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都有什么典故吗
断桥残雪
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南宋时又名宝佑桥,也称段家桥。桥为1921年重建。桥畔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断桥残雪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是,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南北分别毗邻小南湖和西里湖。据记载,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飘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内侍卢允升曾在此建宅卜居,莳花养鱼,构筑园林,渐成规模。花港观鱼的史称,源出南宋宫廷画师马远所作西湖山水画的画题。清代,康熙南巡至杭州时,曾手书花港观鱼景名,并在赏鱼池畔立碑建亭。
雷峰夕照
雷峰塔与白娘子的故事,流传深广。故事中的雷峰塔就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宋吴越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而建。初名“黄妃塔”。原拟建高十三层宝塔,由财力不济,拟改七层,峻工时只造了五层。结构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内壁嵌有刻着《华严经》的条石,塔下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建筑雄伟壮观,为藏经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
苏堤春晓
北宋元佑五年(1090),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以湖泥筑成长堤,后世称苏堤,全长2.8公里,堤上建有六桥,自南而北依次是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沿堤栽有杨柳、芙蓉、碧桃、海棠等40多个品种。苏堤风光旖旎,晴、雨、阴、雪各有情趣, 四时美景也不同, 尤以春天清晨赏景最佳,绿杨拂岸,艳桃灼灼,晓日照堤,春色如画, 故有“苏堤春晓”之美名。
南屏晚钟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吴越始建,称“永明禅院”,饱经沧桑。寺内有宗镜堂、慧日阁、济祖殿、运木井等古迹,山门前有放生池。1986年重建,为歇山顶三重檐两层建筑,上层悬大梵钟,下层为净慈寺地藏殿。大梵钟高3米,口径2.3米,重10余吨。净慈寺晚钟鸣响,回声在山间、林樾悠扬飘荡,悠扬的钟声重新回荡,使人们想到明人聂大年的《南屏晚钟》诗:“柳昏花暝暮云在,隐隐初传一两声。禅榻屡惊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龙王祠,清康熙年间定名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宋王洧《平湖秋月》诗云:“万顷寒光一夕铺,水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题名“平湖秋月”。“湖天一碧楼”联曰: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北角,素以湖景、荷景著称,为西湖十景之一。
据记载,宋代洪春桥畔有一处官家酿酒作坊,坊内与金沙涧相通的池塘种满了荷花,每逢夏日熏风吹拂,荷香与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们称之为“曲院荷风”。清代,酒坊关闭,康熙游湖时御书西湖十景碑,便将“曲”字改成为“曲”,易“荷风”为“风荷”,“曲院风荷”的景名便由此沿用至今。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
小瀛洲北宋时已成为湖上赏月佳处。明万历年间,取疏浚西湖的葑泥在岛的四周绕滩筑堤,形成湖中之湖。清雍正年间,在堤岛之间,南北贯以曲桥,东西连以土堤,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园林特色。总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
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御碑亭景点,在洪春桥畔。双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别位于西湖之西南、西北。南高峰海拔256.9米,北高峰海拔355米。两峰遥相对峙,绵延相距十余里。
张岱《西湖十景 两(双)峰插云》: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 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此景本是湖中遥望之景,清初为了立碑才移到陆上去的。当群山云雾迷漫时,两峰时露双尖,宛如峰插云霄,自然风光异常优美,峰势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后或阴翳多云天气,彩云、白云或浓或淡,忽缠忽遮,是云是山,一片朦胧。如一幅壮观的水墨淋漓而浓淡有致的山水画卷展现在面前。 故名“两峰插云”。清康熙皇帝游此,改为“双峰插云”。
柳浪闻莺
位于西湖东南岸,清波门处。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元代回族巨商阿老丁,在杭州兴建清真寺,死后葬此,俗称回回坟。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柳型各具特色:柳丝飘动似贵妃醉酒,称“醉柳”;枝叶繁茂如狮头,称“狮柳”;远眺象少女浣纱,称“浣纱柳”等。有柳洲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
西湖
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面积五点六五平方公里。那一泓脉脉含情,明净鲜活的泉水,就涵藏在这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的层恋叠嶂之中;鼎足而立的湖中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墩环碧,就像三颗绿色的宝石,巧妙地镶嵌在这碧玉似的镜面上,而苏堤、白堤则像两条飘逸在这镜面上的缎带。水映山色,使山色更加秀媚;山衬水态,使水态愈显柔情。这山与水美妙和谐的结合,使游人有置身画图中的感受。
西湖不仅有如画的自然风光可供游赏,更有数不清的古迹名胜足供寻访。湖畔名城杭州,唐时已称"东南名郡",五代的吴越国和南宋王朝均在此建都,其紫禁城就在西湖南岸凤凰山麓。沿湖数不清的宝塔古刹、优美园林、楼台轩榭、碑刻摩崖,更为秀丽的西湖增添了脍炙人口的人文景观。
“水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胧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天然的图画,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使游人目迷心醉,流连忘返。
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经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的,它们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西湖美不仅是自然美的翘楚,更是人工美和伦理美的和谐统一。这里有数不清的古迹名胜和现代建筑。灵隐寺、飞来峰、六和塔、岳王庙、中山公园、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章太炎纪念馆、龚自珍纪念馆、吴昌硕纪念室、李叔同纪念室、马一浮纪念馆、黄宾虹纪念馆、潘天寿纪念馆、于谦墓、张苍水墓、放鹤亭和林和靖墓、西泠桥和慕才亭、秋瑾墓、盖叫天墓、文澜阁等错落有致地散落其间,使神化丹青的西湖,更得世人的欣慕和敬仰。
杭州还建有许多主题公园如:杭州乐园、未来世界、宋城、杭州花圃、江南名石苑、太子湾公园、湖滨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供游人休闲憩息,愉悦心身。
玉泉
在西湖西北面青芝坞口,是西湖三大名泉之一。南齐建元年间(479一482),僧人昙超在此筑寺,后晋天福三年(938)建净空院,南宋改寺名为玉泉净空寺,清康熙又改为清涟寺,因寺内有玉泉,人称玉泉寺。
玉泉水碧绿如玉,水量丰富。诗人白居易作诗赞咏:“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南宋时,玉泉观鱼为西湖胜景,常盛不衰,清代“西湖十八景”有“玉泉鱼跃”一景。现旧寺已不复存在,在原址修建成一座庭院幽深、观景观鱼两相宜的公园茶室。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书“鱼乐国”匾额仍悬在池畔的廊檐下。池中蓄养的各色青鱼、鲤鱼回游嘬食,悠悠自乐,游人凭栏投饵,莫不欣喜忘情,正合楹联所题“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的意趣。
宝石山
宝石山位于西湖之北,与葛岭一起成为西湖的北屏。这里的山岩呈赭红色,岩体中有许多闪闪发亮的红色小石子,当朝阳或落日红光洒沐之时,分外耀目,仿佛数不清的宝石在熠熠生辉。宝石山因此而得名,新西湖十景之一“宝石流霞”的出处就在于此。
登上葛岭、宝石山,则南望平湖,水波荡漾;北瞰万亩平畴,楼宇鳞次栉比;东则街衢商埠,充满活力;西有青嶂千叠,遥接晴空。位于宝石山东面的保俶塔巍然挺秀,好似窈窕的“美人”伫立山巅。保俶塔建于北宋初年,原为九级砖木结构,与六和塔、雷峰塔并无太大差异。现在的砖砌实心式样,是一九三三年重建时仿自清代原样,虽不能登临了,却以其漂亮的外形和所处的显要位置而成为引人瞩目的西湖胜景标志物。
葛岭,因相传东晋炼丹家葛洪曾在岭上修道炼丹而得名。葛岭之巅的初阳台,传为葛洪炼丹之所。每当清晨日出之际,霞光万道,不可捉摸。据说,初阳台上还能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见到日月并升奇景。清雍正《西湖志》描述说,旭日初升时,山鸟群起,遥望霞气,互相照耀,传是日月并升。由于初阳台日月并升奇景只有十月初一前后能见到,而每年此时杭州已是深秋时节,天气多云翳,故很少能有亲眼目睹的机会。这一奇景的真面目究竟如何尚有待验证。
龙井
龙井,位于西湖西面竹茂林密的风篁岭上,旧传此井与江海相通,必有神龙居住,因名“龙井”。
龙井是一个半圆形泉池,清冽的泉水就从泉后壁的山岩间涓涓流出,虽大旱亦不枯竭。龙井泉还有一奇特之处,就是当你用小棒搅动泉水时,水面上就会出现一条蠕动的分水线,仿佛游龙一般,这种现象在雨天时更为明显。据说这是因为地面水和地下泉水相互冲撞,两种水质因比重和流速的差异形成的。这一奇异的自然现象,给龙井平添了几分佳趣。
龙井不仅风景幽雅,更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龙井茶叶”蜚声国内外。清明前后的龙井山上,那一行行整齐排列的茶树中经常会出现采茶姑娘腰系茶篓的倩影,游人问茶,凭添无穷的野趣和雅韵。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
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 :“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⑵ 花港观鱼的导游词三十字
花港观鱼的导游词,你可以将这个景点的细节之处,用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⑶ 杭州西湖的民间故事
杭州西湖的民间故事主要有: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苏小小的故事、柳浪和莺姑娘的故事、花港观鱼的故事、断桥的故事等。望采纳!
⑷ 杭州西湖的历史
历史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淹废。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
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
长庆二年(822)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后,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济,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宋仁守时代(1023——1063)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
后者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苏轼于熙宁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简介
西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于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85年)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
此外,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壹圆券以及2004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更说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中国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数十个之多,通常认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花港观鱼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画。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的文人诗词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
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此后当地官吏将康熙帝御笔所书,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为景点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
十景名称不仅用词贴切,亦对偶整齐(严格上并非对仗,对仗还须论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其中两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对。“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或是“三潭印月”、“双峰插云”,这些本身也是对偶句或词组,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报》等五家单位发起了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云栖竹径、九溪烟树等。新十景的特点在于其地理范围大于旧十景,其中大多数位于西湖周边群山之中。与传统的西湖十景一样,新十景名称也见对偶。
譬如,“九溪烟树”对以“满陇桂雨”或“吴山天风”(其中“九”与“满”均为数词,较工);“玉皇飞云”与“宝石流霞”、“龙井问茶”与“虎跑梦泉”、“黄龙吐翠”与“阮墩环碧”等组合亦见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进行“三评西湖十景”和名称征集,灵隐寺等一批景点入围,成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点中既有千年古刹灵隐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复重建的文化景观钱王祠、万松书院等。
二、西湖的人文
1、宗教艺术
西湖与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远的历史中,各种宗教团体和道观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边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其中尤以吴越国时期为鼎盛。
当时各代国王热心佛学,在西湖周围兴建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风光的代表性景点,而拥有中国室内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灵隐寺更是西湖各收费景点中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
2、文学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因此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丛编》、《西湖梦寻》、《西湖集览》与新旧《西湖志》、《湖山便览》等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
另外,近现代众多作家也与西湖结缘。在诗词方面,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诗人留下了无数佳句;在散文方面,张岱、鲁迅、俞平伯、郁达夫、宗璞等名家则写下了众多名篇。以下例举部分与西湖紧密关联的文学作品。
3、民间传说
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苏小小》。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说中梁祝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西湖边的万松书院。
另外,杭州还流传岳飞、济公、乾隆下江南、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大量民间故事和《初阳台》、《双投桥》、《东坡肉》、《葱包桧儿》、《十八棵御茶》等传说。
⑸ 西湖十景的典故
1、苏堤春晓
位于西湖西侧,南北两端衔接南山路和北山路,全长2.8公里。它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于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用湖中的淤泥堆筑而成的。苏堤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命名的,又名苏公堤。
4、断桥残雪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一说起自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断,故称断桥。现在的断桥为1914年改建,桥东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把断桥作为白素贞与许仙相会的地方,更给断桥增添了神秘浪漫色彩。
⑹ 百度百科花港观鱼的历史故事,是什么
花港观鱼编辑花、港、鱼为特色的风景点。西湖十景之一。地处苏堤南段西侧。一九六四年二期扩建工程告竣后,占地面积达二十公顷。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与雷峰塔、净慈寺隔苏堤相望。红鱼池位于园中部偏南处,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架设曲桥,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
1简介编辑西湖十景之六
花港观鱼地处苏堤的南段西侧[1]。是承佛光紫气而幽静的植物园林。花溪蓄卢园.花港前依接山势葱茏的南屏山,西靠层峦叠翠的西山,
平静如镜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如青玉分列左右。而公园就在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半岛上面。2景色介绍编辑花家山上流花溪
花港观鱼地处西湖西南,三面临水,一面倚山。是一个占地300余亩的大型公园。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条清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故称花港。南宋时,内侍卢允升在花家山下建造别墅,称“卢园”,园内栽花养鱼,池水清冽、景物奇秀。以后,卢园荒废,此景亦衰。清康熙南巡时,在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养鱼,筑亭建园,勒石立碑,题有“花港观鱼”四字 。[3]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溪。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侧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称为“卢园”。园内架梁为舍,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立埠为港,畜养异色鱼类,广植草木。因景色恬静,游人萃集,雅士题咏,被称为“花港观鱼”。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时称卢园又以地近临花家山而名“花港”。期间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由此而名声远扬。 古时这里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后经扩建,全园面积近三百亩。今日的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微风过处,沿池岸花木落英缤纷,飘浮于水面,好一幅“花著鱼身鱼嘬花”的动人画图,无人不起羡鱼之情。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色,刻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碑分为阳文和阴文双面,是康熙和乾隆祖孙两个皇帝分别题的字,这在我国碑林史中仅此一块。乾隆做诗有:“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之语。
花港观鱼的石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题,其中的"渔"字,繁体写法是四点,代表火,乾隆改为三点,代表水,寓意百姓生活风调雨顺,江山稳固太平。
还有种说法:“花港观鱼”四字为清康熙皇帝手迹。康熙一生崇信佛教,向有“佛爷”、“善人”之称。他孙子乾隆爷也崇尚“好生之德”。然而,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鱼”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皇帝不忍见鱼死,便将碑文中“鱼”字底部的四点改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这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有趣的典故。
——乾隆(清)
花家山下流花港,
花著鱼身鱼嘬花。
最是春光萃西子,
底须秋水悟南华!
花溪蜿蜒入花池
清末以后,景色衰败,到建国前夕,由于年久失修,仅剩下一池、一碑、三亩荒芜的园地。花港观鱼东大门右侧的方池,就是当年历史的陈迹。1952年,在原来“花港观鱼”的基础上,向西发展,利用该处优越的环境条件和高低起伏的地形,以及原有的几座私人庄园,疏通港道,开辟了金鱼池、牡丹园、大草坪,并整修蒋庄、藏山阁,新建茶室、休息亭廊,至1955年,初步建成了以“花”、“港”、“鱼”为特色的风景点。1963年至1964年又进行了第二期扩建工程,形成了占地20公顷,比旧园大一百倍的新型公园。
花港观鱼的艺术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条件,景区划分明确,各具鲜明的 主题和特点。大草坪,雪松挺拔,宽阔开朗;红鱼池,凭栏投饵,鱼乐人欢;牡丹园,花木簇拥,处处有景;新花港,浓荫夹道,分外幽深。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优秀传统,倚山临水,高低错落,渗透着诗情画意。在空间构图上,开合收放,层次丰富,景观节奏清晰,跌宕有致,既曲折变化,又整体连贯,一气呵成。它的最大特色还在于把中国园林的艺术布局和欧洲造园艺术手法巧妙统一,中西合璧,而又不露斧凿痕迹,使景观清雅幽深,开朗旷达,和谐一致。特别是运用大面积的草坪和以植物为主体的造景组合空间,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而又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园林中,具有开拓性的作用。
贵妃醉酒花相依
藏山阁 ,这是一座建在假山上的玲珑剔透的建筑。与其相对的是蒋庄,原名小万柳堂,蒋庄是杭州保留比较完整的私 家庭院之一,著名学者马一浮曾在此居住。现主楼辟为马一浮纪念馆。
红鱼池西首是颇有造园匠心的牡丹园,丘阜隆起,最高处建牡丹亭,绕亭植有各种牡丹、芍药数百本,按不同品种分为十多个花境小区块,年年谷雨前后,尽显花中王者风范,国色天香,名不虚传。红鱼池往前是牡丹园,全园面积约1万平方米,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小路把全园分割成18个小区。园内栽培 了数百株色泽鲜艳,奇香异常的名贵牡丹 ,如魏紫、姚黄、绿玉、胭脂点玉和娇容三色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来 自安徽宁国县的“玉楼春”。此外,还配置山石和苍松、翠柏、芍药、红枫、紫薇、海棠、杜鹃、梅树等花木 ,高低错落,疏密得体。
牡丹园最高处是重檐八角攒尖顶的牡丹亭,匾额由当代文学家茅盾题写。东南侧坡有 一平台,平台上有用黑白卵石仿梅树姿态铺砌而成的图案,平台旁植古梅一株。取宋代诗人林和靖<<山园小梅 >>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牡丹亭畔小径一侧,植古梅一株,梅树下,以黑、白卵石砌成此梅姿影图案于路面,现代大儒马一浮题笔称之为“梅影坡”。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秦岭和陕北山地多野生。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已声成为观赏植物。唐时盛栽于长安,宋时称洛阳为牡丹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阳花。《群芳谱》中记载牡丹有180多种,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载培史。 牡丹是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朵大色艳,奇丽无比,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等色。花多重瓣,姿丰典雅,花香袭人。我国人民把它作为富丽繁华之象征,称之为“富贵花”、“百两金”。早在唐代都城长安栽植和观赏牡丹之况极盛,白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长庆年间,开元寺僧惠澄自长安获得一枝牡丹携回寺里栽种,杭州自此始有了牡丹。杭州牡丹要以花港观鱼的牡丹园最为繁盛了,有“酒醉杨妃”、“娇容三变”等品种,千姿百态,绚丽多姿,别有情趣。牡丹割成十几个各具形态的小区。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花卉,它雍容华贵,端妍富丽,是吉祥昌荣的象征。 花港观鱼的牡丹园区里面,栽种着数百株色泽艳丽的牡丹,从高处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态妍,令人流连忘返。园内植物配置精致,四季有应时之花,八节有长青之树,发展了“花”、“港”、“鱼”这一名胜的特色。每逢4-5月间牡丹盛开之时,五彩缤纷,香艳各异,这里吸引着全国园艺工作者和无数国际游人。
山小林高柳梢细
蒋庄原名小万柳堂,原为无锡廉惠卿别业,蒋国榜购得后改建,俗称蒋庄.庄园与苏堤之间,有一雕栏虹桥一架相通.庄园内,亭台楼阁隐现于竹木花草之间,倒映在湖光山色之中,可谓尽得西湖风流。
马一浮纪念馆在西湖花港观鱼公园内,地处苏堤映波桥畔,濒临西南湖的蒋庄,为秀美的花港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他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抗战胜利后回杭。1950年,应弟子蒋国榜邀请,现代国学大师马一浮迁居蒋庄。
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马老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篆刻崇尚汉印。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主要有《太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朱子读书法》、《老子道德经注》、《蠲戏斋佛学论著》、《马一浮篆刻》、《蠲戏斋诗集》等。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陈毅元帅、周恩来总理等均曾来杭访问、合影.现已将主楼,建成马一浮纪念馆.馆内分生平、诗学、书法和书房四部分,以实物、图片、手稿和文献资料,介绍马一浮的生平事迹 。
水阔湾浅月影迟
1.花港;
花港乃是得用原有零星水稻田和水塘疏挖而成,大部分是人工挖掘的,它是沟通小南湖和西里湖的游览河道,把整个花港观鱼公园环抱在水中央。
2.大草坪:
穿过竹院,绕过雪松,前面是一片大草坪。草坪周围种填了高大挺拔的雪松和浓密常绿的广玉兰林带,使之同周围的景区分开,隔离噪声。这种用植物来分隔空间的处理手法,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以墙、篱等建筑划分空间格局的形式。草坪北临西里湖,从这里可远望苏堤烟柳、西山层林。运用借景手法,突破了有限的园界,伸展了园林景色。草坪西侧,种植了一棵红杉树,红杉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时赠给我国的礼物,周总理决定把红杉树苗种在杭州,花港的这一棵,是经培育后为纪念周总理而栽种的。
3.密林地:
牡丹园西行,山回路转就是密林区,从位置上来讲,它们都位于公园的西部。密林区得用原来的土丘,种植常绿阔叶的丛林,并结合地形,修建林间小道,环境宁静,宜于休息,更是净慈寺僧侣们每晚散步的最佳去处。自牡丹亭中眺望,公园东、南、北三面景色尽收眼底。
东面,绿树婆娑,遥接湖波堤痕;南面,南屏山葱茏山色被“借”入公园内,密林浓阴后,一湾绿水萦绕,拱桥飞架,港汊连通了西里湖和小南湖,全园水景因此更显灵动,沿水竹树繁茂,禽喧枝头,透露着山野风情;北面,大草坪视野开阔,西里湖波光山影引人遐想绵绵。草坪上,间以大乔木为主的树丛、树林,既增加了空间林缘线的层次变化,又为游人提供了庇荫,休憩场所。
临水花港观鱼痴
或许有一天我将成为堤岸的垂柳,
或许有一天我将成为山溪的春桃,
或许有一天我将成为肥沃的泥土,
或许有一天我将成为丑陋的怪石,
可我宁愿化做花港里的一尾红鲤,
每日聆听南屏山的钟《花港观鱼》
扬眉
十顷鉴塘
是昆仑抛来的青玉,
百亩芳洲
是瑶池跌落的一角。
俊秀的苏堤翠绿泛红,
如多彩的玉簪别在西子的发髻;
艳丽的花港杂花升烟,
如绚烂的吊坠挂在长簪的尽头。
太子湾的山坳踏来稀薄的晨雾,
南屏山的晨钟传来清幽的音韵,
雷峰塔的窗柃透来明亮的佛光,
南高峰的山麓淌来清澈的花溪。
挺秀的长廊临着南湖清悠的水面,
将白墙青瓦的楼舍勾连;
笔直的石桥连着绿岛芳菲的堤岸,
把碎石片砖的路径通达。
粗壮的藤条在道路两旁垂帘成荫,
串串嫣紫的花束喧闹其间;
宽大的蕉叶在亭阁一侧簇拥成丛,
层层黄绿的果实捉着迷藏。
突兀的小山丘怪石嶙峋,
石间生长着苍绿的油松;
古朴的木榫亭雕栏画栋,
亭脚盛开着雍容的牡丹。
‘桃黄’金蕊千层奕奕生,
‘赵粉’粉面桃花娇羞可人,
‘掌花案’花红似火灿若晚霞,
‘梨花雪’蕊白如玉飘似柳絮,‘酒醉杨妃’赤红憨羞暗泻春光,
‘娇容三变’初绿盛红凋时素白。
幽绿的水面清波荡漾,
拂岸的垂柳丝绦飘动;
欢快的红鲤摇头摆尾,
舒心的人们笑语嫣然。
这里是鱼儿自由的天堂,
这里是人们休憩的驿站。
碧绿的草坪上铺就着石板的路径,
斑驳的条石间垒砌着围堰的水塘。
百年的樱花树枝繁叶茂玉蝶缤纷,
千年的古樟柏老杆吐翠新绿悠然。
池塘闪耀着熠熠青波,
依稀倒映着山峦的倩影;
湖面荡漾着叶叶轻舟,
柔碎了水面旖旎的风光。
岸边散落着石凳木椅,
倾心的恋人诉说着甜蜜的话语;
湖畔蜿蜒着小路溪径,
悠闲的僧侣消磨着傍晚的时光。
一身土布袈裟,
一双帆布鞋子,
眉宇间荡漾着南屏山铜钟的余韵,
衣襟中袖藏着雷峰塔檀木的烟香。
闲步于女孩青丝的耳畔旁,
漫步在少女留海的眸光中;
陶醉于春花烂漫的香径里,
雍懒在晨钟暮鼓的佛号间。
将男儿的柔情,
化做对自然生灵的眷恋;
把汉子的热血,
普度给芸芸纤弱的众生。
许是无人知晓这份爱的执着,
许是无人理会这份情的博大,
许是无人化解这份意的深厚,
许是无人洞察这份念的缠绵,
许是无人体贴这份眷的无奈,
许是无人回报这份恋的苦涩。
哦,自由的灵魂,
放飞在青烟升腾的庙宇中;
哦,爽净的身体,
游弋在烟波浩淼的泽国里。
声…
红鲤花池铺锦绣
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鱼乐园中放养着数万尾金鳞红鲤,游人在观鱼池的曲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相呼,群鱼就会从四面八方游来,争夺食饵,纷纷跃起,染红半个湖面,蔚为壮观。在这里纵情鱼趣,人知鱼之乐,鱼知人之情,人鱼相悦,其乐融融。 红鲤,也叫火鲤,鲤科 , 分布广泛,可在各类水域生活。是养殖的主要对象,全年均有生产,以春秋两季产量较高。体延长,侧扁,背部隆起。口下位,有吻须和颌须各l对。鳃耙短。腹部圆。鳞片大而圆。侧线明显,微弯。尾鳍深叉形。体色红。
《 咏花港》
谢觉哉
鱼国群鳞乐有余,
观鱼才觉我非鱼。
虞诈两忘欣共处,
鱼犹如此况人乎。
⑺ 关于杭州名胜古迹的传说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城西,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面积约5.66平方公理,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理,湖岸周长15公理。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深处有2.8米,最浅处不到1米。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 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要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西湖处于平原、丘陵、湖泊与江海相衔接的地带,三面环山,中有绿水,湖山映衬,相得益彰。那一泓脉脉含情,明净如镜的丽水,就涵藏在这连绵起伏,曲折多姿,或远或近,若隐若现的层峦迭嶂之中。湖面如镜,绿湖的苏堤、白堤犹如两条绿色缎带,湖心亭、阮公墩等景致点缀与湖心,犹如镶嵌的两块宝石。前人有诗说:“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觞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沿湖四周繁花似锦,形如一个色彩缤纷的巨大花环。在绿荫丝中,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轩榭。
西湖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获得历代诗人墨客的青睐,竞相以诗赞颂,所以西湖一带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为西湖更增添了诗情画意。远近闻名的“西湖十景”即出现于南宋,是画家马远等人绘画西湖山水时予以命名的。“十景”为曲院风荷、苏堤春晓、花港观鱼、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和双峰插云。
断桥残雪
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南宋时又名宝佑桥,也称段家桥。桥为1921年重建。桥畔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断桥残雪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是,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南北分别毗邻小南湖和西里湖。据记载,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飘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内侍卢允升曾在此建宅卜居,莳花养鱼,构筑园林,渐成规模。花港观鱼的史称,源出南宋宫廷画师马远所作西湖山水画的画题。清代,康熙南巡至杭州时,曾手书花港观鱼景名,并在赏鱼池畔立碑建亭。
雷峰夕照
雷峰塔与白娘子的故事,流传深广。故事中的雷峰塔就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宋吴越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而建。初名“黄妃塔”。原拟建高十三层宝塔,由财力不济,拟改七层,峻工时只造了五层。结构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内壁嵌有刻着《华严经》的条石,塔下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建筑雄伟壮观,为藏经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
苏堤春晓
北宋元佑五年(1090),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以湖泥筑成长堤,后世称苏堤,全长2.8公里,堤上建有六桥,自南而北依次是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沿堤栽有杨柳、芙蓉、碧桃、海棠等40多个品种。苏堤风光旖旎,晴、雨、阴、雪各有情趣, 四时美景也不同, 尤以春天清晨赏景最佳,绿杨拂岸,艳桃灼灼,晓日照堤,春色如画, 故有“苏堤春晓”之美名。
南屏晚钟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吴越始建,称“永明禅院”,饱经沧桑。寺内有宗镜堂、慧日阁、济祖殿、运木井等古迹,山门前有放生池。1986年重建,为歇山顶三重檐两层建筑,上层悬大梵钟,下层为净慈寺地藏殿。大梵钟高3米,口径2.3米,重10余吨。净慈寺晚钟鸣响,回声在山间、林樾悠扬飘荡,悠扬的钟声重新回荡,使人们想到明人聂大年的《南屏晚钟》诗:“柳昏花暝暮云在,隐隐初传一两声。禅榻屡惊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龙王祠,清康熙年间定名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宋王洧《平湖秋月》诗云:“万顷寒光一夕铺,水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题名“平湖秋月”。“湖天一碧楼”联曰: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北角,素以湖景、荷景著称,为西湖十景之一。
据记载,宋代洪春桥畔有一处官家酿酒作坊,坊内与金沙涧相通的池塘种满了荷花,每逢夏日熏风吹拂,荷香与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们称之为“曲院荷风”。清代,酒坊关闭,康熙游湖时御书西湖十景碑,便将“曲”字改成为“曲”,易“荷风”为“风荷”,“曲院风荷”的景名便由此沿用至今。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
小瀛洲北宋时已成为湖上赏月佳处。明万历年间,取疏浚西湖的葑泥在岛的四周绕滩筑堤,形成湖中之湖。清雍正年间,在堤岛之间,南北贯以曲桥,东西连以土堤,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园林特色。总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
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御碑亭景点,在洪春桥畔。双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别位于西湖之西南、西北。南高峰海拔256.9米,北高峰海拔355米。两峰遥相对峙,绵延相距十余里。
张岱《西湖十景 两(双)峰插云》: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 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此景本是湖中遥望之景,清初为了立碑才移到陆上去的。当群山云雾迷漫时,两峰时露双尖,宛如峰插云霄,自然风光异常优美,峰势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后或阴翳多云天气,彩云、白云或浓或淡,忽缠忽遮,是云是山,一片朦胧。如一幅壮观的水墨淋漓而浓淡有致的山水画卷展现在面前。 故名“两峰插云”。清康熙皇帝游此,改为“双峰插云”。
柳浪闻莺
位于西湖东南岸,清波门处。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元代回族巨商阿老丁,在杭州兴建清真寺,死后葬此,俗称回回坟。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柳型各具特色:柳丝飘动似贵妃醉酒,称“醉柳”;枝叶繁茂如狮头,称“狮柳”;远眺象少女浣纱,称“浣纱柳”等。有柳洲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
『行程安排』
◇ 第一天:
灵隐寺(飞来峰)-茶叶博物馆-玉泉--岳王庙-黄龙洞圆缘民俗园
上午在湖滨乘7路公共汽车赴灵隐,在灵隐寺、飞来峰造像游览后,仍乘7路至洪春桥,换转27路到中国茶叶博物馆参观。然后乘27路回到洪春桥,换乘7路至玉泉,游毕参观岳王庙,接着步行至曲院 风荷站乘28路公共汽车赴黄龙洞圆缘民俗园,出来后乘16路或28路车返市区。
◇ 第二:湖中一日游
平湖秋月-西冷印社-中山公园-游湖(湖心亭、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郭庄)
上午乘7路公共汽车至少年宫广场下车再步行白堤,游孤山、西泠印社,接着在中山公园码头上船游湖,先赴湖心亭,再游三潭印月,最后到岳湖码头上岸后游曲院风荷公园及郭庄。如返回市区仍乘7路车至湖滨或火车站均可。
◇ 第三天:南线一日游
宋城-六和塔-虎跑-花港观鱼-净慈寺-丝绸博物馆-柳浪闻莺
早晨乘308路公共汽车至宋城,游毕至六和塔,参观中华古塔博览苑,再乘308路车到虎跑、花港观鱼游览,午饭毕游净慈寺,接着乘308路在长桥下车,步行至中国丝绸博物馆参观,然后仍至长桥上车乘308路至柳浪闻莺,游毕,南线游程至此结束。
『美食』
◇ 杭州名菜:东坡肉,西湖醋鱼,宋嫂鱼羹,龙井虾仁 ...
杭州地方小吃:虾爆鳝面,片儿川面,知味小笼...
◇ 东坡肉
据传,北宁文豪苏东坡两次来杭任太守,浚湖筑堤,杭州百姓为感谢他"抬猎挑洒",他嘱家人按他的烧肉方法烹制而成并犒劳民工,他们食用了这香酥味美的肉后称它为"东坡肉"。杭城菜馆也效法仿制,至今东坡肉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制作时,选用细皮薄膘五花条肉,用冰糖、酱油作佐料,以绍洒代水,将切成块状的肉的置入小葱填底的沙锅,密封上蒸,不走原味,的酥而不碎,肥而不腻的特点。
◇ 西湖醋鱼
西湖醋鱼,又称“叔嫂传珍”,传说是古时嫂嫂给小叔烧过一碗加糖加醋的鱼而来的。选用体态适中的草鱼,最好先在清水氽熟,要掌握火候。装盘后淋上糖醋芡汁。成菜色泽红亮,肉质鲜嫩,酸甜可口,略带蟹味。
⑻ 西湖的历史
历史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淹废。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
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
长庆二年(822)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后,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济,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宋仁守时代(1023——1063)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
后者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苏轼于熙宁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简介
西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于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85年)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
此外,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壹圆券以及2004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更说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中国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数十个之多,通常认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花港观鱼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画。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的文人诗词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
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此后当地官吏将康熙帝御笔所书,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为景点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
十景名称不仅用词贴切,亦对偶整齐(严格上并非对仗,对仗还须论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其中两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对。“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或是“三潭印月”、“双峰插云”,这些本身也是对偶句或词组,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报》等五家单位发起了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云栖竹径、九溪烟树等。新十景的特点在于其地理范围大于旧十景,其中大多数位于西湖周边群山之中。与传统的西湖十景一样,新十景名称也见对偶。
譬如,“九溪烟树”对以“满陇桂雨”或“吴山天风”(其中“九”与“满”均为数词,较工);“玉皇飞云”与“宝石流霞”、“龙井问茶”与“虎跑梦泉”、“黄龙吐翠”与“阮墩环碧”等组合亦见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进行“三评西湖十景”和名称征集,灵隐寺等一批景点入围,成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点中既有千年古刹灵隐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复重建的文化景观钱王祠、万松书院等。
二、西湖的人文
1、宗教艺术
西湖与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远的历史中,各种宗教团体和道观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边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其中尤以吴越国时期为鼎盛。
当时各代国王热心佛学,在西湖周围兴建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风光的代表性景点,而拥有中国室内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灵隐寺更是西湖各收费景点中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
2、文学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因此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丛编》、《西湖梦寻》、《西湖集览》与新旧《西湖志》、《湖山便览》等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
另外,近现代众多作家也与西湖结缘。在诗词方面,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诗人留下了无数佳句;在散文方面,张岱、鲁迅、俞平伯、郁达夫、宗璞等名家则写下了众多名篇。以下例举部分与西湖紧密关联的文学作品。
3、民间传说
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苏小小》。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说中梁祝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西湖边的万松书院。
另外,杭州还流传岳飞、济公、乾隆下江南、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大量民间故事和《初阳台》、《双投桥》、《东坡肉》、《葱包桧儿》、《十八棵御茶》等传说。
参考资料:网络-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⑼ 杭州西湖景点由来和历史故事
西湖十景的由来
雷峰塔修复了,而且建在原址,按原塔的大小和高度而建。这样,“西湖十景”就算齐全了。
“西湖十景”起于何时?这还须从唐宋时期说起。唐代的西湖,已很有名了。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过许多描述西湖美景之诗,当他离任时曾留下动人的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到了宋代,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期间,不但对西湖作了疏浚,修建苏堤,而且也写下许多描述西湖的诗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直到北宋,还没有“西湖十景”之说。
“西湖十景”最早起于南宋。南宋建都临安(即杭州),当时达官贵人、学士文人,无不歆羡西湖。人们嬉游逸乐,流连徜徉于美丽的湖山之间,西湖成了“销金锅儿”。“南渡后,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就在此时,为了游乐观赏(特别是画家),于是便有“西湖十景”之说。这十景最早见于南宋文人祝穆的《方舆胜览》:“近者画家称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曰:苏堤春晓、曲院荷风、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落照、两峰插云、南屏晚钟、西湖三塔。”
后来康熙皇帝南巡到杭州,题“西湖十景”,将“曲院荷风”改为“曲院风荷”,又将“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说“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但后来人们仍叫它“南屏晚钟”。他又将“雷峰落照”改为“雷峰西照”,但人们后来都叫“雷峰夕照”。至于“西湖三塔”,相传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等,认为这里波光潭影,风景美丽,所以称之为“三潭印月”,此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西湖十景”其实是古代的十个景点,除了“西湖十景”外,还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等,但都没有“西湖十景”出名。