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鳌山古庙怎么样
鳌山古庙群位于沙湾镇三善村南面村口的原居安里上,庙群后面是万绿丛生的鳌山,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古庙群,建筑严整,外观气派宏丽,当地人统称“观音庙”。门票是免费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约上几人一起游玩。
『贰』 关于崂山的历史资料
“崂山” 最早见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南史·明僧绍传》。明末黄宗昌修《崂山志》后,“崂山”一名逐渐被采用,。《神农百草》、《本草围经》沿用“崂山”,清黄宗昌修《崂山志》以后至今使用“崂山”。
“大劳山和小劳山”出自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684年)唐李贤《后汉书注》,书中把该山北部的一部分称为“大劳山”,把该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称为“小劳山”,又简称为“二劳山”。唐杜佑《通典》沿用“大劳山和小劳山”。
“辅唐山”出自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牛素《纪闻》,是唐玄宗时所改,时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宠,南岳道士李华周恐玄宗贪恋世间乐事不再修道,于是劝王出京,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炼丹的请求,玄宗准许,并改“牢山”为“辅唐山”。《太平广记》沿用“辅唐山”。
金大安元年(1209年)邱处机始用“鳌山”,仅见于元、明两代的碑记。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邱处机到崂山后,见崂山背负平川,面对大海,形同巨鳌雄踞于东海万里碧波之上,遂作诗:“陕西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人不知。”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为国师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众道奉师之意,称此山为“鳌山”。
(2)鳌山庙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西晋时期,佛教传入崂山地区。崂山之佛教始于魏晋,盛于隋唐,明代又迭起高潮,清代后期渐衰。
1959年,崂山有法海寺、潮海院(即石佛寺)、清凉寺、菩萨庙(即文殊普贤庙)、峡口庙、 华严寺、毗卢庵、观音寺和灵圣寺9座寺院。其中完好和比较完好的有华严寺、法海寺、观音寺、清凉院,破旧的有潮海院(即石佛寺)、毗卢庵、灵圣寺、菩萨庙,已倾圮的有峡口庙。
崂山佛教寺院有名可循的有32处,建于隋代之前有6座,建于唐代的有4座,建于宋代的有1座,建于明代的有16座,建于清代的有5座。
佛教节日很多,有纪念性活动,有佛制性戒法活动,还有超度性活动及顺俗性活动。崂山地区佛寺的重大节日为佛诞、观音诞和盂兰盆会。
『叁』 丘处机 诗《鳌山》的来历
有着“海上第一仙山”之称的青岛崂山在历史上一度也叫鳌山。
据史料记载,金元际全真道教龙门派开山祖师丘处机于此中(当时名“劳山”)修道,认为此山虽“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然僻处海曲,举世鲜闻,名亦不佳,因易为鳌山。”青岛至今尚有鳌山湾和鳌山卫镇。
丘处机咏鳌山诗选
东莱即墨之牢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
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
然僻于海曲,举世鲜闻,其名亦不佳。
予自昌阳醮罢,抵于王城永真观,南望烟霭之间,隐隐而见。
道众相邀,迁延数日而方届。
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因清畅道风云耳。
其五
三围大海一平田,下镇金鳌上接天。
日夜潮头风辊雪,彩霞处有飞仙。
其七
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
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
其十六
修真野客非才子,行到鳌山亦有诗。
只欲洞天观海日,不劳云雨待青词。
鳌山三面海浮空,日出扶桑照海红。
浩渺碧波千万里,尽成金色满山东。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
『肆』 崂山为什么叫鳌山 故事简介
鳌山”之名发韧于丘处机。他曾游于崂山,爱其清秀,故为之更名为鳌山,版其诗中有“卓荦鳌山出权海隅”之句。鳌山之名仅见于元代碑记。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山东立4卫以防倭寇,曾在即墨县设鳌山卫,对此卫名称之来源说法不一:一说因鳌山而得名;另一说是“因僻处海隅,山脉蜿蜒来自西,十字街之东西南北有天然石磊数处,其形如鳌,遂以鳌山名卫”。
『伍』 宋江夜看小鳌山的简要概括。谢谢不要花荣大闹清风寨。只是宋江那部分的。300子左右,故事情节简述。谢谢`
写作思路:不要平铺直叙地进行,要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给读者主体化之感。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宋江投花荣处,劝花荣与刘知寨和好。元宵佳节,宋江月夜鳌山前观灯,刘知寨夫人指他为贼,刘知寨派人捉了,花荣带人救回宋江。宋江当晚去清风山躲避,又被刘高所捉,青州府慕容知府派镇三山去刘高处押来宋江,黄信与刘高设计骗花荣到清风寨内,和宋江一起解青州府来。
(5)鳌山庙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宋江的性格可以概括为孝、义、忠、智四个方面。
孝,就是他对父兄的情感,这个在作品中深有体现。比如,宋江见北宋徽宗朝君昏臣奸,天下迟早会大乱; 自己又爱跟江湖好汉结交,迟早会出事。为了不连累父亲,便让父亲去告自己忤逆。北宋法律,如果父亲告儿子忤逆,父子关系便算断绝,犯了法,也互不连坐。宋江的这种孝,真算得上是一种苦孝。
义,特别体现在英雄义气上,宋江情商高,重视兄弟情义、英雄义气甚至到了多愁善感的地步,这一点使他轻而易举地俘获了所有梁山好汉的心,甚至意见不同的好汉们也不得不认同他的真诚的行为态度。
忠,就是对所在国家坚定不移的信念,梁山中,李逵是反国家的,鲁智深是怀疑国家的,多数英雄则没有什么明确的国家概念,宋江则不同,他把国家放在了一个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他做了领袖,梁山的结局就只能是招安、征辽、平田虎、打王庆、打方腊。他自己的结局则只能是喝毒酒身亡。
智,主要表现在历次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靠的是出色的智谋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如果说,出色的智谋是吴用和宋江共同具备的素质的话,那么,出色的组织能力就是宋江的专长
『陆』 求崂山历史名人故事
宁戚 生卒年不详,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一说是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宁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宁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宁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宁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宁戚,帮助齐桓公用好宁戚之长。他建议立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宁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宁戚。宁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宁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宁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即墨大夫 战国时齐国人,姓名失传。齐威王时为即墨地方长官,政绩突出。
他廉洁勤政,短短几年在即墨开荒垦田,治理社会秩序,使当地居民生活富足安逸。由于他刚直正派,不去讨好一班贪官污吏,使齐威王左右权臣十分不快,便以谗言诋毁即墨大夫。
齐威王及时派人调查即墨大夫的言行,澄清了是非。齐威王不仅没听权臣谗言,反而对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大加嘉奖。齐威王愤怒之余烹杀了奸佞阿大夫,痛斥了贪官污吏。
从此,齐国走向兴旺,转弱为强。即墨的声明大振,实力也在发展中大为增强。即墨旧时建有“九贤祠”,即墨大夫列九贤之首。金马山公园竖有其雕塑。
田单(生卒年不详) 临淄人,战国时期齐国名将,齐泯王时担任管理市场的小吏,事迹平平。
齐泯王骄暴无行,燕国昭王联合其他几诸侯合谋讨伐,上将军乐毅挥师东进,气势如虹,连破齐国70余城池,连齐都临淄也被攻下。
齐泯王弃都往莒,后被淖齿杀死,淖齿据守抗燕,城池尚存。燕军只好集中兵力攻打另一仍在齐人坚守下的即墨。即墨大夫战死城外,城中军民公推智勇双全的田单为主将,继续守城抗燕。
田单勇敢地挑起指挥守城的重任,指挥军民团结御敌。即墨城防坚固,粮草充足,有助于据守,使燕将乐毅围城5年而没能攻陷。
燕昭王死后,其子惠王接班,田单乃施计谋,离间惠王与燕将乐毅的关系,使惠王上当,派人接替了乐毅,相对减弱了即墨的外部压力。
田单在城内积极部署反攻。他称传达神灵旨意发布命令,加强军民斗争信念。他亲自参加修筑工事,安排家属全部入伍,与民众共命运。他潜伏势力,由老弱妇幼登守城池,佯装力弱。他派富豪等往燕营行贿伪降,松懈燕军警惕性。总之,田单做好了以智取胜的种种准备。
城中1000多头牛被披彩衣,牛角绑尖刀,牛尾束好浇满油脂的芦苇,经一一点燃后,众牛沿城墙洞穴窜出,5000壮士紧随其后,在黑夜中杀向燕军兵营。城中老弱,击铜器壮声势。燕军大惊,随后四散,溃不成军,死于乱军的燕军不计其数。
齐军乘胜追杀,众多城池被攻陷,70多座城被齐国收复。
田单破燕,巧施火牛阵妙计,留下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一段佳话,也是即墨故城颇具风采的一段历史。
徐福 亦作徐市,字军房,秦代方士。据考证.其先祖为夏禹时伯益子若木的后裔,周穆王时,因功受封徐地而以徐姓。
徐福生于齐王建十年(公元前225年),徐福的故里因史书无明确记载而存有多说,有今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徐阜村说,有今山东省龙口市徐乡说,有今山东省平度市徐福村说,有今山东省胶南市说分析,徐福的故籍可能在今胶南市琅琊台附近一带,徐家大村很可能就是徐福的故乡。
徐福幼年学习儒家学说,研习阴阳五行,习学道术及炼丹术等。成年后,以行医传道为生,随其父徐猛宦游齐国,结识许多朋友,与齐国方士侯公、燕国方士卢生均为上交。
徐福对秦始皇靠强权武力征服韩、赵、燕、魏、楚、齐六国不满,使计划以其求仙采药的名义,向秦始皇上书,请求东渡,“得平源广泽,止王不来”。这是徐福借秦始皇迷信心理反秦的一种办法,客观上促进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第一次登上琅琊台,观看虚幻的海市蜃楼奇景,成仙欲望更为强烈。徐福等方士便欺骗秦始皇说到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可向仙人求得长生不老仙药。
徐福的奏请,正中秦始皇下怀,便挑选数千童男童女加以训练,并在琅琊台附近造船,准备由琅琊港启航。
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第二次登琅琊台,想见徐福,了解谋求长生不老仙药这事,但没见到徐福。
始皇帝二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第三次登琅琊台,召见徐福,询求仙药结果。徐福称海上有大鲛鱼作怪,阻碍船队前行。秦始皇相信了这番理由,便选善射的弓弩手,带童男童女和百工五谷,由琅琊港出发。
当行至之罘时,秦始皇亲同弓弩手射死一大鲛,后往海西去了。据分析,徐福率船队经庙岛群岛,渡渤海,沿辽东半岛至朝鲜半岛,再往南横渡朝鲜海峡,去了日本。
今日日本人民,普遍尊徐福为农工神、纺织神和医药之神。不少地区建有纪念徐福的建筑物,按时举行纪念祭奠活动。
田横(?—一前202) 齐贵族。狄县(今山东高青)人。秦未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趁机反秦自立,田横便从兄田儋起兵反秦,继田儋、田市、田荣、田广之后,田横在楚汉战争中自立为王。汉高祖四年(前203)被汉将韩信击败后,率残部500余士逃至一海岛。汉高祖五年(前202),汉高祖遣使昭田横至洛阳,田横被迫前往,携门客二人西去。行至尸乡(今河南偃师西)因不愿称臣于汗,田横与二门客一同自刎。留居海岛的500兵士,闻讯后全部自杀,史称田横五百士殉义。其所居海岛被后人称为田横岛。即墨旧有九贤祠,田横亦位列其中。田横的忠义精神至今仍被人们看重。
伏湛 字惠公,汗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西汉末,官居平原太守。王莽篡汉后,弃官隐居教书育人。东汉光武帝即位后,拜为大司徒。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在不其县建不其侯国,封伏湛为不其侯,由洛阳迁居不其城,食邑3600户。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夏,应昭出任。行前,诸亲友设宴饯行,不料不久中暑病故。
光武帝派使臣送丧修冢,给予礼遇。伏湛死后,先后由伏翕等袭侯爵,共传八代,历时185年,此期间,伏氏成为不其城内的望族。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杀汉献帝皇后、伏氏之女伏寿,不其城内伏氏受株连,传说百余人口仅有一人躲过劫难。
徐万且 西汉即墨(今平度市东部)人,天文历法学家,生卒年不详。
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立国之本,历代均十分重视天文历法事宜,帝尧时代便有“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后至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使历法混乱,秦朝统一中国也未及统一修订历法。
及至汉初,统治者忙于稳固政权,顾不上修订历法,只得在所有6种历法(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中选用较为适用的“颛顼历”。
汉武帝登基后励精图治,采纳司马迁等人的建议,决定组织力量,开展天文历法的研究工作,创编新的历法。
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等民间从事历法研究的20多名文人被组织起来,在官方安排下,开始了认真的天文测量,反复地进行测算,在借鉴前人治历得失的基础上,制作了一部新的历法。汉武帝十分重视这一成就,为此改年号为“太初’,《太初历》也由此得名。
《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在世界历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它把一回归年定为365.2502天,一塑望月定为29.53086天,取得了那时代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它还运用置润方法,科学地把24节气定入历法,对农业社会的生产安排具有指导意义,对民众日常生活也有实用价值。
《太初历》实施后,延用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近200年之久,是我国的一重要科学成就,徐万且在其中的贡献应予肯定。
童恢 生卒年不详,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
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
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
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
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
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郑玄 (127一200)字康成,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自小勤奋好学,通音律,擅琴瑟,13岁能诵五经,有“神童”之称。他得到当时北海国相杜密器重,被推荐入太学深造。
郑玄先学习了今文《公羊春秋》、《三统历》等。又学了《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四处拜师,学识大增。
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郑玄师事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后又游学于幽、并、豫、兖诸州,他博学多才,名满九州。延熹九年(公元159年),郑玄西入关,与涿郡卢植同拜马融为师,达七年之久。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郑玄归故里,他志在治学,热心教书育人,决心整理传播经学,以礼义治动乱。后来他因党锢之祸遭迫害,失去自由达14之久。蒙冤时期,郑玄不闻世事政争,潜心钻研经学,使学问大进。
党锢解除后,郑玄在高密讲学授徒。黄巾大起义后,郑玄同其门徒迁往胶东不其山(今青岛城阳区铁骑山),避难隐居。他在山中建立书院,一面讲学,一面整理古代历史文献,同时将自己大半生的学经收获记载下来,著书立说,慕名前来求学者达千人。
书院被称为康成书院,北倚不其山,南临墨水河,初建时的规模、结构等因缺乏资料,已难考究,但从郑玄影响大、名气大、追随者众多而言,当是很象样的文化场所。
其后,附近的居民点也被称为书院村,村北的小屯叫“演礼村”是郑玄向追随者传授、表演礼议的地方。
传说郑玄在康成书院讲学著述时,经常到书院附近的野地采集已一些草叶用于编竹简。这种草即麦冬草比较特别,叶子宽,也挺长,十分坚韧,而且四季常青,传说郑玄用这种编作草绳用以捆书,对郑玄的读书用书帮助很大。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却叫做“康成书带”,又称“书带草”。相传崂山不其山一带因康成书院的讲学,“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
后来,康成书院所在的不其山一带发生自然灾害,粮食极为缺乏,书院面临很大的困难。为减轻负担,郑玄离开了崂山,到了徐州。汗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郑玄被迫抱病随军征战,病故于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郑玄是中国古代影响很大的经学大师,他的学术成就被后学叫做“郑学”,他为后人留下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如有其注释的《诗经》、《国礼》、《仪礼》、《礼记》被后人重视。康成书院开创了村学之风,为青岛地区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法显 (约337一约442)东晋僧人,探险旅行家。俗姓砻,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从长安西行至天竺求经学佛,后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凡14年,游历30余国,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携大量梵本佛经,乘海船回国,途中遭遇大风,航行40昼夜,抵达一大陆。再返途中,又遭遇风暴,飘至青州长郡牢(今崂山),在其南部登陆,被郡守李嶷迎至不其城(位于今青岛城阳),讲学译经三个月,后经青州赴建康(今江苏南京)。
著有《佛国记》(又称《法显传》)是研究南亚次大陆各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译有经律论六部二十四卷。
王吉 (?一484)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今属即墨)人,自小好读书,终入仕途,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为云阳县令,又举贤良为昌邑王中尉。
史书记载,王吉在长安念书时,东邻家枣树枝条垂至他家院子,王吉妻子便摘了几颗枣给王吉吃。王吉后来了解了这一情况,便休掉了贪财损人的妻子。后来邻居深感不安,要伐掉枣树。街坊们加以劝说,王吉才把妻子招回家,平息了一场风波。王吉的清廉严谨被人们称道,“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归还”,成为佳话。
王吉不畏权势,刚直不阿,他的忠君敢谏精神也非同寻常。任昌邑王中尉时,昌邑王刘贺沉湎酒色,乐于游猎,疏于政务,使老百姓负担繁重的劳役,致怨声四起。王吉多次上疏力谏,奉劝刘贺体恤百姓,勤于国政,动情晓理,发达了一片爱国忠君之心。这虽未被采纳,但后人均称道他的忠心。
汉昭帝死后,大将军霍光执政,刘贺被迎为皇帝,王吉再度进谏规劝刘贺纠偏,但依然没起作用。昏庸的刘贺称帝仅27天使被废,那班专事阿谀奉迎的官僚多受株被惩处。王吉异于众臣,得以幸免。
进而王吉又被汉宣帝任为博士谏大夫,他依旧忧国忧民,时刻不忘重肩在任,勇于负起职责。当时朝中纲纪混乱,缺章法,少名臣,权贵们任人唯亲盛行,情况堪忧。王吉多次上疏劝皇帝废除荫袭制度,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兴利除弊,振兴朝纲。他慷慨陈词,充分说理,为时人所折服,但打动不了迂腐的皇帝,一片赤诚之心不被赏识,反遭冷眼相看,使有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门的王吉大为伤心。王吉见状心灰意冷,对仕途已无兴趣。所以,他以疾病缠身为托辞,引退故里。在家乡闲居中,他并无积蓄,衣食与百姓无异,王吉仍思虑国家和民众的命运,积忧成疾。
汉元帝即位后,召王吉入朝为官,他抱病赴长安、不幸病故于途中。
今即墨温泉汉代墓群,规模宏大,实为西汉名臣王吉家族茔地。
蔡齐 (988-1039)字子思,北宋莱州胶水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考中状元。从文章到相貌,他都得真宗赏识,予以厚爱。他是平度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天熹二年(公元1018年),蔡齐被召进京,任集贤院著作郎,后升任右思谏、给事中、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等职,蔡齐一如既往,廉名刚正,触犯了权势人物,被罢免翰林官职,出知密州(今山东诸城)。蔡齐到位后,致力救灾拯民,奏请朝廷免除当地民众积年所欠税粮,经准开放“盐禁”,时连年荒旱中的灾民获得生机。后蔡入京升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宋仁宗亲政后,蔡齐升任枢密副使。景帝二年(公元1035年)升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属朝廷重臣。在不少大事的决策方面,表现了他的水平与能力。
当时黄河危害甚重,许多朝官主张堵塞决口。蔡齐深入研讨,提出相反意见,他认为旧河道以北地势低洼,如堵决口走旧道并不利。顺水势疏导方为上策。既可久免再溃,又能把贝州、博州等大片地带改在黄河以南。因此主张合理适行,被采纳后,取得很好的效益。
北部邻国契丹屯兵边境,意在侵犯,北宋朝廷震惊不已。朝议多主发兵备战,加强边防。蔡齐没有盲从众议,理智地作了分析,指出“契丹必不叛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三条应变措施,使北宋对各种会出现的事态都备有预案,冷静地对待紧张局面,显示了他的临危不乱的胆识。
蔡齐富见识,有大度。他任枢密富使时,发生交趾800余人归降事件,他提出可收下安置在荆湖一带垦荒,认为若不妥善安排,这些人难免会制造麻烦。但朝议多主张拒绝接纳这些“蛮夷之人”,后来这些走投无路的人终于在西南边疆成为不安定因素。此时蔡齐所持的态度只是自责没能说服同僚。
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夏,因与权臣意见不和,蔡齐辞宰相职务,以户部侍郎归班,后又出知颖州。
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四月四日,蔡齐病逝,欧阳修、范仲淹等知名文人为他写了传记和墓表,肯定了他的立身行事。
丘处机 又作邱处机,宁通密,号长春子,元栖霞(今山东栖霞)滨都里人,生于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相当于金熙宗皇统八年(公元12 2 7年)仙逝。
丘处机幼年便失去父母成为孤儿,没能念多少书。19岁时他至宁海州昆仑山烟霞洞学道,朝拜道教全真道创立者王重阳于金真庵,与马丹阳、谭处端、赫大通、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同称全真道北七真人,称长春真人。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冬,丘处机入宝鸡县潘溪庙、陇县龙门洞苦修,创龙门派,历时13年。
1221年成吉思汗闻丘处机名,命近臣持诏求之。邱处机不顾年迈,自莱州启程西行,谒见成吉思汗于雪山(今阿富汗境内)。丘针对成吉思汗的“弯弓射雕”大业进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治天下应以“敬天爱民为本”,欲长生应“以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对丘处机十分器重,赐号“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
1224年春,丘处机到大都,入天长观,主持于此,与诸弟子募化修茸,改名长春宫(今称白云观),使全真教达到鼎盛时期,影响及后世,经久不衰。
丘处机一生多次到崂山游观布道,为弘扬崂山道教作了很大贡献。
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丘处机同刘处玄等道人由昆仑山来崂山太清宫等处传玄讲道,使道众大悦。这是丘处机第一次光顾崂山,他逗留时间很短留下一些诗作便离去。
丘处机第二次来崂山,时在金章宗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自昌阳(今莱阳)转道至崂山,在太平宫北白龙洞额之上留诗20首。他因崂山貌似巨鳌,改称“鳌山”。
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丘处机由胶西(今胶州)又来崂山,到处阐教说法,在多处名胜留下石刻。
除上述三次外,据说丘处机还来过崂山几次,总之,丘处机热爱崂山,在崂山留下诗章,留下石刻,留下传教布道的功业。作为崂山道教先驱,他的贡献和影响力不衰,至今至崂山上清宫前仍有他的衣冠冢。他的传世著作《大丹直指》、《撮生消息论》、《鸣道集》、《西游原图》等,仍被人们所重视。
张三丰 其姓名、籍贯及生年记载不一,一般认为张三丰名通,又名金、思廉、玄素、玄化、君宝、全一,字君实、山峰、三峰、铉一、三丰、道号元元子、昆阳子、玄玄子、别号“邋遢”,指其不修边幅。大多记其为辽阳懿州人,生于南宋淳佑丁末年(公元1247年)。
张三丰龟背鹤形,丰神奇异,仪表不俗。他行游四方,无固定居所。初寓玉鸡县。后入武当山。
1277年,张三丰第一次来到崂山,在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10多年,继而西行和南游。后到陕西终南山拜师,隐世修行10年,内外双修功夫达到当时最高水平。1324一1333年他在武当山苦修9年,开创武当外家拳术——太极拳和武当剑法。
1334年,张三丰第二次来到崂山,先后修行于太清宫前驱虎庵、明霞洞等处,完成了道家内功高级阶段的修行。两年后.他再次离崂山云游各地。
1404年,张三丰第三次来到崂山,在三表山下埋名隐居。他经常独自乘筏来往于沿海诸岛采药,将长门岩岛上的山茶花——耐冬移植于崂山各道教庙宇,现太清宫三官殿院内的耐冬即那时所移植,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张三丰之后,崂山各宫观大兴栽植名花真卉之风。
明太祖、明成祖曾两次遣使求之,均未遂愿,明代曾敕封为“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他是历代崂山道士中受到皇帝敕封最多的一位。
张三丰被《太清宫志》称为崂山道教祖师之一。他修身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对全真派道教有很大影响,他的一些著作被后人收入《张三丰先生全集》流传至今。
薛禄(1371—1430) 在青岛市黄岛区的薛家岛,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曾有一位生于该岛的风云人物,他便是阳武侯薛禄,他为朝政的稳定和中国北疆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洪十二年(公元1369年),祖籍陕西韩城的薛遇林迁到胶州湾西岸南部的岛上定居,这是这里薛姓第一代居民,此后该岛被叫做薛家岛。
薛禄生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故被称为薛六。薛禄年轻时身强力壮,胆识过人,更难得是他志向不凡,16岁时便替兄从军,投身燕王朱棣的骑兵部队,戌卫在燕山一带。
“靖难之变”是对朱明王朝影响很大的政变,薛禄效忠朱棣,随所在部队参与行动,因功绩突出,被破格提升为燕山卫右指挥佥事(正四品)。朱棣对他喜爱有加,为其更名薛禄。后他又以战功晋升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使(正三品)。
薛禄紧跟朱棣的部署,南征北战,抗击南军,一路奏凯,再推翻朱允朝廷的过程中立下卓著战功。入南京后,他被越级晋升为骠骑将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并以其官轶增三代,光宗耀祖。四年间,薛禄由一名普通骑兵成长为正二品的高级将领,成为朱棣皇帝的心腹。
在永乐年间,薛禄精忠报国,不居功自傲且继续立新功。驻守边关时,他多次击退蒙古兵力的入侵。跟随朱棣北征,他以主将身份从驾,屡立战功。因而他不断被晋升加爵,先后从都督同知(从一品),右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兼左军都督府事(正一品)、奉天靖难推城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阳武侯。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授权主持北京城的营建,在10多年时间内经百万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这一浩大工程,薛禄投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才智,为明王朝顺利北迁作出重要贡献。
洪熙朝仍十分器重薛禄,任命他掌左府加太子太保、总兵官、世袭侯爵。宣德朝仍依靠薛禄掌管巡边卫疆事宜。年迈花甲,薛禄仍亲赴边关御敌,他建议在难守的地段筑城堡,负责修建了一段长城。
宣德八年(公元1430年),薛禄积劳成疾,病倒在前线,回京一个月便因病重而逝世。他历事三朝为三代宿将,他的阳武侯勋位,上封三代,下荫子孙,是青岛古代地位最高的武将。
蓝田(1477一1555) 字玉甫,号北泉,即墨人。明、清两朝,即墨有以仕官显明的“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蓝田为蓝家的代表人物。
即墨蓝氏传说原籍莱阳,徒居即墨较早。明代中叶,蓝姓中有名人蓝章,考中进士,出入官场,刚直正派,几经沉浮,曾任监察御史、金都御史、陕西巡抚,死后被祀为名宦。
蓝田系蓝章的长子,自幼勤勉好学,聪明过人,七岁便可赋诗作对,令考官惊叹:“不期即墨之乡,生此蓝田之玉!”
1492年(明弘治五年)蓝田中举人,1523年(明嘉靖二年)登进士,官授河南道监察御史。
蓝田在学识方面成就过人,在为政方面刚正不阿。一次廷议,他极敢言,连上七疏,坚持强谏,无奈触怒皇帝,竞挨了一顿“廷杖”,险些丢命。此后他不退却,又先后弹劾了礼部尚书席书、给事中陈、冢宰乔宇、宗伯汪俊等权臣。
被蓝田打击的权贵们岂会甘心,他们千方百计对蓝进行报复,必欲处之而后快。他们趁蓝田归里赴父丧之机,诬陷蓝田,使蓝丢官。
遭贬罢归,蓝田在即墨宅内后院筑了名为“可止轩”的书房,每日居室中苦读,不过问政事,对官场已无兴趣,对仕途感到寒心。
蓝田为人称道,还在于他品行道德优秀。如其友人刘英因至外地赴任,把不少行李暂寄存在蓝家。不料友人随后遇难,全家葬身江中。蓝闻讯便将友人的弟弟召唤至即墨,将行李归还。蓝田一位知己辞世,家有孤儿寡妇,生计维艰。蓝田便把其幼子接到自己身边,认真抚养成人,终使后生考取了庠生,以此告慰知己。
蓝田一生著述不少,有《北泉文集》、《东归昌和》、《白斋表话随笔》、《续笔》等诗文集,人们称他“才擅七岁,学富五年”,“万言倚马才”,并不为过。
臧惟一 明代人,生卒年不详,字守中,祖居琅琊台下。
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科举中进士,授宿松知县职,其后又任职太湖县,后又升为户部主事,又调吏部任稽勋员外郎兼理文选司事务。
臧惟一的接连晋升,并非靠金钱开路,也不靠关系网生效,他恪尽职守,勤奋敬业,方受到大学士高拱器重。后他又调任文选郎中。臧惟一公道正直,不攀附宰相张居正,也不巴结张的近亲,不受官场权争的影响。他官职依然升迁,后至皇帝身边,担任了大理寺正卿、光禄寺正卿。
张居正垮台后,追随者都被罢官,减惟一却没受株连。后撰升顺天府尹,依然不阿顺权贵,坚持秉公执事。
『柒』 鳌山卫镇的名胜古迹
鳌山卫城初建时城墙为砖石结构,周长约2500米,高约11.6米,厚约6米。门有四,东名“镇海”,南名“安远”,西名“迎恩”,北名“维山”。后来,城东门改为“东安”,南门改为“南清”,西门改为“西泰”,北门改为“北平”。城墙外修有护城河,宽约8.3米,深约5米,引海水入河。海潮可抵东门,船只由海可直达护城河。城中建筑方正对称,街道形如棋盘,四门洞达。城内有卫署、学宫、经历司、仓廒、文庙、武庙、天齐庙等建筑。城西筑有演武厅,设厅堂、点将台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撤鳌山卫,其属地多并入即墨县。1953年,鳌山卫城门和部分城墙拆除,随之,大部分古迹毁损。今仅存遗址。
明初于沿海驻军后,为了传递信息,于沿海高埠处遍设墩堡。属鳌山卫直领墩26处,雄崖所墩11处,浮山所墩18处。鳌山卫及所属3所之军士皆隶军籍,为军户,世袭。卫所军士守城与屯田并
重。其中,鳌山卫直领18处军屯,屯田140余顷,清初裁撤后归并即墨县的有6处,雄崖所有8处军屯归并于即墨县,屯田约59顷;浮山所领军屯25处,有9处位于即墨县境内,16处位于平度州(今青岛平度市)境内。至清初,鳌山卫及雄崖所、浮山所归于即墨县后,军士遂依其屯田、驻防处散居。其中,鳌山卫2396户、8928人,雄崖所1854户、5744人,浮山所3130户、8570人,均归并于即墨县。
『捌』 金鳌山公园的历史来由
金鳌山因其历史悠久,岁月的风雨给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许多有关金鳌山的美好传说一直在传诵。一说,宋代赵彦卫在《东巡记》中就有金鳌山的叙述:“海上本有金鳌山和栅浦相对,山上有祥符塔院。”又一说,宋代,有一年崇明大旱,禾苗枯死,海中金鳌为救苦难农民,上岸吐水,被雷公辟死。农民为报金鳌吐水之恩,不使其曝尸,纷纷挑土筑山,取名金鳌山,并在山旁建庙纪念。再一说,清朝雍正年间,崇明人沈文镐参加殿试,中了探花回来雇人一夜挑成了金鳌山。
其实,崇明岛本无山,金鳌山山体系人工所筑。宋、元时,位于三沙东仁乡,为航海之标识。取宋高宗所至之山为名,此山山体早已坍没。这金鳌山重筑于康熙七年(1668年),山有九峰,中峰最高,峰上建藏。山前凿玉莲池,山后植紫竹林。还遍种名花佳木。清乾隆四四年(公元1777年),知县范国泰捐资重修,增设桥、亭、台、楼、榭、月圃诸胜。这时,公园内已有 “寿刹钟声、清远荷香、庭荫丛桂、鳌峰远眺、梅林积雪、绿水环亭、长堤新柳。后乐观鱼”等八景。游客观赏后,赞口不绝。有的兴诗舞墨,惜“鳌山有寺千秋画、江水无弦万古琴。”,“寺内青山山外月,檐前绿水水中天”。风景如画的金鳌山公园,毁于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之手。解放前夕只剩下摇摇欲坠的鳌峰远眺(镇海塔)。解放后,金鳌山被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县有关部门关怀支持下,几度拨款修复。
如今,金鳌山已恢复成一个小巧玲珑 、景点集中的古色古香的公园。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是人们游览、摄影、憩息的胜地。
『玖』 呃。诺知道鳌山庙会
鳌山庙会的鳌山之夜,来宾鳌山6月6庙会游记来宾一年一度最狂欢的庙会今年又过去了,在没去鳌山庙会之前很多朋友都建议我一定要去看看,去拜拜,或许对于我来说,神或者仙我是没太奢望去信仰了,但是就说农历六月六,鳌山布伢(花婆)节,朝拜者达数万余人次。在朋友的催促下,也为让工作更加方便一些,决定前往参加庙会进行朝拜。
5点多左右,匆忙的整理一番,乘着太阳刚落山,搭乘着朋友们的顺风车朝着寺山的方向疾速而去,到寺山的时候有朋友接待,吃了晚饭,喝了一些小酒,晚上10点左右我们开始出发上山,我们没有从修建的水泥路上去,而是沿着两个村庄走直线的,到上鳌山的一个三叉路口时,已经看见有警车一闪一闪的,民警正在维护着拥挤的车辆与人群,都是朝着鳌山方向而去的,看着那么多的人流,我们的车子只好找了个地方停了下来,徒步跟着众人一起上山,上山过程中不说车难走了,人都是很艰难的拥挤着上山的,还好路是比较平坦的,多数人也比较守秩序,走到山上我们幸运没有碰见也没有发生什么意外,到离鳌山脚下百米左右,让我见识了庙会的确热闹不凡,据说它的出名就缘于朝拜之后非常的“灵验”,求子得子,求财得财,求姻缘得姻缘,至于这山,不如不叫山,因为石头真的很少见,应该叫泥山,海拔也不算高,但是看看有山有水有绿林,风水是比较好的吧。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这个时候,这里都会举行一次一年一度的鳌山庙会节,都会有数万人来宾这里进行朝拜,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其中我看到了几辆车牌还是外地车牌,这些香客肯定是慕名“灵验”而来的吧,这样想想鳌山的庙会影响还是不小的。
一路上山的时候路的两边都已经见到很多人在摆摊买卖香蜡、鞭炮之类的需要用到朝拜的物品了,到山脚下就更是另我大开眼界了,算命、拍照、卖艺术品、放电影、螺蛳粉、快餐、烧烤、炒螺、卖扑克牌等等一应俱全,真可谓是麻雀岁小,五脏俱全;当然现场还会有斗地主,三公之类的民间“赌博”,由于急切上山,就没有深入的寻找了。
在我来鳌山庙会之前我就已经接触过关于鳌山布伢(花婆)的一些宣传资料,感觉来宾政府在鳌山身上花了不少功夫,虽然看到还在建设中,但是也初见规模了,上山的路是水泥阶梯,修缮了“花婆庙”,山脚下建广场,许愿池都感觉是新的,据当地人了解到,这里或许还会开发举办有来宾的特色文化艺术节,打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地方文化的交流盛会,也是作为来宾旅游经济的拉动带之一,让更多的人了解来宾,认识来宾,打造经济投资的亮点。
开始上山了,路不难走,只是人多了让路感觉难走了,一路发现很多人在上香火,山上的鞭炮声也从不间断,山上飘的一阵阵浓烟都可以把人的泪水催下,眼睛都很难容易睁开,山上更始热闹,卖水卖“红领巾”的,当然就是买的人也很多,一瓶水10块、看到瓶子后,上面写着“鳌山圣水”,要了“红领巾”跟朋友一起朝拜完后就直接下山了,这时山上还是香火不断,鞭炮声不断,我想下到山脚的时候身上肯定是满身香蜡和鞭炮的味道。
午夜12点,6月6正式到来,山上的烟花开始飘起,放亮了真个鳌山的上空,光彩耀眼而夺目;山上燃烧的香蜡、礼花、、、、、、都是人们朝拜的祝福,希望所有善良的人们都能心想事成、财源广进!
『拾』 番禺区沙湾镇有什么著名街道及其典故,历史,有什么名人居住过跪求
沙湾古镇
沙湾是珠三角著名古镇,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沙湾古镇保存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民居建筑式样多,亲水性和实用性强,是珠江三角洲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全镇现存古祠堂约100多座,还有一筒竹、三间两廊、镬耳屋、高楼、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筑。其中,以车陂街、安宁西街为中心的沙湾古村落约2.4万平方米,为著名文化遗址和商业遗址。
2010年,沙湾古镇入选“番禺十大城市名片”。
沙湾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番禺境内。总面积52.7平方公里,人口12万,毗邻穗港澳。
沙湾镇是一个具有8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灿的文化。沙湾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家辈出,文化积淀丰厚。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何氏三杰”,涎生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传世名曲;沙湾留耕堂、宝墨园、三善古庙群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沙湾飘色不愧为名闻遐迩的民间艺术瑰宝;还有醇香诱人的传统小吃——姜埋奶……。沙湾因此面享有“文化之乡”的美誉。1998年以来,沙湾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广东醒狮之乡、广东飘色之乡、广东省体育先进镇、广州市高标准文明示范镇、广东省文明示范镇和2000年广东农村综合实力“经济强镇”。
编辑本段概况
沙湾镇地图
沙湾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番禺境内。总面积52.7平方公里,人口12万,毗邻穗港澳。
沙湾镇是一个具有8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灿的文化。沙湾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家辈出,文化积淀丰厚。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何氏三杰”,涎生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传世名曲;沙湾留耕堂、宝墨园、三善古庙群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沙湾飘色不愧为名闻遐迩的民间艺术瑰宝;还有醇香诱人的传统小吃——姜埋奶……。沙湾因此面享有“文化之乡”的美誉。1998年以来,沙湾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广东醒狮之乡、广东飘色之乡、广东省体育先进镇、广州市高标准文明示范镇、广东省文明示范镇和2000年广东农村综合实力“经济强镇”。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沙湾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优势,合理的城镇布局,快捷的交通网络,优越的投资环境,精心打造着一个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环境。
沙湾镇经济建设
2001年10月,沙湾镇被中央宣传部等5个单位联合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称号。2003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0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9.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8.8亿元,财政收入1.36亿元,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幅,税收4.0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沙湾镇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得益于对外招商引资和民营、私营队伍的壮大,到目前止,全镇有私营企业440家,外资、合资企业137家。投资金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美国亨氏美味源食品有限公司、佳口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广州港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沙湾珠宝产业园等大型企业,是沙湾的重要经济支柱。
农业生产、水利建设,为沙湾奠定了经济基础,大力推进农业“四、五、六”工程,积极发展水产、蔬菜、畜牧、花卉、园林绿化等项目,形成了“三高”农业生产的格局。
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番禺奥林匹克花园、德宝花园、荷景花园、金沙湾花园、新世纪花园等大型住宅,为人们提供了安居乐业理想的地方。“广东音乐”、“沙湾飘色”、“沙湾醒狮”、“沙湾兰花”和沙湾姜埋奶饮食文化已成为文明古镇的五大品牌。
编辑本段农业发展
沙湾镇农田水利
沙湾镇生产布局合理,各项农业均衡发展。到2002年为止,全镇农业生产布局为:早稻面积2410亩;常年蔬菜面积8764亩(其中韭菜3337亩,由于种植年限及土地肥力问题,面积还将有所缩减);花卉面积4884亩,是2000 年的4倍(其中兰花约占10--15%);
其它经济作物2765亩(以柠檬、甘蔗和香蕉为主);水产养殖面积8727亩(其中四大家鱼面积占56.5%,鳗鱼面积占19.3%,优质鱼例如:叉尾、桂鱼、太阳鱼和甲鱼等占24.2%)。
沙湾镇将花卉业作为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大力推广花卉种植,花卉业得到发展的有利契机,种植面积比往年大幅增加,蓬勃发展。沙湾镇于2002年9月15日在区农业局和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正式登记注册成立了“沙湾镇花卉协会”,现已拥有在册会员350多人,辐射市桥、黄阁和化龙等镇。在此基础上,沙湾镇加强了对花卉业宏观调控的力度,及时根据市场信息进行生产调整,主动适应市场,使花卉业得以迅猛发展。2002年是沙湾镇兰花大丰收的一年,兰花生势好,发展快,价格上扬,兰户增收,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在众多大型的比赛中屡获殊荣,得到外界的一致好评。专家估算沙湾镇兰花价值达8000万元,沙湾镇被外界誉为“兰花之乡”。
在大力发展花卉业的同时,沙湾镇不断发挥禽畜业原有的优势,挖掘市场潜力,加强进入、流出管理,建立多层次的检测、监控制度和规程,将禽畜业进一步市场化、产业化和规范化。镇密切联系、关心、扶持、指导禽畜养殖大户的同时,又注意发挥他们的辐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禽畜业的发展。还根据各村的有利条件,开展夜游鹤、火鸡、孔雀、珍珠鸡、良种乳鸽等禽畜养殖试验。力图创出新的农业品牌,带动农民增收。
编辑本段基础设施
沙湾镇沙湾供电所
沙湾镇的北面与番禺市中心城区仅一河之隔,有市桥一桥、二桥、三桥与沙湾相连接。市南、市良公路纵横镇境而过,
镇内各村路网如今四通八达,交通十分畅顺。沙湾距广州27公里,佛山21公里,距深圳130公里,距香港、澳门均为64海里。番禺市变电站、自来水厂均座落在沙湾。沙湾有自来水厂两间,日供水量80万吨水厂,高低压电网,大小水管遍布全镇各地,大大地超出全镇经济发展和居民主活的需要。
沙湾水乡特有的路堤,既是抗台风、防洪水的大堤,又是没着江畔通往各村的公路,人们都称它是“水乡长城”。
沙湾大桥是广州市地区的重要桥梁之一,全长1168米,是广州市至国家级的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经番禺至东莞、深圳,广州经番禺至珠海的必经之路。
沙湾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银行、电信、医疗、供水、供电、公安等,满足工农商各项生产和事业动作的需求。
编辑本段教育事业
教育强镇
沙湾镇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生活待遇,全镇上下形成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的良好风气。三年来全镇各级对教育的投入达1.5亿多元,先后新建象骏中学、中心小学、沙坑小学、中心幼儿园等10间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对象贤中学、象达中学等一批中小学进行扩建改造,大力改善教师居住条件。镇政府在1997年被评为广东省“双基”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被评为广州市尊师重教先进集体。1998年有一批中、小学评为广州市及番禺市一级学校,象贤中学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居全市镇级学校首位。1999年被省教育厅定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十个试关之一。2002年6月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评估,成为番禺区乃至广州市首个“广东省教育强镇”。
象贤中学位于自然保护区滴水岩旁,占地面积103亩。学校依山而立、楼宇鳞栉、气势雄伟、亭榭雕塑、芳草如茵,一派园林景色,不愧为读书求学的好地方。办学六十载,桃李遍天下,涌现出有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大学校长、市长、镇长等一批治学兴邦之士。近十年来,学校教育质量连翻六番,两次获广州市高考工作一等奖,四次获二等奖,四次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输送合格学员,2000年高考象贤考生刘健鹏获全国地理科状元,高中升学率达到85%。参加全省高中毕业会考科科合格率、优良率超省平均。
象贤中学拥有一支师德高尚、观念现代、底蕴雄厚、业务精、素质高的干部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目前有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2人,中、高级职称教师56人,省“名师”培训对象1人,广州市“名校长”培训对象1人,番禺区“名师”培训对象1人,番禺区教师中级职称评委5人,还有一批在广州市和番禺区有影响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宝墨园
宝墨堂
始建于清末民初,当时只占地3亩。现扩建至160多亩,以弘扬包公清官文化为主线,特具岭南园林建筑风格,南国水乡特色。艺术精品琳琅满目。昔日广州荔枝湾风情、清代珠江紫洞舫等佳景的缩影再现园中。
何氏大宗祠
(即留耕堂),始建于元朝正年(公元1275年),距今700多年。最大规模扩建重修是清代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总占地面积3千多平方米,是一座由青砖、石、木、牡蛎构成的古建筑。清代最后一次重修也比广州陈家祠还早170年。是番禺区年代古、规模大、艺术精、格调高的何姓族人的祖祠。其特点:以柱多而闻名,一共112条木、石柱,它汇集了元、明、清各个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加上高超的砖、木、石雕手工艺,闪烁着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光彩。1986年,重新修茸,恢复原貌。1989年列入广东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至今一直对外开放,让游人参观。
牌坊正面“诗书世泽”,背面“三凤流芳”,是明朝理学家陈献章(陈白沙)书写。“留耕堂”、“大宗伯”木牌匾分别由陈白沙及明代广东省中书参知政事郑允成书写。
魁星楼
沙湾镇魁星楼
沙湾“魁星楼”,又称“水绿山清阁”。这是源自“鲤鱼跃龙门”、文魁”独占鳌头“传说构想建筑的。始建于康熙60年,距今二百八多年。何氏先祖以此激励后人发奋图强、勇夺头标。
《栋梁》——留耕堂建筑以多栋梁闻名于世,也许是寓意祈望何氏多出栋梁之材。
鳌山古建筑群
位于沙湾镇三善村鳌山脚,由报思祠、鳌山古庙、社稷神庙、先师古庙、神龙古庙、观音庙等组成,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古庙群,属清代建筑,保存完好。报思祠是为纪念清初巡抚王来任上疏力陈迁海之弊,主张解禁复民,挽救了无数生灵,百姓感恩而建的。先师古庙,俗称“鲁班庙”,曾有鲁班等许多手握规、矩、斧、尺塑像,反映当地村民多从事建筑行业。其它建筑亦各具特色,整座建筑布局极有岭南地方色彩,其中的壁画艺术,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画都栩栩如生,美伦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