒又带伤残的李自成竟成功地推翻了并不算昏庸的明思宗,则“正统”、“天命”、“尊卑”、“贤愚”论已难于解释。满族不光能入关作皇帝,还能把汉人衣冠发式都“夷”化了,则“华夷有别”、“以夏变夷”论不攻自破。明朝将领大多降清,隆武帝、永历帝竟全靠颠复明朝的大顺大西军将士与清军周旋,则“官、“贼”界限谁能说清?满人及吴三桂曾受明封,假言为明复仇,反过来视明藩如匪盗,翦灭不遗余力,则孰为“君”,孰为“臣”?一切都乱了套。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乃至家庭关系的错位(当时父子、夫妻、兄弟、主奴间反目相残的事例举不胜举,时人称这次变乱几乎将封建伦理纲常扫地无余,不无道理),深深撼动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令人们发生了信仰危机:封建秩序真是万古不变的么?什么才更合理?当十六世纪李贽首先反孔嘲儒时还少有人理解,这时便在有识之士中大获响应。以顾炎武、黄宗羲、唐甄等人为首,思想界掀起了一场公开反对君主专制的运动。他们喊出了“为万民,非为一姓”的口号,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甚至称君主为“天下之大害”,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主张社会舆论的合法性与监督作用;提倡地方自治;强调工商业和农业同样重要,为了“富民”,必须发展工商业。王夫之、颜元还宣称“人欲”、“功利”是正当的,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要“正其谊以谋其利”;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公然为资产者呼唤权力。这些“异端邪说”在以前都是罪不容诛的,却与欧洲人文主义及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说明清初诸大家——实际上就是中国最早的维新思想家——已认识到对旧制度实行根本的、带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已具备一定的思想基础。
再次,从当时的社会基础看,明清之际的混乱使人们逐渐转向西方寻求精神支柱。关于这一点,由信洋教者之多可见一斑。天主教徒从1610年的2500人激增到1650年的15万人(考虑到清初人口稀少,又处于战乱中,统计并不精确,这个绝对数字并不低。照此速度,到康熙后期大有普及之势)。那时永历帝夫妇及太后太子都信此教,并起了外国教名,太后还派人去罗马朝见教皇,达官显贵与太监信教的也不少。中国君臣信奉西洋宗教,这是开天壁地以来一大怪事,说明信仰危机已侵蚀到统治阶级的核心阶层。这正是变革制度、除旧迎新的大好时机。而此时入主中原的满族又是一个生气勃勃、较少旧传统束缚的新兴民族,他们挟战胜的余威,在这抉择去就的关键时刻,其领导者颇能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加速或延缓之。康熙号称英明好学、文武全才;是趁热打铁、取中西文化之长厉行变革,还是拨“乱”反“正”,使封建社会僵而复苏呢?从康熙帝的所做所为来看,他选择了后者。
二、关于康熙学习继承汉族封建文化的另一面
人们常把康熙学习继承汉族封建文化作为其政绩加以肯定,但作为汉族封建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个非常复杂的对立统一体,其中民主与专制、发展与静止、开放与封闭、唯物与唯心等思想并存兼备,历史上长期斗争(虽然消极面往往占上风)。理学盛行后,则糟粕尤多。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为了重建封建秩序,他不但追加孔子的尊号,亲自去曲阜朝圣,首开经筵制度;而且重新启用明末声誉已经败坏的理学:把朱熹的牌位由孔庙东庑移到大成殿,重新刊行《朱子全书》,组织编写《性理精义》等等。于是人们又听到了“去人欲,存天理”的喧嚣。清代理学盛行及礼教严酷的程度远甚于宋明。元世祖尚能提倡寡妇改嫁,而正是康熙开创了年年表旌殉节守志的“节妇”、给银建坊的常例!无怪乎被戴震称为“以理杀人”。严酷的《大清律》和繁冗的清代官制几乎全部抄自明代,康熙未作任何有意义的变动,反而创行了两项陋规——捐纳制和耗羡制度,使卖官和贪污成了清代的痼疾。
为抵制外来政治思想的影响,维护封建专制,康熙始严格禁止天主教。而唐代、元代尚且允许西洋宗教流行,康熙却无兼收并蓄的大度。康熙很少与欧洲强国打交道;而且只讲“送去”,不讲“拿来”。他曾赠送大量书籍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也曾赠荷兰国王白金,也曾派图理琛出使俄国,可从未向这些国家请教过什么。俄罗斯人投附或被俘,也不予接见。欧洲人访华或在华供职,他也从不询及彼国政治以便对照取舍。而欧洲各国即使在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也有别于中国:如英国有早期议会,法国有三级会议,俄国有缙绅会议等等。到康熙时,他们在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的许多成文与经验更有可以借鉴之处。
康熙号称聪明过人,但他却只以汉族封建文化为唯一学习目标,且只生硬地继承了儒家思想中专制、静止与封闭的一面,忽略了法随时移、民贵君轻、天下大同等说,弄得思想界万马齐喑,政治上一潭死水。康熙以明史案、《南山集》案(两案株连致祸的名士达500余人)开了大规模迫害异端的先河,使文人只好钻进故纸堆。由于长期禁锢思想,连八旗子弟都日渐失去了当年的生气。孔教却香火独旺,一二百年后仍足以压倒太平天国、扼杀戊戌维新、夭折辛亥革命,接连好几次摧毁了振兴中国的希望。这就是康熙式继承的恶果!
三、关于康熙经济决策上的错误
保守的上层建筑必然维护其落后的经济基础。鸦片战争前清代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成长几乎停滞,生产力低下,经济结构不合理,以至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均难奏效,积贫积弱终成定局,与“一朝典章制度多出其手”的康熙帝继承重本抑末的传统决策是分不开的。
康熙对清初正在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不是扶持而是严加限制。例如对丝织业机户的织机数量、工匠人数、工资定额,冶铁业场主的采矿地点、炉数、产量、价格、运销地点等等都有严格规定;并课以高额税金。采铜业的产品一度只许以成本价卖给官府,再由官府售卖。还在佣工中另外实行一种保甲制,他们“日则做工,夜则关闭在坊”,象囚犯一样没有人身自由。国内关卡林立,肆意刻剥商人。官府还勾结行会以各种条规罚款来限制竞争,防止生产规模和经营网点的发展失控。
在对外贸易上,清代以闭关锁国著称。平台湾后,海禁稍有放宽,但外贸仍只许在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进行,须经由官商开设的公行,并限制进出口商品数量及种类(进口的更少)。康乾时外贸规模之小可以从下面两点看出。两宋类似三国鼎立,而其外贸港口却比大一统的康熙时多,达六七处。南宋高宗时,市舶司岁入达二百万两,按什一税计,年外贸总值当在二千万两左右;而五百年后“大清”康乾时,年外贸总值也从未超过此数。种种限制使诞生时间并不比欧洲晚多少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萌来萌去总是长不大。
相比之下,与康熙同时代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明智得多。路易十四即位初,法国工商业远远落后于英国、荷兰。为了加强竞争力,路易十四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降低商品税率,取消国内部分关卡,对新办手工工场提供国家津贴,鼓励对外贸易,支持造船工业,国家资助建立许多大外贸公司,努力扩大本国在海外的势力和影响,使法国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迅速发展,很快取得与英国抗衡的地位,为后来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的完全确立打下了基础。
由于康熙朝拒绝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生长,在别人大步前进时中国却从此背上了封建落后的农业国的重枷,尽管清末勉为其难地兴办与鼓励近代工商业,但落伍已久,列强争夺目标已对准中国。良机既逝,再难发展。至于旧史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封建制度垂死前的回光反照。那种“繁荣”是表面的、虚假的、病态的,其实已经腐朽。一任土地兼并剧烈(康熙中期就已开始)、租税沉重(比明前期都重)、吏治腐败(乾隆时贪赃二万两才处死)而毫无能为,这与文景、贞观、开元之世哪能相提并论!《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揭露封建社会的名著均成书于康乾之世,决非偶然;恰好说明那个时期并非盛世,而是衰世。何况落后者的财富迟早也是别人的。从印加帝国到莫卧儿王朝,世界史不乏其例。中国人民更为这百余年的末代“盛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百余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历史对因循失机者的惩罚。
四、关于康熙是否关心科技进步
康熙既严守封建自给自足经济的藩篱,必然无视科技的进步与教育的更新。而重视这两点,正是近代资本主义得以富强的关键。
康熙是曾学过一些西方数理化和文字,也用过一些西方传教士做官,还让他们翻译科学著作,甚至亲自加以删定。但他对科技并非真感兴趣,只是当成摆设而已。因为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官廷迷信活动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化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西方科技深藏于内廷,于国计民生何益?人材怎么出?
科技与教育落后的明显后果是军事落后。其实,早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时康熙就该觉察出本国军事落后的苗头。当时驻守雅克萨的俄军约400人,而彭春前次带兵1.5万人,后次8000人(一说均约3000人,也七八倍于俄军)。兵力众寡及远近劳逸之势一目了然,然而围攻数月竟不能全歼或攻取,则枪械谁精良,练兵方法谁先进自不待言。
与康熙同时的彼得大帝,其深谋远虑胜之远矣。俄国那时尚处在农奴社会,科技文化军事都比西欧落后。立志变革图强的彼得一世知道关键何在,所以在鼓励工商业发展并向外国企业主提供办厂便利的同时,尤为重视科技文化的学习。他命令改用欧洲通用的儒略历,简化文字,创办报纸,设立科学院,大量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为了获得最直接的印象,他甚至化名改装混杂在使节团中去英国荷兰考察,亲自去造船厂当学徒。他又改革军制,更新装备,开办各类军事学校等等。俄国科技从此迅速进步,一跃成为军事强国。而康熙却未能及早“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将此全留给了后来的洋务派和光绪帝。倘当时能重视科技文化军事的学习与更新,持续百年,民智早开,兵精器利,何至有1840年以后的国耻?
正反两种不同的评价,不知意下如何?
希望您能满意!
❺ 评价历史人物的贡献要看他比前辈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康熙帝处于“
答案:要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从杰出人物的所作所为汲取智慧。
❻ 康熙皇帝的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属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
此外,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垦田面积从1651年顺治时期的2,90亿亩增加到了7,30亿亩。像抛荒严重的两淮地区,至康熙中期已“无尺寸之荒芜”。因遭三藩叛乱而更加残破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开垦无遗。相应的是粮食价格从顺治时期的斗米二钱(银) 在康熙年间降到了0.5到0.6钱(银) 。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内乱,将台湾收回,使中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
❼ 名人对康熙的评论
康熙联来合蒙古征服了汉人自 又强迫蒙古人信仰喇嘛教,无形中是蒙古人大为减少 又将蒙古准噶尔部全部杀光
残忍之极!
它大兴文字狱,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敢议论朝政,只是埋头古书,进行考据,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闭关锁国 使中国从明末的略落后于西方,变成了满清的全面落后于西方!使中国在近代蒙受了鸦片 甲午 八国联军之耻!
和它同时代的彼得大帝相比 康熙简直是千古罪人!
满清灭亡大明 犹如蛮族灭亡罗马
使中国陷入了数百年贫穷落后的黑暗境地 直到现在中国人还在为满清的错误买单!
楼主记住 女真(满族)的每次崛起都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千古罪人康熙 将永远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❽ 请问对康熙帝的评价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版帝。
他平定了三权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是18世纪前后中国出现的一位伟大的封建君主。就像他治理了61年的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一样,他本人就是满蒙汉三个民族的血缘与文化的杰作。
玄烨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自幼被收养宫中,其祖父佟养性,早年降清,后来成为清廷高级官员,
❾ 对康熙皇帝的评价
我认为任何一个皇帝都罕见他这样的功绩:八岁登极,十四岁亲政,十六岁亲自布置铲除权臣鏊拜。二十岁毅然平定三藩叛乱,三十岁治理黄河,收复台湾,四十岁三次亲征葛尔丹,文治武功不但直追唐宗宋祖,更不下于秦皇汉武。
从个人水平上来说,康熙的学识可能是皇帝中最高的,难得的是并没有因此荒废政务,反倒起了辅助的作用,在很多方面都是真正的行家。武艺,音乐,绘画,几何,书法,医药,天文,地理,外语。学贯古今决不是虚伪的赞颂。他亲自主持编纂了中国第一幅全国地图《皇舆全图》,他用自己亲手制造的仪器亲自丈量黄河。这都是以往帝王很难到达的高度。
从个人度量上说,他知人善任,公正无私,宽容大度。从而使得被贬斥的官员同样感念其恩德。他一生以宽为政,从不滥杀,即使是几乎置他于死地的鳌拜他也只处以圈禁,他真诚地关怀臣子,政治上一方面注重中央集权,一方面也鼓励民主。他曾在后花园放养鱼类,准许大臣们闲暇时候垂钓。他能听得进直谏,从而使得整个朝代尽管贪污成风,仍然有大批著名清官如于成龙等涌现。雅克萨一战,在已经取胜的情况下仍然予以宽容,从不恃强凌弱,更展示了他的政治风度。
康熙并深通养生之道,从不蜗居深宫不出,而是南巡北狩,身体素质极佳,臣子患病,他不但火速赐药,还会以专家的水准亲自斟酌药品、药性与药量。民间口碑极佳。
最后说一下他被人诟病比较多的地方。一是说他兴起文字狱。康熙朝最大的文字狱有两件,一是明史案,此案发时,康熙正值年幼。完全是由辅政大臣处理后上奏请求批复的,他无须负全部责任。其次就是南山集案,它所触动的是清朝统治者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乾隆年间望文生义类文字狱可比。
二是他修建避暑山庄,几乎可比秦始皇修筑长城,而相比之下他的骂名要小的多,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清朝出身关外,不惯暑热,而更大的原因是方便蒙古王公朝见,含有怀柔之意。同时也通过狩猎强化国家的军事素质。更不同于前朝广修离宫别院。
三是他固然博学多才,却只是自身的好学,而没有形成整个社会的进步潮流,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和文字狱大大制约了中国的外交意识和交流,也禁锢了国人的思想。这确实无可辩驳。
最后就是他晚年倦政导致皇位的纷争了。这个,我决定慢慢回帖说。一方面要承认他的错误是客观存在的。另外一方面他的挽回、补救和对整个大局的掌控能力,仍然比前朝一些帝王处理得当。在他亲征葛尔丹后,国家四海升平,他的功业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他才想做千古完人,轻易不愿意再杀人,导致了政治的腐败。造成皇位纷争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建立储君过早,但那是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的。当时正值吴三桂叛乱,已经饮马长江,全国十一个省都陷入战火之中,吴三桂顾虑到自己的儿子在京城为人质,向康熙提出归还儿子的要求,愿与清廷划江而治,朝廷人心浮动,开始在思考朝廷还能顶多久。这个时候,为了稳定人心。也为了坚决粉碎吴三桂的野心,康熙毅然将吴三桂放在北京当人质的长子吴应熊当众斩首,并将早逝的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嫡子也就是第二个儿子胤仍立为太子,以显示对大清国运绵长的信心,稳定政局。并尤其注重对太子的培养,而太子也确实勤奋好学,受到朝臣的一致认可。可其后,康熙的身体一直很健硕,而其他的弟弟慢慢都大了。有了各自的圈子,事情开始复杂了...那真是漫长的等待呵...所以太子说了一句名言:“天下古今,哪有四十年的皇太子...”(
❿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康熙
评价古代皇帝,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我们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回来评价历史人物,康熙作为封答建王朝的皇帝,应该说是一位机智果断,非常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作为皇帝最大的贡献就是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唐朝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